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_“非典型”的英雄形象——《木兰诗》教学案例

教育部参赛_“非典型”的英雄形象——《木兰诗》教学案例
教育部参赛_“非典型”的英雄形象——《木兰诗》教学案例

“非典型”的英雄形象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课题】《木兰诗》

【教学背景】

文学形象的分析应重视并回归文本,充分重视作者的主观意图,挖掘艺术形象本身的魅力,反复诵读是回归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力引导学生关注、研读并欣赏文本。在研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较先进的网络手段,进行搜集、分类、思考并进行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材分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并整合了以下内容:

1、背景资料搜集

《木兰诗》: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495329.html,/view/72261.htm

《乐府诗集》: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495329.html,/view/54072.htm

2、人物形象分析

花木兰形象: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495329.html,/view/4025.htm

巾帼英雄: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495329.html,/view/108647.htm

3、艺术特色探究

复沓手法: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495329.html,/view/1407714.htm

互文手法: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495329.html,/view/6280.htm

铺陈手法: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495329.html,/view/707414.htm 教师进行搜集整理过程中,也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准备,让他们自行研读文

本,从背景、人物、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借助网络及搜索引擎深入挖掘文本。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及适当复述故事,感知木兰形象;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教学方法】

1、资料助读法

搜索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本(《木兰诗》及《乐府诗集》)

2、重点研读法

确定教学重点,整合相关资料(木兰形象分析)

3、兴趣引导法

根据需要选择,视频辅助教学(截取美国迪斯尼影片《花木兰》片段)

百度视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495329.html,/v36/dAMUMYMjwz5Tzw2.html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木兰”

新课开始前,我们先看段视频吧。这是美国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的一个小片段,电影中的木兰形象是根据我们的乐府民歌《木兰诗》改编的,美国花木兰是不守礼法的花木兰,是经常闹出笑话的花木兰。那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木兰”形象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这个小故事的出处。《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根据木兰从军的民间传说改编的。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我们这篇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对璀璨的明珠。

二、读“木兰”

1、方法指导(PPT展示):(1)字词(学生齐读,指导记录)(1分钟)

(2)节奏(教师范读,学生体会)(1分钟)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基础上体会情感,主要注意读音、节奏、重读、情感)

3、学生部分段落或语句组内比读(结合注释与理解,解释朗读处理的原因自我推荐、小组推荐各2组)

4、师点评:同学们通过朗读,应该已经对木兰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读出了自己的感悟,我们现在就了解到的情况聊一聊吧。

三、谈“木兰”

(PPT展示)这首诗叙述了木兰从军的哪些经历?(要求:每部分限用两个四字词语)

师:请各组派代表上黑板书写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代父从军,踏上征程(1-3)——奔赴前线,十年征战(4)——还朝辞官,亲人

团聚

(5-6)——比喻赞美,讴歌英雄(7)

师小结:这真是一首故事性强,布局严谨的民歌。其中塑造的木兰形象,一千多年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她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四、析“木兰”

师:有人说一个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描写了什么,而在于它怎样描写。那么,请结合文本去分析“木兰和一般英雄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你心目中的英雄,请列举。

生:英雄大多是男的,可是木兰是个女的。

师:的确,在我们的印象中,英雄多是岳飞、武松这样的硬汉形象。汉语里的“英雄”概念本来是指男性,“英”是花朵,杰出的意思,像花朵一样杰出的人物,“雄”说明是男性。原来这个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重构了一种“英雄”的概念,这是非常独特的,和我们心目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生:“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毅然从军没有特别的痛苦和不幸的感觉。师:是呀,《木兰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恰恰在于她没有把从军当作自己的痛苦和不幸,不论在战争生活中还是在和平生活中,她都表现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活热情。如果说岳飞在《满江红》词中所抒发的雄心壮志是一种崇高的英雄行为,那木兰的充军则是自然的生活选择,亲切而不崇高,朴素而不豪迈。对于木兰,我们自始至终像注视着自己的一个姐妹或女儿一样注视着她的一切,使她始终不以一个崇高英雄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好像就像是邻家的女孩,不像是个给我们带来崇高感的大英雄。

