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简要阐释了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论述了其历经19世纪和 20世纪的发展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关键词:英国哥特小说形成发展

一、“哥特”的概念“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即古日尔曼)民族的哥特部落。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在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中,条顿人不断涌向南欧,尤其骠悍的哥特人更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征战中,条顿民族最终在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英勇善战的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后来人们用“哥特”这个词来指称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其特点表现在高耸的尖顶、窄长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长的走廊,而且多带有神秘的暗室、阴森的地下室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眼中,这些与他们崇尚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背道而驰,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恰好是古罗马之后“黑暗时代”的绝妙象征。因此,他们用毁灭了古罗马的哥特部落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建筑风格,哥特这个词也逐渐被赋予了恐怖、神秘、黑暗、野蛮等多种含义(肖明翰,2001)。大约到了18世纪中后期,这个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一类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经常出现幽灵鬼怪或者超自然现象,往往描写凶杀、暴力、复仇等内容,追求恐怖刺激的情节,充满悬念,笼罩着神秘、阴森的气氛。“这种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哥特小说,因其开山之作是贺拉斯·瓦尔普(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奥特龙多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从理论形态的层面来考察,哥特小说创作的学理依据和存在价值,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文学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是文学作品表现恐怖、罪恶、凶杀、惊奇与苦难的理论先驱(李伟防,2004∶80—83)。尽管两百年间的哥特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但总的来说,哥特小说的定义从一开始就遵循了这种描述性的范式(林斌,2005)。二、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在英国,并在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苏格兰的祖先凯尔特人和哥特人一样都属于条顿部落。他们在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迁徙和无休止的征战中,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许多都是描写自己民族的英雄和具有超能力的妖魔怪物之间惊险恐怖的斗

争。这些民间传说不仅为哥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而且在英国的读者中造就了接受哥特小说的心理基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也是哥特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中世纪的戏剧,大多是通过演绎《圣经》故事来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迅速世俗化。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古希腊悲剧,然而与其他欧洲主要国家不同的是,在英国最受欢迎的却是充满凶杀暴力的作品,这样的倾向大概与长久以来的条顿民间传说造就的心理基础不无关联。当时的“大学才子派”更是创作了很多复仇剧,里面充斥着许多凶杀暴力的内容,时常有幽灵鬼魂出没,成为英国第一批有影响的世俗剧作家。英国戏剧的这一重要特点在后来莎士比亚等人创作的悲剧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后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哥特小说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圣经》和基督教传说,特别是关于地狱的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 18世纪,欧洲全面进入了理性时代,启蒙主义思想家将理性弘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的理性看作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最高裁判”(朱维之,1994)。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唯理原则的颠覆因素不断发展。特别在文化艺术方面,更是对理性主义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18世纪后半期,“文坛上开始出现新的文学流派,其中感伤主义最为重要,诗歌创作也出现了繁荣局面。感伤主义作家在创作上突破理性主义原则的束缚,强调感情的力量,使整个文学的基本情调发生转变”。(王忠祥,1999)感伤主义小说“强调以人的感情生活为重点,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世界的描写兼及透视人物内心活动所及的外在世界,使文学的主情性特质得到了强化”。特别是墓园派诗人,他们关注内心世界和个人的情绪,运用想象表现超自然现象和神秘的体验,经常把坟墓、死亡、黑夜和幽灵等作为诗歌描写的对象,他们对于恐怖情有独钟,给了哥特小说很大的影响,也为哥特小说准备了读者。很多学者认为理性时代失去了美好的寓言世界,他们对中古诗歌和异国文化投以浓厚的兴趣。这种热潮为哥特小说的出现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己载体,也为读者提供了摆脱现实世界束缚、在想象世界中解脱的可能。三、英国哥特小说的发展但是哥特小说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高潮,却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特别是18世纪90年代,对于哥特小说的发展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十年,有些文学史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哥特的十年”(Gothic Decade)。这段时间里,安娜·拉德克利夫以大约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了《奥多芙的神秘》、《阿林堡和丹本堡》、《西西里传奇》、《森林传奇》和《意大利人》等作品,被看作是哥特小说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奥多芙的神秘》和《意大利人》,通常和M·G·刘易斯的《僧侣》一起被列为哥特小说的经典之作。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体现在现实主义小说上。作家描写的多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力求使读者相信其真实性,致力于使小说的情

