安徽省长丰县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讲 北美地区与美国教案 新人教版

安徽省长丰县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讲 北美地区与美国教案 新人教版
安徽省长丰县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讲 北美地区与美国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五讲北美地区与美国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美地区的位置与范围,人口特征。

(2)了解北美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3)理解美国的自然地理的优越性,并以此分析美国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分布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剖析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通过学生调用地图资料,探究美国自然地理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通过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污染严重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北美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美国农业和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2.难点:北美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自制PPT、地理图册、板画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PPT展示尼亚加拉大瀑布景观导入本课内容:北美地区和美国。

区别:北美地区和北美洲。

一、北美的位置和范围

找出北美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包含的国家。

1.经纬度位置:带为主,北部为带(25oN—85o N,20oW—170oW)2.海陆位置:美洲北部

北起,南至,东临,西临。

3.范围:、、。

二、外来移民大汇集

早期: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

现在:白色人种和英语为主的地区,总人口3.43亿。

三、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方面了解)

1.地形

北美地区的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有哪些地形区?

通过剖面图归纳:

地形特点:东西高,中部低;以山地、平原为主

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读出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尼亚加拉瀑布、圣劳伦斯河的位置和特点。

展示北美洲水系图加以了解本区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

2.水文:河湖众多(利于灌溉、航运、发电)

3.气候

1.找出芝加哥、新奥尔良、西雅图所属的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征。

2.以上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在北美地区的分布有什么显著特点,并分析原

因。由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注意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北美气候分布的影响:

①北美西部的高山高原阻挡海洋气流深入大陆内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狭小。

②中部大平原纵贯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可从北冰洋长驱直达南部墨西哥湾;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也可北上,使本区中部和东部普遍暖热。

③东部低缓山地对大西洋水汽的阻挡作用不强,使北美地区中东部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北美的位置和范围,人口特征和地形、气候、水文三方面的自然特征

该地区乃至世界非常重要的国家——美国

四、美国

1.领土范围

展示美国国旗和领土,说明美国的领土范围:本土48个州+海外2个州+一个特区

结合已学知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美国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优点?

(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探究,提示学生充分利用地理图册的信息)

纬度位置

最新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4篇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忙碌了几年的08届学生终有了满意的归宿。综观高考试题及学生考试结果,虽有得意之处,但也留有些许遗憾。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地理原理的考察。我们地理从高二接手文班就开始注重基础知识积累,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地理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离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自然、人文两大类下包含众多知识点,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认为高三地理学习枯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是根本原则。而能力的积累一是平时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一、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的调整 1、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较多的学生认为:地理和文综的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背背书就行,其实不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由于教材知识点的衔接不足,很多知识忽略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至于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风”时,我们遵循以下步骤:概念----成因(气压差、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冷热不均(温差)----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市高三地理中心组活动研讨课教案 考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一、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林泽敏 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的难点:一是地图记忆困难,尤其是初中地图知识严重缺乏的学生,我们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几乎是空白,没有看图习惯或者看到图就厌倦的学生,到了高中重新复习区域地理是对“图”有感觉的很少。二是理论应用,这个学生指的可能主要是自然地理,地理学科强调“原理、规则、定理、规律的套用”,很多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原理、规则、定理、规律的真正透彻理解。第三,综合题总是很难答得全面,这位学生归结为练习少,文字表述能力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规范训练才能提高。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三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这两个多月来的地理教学,本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认真研讨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

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 三.重视图表教学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繁多、庞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日照图、经纬网图、(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等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当然,对地理图表的分析、简图的绘制也应该成为考生经常性的练习。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20200625040643)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杨建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对一轮复习中的遗知识点进行补充巩固。通过分析失分原因,讲解典型题,总结方法。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 各种地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卷中的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做题 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对遗漏知识点的巩固。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做到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2、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选择适当方法。 整体设计::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这张试卷的特点,我准备从学生错率较高的题目、教会学生如 何进行自查纠错,特别是如何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解答主观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互相帮助,解决 问题。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即“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及3S 技术、气候、日出时间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城市功能区、等高线应用、人 整体的 口、非洲自然人文环境和我国都江堰等知识考查,知识面广,还考查了地理学科 认识 应该具备的能力。 2、成绩情况:班级平均分是 52 」、选择题 1、选择题做题情况展示: 选择题最高分40 最低分12 20分以上有41人其余20分以下其中11题得分 率最低 选择题得分率低是很多同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择题得 根据大 纲有针 对性的 学习, 明确学 习目标 是学生 明确出 错的原 因,并 提出解 决的方 法 培养学 生的解 题技巧 和解题 的方 法,形 成程序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共篇

