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论文

无线通信论文
无线通信论文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Not Considered Harmful

部分重叠信道不具伤害性

ABSTRACT

Many wireless channels in different technologies are known to have partial overlap. However, due to the interference effects among such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their simultaneous use has typically been avoide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first attempt to model partial overlap between channels in a systematic manner. Through the model, we illustrate that the use of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is not always harmful. In fact, a careful use of some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can often lea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spectrum uti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We demonstrate this through analysis as well as through detailed application-level and MAC-level measurements. Additionally, we illustrate the benefits of our developed model by using it to directl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wo previously proposed channel assignment algorithms — one in the context of wireless LANs and the other in the context of multi-hop wireless mesh networks. Through detailed simulations, we show that use of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in both these cases can improve end-to-end application throughput by factors between 1.6 and 2.7 in different scenarios, depending on wireless node density. We conclude by observing that the notion of partial overlap can be the right model of flexibility to design efficient channel access mechanisms in the emerging software radio platforms.

摘要

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技术中许多无线信道会有部分重叠。然而,由于在这样的部分重叠信道中的干扰影响,通常被避免它们同时使用。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用系统的方法首次尝试模拟信道之间部分重叠。通过该模型,我们说明了使用部分重叠的通道并不总是有害的。事实上,如果谨慎使用一些部分重叠的信道常常会带来频谱利用率和应用性能的显著改善。我们证明这一观点通过分析,以及通过详细的应用层和MAC层的测量。另外,我们说明了我们开发的模型的好处通过用它来直接增强两个先前提出的信道分配算法的性能——在无线局域网和其它的在多跳无线网状网络。通过详细的模拟,我们表明这两种情况下利用部分重叠的信道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提高终端到终端的应用吞吐量因子在1.6和2.7之间,这取决于无线节点密度。最后,我们通过观察得出部分重叠的概念正好可以灵活的来设计高效的信道接入机制在新兴的软件无线电平台。

Keywords

IEEE 802.11, channel assignment,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关键词

IEEE 802.11,信道分配,部分地重叠通道。

介绍

图一,部分重叠和不重叠信道

为了正确的解决发送机在无线介质上传输的竞争,许多无线技术采用双重做法。首先,分裂频谱频带为子范围被称为“信道并且每个发射机(和其相应的接收器)占用这些信道中的某一个。显然,在发送机数量与信道数量不相符时,还会出现争用问题。不同的技术采用不同的机制,例如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

或随机存取的机制等。

本文列举了以802.11(a/b/g)为基础的无线通信技术的例子,802.11b运行在2.4 GHz的频谱波段,它被分为11个信道。每个信道的带宽是44兆赫。当在802.11 DCF模式操作时,分配给无线发射机的信道使用随机接入争用机制,如RTS-CTS握手。无线信号自身调频使用的是跳频扩频(FHSS)或直接序列扩频(DSSS)技术,允许它潜在的共存与其他无线技术传输和环境噪声。

干扰范围:对一个给定的信道的传输和任何其他传输在相同的信道干扰在一定范围内。传输干扰范围取决于传输功率。因此对传输功率的选择决定了相同信道的空间再利用。两个同时传输在相同的信道共存则要求物理分离。为了提高信道的空间再利用,每种无线技术都加强其在信道上可允许的传输功率的特定限制。

信道分界:首先研究的是发射信号的能量和无线信道的信息容量之间的关系。

香农公式如下:

每种无线技术定义精确的界限发射器的输出功率在信道的频率范围内。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一个给定的信道的容量在发射功率的约束内,发射机应该发射的最大允许功率的信道的所有的频率。

例如,图1(a)所示。发射机限制输出功率在不同的频率上可以看做一个理想的带通滤波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逻辑上具有相邻信道(A1,A2和A3)是不重叠的,即两个相邻信道不共享任何频率。而信道的这种结构在容量方面是有效的。但是现实中并非如图a所示的理想的带通滤波器。而是如图b,这意味着这样的信道的容量是比理想的那些在图1(a)中的低。

802.11标准的相邻信道被构造以两种不同方式。802.11a标准信道的构造类似于示于图1(b)与相邻信道之间没有重叠。因此,信道B1和B2可以同时用于相同的物体附近传输。

802.11b的标准,通道被构造类似于图1(c ),其中相邻信道(例如,C1和C2)部分频域重叠显示。这种结构的含义是,在物理上接近的通道C1和C2同时传输会造成干扰。我们称这样的信道部分重叠信道。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部分重叠的信道不能被同时使用。在本实施例中图1(c )可以看出,只有信道C1,C4和C7没有重叠的频域,我们称他们非重叠信道。当两个远程发射机在相同的信道进行操作,它们彼此干扰。这种干扰被称为同信道干扰。当两个发射器在相邻信道的重叠那部分操作时,会导致程度较轻的干扰,这被称为相邻信道干扰的。最后,两个发射器在非重叠的信道操作不会相互干扰。

部分重叠的信道可以被使用吗?

对进行无线通信的节点分配信道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802.11b定义了11个信道,其中只有3个信道不重叠,即1.,6和11。大多数用户和无线局域网管理员配置其无线接口通常使用这三个不重叠信道之一。这导致在较为密集的场景下在最典型的情况下,会有两个相邻节点分配相同的信道。这种方法是接受的由于以下原因:

在相同的信道,也就是说,同信道干扰的干扰可以直接检测,并且可以通过争用解决机制明确地处理,例如,在RTS-CTS握手在802.11网络。相反,相邻的信道干扰往往有助于背景噪声,并且不能以清晰的方式通过信道争用的技术来处理。因此系统的方法来处理相邻信道干扰通常被认为是困难的。由于相邻信道干扰的不利影响,之前所有的无线信道的分配方法在不同的无线技术方案(例如,蜂窝网络,802.11无线局域网等)也单独使用非重叠的信道。

本文的重点是研究系统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部分重叠信道,以提高频谱利用率。具体而言,我们首先描述了一个模型,捕捉部分重叠信道干扰的影响,然后说明这样的模型如何可以有效的利用在提高信道分配算法的设计,并最终进行详细的评估研究,以演示这样的模型和算法方法如何导致无线频谱的利用率提高。我们的例子是绘制两个应用场景——信道需要在无线局域网(WLAN)以及多跳无线Mesh网络分配。

关系到物理层的编码技术:乍一看它可能似乎是更好的物理层调制技术可以利用光谱的整个范围,同时还允许对不同传输'并存'。例如,在跳频扩频方法中,一个单一的传输被编码在不同的频率和不同的时间。传输的频率序列的选择先验采用“跳频”的模式决定。因此,具有不同跳频模式的节点可以共存于相同的频域。然而,使用相同的物理层调制技术的所有节点共享无线介质的容量由调制决定。

图2:TCP / UDP的吞吐量与物理距离。

本文的重点是在频域范围内仔细管理同时传输以提高频谱利用率- 这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物理层方法的机制。

