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透视及近大远小等在绘画中基础并实用的原则,然而却被很多人忽略。即使运用了,也很少有像米勒这样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由于在画面中离观众的位置近,三个农妇与远处的在绝对比例上要比她们大得多的背景对象相比,三位主人公在视觉上显得更大。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拾穗者》整个画面中充满了对比的元素:主体人物劳动场面中充满的生气活力,与农场后方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无生命力的物体的死寂的对比;画面中远近色彩明度的对比,和通过透视形成的人物与景物之间大小的对比。

再有,最经典的就是在后方天地交汇的那条水平视平线与画面左上方偏后斜插下来的光源的对比,形成了画面中二维与三维空间效果的交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尽管画面中运用了很具有运动感的光源及人物位置的排列方式,但此画并未给人一种空洞、浮躁的感觉。因为我们可看到,米勒以色彩为手段解决了画面中焦点的问题。很明显,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张画时,我们首先会被前方的三名农妇所吸引。而三人中,观众的视觉焦点被首先锁定在中间的那名农妇身上。

中间的农妇不是画面中离我们最近的人,在透视上也没有那么大。与画面左方的人相比,离光源也相对较远。但她却处在三者之间,更重要的是,米勒在对三个人衣着的颜色处理上别具匠心,这才使得中间的农妇成为了焦点,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

首先,头巾的颜色上,中间农妇的红色头巾无疑比另外两人的蓝色和黄色头巾更吸引人。我相信这是我们都应有的常识,在众多色彩中,越偏暖明度越高的一些颜色也就越能捕获观众的注意力。毋庸置疑,红色就是这么一种颜色。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中间那名农妇带着一幅粉红色套袖,这是两边的人所没有的。画面左边的人也穿着偏红的衣服,那为什么没有同样的效果呢?很简单。第一,就像前文提到的左方的人在画面左面,位置上就不在中心。第二,画面左边的人穿的红衣服在色彩明度上不如中间农妇衣物上的红颜色亮,而且颜色很土。在对比之下,左边农妇的衣服上的红颜色略显脏。第三点原因是关于明暗对比度方面的。

我们再来看米勒在三人上衣色彩的运用。我们完全可把三位主人公上衣的色彩明度分成亮、灰、暗三种调子。再次,我们看三人的裙子颜色。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它们明度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亮、灰、暗三个等级。不过和上衣色彩明度的排列顺序不同。上衣明度最亮的中间的那名农妇穿了在画面中明度最低,色调最暗的一条裙子。而这正好与她的白色上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下,她的白衬衣的明度显得更亮了。同时,为保持画面的平衡,把最亮的裙子穿在了画面中离我们最近的、靠右的农妇身上。而明度居中的裙子则穿在了画面最左方的人身上。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

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透视及近大远小等在绘画中基础并实用的原则,然而却被很多人忽略。即使运用了,也很少有像米勒这样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由于在画面中离观众的位置近,三个农妇与远处的在绝对比例上要比她们大得多的背景对象相比,三位主人公在视觉上显得更大。 由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在《拾穗者》整个画

大班美术欣赏中国结

教材分析: 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它美丽奇特,丰盛多样,蕴涵着优美的意义。在民族文化共享的今天,中国结也走上了世界文化的行列,深受大家的喜爱,国内国外都有它的影迹,它是我们民族的骄慢。新《纲要》中提到,合适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培养理解尊崇及心爱的情感。根据《纲要》精神,再结合大班幼儿学习兴趣点,我把“中国结”设计成为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我们中国结独到之美,并激发幼儿对劳动人们的心爱之情。详尽目标为:从幼儿的感受和认知上制定: 1.欣赏中国结的多样性,感受中国结的美。 这是活动的重点,在活动中,运用欣赏、交流、情感的激发等形式突破重点。 从幼儿的能力和情感上制定 2.学习编简单图案,萌发幼儿对中国劳动人们的心爱之情。 通过引导孩子们动手制作简单的中国结,取名等实现情感的升华。 活动准备: 幼儿知识能力的准备:对中国结意义的简单了解 环境布置的准备:收集各种中国结悬挂起,布置成一个展览厅 活动流程:参观,了解中国结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美,为完成目标一做准备——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中国结,突破重点,同时萌发幼儿喜爱中国结的情感——制作中国结,从对中国结的喜爱转变到动手体验,实现目标2,完成民族自豪感和对心爱劳动人民情感的升华。 活动过程: 一.参观活动,初步认识中国结,感受其美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悬挂着许多美丽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制的,猜猜是什么?哦,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二.交流、讨论,了解中国结,喜欢中国结 1.我

