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解读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解读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解读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2.限押平声。旧韵按其30个平声韵部字押韵,新韵按同韵部的阴平、阳平字押韵。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改变韵部,亦不能换押仄韵;

4.句脚分明。除首句入韵外的奇句(1、3、5、7)字不能押韵,就是不能使用平声字,而要用仄声。

5.不许重韵。韵脚字无论多少,不能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6.避免多用同音字。一首诗中,如难以避免同音字做韵脚时,可隔两句以上使用。如同音的“香”、“乡”字,可在2、6或句末字上用。

四、近体诗的平仄

(一)什么叫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一个术语,是近体诗的基本要素之一。平就是发音平直、或升而不降的音,即旧四声中的上平声、下平声(合称平声),今四声中的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

思,是有升降变化的音,即旧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今四声中的上、去两声。近体诗讲平仄,就使音和、律谐,读起来具有抑扬顿挫感,富于音乐美。

(二)平仄运用规则:一句之内平仄要相间,即隔2或3字平仄相同;一联之内平仄要相对,即出句与对句的对应字平仄相反;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之间平仄要相粘,即上联的下句的2、4、6字的平仄与下联的上句的2、4、6字的平仄相同。标示如下:

(相间)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平仄的格式:(注:○仄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绝句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仄平平仄(出句),平平○仄仄平(对句)。○平平平仄仄(粘句),○仄仄仄平平(对句)。

第二种:○仄仄仄平平(出句),平平○仄仄平(对句)。○平平平仄仄(粘句),○仄仄仄平平(对句)。

(2)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平平○仄仄平(出句),○仄仄仄平平(对句)。○仄仄平平仄(粘句),平平○仄仄平(对句)。

第二种:○平平平仄仄(出句),○仄仄仄平平(对句)。○仄仄平平仄(粘句),平平○仄仄平(对句)。

七言绝句

在上述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字,则为七绝。平前加仄,仄前加平。则变为:

(1)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

(1)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

在上述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字,则为七律。平前加仄,仄前加平。则变为: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近体诗的拗救:

凡平仄不合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要救。常见有以下两种救的方式:

1、本句自救,也就是救孤平。“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造成五个字中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这种情况就叫做孤平,这在格律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变成“仄平平仄平”,避免孤平。

2、对句相救,正常格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救式:仄仄仄平仄(拗),平平平仄平(救)即上句第三字拗用仄字,在下句第三字位置上将仄声改为平声。

另外,注意格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平平平仄仄”句式中三四字互易,变为“平平仄平仄”。因为这一句式被前人非常广泛的应用,进而演化为一种固定模式。

六、近体诗的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句叫对仗。其基本要求是: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结构相当: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

4、律诗的颔、颈两联必须对仗。

对仗的常见形式:

1、工对。是指对偶工整的对仗。要求词性和事物类别都相同。

2、宽对。是指词性相同、事物类别不同的对仗。

3、流水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连贯,一脉相承或互为因果而不能倒置的对仗。如:杜甫《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注意:

1、偶句末字必须用平声押韵,奇句末字必须用仄声(第一句末字可用平声,但必须押韵,否则必须用仄声)。

2、句尾三字不能连用平声,否则犯“三平尾”,三仄尾也尽量避免。

3、不能犯“孤平”。孤平指一句诗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4、满足上述第二点和第三点的要求后,可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处理。

附:中华新韵:(十四韵)

一麻a,ia,ua

二波o e uo

三皆ie,üe

四开ai,uai

五微ei,ui(uei)

六豪ao iao

七尤ou iu(iou)

八寒an ian uan üan

九文en, in (ien), un (un), ün (üen)

十唐ang iang uang

十一庚eng, ing (ieng) , ong (ueng) iong(üeng)

十二齐 i, er , ü

十三支 (-i) (零韵母:zi ci si zhi chi shi ri)