主要贡献:以下是这项工作的主要贡献:

一个详细的系统的部分重叠信道的模型在无线通信中是一般性的并且适用于广泛的通信技术。该模型动机通过详细的实验。

我们使用模型来修改现有的两个信道分配和管理的算法在不同的无线场景。并且显示新的模型是怎样显著提高无线频谱的利用率。

测量部分重叠

设置:两对无线通信通信节点建立802.11硬件放置如图3。在每一对中,两个通信节点被放置在彼此的附近。每对中的下层节点发送流量到上层节点。为了进行通信,在所有实验中,每对的两个节点被配置为使用相同的无线信道。两对节点之间的物理隔离和信道分离是变化的。在[18]的实验中使用1和2 Mbps的数据速率在物理层它使用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我们报告结果使用补码键控(CCK)调制,802.11 b指定的标准,该标准提供了11 Mbps的数据速率。图2显示了这些结果对于TCP和UDP在应用层流量。我们注意到这样的结果有如下要点:(i)从图二的结果可以看出,物理分离增加,干扰减少,且导致了增加的吞吐量。

(ii)然而,相同级别的吞吐量在小的物理分离可以实现通过增加两对节点之间的信道分离。例如,如图2所示三个通道分离(如通道1和4) 物理分离大约10米足以让两个节点吞吐量达到最大可能。然而,在

同一个信道上进行操作需要大约60米的物理分离才让两个链接操作没有干扰。

因此,如果谨慎使用部分重叠信道可以提供更大的空间再利用。

部分重叠的模型

无线信号在其确定的频率范围内集中了大部分能量在一定有限带宽。当一个发送节点发射一个无线信号在一个特定的无线信道中。它使用一个发射频谱掩模。发射频谱掩模在指定的频率上限是允许的对于发射信号的所有频率。图4展示出发射频谱掩模在IEEE 802.11标准标准下使用DSSS调制。信道带宽为44兆赫。中心频率fc,

掩模的限制的输出功率为0 - 输出功率等于输入功率并且信号传递未受影响。频率在Fc+11兆赫和Fc-11兆赫。

表1:发射频谱遮罩用于在IEEE 802.16标准的无线城域网物理层的28 MHz的信道

功率衰减下降-30分贝,并进一步到-50分贝在Fc±22兆赫,其中,通道c的中心频率为Fc。类似地,表1列出了发射频谱掩模在IEEE 802.16标准(WiMAX的)下有一个类似的结构。

注意,该发射频谱掩模是理想并且现实中只有一些连续近似的。

为了接收一个给定的信号,一个接收器使用其他带通滤波器选择性地接收某个频带。带通滤波器“允许”允许中心频率附近的一定频带并消除了所有其他频率通过无线电电路在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取决于接收机的带通滤波器和发射器的信号分配(通常由发射频谱掩模限定)在频域之间的重叠量。

基于这些观察,可以量化两个无线信道之间部分重叠的概念。图5中所示,一个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分布在一个中心频率为Fc的特定信道。如果FC =2.437吉赫,对应于IEEE 802.11b标准下的信道6。该信号占用中心频率左右的44 MHz的带宽。一个理想的带通滤波器的接收器被定位在Fc+10兆赫。因为802.11b的通道有5MHz的分离,则接收机被调谐到信道8。关于信道6发送的信号被接收在通道8以低的接收功率,并且这个功率是由在阴影区域中的能量所示。另外,如果接收器的过滤器连续地转换为正确,则所接收的功率将减小以相应连续方式。

图5:功率减少由于接收机和发射机的信道之间的重叠减少。

发展模式:第一步,以发展机制采取部分重叠的优势建立一个模型,以一个定量的方式捕获出现重叠。我们引入的干扰因子(I-因子的简称)的概念,即捕捉在某一频率FT和在一个特定的接收频率FR之间传输的重叠量。重叠量是被定量捕获通过计算信号频谱和接收器的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交叉区域。ST(f)表示信号在整个频谱的功率分布,BR(f)分别表示带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IF(t)为接收功率。

专门针对基于IEEE802.11标准的传输,我们定义了理想化的离散的模型I-因子表示为Itheory(i,j)作为i,j信道之间的重叠量。t= 5| i – j |

离散量I因子也可凭经验通过测量得到如下:

Pi表示接收功率一个特定的信号在给定的位置在信道i,而Pj表示相同信号相同位置在信道j的接收功率。

则Imeasured(i,j)通过Pi/Pj计算。这实际上给出了在信道j上的一小部分功率将被信道i接收并且将会经验的获得通过测量任何给定的无线技术。

图6中的曲线显示了理论和测量I因数值在两个干扰的802.11b无线信道匹配得相当好。我们从图7中也可以看到理论的因数I在2.4 GHz的802.11信到受到来自802.16传输。

推断干扰影响

无线信号从发射端到接收端信号强度会有衰减,如果发射器和接收器被调谐到相同的信道,这是信号的衰减在接收端可见的唯一形式。如果接收器和发射器可以被调谐到不同信道(用不同的中心频率)信号衰减被认为附加在接收机处,为给定的I因子。因此,无论是物理的距离还是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频谱距离都应为信号的衰减负责。因此,一个信号的干扰效应考虑这两个因素。

接收功率如下:

如果N是接收机的环境噪音,然后信号被正确的接收如果信号的噪声比(SNR)超过了载波检测阈值th,在这种情况下R被认为是在T的传输范围内,如果SNR低于该阈值时,信号不被正确地在接收器解码。而不是接收的功率增加噪声在接收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R在T的干扰范围但不是它的传输范围之内。

现在考虑两个发射器T和T0,试图分别与两个接收器R和R0进行沟通。假定两个接收机都发射机的传输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传输不能同时出现(由于干扰影响)因而减少并行性。然而由于两个发射器都在接收机的范围内,则可争用传送,可以使用标准的标准MAC层机制,如RTS-CTS解决。

当接收器R是在发射机T为干扰范围内而不是在其传输范围内,这种竞争解决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MAC 级机制,如RTS--CTS,依靠R正确地接收来自T的帧。特别是,从T传输将增加噪声在R,从而接收数据时降低其信噪比从其他发送器T0。如果作为结果的信噪比低于载波检测阈值,则这样的数据没有被正确接收。

我们研究这两种情形反过来。

在传输范围内部分重叠信道的影响。当R在T的传输范围内,这两个射线平面传播模型下的条件:

请注意,此方程意味着即使在任何信道上的传输都可能会被正确地将接收通接收机调谐到一个相邻的部分重叠的信道。

如果i=j;发送机和接收机在相同的信道操作,则I(i,j)=1,传输范围是,即如果发送机

在信道i,接收机在信道j,那么传输范围是它遵循:

类似的模型可以推出其他无线电传播模型。在图8中,我们说明了传输范围与信道分离为两线平面传播模型是如何变化的。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干扰范围的衰减是相当快的。

