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

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

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

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1、研究概况

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

2、参考资料

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

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作业与思考: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

【参考书目】

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一、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游团、酋邦制、尧舜禹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原始人群、氏族、胞族、部落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

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

神权、强权、政权

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二里头文化、严重的宗法性、夏商周的职官与职掌、亲贵合一

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兵刑合一、辅政机构、士、分封等级制、职业官僚的出现

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

皇权专制、地方行政区划、乡里组织、儒家控制模式

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

西方的冲击、新式知识分子、洋务运动、早期改良思想、戊戌变法

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编练新军、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废科举、修订法律、奖励实业

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作业与思考:

1、中国政治制度史萌芽期的特点是什么?

2、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是什么?

3、士阶层崛起的意义是什么?

4、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是什么?

5、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6、晚清政治变革对现代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书目】

1、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3、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徐旭生《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

5、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王权和皇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和相关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王权制度

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夏商周三代的王、王权与神权

二、王权的体现形式

宗族长兼政治领袖、誓、诰、命、令

三、对王权的制约

地方势力、贵族元老、天地鬼神

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

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挟天子以令诸侯、霸主、中央集权体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经济发展、各国的变法、文武分职、符节玺印制、考核赏罚制、君临之术的理论

第三节皇帝制度

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

皇帝的称号、尊号、皇帝制度的特点

二、皇帝的名位制度

称谓、天人合一、皇权神秘化、等级与礼法

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奏章、专门的文书形式、监督网络、君主单方面的绝对控制

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

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

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选定标准、东宫制度

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

宗室、封诸侯、建藩卫、宗亲关系、封分等级、对宗室分封的不同认识

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

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后宫嫡庶制度、妃嫔、后妃专权、太后临朝、外戚专权

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

外廷官、宫中官、禁省官、宦官

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

一、谘议局和资政院

《各省谘议局章程》、《资政院院章》

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宪法、对君主专制的否定

三、责任内阁

君主立宪、形式与实质

作业与思考:

1、试述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简述皇权的行使方式

3、简述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皇帝制度的特点。

6、简述宗室制度与外戚政治的特点。

【参考书目】

1、金景芳著:《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杨宽著:《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朱凤翰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4、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6、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历史上中枢辅政制度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贵族辅政制

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君主专制、宗亲贵族、亲贵合一、六卿、尹、三公

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北魏的两部大人制、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勃极烈制、元的怯薛制清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

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

自辟僚属、宰相开府辅政、三公、二府、宰相开府执政

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分权制约、君权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

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中朝官、外朝官、禁省官

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尚书、中书、禁中三寺、三省制度、二府、中书一省制

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

洪武废相、内阁制度、票拟、司礼监、军机处、多轨辅政制

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

内阁总理大臣、组织系统

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辅政制度围绕君权展开、君权与辅政权的矛盾、社会上各种势力的兴衰、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

作业与思考:

1、试述贵族辅政制的机制和特点。

2、简述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与消亡。

3、简述皇帝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关系。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清末的皇族内阁。

6、简述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参考书目】

1、白刚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务体制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

授课时数: 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六卿、政务官、宗教官、王室服务官

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卿事僚、太史僚、三左、三右、公族、司士、冢宰、文武分职

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三公、九卿、尚书、录尚书事、六曹

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

军政合一、二相、八公、省、监、台、卿

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

王莽托古改制、北周的政治制度

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

唐中期使职差遣的形成、北宋前期的使职差遣制度

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1、少数民族政权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辽的夷离堇制、金的猛安谋克制、元的怯薛制、清的八旗制

2、各族“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汉藩有别”的双轨管理体制、民族歧视政策

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金的尚书省、元的中书省

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唐代的六部、明代的六部、清代的六部

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南北通洋大臣、外务部

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

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相府、诸卿分曹治事、独立的施政权力、宰相职责、职无常守

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尚书台、三公、尚书诸曹、三公九卿体制的变革

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总领与分管、六部与寺监之间的关系、祖宗成法、使职差遣的出现

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六部、诸院、寺监、多元多轨体制、相互牵制、皇族事务与机构

五、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1、发展脉络

军政合一到军政分离、文武不分到文武分职、世袭贵族到封建官僚

2、儒家理想

《周礼》、德治、礼治、伦理纲常

3、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

因俗而治、民族融合、民族特权

作业与思考:

