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时期的外交(二)

罗斯福时期的外交(二)
罗斯福时期的外交(二)

罗斯福时期的外交(二)(1941-1945)

一、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对战后世界秩序的筹划

一.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成立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月1日,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为首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白宫签署了一份《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国政府将“保证使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的资源”,打败法西斯主义,“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和和约”。这一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后形成。在维持反法西斯同盟团结、打败轴心国的斗争中,美国的外交活动发挥了很大作用。战时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动用一切力量,尽快战胜敌人。同时,美国也注意利用自己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主导地位,扩大影响,寻求一个最有利于美国发展的战后世界环境。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美、英、苏三国的合作与互助是整个同盟的核心和基础,是主要的。分歧从一开始就存在,随着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越发尖锐,最终导致同盟瓦解,并埋下战后美苏冷战的隐患。

在欧洲战场上,英美苏三国在共同反对希特勒的斗争中,形成了复杂的同盟关系。2、欧洲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

1)第二战场的提出与美英分歧:

1942-1944年间,美国在欧洲的主要外交努力放在开辟第二战场,援助苏联和英国抵抗纳粹德国。

第二战场问题是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提出来的。1942年初苏联向盟国提出两个要求:(1) 承认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获得的领土,包括波罗的海沿岸与芬兰、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2)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苏联的压力。

对此,邱吉尔同意斯大林的领土要求,对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缺乏诚意;罗斯福则反对苏联的领土要求,赞成及早开辟第二战场。

(苏美矛盾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扩张概念:苏联要求领土,美国谋求经济扩张。苏联的领土要求与美国建立一个开放世界的目标是不相容的。)

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美英存在分歧:

罗斯福认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符合先欧后亚的战略,能减轻国内要求把重兵放在太平洋方向的压力。同时,只有尽快帮助苏联打败德国,才有可能在以后打败日本的战争中得到苏联的协助;这一计划也可以作为促使苏联放弃其边界要求的交换条件,按照美国的概念来确定同盟关系。

丘吉尔为了维护英帝国在地中海和中近东的利益,热衷于侧面迂回进攻德国的战略。他认为盟军进攻北非远比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更为适宜。

苏联为了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团结和争取英美开辟第二战场,暂时放弃了边界要求。1942

年5月26日苏联和英国签订了《互助合作同盟条约》。6月初美苏、英苏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声称双方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任务达成“全面的谅解”。但美英以条件不具备为由,拒不履行原有承诺,斯大林对此非常不满。

2)北非战役与卡萨布兰卡会议(无条件投降原则)

1942年11月8日美英联军在美国将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统一指挥下,分三路在法属北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迅速击溃维希政府的军队,11日艾森豪威尔与维希政府武装部队总司令让·达尔朗海军上将达成停战协议,史称《达尔朗协议》。美国承认达尔朗对北非的行政管理权。作为交换,达尔朗下令所有法军停止对盟军的抵抗,并由美国支持的另一位法国将军亨利·吉罗指挥北非所有的法军。这就排斥了英国支持的夏尔·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在北非参政的可能性。达尔朗是亲纳粹分子,因此,达尔朗协议立即引起英国和戴高乐的不满和反对。

在盟军登陆北非西部之前,英军已于10月23日在埃及境内向德意军队发动了阿拉曼战役,并在1943年1月占领了利比亚,德、意军队从北非肃清的日子已近。在这种新形势下,美英领导人希望与斯大林会晤,讨论年内的战争安排。后因斯大林格勒战役处在关键时刻,斯大林不能参加。罗斯福和丘吉尔遂决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会晤。

卡萨布兰卡会议从1943年1月14日开始,历时10天。会上,英方再次强调英美两国目前所拥有的机动兵力和运输舰队无法确保1943年大规模渡海作战,因此最佳的战略则是利用北非战场的胜利,扩大地中海战场,进攻西西里岛,集中力量打击意大利,使之退出战争,并迫使德国分散在苏的前线的兵力。尽管美国军方人士倾向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罗斯福却为英国强有力的论据所动。为了清除《达尔朗协议》带来的猜疑和缓和苏联对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不满,罗斯福宣布了“无条件投降”原则。

这一原则的宣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无条件投降”原则既表明了美国彻底打败法西斯实力的决心,也向苏联暗示不必再担心德国的复活,因而也就无需再提苏联西部边界安全的要求。

卡萨布兰卡会议后,罗斯福下令加快对苏联的“租借”供应,补偿因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而给苏联带来的损害。