部分重叠信道在噪声和为错误上的影响,如果一个信号在功率低于载波检测阈值被R接收,在接收端不能被正确地解码并反而增加了噪声。如果R试图从其他发射机接收信号,要是从T传输低于他的信噪比可能会增加丢失。

表示在信道i上的接收功率在相同的信道上传输。表示在信道j上接收的功率。考虑到传输噪声,我们意识到部分重叠将会减少信号强度通过I(i,j),1/I(i,j)这样的并发传输在部分重叠信道提出噪声在相同的层作为一个简单的传输在相同的信道。

考虑案例当当接收机在信道4有2.4GHZ的带宽并且发送机在信道6,为了匹配单个发送机在信道4上的干扰影响,我们将需要1/I(4,6)=10-1.147=14个发送机信道6.这即使在较密集的无线环境,这种情况也是很少见的。这是因为14个发射器在相同的信道(信道6)可同时传输,当且仅当它们没有在彼此的范围内。鉴于接收机R是在所有14个发射器干扰范围内,很难找到一个配置中,这些发射器都在共同范围。

误码率:为了模拟干扰发射机对误码率的影响,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模型所使用的调制方案。考虑802.11的环境中使用的调制方案是基于DSSS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对于这样的调制方式,信道的误比特率为

让T成为在R干扰范围内的发送机,当T`成为在R的传输范围内的发送机。R接收来自T的干扰传输的接收功率通过前面一节所讨论的两线平面模型计算。我们假设T和T`有相同的发送功率Pt和相同的无线电特性以恒定的Ct表示。计算出在R的误码率,调谐的信道j。对于以下情况,T`在信道j上传输数据到R当信道i上来自T的一个传输引起干扰。基于双向平面传播模型,用于BPSK的误差模型,并且对I(I,J)的定义由下式给出:

其中,dT`R和dTR有T`和T分别与R之间的距离。

图9绘出了各种配置下的误码概率Pb,当K=2。注意每一条图形线是被切断的在T的传输被R正确的接收的距离(即R在T的传输范围内)。“相同信道”的情况下显示了误码率的影响当T,R在同一信道操作。在“只有环境噪声”的情况下给出了误码率是由于环境噪声在任何信道的任何干扰是不存在时。很容易观察到误码率迅速下降在增加信道间隔的距离。

容量提升

焦点是部分重叠信道的影响在无线环境的总容量方面。只有在非重叠信道被使用的情况下对获得的容量进行比较。让我们考虑在给定的光谱带总共有M个信道,其中N为不重叠的是。在802.11b,M= 11,N =3。

我们首先研究非重叠信道,现在我们考虑一个无线环境下有一组节点V在某些特定区域共享一组N个非重叠信道。我们定义一个链路在任意节点u,v(属于V)之间,它们彼此交流通过基本的无线传输,我们代表这个

环节由一个有向边e=(U,V),如图10。

为简单起见,让我们假设每一个节点都具有相似的无线电特性,如果d(u,v)≦R,这意味着节点u可以传输到节点v。图10表示的是节点u和节点v在信道i上的传输。我们希望u节点大约获得无线介质容量的1/n,用标准的方法解决在链路层的争用。减少这种争用的方法之一是用节点u划分一组争用节点在N个非重叠信道中,假设

节点是随机分布在特定区域内,表示单位密度,这是通过计算节点的数量给出的预期数量:

使用这些M个信道和I-因子的概念,我们可以计算与节点u竞争节点(M)的预期数量,由下式给出:

我们评估的(N)和α(M)的值现有的2.4和5GHz频带的信道结构,信道间隔5GHZ,信道带宽20GHZ,N

个非重叠信道将有M=5N-4个重叠信道。估计比值

现在使用部分重叠信道减少争用节点的数量,我们希望,就是,这个确实在部分重叠信道中存在(当N≧2),例如,在2.4GHZ的带宽中有3个非重叠信道,即N=3.这是链路层的争用减少3.05倍。

应用

讨论如何提出部分重叠的信道模型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在两种不同情况下采用:(一)无线局域网(二)多跳无线Mesh网络

信道分配在无线局域网:在WLAN的信道分配的问题处理为APs分配信道,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性能通过消除相邻的BSSs`之间干扰。通常情况下,无线LAN或者使用静态信道分配或AP使用简单的启发式.而仔细的分配信道,APs可以提高性能通过启发式,客户的负载均衡可用AP是重要的对于实现显著增长。在给定的邻域平均增加接入点的密度,小心分配信道的客户端和负载的平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基于部分重叠的增强:我们简要地讨论我们的增强功能其中包括部分重叠信道的概念。所有的增强局限于cfc功能,如前所述。客户端c经历的总干扰。随机压缩算法,使用这种目标函数不需要修改。

仿真结果:我们进行的修改NS-2模拟器来改善无线链路的行为纳入真实的信道模型。我们的修饰包括固定的二进制干扰模型中存在NS-2,一个误码率模型的实现和根据I-因子模型的实现部分重叠通道。

我们观察到11个部分重叠信道带来TCP/UDP吞吐量的改善通过因子在1.6到3.0之间取决于客户密度,如果11信道都是非重叠的,我们期望一个最好的改善情况即11/3=3.67(超过3个非重叠信道)。我们使用11个重叠的信道的吞吐量比3个非重叠在2.4GZH带宽的信道明显提高。我们也观察到部分重叠信道的客户端的吞吐量为最大可能获得值的70%相比于在11个非重叠信道。这种差距约30%是由于部分重叠出现在信道。

吞吐量的改进:两个图显示,部分重叠通道执行会更好。例如,在图12(a)如拓扑数为0,使用非重叠的信道每个客户端的吞吐量0.3 UDP,而使用部分重叠的吞吐量为0.82,因子有2.73的改进。

从图12(b)和13(b)所示,碰撞数在部分重叠的情况下产生平均因子为2的减少。本次减少显示部分重叠信道如何减少这种竞争从而提高了应用程序感知指标。

客户端密度的影响:增加客户端密度模仿所谓的网络部署,也就是以热点或者无管理网络的形式出现,在图14.15中UDP/TCP的吞吐量是独自的通过增加客户端/APs的密度。使用部分重叠信道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有所改善。

我们对现有的信道管理办法改进的结果表明,该I-因子模型有广泛适用性在以定量的方式捕捉信道之间部分重叠。这些结果表明显著成果,可以通过考虑出现空间和光谱再利用的可能性在联合的方式下。

增加无线局域网的容量:我们显示了TCP和UDP的基础实验在图17.在实验中客户端被均匀随机的放置在正方形的区域内,且APs的布置如上。不同的实验客户端是变化的从500到1000不等。4个部分重叠信道的吞吐量提高在50%到80%。有所提高在同一频谱带宽增加重叠信道数量从4到11.