1、试述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的特点。

2、简述部院寺监政务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3、简述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

4、试论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5、宇文泰模仿《周礼》进行官制改革的用心与实质。

6、名词解释: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八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夷离堇制猛安谋克制

【参考书目】

1、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

2、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6、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7、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演变和运行机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

九州九畿郡县制历代疆土范围

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

一、国

国、国家、邦、分封制、宗室封王制

二、省

官署、行台、行中书省、行省、划省的用意

三、道

少数民族区、贞观十道、分守道、分巡道、专职道

四、路

宋的路、金的路、明代废路

五、府

京府、散府

六、州

禹划九州、13部州、刺史、厅

七、郡

郡的出现、发展

八、县

县的出现、历代县的沿革、县的级别

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封诸侯、建藩卫、君伯、内服外服、郡县制的出现、国野划分、乡里制度

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省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丞相、三司、总督、巡抚、属官、官品

2、道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节度使、唐代的道、藩镇割据、分守道、分巡道、专职道、道员、巡警道、劝业道

3、路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帅漕宪仓、五京道、五京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4、府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京府、散府、府尹、知府事、顺天府、应天府、奉天府

5、州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刺史、州牧、州府机关、军府行政组织、别驾、治中、知州、上、中、下州、师爷、长随、家人

6、郡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郡守、郡尉、郡监、郡国并行、太守、分州裂郡、隋代改郡为州

7、特别行政区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少数民族和边疆政区、司隶校尉、三辅、屯田行政区、军镇行政区、都督府、军监、宣慰司、都司卫所、驻防将军

8、县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县令、县长、县丞、县尉、学官、教职、掾史、幕友

9、基层行政组织

乡里组织、乡官、里正、亭、宗主都护制、三长制、保甲制度、里甲制度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

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典属国、西域都护、戊己都护、校尉、中郎将

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

羁縻府州、都护府、意义、生番、熟番、宣抚使司、安抚使司、宣政院

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土官系统、土司、土府、土州、土县、民族头人

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

宣政院、政教合一的管辖制度、乌斯藏都指挥司、理藩院、金瓶掣签制、驻藏大臣、盟旗制

作业与思考:

1、试述地方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

2、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3、简述历代地方主要长官的设置和主要职权。

4、简述乡里制度的特点及其主要作用。

5、明清两代改土归流政策评析。

6、名词解释:分封制郡县制国野制度三长制督抚藩臬保甲制都护府羁縻府州改土归流西域都护

【参考书目】

1、严耕望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9年。

2、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3、柏桦著:《明代州县最早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瞿兑之苏晋仁著:《两汉县政考》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年。

5、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第六章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和司法行政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

一、古代法规的概况

禹刑、汤刑、九刑、法律的法典化、《法经》、秦律、律令格式、典、敕、例

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

《钦定宪法大纲》、《大清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法》

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

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

廷尉、大理寺、三公曹、刑部、御史台、小三司、三法司、都察院、法部

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

族权政权的结合、基层司法职能、行政级别与司法审判权限

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

多途径的司法行政、杂议、集议、会审、朝审、缺乏稳定性、人治特色、负面影响

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

一、诉讼制度

放告

1、自诉

口头诉讼、书状诉讼

2、举诉

连坐举告制度、纵反、匿罪、同谋、等级性

3、官诉

公诉、举劾

4、自首

自系、自拘、自出、自告、自首条件

5、越诉上诉

肺石、路鼓、击鼓鸣冤、登闻鼓制度、上诉

二、拘捕和证据制度

言证、书证、物证、勘验、宋慈、《洗冤录》

三、审判制度

1、审级制度

2、审讯制度

对质、刑讯手段、法外用刑、酷刑

3、判决与执行

神明裁判、法律判决、问拟、看审、宣判、行刑、赎刑

四、监狱制度

关押、拘押、官吏卒

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

古代的讼师、近代律师的出现、司法辩护制度的出现

作业与思考:

1、试述中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特点。

2、简述中国古代法规的制定过程。

3、简述从诉讼师到律师的发展过程。

4、简述古代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

5、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6、古代监狱的管理及其弊端。

【参考书目】

1、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

3、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

4、程维荣著:《中国审判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

第七章监察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相关制度及其利弊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体制