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终于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战役成为欧洲反法西斯战场的转折点。这时第二战场的作用已不再是帮助苏联解脱困境,而是如何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苏联在欧洲军事地位的改善以及他对西方的不信任程度的加深,增强了美国决策者对第二战场的政治考虑。他们认为苏联目前的这种军事地位和对西方的态度,不仅有可能促使它与德国单方面媾和,而且更有可能使苏联有足够的势力控制整个欧洲。防止上述情况出现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加强西方与苏联讨价还价的地位,防止苏联控制欧洲大陆。

1943年5月和8月两次美英首脑会议上,罗斯福最终说服丘吉尔接受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的“霸王”计划。此外还有一个应急方案:一旦德国在“霸王”计划实施前崩溃,美军就迅速在欧洲登陆,抢占地盘。这一方案对苏联秘而不宣。

3)莫斯科外长会议(1943年10月19日到30日)和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霸王计划”具体日期确定后,斯大林表示愿意就联合作战问题与美英领导人会晤。为此,三国外长先后在莫斯科进行了10天外长会议。会上,苏联最关心的是第二战场的开辟,英国则注意欧洲战时和战后政治问题。美国对战后国际组织最有兴趣。会议发表了《普遍安全宣言》,“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会议还决定在伦敦成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战后欧洲合作问题。

战时第一次三国首脑会议:1)第二战场问题罗斯福、斯大林和邱吉尔在德黑兰召开,集中讨论并制定了对德联合作战方针。会上,罗斯福和斯大林一起,排除了丘吉尔巴尔干战略的干扰,最终确定第二年5月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苏联也再次向美国保证,在战胜德国三个月后,对日宣战。罗斯福对苏联的保证非常满意,因为这不仅会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所受的压力,而且意味着削弱苏联在欧洲的兵力部署,从而相对加强美国在欧洲的实力。

2)会议也讨论了战后政治问题。美英表示同意接受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西部边界,波兰的西部边界则相应地西移。罗斯福和斯大林认为有必要分割德国,丘吉尔则主张重点严惩普鲁士。罗斯福还提出了战后世界组织的设想。德黑兰会议的成功表明反法西斯同盟的巩固和加强。

4)、第二战场的开辟

美国在欧洲战场上依从英国的局面大概在1944年初结束。美国已经充分动员,在盟军的人力、财力方面已经具有压倒性优势。美国取得了盟军的指挥权。罗斯福几次抵制了丘吉尔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图谋。1944年6月16 日,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8月,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配合“霸王”行动。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法国重新获得同盟国的地位。

第二战场外交既涉及军事战略的选择,又事关欧洲政治前途的筹划。英美的拖延,增加了苏联抗击德国势力的负担,造成了苏联对西方国家战略意图的怀疑,损害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成为以后冷战的潜因。

2、亚洲战场:(战时美中关系)

美国在亚洲的军事方针是打外围战,避免与日本发生正面交锋。

1)维持中国战场

在亚洲,美国的外交重点则是设法维持中国战场,拖住日本陆军主力,争取中国作为反攻日本的基地。(1942——1943)

1942年初美国倡议成立盟国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并派遣约瑟夫·史迪威中将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作为维持中国抗战士气的必要措施,美国国会于1942年2月批准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无偿贷款。史迪威刚到中国就受命指挥5万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保住中国唯一的对外陆上通道——滇缅公路。

在缅甸南部,中、美、英三国进行了二战中的一次盟军联合作战行动。但因英军的仓皇败退和战役指挥通讯系统的混乱而惨败。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几乎丧失殆尽。滇缅公路被切断后,美国开辟了从印度北部阿萨姆飞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昆明的空中运输线,史称

“驼峰空运”。有限的空运物资主要为在华美国空军服务,但多少也给蒋介石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为了显示盟国的团结,增强中国抗战的士气,弥补物资援助的不足,美国政府还作出一种姿态,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但这一行动并不是西方“承认中国固有平等权利的结果”,而是维持蒋介石留在抗战阵营中的一种手段。美国鼓励中国政府抗战士气的另一行动是,废除了一系列排华法,给与中国移民与其他国家移民一样平等的入境限额。

2)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1943年10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通过了一项《普遍安全宣言》。为了加强美国在未来国际组织中的地位,赫尔不惜以减少“租借”援助为威胁,促使苏联同意中国也加入到宣言的签字国之列。

