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目送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初读这句话,油然而生一种悲怆之感,翻看微信的兴致瞬间消失。按下返回键,拨通母亲的电话,电话的嘟嘟声响了好久,那一端,却并没有母亲的声音回应我。我知道,这个夏夜的傍晚,当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半躺半坐在沙发上,翻看手机打发无聊的时光的时候,母亲定然还在牛棚里打扫粪便,或者,是在菜园里忙着农活。我放下手机,心中涌起一阵深深的失落,好久没有回家了,甚至都好久没有给父母打个电话了。晚上八点半,电话终于接通,我叫了一声“妈妈”,便已泪水潸然。

因了这段话,买了《目送》这本书,《目送》是一部生死笔记,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思考“生死大问”的散文集。全书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故去,母亲的渐老,孩子的成长和远离,朋友之情,手足之爱;她写人世间最悲凉的无奈和最无奈的脆弱,写普通人的幸福和忧伤,写情感的缠绵不舍和绝然虚无。她以犀利的笔触,悲悯地描画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场景,这些场景,让我们似曾相识,感同身受。她的每一个文字都倾吐着尘世的温柔与五味杂陈,每一篇文章都满含着慈悲与珍惜。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她不为引起世人的共鸣,只为,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里,花上读一本书的时间,去触发一份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活的回忆。是的,亲情,这世间最深沉却最易被我们忽视略的——亲情。

《目送》不是一本寂寞时候打发时光的闲书,而是能够触及我们灵魂深处最温柔的角落的一缕月光。因了《目送》,我开始真正认真地思考亲情。

自十三岁离开家乡德惠外出求学,至今以近二十年,此间与父母聚少离多,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青葱少年长成成熟妇人,也忘记了,从何时起,父亲伟岸的身躯渐渐佝偻,母亲明亮的眼眸失了光彩。想必这些年,我便是在他们依依不舍得目送里,将光阴渐渐累积,将独立生活的决心和能力渐渐沉淀。可是父母,他们又获得了什么呢?每一次村头的挥手,行囊里沉甸甸的是故土风物,比故土风物更沉重的,当是双亲默默的挂念。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他们没有能力留住女儿远

行的身影,于是只好一次又一次挥别,一次又一次相互挽扶着望向那条通向远方的路,直到,我的背影消失在他们的目光里……

今日的他们,何尝不是明日的我们。

在《你来看此花时》一文中,作者写在父亲病重住院不知能否活着回家的时候,一向爱美的母亲将自己的首饰装在一个雕花的盒子里,郑重地交给作者,她说:“与其到时候,不知道东西会流落到哪里,不如清清醒醒地交给你吧。”简短的话语,透出多少人生的无奈。世事无常,挚爱的亲人身处生死边缘,往往更能触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惧怕,一辈子相互厮守的两个人,面对一个人的中途离去,或许表面会表现得洒脱从容,在内心里,也定然是无限荒凉的。

当作者在异国海边的家里,再次看到那些首饰,她放下首饰盒,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对着金色的渺远,仿佛隔海呼喊:“是我,小晶,你的女儿——您记得吗?”而彼时,距母亲赠送首饰的时间已相隔数年,母亲已然衰老失忆,记不起孩子的模样。

在《雨儿》一文里,作者写母亲老到记不起家人,记不起昨天刚刚发生的故事,可是她只是忘记了孩子们已经长大了的面孔,却清楚地记得孩子们的乳名;她已记不起孩子们在城市里的家,却清楚地记得自己在乡下田间的那些生活。在《胭脂》里,作者写母亲像个小孩子,反反复复问着同一个问题,反反复复担心孩子们离开,她怕失去依靠,又怕耽误了孩子们的工作……读这样的文字,感受光阴的悲凉。慢慢地回想起那些渐行渐远的岁月。少小离家,父母来学校看我的时候不多,因为家里很忙,因为弟弟需要照顾。而我回家的时候也渐渐减少。每一次回家,走上田间的小路,远远看见父母劳作的身影,心中都感到无比踏实。我一直以为,时光会慢慢老去,父母一直都是健壮的,一直都有着憨憨的笑容和粗糙的双手,而我也一直都会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一直都是我最笃定的依靠。