节发展自然合理,避免荒诞幻想的内容。用可信的文笔描写世人的实际生活是18世纪英国小说的基本特征。这种现实主义小说当然无可非议,但它却往往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因为人们的需要毕竟是多方面的,除了在故事中看到现实的影子之外,也需要从超现实甚至荒诞的故事中得到愉悦调节,而哥特小说恰好适应了读者的这种要求。哥特小说的影响并不仅止于此,此后的二百多年中,很多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都直接创作过哥特式的作品,或者将哥特手法大量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比如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和美国的爱伦·坡、霍桑、福克纳等,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虽然哥特小说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它本身就产生于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并且也是在这种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天生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几经起落,不时与各时期的主流文学相结合,但其本质上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始终保持着几乎没有改变。从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强化,同整个浪漫主义流派一样,哥特小说也由盛而衰,地位大为下降。但是它仍然作为通俗小说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且还影响着包括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在内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尤以《呼啸山庄》为最突出代表。例如,希斯克利夫就源自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评论家莱斯利·菲德勒这样论述:“恶棍英雄确实是哥特体裁的创造……该体裁往往以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己遭受苦难、既迷人又邪恶为主题(Marie,1998)”。《呼啸山庄》整个故事充满了哥特式情节:洛克乌德梦境中血淋淋的手,大概是小说中最为残忍的意象,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荒原上游荡的孤魂,以及希斯克利夫吊死就要产仔的长毛垂耳狗,亨德莱把刀子插进莱莉的牙齿之间、把自己的婴儿沿着楼梯往下扔,凯瑟琳用指甲把伊莎贝拉的胳膊拧得发青,希斯克利夫踩毁亨德莱的面容……(Emily Bronte,1993)这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都属于阴森恐怖的哥特小说场景。现实主义作家把哥特恐怖小说同社会批判小说结合起来,运用哥特手法揭露社会罪恶,批判社会现实。虽然故事发生的场景及故事描写的对象都发生了改变,但是仍然具有鲜明的哥特色彩及哥特手法强烈的震撼力,这恰恰增强了小说批判现实的力度。到了19世纪末,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哥特小说也获得了新的繁荣。 20世纪20年代之后,现代主义给文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哥特小说在英国的地位也随之下降。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衰落,大众文化开始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哥特小说也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现当代,哥特因素不仅经常体现在小说中,而且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比如电影和电视,悬念片、恐怖片还有某些科幻片、神话片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哥特因素,并结合时代特点用哥特手法来渲染神秘恐怖的气氛、刻画凶杀复仇的情节,等等。哥特小说充满了狂

热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素材,超现实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使形式与激情内容完美统一,这些艺术作品独具一格,经久不衰。例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风靡全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哥特式艺术被比喻为“丑陋世界里的一篇美丽动听的童话”(房龙,1989)。哥特体裁在当今的繁荣除了传统方面的根源外,还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杀戮、人类异化的空前严重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有学者认为,哥特体裁似乎已经成了表现当代体验的最适当方式。当代哥特小说重新繁荣起来,展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同时伴随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失落和内心的渺茫与空虚,并使人在身处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通过浪漫刺激的幻想寻求安慰。未来,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变化,影响广泛、历史悠久的哥特传统,仍将与各个时期主流文学相互影响,一直延续下去。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 2001,(2):90-101. [2]林斌.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J].外国语,2005,(2):70-75. [3]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141. [4]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二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8. [5]Marie Mulvey-Robert,ed.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111-112. [6]Emily Bronte著.方平译.Wuthering Heights[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7]房龙著.衣成信译.人类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232

哥特小说:中产阶级的矛盾

哥特体小说曾在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流行一时,在文学史的纵横两个方向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我们熟知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承袭了哥特文学的某些重要传统。然而在我国,多年来外国文学批评界较多注重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对这一看似沉溺于荒诞鬼怪欲望凶杀的文学体裁不屑一顾。这种偏颇使得哥特体文学及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体成份长期以来在中国不受重视,甚至鲜为人知。哥特式文学的“非现实主义”特性显然掩盖了这一文学体裁极高的研究价值。

批评界传统上把写作于18世纪下半叶的哥特小说称作经典哥特小说,它们主要包括沃尔坡尔(HoraceWalpole)的《欧全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拉德克利夫(Anne Radcliffe)的《尤多尔佛之谜》(The Mysteries of Udolpho)、

《意大利人》(The Italian)和路易斯(Matthew G.Lewis)的《修道士》(The Monk)。其实哥特小说与历史上的哥特人并无必然联系。现代欧洲人认为,起源于中北欧的哥特人南侵罗马帝国,是灿烂的罗马文化惨遭摧毁并使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的一大原因。而又由于哥特人没有自己的文学,甚至很少留下文字形式的记载,这个民族给人以没有文化的印象。文艺复兴以后,“哥特”成了野蛮、专制的代名词,也常是中世纪黑暗的象征。沃尔坡尔将其作品称作哥特小说,似也取义于此。英国哥特小说情节雷同,有个基本模式,讲述的大多是中世纪发生于地中海沿岸的故事,涉及宗教迫害、篡夺和复仇等题材。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雄心勃勃的恶棍,通常拥有或占据着某城堡或寺院,虽位居显贵却通常出身不明,其合法性也颇受怀疑。城堡或寺院常有黝黑阴森的地窖,内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并时有怪诞、恐怖的现象发生。恶棍常在其间追逐、关留甚至迫害着一位年轻纤弱却富于幻想的少女(有时或是极女性化的青年男子)。在抵抗迫害、企图逃遁的过程中,少女会历尽堡垒或寺院的黑暗与恐惧,屡经恶棍的惊吓与折磨。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哥特恶棍的非法性逐渐明朗,其受害者会联合其他正义力量最终击败这个篡夺者。小说通常以皆大欢喜结局。

哥特小说大多沉溺于描述凶杀与纵欲等触目惊心的场面和光怪陆离的超自然事件,以求制造恐怖刺激的效果。不难想见,这种小说在当时极为畅销,数目之多几近泛滥,其情形颇似前几年在中国流行的武侠小说。根据文史专家估计,从1764年第一部哥特小说发表至1820年的六十几年间,英国大约出版了五千部哥特小说。另有统计资料显示,1796年至1806年十年间英国出版的所有小说中哥特小说就占了三分之一。这一体裁的流行给作者和出版商带来的收入自然也相当可观。拉德克利夫就从《尤多尔佛之谜》一书的销售中获得了500英镑的稿费,这在当时是笔巨额财富。传统的作家和批评家却对这类文学嗤之以鼻。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诺桑觉寺》就是对哥特小说的一篇讽刺性模仿作。然而,经典哥特小说的这种“非现实主义”性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其离奇与荒诞也是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映,或曰“折射”。确切地说,哥特小说表达的是中产阶级对自身与历史的一个态度。