网状网络信道分配

文章讨论了用数学表述采取部分信道重叠的优势,简要地讨论一下我们的增强线性规划模型解决调度干扰链路的问题。首先,我们简要地讨论一下后面的修改链路流量调度问题。后来我们利用我们全套增强了实验网状拓扑结构,显示出因子1.6的平均性能改善结果。

链路流量调度:网状网络建模为一个有向图G通过设定无线路由器作为顶点的V。有向边界包括集合E表示骨干链路在mesh网络。链路调度的问题是指如何将一系列的链路干扰可以被调度传输,传输干扰或碰撞的频率会降低。这是通过把时间划分成时隙得到的。

链路流量调度的必要条件:对于任何的时隙t(1≦t≦T)任何的干扰自由边缘通信调度S在信道i上必须满足:

这上述方程中,q表示一个上限关于并发传输的数量属于ISET(e)边缘范围内,并给出边缘e在时隙t不传输,即Xe,i,t=0.q的值取决于e边缘的干扰区域的几何性质。

我们修改这个限制包括所有指标变量Xe`,j,t .在信道j的e`边缘会干扰在信道i的e边缘。

表二表明:获得标准化的吞吐量通过使用N=3.4.5的非重叠信道。随着使用M=5N-4的重叠信道的性能。这可以对比为M=5N-4的非重叠信道的情景。这作为一个“上限”可以改进通过采用M部分重叠信道。从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部分重叠信道道按1.6的平均系数提高每个客户端的吞吐量。我们还注意到,随着N的增加,在“上限”值和这些使用部分重叠信道实现之间的差距减少。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两组信道(部分地重叠和非重

叠的)的利用完全相同的频率空间。因此,我们实现的性能增益不花费任何额外的频谱的成本。

总结

信道的分配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所有的任何无线环境中,大多数现有的信道分配方法限制的解决只适用于非重叠信道。这样的限制是低效的,这导致了频谱的利用率较差,合理利用频谱资源需要使用部分信道重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适当的模型对于部分重叠信道的干扰影响是有必要。然后系统的设计应用模型,或在某些情况下增强信道分配算法。

在本文中,我们定义了相应的部分重叠信道模型,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无线技术。随后,我们使用这个模型,以提高前两个提出的分配算法(WLAN和其他无线网状网络)和量化他们的收益。

技术应用展望

尽管WLAN和WMN的技术研究和应用部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两种网络技术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关键瓶颈。IEEE 802.11b/g/n标准在2.4GHz频段划分了11个重叠信道,基于该标准的网卡射频在通信时需要工作在其中一个信道。根据无线调制解调的特性,工作在相同信道的无线设备会相互干扰,特别是在网络节点较多而信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WLAN而言,随着应用的普及,同一地区内部署的WLAN热点将不断增多。这势必造成同一区域多个热点间的信道竞争和相互干扰,而这种干扰会大大降低网络的吞吐量,从而较大程度的影响整个网络的性能。同样在WMN中,由于可用信道数量不足,网络中的链路之间会相互干扰。特别是当网络中的瓶颈链路(近网关节点的链路)受到干扰时,网络的总体吞度量会大大降低,网络中的端到端延时也会随之增加。降低网络中相互干扰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信道分配技术,通过为不同的节点或链路分配不同的信道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中的干扰。传统的信道分配技术主要采用彼此互不干扰的信道(正交信道)进行信道分配,然而基于IEEE 802.11b/g/n标准的网络中最多可同时使用3个正交信道,因此传统信道分配技术在网络数量或规模较大时降低干扰的能力有限。为了充分利用已有信道资源,可充分利用11个重叠信道的重叠信道分配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WLAN和WMN中的重叠信道分配问题,目标在于通过设计有效的重叠信道分配算法,使得WLAN和WMN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所有可用信道资源,从而进一步降低网络中的干扰,提升网络性能,以便更好的支持网络之上的各种应用。随着WLAN和WMN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同一地域内节点数目将会增加,这将使得同一网络内部以及相邻网络之间的干扰更趋强烈。因此能够高效利用已有信道资源的重叠信道分配算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优缺点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重叠信道分配(POCA)算法的性能要优于正交信道分配(NOCA)算法。这主要是因为当两条链路相隔一定距离后,部分重叠信道间的信号不再相互干扰。其原因是当前信道的接收器能够接收和探测到的来自重叠信道的能量有限,因而,当相隔一定距离时,来自重叠信道的能量对当前接收过程的信噪比以及MAC层控制机制的影响可忽略。重叠信道的使用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已有的信道资源,从而较大程度上提高无线信号的空间复用率,使得网络的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尽管重叠信道分配算法的性能较高,但算法设计的复杂度要明显高于正交信道分配算法。更为重要的是重叠信道分配算法需要大量已知信息,如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位置信息,描述重叠信道交叠程度的物理参数,以及重叠信道能够避免相互干扰的临界距离等。因此重叠信道在实际部署中的难度要大于正交信道。

参考文献

[1] 移动宽带覆盖, 中国信息产业官网[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521850.html,/.

[2] 无线局域网, 百度百科名词定义[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521850.html,/ .

[3] WLAN应用现状, 中国经济网[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521850.html,/.

[4] WiFi, 百度百科名片[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521850.html,/view/43867.htm.

[5] IEEE 802.11, 维基百科[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521850.html,/wiki/IEEE_802.11

[6] WLAN信道列表, 维基百科[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521850.html,/wiki/WLAN

【7】无线接入网络中的重叠信道分配技术研究王东升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论文

广州大学 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课程作业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班别:软件工程125班 姓名:陈炜坤 学号:1206100099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综述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作为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分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在技术,成本以及实用性上的巨大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中的几种关键技术,包括蓝牙,802.11(Wi-Fi),紫蜂技术和UWB技术,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发展状况和应用领域。 关键字:短距离无线通信,蓝牙,Wi-Fi,红外数据传输,紫蜂技术,超宽带技术 一 .引言 随着Internet,多媒体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商业价值。作为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分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更是凭借自己独有的特性受到人们的关注。 短距离无线通信包含如下特征:首先,它的通信距离很短,一般在百米范围之内,只适合小区域使用。由于距离较短,传输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几率较小,所以可以用较小的发射功率发射信号,功耗低;其次,对等通信是短距离无线通信的重要特性,它不需要中转设备,可以在发送端和接受端直接进行数据的传输,方便快捷;最后,成本低廉,节省了布线资源。 二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简单的说,一个典型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无线发射机和无线接收机。目前应用广泛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Bluetooth),802.11(Wi-Fi),红外数据传输(IrDA),紫蜂(Zigbee)超宽带技术(UWB)等。 1. 蓝牙(bluetooth) 蓝牙是由爱立信公司于1994年首先提出的一种工作在2.4GHz频段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规范,它的有效范围在10m以内。在此范围内,运用蓝牙技术可以实现多台设备的无线互联并以1Mb/s的速度进行信息传输。它主要分为主设备和从设备,其中主设备是在组网连接中主动发送连接请求的设备,而从设备是被连接的设备,几个蓝牙设备连接成一个微微网,微微网是蓝牙最基本的网络形式,多个微微网在时间和空间的复用组成了更加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成为散射网[1]。 蓝牙具有低成本高速率的特点,目前主要应用在数据输入,外围设备连接以及无线局域网中,在日常生活中,蓝牙产品涵盖PC,移动电话,汽车电子,家用电器和工业设备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无线网络技术论文