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呀?对了,是中国结,真幽美。你们知道这些中国结都是用什么做的呢?哦,一条条的绳子串在一起就变出了这么多奇特的中国结,我们中国人真聪惠呀。 2.快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中国结,它是什么颜色的?哇,有红色的如意结,有红色的鱼,有金色的花生……图形真多呀。中国结的主色是红的,又配上了金色,蓝色,绿色,看上去特别的喜庆,美丽。真是太美丽了。 3.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中国结形状幽美还有这么多意义呀,难怪大家都喜欢它。它送给我们优美的祝愿,祝愿我们如意、吉祥。 4.你家有中国结吗?你还在哪里看见过中国结呢?这么多地方都悬挂着中国结,我们多喜欢呀。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工艺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慢。 三:制作中国结,萌发心爱劳动人民之情 1.你想做中国结吗?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吧。 2.选同色或者多色的绳交叉叠放,串成长长的一条,就变成了美丽的中国结了,你们做好了吗?大家真能干。 3.你的中国结表示什么祝愿呢?哪位小朋友愿意为自己的中国结取个好听的名字?中国结一定会实现我们美丽的祝愿的。 四:小结,结束 我们中国人喜欢中国结,外国人也喜欢中国结。他们到中国来旅游,总喜欢把中国结带回家,看我们的中国结有这么多人喜欢,真棒。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王达津)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流行歌曲歌词词语的超常搭配_以方文山作词的歌曲为例分析

