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重点整理 考试重点(打印阅读版)

毒理学重点整理 考试重点(打印阅读版)
毒理学重点整理 考试重点(打印阅读版)

整理、录入、校对by ZC :2009.6.13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从方法学来分

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

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

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描述毒理学

机制毒理学

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法医毒理学

临床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免疫系统毒理学

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肾毒理学

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分子毒理学

细胞毒理学

遗传毒理学

生化毒理学

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药物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临床毒理学

分析/法医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职业毒理学……

4.3.4按照毒物性质的不同

农药毒理学

金属毒理学

有机溶剂毒理学

放射毒理学……

5什么是食品毒理学?

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6什么是外源化学物?

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有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影响毒性的因素 P19

1.1毒性(理解,不在考试范围内)

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

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

(致癌)的能力。

1.2影响因素

剂量

接触途径

接触期限

接触徐率

接触频率

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学物的选择毒性(课件无该项)

2毒性作用及分类 P21

2.1毒性作用课件

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效应、不良效应、损伤

作用或损害作用。

2.2分类

速发或迟发作用

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称为速发性毒性作用。(氰化钾、

硫化氢)

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称

为迟发性毒性作用。(有机磷类化合物)

局部或全身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之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腐蚀

性酸碱)

全身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散至全身后所产生的毒性作

用。(一氧化碳)

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

害作用可进一步加深。(肝硬化、肿瘤)

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

形态:机体组织形态发生的肉眼或镜下可见的病理变化。例如组织坏死、神

经元损伤等不可逆改变。(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内外毒素混合原粉)

功能:外源化学物引起靶器官功能的可逆性变化。(一定条件下肝、肾功能的

变化)

过敏性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超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

应。引起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过敏原,可以是半抗原或完全抗原,许多外

源化学物是半抗原。

高敏感性:少数个个体对某种外源化学物具有高感受性或高反应性,只要接

触一次小剂量的该外源化学物即可产生毒性作用。这部分个体被称为易感人

群。与之相对的,有一部分人具有高耐受性。

2.2.1特异体质反应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比如缺乏某种酶导致对某种外源

化学物异常敏感。

3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特点 P23

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也将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

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4什么是靶器官? P24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具有选择毒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 P24

概念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标志。

分类课件

接触生物学标志

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

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体内剂量标志

可以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即内剂量或靶剂量。

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可以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互相作用形成的反

应产物含量

效应生物学标志

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方面的改变,可反映

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额信息。

早期效应

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效应

疾病效应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

接触外源化学物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可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6剂量-量反应关系 P26

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7剂量-质反应关系 P26

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8半数致死量LD50 P29

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9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 P31

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如果涉及外源化学物在环境中的浓度,则称为最大无作用浓度。

10毒作用带 P32

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总和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0.1急性毒作用带(Zac)

比值越大越安全

10.2慢性毒作用带(Zch)

比值越大越危险

11急性毒性指标包括哪些? P29

绝对致死量LD100

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少致死量LD min

最大耐受量LD0

急性阈剂量Lim ac

急性毒作用带Zac

12致死剂量包括哪些?

绝对致死量LD100

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少致死量LD min

最大耐受量LD0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1ADME过程 P35

吸收:外源化学物经与机体接触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由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中

代谢:在组织细胞内经酶类催化发生化学结构与性质变化的过程。

排泄: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2生物转运 P35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3毒物经皮肤吸收的特点 P41/课件

外源化学物从皮肤的吸收量与其脂溶性成正比,与分子量成反比。

表皮损伤,皮肤潮湿。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

4毒物在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p42/课件

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在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量。

贮存库中的毒物与血浆中游离型毒物间存在平衡,在血浆中游离型毒物被排除后,贮存库中的化学物就会释放进入血液循环,而成为血液中游离型毒物的来源,具有存在危害。5毒物在体内会跟哪几种蛋白结合? P42

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

肝和肾中的特殊结合蛋白,如一种配体蛋白、金属硫蛋白。

6什么是生物膜?生物膜主要有哪几个功能? P35

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

主要功能

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环境

是进行很多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一些毒物的毒作用靶

7毒物是怎么被排泄出体外的? P45/课件

7.1经肾脏排泄

肾小球被动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主动分泌

7.2经肝胆/肠道排泄

与为吸收的食物混合

胆汁排泄

肠内排泄

肠壁和菌群

7.3经肺和其他途径排泄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1生物转化 P48 / 课件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2生物转化的意义课件