XX大学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无线网络技术 论文名称: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2012 年 6 月 28 日

结合IT-Stack协议栈例程介绍Zigbee自组网 摘要:之前介绍了“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校园火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现在结合IT-Stack协议栈例程提供的一个传感例程来说下zigbee无线自组网络的设计与实现。简要阐述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基本体系结构,介绍Zstack协议的工作机制和原理,以及各硬件节点的设计。 关键字:Zigbee IT-Stack 自组网 前言 随着半导体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和应用正在世界各地蓬勃地展开,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的ZigBee技术无疑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首选技术之一。同时,ZigBee的特点也决定它是无线智能家居,自动抄表系统,无线防盗系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理想解决方案幢。ZigBee联盟成立于2001年8月,目前其成员已经超过200余家。2004年12月,ZigBee联盟制定了ZigBee SpecificationVl.0,并于2006年11月推出了ZigBee—Pro Specification增强版。世界各知名芯片提供商如:TI、FreeScale等纷纷推出ZigBee芯片和各自的ZigBee协议栈。目前,国内外陆续出现了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照明系统、自动抄表系统和无线防盗系统,并且正在形成产业化。ZigBee技术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ZigBce网络节点的设计及整体网络的实现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的ZigBee网络节点的设计及整体网络是基于FreeScale公司的ZigBee 解决方案来实现的。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无线传感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它的英文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简称WSN。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将探测数据,通过汇聚节点经其它网络发送给了用户。 因为节点的数量巨大,而且还处在随时变化的环境中,这就使它有着不同于普通传感器网络的独特“个性”。首先是无中心和自组网特性。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预先指定的中心,各节点通过分布式算法来相互协调,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节点就能自动组织起一个测量网络。而正因为没有中心,网络便不会因为单个节点的脱离而受到损害。 1.2 Zigbee技术及Zstack协议 1.2.1Zigbee技术简介 ZigBee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定,底层是采用IEEE802.15.4标准规范的媒体存取层与实体层。主要特色有低速、低耗电、低成本、支援大量网络节点、支援多种网络拓扑、低复杂度、快速、可靠、安全。ZigBee协定层从下到上分别为实体层(PHY)、媒体存取层(MAC)、网络层(NWK)、应用层(APL)等。网络装置的角色可分为ZigBeeCoordinator、ZigBeeRouter、ZigBeeEndDevice等三种。 1.2.2 Zigbee协议 ZigBee协议与其他网络通信协议一样采用了分层模型,对各层所实现的功能和在整个协议中所起的作用做出了明确的划分。ZigBee协议套件由高层应用规范、应用会聚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组成。如下图所示。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现状的研究毕业论文 精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其主体是集成化微型传感器,这些微型传感器具有无线通信、数据采集和处理、协同合作的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成千上万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的网络,它通过这些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使用户完全掌握监测区域的情况并做出反应[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性和容错能力使其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在恶意攻击中的损坏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所以传感器网络非常适合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包括监控我军兵力、装备和物资状态;监视冲突区域,侦察敌方地形和布防,定位攻击目标;评估损失,侦察和探测核、生物及化学攻击等。在战场上,铺设的传感器将采集相应的信息,并通过汇聚节点将数据送至数据处理中心,再转发到指挥部,最后融合来自各战场的数据,形成我军完备的战区态势图。也可以更隐蔽的方式近距离地观察敌方的布防,或直接将传感器节点撒向敌方阵地,在敌方还未来得及反应时迅速收集有利于作战的信息。在生物和化学战中,利用传感器网络,可及时、准确地探测爆炸中心,这会为我军提供宝贵的反应时间,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小伤亡。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继因特网之后,将对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IT 热点技术。如果说因特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那么无线传感器网络则将逻辑上的信息世界与真实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将改变人与自然交互的方式[2][3]。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兴的下一代传感器网络,最早的代表性论述出现在1999年,题为“传感器走向无线时代”。随后在美国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下一个世纪面临的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论述未来新兴十大技术时,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列为第一项未来新兴技术。同年,美国《商业周刊》又在其“未来技术专版”中发表文章指出,传感器网络是全球未来四大高技术产业之一,将掀起新的的产业浪潮。美国《今日防务》杂志更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将引起一场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和未来战争的变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及其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及其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 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无线通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了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比较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1]。 根据爱立信的研究显示,截止到2010年7月份,全球移动用户数量已突破50亿,并且仍在以每日约200万用户的数量增加。而这其中,移动宽带用户数量也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会超过34亿(2009年这一数字仅为3.6亿)[2]。在国方面,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最近发布的中国通信业运行状况报告显示,首先是在用户规模上,截止到2011年4月份,我国全国移动用户数量已达到了8.9亿户,其中3G用户数量为6757.2万户;然后是业务收入方面,移动通信收入在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70.63%,而固定通信收入所占的比重仅为29.37%,并且在逐年下降。 这些数据无不清楚的表明,无论是在国还是国际上,无线通信都已经毫无疑问的成为通信领域的主流,也早在2002年,全球的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超过固定用户数量,移动通信成为用户最大、使用最广泛的通信手段。也正是因为如此,近些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才能日新月异,热点前沿技术才能层出不穷,显现出无限的生命力。 1.2 技术背景概述 目前,无线通信领域主要包括3G、TD-LTE-Advanced、WiMax、UWB、Wi-Fi以

及RFID等几大技术热点。其中,UWB(超宽带)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主要运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并且RFID还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日后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i-Fi技术主要用于解决无线局域网的相关问题,可以在公共场所提供方便的“热点”接入;3G则是如今蜂窝通信技术的主流,在全球围也已经大规模的商用,技术日趋成熟,可以说今后十年无疑将会是3G移动通信系统正兴的时期,而到了十年以后则将会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天下[3]。而LTE-Advanced和802.16m 正是国际电信联盟在最近才刚刚为新一代移动通信(即4G)确定的国际标准,而其中的LTE-Advanced就包含了我国提交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TD-LTE-Advanced,它是LTE-Advanced的TDD(时分双工)分支。 针对目前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情况,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业务群体的不同需求,抓住这次无线通信技术的浪潮,结合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完善的符合我国需求的无线通信体系。