所以渐江的画风格突出,给人印象特深。他的画虽学宋画,但绝不像北宋画那样,用繁多的、尖硬的皴笔去表现山的形和质。渐江画多用空勾,大片空白,乃至一笔不着。其简峭、明洁、雅逸、清冷绝非宋画之所有。渐江画的线条也不是宋画那样实而乏于内蕴,其笔墨灵秀丰富而多变化。 渐江学倪云林是由于他们精神境界相同。倪云林之后,学倪画的人甚多,尤其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一出,把倪云林推为元代文人画寄得代表,于是各家争以学倪为上。举国都学倪,为什么有人能臻极境,有人却难得神髓呢? 倪云林乃一生不仕,隐居太湖,他厌恶那种“磬折拜胥吏,戴星候公庭”的生活,但他终究是极端痛苦的,其诗云:“人间何物为真实,身世悠悠泡影中。”他的诗和画都充满了深沉的哀愁。昔人云:宋人画繁,无一笔不简;元人画简,无一笔不繁。后者则是以倪云林为对象的。画繁,正是他们复杂的受屈辱的心情之不自觉流露;画简,正是他们淡于世味,觉人世无可恋的反映。渐江的心境和精神,正和倪云林相同,他自己也每比于倪,其诗曰: 倪迂中岁俱奇情,散产之馀画始成。 我已无家宜困学,悠悠难免负平生。 绘画是精神产品,也必是作者精神之流露。渐江的精神状态和倪相同,其感情最近,所以渐江学倪画最顺手,也最得其神。渐江也有和倪云林不同之处,倪一生下来就活在屈辱中,丧失了刚猛自立的土壤。而渐江则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所以倪画用笔松散柔曲而无刚性线条,渐江的画则刚强锐利、坚拔之感,但二人的精神则是相同的。 可以说,倪云林之后,学倪画的虽多,但真正能得其神髓者,惟渐江画派而已。 渐江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独特的、空前的,他代表着明末清初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独秀的高峰。渐江山水画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冷、静、寂。绘画是精神的产品,他的这种情感的流露正是形成渐江山水画风格美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主编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主编李翰文.中国传世山水画全集.万卷出版公司. 摘要:流行歌曲中存在着大量的词语的超常搭配现象, 本文以方文山作词的几首歌曲为例,分析流行歌曲歌词词语的超常语法搭配及超常语义搭配,并分析超常搭配在流行歌曲中取得的特殊表达效果,同时还指出超常搭配和语病有着明显的界限。 关键词:流行歌曲歌词超常搭配方文山词语搭配得当是常规语言的起码要求之一,搭配不当就被视为一种语病。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为了追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往往又自觉地临时地打破语言常规,偏离语言规范,形成词语的超常搭配。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有别于一般的应用性的文体,它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属于文学语言创作范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较强的时代性、新鲜感,甚至超前意识,这些时尚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语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发展的潮流并引导着潮流,当然流行歌曲歌词的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超常的词语搭配得以实现的。周杰伦的很多歌曲可谓流传广泛,脍炙人口,这一切与其御用词人方文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方文山敢于大胆突破词与词的常规搭配,把按照常规逻辑思维并不能搭配的词语搭配在一起,或者改变词语组合的常规线性排列,因此他所创作的中国风的歌词独树一帜,不但蕴含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意境,而且风格独特,与其他流行歌曲迥然不同。本文以方文山作词的几首流行歌曲的歌词为语料,谈谈流行歌曲歌词词语的超常搭配现象,并分析由此产生的表达效果。 一、语法上的超常搭配 语法讲究词句组合能力,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词形变化,更多地依靠词序和虚词来确定结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说话者往往有意突破言语的语法规范,创造性地偏离习以为常的东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达到某种“陌生化”效应。这样的超常搭配在歌词中也略见一斑。 (一)量词与所限制的名词的超常搭配 名词通常跟某一类量词相搭配,这是语言规则,而在方文山的词中,并没有受此限制。例如: ①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东风破》 ②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发如雪》③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东风破》 “一盏、一瓢、一壶”原来分别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灯”、“酒”、“水”搭配。“离愁”、“爱”、“漂泊”都是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这里分别看作是灯、酒、水的象征意义,方文山跳过实物“灯”、“酒”、“水”,直接用表示具体的数量词与有着象征意义的抽象词语搭配。虽然在常规语言中它们被视为违反语法规则,但在这里却可以最大程度地承载感情。 (二)“很”修饰名词的现象大量存在 词的语法特点决定了一类词和另一类词的组合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名词可和动形容词结合,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但在歌词中“副名”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很+名”的形式。例如: ①被雨湿时的唐装那股叹息很东方。《双刀》②我忍住的情绪在很后面。《不能说的秘密》 上述例子说明,对传统语言规则的创新,给歌词带来了更时尚、更灵动的效果,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认可。 (三)变式句的使用 如主谓位移变式句,例: ①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台》 ②透明着尘埃,你无暇的爱。《千里之外》③将恩怨全看穿,丹凤眼的目光。《双刀》 这三句是纯粹主语后置的变式句,还有主语后置变异为动宾结构的。如: ①纷飞了眼泪。《发如雪》②凄美了离别。《发如雪》(巢湖学院中文系,安徽巢湖 238000) 杜红梅 ———以方文山作词的歌曲为例分析 流行歌曲歌词词语的超常搭配 40

美术课中国结反思

《中国结》教学反思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的手工课其中一个内容是《中国结》,“中国结”具有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千百年来,这种编结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人们喜爱。本课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编、抽、修等编结技能,学会基本结的编结方法,编制简单的中国结;并通过制作结艺的过程,感受中国民间文化的内涵,体验创造美的愉悦 《中国结》这一课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但怎么使学生从简单的编织中国结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课前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考虑用中国传统节日的挂饰、服饰、首饰等内容进行导入,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有了这么一个直观欣赏的导入,学生热情高涨,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这样一来便顺其自然地导入《中国结》这一课。有了前面内容做铺垫,下面的课变得更加灵活起来。 《中国结》是《生活中绳结技术》的演绎和完善,整合和延伸,是绳结技术的技巧化和艺术化。但真正要完成一幅中国结的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相当的技术。我从教材中选择了历史悠久,寓意吉祥如意的“吉祥结”。本节课集欣赏、制作于一体,内容丰富,工艺制作精致。在课堂上,学生了解了有关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知道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因它的形、意而名扬天下,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我们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爱国情结和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吉祥结是中国结基本结中的一种,制作起来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因此我把掌握“吉祥结”的编织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拉内耳”是个难点。我把事先编好的中国结发给小组,让学生观察,可以拆拆看看,然后让学生按照出示的示意图,尝试做一做。把看不懂的地方和比较难做的步骤提出来。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经过不断思考、实