水溶性显著增加

改变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学性质:代谢活化、生物活化及灭活。

3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几类? P49 /课件

亲电子剂

自由基

亲核剂

氧化还原剂

4代谢反应过程分为哪几相?其定义是什么? P50 / 课件

I相反应

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畸形基团。

II相反应

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5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的类型和参与的酶? P50-P59 / 课件

5.1氧化作用

细胞色素P-450酶系(MFO)

微粒体含黄素单加氧酶(FMO)

醇、醛、酮氧化-还原系统和胺氧化

醇脱氢酶(ADH)

乙醛脱氢酶(ALDH)

二氢二醇脱氢酶

钼水解酶

单胺氧化酶、二胺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依赖性的共氧化反应

前列腺素H合成酶(PHS)

乳过氧化物酶

5.2还原作用

细胞色素P-450、NADPH醌氧化还原酶

醇脱氢酶、羰基还原酶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NAD(P)H-醌氧化还原酶,又称DT-黄递酶

GSHS-转移酶

5.3水解作用

酯酶和酰胺酶

肽酶

环氧水化酶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1终毒物 P65

一种特别化学性质的物质,可与内源性靶分子(受体、酶、DNA、微纤维蛋白及脂质等)相互作用,是整体性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2什么是共价结合? P74 / 课件

化学毒物或其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与生物机体内的一些重要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酶、酯酶质等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改变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3与蛋白质共价结合有哪几种? P74

白蛋白

血红蛋白

组织蛋白

4外来化合物对生物膜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影响?课件

4.1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膜成分的改变

膜上某些酶活力的改变

4.2化学毒物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对膜流动性的影响

对膜表面电荷的影响

4.3什么是细胞钙稳态? P68/课件

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的Ca2+近卫10-7mol/L,而细胞外Ca2+则达10-3mol/L。

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第一信使转递信息,则细胞内游离Ca2+迅速增多可达

10-5mol/L,此后再降低到10-7mol/L,完成信息转递循环。故认为Ca2+是体内第二

信使。上述Ca2+浓度的变化过程称稳态,称为细胞钙稳态。

4.4钙稳态失调学说课件

Ca2+的失调或紊乱,将完全破坏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有激素或生长因子刺激所

产生的短暂的Ca2+瞬变,危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骨架结构,最终激活不可逆的

细胞成分的分解代谢过程。

4.5自由基如何伤害生物大分子? P73/课件

脂质过氧化作用

引起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对生物膜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对蛋白质的氧化损害

把氨基酸氧化,造成蛋白质的凝集与交联或降解于断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

成分的特征及自由基的种类。

由于生物膜的破坏间接使蛋白质功能受损。

对核酸的氧化损伤

碱基损伤

攻击腺嘌呤与鸟嘌呤的C8,嘧啶的C5与C6双键。

氧自由基直接作用于双键部位,使之获得一个加合基儿改变其结构。

·OH使脱氧核苷脱嘌呤,即自由基可使DNA链条上出现无嘌呤或无嘧啶

部位。

·OH可以自动从胸腺嘧啶的甲基中除去H原子。

DNA链断裂

·OH对DNA的攻击,主要针对DNA分子中的核糖部分,可能的位置在DNA

分子中核糖的3’和4’碳位上,造成DNA链的断裂。

4.5.1.1.1自由基对胸腺嘧啶碱基作用,造成的损害经修复酶切除,可

产生类似的单链断裂。

氧化应激可启动细胞内的一系列代谢过程,激活核酸酶,导致DNA链的

断裂。

第五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1主要有哪些机体因素影响毒作用? P82 / 课件

1.1物种间遗传学差异

解剖、生理的差异

代谢的差异

1.2个体间遗传学差异

代谢酶的多态性

修复功能的个体差异

受体与毒作用的敏感性

1.3宿主其他因素对于毒作用的敏感性影响

健康状况

年龄

性别

营养条件

2主要有哪些环境因素影响毒作用? P80 / 课件

2.1气象条件

气温

气湿

气压

2.2季节和昼夜节律

2.3动物笼养形式

2.4毒物的联合作用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

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什么是一般毒性作用? P85

外来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一定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下对试验动物产生的综合度效应,又称为基础毒性。