篇一: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学科内综合 泉州七中陈文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综合的可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 键是广大师生要有综合的思想和意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现举例如下: 一、通过比较进行综合 比较法是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许多相似的或不同的知识都可以列项比较。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更为比较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我国南、北方比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方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列项比较,既可界定两地区间差异,也可使学生对南、北方各自的地理特征有个明确、综合的认识。 二、从某个知识点向外发散进行综合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努力引申外延,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拉到一起。如:新亚欧大陆桥 这种思维的发散是没有限度的,只需将最直接相关的、重要的东西拉过来即可。防止太深太滥。教师也不必每个知识点均如此,只需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带学生一起发散,教会学生方法是关键。 三、以中心问题进行综合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如:风将与风相关 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 关的各类问题。 再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天气变化、洋流、工业区位、城市化、交通等都是重要的地理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宜小不宜大,大则变成专题。 四、通过专题进行综合(含热点专题) 如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气候、旅游、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人口问题、科技创新、航天技术等等。专题可大可小,但必须突出学科主干,反映社会现实、把握高考脉搏。如等值线专题 知识网: 五、通过地图进行综合 如等值线图、地球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地图清晰明了,信息容量极大,其中可直接或间接研究的问题极其 广泛。如等值线图,该图看似寥寥几笔,但其内涵极丰富,它可以是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或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等。如果是等高线,可以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降水、气压、太阳辐射、植被、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地质作用等等。同样,可以通过其它类 型的等值线研究各自相关问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考点八:洋流 (一)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对照教材、地图册和资料完成下面内容。 1.洋流按性质分为判断方法是: 按形成原因分为 2.洋流分布规律: ①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洋流名称),其性质是。 ④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风呈时针,夏季,盛行风呈时针。其按成因属于。 3.由于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有哪些? 4.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请填出下列渔场所交汇的寒暖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东岸。与上升流有关的渔场是,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西岸。 5.简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1.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 系统的是 (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 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 D.⑥④甲⑤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 之一。读右图,回答2~4题。 2.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4.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右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 C.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D.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 6.日本暖流() A.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B.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C.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D.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2018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海南华侨中学 康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复习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师]上节课咱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地域差异性 [师] 陆地环境差异性(也叫地域分异)主要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出来的。 【板书】一、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师]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是“热量带名称+植被名 称 地带性 规 律 地 域差异性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 地带性规律的表 现 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地垂直 自然带的 判读 雪线的 高 低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南北半球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1.雪线的概念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3.雪线高低的判读: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篇一】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

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 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 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 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必修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1课时地球与地图 题组一:地球和地球仪 (2010·广州模拟)读“两极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长城站附近海域出发,沿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南极洲航行一周,经过大洋的先后顺序是( A )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解析由图中长城站的位置及0°经线可知,科学考察船顺时针绕南极洲航行一周,依次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 C ) 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解析由黄河站位于北极附近(60°E附近),长城站位于南极附近(60°W附近)判断,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北方向。 题组二:比例尺 3.读右图,两幅图表示的区域实地范围相同,图甲比例尺为1∶100 000,则( C ) A.图乙的比例尺为1∶200 000 B.图乙的比例尺为1∶400 000 C.图乙表示的地理事物较图甲详细 D.图甲比例尺是图乙的4倍 解析已知图甲比例尺为1∶100 000,由图中甲的边长是乙的1/2,可推知图乙的比例尺为1∶50 000,因两图实地范围相同,故图幅大的图乙较详细。