当然,小说的出现本身就与中产阶级的崛起密切相关,也常被称作中产阶级的体裁,但与18世纪的其他小说不同,哥特小说不仅是中产阶级作家为中产阶级读者而写的、反映这一阶级生活的文学,它更体现了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对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认识,对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它所提出的问题、所表达出的矛盾都能归结于中产阶级自身的历史来源以及在当前社会中的政治位置这个中心。在英国,随着17世纪一系列的革命与改良以及18世纪资

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一个以工商为业、经济力量雄厚的阶级脱颖而出。这些工商业者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主导地位,形成一个独特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之形成乃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升迁所致,所以它没有古老的家谱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在世袭等级制度中缺乏地位。而英国又是一个阶级、等级观念极强的社会,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王室、爵位等中世纪的遗留物仍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与社会功能,18世纪的情形可想而知。作为一个暴发户群体,中产阶级自然渴望社会承认其政治经济主导地位的合法性。在当时,这种合法性的最佳标志莫过于光荣的历史与显赫的身世,所以,对于当时的中产阶级,英国贵族传统形成的那个时代——中世纪——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神秘、魔幻的色彩。

但是历史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在18世纪的人们看来中世纪似乎是个逝去的黄金时代。它古老的传统,尤其是人们对名誉、忠诚等品德的尊崇,同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中世纪贵族阶级所享有的种种特权对于一个思权如渴的暴发户阶级之诱惑更是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所代表的许多价值与观念又同工商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中产阶级产生于资本主义,其生存与发展所赖者唯自由、民主和法治等现代事物,而这些观念与制度显然与中世纪的神权统治、独裁专制和野蛮愚昧格格不入。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产生恰恰是对中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一种否定。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构成了18世纪中产阶级复杂和矛盾的历史观。不难想象,“过去”对于这个新兴的阶级是个既令人神往又充满恐惧的字眼,而这种首鼠两端的复杂心态在哥特小说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首先,哥特小说里的中世纪充斥着专制、愚昧、纷争和血腥,其统治者多为独断专行、冷酷无情的暴君式人物;其间发生的故事以恐怖和悬念为主要特点,读来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与此同时,许多作品中的中世纪又有其安详、宁静的一面(尤以拉德克利夫的小说为甚)。拉氏笔下的欧洲大陆有时简直是个世外桃源。哥特式恶棍所占据的堡垒或寺院(寺院和城堡等建筑代表的是宗教特权和封建专制,都是中世纪的象征)及其父权式统治者虽阴森恐怖,却也给人以坚实安稳的保护感。它们不仅是挡风遮雨的避难所,也能有效抵御匪徒的侵犯。小说中憨厚唠叨的奴仆也对主人无比忠诚。所有这些都与18世纪的工业革命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反差,作者的意图自不必说。与工业化所产生的污染、社会关系的疏远和对金钱的崇拜相比,中世纪是一个令人憧憬的世界。

中产阶级对于中世纪历史的矛盾感情大半体现于对哥特恶棍的刻画中。这些人物大多兼具中世纪贵族与18世纪中产阶级的特征。他们身居显贵却又身世不

明(象征中产阶级对身世的困惑),均利用非法手段向上爬升(暗示对自身主导地位的合法性信心不足),又多嗜财如命,是18世纪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典型写照。同时,哥特恶棍虽位高权重,但往往无法长久占其所夺,相反还往往为其向往、觊觎之物所害。在多数小说中,权力与财产的篡夺者最终会为被篡夺者或其后代所惩罚,地位与传统的非法继承人终究会为传统所释放的威力所推翻甚至摧毁。弥漫于哥特小说的恐怖与悬念固然体现中产阶级对于中世纪野蛮、残暴历史的惧怕,但更反映这一阶级因推翻贵族统治、篡夺其地位与权力而生的一种负罪感。

在18世纪尚属新兴的中产阶级显然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的相对优越性与合理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渴望从对传统的继承中寻求一种安全感与合法性,却又对传统的理解十分矛盾。“过去 在他们眼中是个既诱人又恐怖的世界,他们对自己主导地位的不安和对篡夺贵族阶级地位的负罪感常被投射为一种对报复、迫害的恐惧。在哥特小说荒诞无稽的表象下记录着18世纪中产阶级对自身、历史与现实的矛盾感情,这种文学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英美文学批评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哥特小说及其相关话题重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者们从各种理论与政治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长期为人们忽视的文学体裁,使其成为近年文学批评界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英国文学发展史一览