中美战时合作在1943年11月22日——26日的美、中、英三国开罗首脑会议上达到了顶峰。虽然罗斯福这时比以往更清楚地认识到蒋介石军队的腐败与无能,并开始怀疑这支军队能够承担反攻日本的责任,但他的着眼点还是在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如何利用中国这张牌。会上,美国向中国保证,盟国必将彻底打败日本,直至其无条件投降;归还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侵占中国的一切领土;支持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参加战后国际组织。美国的这些保证集中体现在美中英三国《开罗宣言》。通过《宣言》,美国力图实现如下目的:(1)确保中国战场的存在;(2)利用中国抗衡战后苏联和英国在远东的影响,并对付日后可能东山再起的日本;(3)视中国作为美国在世界和亚洲国际舞台上的小伙伴和代言人。

3)缅北战役和史迪威事件

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史迪威在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的支持下,促使美英首脑批准1944年初南北夹攻缅甸的“海盗计划”。但丘吉尔在随后的德黑兰会议上,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无法在南缅实施两栖作战为借口,迫使罗斯福取消了这个计划。但反攻心切的史迪威不顾蒋介石要求按兵不动的命令,在1944年初毅然率领由他亲自整训装备的驻印中国军队三个师,发动了缅北战役。同时他一再请求罗斯福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促使后者下令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西部出兵,配合缅北攻势。马歇尔坚决支持史迪威的行动。在他的影响下,罗斯福接连四次向蒋介石呼吁,并以停止对华“租借”供给相威胁,迫使蒋介石在4月初下令由美国整训的远征军横渡怒江。美国军事上的这一高压政策为随后的“史迪威事件”埋下伏因。

缅北战役在军事上只有局部意义。从1943年底开始,美国军方已经改变了打败日本的战略,不再把中国作为反攻日本的主要基地,而打算利用B-29重型轰炸机,并采取跳岛战术,从太平洋直接进攻日本。1944年10月美军重新占领菲律宾,并以此为基础轰炸日本。美国军事战略的改变固然与跳岛战术的成功及进攻性武器系统改善有关,同时也是对国民党军事力量失去信心的结果。

同时,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利用中共抗日力量。

史迪威和一批驻华使馆中具有现实主义眼光的外交官,主张联合和利用中共的恶抗日力量。史迪威曾正式向蒋介石提出要武装中共的军队对日作战,要求美国政府同中共发生直接联系。对此,罗斯福态度积极。

1944年6月,罗斯福派副总统亨利·华莱士作为特使访华。华莱士的使命是:要求蒋介石停止反共,与共产党联合抗日。蒋介石被迫同意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但坚决反对美国与中共采取任何联合军事行动。

华莱士的中国之行加深了罗斯福政府对中国局势的理解。他向罗斯福指出,尽管美国政府现在只能支持蒋介石,但中国以后很可能出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

1944年7月罗斯福向蒋介石连发了四封口气一次比一次强硬的电报,要求蒋介石任命史迪威为在华盟军总司令,指挥包括中共军队在内的中国所有地面部队。蒋介石对此软抗硬顶,先是推托需要一段时间,并要罗斯福派特使来华调处他与史迪威的关系。及至要求由他来控制“租借”物资分配权并把中共部队排除在史迪威指挥权之外,最后干脆以“难以共事”为由,要求调走史迪威。这一冲突在中国现代史上称“史迪威事件”。(实际上是借此来发泄对美国政府的不满,维护中国政府的权力)。

罗斯福急于让史迪威执掌中国军队统率权的行动,除军事需要外,还有一个秘不示人的政治考虑,即在中国建立由美国人控制的军事指挥体制,以左右中国政局,以及避免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可能带来的纠葛,最终实现美国掌握亚洲局势的目标。

在“史迪威事件”中,罗斯福过低估计了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独裁统治的决心。蒋介石抓住美国担心失去中国战场的心理,并把罗斯福的特使帕特里克·赫尔利拉到了自己一边。10月初他们两人联名要求罗斯福召回史迪威。

这时正在争取第四次连任的罗斯福不愿承担“失去中国”的责任。因此,10月18日罗斯福下令召回史迪威,任命艾伯特·魏德迈中将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和在华美军司令。对蒋介石而言,这是一个理想的人选。魏德迈在思想上是个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

4)赫尔利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国共联合——支持蒋介石)