4.某测绘局要绘制新开发镇的平面图,采用2种比例尺绘制,其中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3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如果甲图比例尺为1∶30 000,则乙图比例尺为1∶10 000 B.甲图的图幅面积一定是乙图的9倍 C.乙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比甲图详细 D.甲图中1 cm表示的距离是乙图的3倍 解析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3倍,说明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当乙图为1∶10 000时,甲图比例尺为3∶10 000,即1∶3 333,所以A错。根据图幅面积扩大倍数为比例尺扩大倍数的平方,B选项正确。甲图比例尺大,反映地理事物应更详细,所以C选项错误。 乙图上1 cm表示的实际距离为甲图的3倍,所以D选项错误。 题组三:等值线 5.(2009·烟台质检)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①盆地,②陡崖,③山谷,④山脊,⑤山顶,⑥鞍部。 (2)⑤、⑦两地的垂直距离为11m,若两地图上水平距离为2.3 cm,其实际水平距离是 4.6km。 (3)如果把该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1∶100 000。 (4)小河流向东方。计划把水调到C处,有虚线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 什么? 答案选择AC路线较合理,因为A处比C处高,可自流引水,而B处比C处低,往高处引水较为困难。 (5)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理由是什么? 答案选在甲处好因坡度较缓,虽然乙处坡度比甲处更平缓,但在建坝后,乙处会被淹没,甲处则濒临水库,灌溉方便。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不同等高线重叠是陡崖(如图中的 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当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峰(如 图中的⑤、⑦);由内向外增高的,为洼地、盆地(如图中的①)。等高线的曲线向高处凸出的是山谷、河谷(如图中的③);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如图中的④)。两个山峰之间相对较低的部位,形似马鞍,为鞍部(如图中⑤和⑦两个山峰之间的⑥)。⑤和⑦两个山峰之间的垂直距离,实际上是两个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差。已知图上距离求实地距离,根据公式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结果应是厘米,要把它化成所要求的单位千米。小河流向应注意箭头和指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 实用高三地理教学总结范文(通用6篇)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1 一、勤订计划,合理安排复习进程 凡事预则立。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进程,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从全局上宏观上把握复习的节奏,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保证主干知识的复习和必要的解题训练。具体做法,需要教师及时制订好各种时间段的教学计划。由于本人是从高一带起的,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设计高中三年的教学总体安排。高二第一学期学完选修一后就开始复习世界地理,接着复习中国地理,期间同时进行若干个选修二的主题教学。整个高二学年每周给学生做若干道学科综合题。高三的十月份开始自然地理的复习,一边给学生做近3年的高考题并及时批改分析。第一学期末基本完成高中地理完整的一轮基础复习。寒假补课开始一个月半左右搞专题复习为主,穿插综合训练。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总是不断地告诉或书面公布我的整个教学计划,或让学生一起来探讨下一步的教学安排。这样做不仅是教师更使学生无论何时都对下一步的教学、学习任务明明白白。每一时间段大家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最终把他们步步引向高考。 二、勤于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学实效 统考是精心命题、精心组织,统一批改的。统考能比较真实地反

映学生的水平,统考能提供许多横向比较的信息。通过仔细分析学生在统考中的丢分原因,可以找到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而不是忽略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一针见血的去解决存在的漏洞。减少复习工作的重复,提高针对性。 对一次大型统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反思。 一、反思考试的内容范围及试卷整体结构、特点,从中可以发现哪些知识与技能是考查的重点;经常对高考题做这种研究就能较好把握命题方向。确定平时复习的侧重点。认识试卷特点、难度也有利于宏观上分析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 二、反思学生的得分情况,可以发现哪些题是学生丢分最多的,哪些是已经熟练掌握的;从而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 三、反思学生的失分原因并归类。一般学生丢分的原因有学生自己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教师教学疏漏(盲点)、基本技能不扎实等或者答题技巧问题如条理不清、针对性不强,不能用专业术语表达。也有审题不清、命题不够严密等情况。 四、反思补救措施,这是最关键的。补救的不仅仅是某几个知识点,而是如何解决那一类问题。让学生尽量减少同类错误的重复发生。 五、反思应如何调整下一步教学。 教学对策: 切实加强空间定位的操作训练与引导。 空间定位几乎没有一个老师不强调,但关键是重在落实。事实证明,如果缺乏有力的措施。学生过硬的基本功是不可能形成的。课堂

【配套K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教学难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前后顺序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离太阳越近温度会越高。但是自然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高山的山顶比地面离太阳近,貌似气温会升高,但是却会出现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下热身运动。了解几个名词。 /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第28~29页内容,回答学案“高效预习”中的第1~3题。 [生答] 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原因:由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师问]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5727℃,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约为15℃。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排序。 [生答]大气辐射的波长>地面辐射的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 [承转]做完热身运动以后,让我们来正式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学生齐声朗读]课本第28页第二自然段文字 [学生填图]完成学案上的第4~8题。 [学生活动]根据某一学生填图,由其他学生指出是否有不同之处。留下疑问大气的受热过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投影]“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学生活动]根据课件提示,每个学生说出一个辐射箭头的含义。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提示引导。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理高考复习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命题趋向】 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地球仪上的经纬网与地理坐标;另一部分是有关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经纬线、地理坐标等实际应用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地图知识的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实际应用。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1)借助常见的图例、注记,利用地图上的方向判定规则、比例尺、等值线判读技能等,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3)运用地图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及探寻地理事物间的联系。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少量涉及地图上面积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 2.从考核形式上看,有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的设置试题情景,情景上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 3.从考查能力上看,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命题趋向:1.常规地图上方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卷的亲和力,营造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2.地图上面积估算、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结合的试题可能增加。 【回归教材】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 测试要点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3、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为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 1.自然地理环境由、、、和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地进行和,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 阅读课本知识窗,说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和来实现的。其中,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5.举例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形式。 6.地球圈层间的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这。植物的和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动手画一画绘制出四大圈层间的碳循环、水循环、氧循环示意图。 【考点对练】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图中若a 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1)――(2)题 (1A 呼吸作用 B 分解作用 C 光合作用 D 化合作用 (2)如a 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易产生荒漠化 B 易使黄土质地变松 C 易产生水土流失 D 易形成酸雨 二、据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假若上图表示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填出相关内容 (2)生态系统的变化回影响地貌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市由于 形成的。 (3)从以上两实例看出,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 ① ② 【规律总结】 【巩固练习】