十四姑u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走近格律诗》教案讲课讲稿

杂诗(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登飞来峰(王安石) 怀上与友人别(郑谷)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望岳(杜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观沧海(曹操) 木兰诗(《乐府诗集》) 杂诗夜雨寄北 王维李商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郑谷王勃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破山寺后禅院 刘禹锡常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 李白王安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观沧海望岳 曹操杜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认识格律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概念; 2.初步积累格律诗的基本的格律知识:字数、句数、押韵、对仗、平仄等(如果时间不够,只涉及前三个特点); 3.提高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格律诗的基本格律知识; 2.通过练习和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格律诗的平仄要求 教学课时: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投影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诗歌篇目,问题:这些古代诗歌熟悉吗?能背吗? 杂诗(王维)夜雨寄北(李商隐) 怀上与友人别(郑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登飞来峰(王安石)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望岳(杜甫) 观沧海(曹操)木兰诗(《乐府诗集》) 2、一名学生选择一篇能背的诗歌当堂背诵,则再喊一名学生背《木兰诗》,若背不出,则问原因是不是太长了。 问题:为什么有的是很短,有的很长呢?是不是想写多长就写多长,想写多少句就写多少句? 明确:古代诗歌也是有一定体裁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写多少句,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如前面唐代宋代的诗歌,不是四句就是八句,这种四句八句的诗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格律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格律诗在写作上有些什么要求。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格律诗。 二、简单了解格律诗和古体诗 1、古诗类型:按体裁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 我们习惯上把古代的诗歌称为古诗。古诗又分成了古体诗和格律诗(近体诗)。古体诗的要求宽松,近体诗的要求严格。古体诗是指格律诗形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和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还包括格律诗形成以后唐宋元明清的乐府、歌行体等诗歌。其特点是不严格受声韵约束,但一般押韵,可以吟唱。格律诗(有的称为近体诗)是指形成于隋唐时期,严格按照声韵规则进行创作的诗歌,包括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词和曲等。(投影)板书: 古体诗:按唐代以前的要求写作的诗歌 格律诗(近体诗):按唐代的要求写作的诗歌

格律诗写作(1)

格律诗写作(1) 本讲座采用由今还古,逐步回归的方法,会汉语文字,懂拼音即懂平仄,适合新人和年青一代学习。 第一章引言 格律诗又叫近体诗,它首先应该是诗,符合诗的特性,格律只是它的外在特征,或者说是格式。正是近体诗的格律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诗体。 下面,我们就从格律诗这三个字讲起。 一、诗 什么叫诗,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从上可以看到诗具有如下的特点。 1、语言精炼。不像写文章那样长篇大论。 2、节奏鲜明。诗作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跳动。 3、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古人有“诗言志,歌永言”之说——《书·舜典》。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流行的诗的定义是何其芳的:“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这说的是那个时代流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的定义,并且包含着何其芳对诗的形式美、格律美的强调。 八十年代初,吕进提出了一个更为简洁的定义:“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那么,格律诗的诗首先应该满足诗歌定义及其特性的要求。 二、古诗的发展 格律诗从哪里来,应该是从古诗发展而来。 我国古诗的发展历程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1、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 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 I 、, G > : 注意: (),内的字宜平可仄: (平);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 (仄) ; 2、括号 我们先复 (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平

3、括号《》,变格时宜平可仄:《平》; 4、括号《》变 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 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 的格式)。二、七言律诗的平仄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 3、4 的 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 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 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 X 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 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诗词基础讲座

诗词基础讲座 《诗词基础讲座》 讲解:秋风 上周我们大体上把古诗讲完了,但是古诗还有一点大家不常见知识我是没有讲到的,歌行体的写法。本周我们诗词一起讲,词是唐诗之后慢慢形成的,“可以说”是一种长短句诗,但是由于词的结构形式不同于诗,词融合了音律,能唱出来,又称歌诗,所以说诗词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在讲解时诗词有些都可以适用的,比如上周我们在《古诗技巧运用》讲的造境对于诗词都是可以用的。本周我打算先讲完古诗的歌行体的写法,再讲词的基础入门知识。 一,歌行体 歌行体简介 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体的特点 1,篇幅可以长也可以短,主要以叙事为主。比如李颀的《古从军行》12句,曹丕的《燕歌行》共15句,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18句,王维的《洛阳女儿行》20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24句是比较短的歌行体;而白居易的《长恨歌》120句,韦庄的《秦妇吟》238句歌行体,秋风的《千骏赋》142句,《神话》(目前195句)是比较长的歌行体。中篇的比如秋风的《醉酒行》有36句,杜甫的《兵车行》有37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共68句,白居易的《琵琶行》88句。因为歌行体的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所以古人所做歌行体主要是记录,叙述所见所闻所感的事件,通过事情而把作者的情感和议论融入作品之中,所以歌行体的内容是既充实而又很生动的。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为浔阳江遇琵琶女的事件而作,秋风的《醉酒行》就是对如今世态所感而作。此处举例为短篇例子,中篇例子,长篇例子篇幅太大不利于举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看。 短篇例子: 《古从军行》 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格律诗写作技巧