1944年11月在蒋介石的保举下,赫尔利由特使转任驻华大使,接替高思。在出任驻华大使前夕,赫尔利由重庆飞抵延安,向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实现国共统一的五点建议。这个建议是经过蒋介石和罗斯福认可的,其核心是要中共交出武装,听命于蒋介石。中共对此提出五点修正意见,强调首先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然后再统一全国军队。赫尔利认为这一新建议是解决问题的实际可行的方案,以证人的身份与毛泽东一起在协议上签了字。

国民党政府拒绝五点建议,坚持一党专政,共产党交出军队。赫尔利转而支持蒋介石。他还同时密函准备参加雅尔塔会议的罗斯福,把谈判失败的责任推给中共和与中共有联系的美国外交及情报人员。他建议罗斯福在会上争取斯大林和丘吉尔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以此来压迫中共“就范”。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以出让中国东北权益为代价,争取到苏联对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支持和参加对日作战。通过雅尔塔协定,罗斯福实际上把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系在了一起。

召回史迪威标志着美国有条件军事援华政策的结束,雅尔塔协定则意味着美国无条件支持蒋介石政策的明朗化。在政治上无条件支持蒋介石的同时,美国还加快对中国的军事和财政帮助。至此,美国对华政策完全陷入援蒋反共的泥坑。

二、对战后世界秩序的筹划

1、FDR的政治逻辑:强权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现实。

强权应当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实施。

维持秩序与安全要靠国际合作的原则而非过时的均势。

30年代的邪恶是一种失常状态。而部分体现了威尔逊原则的20年代才基本上是正常的。为防止历史再次重演,必须坚持两点:

1)美国对国际政治的积极参与。

2)防止过分经济民族主义的组织。(Bretton Woods 、IMF 、WB)

2、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基本精神:

(1)、四大自由Delivered on the 77th congree ,,Jan.6 ,1941.

……

In the future days which we seek to make secure, we look forward to a world founded upon four essential human freedoms.

The first is 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second is freedom of every person to worship God in his own way--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third is freedom from want,which, translated into world terms, means economic understandings which will secure to every nation a healthy peacetime life for its inhabitants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fourth is freedom from fear,which, translated into world terms, means a world-wide reduction of armaments to such a point and in such a thorough fashion that no nation will be in a position to commit an act of physical aggression against any neighbor --anywhere in the world.

That is no vision of a distant millennium. It is a definite basis for a kind of world attainable in our own time and generation. That kind of world is the very antithesis of the so-called "new order" of tyranny which the dictators seek to create with the crash of a bomb.

To that new order we oppose the greater conception --the moral orde r. A good society is able to face schemes of world domination and foreign revolutions alike without fea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our American history we have been engaged in change, in a perpetual, peaceful revolution, a revolution which goes on steadily, quietly, adjusting itself to changing conditions without the concentration camp or the quicklime in the ditch. The world order which we seek is the cooperation of free countries,working together in a friendly, civilized society.

This nation has placed its destiny in the hands, heads and hearts of its millions of free men and women, and its faith in freedom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d. Freedom means the supremacy of human rights everywhere.Our support goes to those who struggle to gain those rights and keep them. Our strength is our unity of purpose.

To that high concept there can be no end save victory

(2)大国合作(四国警察)维持集体安全

美英联合——美苏联合——四国警察

大西洋宪章The Atlantic Charter

1941.8.8, FDR秘密飞到纽芬兰Newfoundland与Churchill 举行了战时第一次会晤。

两人发表了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

The war was to be fought to protect :

1) self-government by all.

2) freedom of the seas ;

3) a postwar ‘general security’system ;

4) freedom from fear and want ;

5) a fair economic system.(guaranteed equal access to wprld wealth to all states,great or

small ,victor vanquished.)

(3)、具体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

联合国

三、罗斯福战时外交研究

1、战时会议

2、第二战场外交

3、战时对华政策

4、战时对拉美政策

5、战时中东政策

6、筹划战后世界秩序

FDR战时外交在两个方面受到批评

1)FDR was too idealistic. (U.S.---SURR relations )

2)FDR 没有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去实现他的理想。

I dream dreams , but am , at the same time ,an intensely practical person..

