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50题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50题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50题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高二语文

(此卷长期使用,请同学们妥善保管)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

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

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

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

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我国

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

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

庐等雅号。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

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

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

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gǔ(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

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

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

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

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

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

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

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

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

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

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

“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

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

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

颈之交”。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

朋友叫“车笠交”。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黄发垂髫,“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

岁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

B.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

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年。

C.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

笄的年龄,即成年。又叫“及笄”。

D.古人对整岁数有特定称谓。如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半百,60岁叫花甲,

70岁为古稀。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

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B.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

子老师的简称。

C.尚书是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在

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

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

D.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

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渑池之会后

的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大将军是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

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

副使合称“宰执”。

C.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

职者不可以兼任。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

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

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

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

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C.大司马,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

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太尉。

D.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

丞相的军事参谋。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高一等。

B.各个朝代的“大夫”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

谏议大夫等。

C.士大夫,是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

位的知识分子。

D.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1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

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如司

马迁,就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

B.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

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

书的属官。

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

原为护卫、陪从。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

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

呼始自唐朝。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

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

郡最高军政长官,不能称为太守。

C.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D.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

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

度使或州郡刺史。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校尉是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B.教头是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

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C.提辖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

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宋江。

D.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

现在的组织部。

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或送礼等。

C.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D.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

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

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即东官苍龙;北官玄武;西官白虎;南官朱雀。

B.昴mǎo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

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的流火,

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

正是炎热的时候。

D.白虹贯日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

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

事情的预兆。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是主管仕途的

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

文曲星下凡。

B.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

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

纪年。

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

泛指中原地区。

D.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

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

原地区。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逐鹿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B.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

之内为海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即专指

长江,“河”则专指黄河。

D.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

为左。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上北下南,左西

右东”。

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

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

史臣荣,举臣秀才。”

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

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

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

叫入学考试。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

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

又称秋闱(闱,考场)。

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

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

一名叫状元。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

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

的叫落第、下第。

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

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

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

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

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

子文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

的“庠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

B.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

府是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魏晋至明

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

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

机构,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D.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

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

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博士,是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

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

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教师的统称。

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

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

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

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

巳为鸡,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蛇,

戌为狗,亥为猪。

B.嫡子,是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继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

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称“宗主”。

D.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非正妻所生的

儿子。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

即朝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B.“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

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

友有信。

C.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

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

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女子的美称,

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

虞姬,信陵君的哥哥魏王身边的如姬。

B.媵,本意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

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

中“妃嫔媵嫱”。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

同办事叫“盟”。

D.胄是头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

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

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

‘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

死亡。

C.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

‘薨’,故大官死了不能叫‘薨’。

D.古代社会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

曰不禄,庶人曰死。

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

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B.殡,在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

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C.坟墓,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

‘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

‘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D. 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

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

庐冢也”。

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

守护神的礼仪。如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

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小聘”;每隔五年亲

自朝见天子为“朝”。

C.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

高举,自上而下。

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3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B.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

在簋中再食用。

C.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

一只横放的牛角。

D.刑罚中的刖yuè,是先一块一块地分割肢体,然后再割断其咽喉。

3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部

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

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

B.《永乐大典》是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

明成祖之命辑录,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C.《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

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

迁撰。

D.《古文观止》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

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

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

大的古文选本。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

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

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

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

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

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

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

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

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

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

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

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9C)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

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

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

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40.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

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

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

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

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

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

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

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

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

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

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

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

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

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

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

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

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

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

称号。

4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

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

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

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

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

《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

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

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

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

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

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

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

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

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

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

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

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

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

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

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

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

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右光禄大夫。一般来说“右”官比“左”官大,“右迁”就是升官,“左迁”就是贬官。白居易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就是被贬官

降职。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

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

桑树和梓树,人们就用它代处所,后以“桑梓”代指故乡或父老乡亲。如: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到处有青山。

B.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

试的第一名分别为状元、解元、会元,合称"三元"。一个考生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得

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C.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

二支依次相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

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历法,叫干

支历。

D.二千石,官职名。汉代一石10斤,二千

石就是两万斤。州刺史和郡太守都是“真两千石”,州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女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