格律诗写作技巧 诗的格律是根据民族语言的特点,由诗人、诗理论家长期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高度艺术化、音乐化的民族形式。由这种格律构成的格律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音韵回环流转之美,声调交替抑扬之美,句式骈散变幻之美,词语精炼含蓄之美,构成了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今多少伟大诗人都能娴熟地运用这种格律,施展他们的文学才华,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现以绝句为例,简述其写作技巧。 绝句共四句,第一句称作上句,第二句称作下句,第三句称作上句,第四句称作下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称作邻句。 七绝有四种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字和末一字的平仄来定。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是仄声就叫仄起。如第一句末一字是平声,就叫平收,是仄声就叫仄收。以上第一个叫平起平收式,下一个则叫仄起仄收式。依此类推。七绝有四个式子: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五绝也有四个式子,与其相同。 格律诗中每两个字音为一个节奏,五言句有三个节奏,七言句有四个节奏,最后一个字音也是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内两字的平仄最好相同,一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汉字的平仄规定为:汉语拼音四声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为仄声。这里以○代表平声,以●代表仄声,以◎代表按格

式应为平声而此处平仄不拘,以⊙代表按格式应为仄声而此处平仄不拘,符号右边加*代表此字为韵脚,以☆代表空格(即这里有个字)。 一般讲,律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不讲究的,(但也有例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要严格掌握的。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不得不使用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格律规定的,不能任意更改。 第一步: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立,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平仄相同)的规定,现确定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以七言为例: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 这样就确定了每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二步: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防孤平。即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声时,它前面的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它的前后两个字如果都是仄声,成为● ○ ●就是犯孤平了。“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七言第二字不忌讳孤平。根据这一规定,在第一步式子的基础上,把第四字是平声的字前面各加一个平声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第四句:☆○ ☆● ☆○ ☆

语文知识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词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南歌子 [宋]张泌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xiāng)。画堂开处晚风凉(liáng),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yáng)。 这里“香”、“凉”、“阳”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ng。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麻(má)”、“家(jiā)”、“瓜(guā)”的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化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里的“斜“字在唐代读作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词。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较为不合理了。今天我们如果倚声填词作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时,却还是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第二节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么形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受子洲县诗词学会委托,我就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由于水平所限,很难满足大家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能给大家一个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满足了。所讲的格律诗的基本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 为了说明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我想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旧体诗词的几段谈话来说明。因为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人,而且是当代少有的诗词大家,他的话最有说服力。 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会见词学专家冒广生在谈到旧体诗说: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毛泽东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1965年夏,毛泽东与梅白的谈话中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我个人理解,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宠物。只要有汉字,旧体诗这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的文学形式,就一定会存在! 二、什么是诗?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末什么是诗呢?诗是抒发感情的语言文学,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一位名家说过:由于心臓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是诗。 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诗就是情感之舟。诗的灵魂是情,诗的风韵是美。 第一、诗是诗人激情的喷发,是情感堤坝闸门打开的渲泄。无病呻吟不行!凝结在笔尖的必须是诗人内心独有的东西!《中华诗词》2011年第七期刊登我的拙作《渔歌子·华山寄语》:西岳横空出世奇,云浮绝壁岭西移。临绝顶,展襟期,人生历险几多回。这首词就是我攀登华山的切身体验。 第二、情是诗的本质,美是诗的内在需要。诗源于情,美于言!光有情,没有形式美,也不能算诗!比如:啊!黄河,我爱你!就不成其为诗。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李白以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比喻,优美的语言,

学生 格律诗写作精品展示

春复回 郭智宇 窗前雀影声声笑,满园春桃已泛红。 新芽点点未绿尽,旧路茫茫已断穷。 飞鸟北回哪年月,水流东走何去从。 红尘万物皆往复,只余人心万悔中。 愁 冯一凡 新枫未起花先落,故柳将发絮已焚。过目烟云几断忧,停颊雨雪常歇愤。贤观胜景今犹存,客叹衰心往却盛。淡酒厅堂醉意涌,浓烛座下愁情生。 思君 胡子风 春风卷叶青楼处,夜雨吹花满苑香。漫舞云台飘彩袖,轻飞月影照霓裳。岁月难识情定物,韶华怎改盼君郎。女子盈盈思故里,红颜寸寸念他方。