-----FDR (practical idealist)

高中历史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人民版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一、课标要求 例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剂机制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主要措施、特点、评价与影响2)引导和启发学生养成运用具体史实来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意识与习惯 3)从文明史的视角来诠释,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文明面临巨大危机时采取的重大举措,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文明,其手段又有所借鉴,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交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分析进行人物分析,分析罗斯福能够当选的原因 2)运用讲述法、比较分析法分别讲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分析新政从整顿银行业开始的原因 3)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以及对新政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正确、辩证的看待文明的含义与其多样性。 2)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在“讲求实力、实效”、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改革创新才是一国保持独立自主地位、发展强盛的出路所在。 3)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教材分析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内容及影响意义 难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回顾法、问题法、启发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比较法 五、教材教法分析 1、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例证。 2、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设计了三个子目,第一部分为临危受命,我将该部分改为

高中历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回顾知识,提问: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三个特点,来势猛,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然后设问:最早开始经济危机的美国,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是什么样的处境? 学生回答:a.股市崩溃,银行倒闭b.企业破产c.农产品价格猛跌d.失业人数激增 教师总结: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美国政局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出现了政治危机。绝望的阴云笼罩着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导入新课: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各国纷纷找出路。不同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通过对外扩张来摆脱危机,而民主传统深厚的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不仅摆脱了危机,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环节一:1932年美国新一轮大选,人民将更多的选票投给了胡佛的对手—罗斯福。下面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看可以看出,罗斯福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获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罗斯福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读材料:一种令人感动的精神,谈谈你的收获。 你认为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些优秀品质成就了罗斯福的丰功伟业。 教育学生:谈谈你的收获.好学习中更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送给大家语句名言共勉: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他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继续学习:“危”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强调信念的崩溃、信心的丧失才是才是社会最大的危机。 环节二罗斯福会用什么办法帮助美国人重新过上好日子呢?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录,结合表格提示,完成下列内容。时间3分钟。 罗斯福之所以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它拥有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智囊团”,假设在座同学是罗斯福“智囊团”的成员,你会怎样为罗斯福出谋划策,摆脱面临的困境呢。我们分为四个组来探讨这个问题:从北往南分别是:金融、工业、农业、福利。 讨论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每前后排两桌四人为一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讨论,二是讨论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和学案上的材料展开,不必拘泥课本;三由各小组安排代表发言,发言时采取自主回答。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项目)和两个阶段。 1.在罗斯福新政中,主要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 A.实行工业复兴法B.规定工资标准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2.罗斯福新政首先整顿的部门是---------------------------------------() A.银行、金融B.工业C.农业D.公共工程 答案:A 3.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道出了新政的实质是()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 B.从根本上要消除经济危机 C.要缓和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 D.为美国夺取世界经济霸权服务 答案:A 理解一.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要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包括---------------------------------------------()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大力发展国有化 C.以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前提D.尽力保持资本主义的自 由企业制度 答案:D A.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全面干预经济是新政影响中最为深远的一项 C.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D.新政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答案:D 3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和管理 答案:A 分析:罗斯福新政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政府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扩大社会就业,保障国内市场购买力,从而恢复社会经济,A正确。BC与史实不符,D只是新政的特点和重要手段,不是目的。 该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教材已有观点的理解程度,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现成结论, 更要反思教材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的原因,同时在反思中运用、巩 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考试时,要弄清题干的内涵,联想教

罗斯福简介

精心整理 罗斯福简介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第32任美国总统,是20世纪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间,连续出任四届美国总统,且是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美国总统。他也是一名共济会成员。 在 行体系 会等, 战之际,罗斯福已经利用租借法案向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政府及英国军方提供援助。在后方,他引进了价格管制和配给,并将大约11万日裔美国人迁往收容所。1941年罗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国转变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罗斯福与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紧密合作,使美国成为同盟国主要的军火供应商和融资者,也使得美国国内产业大幅扩张,实现充分就业,并为非裔和妇女制造了新的机会。而随着经济渐有

起色,国会内的保守派联盟亦主张失业已经消失,而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与民间护林保土队等救济计划被解散。踏入二战后期,同盟国逐渐扭转形势后,罗斯福对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影响力在雅尔塔会议及联合国的成立中尤其明显。后来,在美国协助下,盟军击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称之为 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号”,飞行了5,500英哩抵达目的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经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当时,罗斯福能够使许多人相信他的身体状况实际上越来越好。而且他相信如果竞选公职,身体状况良好是必不可少的。罗斯福使用金属支柱来支持臀部和腿部,