辅弼、谏大夫、侍中省、门下省、集书省、散骑常侍、谏院、审官院、六科2、监督监察的行政体制

正、御史大夫、御史台、都察院、资政院、谒者台、校事官、特别监察部门肃政廉访使司、巡按

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

长官负责的监察制度、监司、正佐相互监督的体制

第二节监察的职能

一、对上的谏诤

进谏、纳谏、讽谏、顺谏、规谏、致谏、陷谏

二、对下的监督弹劾

风闻奏事

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

正官僚佐之间的监督、缺陷

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

一、检核簿册法

运作机制、缺点

二、举劾案章法

举劾的仪式和程序、特点、缺陷

三、连坐告密法

连坐、告密、效果

四、遣吏巡行法

13部州刺史、效果与弊端

五、牵制监督法

多轨辅政制、官职设置方面的有意牵制

六、密查侦缉法

绣衣直指、校事官、东厂、西厂、锦衣卫、侦缉手段、特务组织

七、密奏传呈法

上封事、密折制度

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作业与思考:

1、古代监察行政体制有什么特点?

2、简述明清六科给事中在监察组织中的作用。

3、简述隋唐御史台中台殿察三院的分工。

4、简述古代谏诤的作用及其特点。

5、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6、名词解释:御史大夫、科道官、弹劾、谏诤、巡按、六察、连坐告密法、遣吏巡行法

【参考书目】

1、贾玉英著:《宋代监察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彭勃龚飞主编:《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政治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

3、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4、傅绍良著:《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第八章职官管理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相关制度及其利弊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

一、荐举制度

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保举制、官府荐举、私荐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进士科、贡举、制举、考试程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三、征辟制度

征召、辟除

四、荫袭制度

世卿制、世袭、荫袭

五、其他入仕途径

1、博士弟子和国子、五经博士、太学

2、赀选世家、赀选、释褐

3、军功

4、捐纳、纳资、入粟拜爵、弊端

5、流外铨和吏员、斗食、佐吏、吏道、流外官

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

特点、弊端

第二节任用制度

一、任用种类

候补、试用、拜受、兼领、参知

二、任用方法

册授、制授、敕授、旨授、程序、高级、中级、低级官吏的任用程序

三、任用限制

出身、资历、官缺制度、三互法、弊端

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

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巡狩、朝觐、上计、计书

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

1、考课期限

小满、秩满、资考、考满、京察、大计

2、考课内容和标准

二十七最、七事考、三等、八法、四格八法

3、考课行政

各朝负责考课的官员

三、奖惩制度

1、惩处规制

公罪、私罪、具体规定

2、奖励规制

政治劳绩奖励、特殊贡献奖励、道德操守奖励

3、古代奖惩制度的特点

最、不称、作用、弊端

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

一、等级制度

职事、秩品、勋赐、散阶、爵位、班位、封赠

二、章服乘舆制度

章服、乘舆、仪仗护卫制度

三、俸禄制度(附表)

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

一、休假制度

定期休假、年节休假、特别休假、丁忧、终养

二、退休制度

致仕、致仕种类、意义

三、抚恤制度

恤典、具体规定

作业与思考:

1、简述荐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简述古代官员的等级划分及其历史作用。

3、简述古代任用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简述古代考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5、古代官员的退休抚恤制度有什么进步意义?

6、名词解释:俸禄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征辟捐纳铨选京察大计四格八法【参考书目】

1、阎步克著:《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

2、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杨树藩著:《中国文官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2年。

4、曾小华著:《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政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5、郭家齐:《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6、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7、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第九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相关制度及其利弊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胥吏制度

历代的胥吏沿革、职役性质

第二节幕僚制度

幕僚制度的历史沿革、自辟僚佐制度、幕府制、幕职官、幕友制、师爷

第三节长随家人

组成、作用、弊端

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

家人、幕友、长随、与长官的关系、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作业与思考:

1、试述胥吏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作用

2、简述幕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政治运作的影响。

3、分析书吏、幕友、家人和地方官的关系。

4、名词解释:胥吏“带肚子家人”长随“三爷”绍兴师爷

【参考书目】

1、赵世瑜著:《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2、蔡申之著:《清代州县故事》,香港龙门书店,1968年。

3、石云涛著:《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徐炳宪著:《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台湾东吴大学,1974年。

5、柏桦著:《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十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表格图示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书制度