可是初中、高中、大学、参加工作,我就这样一路辗转着,离家越来越远。在我上大学的第二年,父母将家搬迁到了黑龙江,全家只有我一个人留在了吉林,我们的距离更远了。寒暑假留在吉林打工,在我的心里是一件万分矛盾的事情,好想回家,好想爸爸和妈妈,却总是在一番犹豫之后留了下来。多赚些钱,下一个学期来临的时候,他们的压力会小一些。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农民,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在农村的家里,他们是顶天立地的支柱,来到城市,他们却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在我的身后,生怕,自己土里土气的样子引来同学对女儿的嘲笑。

努力想要为他们分担些什么,可终究还是成了他们的负累。刚刚参

加工作不足一年,我被医院检查出患有,需要手术治疗,治疗费用大约十万。虽然父母勤俭了一辈子,但十万元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和男友两个人的积蓄,合起来不足一万。握着手中的病例,我打通了家里的电话,话未出口,声已哽咽。不管遭遇了怎样的灾祸,我们第一时间所能想到的总是父亲和母亲。接电话的父亲听到我的哭声顿时慌了神,在电话那一端不停地问,而我在这一端更加泣不成声。男友接过电话,简单地向父亲说明了情况,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别怕,明天我就过去。”

第二天的下午,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我住处,带来了两万元钱。说:“明天先去住上院,我再回去弄钱。”后来才知道,这两万元钱,是父亲连夜牵了两头牛去哀求同村的人买下才凑齐的,向来不善言谈更不愿求人的父亲,为了女儿,才肯向别人低头。此刻,无助的我还有父亲可以依靠,而父亲心中的无助,却只能默默深藏心底。

凭着父亲送来的钱和我们自己的积蓄,第二天,我们很快办理了住院手续,父亲眼看着我住进了医院,便匆匆忙忙踏上了归程,去为我谋划下一阶段的治疗费用。

父亲再来的时候,又带来了卖牛的五万元钱,我知道,这些钱相当于父亲几乎卖掉了家里所有的牛。几天的时间,本就瘦削的父亲又瘦了一圈,眼神里透着疲惫。可是依然还缺两万元钱,父亲哪里还有能力再去承受?看着父亲悄无声息地坚强支撑,看着男友不离不弃地昼夜照顾,我下定决心不再治疗,如果命运安排我做一个肢体残缺的人,那我就坦然接受吧,不要再折腾自己也连累别人了……我的这个想法令父亲沉默不语,而男友也偷偷背过身去,擦了一下眼睛。就在这时,病房的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老者,男友吃惊地迎了上去,叫了一声:“爸!”父亲和我都惊呆了,没想到,我与男友父亲的第一次相见,我的父亲与他的父亲的第一次相见,竟然会是这样一种场景。没有欢喜,只有哀伤,我知道,没有哪一个父亲,会眼睁睁地看着儿子交一个残疾的女朋友,没有哪一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娶一个健康、能干的妻子……还未容我多想,男友的父亲从内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沓钱,放在床上说:“这是两万块钱,先用着,剩下的事病好了再说。”而我早就知道,男友的父母其实如我的父母一样,都是地道的农民,两万块钱,于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一瞬间,另一种感动涌上心头,我,一个平凡的女子,何德何能,有父母如斯,有男友与亲人如斯?纵然,这只是一种爱屋及乌的照顾,也昭示了一个儿子在父母心中的位置。

如今,我们也已为人父母,因为工作关系,远离双方家人,许久不

曾这样深刻地想念父母了。他们都老了,每一次回去,他们送我们出门的时候,都显得神情安详,其实,我们从他们的目光里渐渐走远的时候,他们定然也曾满含泪水,只是,他们不想让我们知道。

总有一天,我们也要面对孩子的远行吧,当我们目送他们走远,定会如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收藏起所有的无奈和伤感,一心一意,期盼着他们的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