英国文学发展史一览 1.English Literature of Anglo-Saxon Period Time: about 7th century Features: verse literature (唱诗) two groups: pagan (非宗教性的)and religious Main works: “Beowulf” poetry by Caedmon and Cynewulf 2.English Literature of Middle Centuries Time: mid 11th Century – 15th Century Features: 1.influence of the Norman Conquest 2.Main works and writers: 3.the Romances (骑士文学) 4.Chaucer’s “The Canterbury Tales” 3.English Literature of Renaissance Time: early 16th Century—mid 17th Century Features: the first glori ous period of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 A nest of singing birds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Main writers: 1.Thomas More 2.Edmund Spencer 3.Francis Bacon 4.Shakespeare 4.English Literature during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Time:1625—1688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begins from 1642 Features: Puritan age represented by John Milton Main literary form: Poetry Main writers: John Milton 1608--1674 5.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18th Century Features: Also as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Period (启蒙时期) It is divided into 3 stages: 1.“Glorious revolution” to the end of 1730’s; 2.The mature period (1740’s—1750’s); 3.The last period covers the rest decades of the 18th century. Main authors: (小说家)Daniel Defoe,Jonathan Swift, Henry Fielding (诗人)Alexander Pope 6.Romanticism in England Time: 1798--1832 Features:

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术

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术发布:2011年10月24日浏览:17 哥特风格以其繁复而缺乏对称的结构、离奇怪诞的雕刻以及扑朔迷离的光影背离了古典建筑所尊崇的简洁明晰、比例得当、均衡对称的原则,而浪漫主义艺术依赖的是感情、直觉、冲动、热情与信仰而非理性,因而建筑艺术中的哥特主义中的哥特主义形成了一致的美学追求。 18世纪中期哥特建筑的复兴偶然,导致哥特趣味复兴的特殊情感与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浪漫主义所激发,它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在思想观念、审美旨趣以及文化重心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浪漫主义对原始神秘、奇异荒诞的崇尚,对强烈激情与狂野幻想的膜拜,对自然与上帝的虔诚信仰以及对悲怆人生的宿命情怀在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中都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与新古典主义对立冲撞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从中世纪文化土壤中汲取无穷力量与灵感。黑暗的中世纪长久以来作为古典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他者被表征,而孕育于中世纪的哥特艺术形式则天然秉承了强烈的非古典主义审美旨趣与批判精神。在建筑上,哥特风格以其繁复而缺乏对称的结构、离奇怪诞的雕刻以及扑朔迷离的光影背离了古典建筑所尊崇的简洁明晰、比例得当、均衡对称的原则。 一、哥特建筑的浪漫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重要的文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史家对哥特建筑的美学特征与本质都予以了深入的探讨。歌德曾在《论德意志建筑》一文中以极其浪漫的笔调记录了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带给他的心灵震撼。这座哥特式教堂“像一株崇高壮观、浓密广覆的上帝之树,拔地而起,千枝纷呈,万梢涌现,树叶多如海中之沙,向着四面八方的国土宣告它的主人——上帝的荣耀”。这种“上帝之树”的比喻正是浪漫主义所青睐的富有大自然原始神秘性的语言,它在德意志掀起了哥特建筑复兴的强烈激情。而黑格尔则从哥特建筑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出发,明

哥特小说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17902.html, 哥特小说文化 作者:齐征阳 来源:《世界文化》2009年第02期 “哥特”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的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该部落以野蛮彪悍,嗜杀成性而著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用它来指称一种为他们所不齿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曾流行于12-15世纪欧洲的宗教建筑,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教堂或修道院高高耸起的尖顶,阴森幽暗的内部,厚重的墙垣,狭窄的窗户,斑斓的玻璃,还有隐蔽的地道和地下藏尸所等。现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哥特建筑。后来,哥特风格也在非宗教建筑中广泛流传开来。同时,哥特一词也就逐渐被赋予野蛮的,恐怖的,神秘的,中世纪的,天主教的,迷信的,甚至东方的等多种涵义。现代读者一般把它理解为“反古典主义”和“中世纪的”意思。 而哥特小说,简言之,即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流行,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描写为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神秘恐怖气氛,具有怪诞紧张情节的不寻常的故事。这种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哥特小说是因为其开山之作,霍勒斯·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1764)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的故事”。小说叙述了一个在中世纪城堡里发生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奥特朗托城堡现任统治者曼弗雷德家族的祖先曾以卑鄙的手段窃取了城堡,因此有预言称该家族会败落,合法主人将出现。为了打破预言,曼弗雷德命其15岁且身体虚弱的儿子康拉德于伊莎贝拉成婚,但在婚礼即将开始前康拉德却被不知何方飞来的巨大的头盔砸死。于是曼弗雷德决定休掉妻子,与儿子的未婚妻伊莎贝拉成婚。伊莎贝拉不从并在神秘男子西奥多的帮助下逃出城堡。曼弗雷德穷追不舍并错杀了自己的女儿。最后预言实现,西奥多表明身份为城堡真正主人阿方索的后代,奥特朗托城堡墙倒屋塌,曼弗雷德遭到了惩罚。西奥多继承君位与伊莎贝拉成婚。小说的气氛阴森恐怖,情节紧张曲折,而且还有神秘的预言,抖动的头盔,流鼻血的石像等超自然现象。《奥特朗托城堡》从时间,地点,主题,情节,人物类型到艺术手法都为早期的哥特小说的创作确立了基本的模式。 虽然哥特小说存在和流行的时间比较短,但却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哥特作家和优秀的作 品。例如,安·拉德克利夫的《尤道弗的秘密》(1794);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1795);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特》(1818) (又译《科学怪人》)等。这些哥特作品共同的特征是在写 作内容上,大肆描写恐怖,怪诞,神秘,暴力,邪恶,乱伦,凶杀等极端事件与非理性内容,并时常伴随鬼怪或其他超自然现象出现。由于故事内容充满想象,情节离奇,充满了阴森恐怖的气氛,因此哥特小说又被称为“黑色浪漫小说”。 哥特小说的出现与18世纪末英国社会发展的情况有着直接联系。18世纪,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英国文坛大力提倡新古典主义和理性精神,要求小说创作要面对客观世界,如实反映社会现实,力求把握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体现理性的价值和重要性。但读者除了希望现实能在故事中得到反映之外,同样也渴求从超现实的故事中获得愉悦的调节。作为对古典主义的反

