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资料

民工荒资料
民工荒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开始逐步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内江也不例外,根据对内江市100户企业的用工调查发现,内江市有近50%的企业存在员工紧缺现象。

一、内江市“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一)人口已进入老龄化,人力资源减少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江市户籍人口总数427.8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67.52万人,占15.78%,远远超出国际上10%的老龄化标准。其中,16-60岁人口288.81万人;16-40周岁人口158.09万人,16-35岁人口111.78万人。可开发人力资源情况:16-60岁中,无工作有就业愿望的人口7.3万人,其中,16-40岁无工作有就业愿望的人口4.6万人;16-35岁无工作有就业愿望的人口3.6万人。从这些数据看,内江虽然是人口大市,但劳动力存量、增量有限,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可开发人力资源十分有限,已不是劳动力大市。

(二)本地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

内江市流出市外人口共103.9万人,其中:到省内其它市州29.3万人,到省外74.6万人,省内流向主要集中在成都,省外流向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云南、重庆及新疆等地。流出人口中,务工经商人口87.1万人、占83.8%。

调查劳动力外流原因:第一,本地企业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与沿海城市及和城内的成都比,内江的工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制造业,一般工人的工资水平大多在2000元以下,扣除交通、通讯和生活支出后便所剩无几,所以,打工者都不愿在内江本地企业务工。第二,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信息不畅。历史的原因,内江很多务工者都认为内江的企业少,就业岗位不多,即使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但由于思维习惯和信息不畅等因素,首选的务工地仍然在沿海及成都等经济发达地区,没有在内江寻找就业机会的想法。

(三)新生代劳动力不愿做普工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新生代的“80”后及“90”后,主要是独生子,从小过的是养尊处优的日子,吃不得苦,加上近几年来,我国大中专生不断扩招,这部份人大多接受过大学(专)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自我优越感,就业定位不是公务员、就是白领或老板,而不愿做普通工人。因此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

(四)劳动密集型企业占用青壮年劳动力过多

随着全省重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省招募办要求各市(州)做好准备为企业招募人员,本市一些新的招商引资企业也纷纷要求政府为其招募人员,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对内江市年轻、优质劳动力形成巨大的收纳效应。比如,自2010年8月富士康成都项目开始在内江市实施员工招募以来,到2011年上半年,内江已先后为富士康成都项目、巨腾国际内江项目、万旭电子3个招商引资企业招募员工累计达2.2万人,这些员工都是40

岁以下的、女工主要是35岁以下的。随着省、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这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五)职业技能培训跟不上市场形势

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分工不同,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变得多元化。“民工荒”在很大层面上实际是“技工荒”,企业对各种技能性员工的需求,给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目前,内江市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堪忧,企业自身及地方财政都对职业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培训资金主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职业培训资金得不到保障,加上企业及职工对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内江市企业技能培训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培训老师、课程设置还是培训方法上都存在不足,技能培训持证率很低。

二、内江市应对“民工荒”的对策措施

如何化解当前“民工荒”对内江实体经济的冲击呢?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应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战略性调整招商引资结构

在当前经济发展你追我赶的大形势下,各级政府为引入投资,可谓不惜血本、不分良莠,这种招商引资方式的后果是成本高效果却不理想。

1、招募成本过高,地方财政压力大。各级政府花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引入企业并帮助招募员工,致使地方财政支出大大增加,甚至入不敷出,今年,内江预计使用资金近1亿元用于帮助招商企业的员工招募,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9%,资金压力非常大。

2、引进企业恃宠而骄,招工条件苛刻。虽然引进的很多企业都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由于是政府通过各种努力引进的,这部份企业有很大程度的优越感,反正有问题政府会解决,所以用工条件十分苛刻,部份企业要求招募工人在16-40周岁之间,个别企业甚至只招35岁以下的,面试、体检等环节也异常苛刻。这种招商引资方式使本地企业招工陷入困境。

3、工资待遇差,职工留职率低。新招募企业太看重通过降低工资的方式增加企业利润,不注重职工的利益。一方面,工作时间长待遇差。部份企业违反劳动合同法,延长工作时间,个别企业甚至超出劳动合同法规定加班时间的3倍,就是这样辛苦地劳动,每月收入才2000元左右,和内江市原有企业员工薪资待遇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工作环境不利于员工健康。部分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方法简单粗暴,个别车间污染较为严重,员工自我调节时间不足等原因。致使企业员工不愿留在企业长期工作。