美术《拾穗者》

美术《拾穗者》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的《拾穗者》,理解画面内容,感受画面凝重的色彩和人物动态 2.尝试创作不同人物的劳动动态 活动准备: 挂图19号《小朋友的书·美工》成品画白纸 活动过程: 1.整体感知欣赏作品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内容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很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田野、农民、收割者) ——画面中的人是谁?在干什么? ——这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你是怎么发现的? ——你还看到了什么?远处的人在做什么? 教师介绍名画 这幅画的名字叫《拾穗者》,是米勒爷爷的作品。米勒爷爷是个著名画家,画了许多有关农民生活的画。这幅话是关于秋收的话。近处我们可以看见三位农民在灿烂的阳光下捡拾遗留在田里的麦穗。远处我们可以看见农民伯伯把麦穗装上车。 2.细部感知,进一步理解作品色彩和动态的表现手法 感知色彩的浓重:画面中有什么颜色?给你什么感觉?(厚厚的) 感知人物状态: ——画面上三位农民妇女的动作是怎样的?什么表情?衣服有什么特点? ——我请几个小朋友来模仿一下他们的动作。 看完整副画,你感觉怎样?(农民很勤劳,很辛苦) 3.教师出示范画,示范讲解画法 ——欣赏完米勒爷爷的画,我们也来画画 ——老师画面中最特别的是哪个小孩(弯腰)中间的小孩过会儿你们也要像老师这样画。——伸出你的食指,跟着老师画。 先画一个圆圆的脑袋,画上他的头发,因为是侧面,所以他只有一只眼睛,鼻子和半张嘴巴。 ——我们都知道他是弯腰拾穗子的,所以要画上弯曲的背,重复再来一次。 ——他的脚是微微蹲下,可以用两条折线的表现。 4.幼儿创作 强调要求:画2~3个小孩,像老师的画一样,以弯腰的小孩为主,画在中间,不要排队 说明背景:《拾穗者》的季节是秋天,小朋友们可以自己想象下秋天的景色,然后画出来。分发材料:桌布、小组长拿工具 5.展示作品,教师评价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大班美术欣赏--中国结-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中国结 教材分析: 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它美丽神奇,丰富多样,蕴涵着美好的意义。在民族文化共享的今天,中国结也走上了世界文化的行列,深受大家的喜爱,国内国外都有它的影迹,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新《纲要》中提到,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培养理解尊重及热爱的情感。根据《纲要》精神,再结合大班幼儿学习兴趣点,我把“中国结”设计成为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我们中国结独特之美,并激发幼儿对劳动人们的热爱之情。具体目标为: 从幼儿的感受和认知上制定: 1.欣赏中国结的多样性,感受中国结的美。 这是活动的重点,在活动中,运用欣赏、交流、情感的激发等形式突破重点。 从幼儿的能力和情感上制定 2.学习编简单图案,萌发幼儿对中国劳动人们的热爱之情。 通过引导孩子们动手制作简单的中国结,取名等实现情感的升华。 活动准备: 幼儿知识能力的准备:对中国结意义的简单了解环境布置的准备:收集各种中国结悬挂起,布置成一个展览厅 活动流程: 参观,了解中国结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美,为完成目标一做准备——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中国结,突破重点,同时萌发幼儿喜爱中国结的情感——制作中国结,从对中国结的喜爱转变到动手体验,实现目标2,完成民族自豪感和对热爱劳动

人民情感的升华。 活动过程: 一.参观活动,初步认识中国结,感受其美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悬挂着许多美丽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制的,猜猜是什么?哦,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二.交流、讨论,了解中国结,喜欢中国结 1.我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呀?对了,是中国结,真漂亮。你们知道这些中国结都是用什么做的呢?哦,一条条的绳子串在一起就变出了这么多神奇的中国结,我们中国人真聪明呀。 2.快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中国结,它是什么颜色的?哇,有红色的如意结,有红色的鱼,有金色的花生……图形真多呀。中国结的主色是红的,又配上了金色,蓝色,绿色,看上去特别的喜庆,美丽。真是太美丽了。 3.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中国结形状漂亮还有这么多意义呀,难怪大家都喜欢它。它送给我们美好的祝愿,祝愿我们如意、吉祥。 4.你家有中国结吗?你还在哪里看见过中国结呢?这么多地方都悬挂着中国结,我们多喜欢呀。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工艺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三:制作中国结,萌发热爱劳动人民之情 1.你想做中国结吗?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吧。