英国文学简史

英国文学简史笔记 一.早中世纪文学: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约5世纪-1485) The ancestor: Celts(凯尔特人). Life style: Primitive life(原始生活). Language: Celtic(凯尔特语)(Britons 大不列颠语). 最早的英国史:1. Roman Conquest. (55BC--410AD)---Julius Caesar. 2. Anglo-Saxon Conquest. (450--1066)---Anglos, Saxons, Jutes(朱特人). 3. Norman Conquest. (1066--1350). 中期英国史:1.Romance(罗曼史): love, chivalry(骑士精神), religion; 2.3 major themes: (1).Matter of France; (2).Matter of Greece and Rome; (3).Matter of Britain.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17902.html,nguage: 3 language. 文学作品:1.Geoffre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 Chaucer's works: (1)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 The Wife of Bath (巴斯夫人); (3). Romance of the Rose (玫瑰传奇); (4).The House of the Fame (声誉殿堂); (5).The Parliament of Fowls (百鸟会议); (6).Troilus and Cressie (特洛伊斯和克莱西德). Chaucer's contribu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1). The "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2). He introducer from France and Italy the rhymed (押韵的)stanzas of various types, especially the rhymed couplet of 5 accents in iambic meter ( heroic couplet) (抑扬格、五音步诗), instead of the Old English alliterative( 头韵的) verse; (3).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he presented to us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picture( 现实主义)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life in his masterpiece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4). He was the first English poet who wrote in English, thus establishing English as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5), He did much in making the London dialect(方言)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English language. Chaucer's social significance: (1). Influenced by the early Italian Renaissance, Chaucer affirmed man's right to pursue earthly happiness and opposed asceticism, praised man's energy, intellect, and love of life; (2). Meanwhile, he also exposed and satirized the social evils, esp.,the religious abuses. 2.The Song of Beowulf (贝奥武甫,a hero) 3.The English Ballads (大众民谣): a story told in song.; in various English

e7到中心——国外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史述评

内容提要国外哥特小说批评历经2()4余年的酝酿、发酵和膨胀,最终爆发成了一个批评话语的狂欢之场。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一1920)、合法化阶段(1920一1970) 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至今)。鉴于国内英国哥特小说系统研究的稀缺状况,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背景加以仔细梳理,可以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个较高的研究起点,以避免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关键词英国哥说边缘化合法化多元化 “哥特小说”原本是一个受到严格历史限定和地域限定的名词,它专指1764一1820年的英国哥特小说。其上限是霍拉斯·沃波尔(H。二ewal州e) 《奥特朗托堡》(服。邸乙龙ofot乙a侧如,A肠thicsto理,1764)的问世,下限则是作为“终结者”出现的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通常,这类小说的故事情节充满恐怖和悬念,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然而,当现在人们谈论这个名词时,首先要谈的却是它那臭名昭著的不可定义性。“穿过20世纪晚期,现在进入21世纪,评论家们对于滑不溜手的哥特文类边界所表现出的焦虑不断增长。”。哥特小说的内涵不断地在时限上和地域上越出自身的界限。当前研究界对英国哥特小说的范围较为认同的说法大致是:从广义上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三次大规模复兴。第一次即18世纪末的英国哥特小说,第二次是19世纪末以史蒂芬生的《化身博士》等为代表的维多利亚哥特小说,第三次则是出34现在20世纪的70年代以斯蒂芬·金的《撒冷镇》为代表的一批当代恐怖小说。 哥特小说内涵膨胀的过程也正是哥特小说批评话语膨胀的过程,也可以说,正是批评话语膨胀的需要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作家作品被搜罗进了哥特小说的研究领域。至今已历经了240余年发酵、膨胀的哥特小说批评最终爆炸成了一个狂欢场。这是个呈现出鲜明的阶段化特征的过程。 一、边缘化阶段(1764一1920) 在18世纪末,我们现在将其称为“哥特”的那些小说还处于不同的小说类别名称之下,如“现代罗曼司”(modem。~ce)、“德国派, (theGerman schol)、“恐怖派” (thetermristschol),等等。②但对于这一类小说的批评和评价却已经开始了。 当时对哥特小说的反应和评价来自四类人群,即普通大众读者、书商、作家与职业文学评论者。不同的人群对它的反应不尽相同:它“在吸引读者方面所向披靡”,但“这个文类及其毫无独创性的模式却从未引起过知识界的尊重”,③在道德上也屡受抨击。虽然批评者把哥特小说“打发到大众娱乐的边缘地带”,但书商、读者和作家“却不断地发现哥特小说是个富于创造性潜力的领域”,④它成了资本主义消费文化最早的文学受益者和牺牲品。 从批评史的角度来看,后两类人的评价更值得探究。 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对哥特小说的反应相当矛盾。他们一面对哥特小说口诛笔伐,表现出对它的轻视和敌意,如柯尔律治的哥特小说评论(1794一1798)、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撰写的序言(180)、拜伦勋爵的《英国吟游诗人与苏格兰评论者》(1809)等等;⑤一面又有意无意地将哥特式因素引人自己的创作,如:柯尔律治的《克里斯塔贝尔》(1797一18(X))和《古舟子咏》(1797-1798) 受哥特风格的影响显而易见,华兹华斯在《哥特故事断片》(1797)、《边民》中对哥特式主题和激情的嗜好无法遮盖,在拜伦的《曼弗雷德》和其他诗歌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僧侣》的痕迹,雪莱的文学生涯直接始于哥特小说,济慈创作的《伊莎贝拉》、《圣阿格妮斯节前夜》和《圣马克节前夜》简直就是以诗歌形式叙述的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哥特文学,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另类文学模式。基本的哥特文学要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式文学流派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拥有众多读者,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研究将从哥特文学的起源、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哥特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哥特文学,理解哥特文学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哥特文学的起源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的《奥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在伦敦的匿名出版宣告了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的诞生。当年霍勒斯?沃波尔在《奥特兰托城堡》的副标题中加上“哥特式”一词。从此以后这一融合有“古代传奇”与“现代传奇”色彩的新型文学形式逐渐流传开来。自此,哥特文学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顺理成章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的文学创作。 从文学史上来看,哥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英国文艺