建议省、市招商引资项目要在战略上进行调整,更多地引进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降低招商引资成本,节约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职工待遇,才能从根本上吸引务工者。

(二)尽早建成“成渝经济区·内江人力资源大市场”

随着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大量企业纷纷向人力资源丰富的成渝经济区转移,当前,城市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谁拥有人力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企业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就掌握了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成渝经济区涉及25个大中城市,人口达2亿多,内江处于经济区的核心区,为抢抓机遇,带动更多的

企业来内江投资发展,确立内江在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地位,应尽早建成“成渝经济区·内江人力资源大市场”,把内江打造成西南地区人力资源集散地,既强化内江在成渝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也是解决招商引资企业用工困难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当前应对“民工荒”最紧迫的中心工作。

建议尽快将“成渝经济区·内江人力资源大市场”建设纳入招商引资立项范畴,争取时间,早立项,早开工,早建成。

(三)加快建成“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江市现有外出务工人员共87.1万人(其中:省外57.79万人、市外省内各市州29.26万人),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流动量大、流动性强、稳定性差,跟踪服务困难。为动态掌握内江市农民工个人信息,加大农村劳务综合开发力度,要加快建成“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信息管理查询系统,可查询:外出农民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份证号码、技能水平和外出务工地点、务工人数、务工收入以及联络方式等基本情况;二是农民工互联网站,设置“业界动态”、“就业指导”、“法律法规”、“招募信息”、“教育培训”、“在线咨询”、“维权服务”等栏目;三是手机短信息发布系统,适时向农民工发布有关信息。

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的建成使用,对于内江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全面服务农民工有着重要作用。一是便于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掌握内江市农民工动态综合信息,并通过对各类信息和数据的整理分析,为农村劳务综合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二是便于收集农民工发出的求助信息,帮助农民工实现维权及提供其它服务;三是便于向农民工发布用工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四是有助于引导内江市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弥补当前内江市部分企业用工不足,以及缓解内江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人力资源招募紧张局面。 

(四)调整职业技能培训形式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改善就业结构,过渡性缓解“民工荒”的一个有效办法。

1、深入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以省级重点技工学校为依托,在内江市技工学校的基础上,整合内江市交通技工学校、内江市川威技工学校资源,筹建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建成后的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学校专业设置能紧密结合内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基本测算,需常设高级技工专业5个以上,在校生规模2000人以上,其中,高级工班在校生3年内达到800人以上。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每年1200人次以上,其中企业在职职工高级工及以上培训规模每年600人次以上。

2、实施职业技能规模化培训计划。一是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在现有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等措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办学实力。二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内江冶金、煤化工、电子、汽修、现代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需求,适应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结合学校优势专业,重点支持部分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完善办学条件,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三是实施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在2013年前,在市区建成1个市级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的公共技能实训和鉴定服务。

3、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对口人才。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企业是人才成长的基地。“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技工荒。实施校企联合,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是解决技工荒的必由之路。单靠职业技校培养出来的技工没有实践经验,难以满足企业的用工要

求;完全靠企业来培养的技工,缺少系统理论指导。校企联合,理论联系实践,学校为技工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企业为技工人才的成长提供舞台,学校的教师做企业的顾

问,研究技工的培养方向;企业的专家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实践技能,通过校企联合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量就会降低,劳动力的需求量就会减少,“民工荒”就会得到缓解。

(五)做好用工与就业的双向引导

1、做好企业用工引导。通过税收、金融政策倾斜,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引导企业通

过技术创新、加强管理等来提高企业利润率,维护职工合理的工资水平,保证民工队伍的相对稳定,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2、做好新生代劳动力就业引导。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大力营造“职业无贵贱”的社会氛

围,对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在相关政策及待遇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引导新生代劳动力正确的分析就业形势,找准定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务输出大省四川面临人口红利之变中国人口红利衰减似乎正在得到验证。作为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份,四川省的常住人口2010年比2000年共减少了288万人,而同样10年间,四川省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却增加了260万人。

四川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四川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四川常住人口为8329万人,2010年为8041万人,十年共减少288万人。2000年,四川常住人口占全国6.58%,2010年占全国6.00%,下降近0.6个百分点。