美术鉴赏《拾穗者》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透视及近大远小等在绘画中基础并实用的原则,然而却被很多人忽略。即使运用了,也很少有像米勒这样运用得炉

方文山歌词分析学习资料

方文山歌词分析

方文山歌词分析 一、比拟:(比拟是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拟体一般不出现,而本体必须出现) (一)抽象概念(抽象物、某个词语)拟为物(动物、植物、无生命物): 1.分手理由太尖锐划破你敷衍给的安慰(+触觉摹写) 2.回忆全面地发酵好多思念被燃烧 3.分手再怎么婉都有刺 4.爱在雨中湿透 5.我的梦开始收获阳光此刻已熟透有着饱满的温柔我微笑从不上锁(+视觉摹写) 6.勇气变得很相似 7.我们用未来酝酿让梦漂亮爱错了我也不去擦 8.我用宝盒的钥匙竟打开了所有人的心事 9.听说太美丽的故事难免都带刺 10.浪费的笑 11.表情上偶尔有阴雨那是爱你的另种情绪(+具体比喻为抽象) 12.古木丛林的树枝企图遮盖什么事这连陷阱都很精致(+视觉摹写) 13.将思念压成花有你的记忆干燥成瓶中沙 14.故事染了铜锈被谁上锁 15.一掌劈开忧愁在我面前倒下的是一堆借口 16.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爷爷下酒喝一碗家乡 17.堆积着无暇等故事长大(+抽象概念拟作人) 18.我温了一壶乡愁将往事喝个够 19.你的誓言在融化 20.我脑海播放了一段形状幻想 21.我在细细品尝恬淡的家乡 22.你的世界一幕幕纷飞 23.过去被翻阅结局满天的风雪 24.我用心永不融化的是爱你的这个决定透明坚硬(+视觉、触觉摹写) 25.我用光年传递爱情 26.用南极的冰将爱结晶 27.感性的句子都枯萎凋谢 28.于是我把诗折叠邮寄出感觉 29.回忆又堆栈了几层 30.这悬崖漫天尘埃已经遮盖了花开 31.我的希望被更改 32.伤口剥落原来痛可以很辽阔 33.你的过往被隐没山岚与爱交错 34.我摇晃命运醉卧有你的风景(+增添补语) 35.将你的谎裱褙画框满是伤悲 36.回忆冻结成冰我的付出全都要不到回音 37.你的轮廓在剥落 38.记忆的片断偏黄旧砖墙已经都爬满引以为傲的过往(+视觉摹写)

大班年画美术欣赏教案.

大班年画美术欣赏教案 2019-06-14 主题产生: 过完新年的孩子们,聚到一起话题就特别多,“我跟爷爷拜年去 了。”“我们也去亲戚家拜年了,收到了叔叔给的许多压岁钱。”“我们还去放烟花呢。”……拜年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很多家庭除了去各家各户拜年,一般还要在门上窗上张贴一些年画,增加一些过年的气氛,为此,在孩子们谈论的同时,我适时的问他们:“过年了你们家里有什么变化呢?”有的孩子说:“家里新买了很多家具。”“家里挂了鞭炮和中国结。”“我们家的门上妈妈贴了两个小朋友”“我们家也贴了小朋友,还有对联和别的画。”。“为什么妈妈要贴这些画呢?这种画叫什么名字呢?”孩子们个个摇头,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只有几个人能说出好像是很快乐的。“我也觉得这些画很漂亮的,老师你知道到底妈妈为什么要帖这些画呢?”从孩子的这一提问中我发现他们对年画产生了兴趣,也产生了想了解的愿望,因此我设计了欣赏年画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引导幼儿了解古代年画的构图及其所要表现的含义。 2、引导幼儿欣赏年画的主要色调,感受年画色彩所呈现的快乐、喜庆、吉祥的气氛。 3、引导幼儿自由创作一幅具有某种含义或能表现自己美好祝愿的年画。 作品选择与活动准备: 1、收集各类古代年画。 2、了解一些喜庆吉祥的问候语。 3、录有鞭炮声和《金蛇狂舞》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听放鞭炮的声音,随着《金蛇狂舞》的音乐,教师身穿唐装带领幼儿在活动室的门窗上张贴年画,导入活动。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听到鞭炮声我们感觉要――过―年―啦!