师:木兰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亲切,一点也没有英雄的距离感。

全诗一开始,就描画了一幅极平凡、朴素而又亲切、温馨的生活场面。作者将读者直接置于一个木兰邻里或者乡亲的地位上,仿佛你从她的门前走过,首先听到了“唧唧”的织布声,一个开着的屋门里,木兰正在当门放着的一架织布机上坐着织布。这样的生活场面,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和温暖。使木兰从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中独立出来的不是她的花容月貌,也不是她的飒爽英姿,而是她的叹息声。“不闻机杼声”不是没有机杼声,而是她的叹息声唤起了我们内心的感应,我们感到的是对木兰的疼爱和关切,想知道她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想安慰她、体贴她,甚至实际地去帮助她。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为奔赴战场做准备的时候,虽然忙碌好像也不是很痛苦而犹豫。

师:木兰是一个思想爽然的女子,她的“叹息”是在没有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之前的一种心情表现,不是她做出决定后的痛苦心情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一旦她做出了决定,便立即投入到忙碌的准备工作中去,心情也变得爽快了。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里好像重点也不是奔赴沙场英勇杀敌的场面,这和一般的英雄描写也不太一样。

师:这里既是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过程描写,又是一个复调音乐,在这种描述里,透露着对木兰的雄健和飒爽,它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飞马疾驰的女战士的形象。但作者却将这统一过程拆分了一下,使它的速度和节奏变得相对缓慢和柔和了。让我们在外部的刚健中透视到内部的柔情。正是这两种因素的交织,使这一过程的描写没有给木兰从军罩上惊世骇俗的英雄色彩,也不会让人感到木兰只是一个柔情蜜意的闺阁女子。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木兰战功显赫没有像一般英雄一样封妻荫子、建功立业。

师:从这里,我们知道木兰在战斗中确实是立了累累战功的,但显而易见,在这里它起的作用不是让我们感到她的崇高与伟大,而是为了体验她的心灵的朴素和自然。她的累累战功使她有可能获得高官厚禄,但她不需要这些,重返故里是她的真正心愿。“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句式的变化,实际上把木兰的内心情绪有效地传达了出来。它能使我们感到,高官厚禄根本没有给木兰的思想造成任何芥蒂,还乡是她的心流所注,畅然无阻。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什么赏赐都没要的木兰归家后为何如此描绘得如此轻松而喜悦呢?

师:作者没有宣扬木兰还乡时的庄严,更没有衣锦还乡时的荣耀,她仍是我们的一个亲人。“亲切”则是所有这些感受的总特点。木兰这时的表现恰恰也证明了她并不以英雄感受自己,并没有想到别人应当对她表现出异于原来的态度。她所乐意的便是周围人对她的这种亲人的态度。

生:“出门看火伴……安能辨我是雄雌?”为什么不比做其他更像英雄的动物呢?

师:人们往往只注意这个比喻的实际意义,而不注意它的情味特征。作者没有用骏马、苍鹰这类雄健的动物作比,而用了雄兔和雌兔,分明是把木兰只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年轻女性对待的。在作者的心目中,木兰主要不是个像骏马、苍鹰一类的雄健有力的英雄人物。

木兰诗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互文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品赏插图,当堂写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揣摩分析课本插图的细节,用富有文采的语句描摹插图。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课前的《朗读者》活动,由莫沁梓同学主持,大家掌声欢迎! 感谢莫沁梓同学为我们倾情朗诵《老天要我休息一下》,这篇文章讲述了国家射击队运动员杜丽凭借沉稳的心态,迎来了运动生涯的一次又一次辉煌。今有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和世界杯总决赛大满贯射击运动员杜丽,古有替父从军、骁勇善战的花木兰,她们都是让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就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一起走进木兰的世界。 (二)学生利用智慧课堂上网搜索“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三)预习检测 1. 正字音 ①机抒(zhù)②可汗(kèhán)③鞍鞯ānjiān ④辔头(pèi ) ⑤戎机(róng)⑥朔气(shuò)⑦金柝(tuò)⑧著我旧时裳(zhuó) 2. 飞花令之“我心中的木兰” 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填名词,表示称谓,字数不限),因为。 设计意图:此环节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有学生化用刚刚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奇丈夫”一词,认为花木兰是一个“奇女子”,这种活学活用的学习方法就非常值得赞赏。还有学生谈到“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女汉子”,如此接地气的俗语,也让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只有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呈现最原生态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螺旋上升式的。 (四)诗歌诵读 1.一学生范读,其余学生点评。 2.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五)疏通文意 1.重点理解加点字解释

(完整版)木兰诗公开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木兰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木兰诗教案详案