四川省常住人口减少

四川省统计局分析认为,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四川籍民工到省外务工人数不断增加所致。2000年,全省流出省外人员大约为600万人,2010年为1050万人,符合四川劳务输出大省的实际情况。

此次人口普查发现,比较2000年和2010年四川21个市(州)常住人口总量,四川省的多数市(州)都略有下降,尤其是南充、达州、资阳、广元、宜宾等劳务外出人口较多的地区,人口减少的幅度更大些。

四川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人口下降确实反映出劳动力供求关系转变的一种趋势,每年新增劳动力在相对减少。而且由于新增劳动力供给的衰减,在郭晓鸣调研的一些市县的中学、职业高中等学校出现了招收生源不足的现象,而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展开激烈竞争。

四川省社科院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分析认为,2011年以后四川省新增劳动力将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十二五”时期农村新增劳动力将从2011年的116万人逐年减少至2015年的94.5万人,呈明显递减趋势,年均递减速度为4.5%。

不仅如此,四川省社科院的调研认为,四川省劳动力的代际结构正在快速更替,2009年全省“80后”、“90后”的新生代劳动力已经占全省劳动力的30%,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然而,目前的年轻人,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到东部沿海城市工作,也使得四川新增劳动力大部分外流。

劳动力“供给增量”之忧

事实上,关于人口红利将终结的看法越来越成为主流意见。近年来,“民工荒”的现象已经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蔓延。而四川省社科院的调研报告认为,“十二五”时期四川农村劳动力也将

由“绝对富余”向“相对富余”转变,尽管总量仍然保持增长,但是劳动力“供给增量”却可能逐渐难以满足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一方面,四川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00年,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20万人,占7.45%;2010年,65岁以上的人口为880万人,增加2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95%。十年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并且四川老龄化水平比全国8.87还高2.08个百分点。

记者对四川农村尤其是主要劳务输出地调查了解,目前农村人口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青壮劳力都已经不在农村。这种现象已经被形象地称为“38(妇女)61(儿童)99(老人)部队”。用农村中流传的话说,现在的农村已经到了“抬棺材也找不齐人”的地步。

四川省统计局通过普查数据分析认为,这表明四川省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统筹考虑、研究老年人口的政策,积极发展和推进老年人事业。

不过,郭晓鸣表示,人口供求关系变化的趋势还没有到绝对供不应求的地步,而且这种人口变化带有区域性流动的特征,也是由于人口大省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面对这样的趋势,郭晓鸣认为,如果考虑到“十二五”期间,四川和沿海的产业发展差距缩小,年轻人回流和外部人口的进入,可能会改变这样的人口结构。

四川劳务输出大县“民工荒”调查

新华网成都3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我国沿海已经连年出现“民工荒”,缺口也越来越大,今年这种趋势不仅蔓延到了中西部的劳务输出地,甚至还爆发了东西部的“农民工争夺战”。

是什么原因出现“民工荒”?近日,记者走进了四川省的劳务输出大县,去倾听“民工荒”背后的故事。

昔日输出地 如今招工难

日前,记者来到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长途汽车站,候车室显得冷冷清清,只有零星几个人在等车。作为全国第一个成建制、有组织输出劳务

的四川省金堂县,这里曾是金堂竹篙镇两万多名农民每年外出务工的起点。据当地劳动部门统计,随着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仅2010年,金堂县就新增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很多远赴他乡的务工农民选择留了下来。

在四川另外一个传统劳务输出大县眉山市仁寿县,缺工也成为今年的普遍现象。该县劳动局就业中心主任刘刚说:“今年很难有精力帮外边的企业招工,我们县内100多家企业自己都缺工2万人。过去我们劳动部门是千方百计把人输送出去,这两年变成了千方百计往县内招人了。”

记者又走进四川省最大的劳务市场--成都市锦江人力资源市场,往年一群求职者围着一个招工摊位的现象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招工者围着一位求职者游说,而求职者往往不会轻易应聘,观望情绪十分浓厚。锦江人力资源市场主任黄洁说:“今年这种招工现象比较罕见,最近两个月有340多家企业进场提供超5000个岗位,但达成意向的仅有1000多人,基本上5个岗位才有1个能招到人。”