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闾左,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

闾左,富者居于闾右。所以后来就有“豪右”

一词,指权贵大族。

C.变徵之声,古人把宫、商、角、徵、羽

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音高由低到高排列,

后来加上变宫、变徵,按照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排列,形成了七声音阶。

D.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祀家庙,

也重视祭祀天地山川。祭祀天地最隆重的典礼

叫做“封禅”。一般由帝王亲自到东岳泰山上

举行。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古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朔日,农历每月第一天;望日,农历十五。

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为昭;

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称为穆。后来又泛指一般

宗族的辈分。

C.先妣,指死去的母亲。死去的父亲称为“考”,成语“如丧考妣”比喻如同死了爸妈

一样伤心。

D.判相州,指官员由高位兼任低位的官职。兼任其他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摄、行、署、权等。

答案:

1.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2.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

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3.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

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足下,则是尊敬对

方时使用。

4.C.拙荆是丈夫对外称自己的妻子。

5.A.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6.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

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

四个年号。

7.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

之交”;

8.B.豆蔻,只能指是十三四岁的女子。

9.B.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10.C.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11.C.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

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12.A. 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3.D.郎中成为医生的别称,始于宋朝。

14.B.刺史是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

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15.C.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16.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17.A.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18.C.七月流火表明暑气已退,天外转凉。

19.A.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

20.D.古人居住坐北朝南,以东为左,以西

为右。江左是江东,江南。

21.D. 中岳为嵩山,在河南省。

22.D.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科举。

23.D.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

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

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

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由贡士经过

殿试录取者才成为进士。

24.A.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25.B.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

可授知县官职。

26.C.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

27.B. 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

教师的统称。

28.A.巳为蛇,酉为鸡

29.A.君为臣纲。

30.B.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

陪嫁的人。而“嫔妃”指帝王妻妾。

31.C.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32.D.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33.B.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

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

自朝见天子为“朝”。

34.D. 凌迟,是先一块一块地分割肢体,

然后再割断其咽喉。刖,指砍去受罚者左脚、

右脚或双脚

35.C.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6.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

帝王)

37.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8.B(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

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

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39.C

40.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不是皇帝登

临皇位。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41.B(“军令”由兵部掌管)

42.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

使的官员”)

43.D(《论语》不是六经)

44.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45.C(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

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

之一)

46.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47.A(解析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

一等)

48. B 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称

为解元、会元、状元。

49.A 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不能用于女子。 30岁而立; 40岁不惑;50岁半百、知命;60岁花甲、耳顺;70岁古稀;80、90岁耄耋;90岁鲐(tai)背;100岁期(ji)颐。