一、奏章和诏敕

奏章的种类与演变、诏敕的种类与演变

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

1、上行文书形式

种类、常见形式及作用

2、平行文书形式

牒、关、移文、函

3、下行文书形式

种类、常见形式及作用

三、文书工作制度

吏、令史、工作程序、主要内容

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

一、玺印制度

1、皇帝玺宝

八玺、十七玺、三十九玺、玺宝的作用

2、官员的印信

印信的质地、演变、作用

二、符节制度

1、调动符节

调兵符节、更换地方长官符节、铜虎符、竹节符、铜鱼符、铜兵符

2、邮传符节

普通邮传、专使邮传、信幡、传符、檄牌

3、身份符节

符传、鱼符、门符、牙牌

4、专使符节

符节的形制、等级、旌节

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

玺印符节的保管、使用、发放、制作

作业与思考:

1、简述符节的种类和管理制度。

2、简述诏敕和奏章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3、简述平行文书的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4、简述下行文书的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5、试述密批制度在极端君主专制政治中的作用。

6、名词解释:奏本诏令题本批付详文

【参考书目】

1、杨启樵著:《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

2、徐望之著:《公牍通论》,中文出版社,1979年。

3、庄吉发著:《故宫档案述要》台北故宫博物院,1983年。

4、潘嘉主编:《文书学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论文选编》,档案出版社,1996年。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中国政治制度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ABD 。 A.皇位继承制度 B.后宫制度 C.宦官制度 D.皇位世袭制度 2、汉代有 ABC 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 B.宫长 C.宫中学事史 D.尚宫 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 ABC 等朝代。 A.西汉 B.东汉 C.唐 D.明 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 ACD 朝为最。 A.东汉 B.隋 C.唐 D.明 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 AB 的权力。 A.批阅奏本 B.传宣旨意 C.阁票 D.听讼 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 BCD 。 A.二十四衙门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 ABD 。

A.大司空 B.大司马 C.大司徒 D.丞相 8、三国时的“三公”是 ABC 。 A.太尉 B.司徒 C.司空 D.司马 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 ABC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 1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 BCD ,他们并无实权。 A.太尉 B.太师 C.太傅 D.太保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使台。 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6、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 。 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 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5、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司务,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6、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7、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10、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ABC 为代表的经世派。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王韬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总结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宫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其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史,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全答案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全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全国总动员的决定权属于 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中央军事委员会 2.我国省级政府被赋予制定地方行政规章职权是在 B A.1954年 B.1979年 C.1982年 D.1988年 3.毛泽东明确提出和论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的文献是 D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十大关系》 4.原选区选民对县级人大代表提出书面罢免要求的法定联名人数为 D A.20人以上 B.30人以上 C.40人以上 D.50人以上 5.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主席缺位时继任其职位的是 C 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B.国务院总理 C.国家副主席 D.全国政协主席 6.1982年至l993年间,县级政府每届任期是 B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7.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名额的是党的 A A.全国代表大会 B.中央委员会 C.中央政治局 D.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于 C A.1993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9.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共开支的批准权属于 C A.行政长官 B.财政司 C.立法会 D.审计署 10.民族乡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 C A.最低层级 B.主要形式 C.补充形式 D.特殊类型 1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的法定人数为 C A.全体代表2/3以上多数 B.出席代表2/3以上多数 C.全体代表过半数 D.出席代表过半数 12.当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同意检察委员会中多数人的意见时,可报请决定的是 B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B.本级人大常委会 C.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D.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机构是中央委员会和 A A.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B.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学科。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症结及出路进行历史的理论性探讨,也为他们将来从事政治学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元首制度;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宦官制度;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PPT演示、音像资料等)。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在界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任务,分期,研究现状等问题,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 一、学科特征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学时) 一、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及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1学时)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二、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第二章元首制度 教学要点:元首;先秦时代代王权的特征;皇帝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王权的确立,发展、变化,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形成、秦汉至明清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皇权的强弱变化。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王与王权(2学时)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学时) 第三节隋唐五代皇帝制度的发展(2学时)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 一、名词解释(5×5分) 官僚政治、兵刑合一、内外服官、三老五更、改土归流、猛安谋克制、羁縻府州、四格八法、九品中正制、京察大计。 二、简答题(4×10分) 1.士人与国家的关系 2.专制政体的普遍意义及矛盾 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4.谏诤的作用及特点 5.监督、弹劾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6.中国古代政治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避免的矛盾 7.皇权的行事方式 8.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及其消亡过程。 答题模式举例:1.士人的身份 2.士人特点 3.士人与国家的关系 4.P66、67 三、论述题(1×25分,二选一) 1.试述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2.古代多种途径并存的选拔人才的必然性及特点