薪资、家庭和归属感影响农民工流向三大因素

记者采访发现,今年春节后农民工就业选择余地明显比往年增大,一个人往往对应多个岗位。内地薪资总体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日益接近,成为影响农民工流向的决定性因素。

在走访的绝大多数农民工中,今年的薪资期望值普遍在2000元左右,比往年提高了300元以上。宜宾市23岁的林涛告诉记者:“我今年找工作的标准是每个月拿到手至少要有2000元,不然就不去做。”

对于当前的“用工荒”,林涛认为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在于企业,而不是农民工:“有的招聘广告虽然许下了高薪,但是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周末都要加班,扣除食宿甚至各种名目的罚款,一个月到手的也就1000多元。这样的薪资水平招不到工也就不奇怪了。”

“用工荒”的另一大特点是:随着求职者选择余地的不断增加,家庭和归属感也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向的突出因素。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许多农民工甚至愿意放弃部分薪酬选择留在本地就业。

在深圳打工12年的仁寿县满井镇金塘村村民黄华告诉记者:“虽然在深圳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但是不能照顾年迈的父母,老家房子也垮了,心里觉得很愧疚。这次回来先把房子盖起来,在父母跟前尽孝,哪怕工资少一些也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走访的数十位返乡农民工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明确提出:正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家人成为“留守儿童”或者“留守老人”而选择留在本地找工作。

来自四川简阳市的杨龙娅夫妇更看重归属感:“在东莞电子厂做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始终觉得自己成不了东莞人。去年有了小孩我们就决定回四川,毕竟根在这里,我们不想让小孩将来既不是四川人,又不是东莞人。”

结构性的“民工荒” 常态化的“招工难”

低附加值的普通工种普遍缺乏,成为本轮“招工难”的突出特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仍在延续,而内地随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大量用工需求,造成了东、西部地区同时出现对普工的“争夺”,而这种争夺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成为常态。

四川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曹庆告诉记者:“四川农村劳动力目前有3800万人,2010年转移输出2246万,劳务输出水平已属于高位运行。农村存量劳动力中,能够转移和输出的已经很少了。而近年来,四川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仅为50万至60万之间,虽然劳动力供给总体呈增长之势,但增幅下降已经是很明显的了。”

成都市锦江人力资源市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风向标”,根据这个市场的统计,由于用工缺口的持续存在,从2010年下半年到现在,服务员、保安、保洁、普工等低技术低知识含量的工资水平有200元至300元的涨幅。

金堂县是四川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为集中的县,已经成为制鞋、服装等产业基地之一。这个县就业局局长梁元惠告诉记者:“该县2010年就业岗位比2009年增加了5000个以上,与之相对应的,全县外出务工人数以每年2000人至4000人的速度在递减。今年金堂县也出现了普工缺乏的现象,每月底薪已经由去年的平均1200元涨至今年1400元以上。”

仁寿县劳动局就业中心主任刘刚认为:“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这个县劳务开发从2004年开始出现‘分水岭’,在此之前是劳动部门求着东部沿海企业在县内招工,而从2004年之后就变成了东部沿海企业抱着现金来县内求招工。现在仁寿本地100多家企业也出现了普工缺口2万人,月薪都开到了1700元以上。”(参与采写记者侯大伟、江毅、曹妍、陈健)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详解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 主流社会之外。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 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 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 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 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 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首先,城市政府自己要降低和规范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只要合理设置城市门槛,辅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完全不会成为城市的负担。所谓合理的城市门槛其实很简单:只要一个人或包括其家庭成员在一个城市拥有或租用合法、合规住房,并在这个城市工作或长期居住,就可以登记为