木兰诗教案详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木兰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研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内涵。 3.感受“木兰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1500多年前,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悄然兴起,国力渐盛。它虎视眈眈的注视着这个相邻的国家--北魏。终于,战争爆发了,柔然大军压境,北魏可汗颁布一道又一道的征兵令,每家每户必出一名男丁上阵杀敌,木兰家也收到了兵书。他们该何去何从呢?一个传奇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读传奇故事,说传奇人物。 下面,我们就来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 二、读故事 1、读准字音 谁来试试前两段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错,请你帮忙纠正。第三段?下一位勇士?最后两段?’(段落重新动) 2、读顺文句 读准了字音,我们来读顺句子,老师先给大家做个示范……

好,现在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选择一段文字,在吐字清晰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朗读课文,一分钟后请同学进行朗读展示。 挑战自己,准确流畅地读书。 三、说奇人 熟悉了故事,我们来说说故事的主角--木兰,这个女孩子被传唱了一千多年,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那么她究竟奇在哪里呢? 我们来齐读前两段。(板书:传奇女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兵书传来,木兰一家面临着巨大的难题。最终,木兰做出了什么决定? 2.一个从来没有打过仗的柔弱女子,突然要穿上铠甲,骑上战马,上阵厮杀,对木兰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能会流血,会受伤,甚至就再也回不来了,再也见不到爹娘了。) 3.木兰也明白这些,所以她也在纠结。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呢?(语速缓慢、语调沉重) 女同学一起来读。

《木兰诗》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完美版

《木兰诗》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1、美读:诗歌本来就是配乐歌唱的,教授本课时可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给文本配上适当的音乐,带领学生一起“歌唱”,在歌唱的过程中调动联想、想像,情景再现,化无声的文字为声情并茂的吟唱和动感的画面。 2、课本剧:在熟读文本并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编课本剧,重点表演出征前购买征战用具时的紧张场面和战后归来的戏剧性场面。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成诵。 2、品赏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的特点及排比、反复、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效果;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领悟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的艺术形象,感受古代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聆听——走近文本 教师活动 1、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 2、导入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长廊中,有这样一类女子,她们品行娴静、不慕荣利、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忠厚。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她们会果断地脱掉女儿装,换上征战袍,跟男子一起并肩作战,保家卫国。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人物呢?对!穆桂英、红娘子、梁红玉,花木兰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花木兰,去感受这位替父从军、家喻户晓的传奇式女英雄的故事。 3、板书文题、出处。 4、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于后魏。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后经文人加工润色,为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乐府诗集》现存一百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木兰诗》和汉乐府诗《焦仲卿妻》被誉为“乐府双璧”。 学生活动 1、观看、感受电影《花木兰》片段。 2、观看大屏幕,了解《木兰诗》相关知识。 (二)朗读——文本感知 教师活动 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配乐)。听读要求: 1、仔细倾听读音、节奏和重音。 2、用心体会文字中蕴含的音韵美。 3、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内容。 学生活动 1、聆听教师朗读,并认真学习,用心体会。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

最新木兰诗 教学设计(共3课时)讲解学习

木兰诗教学设计(共3课时)知识与技能: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释词、分析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精品文档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精品文档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2015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自2000年起,河南商 丘每年举办“中国商丘木兰文化节”,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 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首民歌,《花木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近花木兰。 教学目的: 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 向往。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 剧性、充溢传奇色彩的特点。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 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资料布置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布置,要组织同学通过 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同学自身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同学更好地体 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同学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同学能力的训练。 6、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由同学介绍,了解同学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 2、请一同学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字音。 3、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 4、分小组讨论: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依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 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局部内容。 明确:第一局部(1-3段)替父从军 第二局部(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局部(5-6段)凯旋归来 第四局部(第7段)结尾和文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新人教版第8《木兰诗》公开课教案[2020年最新]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 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 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 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 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 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 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 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 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学生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1)字词注音及解释 (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 鞍鞯:ān j iān 绳)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朔气:Shuò(北方)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完整版)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四平六中七年组张丽红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诗歌的美妙韵味。 2.品析:解读诗歌“三奇”之美。 3.感悟:传承木兰美好品行。 重点:赏析文章三奇之美。 难点:感知人物形象之“奇”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木兰情》 一、导语:花木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这一形象为什么得以千古流传?她到底是巾帼英雄还是平民少女?今天,让我们开启对《木兰诗》的探究之旅。 二、齐读学习目标 三、学生诵读展示 四、探究过程 导:谢谢同学们,你们声情并茂展示的不仅是你们的风采,也是这篇千古传诵的《木兰诗》的美妙韵味。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传唱《木兰诗》,也有无数的文人曾经满怀深情的评价过它,让我们来看一条。 (一)清代沈德潜“事奇,诗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这句话道出了对本诗最精辟的两个评价,但老师觉得文中还应该有一奇,是什么呢?“人”奇。(二)活动一:探究“事”之奇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 (停机叹息—决定从军—奔赴战场—十年征战—还朝辞官—归家换装) 2、看屏幕上的六幅图片,进行小组研讨。 请同学们按小组研讨,任选一幅图片,结合文本内容,讲出这幅图片的“奇”来,选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来阐述你们的看法。时间2分钟。 3、小组研讨,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4、小组展示,互相纠错,教师点拨总结。 5、总结“事”之奇:身为女儿,木兰却破例代父从军、征战十年,木兰却成功隐瞒身份 死伤惨重,木兰却屡建战争奇功、驰骋疆场,木兰却满腹情牵故乡 天子重赏,木兰却主动请辞还乡 (三)活动二:体味“诗”之奇 作为一篇千古传诵的民歌,除了它的故事情节奇特之外,必定有它诗文的奇美之处。 示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总结: 长句短句交错,五言为主,兼有七言九言 句式整散结构,注重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语言通俗易懂,善用口语,体现民歌特色 句式多用铺陈,反复吟唱,渲染故事情境