大专通信技术论文题目

大专通信技术论文题目 1.移动短消息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2.基于Widget技术移动终端应用集成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3.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 4.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5.基于GPS/GPRS的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6.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移动终端设计 7.公交车辆运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先进的CDMA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及开放式信息处理技术) 8.移动支付技术研究 9.短消息业务服务系统的研制 10.GSM移动通信在煤矿井下应用的研究 11.基于嵌入式技术的GSM移动终端系统的软件开发 12.嵌入式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3.基于.NET技术的移动库存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14.基于J2ME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5.远程监控自动报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16.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17.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探讨 18.3G移动通信技术在电网管理中的应用 19.3G移动通信技术的分析

20.3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1.3G技术下手机购物模式分析 22.基于ARM的GPRS无线数据传输监控系统的分析 23.手机病毒分析及防范 24.基于手机的电子商务 25.图书管理系统手机终端的实现 26.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7.CDMA技术的3g系统和Wimax通信系统的比较 28.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关键技术之一: 29.LTE系统的关键技术 30.LTE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31.下一代无线网络技术 32.Wimax技术及其应用 33.CDMA2000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 34.WCDMA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 35.TD-SCDMA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 36.超宽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37.RFID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8.RFID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无线公网通信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配电网出现了光纤通信、公网无线通信、配电线载波通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而在配网主站与线路上的配网自动化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则是现今配网自动化系统通信的

无线射频通信技术论文

无线射频通信技术论文 1基于无线射频通信技术的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 无限代的信号通过点测产把数据传送出去,从概念上来讲,类似于条码扫描,从结构上来看,无线射频通信技术仅包括两个基本器件,具有快速扫描、体积小、耐久性强、无屏障阅读以及数据容量大等的优点。为利用无线射频通信技术的数据采取,系统的设计需要包括集端和显示端两部分,采集端通过相关传感器采集数据,位于检测位置,其中传感器主要是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噪音传感器和粉尘传感器等,依照日后的需求,在传感器方面还可以进行增加,传感器的输出系统在经过MSP430F169处理后通过发射端输出信息,在显示端则是先由nRF905发射端接受来自发射端的显现信号,再经过MSP430F169单片机的处理处理在显示器上显示。 2基于无线射频通信技术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中采集数据的传输主要是通过无线射频通信技术,在前文提到通信模块nRF905,具有单个工作频段,本系统在设计中为设计简单,采用的是433MHz频段,为使nRF905能够实现数据的高速传播,在设计中采用了VLSIShockBrust技术,在设计中无需采取单片机处理数据,数据的处理速率也可以依照需要进行设定。芯片在ShockBrust工作模式下可以自动产生导码和CRC。在本设计中nRF905模块采用SPI接口通信,这样的设计一方面简化了设计同时也能解决成本。nRF905发射端功耗小,在发射功率为-10dBm时,接受电流和发射电流仅仅为12.5mA和11mA,非常节能省电。nRF905整体设计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极大地节省了能源。在微处理器模块设计中,模块主要是由LCD12864液晶显示器、DS1302时钟和MSP430F149单片机构成,实现数据采集显示和时间同步。设计中采用的是TI公司生产的16位总线的MSP430F169单片机,此单片机内部置有12位AD转换器,把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此单片机最突出的优点是低功耗,方便长期使用。设计系统采用的hiLCD2864液晶显示器实现计时,具有耗能低性能高的优点,可根据需要实现自动调整。传感器模块为实现多项气象数据的采集,依照高性能、低能耗以及低成本的原则采用了不同类型传感器,如DS18B20、BMP085以及DHT21等,依照实际的需求也可增减相应的传感器。

_移动通信论文_4G技术

移动通信设备论文 论文摘要:21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这正是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4G);正交频分复用;多模式终端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 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现在用的大多是第二代技术,第三代技术还不太成功,但已有了第四代技术的设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标准比第三代具有更多的功能。 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比第三代标准拥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和研制中的4G通信将具有以下特征: 1.1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的特征莫过于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专家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速度可达到10-20Mbit/s,最高可以达到100Mbit/s。 1.2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it/s的传输速度,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

无线通信技术期末论文

无线通信技术期末论文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综述 ...........班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摘要:随着3G网络的部署和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日益增多。移动性是互联网发展方向之一,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能支持单一无线终端的移动和漫游功能,但这种基础协议并不完善,在处理终端切换时,存在较大时延且需要较大传输开销,此外它不支持子网的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扩展协议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对移动互联网现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热点和应用热点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目标,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工作原理,提高移动互联网工作性能的扩展协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向;标准;云计算。 引言:随着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设备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随时随地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互联网已从桌面PC走向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融合的速度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网是基于IP分组交换的,而且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故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较为容易地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目标: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用户借助移动终端(手机、PDA、上网本)通过网络访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无线通信技术“移动宽带化,宽带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密不可分。 因带宽限制以前移动通信无法提供的业务随着带宽不断提高,3-5年后也如同固网一样提供给用户,图3说明了这一现象。因此,随着移动通信带宽不断高,互联网日益向移动互联网延伸。尤其随着3G

无线网络技术论文

无线局域网技术应用 摘要:无线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对无线网络,尤其是无线局域网的组成、技术标准、传输方式及技术特点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无线网络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无线网络的应用。 Abstract:Wireless computer network is a technology hybrid of the traditional cabled computer network and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has descripts the constitation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tandard of Technology, the way of transmission and technology of characteristic. finall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the using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Key words:wirelesslan; plication prospects. 1、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人们对网络通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无线电技术能实现远距离的通信,即使在室内或相距咫尺的地方, 无线电也可发挥巨大作用。于是无线网络技术随之应运而生, 它克服了传统网络技术的不足, 真正体现了5W的要求。由于网络一般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即因特网)两种,但本文将着重对局域网部分进行阐述。无线网络技术主要包括IEEE802. 11、https://www.360docs.net/doc/b38521850.html,N2 、HomeRF、蓝牙等。它使人们彻底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在整个区域内实现随时随地的无线连接。 2、无线局域网所采用的技术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ero network,简称wlan)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俗点说,无线局域网就是在不采用传统电缆线的同时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不需要再埋在地下或隐藏在墙里,网络却能够随着你的需要移动或变化。 2.1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无线局域网技术具有传统局域网无法比拟的灵活性。无线局域网的通信范围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网络的传输范围大大拓宽,两个站点间的最大传输范围目前可达到50公里。此外,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 摘要:本文就现代无线通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预测了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元网络互补化、宽带化、综合化与多样化、信息个人化等。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无线通信;现状;发展趋势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liu wei (yo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ongzhou4251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tatus of moder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alyzed,and further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s in this area will be diverse network of complementary,broadband,integ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and other personal information. key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atus;development trend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已经进入数字时代。20 世纪90年代信息化革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的完成,信息和知识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