这个城市的居民,并拥有这个城市的所谓“户口”。 其次要创造条件降低房价。要以更大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征收房产税,并尽快推出赠与税、遗产税,以加强房产税的威力。房价降下来后,保障房建设的 成本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再次,要建立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 制度。成都市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的全辖区一 体化。为了不显着增加财政支出,可将目前的新农保和农村养老标准作为全民 基本医保标准和基本养老标准。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可以让他们适用农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形成全国不分城乡的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允许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在各地有一定差异, 但中央政府应支持一些落后城市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最后形成全国体制机制统一、数量标准一致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可允许形成和收入挂钩的、保障程度高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层次。任何 一个农民都有这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险,他走到哪里都不占便宜,因此他们也未必要挤到“北上广”这类城市落户;只要有社保账户转移接续制度,各地政府 也不会怎么吃亏,不会产生财政压力。这个变革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一些城 市政府在目前的条件下都能做,其他城市有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会更容易做。国家只要对落户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即可。 最后一个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是大学考试录取制度。应下决心革除这种极不公正的大学考试与录取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命题、考试和录取制度; 自主招生的院校更不能按省区设置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大学招考适龄人口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2020年)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2020年)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xx年7月20日—30日 xx年8月5日—8月20日 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重庆市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建筑工地农民工居住现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