过年啦,我们一起来贴年画吧。(教师带领幼儿在鞭炮声中听着《金蛇狂舞》的音乐在活动室的门窗上一起张贴年画。) (评析:教师带领幼儿在鞭炮声中,听着《金蛇狂舞》的音乐在活动室的门窗上张贴年画,把幼儿带入了一个张灯结彩、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环境气氛中,引起孩子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贴完年画,孩子们纷纷发出:“哇……好美”的赞叹声,接着在孩子的兴趣点上,教师自然的引入对年画进行欣赏。) 二、欣赏年画,了解年画的构图及要表现的含义。 1、欣赏年画的内容。 (1)引导幼儿分散自由讨论欣赏。 师:这么多画贴在窗上真漂亮呀,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一起看看这些年画上画了些什么?(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年画中的主要内容) (2)集中欣赏,请个别观察几幅典型年画并讲得较好的幼儿交流。 师:你看了哪幅年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年画并展示在黑板上) 幼1:我看的这幅画上中间有个金黄色的“福”字,边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鱼,还有一曲一曲的波浪。 幼2:我看的这幅画上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盆,里面有许多的珍珠和元宝,闪闪发光,边上围着三只羊。 幼3:我看的这幅画上有一个财神爷,手里有个如意,还有两个小孩,一个手里拿着做官的帽子,一个手里拿着金元宝,上面还有一棵树,树上都是钱。 幼4:这幅画上有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他们手里都提着钱,还有用金子做的鱼,身上穿着幸福的衣服在恭喜别人。 幼5:这幅画上有几个仙人,一个仙人手里拿着桃子,一个拿着钱。 幼6:这幅画上有一匹马在跑,马背上有元宝,地上也有金银珠宝。 幼7:这幅画上有一个小女孩骑在凤上,脸上笑眯眯的,手里拿着一个彩带好像在说祝福的话,还有一个小男孩骑在龙上,脸上笑眯眯的,手里也拿着一个彩带好象也在说祝福的话。 2、通过讨论,使幼儿了解年画所表现的含义。

米勒《拾穗者》美术作品赏析

米勒《拾穗者》美术作品赏析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他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米勒于1857年完成的《拾穗者》,本来是一幅描写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平凡的场面,可是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远不是画家所能意料的。 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这一修改,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一些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蕴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象三个司命运的女神。”《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说:“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发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修辞技巧鉴赏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修辞技巧鉴赏 未 2009-05-16 1511 读方文山的歌词是一种享受。方文山擅长打破语言使用习惯,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创造出充满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中国风”。他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音乐创作的另类革命,歌词在他笔下,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更是一种文学现象。 其实歌词能延伸出很多生活的含义与知识,容易让人吸收理解。从流行音乐的歌词内容导入文学领域,可谓寓教于乐,不那么生硬与八股,“中国风”歌词有相当一部分比较适合拿来作为修辞学教材,轻松了解到16种修辞法的基本概念,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感叹: 歌词文句的内容除了陈述某种语意,语气上亦明显表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强烈情感,强调赞叹、惊讶、伤感、愤怒、讥嘲、鄙斥、恐惧或希望等情感反应。一般常借用叹词、助词,并搭配感叹号,来表现强烈的情感。例如在《刀马旦》中,“一碗热汤,啊,温暖了我一个晚上。”故事中人只身在北大荒中,身寒心更冷,然而一碗热汤,不仅去除生理寒冷,更温暖了一颗孤独的心,因而发出满足的赞叹。“啊!轮回的记忆在风化,我将它牢牢记下。”出现在《千年之恋》中的这句歌词则又是另一种情境的感叹,说明爱情难以得到的思念。 2.譬喻: 简而言之,就是“借彼喻此”,是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象事例,说明或形容抽象的谈话主题。譬喻一般由“喻体”、“喻词”和“喻依”搭配组成。“喻体”即所要记叙、说明的主体;“喻依”是与喻体具有共同类似特点的另一事物,用来说明、形容喻体;“喻词”则是“像”之类的连接语词。《爷爷泡的茶》中“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之“喻体”、“喻词”、“喻依”分别是“陆羽泡的茶”、“像”、“泼墨山水画”。陆羽为中国的茶神,他探访各处,深入研究茶艺各个层面,从茶的起源、选择、冲泡到茶具的应用等等,将茶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由如此大家所泡出来的茶,宛若中国泼墨山水画,颜色虽单一,却拥有细致的风味与丰富的层次。 3.类迭: 即反复使用同一个字词或语句的修辞法。而“类”与“迭”还有使用上的差异:“类”表示字词(类字)或句子(类句)非连续出现,而是间隔重复使用;“迭”不管是字词还是句子都接连重复使用,又叫“迭字”与“迭句”。