3.试述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答题要求:要有自己的看法、特点要突出、总结要明确,利弊分明。 名词解释部分 官僚政治: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僚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及上级负责,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草菅人命,残民以逞。 兵刑合一:将暴力统治赤裸裸地显示出来,镇压新、旧的反抗,实质是巩固“礼 乐崩坏”后所出现的社会新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制度的合法化问题显得突出。成文法的颁布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尤其是李悝的《法经》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以“五刑之属三千”的以刑定罪的传统,确立了根据罪行大小判刑轻重的法律体系,实现了从“刑”向“法”的转变。 内外服官:商代的国家机构有“内外服”之分,在朝廷和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担任官吏的称为“内服”;在商王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地方诸侯、伯、甸等及地方官吏称为“外服”。“内服”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事、事、师长、多亚、巫、卜、臣等,号称“百僚庶尹”,说明官员的数量由少到多,官制由简渐繁。 三老五更:“三老”是“道成于三,谓天地人也。老者,旧也,寿也”。“五更”是“训于五品”,“五世长久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显然,这些具有辅政性质的官都是重要的宗亲贵族,他们都是世袭的。 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对西南部分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即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改为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改土归流政策虽然有利于这些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文武将吏在执行此政策时,往往滥杀无辜,焚毁村寨,引起了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猛安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参议会)。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队伍。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政治制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1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归属。即由哪个阶级或由某一个阶级的哪一个集团按照什么原则,总揽和掌握,运用统治权。 2政权结构,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采取什么方式,按照什么原则来处理,也是政权体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实行一个阶级的专制,以及如何使一个国家保持在秩序范围内。 3政府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哪些政治的物质实体来管理国家,行使权力和权力的合理分工,以保证政府行政对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的发挥,并协调,处理政府与居民的关系。 4政权主体者和客体者的关系。即各自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权利义务是政治权利的延伸和体现,又是政治权利的保证和制约条件,因此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种政治制度的尺度之一。 2政治制度的本质: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社会政治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上层建筑 2它集中表现和体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基础变动的要求,并对其或者积极辅助起保障作用,或者消极地起阻碍作用 3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方面,当阶级产生之后,当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时,它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其发生作用的范围,改善或改变他自己存在的形式与面貌 4在国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发展阶段上,它的实质和核心是指人们如何参与国事,行使权利以及怎样组成上层建筑,并实现其不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运营运转。 最后,他在国家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上,在一定国土范围内和在涉及一定领土上的全社会所有居民规模上,其“公共权力”必然地与维系全社会的秩序、公共的事务相关联。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君主专制长期性,其权力的无所不包和高度集中性 2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同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融会在一起,其基础是宗法等级制度 3神权、政权、族权紧密结合,形成束缚被压迫阶级的极大绳索 4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专政,政治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官民关系的尖锐对立 5体现封建专制集权的要求,封建政治机构膨胀臃肿,效率低下,并形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寄生虫群 4部落首领产生的四个要素: 1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带有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需要 2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执需要由本部落的首领人物出面干预和处理 3部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调和时,便诉诸武力,而战争史需要统帅任务来指挥的 4部落议事会的议事也需要一个组织者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2.尚书台: 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3.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代以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卿为三司使;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 4.嫡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5.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6.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7.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8.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9.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皇帝制度的特点:(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1 一、选择题 1、夏朝立国,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阶段。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 ) A.占卜 B.分封制 C.禅让 D.世袭制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3、下述政治制度中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性与联系性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4、为保证将黄册作为对人民进行赋役管理的依据,明政府推行了( ) A.里甲制 B.关津制 C.土司制 D.卫所制 二、名词解释 1. 大元帅制 2. 洪宪帝制 3. 世公世卿制 4. 三省制 5. 藩镇割据 三、简答题 1. 清末新政的内容 2. 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 3. 两税法的内容 四论述题 朱熹《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结合材料,论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 一、选择题: D B C A 二、名词解释: 1. 大元帅制:是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的政治体制。1923年2月,孙中山在陈炯明叛乱失败后由 沪南下,重入广州,组织大元帅府。大元帅府之大元帅,被赋予极大的政治及军事权力:(一)一切重要政务,由大元帅处理;(二)各总司令、司令、军、师等军队,由大元帅指挥调度;(三)政府机关之组织、各机关之增设与裁并及重要官吏之任免,皆由大元帅为之;(四)大元帅得公布条例,发布命令; 条例之由各部公布者,须经大元帅之核准。由此可知,孙中山这次确立的大元帅制度,实是具体而微的制度。他经南北军阀多年之排挤,已感到欲有所作为,必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2. 洪宪帝制: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 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3. 世公世卿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世卿世禄中的“卿”不仅指卿,还泛指卿、大 夫、士等一系列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是指西周时期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有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朝,但并无确切的资料提供证明,可考的世卿世禄制见于西周时期。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宗室和功臣,册封了1000多个诸侯国,而在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和各诸侯国内,则进一步册封卿为治国的官员,卿下面则为大夫,再下是士。 4. 三省制:三省制是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共同行使宰相职务的制度,萌芽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宋因之而成熟,元废。三省是皇帝的最高辅助机构,通常以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并共同商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定。三省制反映了君权的加强。并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关系上的平衡 5. 藩镇割据:藩是保卫,镇是军镇。唐王朝设置军镇的初衷是维护唐朝的统治,但军镇发展到唐中叶以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题及答案