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在网上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为1400元,其次是建筑业,平均收入1200元,但是危险系数极高。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新华网福建频道记者:项开来文/图 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民工潮"而"民工荒",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是劳动力资源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的背后,既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社会规律在起作用。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大量进城农民工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不断升级的工业化需要有着更高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间有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民工始终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一方面,工业化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另一方面,体制障碍却让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民工荒"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民工荒"的本质是中国的农民工体制问题。 "40岁现象"与农民工体制 什么叫农民工,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去 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按这个定义,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在2亿人 以上,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是指他们中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那 部分,2003年这个数字大约在9900万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分析认为,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在全国的抽样调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38岁,在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下的占60%。 二是男性多于女性。 三是文化程度较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与全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相比,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出。 四是拥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 由此可见,农民工是农村人口中各方面条件较好的群体,是农业人口中的"精英"。但就是这些"精英",在城市打工就业却遭遇到了不公平、公正的待遇。和城里的正式工人相比,他们"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他们获得的收入远比后者低,更不能享受城镇低保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记者在东南沿海地区调查了解到,当地农民工的工资一般在600-800元/月,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节假日。可以说,他们的报酬极其低下,与其劳动价值严重不相对等。 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上十分少见,我们称之为"40岁现象"。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善浪就指出,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是以最廉价的代价得到了农业人口中的最优秀群体,而当他们到了40岁左右时,体能、脑力均出现下降,他们又被无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崔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模型;劳动力;结构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b113000882.html,ki.zgsc.2015.35.229 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农民连绵不断地爆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跨地区转移,被称作“民工潮”。然而从2003年开始,在珠三角首先出现招工难现象。“民工荒”的出现,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闾定军,等.“民工荒”探源[J].特区经济,2004(10). 2“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分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参见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或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至此二元经济完全消除,劳动力市场从此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此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所谓的“民工荒”。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更是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已近尾声,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转变,我国已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既不合逻辑,也非理性。首先,当一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很高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还将出现小的生育高峰。此外,劳动力的二元市场仍然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另外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意味着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这时的资本相对丰富,资本、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比例会逐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并未观察到此种迹象。我国有劳动力人口7.4亿多,其中农村劳动力5亿人,剩余劳动力人口1亿多。可见,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事实与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前提并不相符。 3“民工荒”现象成因探究 刘易斯模型只是个一般模型,不能直接用它解释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如下:首先,宏观调控效果显著。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不断减产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其次,农民经营收入增加。另外,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是:总量过剩、结构短缺。“民工荒”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而引起的。下面将对此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虽然很多企业大幅度提高了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但持续不断的“民工荒”并没有得以缓解,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成本——收益视角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对此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转移对策分析 劳动力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从衰落的产业和地区向发展迅速的产业和地区转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使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劳动力的流动分为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我们这里主要讲农村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的转移。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预。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稳定,城市发展迅速,同时,国家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第二阶段1958—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起大落。从1958年到1978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62年《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64年《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等条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在这一阶段,农村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同时,政府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和食品供给的压力,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企业从农村招工。 第三阶段1992—2000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地区转移。1992年邓小平南巡,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促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迁移到高收入地区,引起当时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本文从供给与需求出发,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民工荒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短期的变化。在政府的宏观导向与市场调节作用下,劳动力流通会变得更加通畅,农民工的生活,就业,社会地位都会得到改观。 [关键词] 民工荒供给与需求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ed from the supplies and the demand, has analyzed the reason which the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appeared and solves the laborer wild problem to need the government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ies.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i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 stage which consummates unceasingly must experience, is our country labor market one kind of short-term change. In under government's macroscopic guidance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function, the labor force circulation can become more unobstructed, peasant laborer's life, the employment, the social position can obtain has a new look. Key words: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supplies and demand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y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的决定,从而掀起了中国农村第三次解放浪潮。一度使我国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两个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拉动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将现代城市的文明要素带到了农村,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及城镇化建设。可以说他们已成为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力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一度出现民工荒问题。为此,笔者从当前供给与需求方面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 .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供给与需求 1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民工荒”形成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民工荒”的根源 “民工荒”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而绝非偶然现象,更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经笔者与用人单位、中技学校、劳务输出机构、生产员工等调查研究,由以下众多原因产生了“民工荒”。 民工来源减少,计划生育的作用初步出现。当前各地出现的“民工荒”,其实大多数都是指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缺乏。大多数企业招的普通生产工人要求都是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16—25周岁。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在1980年至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此阶段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国人口在增加,但是可用劳动力人数的确在减少。 用人需求增加,加入WTO、新增企业多,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统计数据,2003年11月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80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一直以5%的幅度稳步增长。加入WTO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性别需求失衡,女工需求过大,男工相对过剩。由于种种原因,女工的需求量是男工的需求量的数倍。因女孩子文静温和,便于管理,众多电子制造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男女比例有的高达1:10,个别企业除搬运等特殊岗位外,全部招女工。男女人口出生比例都在1:1左右,而众多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民工荒”是这种性别需求差异的必然结果。 区域需求不均衡,用人单位户籍限制不合法,民工西行或北上,孔雀不再东南飞。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劳动力从祖国各地奔向东南沿海,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最近几年,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民工在省内或市内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加之西部开发和东北工业区的振兴,沿海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民工向内地东北和西北流动实属自然现象。东南沿海民工需求越来越大,而到沿海来的民工越来越少,东南沿海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收入增加,部分民工转向农业,民工外出减少。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油价格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每斤1元钱涨到每斤1.5元;花生油从50多元一壶涨到7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5元多钱一斤涨到7元多钱一斤。农民负担的减轻,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发展农业政策的落实,部分地区的民工在家务农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是更加自由和安心。在家务农既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又可以与家人团聚,还不用挤车劳累,出外打工的民工就自然少了。 教育事业发展,就业时间推迟,劳动力资源短期供给不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治穷先治愚,读书之路就是出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家长都在竭尽全力让子女多读一点书。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中学毕业生,都会再继续读书,中学毕业生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原本参加民工大军的毕业生又走进了学校,能到企业上班的民工肯定就少了。 生活水平提高,自愿失业人数增加。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谁都知道出外打工很辛苦。很多人出外打工是生活所迫。现在生活稍有好转,家长不忍心让子女外出受苦,子女也不愿意再受苦受累获取微薄的收入,部分民工开始挑选企业,待遇环境不满意的就不去应聘,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一、主题简介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市面积的拓展者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同时,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面临一些基本社会问题。 二、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农民工已经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民工学历不高,缺乏技能,所以工作辛苦劳累,每天长时间劳作,很少有休息日,常常被认为是城市中的最底层人群。 2、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负担不断加重、等问题,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3、现状与问题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军城市,农民工的问题也伴随而生。农民工的劳动力是很低廉的,多数民工认为钱是谋生的基本条件,说明目前金钱在民工生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起到的是基础作用,金钱、知识、技能是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工收入大工为:2800/月,小工为:2400/月,技工为:2600/月,这些都反映出农民工的收入偏低。而他们每天的工作都超过十个小时。在调查的农民工中,65%为高中学历,30%为初中学历。如此低的学历决定了民工在城市中不可能从事技术性的高薪职业,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是务工的首选行业。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由于没有很高的学历,农民工的收入都很低,他们收入中有一半用于支出,其支出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其中,食物支出与住宿费用是两项比较大的开支,合计占总支出的55%,文化娱乐支出很少。民工的居住条件比较艰苦,租房、住在集体宿舍、工作地点或临时搭建的工棚,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所以,家庭困难、经济原因是进城务工的首要原因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缺工的现象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且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江苏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主要为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这两个分别占缺工企业总量的38.7% 和25.3%,一线操作工占总数的94.6%;福建缺工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山东用工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裁剪缝纫工、餐厅服务员和推销展销人员。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面临缺工新问题。据贵州省相关部门介绍,近期,贵州本土企业用工缺口达万人次,缺工现象十分严重。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至15%左右,至少“缩水”100 万。该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 万。 “民工荒”的基本特点:民工荒已经从局部短缺演变成全面短缺。一是从时间上看来得更早,珠三角早在2011 年春节前数月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用工荒”现象;二是从范