幼儿园美术《欣赏中国结》教学设计

幼儿园美术《欣赏中国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它美丽神奇,丰富多样,蕴涵着美好的意义。在民族文化共享的今天,中国结也走上了世界文化的行列,深受大家的喜爱,国内国外都有它的影迹,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新《纲要》中提到,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培养理解尊重及热爱的情感。根据《纲要》精神,再结合大班幼儿学习兴趣点,我把“中国结”设计成为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我们中国结独特之美,并激发幼儿对劳动人们的热爱之情。具体目标为: 【活动目标】 从幼儿的感受和认知上制定: 1.欣赏中国结的多样性,感受中国结的美。 这是活动的重点,在活动中,运用欣赏、交流、情感的激发等形式突破重点。 从幼儿的能力和情感上制定 2.学习编简单图案,萌发幼儿对中国劳动人们的热爱之情。 通过引导孩子们动手制作简单的中国结,取名等实现情感的升华。 【活动准备】: 幼儿知识能力的准备:对中国结意义的简单了解环境布置的准备:收集各种中国结悬挂起,布置成一个展览厅 【活动流程】: 参观,了解中国结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美,为完成目标一做准备——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中国结,突破重点,同时萌发幼儿喜爱中国结的情感——制作中国结,从对中国结的喜爱转变到动手体验,实现目标2,完成民族自豪感和对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升华。 【活动过程】: 一、参观活动,初步认识中国结,感受其美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悬挂着许多美丽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制的,猜猜是什么?哦,让我们

赶紧去看看吧。 二、交流、讨论,了解中国结,喜欢中国结 1.我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呀?对了,是中国结,真漂亮。你们知道这些中国结都是用什么做的呢?哦,一条条的绳子串在一起就变出了这么多神奇的中国结,我们中国人真聪明呀。 2.快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中国结,它是什么颜色的?哇,有红色的如意结,有红色的鱼,有金色的花生……图形真多呀。中国结的主色是红的,又配上了金色,蓝色,绿色,看上去特别的喜庆,美丽。真是太美丽了。 3.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中国结形状漂亮还有这么多意义呀,难怪大家都喜欢它。它送给我们美好的祝愿,祝愿我们如意、吉祥。 4.你家有中国结吗?你还在哪里看见过中国结呢?这么多地方都悬挂着中国结,我们多喜欢呀。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工艺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三、制作中国结,萌发热爱劳动人民之情 1.你想做中国结吗?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吧。 2.选同色或者多色的绳交叉叠放,串成长长的一条,就变成了美丽的中国结了,你们做好了吗?大家真能干。 3.你的中国结表示什么祝愿呢?哪位小朋友愿意为自己的中国结取个好听的名字?中国结一定会实现我们美丽的祝愿的。 四、小结,结束 我们中国人喜欢中国结,外国人也喜欢中国结。他们到中国来旅游,总喜欢把中国结带回家,看我们的中国结有这么多人喜欢,真棒。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赏析

教学反思——评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写的组诗。这第三首通过对自己平生进行回忆反思,处处流露着志不可得的失落。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诗人独居寒江,遥望清早,沐浴着晨曦;黄昏,时隐时现于流岚雾霭之中的夔州城,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惆怅之感,因为山城千家的宁静与祥和都是他人的,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日日”羁留于此,这漂泊之情便泛滥开来了……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与诗人一同“信宿”江面的还有渔人和燕。然而渔人信宿,因有鱼可捕,捕鱼归家家尚近;燕子低飞随季节迁徙,也是来去自由的。而诗人,遥望京华,山长水阔;病中衰朽,道阻且长。一个“故”字似乎这燕子“飞飞”是有意而为之,在故意炫耀自己的身轻、自由。实际上是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使燕这一形象人格化了。就像赵执信看山望月时所吟咏的“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一样,山带斜阳之色,月明于