50. D 摄、行、署、权,是暂时代理官

职的意思。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改) A .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 .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限。 C .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D .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丁度字公雅。大中祥符中,登服勤词学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庆历中,副杜衍宣抚河东..。未几,擢工部侍郎.. 、枢密副使。后二年,卫士为变,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节选自《宋史·丁度传》,有删改) A .“大理”是官署名,掌全国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在九卿之列。 B .“河东”指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黄河流经山西省境,由北而南,故称。 C .“侍郎”,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D .“社稷”常用作国家代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社稷。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索字巨秀,少有逸群之才。举秀才..,除郎中,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寻以破曜功封上洛郡公,食邑..万户,以功转骠骑大将军、左仆射...。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对曰:“……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学生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B.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 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A.车笠交 B.莫逆之交 C.金兰之交 D.竹马之交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史书。 D.《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防独自编辑,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 A.欧阳永叔 B.少陵野老 C.醉翁 D.欧阳文忠公 5.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 A.《文山先生全集》 B.《稼轩长短句》 C.《王子安集》 D.《范文正公集》 6.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 A.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 A.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A.建子月 B.建酉月 C.建亥月 D.建丑月 9.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 基础过关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 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 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 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B.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 C.迁秩,旧指官员晋级。秩的主要含义有三:一是指官吏的俸禄,二是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三是十年为一秩。 D.勤王,为君王尽力做事,指当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来救援。也常作为臣子反叛的借口。 答案:B 解析:B项,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继承君位的不一定是嫡长子。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C.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D.太师,官名。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 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花中 四君子”是指梅、、竹、。 C .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 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 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 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 ?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 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 .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 十岁叫,六十岁叫。 C .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 3, 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 娟”、“桂宫”等。 B .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 C .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函”、“札”等。 D .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 4, 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 打扰斧正指教包涵 B . 劳驾打扰赐教斧正 C. 打扰斧正包涵指教 D. 包涵打扰赐教斧正 5, 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②“须眉”代 ③“巾帼” 代 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6, 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 的谦称。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 的中午12点前后。 A .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7, 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 “夫子” “师” “先生”“神器”。 B .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 “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 “圣旨”“谕旨”“上谕” 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 《礼》《易》《春秋》。 D .《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 《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 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8,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 .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 (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 .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 C .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 三,季是老四。 D .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 交情很深。 9,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 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 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 .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 .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10,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 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万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 .②④①③ B .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 ②③① 11,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民间传统节令的名称。 ①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②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刊悲 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 答:①②③④ 12,古人文集题名(A)或称作者的字或号,(E)或称其谥号, (C)或称其官职,(D)或称其籍贯。分别指出下边六种文集属哪一类。( 18,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1996年全国高 考题) (1)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文房四宝"是对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 四 种文具的统称。 (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 第二、第三名分另寸称为_____ 禾廿_______ 。 (4)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年,1996年是农 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_________ 年。 19,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2分)(1997 年全国高考题) (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 总称,即东岳、南岳衡山、西岳、 北岳恒山、中岳。 (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 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3)戏曲是我国传统 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 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书”,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有时指一种文学体裁,有时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年号,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题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题”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解析:选B“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解析:选C“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与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 A. 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字号) B.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编年体) C.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 D. “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 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 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D) 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 ?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情投意合) C.金兰之交(同心合意、生死与共)D ?竹马之交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 《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编年体)史书。 D.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昉独自编辑(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 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D) A. 欧阳永叔B ?少陵野老C ?醉翁D ?欧阳文忠公 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D) A. 《文山(文天祥的道号)先生全集》 B .《稼轩长短句》 C .《王子安(王勃的字)集》 D. 《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集》 6. 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B) A. 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 .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 .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 “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 A. 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 .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 .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C) A. 建子月B .建酉月C .建亥月D .建丑月【农历十一月为建子月】 9. 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 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10. 下列作品属于《礼记》中的是(A)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2017年古代文化常识 测练及 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第一组)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我国历代名流 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答案: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答案: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答案: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足下,则是尊敬对方时使用。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1.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公车:清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C.三军:春秋时,大国的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后泛指军队。 D.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阕,歌曲或词一首叫一阕。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B.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C.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D.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3.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C.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D.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如黄发垂髫就是指儿童。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4.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B.服除:守丧期满。 C.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有名望的平民死了也可以称为薨。 5.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B.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C.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D.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再次跪拜,表敬重。 6.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 B.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解元”。 C.谶:基本意思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D.甫冠、弱冠、加冠:甫冠与弱冠都是形容男子达到二十周岁,就会带上成人的帽子,来表示自己已经成年了。加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7.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B.解褐:褐,丝绸的衣服。解褐,脱去平民百姓的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C.少保:官职。明清少保皆为从一品。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汉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1.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百雉指得就是城墙,在此指城墙得高度。雉指得就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得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就是保养盔甲兵器得意思。 C。诗:文学体栽得一种,通过有节奏与韵律得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就是《诗经》得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得记事散文。 2 .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得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就是手执符节得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得时候,皇帝授予她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与权力得象征、 C。“屯田”就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得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与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得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得人、劫后余留得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得百姓。 3.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诏就是天子下达臣属得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得“拜相如为上大夫”。 C.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得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 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得君主。 4。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就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就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得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瞧,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5。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卜筮就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得两种方法,就是古代巫术得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得宗教人士,对年长得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C.“赠卫大将军"中“赠”就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得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得官职或称号。 D.“诏班乐府”中“乐府”就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就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6、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