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文献综述

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文献综述 摘要: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由最早在南方出现和春节期间出现发展到其他省市也出现。本文针对民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策,从劳动力市场,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角度对民工荒问题的文献反映的现象和程度进行综述。以找到为企业提供充足人力资源及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字:民工荒劳动力市场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 1民工荒成因 1.1 市场角度 1.1.1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 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农村劳动力从长期的供大于求转向既过剩又不足的现象。柯龙山(2010)认为,民工荒成因并非农民工绝对数量不足,而是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劳动力供给将逐步趋于紧张,致使农民工的供给趋于紧张。(曾贵,钟坚,2010)的新观点是加工贸易的粘性工资低于农民工的预期工资时,农民工“用脚投票”,选择留在农村务农或到非加工贸易部门就业,劳动力供给满足不了加工贸易对农民工的需要是导致加工贸易“民工荒”的根本原因。 1.1.2就业惯性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产生民工荒的原因是由于就业惯性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作用,例如(鄢平,贺建风,2009)认为,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力迁移以后原有市场关系改变,内部劳动力市场对留下者有利,劳动者习惯在他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工作,,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劳动力转移,而劳动者由于对环境有依赖性而不愿调整就业,如果第二产业无法改变这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惯性时,就造成了民工荒的出现。 1.1.3 产业转移 有学者研究出,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依靠低成本而非技术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模式也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林涛,2010)的观点是,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加速转移,在转移时,中部地区劳动力不断增长,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经济学界在民工荒问题的结构性上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民工短缺的现象方面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即不加区分地进行整体性分析,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1.2政府角度 1.2.1 保障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民工荒的本质是对农民工保障不健全。(李雄,刘山川,2010)指出,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农民工遭受来自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制度和传统观念的“非平等待遇”和“身份歧视”还有“社会排挤”,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工无法享受平等就业权益。由于教育和职业培训就业不健全,使农民工无法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使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这些情况下,农民工就放弃保障低的就业,因此导致了民工荒。 1.2.2生育土地等政策问题

浅谈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一)

浅谈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珠三角民工荒劳动密集型企业对策 论文摘要]2004年,中国首次出现“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此后,“民工荒”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到全国,尤以“珠三角”地区最为严重。而东莞作为中国的“世界工厂”,更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民工荒”的出现不仅严重阻碍了相关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而且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寻“民工荒”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当地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在通过对东莞部分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实际部门有所帮助。 一、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主要表现 1.企业用工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 自2004年年初东莞市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以来,此波迅速波及整个珠三角。据东莞市劳动局公布的“2007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企业表示将招用新员工。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岗位用工需求仍然旺盛,预计今年企业用工需求将增长10%-15%。据估计,东莞今后5年内企业用工需求每年都要新增10万以上。据调查显示,在企业新的用工需求中,75%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34%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45%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60%的岗位需求女工。 2.不同类型企业招工难易程度不一,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招工困难。 调研情况显示,2008年劳动力供求的特点是,电子、鞋业、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仍有较大的用工需求。企业招聘人员难易不一,优质的企业由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但是劳动密集型、工作时间长的企业则会存在一定的招工难问题,这类企业约定的月基本工资通常徘徊在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相应增加员工的收入,预计这类企业需求员工不少于30万人,其中普工约24万,技工约6万。 3.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民工流失率不断攀高 在走访中,不少民工表示这个月的工资经常会在3个月甚至4个月后才能拿到,甚至会被拖欠,这种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在建筑业尤为严重。据东莞市劳动监察大队介绍,2007年5月-8月,全市发生外来工群体性事件86起,其中29起是由企业主拖欠或者逃逸民工工资引起。农民工讨薪不成,去告状又苦于因当初没签订劳动合同而没有证据,反而遭受欺凌殴打,最后,农民工被逼无奈,只有一走了之。据调查,东莞市的普通工人平均年流失率为10%左右,而毛纺和玩具行业的流失率更是高达20%-30%。 二、“民工荒”的成因 1.“三农”政策的利民效应 随着中央减免农业税、种粮直补、粮食收购保护等措施相继出台,农民负担减轻,农作物价格上涨,农业劳动力边际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如果外出打工挣的钱与务农的收入差别不大,农民当然愿意留在家中务农而不是撇下一家老小去外地打工。 2.企业用工的短期行为 首先表现为工资低、工作环境恶劣。在走访的几家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问题。如东莞市东城镇有家电子厂,该厂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车间很乱很脏,通风也不好,而且这里的工人每天要工作近10个小时,而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只有800元左右,有时还会因为迟到或者其他原因被老板扣除一部分,一月到头能拿到手的工资只有600元左右,除去自己的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 其次表现为用工不规范。如很多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劳动保险金。在受访的企业中,只有两家企业与农民工签订了一个手写的协议。不少农民工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劳动保险金是什么,也没有向工厂老板提出要签订劳动保险合同的意向。 最后表现为企业对民工“只使用不培养”。在珠三角,很多企业最大限度压低用于农民工的各