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详细教案

第一单元地球 第1.1节地球和地球仪 考向指径 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内容精析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1-1-1)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这一形状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形状。 天边的闪电也能证明地球的形状。 【例1】如图1-1-8所示, N为北极点,大圆为赤道,假如一架飞机分别沿弧 ACB、AMB和ANB路线飞行,则飞行路线最短的是哪一条? 【解析】弧ACB、AMB和ANB均为通过球心大圆的半圆,如果把地球当成一个球 体,则,ACB、AMB和ANB三条弧线的长度是相等的,但考虑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不规则的椭球体所以在这三条线路中以ANB最短。 【答案】弧ANB (2)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km,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千米;赤 道周长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注:任何纬线长度、半径的计算问题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o,其对应的弧长为111km,同理,在所有经线上,1o弧长也 是111km,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算出地表两点的实地距离。在纬度为a的纬线上1o弧长 为111cosa. 2.地球仪:把地球缩小做成模型叫地球仪 (1)地轴: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轴代表了 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它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南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 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纬线(图1-1-2) 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②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 特殊纬线: 赤道:0 o;南、北回归线:23o26′N;23o26′S;南、北极圈:66o34′N;66 o34′S;低纬、中纬和高纬:低纬(0o—30o)、中纬(30o—60o)、高纬(60o—90o) 作用: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一点,也没有最西的一点,只有两点进行比较时,才有东西之分。 4.纬度 定义:给纬线标定不同的度数,就是纬度。 纬度的确定: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纬度的几何含义(图1-1-3): R为地球半径,纬线m的度数为α。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根据北极星的仰角可以计算某地的纬度 【例2】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送给中国亲民党主席汉白玉日晷作为礼物,日 晷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一种工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正反两 面都有刻度,安放在石台上,晷针安装在晷盘中央与盘面垂直(如图4)。当太阳移 动时,晷针在盘面的影子,也随之变动,古人以此来确定时间的变化。据此回答1-3 题。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课件)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郭东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对一轮复习中的遗知识点进行补充巩 固。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卷中的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归纳、 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对遗漏知识点的巩固。...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2、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选择适当方法。 我们已经完成地理的一轮复习,在知识上已经基本完善,通过这段时间的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解题方法,查缺补漏。因此,本节课我主要做到归纳提升,提高解题能力; “究错”反思,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进入高三后期的二轮复习,我们进入了一次一次的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我们的解题能力也在一步步的提高,但这次训练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导入讲评课 1、试卷分析 本套试题的组合有15个选择题和一道答题组成,客观题主要是模拟高考试题的模式组合的。主要是考察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2、试卷的批改情况 客观题部分:第1、2、13、14、15题得分率比较低,有的在40%一下。 综合题部分:综合题满分24分,均分在11分,高分学生较少,得不到高分。 通过解读高考地理大纲考核目标和要求,结合试卷的典型题例,重组试题,分项进行讲评。 考试大纲: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 通过对易错的客观题分析,学生的出错部分主要是两类一是学生对试卷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明确得分较低的试题,找到不足 根据大纲有针对性的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first round review of G eography in senior three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 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 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1、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 地球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学案1地球 [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 ①、赤道②的椭球体。 二、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③。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线纬线 概念地球仪上连接④ 的线 地球仪上同⑤平 行的线 特点 形状⑥圆 方向指示⑦方向指示⑧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M>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 短,⑨赤道最长 间隔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 间隔在⑩上最大 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 间隔

错误! 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错误!所有纬线都相互错误! 4.经度与纬度 经度纬度图示 划分 从错误! 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错误!向南、 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 错误!,西经度 的度数愈向西错误!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 错误!,南纬的度数 愈向南错误! 划分半球20°W~0°~160°E为 错误!, 160°E~180°~20°W 为西半球 以错误!赤道为界, 以北为北半球,以南 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1>错误!为东 西经界线; (2>错误!经线 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1>错误!纬线 是中、低纬度界线; 错误!纬线是 中、高纬度界线; (2>错误!是热 带、温带界线, 错误!是温带、 寒带界线 5.经纬网及其意义 (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格。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量算距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问题思考】 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