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动化系研究生导师名师

田玉平

发布时间:2007-07-25 访问次数:

田玉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1986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东南大学读研究生,同年11月被选拔为国家公费出国留学生。1987年9月赴苏联留学。1991年12月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获自动控制专业哲学博士(PhD学位,即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2年1月回国在东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1月出站后在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作.200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1996年获得俄罗斯技术科学博士学位(ScD)。他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组(自动化)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控制与决策》编委会编委,《东南大学学报》编委会编委。

田玉平教授主要从事混沌控制和鲁棒控制方面的研究。在混沌控制方面,负责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等,对混沌系统周期轨道的时滞反馈控制做了深入研究,在控制方法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鲁棒控制方面,负责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省部级项目,参加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一项国家攀登计划预研项目,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有关鲁棒控制方面的结果,于1996年经多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著名教授的评审后,在俄罗斯通过技术科学博士论文答辩。由Ya.Z.Tsypkin院士作为主审人,俄罗斯科学院控制问题研究所作为主审单位的鉴定书中认为,“论文在现代鲁棒控制的很多方面做出贡献”,“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95年获得全国第二届“关肇直奖”(唯一)、2000年获得两年一度的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最佳理论论文奖”、2000年3月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奖励基金、2000年5月获得东南大学“东方通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奖并获得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部省级主要科研项目十多项。

目前,已出版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有十多篇论文在多家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十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宣读。2000年在全球性学术会议上获得“最佳理论论文奖。被SCI收录论文13篇,EI收录16篇。有多篇次被SCI引用收录。

田玉平教授自1994年从教以来,共指导博士研究生5人,其中2人已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指导硕士研究生8人,其中4人已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14人,其中10人已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戴先中

教授博士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

一、简历

1970年─1975年,昆山市知青;1975年─1978年,昆山市工人。

1982年江苏理工大学电气系学士;84、86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博

士。1987年清华大学讲师;89、93、94年东南大学副教授、教授、博

士生导师。洪堡学者;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宝钢优

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两个国家二级

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二、已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评价

负责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

金项目,1项国家攻关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它5

项省、部级项目。

1.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神经网络α阶逆控制方

法,并成功地应用于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完成东北500KV可控串补

的仿真与动态模拟试验;进一步提出非线性、强耦合多输入多输出系

统的神经网络α阶逆解耦控制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机器人控制。均具

国际领先水平。

2.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函数空间向量、外积运算,给出电网任意波

形下单、三相无功等量的普遍化定义,并从电磁场角度阐明无功量的

物理意义,初步解决这一世界难题。获国家三等奖,江苏省自然科学

基金结题“特优”。

3.提出电网谐波补偿装置的最优控制方法,其中多约束最优化的

计算机图解法具国际领先水平,德国教授高度评价,已用于德国某城

市配电网分析。

4.在国际上首先给出完整的带通信号采样定理,填补国际空白;

提出准同步采样原理并解决了畸变波形下电力系统参数的准确测量问

题,“国际先进水平”。以上采样定理、原理被广泛引用、应用并被

收入各种著作中。

5.完成规模亚洲第一的大型土工离心机电气传动控制,“国际先

进水平”。

以上成果绝大多数为第一贡献者。国家三等奖1项,部二等奖1

项,论文80余篇。近5年SCI收录3篇(第一作者),EI收录11篇

(9篇第一作者)。

三、拟开展研究工作设想的要点及其科学意义

开展复杂电力大系统的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采用申请者提出的

神经网络α阶广义逆,将系统中有关控制结点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在

大范围内改造成具有一对主导极点的近似线性特性;然后分析相邻控

制器间的相互作用并建立合适的动态特性模型,建立合适的协调控制

目标与分散目标,实现全系统或局部子系统的整体协调控制。为复杂

非线性大系统的控制提供一种系统的、有效的、工程易于实现的控制

方法,为国际学术界与工程界作出突出贡献。

四、已具备和可利用的研究工作条件

在国家、部省项目与211工程资助下,已取得有关成果(见以上

成果1)与经验,并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条件,配有国际先进

水平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EMTDC、EMTP、NETOMAC等),建有可开展

相应研究的动态模拟实验室(可模拟三机系统,并已有TCSC物理模拟

装置)。课题组还先后与国外三所大学鉴定合作协议,开展合作研究

(已合作发表近20篇论文)。

戴先中教授,东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博士生导师。1954年生,1986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后留校工作,1988年调入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至今,期间:1991年8月至1993年11月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博士后研究,1999年与2000年受华英基金资助两次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合作研究(每次3个月)。现为东南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戴先中教授的研究面很宽,先后负责完成(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部省级项目8项;并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等多项重大项目;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控制、机器人控制、测量与信号处理等多个研究方向上富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方法与定理,先后发表100余篇论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获“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荣誉称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一系列奖励与荣誉称号;兼任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动化)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及实验室(1)目前重点研究方向,期望获得突破性进展①复杂非线性系统控制围绕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211工程资助课题,开展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研究,重点放在复杂电力大系统的协调控制研究方向(正与美国Cornell大学,英国Bath大学、德国Erlangen 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真正做开创性的工作,在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②神经网络控制利用正在开展的国家与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已取得国际先进水平成果的基础上(2000年鉴定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开展神经网络逆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不断完善理论;进一步开展神经网络逆系统控制方法在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机器人解耦控制中的应用;开展神经网络逆系统控制方法在运动控制(感应电机解耦控制、多电机系统解耦控制等)与流程解耦控制中的应用(已有部、省课题资助),并探索在汽车、航天飞行器中的应用(正在争取课题资助)。③多移动机器人协调控制利用211购置的设备(美国ACTIVMEDIA公司的Pioneer移动机器人4台及其遥控设备,详见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介绍)与国家863课题资助,开展移动机器人的自主行走、目标识别、抓取与多移动机器人的协调控制研究。④多电机同步控制利用211经费自行设计的国内首套多电机同步控制实验装置(详见运动控制实验室介绍)与国家与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开展多台(二至三台)电机的运动控制、电机速度和张力的解耦控制、多电机同步控制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