复兴时期的戏剧。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加的影响,戏剧创作中充满了复仇、阴谋、暴力、凶杀、鬼魂出没等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 18世纪是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启蒙时代的岁月。在这一时期,人们的观念从保守怀旧开始逐步向注重个人发展方向转变;妇女的行为在受到严格规的同时,开始有机会阅读与创作;在理性为主导的前提下,感性审美趣味开始堂皇登场……在这样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背景下,哥特文学以一种既反映矛盾又充满矛盾的姿态登上了文学史的舞台。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十八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在这样的情势下,哥特文学就作为一种挑战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尖锐武器应时而生。 到了1840年左右,英国哥特小说由于廉价作者的过度饱和及为迎合广大读者而仓促而作的低质量作品的问世而

英国文学哥特式小说

Gothic is a term originally refers to aGermanic tribe living in northern Europe in third CenturyAfter the West Rome empire was perished,the Italian used the term to refer to the medieval Gothic style of architectu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t became a name of new novel.This kind of novel often use medieval castles or temples as backgrounds to describe murder or persecution. The atmosphere of the Novel is often gloomy and strained, filled with madness,violence, superstition and the spirit of vengeance. The Gothic novel had a wide influence in British literature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many writers. In "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e decorated the Gothic form with a realistic content and dramatic emotion.And with its breaktaking power,the novel demostrated female’s rebellion against patriarchy and finally realized the equaility between man and women. The novel had surpassed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tradition of Victorian age and achiev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Extensive use of the Gothic style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rror, mystery and supernatural. From the very beginning,Jane Eyre demostrated a typical gothic atmosphere. Jane was clapped in a ghastly red house where her uncle died by her cruel aunt .Putting in a room like this, of course she would be frightened and restless. Then, Jane was sent to Lowood school.Not only was this school harsh but also the living conditions extremely bad so that many orphans were infected with typhoid and malaria and died.Jane's friend Helen Burns died in her very arms. This environment often gave Jane a feeling of the terror of death. After her graduation from Lowoodschool, Jane became a governess and came to Thornfield .It was an old castle and its typical Gothic environment fashioned an atmosphere of terror and mysterious. Firstly the strange laughter in the attic ,then Rochester’s room caught fire in the middle of a night, and Mason’s brother was badly bitten in the midnight , all of which makes Jane feels the gloomy and horror of Thornfield. In addition to that, the main character Rochester in the novel also has a Gothic style. Rochester is not handsome: he was of medium height, broad chest,black face , thick eyebrows with a broad forehead.In the first place,Jane thought Rochester is a mysterious, cold, harsh man, too profound to be understood. Charlotte’s description of Rochester accord with Gothic style.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肖明翰 内容提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 、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本文进一步指出,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被称为 “黑色浪漫主义”,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哥特小说 黑色浪漫主义 壮美 恐惧感 道德探索 尽管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 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 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据笔者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 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哥特”(G oth )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从公元3世纪 ? 09?