4、简析夏、商的王权特点。 本题答案:(1)夏王朝是以夏为核心的“万国”联合体,氏族仍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夏朝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传统习俗和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相结合为特征的政治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行政体制。(2)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商汤的行政总的原则是“以宽治民”和“有功于民”。殷商继承了夏代的分封制度,王权得到了提升。 1、简述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 本题答案:“敬天保民”,是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保民”,对统治者来说,就必须“明德”或曰“敬德”,施行德治。对此,周公和召公都多次提倡。择要而言,大致包含“无逸”、“慎罚”和先教后刑三个方面的内容。“无逸”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安逸,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慎法”,就是慎用刑法。先教而后刑,就是首先切实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民彝”即社会伦常为其基本内容。 1、简述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的重大区别。 本题答案:第一,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而主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的农民的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取得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地主经济。 第二,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已经不是庶人或完全没有人身权利的奴隶,而是享有一定权利和自由并拥有生产资料的农民。 第三,组织、构成国家机关并实施政治制度的基本成员,已不是由天子分封、赏赐等而可以限定的贵族,而是可以通过合法经营乃至非法手段求得政治和经济更大发展的新贵。 4、试论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变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历史地位。 本题答案:(1)变法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关系“富国强兵”的各种新经济法令的颁布。魏和秦的变法在这方面很突出,其中又以秦为最。 (2)比较魏、秦在经济方面的变法,魏在其广度、深度和展开的层次方面,都远逊于秦。最根本的区別在于,秦的变法触及并较好地处理了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个体农户的土地问题,使国家有效地取得了稳定而可靠的税赋和兵力的来源。 (3)各国的强弱、政治得失,从根本上说,也无不与是否变法以及变法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联。1、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全面引入政治生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答案:对。自此以后的历代皇朝(甚至一些农民起义)都把它当作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政 治行为披上种种神秘的外衣。 4、汉代“党锢之祸”是指宦官与外戚的权利冲突。 本题答案:对。权势渐衰的外戚与权势鼎盛的阉宦,各自联结其他的强宗豪族,最后爆发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党锢之祸”。 5、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德刑并用”、“礼刑并用”。 本题答案:错。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儒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即成为官方学说,也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他们由“德刑并用”而强调“重德轻刑”、“德主刑辅”;由“礼刑并用”而强调“重礼轻刑”。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 本题答案:错。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但两汉的察举等多种选官制度也仍被沿用。 6、士族的存在和发展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很大制约。 本题答案:对。士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政权的控制、运用能力有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走向。 3、简述“三公九卿”的职责及设置意义。 本题答案: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萌芽、形成于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始在全国确立,并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规范。 三公,指朝廷中职务最高的三位官员,即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除皇帝外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原称尉或国尉,统一全国后统称太尉,“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专掌监察,“银印青绶”。“九卿”,是朝廷高级官员的合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掌中央政府各部门事务。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 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1、简述两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答案:两汉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发展和强化的历史阶段。它有如下特点: (1)“汉承秦制”是对汉代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整体看法。 (2)全面法典化。从政治思想的确定到各方面的具体措施,汉代统治者、尤其是武帝之后的统治者,无不企图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