塞外刘凯溪 胡天寒气携风来,穿树平土柳芽开。雨封云低压新鹤,波止船行气轮台。西望昏日徐徐下,东迎苞花暖暖开。思君仍需随归燕,且寻异地故旧怀。 初春夏慧琳 昨夜风雨狂奏响,今早地上水汪汪。清草绿树冒新芽,百草欲穿新衣裳。我欲乘风渡天边,无奈飞到教室边。心在窗外随风到,人在教室里两行。 清明 宋忻瑶 花开阡陌草又青,雨落道旁天已暝。归来探看未亡人,别去再无当年影。黄土坟下成黄土,清明时节未清明。松柏碑前无哀声,且与谁人诉长情。 无题 张施旖 料峭山崖风消逝,钟鼓沉闷无尽时。

浓雾击靥魂已失,深林掠影心难持。乌鹊南飞非幸事,身陷囹圄老将至。凡尘有是却无世,徒留墨渍传青史。 功臣愤 罗皓文 锣鼓齐奏撼云月,马蹄飒沓绝土尘。龙袍金衣万众仰,手锁脚铐无人闻。淮阴含恨终长乐,武穆怀忠谥狱坟。丹心热血无处洒,敢问孰人知其恨? 早春 马昕怡 细雨淅淅告清冬,嫩草悠悠迎暖春。玉尘烈风与冰川,柳絮丛芮至桃笋。村童散学思野骑,耶娘下亩忧儿孙。戏猿飞鸟藏林间,惊起砚地烛点昏。 独步行 黄欣睿 尘晖暗窥深青幕,落霞凝尽浅碧旁。过者碌碌渐去散,风吟萧萧自彷徨。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上面讲了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韵乱用,就指诗韵。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一) “工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这是诗家的一句行语。 诗,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是个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表现,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学问、素质的综合表现。 所以: 1、诗人要正派,要胸襟宽大。 2、诗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诗人要谦虚,要有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例如: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经友人提出“哭”的字面欠妥,建议改为“咒”,毛主席不仅接受,还将其称为“半字之师”,又如毛主席的《长征》中,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因友人建议,诗要尽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岭逶腾细浪”,宜将后浪改为水。也被采纳,所以,才成“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古人云“诗文有骨肉之情”。 一、基本要求: 1、字句相等。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超过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长律或排律。律绝同是四句。 2、平仄相对。律诗讲抑扬顿挫,在对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标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并要求双句押韵。 3、结构相同。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 4、词性对仗。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颔联、颈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否则不称其为律诗。 5、音步分明。每个诗句第二和第四字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声字。七言第六字虽不是音步,但一般与第四字也不能同声。 6、注意粘对。粘对亦称粘连。“粘”使全诗整体衔接;“对”指对偶句平仄对立。粘连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7、拗句补救。补救办法有两种:第一是本句自救。“五言”句一拗三救,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第二是对句相救。前拗后救,一拗双救。(注:律诗律绝都有“四式”诗谱,只要认真严格按诗谱写诗就会符合律诗律绝的声律和韵律。) 二、禁忌: 1、忌孤平。孤平是指诗句中一个平声字被仄声字包围而孤立。一般说:五言句不少于两个平声字,七言句不少于三个平声字,并且放对位置。在诗句中保持两个平声字并列,即可避免孤平。 2、忌三连平(仄)。此指每个诗句的末尾不允许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 3、忌换韵。律诗律绝都要求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允许换韵或转韵。 4、忌失粘。律诗要求粘对(前面已说明)如果失粘会影响全诗的整体衔接,造成声韵不和谐。 5、忌合掌。在诗的对仗中形式多样。但不准用同一地域、同一事物、同一意义的不同词作对仗。 6、忌重字。诗本身字数不多,应力求精练,除用叠字句或有意安排外,尽量避免相同的字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冉茂勋 前言 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 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讲座二七绝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 二、七绝创作 1、浅说七绝创作 写律诗从七绝开始,是个比较好的途径。五绝二十个字,容量小,很难发挥,极难把握,一般比较成熟的诗人也不是常写五绝的。无论唐代,还是宋明清,所留下的诗,数量上七绝绝对占大多数。历代耳熟能详的,脱口能背的诗,也大多数是七绝。七绝之所以深为人心广为流传,主要是:一、七绝易读好背,流传广泛,影响力巨大,促使更多的诗人写七绝。二、体量适中,二十八个字说一景,道一理,抒一情都可以。三、用韵比较少,二个到三个韵,一般能写的几乎不用查韵书就能用。四、七绝不要求对仗,初学者对仗把握不是娴熟时,也是个优势。五、结构简单。所以理论上来讲,七绝比较容易上手。 也许就是因为七绝貌似好写,许多稍有点写诗的基础的人往往很随意写七绝,结果是七绝也成为律诗的重灾区。不少人律诗不敢写,古风不会写,词又嫌词牌麻烦,又想露一手,就借七绝来显摆,结果很多所谓的七绝实际为打油诗,不少合律的七绝也易失之于圆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故所以诗词中间,不堪卒读最多的也是七绝。 写七绝律诗易上手,但写好七绝绝非易事。晚唐司空图也说:“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意思是绝句是造诣很高的人才能写的。毛谷风老师说过:七绝之要旨,不外精简神妙四字。精则神存,简则妙見。后世作者,每刻意以求工,起承轉合,句斟字酌,殊不知愈求工則愈板,愈刻意則愈俗,去天然神妙之道,迥乎远矣。二十八字绝佳者,每不可得,何也?盖古诗可以学问阅历养之,律诗可以工力词釆足之,而七绝则纯乎天籁,不容假借也。每有民间妇人小子,信口而歌,七言四句自然成韵,而魁士鸿儒竟不能道其片言只字者。 学写律诗方法我主张先揣摩唐诗要义,甚至模仿,故以下讲诗词创作,均以唐宋诗词为范例作讲解,然此讲解析非赏析,更非取意,若讲赏析,取意,学校老师,各路名家,头头是道,细微末节都说透了,自不需赘言,这里重点是分析创作方法,究其脉络,探其套路,师其技为我用。 以下就如何写好七绝,与大家分享点体验: 2、七绝的立意 动笔写诗词,哪怕是写文章,立意非常重要。你想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诉求什么,必须要有个旨意。《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一定是有感而发,古代还讲究个诗言志,再说唐宋诗词不就是因为反映社会生活,写出了真实感情才流芳百世的。所以我是很反对为写诗而写诗的。一味追求诗词的工整,用词典雅,忘记了所写的目的,岂不流于文字游戏? 但这么说并不反对特别是新手,练习时玩文字游戏,提高写诗能力很有帮助,即使老手了,偶尔玩玩文字游戏也是很有趣味的,但在创作时千万不能流于文字游戏,不要开始就学坏了。无论创作散文、诗词、楹联,必须要明确立意,有感而发,而且在玩练习的文字游戏时,心中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达到知其理,又能出其理。 范例: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熊熊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作者很明显是在托物言志。也许是看见石灰了,想到用石灰来比喻自己情操,也许是要想发挥志气节操,借石灰来抒发。总之先立意是非常明显的。有了立意,诗中每一个字都围绕立意中心在写,字字不落空,层层发展,意味彰显。注意,此类励志诗,切忌抽