艰苦地利用旋转躯体并借助拐杖支撑以作短距离的移动。在私下场合,他使用轮椅,但他在公共场合会格外谨慎以免被他人看到。在公众面前,罗斯福通常由助手或儿子搀扶着笔直站立。当时的美国媒体也从不报道罗斯福已经无法自己站立,所以大多数美国人在罗斯福生前皆不知他们的总统有肢体障碍。 林-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对比》专练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A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2、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相同之处有(C ) ①都是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②都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 ③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④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⑤都巩固了新政权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3、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可以借鉴的共同经验有A ①不同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②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国情出发 ③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三大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实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B.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的部分内容 C.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的内容 D.邓小平改革开放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5、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A ①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进行②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③都取得了成效④目的是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B ] A.消除了经济危机B.恢复了国民经济C.巩固了民主政权D.巩固了工农联盟 7、关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都是有益的探索,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恢复 B.都是在没有改变国家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 C.在实践的过程中,都能够坚持和完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要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灵活调整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罗斯福当选总统的原因,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的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方法学习探究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品质。 [教材分析] 一、新政的背景 1、罗斯福的当选 (1)原因:在面对大危机时,胡佛的“自由放任”没能解决危机,在困难中,美国人希望能出现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罗斯福在竞选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会实行新政,并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 (2)当选:1932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2、新政的准备 (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政纲,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2)赢得了国会的支持。 (3)发表“炉边谈话”争取了人民的支持。 二、罗斯福的新政 1、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 2、主要措施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机构:联邦储备银行 *从金融业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大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因此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一是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防止黄金外流。二是恢复银行信用。 (2)恢复工农业生产: A、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要求农业缩减规模,由政府提供补贴。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六第2课罗斯福新政 (2)

6.2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理解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新政的实施使美国摆脱了这场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开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理解“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如何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所起的作用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3、通过人物的介绍,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勇于改革创新、爱国救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影响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说明:1、罗斯福新政中采用国家权力来干预金融、农业和工业生产,从而使金融、农业与工业走出了危机的困境,;以“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工人失业问题,这是首创,值得借鉴;为解决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稳定社会,实施了失业救济,并通过《社会保险法》,从而推动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罗斯福新政对其本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故为教学重点。 2、罗斯福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首次实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都是相当深刻的。它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它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农民与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此外,新政还打击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和极端主义组织,起了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回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然后设问: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都在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来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罗斯福又是如何实施新政的呢?引出本课课题: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罗斯福小时候的故事

美国总统罗斯福小时候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 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地,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

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颗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一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颗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也许那棵树是那样的平凡、不起眼;也许那棵树是如此的瘦小,甚至还有些枯萎,但只要有养料的浇灌,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罗斯福新政教案

罗斯福新政 禹州市二高牛青 [设计思想]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学习,突出对人物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改革家直面困难、坚忍机智、奋斗不息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改革观念,感悟到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课程标准】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查阅并整理资料;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敬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问题生成单】 一、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当选第32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获得2280万张选票,比胡佛多705万张。同时民主党也赢得了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罗斯福打败胡佛的因素有哪些? 二、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因此有人认为:“罗斯

福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假设在座同学是罗斯福“智囊团”的成员,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为罗斯福出谋划策,摆脱面临的困境?分成四组(金融、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福利) 三、 材料一柯立芝总统(1923—1928年任总统)提出:“美国人的事业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大企业经济,我倾向于减少而不是扩大(联邦)政府对人民的企业活动施加的约束和控制。” 材料二胡佛(1929—1932年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表示要继续奉行前任的政策。 材料三“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罗斯福 罗斯福总统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开了许多药方,与以前的政策相比,新政到底新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 四、在罗斯福就职后的几个月中,局势总算缓和下来,国家经济已明显复苏,工业生产指标从3月份的56上升到7月份上歪101,农产品价格从55上升到83个百分点,7月份就业人数达400万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1939年美国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问题探究单】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一位是邓小平,一位是罗斯福。”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拓展训练单】 A组基础题 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大力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多项社会保障 D.对工业的调整 【教学反思】 历史小故事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882年01月3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00年至1904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完美版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及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形成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史有一个客观、全面地了解,以提高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大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不同,但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罗斯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认识到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的必要性,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可以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重点: 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内容 难点: 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评价 教学方法: ppt课件,小组合作,启发式讲授,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就在人们陶醉于永久繁荣的幻想时,一场恶梦悄然降临。 播放视频《经济危机的表现》 1、经济危机的原因:

性格决定命运——罗斯福

性格决定命运——罗斯福 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名残疾人总统,唯一四次连任,建立美国福利国家模式,在他的努力下美国不仅扭转了大萧条的被动局面,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带领美国人民取得了胜利,确立了当前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领跑地位。 一个父母本不原意他涉足政治的富家子,一个在事业上蒸蒸日上的年轻人是如何在疾病面前坚强起来,最终获得巨大的成绩的?他的成长经历对于他的性格和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年1月30日出生在纽约州赫德逊河河谷海德公园村罗斯福家族的宅第。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荷兰移民的后裔,一个成功的商人,母亲萨拉•德拉诺是詹姆斯•罗斯福的第二任夫人,比詹姆斯•罗斯福小26岁,萨拉•德拉诺的娘家也是一个商人家庭。两人结婚后两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老年得子使詹姆斯•罗斯福对这个小儿子十分溺爱,视之为掌上明珠,萨拉对儿子也十分疼爱,富裕的家庭条件,使罗斯福从小就受到了过分的呵护,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父异母的罗西大哥大他28岁,常给予他父亲般的呵护,年幼的富兰克林眼中的父亲和蔼可亲,宛如一个知心的导师和游伴,对他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简直无所不知。在整个童年时代,罗斯福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要大大多于同周围孩子们玩的时间。对于年幼的富兰克林来说,舒适的住宅和海德公园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罗斯福的童年生活是在父母精心的安排和策划下度过的,生活中他受到了严格而又充满慈爱的引导和教育。他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来完成父母为他制定的各项训练计划。父亲有意识地要将他培养成一名十足海德公园气派的美国绅士。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溺爱,似乎一心想让儿子永远地和自己一起生活在海德公园这个宁静、安全、没有险恶挑战的世外桃园中。她想尽一切办法不让罗斯福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忧愁、苦难。他们并不打算培养罗斯福的意志力和独立性格。他是父母美满婚姻的独生子,这个家庭一切都是以他为中心。没有兄弟姐妹同他争宠,同他抢夺玩具或者带他走出父母的安乐窝去过学校生活和上运动场。这样的环境培养了他的优越感以及基于自信的平静性格。但是也在他和外界社会之间构筑了一道透明而坚硬的围墙。正是这种近乎真空的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教案】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熟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力。 2. 让学生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实质。 【教学重难点】 1.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力。 2. 罗斯福新政实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罗斯福新政 本课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力,然后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让学生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

气,学习罗斯福总统为人民谋福祉的优秀品质,最后要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最终是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要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二、罗斯福新政整体归纳: (1)一个理念: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快摆脱危机。 (2)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 ②第二阶段:1936—1939年,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3)三个方面(3R) ①救济(Relief):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②复兴(Recovery):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③改革(Reform):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三、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必然性 1.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调整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2.由美国国情决定的。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同时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打击较为严重。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与反思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与反思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凯恩斯主义。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讲述罗斯福新政时,可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突出他战胜疾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3.直接原因——纽约股市崩溃 (二)经济危机的特点 (三)经济危机的影响 1.破坏经济 2.社会危机 3.国际关系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经济危机 2.罗斯福当选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金融业 2.工业 3.农业 4.社会救济 (三)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教师语言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就在人们陶醉于永久繁荣的幻想时,一场恶梦悄然降临。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价狂跌,股市崩溃,转眼间许多人倾家荡产。这一天在历史上被称作“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四”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场危机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各国又是怎样渡过危机的?危机过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讲授新课 一、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展示图片】 【投影材料】 材料1 到1929年,占美国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材料2 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工资仅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罗斯福的一生

罗斯福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 周的高支持率,创下历史记录。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同盟国“三巨头”会议。罗斯福政府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罗斯福扯起美国之帆 1945年4月12日,一位现代历史上的巨人与世长辞,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雅尔塔会议结束后两个月,身心疲惫的罗斯福在佐治亚温泉休养时,悄然逝去。 架双拐登上总统宝座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纽约哈得孙河畔一个显贵的家庭里。命运赐给他的是英俊的容貌、善良的性格和聪明的天赋。他14岁进入著名的格罗顿公学学习,四年后来到哈佛大学,并于1901年加入共和党人俱乐部,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正是这一年,他的堂叔西奥多·罗斯福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罗斯福决心仿效堂叔进入政界,并在1910年找到了一鸣惊人的机会。他打算竞选纽约市参议员,但却是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出现。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身为共和党人的总统叔叔时,对方怒而骂道:“你这个卑鄙的兔崽子!你这个叛徒……”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没有改变前进方向。他乘着一辆红色的汽车,每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十六课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二、设计思想 就此课内容而言,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对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实已比较熟悉,但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理解,因此不能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故此课重点为以引导学生以对具体史实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归纳总结与分析,把握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体会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世界的重大意义。本课教学设计的主旨在于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具体、生动的情境或案例,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逐步探究与分析,使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分析,轻松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并理解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创设情境进行分析、探究,结合图片与文字资料,