“民工荒”现象成因、利弊及对策分析

“民工荒”现象成因、利弊及对策分析【摘要】 30年改革进程中,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强劲的助推器。近几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用工短缺现象,即所谓的“民工荒”。本文利用“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流失”来解释“民工荒”现象成因,并就利弊两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富有实践性的经济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原因利弊对策 一、引言 2004年1月起,我国首次遭遇“民工荒”,珠三角地区拉响民工短缺警报。随后,劳动力短缺蔓延到安徽、湖南等民工输出的内陆省区。2009年,在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缓和的形势下,企业用工量急剧增加,务工人员反而减少,使得民工荒现象更加严重。2010年春,从沿海到内地部分城镇出现出现更为突出的“劳工荒”现象,局部民工荒发展成全国性用工短缺。企业用工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受到极大威胁,依靠丰富劳动力资源而形成的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二、“民工荒”原因解读 “民工荒”现象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更反映了长期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劳动力从充分供给到短缺,劳动力价格的普遍上涨,预示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流失和“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到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民工荒”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 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人口转变已进入低生育阶段,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每年平均只有1%略强,并预计在2015年转为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所以,劳动力供求的数量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红利”渐渐减少。 2.劳动力工资粘性。近几年来,我国CPI指数平均每年以6%左右的幅度增长,而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

为什么会同时存在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的头等大事。同时,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内陆一些城市频频拉晌“民工荒”警报,民工短缺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竟然大范围地出现劳工短缺。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背后的原因如何,又如何来解决? 一、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会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开始短缺,而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中端劳动力却出现过剩。一方面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状况。 自从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就开始出现民工荒,继而引发全国的民工荒。有关专家认为,这次“民工荒”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荒”在全国,不但波及几乎所有沿海地区,而且蔓延到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现象;二是“荒”在普工,从深圳、东莞、广州、沪苏浙闽等地来看,大量缺乏的仍是普工,例如在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缺工近30%,人数在百万之上,已接近金融危机前的状态;三是“荒”在“80后”和“90后”,即称作“农二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用工单位难招的是25岁以下的这一代人;四是“荒”在不返回,农民工离岗后很少有返回原单位工作。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且供求差距明显扩大,未被城镇单位录用的大学生几乎占当年毕业生的一半。2003年以来,只有一半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实现正规就业。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2008年约减少30万。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文评史评论文,比2009年1 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2008年基本持平,但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基数较大,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 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专家认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择业方式与现行用人制度不完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对于“民工荒”问题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和企业的低工资,使得农民工供给减少,从而出现了“民工荒”;另一方面, 工资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造成城市出现农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首先从大学生市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时存在着较大的偏好。据统计有6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只有6.5%的大学生选择西部地区,这样他们就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挤堆”现象,竞争压力自然加大.然后是大学扩招: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刚开始是为了扩大内需,加大人才培养,但后来却愈演愈烈,大学扩招成风,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竞争力下降,空有文凭而没有真正本领成了“花瓶”在找工作时却还不愿意低就。再者就是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的冲突:大学生市场的需求方与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相同,谋求利润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