怎样写好格律诗

怎样写“格律诗” 先大致看一遍格律,再比照古人律诗来检验,一则认识到格律的重要,二则巩固所学。 然后试着写一写,由易到难,从只押韵的五言古绝到平仄合格的七言律诗,不求写好,但求写对,用普通话定平仄亦无妨。这是第一关,平仄关。这时候就可以靠大量读诗词来累计“入声字”了。 第二关是语言关,要绝对避免走“翻译派”、太俗抑或是晦涩的路子,这一关的唯一方法就是读读读。 第三关是意境关,也要靠读。这一关说来容易(就是什么样的意境是美的,什么样的是不美的),做起来又难,怎样写得美。 这个“读”,一则累计词汇、典故,今后用得到的;二则学习手法,甚至是理性的去分析手法也是可以的;三就是积累“入声”字。这个过程中最好博采众收,不要只读一家,避免过早形成定式。这个时候形成的定式很难成为“风格”。 自认为“三关”都大概过了的时候,就算入门了。同时,应该也就自然而然看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了,勤于读、勤于练,逐渐提高就是了。读、练,由量变到质变,学格律诗别无他法、捷径。

写“格律诗”需要注意什么? 在谈格律诗之前,首先简略说说诗的分类及其特点。一般认为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等,多指我国唐朝以前的诗,还没形成严格的格律,相对比较自由。 到了唐朝,逐渐形成比较完备和相对固定的格式,称为“格律诗”。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它在句数字数、平仄声调、句尾押韵、字句对仗等方面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和相对严格的要求。 现代有人把不入律的“五言诗、七言诗、民歌、山歌、散文诗”等归类为“现代自由体诗(或新诗)”,以区别格律诗(近体诗)。这是个好主意,未尝不可。 现在谈谈近体诗(格律诗)。 近体诗有“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合分成四种:五言律诗(五律),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五言绝句(五绝),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按照每首诗首句的第二个字和尾字之平仄声调可分为四种格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 附录列出了七言绝句(七绝)的四种格式供参考。严格按格律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