加深学生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使其难以摆脱危机,但经过不断的调整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既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从中汲取可以借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四、教学重点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五、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六、教学准备 主要包括对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方面图片和文字材料的的收集,以及结合本课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以启发学生思考,并制作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导课: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二战后苏联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有辉煌也有挫败,可谓曲折坎坷。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致使整个世界为之振荡,而他们又是否能安然渡过危机,本节课我们就从美国人的探索中一起解读这段历史。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职演讲稿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职演讲稿(英文,中文版)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职演讲稿(英文版) President Hoover, Mr. Chief Justice, my friends: This is a day of national consecration. And I am certain that on this day my fellow Americans expect that on my induction into the Presidency, I will address them with a candor and a decision whi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people impels. This is preeminently the time to speak 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frankly and boldly. Nor need we shrink from honestly facing conditions in our country today. This great Nation will endure, as it has endured, will revive and will prosper. So, first of all, let me assert my firm belief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 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 In every dark hour of our national life, a leadership of frankness and of vigor has met with that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of the people themselves which is essential to victory. And I am convinced that you will again give that support to leadership in these critical days. In such a spirit on my part and on yours we face our common difficulties. They concern, thank God, only material things. Values have shrunk to fantastic levels; taxes have risen; our ability to pay has fallen; government of all kinds is faced by serious curtailment of income; the means of exchange are frozen in the currents of trade; the withered leave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lie on every side; farmers find no markets for their produce; and the savings of many years in thousands of families are gone. More important, a host of unemployed citizens face the grim problem of existence, and an equally great number toil with little return. Only a foolish optimist can deny the dark realities of the moment. And yet our distress comes from no failure of substance. We are stricken by no plague of locusts. Compared with the perils which our forefathers conquered, because they believed and were not afraid, we have still much to be thankful for. Nature still offers her bounty and human efforts have multiplied it. Plenty is at our doorstep, but a generous use of it languishes in the very sight of the supply. Primarily, this is because the rulers of the exchange of mankind's goods have failed, through their own stubbornness and their own incompetence, have admitted their failure, and have abdicated. Practices of the unscrupulous money changers stand indicted in the court of public opinion, rejected by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men. True, they have tried. But their efforts have been cast in the pattern of an outworn tradition. Faced by failure of credit, they have proposed only the lending of more money. Stripped of the lure of profit by which to induce our people to follow their false leadership, they have resorted to exhortations, pleading tearfully for restored confidence. They only know the rules of a generation

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012-2013第一学期《世界现代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xxx任课教师:xxx 姓名:xxx 学号:xxx 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 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①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②,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③,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全国上下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斯福挺身站了出来,带领美国人民向大萧条提出了挑战。他首先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 ①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 ②引用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23、24页 ③引用陈玮《简析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中的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中国期刊网

罗斯福新政策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一、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相关内容; ②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重大影响, ③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理解新政特点,全面客观地评价新政; ②进一步学会使用比较法(如胡佛自由放任与罗斯福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想象法、探究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③通过学生绘制漫画,引导学生客观看待新政,深化本课教学深度,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罗斯福新政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 ②通过新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虽然不能根本消除危机,但是“新政”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新政的学习,使学生钦佩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罗斯福新政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解决方式:①播放视频“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 ②展示“农场主倒牛奶”图片、人民穷困的文字材料;

③教师在黑板上画产销矛盾示意图; ④请学生归纳美国经济危机四表现; ⑤问:面对严重经济危机,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当时的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自然导出罗斯福新政背景。 【讲授新课】:一、临危受命。教师板书 预想效果:采用视频、文字材料、学生设计竞选口号等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再现当时美国遭遇的严重危机,从而使学生理解新政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罗斯福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 二、实施新政: 问题:围绕哪一矛盾哪些社会领域怎样解决经济危机。 解决方式:①问:假如你是罗斯福智囊团成员,你认为应围绕哪一矛盾解决危机?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压缩生产、提高消费的示意图;国家干预经济图示: ②结合金融、农业、工业、就业等领域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推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 ③分成金融、农业、工业、社会福利四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列举新政期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