《英国文学简史》刘炳善中文版.doc

《英国文学简史》刘炳善中文版 《英国文学简史》刘炳善中文版2010-09-09 21:00第一部分:早期和中世纪英国文学 第一章:英国的组成 1、大不列颠人(英国人) 在开始学习英国文学史之前,了解一下英国这个民族是很必要的。英国这个民族是一个混血族。早期居住在这个岛上的居民是凯尔特人的一个部落,我们现在称它为大不列颠人。大不列颠人把这个岛屿命名为大不列颠岛,凯尔特人是其原始居民。他们分为几十个小部落,每个部落都以小屋群居为主。"最古老的凯尔特人法律今天归结起来显示出氏族任然充满着生命力"。英国人曾生活在部落社会。 2、罗马人的占领 在公元前55年,大不列颠岛被罗马征服者凯撒入侵,而这是的凯撒刚刚占领了高卢。但是罗马人刚登上大不列颠岛海岸时,就遭到了在首领领导下的大不列颠人的狮子般疯狂的反击,随着罗马将领来来往往的这个世纪,直到公元78年英国从被于罗马帝国完全征服过。伴随着罗马人的侵略占领,罗马式的生活方式也开始融入英国。罗马式剧院和澡堂很快的在城镇中兴起。而这些高雅的文明只不过是罗马侵略者的娱乐享受方式罢了,大不列颠人民却像奴隶一样被压迫着。罗马人的占领持续了将近400年,在这期间,罗马人因其军事目的在岛上修建了后来被称之为罗马路的纵横交错的公路,这些公路在后期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沿着这些公路开始建立起大量的城镇,伦敦就是其中之一,开始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城市。罗马的占领也带来了基督教文化。但是在15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处于逐渐的衰落阶段。公元410年,所有罗马军队撤回欧洲大陆再也没有返回。因此,也标志这罗马人占领的结束。 3、英国人的占领 同时,大不列颠也被成群的海盗给侵略着。他们是来自北欧的三个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民族。这三个部落在大不列颠海岸登路,把大不列颠人民赶到西部和北部,然后自己定居下来。朱特人占领了岛屿东南部的肯特。撒克逊人占领了岛屿南部地区,并建立起像韦塞克斯,埃塞克斯和东萨塞克斯这样的小王国。盎格鲁人席卷了东部中部地区,并在东英吉利亚建立

自我_欲望与叛逆_哥特小说中的潜意识投射

自我、欲望与叛逆 ———哥特小说中的潜意识投射 苏耕欣 内容提要 英国哥特小说中的恶棍与中产阶级作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是文学批评界久论不衰的话题。正面主人公以及同他(她)水火不容的恶棍代表18世纪中产阶级人格的公私两面。正面主人公表达的是这个新生阶级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等理想的追求,而恶棍们则是其非法欲望与原始冲动的一种投射。从精神分析法角度看,正面主人公是中产阶级的超我,而恶棍是其本我。哥特小说作者则利用恶棍之言行表达相当有限的反抗与叛逆欲望。 关键词 哥特小说 中产阶级 自我 潜意识 看过英国18、19世纪哥特小说的人,都会对此类作品中正反人物对比之鲜明、冲突之激烈印象深刻。《德古拉》中狰狞、残暴与冷酷的老吸血鬼同柔弱善感的女主人公迷娜和露茜不仅是水火不容的仇敌,也是道德、美学与性情上的两极。然而,这种对立的表象也掩盖着统一的成分;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甚至存在一种互相映照的关系。哥特小说的正反人物实际上代表18、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自我中的正负两个方面。 中产阶级的“超我”与“本我” 在情节上,恶棍与正面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哥特小说的主要线索。这些矛盾有的涉及具体而实际的利益,有的则与阶级、时代和意识形态有关。哥特小说的反面人物,即所谓哥特恶棍,大部分是封建贵族或封建时代位高权重的人物,而正面主人公则大多带有浓厚的近代中产阶级的特征。他们同现于一个故事, 体现的是哥特小说富于想象的特征。《尤多尔佛之谜》中的意大利旧贵族莽托尼是个活脱脱的中世纪人物,统治着他所占据的尤多尔佛城堡,俨然封建君主一般。莽托尼在城堡内拥有绝对的权力,生性粗暴残酷,对拒不服从其意志者随意囚禁、施刑甚至杀戮。为他所关押的爱弥丽?圣奥贝尔则出身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其父虽不富裕,却也有为数不少的财产,若非投资失当,一家人本也能衣食无忧。莽托尼和爱弥丽一方面存在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莽托尼费尽心机,企图从爱弥丽手中夺取其妻(爱弥丽的姑母)留与她的财产,爱弥丽则坚决不从,因此被长时间关在阴森恐怖的城堡内,几度险遭强奸、绑架,甚至杀害。同时,这两个人物在风格、价值观上的差别悬殊,加剧了他们原有的矛盾,使其几成不共戴天的“阶级敌人”。 这仅是两人关系的一个方面。除对立外,他们之间也有许多相通、相连甚至相像的一 25