商用化和家庭化以来,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无线通信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中不断革新。 一、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应用管理服务器三部分组成,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分为基于ieee802.15 的无线个域网(wpan)、基于ieee802.11 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6 的无线城域网(wman)、基于ieee802.20 的无线广域网(wwan)等四类。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移动性可以划分为移动接入式和固定接入式;按照带宽可以分为宽带无线接入和窄带无线接入;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分为长距离无线接入和短距离无线接入等。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历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通讯技术的创新不断涌现,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沟通方式、管理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信技术从固定方式发展到移动方式,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军用装备,这个阶段的移动通信设备是采用短

无线网络技术论文

移动自组织网络协议综述 摘要:20世纪90年代见证了对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研究兴趣的快速增长。这些网络的无基础设施和动态性质需要应用一组新的网络策略来提供高效的端到端通信。随着这些网络在许多像战场和灾难恢复等不同的场景中的各种应用,许多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开始研究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无线自组网络使用传统的TCP/ IP的结构来提供节点之间的端到端的通信。然而,由于它们的移动性和无线网络中的资源限制,TCP / IP模型的每一层都需要重新定义或修改以在MANET中有效率的运行。其中,MANET中的路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获得大量的研究关注。这促进了MANET中许多不同的路由协议的发展,而且每个提出了各自协议的笔者认为,其提出的策略在给定场景下比其他文献提出的策略有明显改善。因此,很难决定哪个协议在一些不同的场景下性能最优,比如增加节点密度和流量。本文提供了对文献中提出来的、比较流行的几种协议的概述,并给出了这几种路由协议的初步性能比较。 1 引言 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移动节点通过多跳无线链路实现相互间的通信。开发一种能有效地找到节点间路由的动态路由协议就成为移动自组织网络设计的关键。目前为移动自组织网络提出的基于拓扑的路由协议可以分为两大类:先验式路由和反应式路由。在先验式路由协议中,到所有目的节点(或网络的各个部分)的路径在启动时被确定,并由一个周期性路由更新过程来维护。而在反应式路由协议中,当使用路由发现程序的源需要时,路径才被确定。此外,每类路由有许多不同的路由策略,这些策略既可以采用平面结构,也可以采用分层结构。 2 先验式路由协议 先验式路由协议又称为表驱动路由协议,在这种路由协议中,每个节点维护一张包含到达其它节点的路由信息的路由表。当检测到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节点在网络中发送更新消息,收到更新消息的节点将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以维护一致的、及时的、准确的路由信息,所以路由表可以准确地反映网络的拓扑结构。源节点一旦要发送报文,可以立即获得到达目的节点的路由。因此这种路由协议的时延较小,但是路由协议的开销较大。下面介绍了三种典型的先验式路由协议。 2.1目的序列距离矢量(DSDV) DSDV算[1]是对DBF路由算法的改进。在DSDV中,每个移动节点都需要维护一个路由表。路由表表项包括目的节点、跳数和目的地序号,其中目的地序号由目的节点分配,主要用于判别路由是否过时,并可防止路由环路的产生。每个节点周期性必须与邻节点交换路由信息,当然也可以根据路由表的改变来触发路由更新。路由表更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部更新(Full dump),即拓扑更新消息中将包括整个路由表,主要应用于网络变化较快的情况;另一种方式是部分更新(Incrementalupdate),更新消息中仅包含变化的路由部分,通常适用于网络变化

(完整版)浅谈基于通信系统的无线通讯技术毕业论文

<> 论文关键词:无线通讯重要作用Bluetooth UWB 论文摘要:随着因特网、多媒体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与信息网络已经密不可分。当今无线通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户对当前无线通讯产品尤其是便携产品的强烈追求,作为无线通讯技术一个重要分支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正逐渐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Bluetooth和UWB的技术对比及多角度的分析,证实了蓝牙+UWB作为下一代高速无线通讯技术的可能。 前言 目前,我国大型石化企业在厂内的通讯方式,一般仍然采用传统的有线传输方式,即依靠有线通讯电缆来传输信号,配合以传统的程控交换机和防爆电话,防爆扬声器等等设备终端来实现在防爆区与非防爆区之间的通讯。这样的通讯系统庞大,线缆众多不易于人员维

护,加之厂区内部腐蚀性气体,工作环境,自然环境等经年累月极容易造成设备的线缆损坏,影响通讯,由于是有线电缆连接在事故发生时更加容易遭受破坏。一旦通讯中断,对企业的事故救援,员工的人身安全,都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大力发展无线通讯网络在企业的应用。 1、无线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 石化工厂厂区面积大,人员分布散,防爆区内移动作业人员和零散作业人员众多。无线通讯系统对满足人员通讯需要,加强防爆区内分布人员的动态管理,优化厂区网路结构,实现企业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的有线,无线互联互通,相互结合的信息传递,保证企业安全高效的生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常用的无线通讯技术分析 目前广泛应用的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有GPRSCDMA、数传电台、扩频微波、无线网桥及卫星通信、短波通信技术等。2.1 数字电台用于点对点或点对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精编版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摘要: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已经经历了三代,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提供了宽带信息业务,但由于其具有局限性,所以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发展应运而生。4G将多种无线技术融合为一体, 为用户提供基于全IP的多媒体服务,具有高速、抗干扰、兼容性好和低成本等特点。虽然4G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将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关键技术;OFDM; 一.什么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严格说来,现在还不能对第四代移动通信作出确切地定义,但可以肯定,4G 通信将是一个比3G通信更完美的无线世界,它可以创造出许多难以想象的应用。 关于4G的一般描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概念可称为广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和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广带无线固定接入、广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基于地面和卫星系统)。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将是由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也是宽带接入IP系统”。 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征 4G系统应该具有下面的特征: 1. 通信速率更高 专家称,4G的实际速率将达到10~20Mbit/s,最高可达100Mbit/s。 2.网络占用频谱更宽

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用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3.通信终端更加灵活 4G终端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 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且4G终端的外观和样式上将有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眼镜、手表、鞋都有可能是终端。 4.智能性能更高 这里不仅指4G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上,更重要的是4G终端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 5.兼容性能更高,过渡更平稳 为了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更少的情况下平稳地过渡到4G系统,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6.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系统提供的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服务将包括语音、数据、影像等多种业务应用。 7.通信费用更加便宜 4G通信与其他技术相比,部署起来容易迅速得多,同时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北邮 无线通信技术 论文

北京邮电大学 无线传输技术及网络论文题目:当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2012211207 学号:2012211009 姓名:何佳羲 2015年6月12日

摘要 全球移动用户数量的增加以及用户对速度和通信质量要求的提高,直接促进了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日前4G 通信系统兴起,通过对当前4G技术架构和发展现状的总结分析,预估未来5G网络的概念和发展方向。虽然目前业界对5G 的候选技术仍有争议,但总体来看,5G的未来机遇大于挑战,具有广阔而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4G的日趋成熟也会为5G 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4G;5G;4G关键技术;5G网络框架;MIMO;OFDM;蜂窝技术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global mobile users and the rising requirement of speed and quality directl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prevalent 4G, by tracing its technology and current situation, we can predict 5G’s concept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 Although 5G’s potential technolo gy is still under debate, it has more opportunities than challenges on the whole while 4G’s development lay a good foundation of 5G. Keywords:4G technology; 5G framework; MIMO; OFDM; cellular network