木兰诗教学设计(优秀)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玉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木兰诗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背诵全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疏通文义: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8木兰诗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8木兰诗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多角度、立体地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 3.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对偶、互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不过,她现在不仅于国内人尽皆知,于国外也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离真实的花木兰仍然有着距离,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果大家想认识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那么就和我走进今天的课文,感受北朝民歌中给我们留下的花木兰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品,了解人物 让学生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代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目标导学二: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1.诵读诗歌。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 赏赐.(cì)云鬓.(bìn)军帖.(tiě)可汗.(hán)辔.头(pèi) 燕.山(yān) 金柝.(tuò) 机杼.(zhù) 鞍鞯.(jiān) 溅.溅(jiān) (2)积累文言词语 ①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完整版木兰诗教案

完整版木兰诗教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木兰诗》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够正确流利阅读课文(先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范读,注意朗诵节奏,整体感知全文。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再诵读,走近人物心灵 1、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优质课教案 木 兰 诗 制作人:李卫华 单位:漯河市第十四中学

《木兰诗》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她的形象搬上了银幕,一时轰动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zhù)可汗 ..(ān jiān )辔. ..(kè hán )鞍鞯 头(pèi )燕.山(yān)鸣溅溅 ..(jiū)胡骑. ..(jiān )鸣啾啾 (jì)戎.机(róng)金柝.(tuò)著.(zhuó)装傍.地走(bàng)朔.(shuò)气旧时裳.(cháng) 3、对照注释诵读,读准读顺。 4、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完整《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学号: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

首乐府民歌,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够正确流利阅读课文(先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范读,注意朗诵节奏,整体感知全文。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再诵读,走近人物心灵 1、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3、个性朗读,结合点评。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且进行自我点评或者相互点评。从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

《木兰诗》教学设计 (2)

《木兰诗》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中共中央曾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爱国,《木兰诗》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与北魏和柔然之间长期发生的战争有关,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木兰替父出征的这次战役,击退柔然,继而灭夏、灭燕、灭北凉,最终北部统一,胜利返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也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二、案例主题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新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把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乐府有关知识,学习通假、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三、教学细节 第一课时 1、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体会经典戏剧的魅力,理解花木兰影响的广泛。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方法】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大家要认真观看,我待会儿要请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下你从影片中看到的木兰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可回答:英雄气概、英姿飒爽、万丈豪情、训练的艰苦、坚持不懈、努力进取、巾帼英雄、女子犹如此,男儿当自强) 这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预习检测 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叙事诗。《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位同学起来朗读,纠正字音) 2.播放范读录音带,读准节奏,把握朗读时的语气。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木 兰 诗 制作人:李卫华 单位:漯河市第十四中学

《木兰诗》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她的形象搬上了银幕,一时轰动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

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zhù)可汗 ..(ān jiā ..(kèhán )鞍鞯 n )辔.头(pèi )燕.山(yān)鸣溅溅 ..(jiān )鸣啾啾 ..(ji ū)胡骑.(jì)戎.机(róng)金柝.(tuò)着.(zhuó)装傍.地走(bàng)朔.(shuò)气旧时裳.(cháng) 3、对照注释诵读,读准读顺。 4、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齐读1、2段,看诗篇如何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

10木兰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0 木兰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4.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问: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首诗。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 pèi (缰绳) 燕山:yān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胡骑: 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3、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4、学生齐读课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