哥特小说特点

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 王晓姝 【摘要】:美国小说是以“哥特式”开始的,美国小说的萌芽期正值欧洲哥特小说的鼎盛期。1 798-1799年间,美国第一位小说家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承袭了英、德小说中的哥特传统,在两年内写出了四部美国哥特式小说,由此奠定了美国小说中的“哥特传统”。200多年来,哥 特传统一直陪伴着美国小说成长的每个阶段,并在美国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虽有起有落,有高潮有低谷,其整体发展态势是螺旋式上升的,美国小说中的哥特传统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绽放着奇光异彩。本论文试从对哥特传统的追踪溯源开始,以纵、横双向展开研究;纵向以时间为坐标并将研究分成四个不同的时期(美国建国初期、黑色浪漫主义时期、南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二战后的美国当代),分别描述哥特传统形成、上升、繁荣、鼎盛等发展和演变的轨迹;横向以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在不同的文学视野 下是如何继承、发展并丰富了美国小说中的这一传统的,这些作家包括美国哥特小说之父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美国黑色浪漫主义大师艾德加·爱伦·坡、纳撒尼尔·霍桑,南方哥特代言人威廉·福克纳、弗兰纳里·奥康纳,美国当代恐怖大师史蒂芬·金、安妮·赖斯等;纵横双向并行,由点及面地铺开,立体地绘制了哥特传统自1798年至今两个多世纪以来在美国小说中嬗 变的轨迹。 2.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thic novel Gothic fiction originally arose in England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y. It soon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it influenced the writing of many authors such as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Edgar Allan Poe. It falls in the realm of Romantic literature, although it often explores darker and more tragic themes than other Romantic works of the period. It is distinguished by a number of very specific qualities. 2.3.1 Setting背景 Gothic literature often is set in old, rundown structures: especially castles or great country manors. The building usually features hidden passages, trap doors, dungeons or secret rooms, and has suffered a decline from its former greatness.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setting reflects a bleak or foreboding atmosphere: dark forests, imposing mountains, stormy weather or areas far away from civilisation. 2.3.3 Atmosphere and emotions气氛环境 Gothic literature stresses an atmosphere of mystery, horror and dread. The plot involves hidden secrets which threaten the protagonist.Emotions run high in Gothic literature. Characters are often passionate and strong-willed, defying others or even their own common sense in pursuit of their goals. Women are often curious and have a tendency to swoon, while men storm and rage in reflection of unseen inner torments. 2.3.4 Protagonists主角 The protagonists of Gothic literature are isolated or alone. That isolation could be physical (trapped in a house far from civilisation) or emotional (cut off from the people around her), and may either be self-imposed or a result of circumstances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样本

哥特文学现实影响研究 哥特文学,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十八世纪末浮现一种另类文学模式。基本哥特文学要素涉及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式文学流派产生了一大批先进作家作品,拥有众多读者,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研究将从哥特文学来源、哥特文学发展轨迹、哥特文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哥特文学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但愿有更多人可以结识哥特文学,理解哥特文学中所蕴含深刻现实意义。 一、哥特文学来源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奥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在伦敦匿名出版宣布了西方第一部哥特式故事诞生。当年霍勒斯?沃波尔在《奥特兰托城堡》副标题中加上“哥特式”一词。从此后来这一融合有“古代传奇”与“当代传奇”色彩新型文学形式逐渐流传开来。自此,哥特文学不但作为一种故事体裁在英国顺理成章地拟定了自己地位,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其她某些国家文学创作。 从文学史上来看,哥特文学重要源头之一是英国文艺复

兴时期戏剧。这一时期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影响,戏剧创作中布满了复仇、诡计、暴力、凶杀、鬼魂出没等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悲剧,对哥特故事浮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极其重大影响。 二、哥特文学发展轨迹 18世纪是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启蒙时代岁月。在这一时期,人们观念从保守怀旧开始逐渐向注重个人发展方向转变;妇女行为在受到严格规范同步,开始有机会阅读与创作;在理性为主导前提下,感性审美趣味开始堂皇登场……在这样布满矛盾与对立社会背景下,哥特文学以一种既反映矛盾又布满矛盾姿态登上了文学史舞台。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老式基督教意识形态处在解体之中。到了十八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在这样情势下,哥特文学就作为一种挑战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尖锐武器应时而生。 到了1840年左右,英国哥特故事由于便宜作者过度饱和及为迎合广大读者而仓促而作低质量作品问世而日渐衰落。但哥特故事对于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发展却产生了深远影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

书名:《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 作者:李伟昉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题上,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因果报应主题与儒家思想和佛教观念等息息相关,而英国哥特小说与基督教思想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而由于这个原因,志怪小说多集中于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内容显得很狭窄,简单明了,缺乏启迪人心、引人回味的厚重感和思想阅读上的阅读魅力。我想确实是这样,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持久深远的。因为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在我国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各方面影响着我们,强制性的规范及思想上的限制都造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思想的狭隘。我觉得志怪小说内容狭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人们就算想表现其他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特定文化的影响和环境的限制,于是只能选择最符合当时潮流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而英国的哥特小说受基督教的影响,注重的内容也不仅是局限于伦理这一方面的,但是也比较集中于描写教会的部分。 叙事上,志怪小说与哥特小说的重复叙事都有着突出的运用。作者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像受志怪小说影响的《西游记》就是以妖怪的多次出现来贯穿整部作品,而受哥特小说影响的《巴黎圣母院》中多次描写卡西莫多的丑陋外貌来凸显他的心灵美。重复叙事在这两种类型的小说中很好的得到了应用。 有些事物本身不会引起人们的好奇,而当这些互不相同的东西互不相容地走到一起时,我们就产生了疑问,这种疑问倾向于怪诞。怪诞被运用在神鬼小说中,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而往往也揭露了社会上的荒诞现象。“怪诞”是荒诞离奇、古怪的意思,我觉得现今和古时对于怪诞现象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古时,如果有人说在天空中看到人,其他的人就会觉得很荒诞,觉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在现今,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不会觉得怪异和离奇。由于社会的变化,科学的发展,很多条件的不同,人们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在逐渐的变化。某些曾经的怪诞现象在如今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了,但是又有一些以前正常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怪诞现象。 在六朝志怪小说与哥特小说的比较研究中,不论在背景、情节、主题、人物还是叙事形态上,作者都是运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重复论述,我觉得这点很好。因为也许读者对于当中的一些作品不了解,而作者多次的提及就可以让读者更了解作品,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论述的观点。但是在论述志怪小说方面的作品都比较简短,而论述哥特小说的作品相对详细。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 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