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发展论文

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发展论文 关键词:无线电通信;通信技术;通信方法;拓新 摘要:早在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优点,备受市场的青睐。无线电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它亦有不容忽视的缺点,譬如声音、文字、数据、图像和视频等传输的质量不甚稳定,由此造成的声音失真、文字模糊、数据滞后、图像和视频失真都亟须改进之处,还有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容易被人截获造成通信内容保密性差,尤其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再一次说明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势在必行。本文就无线电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其通信技术所需拓新之处,并提出建议。 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5月7日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已“金属屑与电振荡的关系”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布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诞生,并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那天俄国当局定为“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将无线电通信的通信距离延长到250米,做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为无线电通信技术拉开新的序幕。 1898年,年轻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利用游艇证明了他的无线电电报能够在20英里的海面畅通无阻地通信,第一次实际性地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国和纽芬兰岛之间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信,从此人类进入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随后,无线电通信技术如雨后春笋其涌现出来。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灵敏度摄像管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超短波转播站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电通信技术迅速普及开来。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超远控制技术为满足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的需要,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后来微电子技术也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大大增加,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论文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论文 1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 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 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 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 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 题在内。 2无线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接入技术具有 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适用区域,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接入速率。比如3G和WLAN、UWB等,都可实现互补效应。3G可解决广域无缝覆盖和强漫游的移动性需求,WLAN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而UWB可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因此,在政策上我们 应该综合推进各种无线接入的发展,推进组网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网的接入手段多元化,实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覆盖,达到市场细分和业务的多元化,解决移动通信发展不均 衡的状况。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给企业配置更多的无线频率资源,推进不同技术相关频谱的规划 和应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不同的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市场需求,综合地规划自己 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当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有限频率资源的 管理,对于企业闲置不用的频率占用,考虑适当的手段予以收回。

无线通信技术论文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英文摘要) (2) 第一章引言 (3)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1.2当前现状 (4) 1.3系统方案论证和预期目标 (4) 1.4论文设计概述 (5) 第二章系统的硬件构成与分析 (7) 2.1系统描述 (7) 2.2 MSP430微控制器简介 (7) 2.3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7) 2.4 系统模块介绍 (8) 2.4.1电源电路 (12) 2.4.2复位电路 (13) 2.4.3数据采集电路 (13) 2.4.4无线串口通信电路 (14) 2.4.5显示电路 (15) 2.4.6单片机电路 (16) 第三章系统软件设计 (18) 3.1上位机处理程序 (18) 3.1.1VB串口通信 (19) 3.1.2无线传输接口和协议 (20) 3.1.3通信模块设计 (21) 3.1.4数据处理 (22) 3.1.5数据保存 (22) 3.2下位机处理程序 (22) I

3.2.1系统初始化 (23) 3.2.2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24) 3.2.3显示模块 (25) 3.2.4无线串口通信模块 (26) 3.2.5中断子程序 (27) 3.2.6主处理模块 (27) 第四章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28) 4.1系统硬件调试 (28) 4.2系统软件的调试、分析 (29) 4.2.1上位机软件调试 (29) 4.2.2下位机软件调试 (29) 4.2.3联机调试 (30) 第五章总结 (31) 参考文献 (32) 致谢 (33) II

摘要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测控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通信双方省去布线,易于维护。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为现代测控仪器的连接提供了灵活的结构设计方案,特别是在一些难于采用导线连接的环境中。本文的双级测控系统由单片机构成的下位机完成现场信号的采集工作,并借助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送到上位机(PC机)进行进一步处理。文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系统硬件的选用及电路设计。其中,微处理器MCU选用的是美国TI 公司出品的新型16位RISC结构的MSP430微处理器;无线数字传输器件采用SRWF-108型微功率无线数传模块。二是下位机系统软件部分的开发。程序采用MSP430微处理器的汇编语言编写。该语言是一种典型的精简指令集系统。结合16位的总线结构,大大增加了程序运行总体速度。三是上位机数据通信与管理程序的设计。采用易学、易用的VB6.0开发。 关键词:MSP430单片机,SWRF—108无线模块,串口通信,MSComm控件 - 1 -

无线通信论文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Not Considered Harmful 部分重叠信道不具伤害性 ABSTRACT Many wireless channels in different technologies are known to have partial overlap. However, due to the interference effects among such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their simultaneous use has typically been avoide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first attempt to model partial overlap between channels in a systematic manner. Through the model, we illustrate that the use of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is not always harmful. In fact, a careful use of some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can often lea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spectrum uti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We demonstrate this through analysis as well as through detailed application-level and MAC-level measurements. Additionally, we illustrate the benefits of our developed model by using it to directl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wo previously proposed channel assignment algorithms — one in the context of wireless LANs and the other in the context of multi-hop wireless mesh networks. Through detailed simulations, we show that use of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in both these cases can improve end-to-end application throughput by factors between 1.6 and 2.7 in different scenarios, depending on wireless node density. We conclude by observing that the notion of partial overlap can be the right model of flexibility to design efficient channel access mechanisms in the emerging software radio platforms. 摘要 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技术中许多无线信道会有部分重叠。然而,由于在这样的部分重叠信道中的干扰影响,通常被避免它们同时使用。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用系统的方法首次尝试模拟信道之间部分重叠。通过该模型,我们说明了使用部分重叠的通道并不总是有害的。事实上,如果谨慎使用一些部分重叠的信道常常会带来频谱利用率和应用性能的显著改善。我们证明这一观点通过分析,以及通过详细的应用层和MAC层的测量。另外,我们说明了我们开发的模型的好处通过用它来直接增强两个先前提出的信道分配算法的性能——在无线局域网和其它的在多跳无线网状网络。通过详细的模拟,我们表明这两种情况下利用部分重叠的信道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提高终端到终端的应用吞吐量因子在1.6和2.7之间,这取决于无线节点密度。最后,我们通过观察得出部分重叠的概念正好可以灵活的来设计高效的信道接入机制在新兴的软件无线电平台。 Keywords IEEE 802.11, channel assignment, partially overlapped channels. 关键词 IEEE 802.11,信道分配,部分地重叠通道。 介绍 图一,部分重叠和不重叠信道 为了正确的解决发送机在无线介质上传输的竞争,许多无线技术采用双重做法。首先,分裂频谱频带为子范围被称为“信道并且每个发射机(和其相应的接收器)占用这些信道中的某一个。显然,在发送机数量与信道数量不相符时,还会出现争用问题。不同的技术采用不同的机制,例如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