落叶之时,燕低飞于清秋时节,于大自然而言,这一切并无特别之处,只因诗人观之而带有了诗人的情感,用了“常”、“偏”、“故”这饱含温情的字眼,使“寒山”、“新月”、“燕”具有了人的特点。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诗人渴望着能如匡衡那般抗疏立功,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自己“功名薄”其志难抒,“立功”无望。退一步,诗人又渴望能像刘向那般潜心经学,开馆授徒,将自己“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政治理想传于后学,无奈自己却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立言”又成妄想。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少年时的同学,今已日益显贵,而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更无心家国。我想诗人在嘲讽、埋怨那些尸位素餐的同学时,内心深处还是少不了羡慕之情的。和同学的比较,再一次刺痛了忧国忧民的诗人。这个世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少不了比较,于是人们又创造性的提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缓解这种伤害,所以,人不能一味“比上”,因为那是痛苦的源泉;也不能一味“比下”,因为那是麻醉自我的“奶头儿”。人生需要“比上”,让自己知耻后勇,努力进取;也需要在遭遇坎坷时“比下”,让自己不至于绝望。诗人以稷契、匡衡、刘向自比,“比上”显然不足,所以诗人常常心有所郁结,常怀壮志难酬的苦闷。

方文山十大经典歌词

方文山十大经典歌词 方文山,华语乐坛金牌作词人,导演。有“词圣”美誉,是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的御用作词人。也曾为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蔡依林、林俊杰、、吴宗宪、温岚、潘玮柏、袁咏琳、张靓颖等艺人作词,多次凭借周杰伦作品获得金曲奖的肯定。其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其创作的词中有画面感和东方风,曾获得过一些重要音乐奖项。下面来欣赏方文山经典歌词吧。 第十位:《半兽人》 专辑:周杰伦-《八度空间》 方文山以恢弘的想象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剑与魔法的世界。做为《魔兽争霸3》的中国区宣传曲,这首歌也有了可以与游戏媲美的华丽。 嗜血森林,潜在的危机。当人类都已被邪恶诅咒变成了狂暴凶残,只对暴力忠诚的半兽人,方文山以一个还拥有自主意识的“先知”的视角介入叙述,吟唱着灵魂序曲,以一已之力抵挡魔界的侵入,维持着人类文明纯白的象征。 战火焚,祭坛开始下沉。马蹄声,让人睡不安稳。 JAY节奏感强烈的说唱糅合着方文山唯美的词句,让一场魔幻战争题材的史诗带给人们了精神上的震撼。

史诗的最后,随着歌曲音乐的结束,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位坚持着信仰的先知,用谦卑的身份膜拜着属于自己的神,带领了被唤醒的族人往南方大地重新开垦。 坚持信仰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半兽人》歌词: 再也没有纯白的灵魂/自人类堕落为半兽人/我开始使用第一人称/记录眼前所有的发生/嗜血森林醒来的早晨/任何侵略都成为可能/我用古老的咒语重温/吟唱灵魂序曲寻根/面对魔界的邪吻不被污染的转身/维持纯白的象徵然后还原为人/让我们半兽人的灵魂翻滚/收起残忍回忆兽化的过程/让我们半兽人的眼神单纯/而非贪婪著永恒只对暴力忠诚/停止忿恨永无止尽的战争/让我们半兽人的灵魂单纯/对远古存在的神用谦卑的身份/泪沸腾/风异常的冰冷/马蹄声/让人睡不安/我在等/灵魂序曲完成/带领族人写下祈祷文/那城镇/无谓的在牺牲/战火焚/祭坛开始下沉/我在等/觉悟后的族人/往南方大地重新开垦 第九位:《候鸟》 专辑:S”H”E-《encore》 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季节变迁。 也许那逝去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一段回忆。当Ella看到方的这首词时便勾起了伤心的往事,顿时泪下,甚至没有出演这首歌的MV。这首歌比较适合放一段时间后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