2一般毒性试验持续时间 P85

急性毒性试验-24h

亚急性毒性试验-3个月或3个月以内

亚慢性毒性试验-3~6个月

慢性毒性试验-6个月至终身

3实验动物染毒方法有哪几种,适用范围? P90

3.1经口(胃肠道)接触

灌胃:一般只适用于一次给与被检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掺入饲料法:需单笼喂养动物以计算每日进食量或饮水量来折算摄入受试物的剂

量。

吞咽胶囊:无论哪种胶囊都有一定体积,不适用于大鼠和小鼠,但家兔、猫和狗等

大动物可用此法。

3.2经呼吸道接触

吸入式接触

注入动物器官

3.3经皮肤接触

4什么是蓄积毒性作用? P106

一种外来化学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而且其前次进入剂量尚未完全消除,则这一化学物在体内的总量将不断增加并贮留的现象。

5亚慢性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 p110

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来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6慢性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及试验目的 p111

6.1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学物长期(生命大部分时间或终身接触)给予试验动物接触,其

对试验动物产生的毒性效应。

6.2为了评价动物长期接触某受试物后可能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的

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以确定外来化学物的毒性下限,即长期接触该化学物可

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为最终评价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

提供依据。

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1生殖毒性的概念 P120

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2什么是显性致死试验? P124

通过给予雄性动物受试化学物,将其与未经受试物处理的雌性动物交配,观察雄性动物早期胚胎死亡情况,以评价受试物是否对雄性动物的生殖有损害作用。

3什么是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 P124

细胞在体内和体外试验中受化学物作用后,DNA链发生断裂。将细胞制成单细胞混悬液,在载玻片上制备加有受检细胞混悬液的凝胶,在碱性条件下使细胞裂解,解旋DNA后进行电泳。带负电荷的DNA断裂端由阴极向阳极迁移。DNA经EB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DNA受损的细胞核拖着一条尾巴,呈彗星状,如DNA无损伤则见圆形的核。

4外源化学物对雄性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P122 / 课件

4.1精子生成分析

精子计数

精子形态观察

精子状态分析试验

4.2精子穿透实验

4.3睾丸中标志酶活性的测定

4.4体外试验

睾丸支持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睾丸间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4.5雄性激素检测

5整体动物试验常用的方法有什么? P129

5.1一代繁殖试验或多代繁殖试验和致畸试验;

5.2三段生殖试验

妊娠前期及初期

器官形成期、围产期

6致畸试验指的是什么? P129

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够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第八章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

1致突变作用 P137

外源化学物及其他环境因素能引起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改变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的过程。

2基因突变 P137

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亦称点突变。

3染色体畸变 P137

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的改变。

4什么是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P145

概念

以营养缺陷型的突变体作为指示生物,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发生改变的体外试验。

原理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某个调控组氨酸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点突变,丧失合成组氨酸的能力,突变的菌株必须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生长。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基本不能存活,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是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成可见的菌落。通过选择性培养基上回变菌落数的变化来判定受试物是否有致突变性。

5微核是怎样形成的? P146

形成原因

经致突变作用后,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短片或因纺锤体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不能进入子代细胞的细胞核中,而在期间的子代细胞浆内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来源

断片或无着丝粒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不能定向移动,而遗留在细胞质中。

对有丝分裂过程有毒的化学物作用使个别染色体或带着丝粒的染色体环和断片

在细胞分裂后期被遗留在细胞浆中。

6什么叫变异?P136

遗传的稳定是相对的,一方面生物的遗传物质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在复杂的内外环境影响下,生物个体其性状的发育可能有所不同。这种在物种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出现的种种不同程度的差异通称为变异。

7造成生物变异的原因有哪些? P136

父本、母本的遗传物质由于重组而发生

由于基因突变而发生,它是新基因产生的根本来源

由于生物的染色体组成发生改变(染色体突变)或细胞质发生变化而发生

从现代基因论的观点出发,只有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异才能遗传。(这点不是答案)8什么是突变? P136

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9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如何? P144

作用于体细胞

肿瘤

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衰老

9.1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

对机体无影响,如同义突变。

导致对健康无影响的正常人体生化组成的遗传学变异,例如ABO血型、血清蛋白蛋

白类型及各种同工酶型等。

导致遗传易感性的改变

导致遗传性疾病,包括大众分子病和遗传性代谢缺陷病。

致死性突变,造成配子死亡、死胎或自发流产

9.2染色体畸变

死胎、自发流产以及多种染色体病。

10列举八种常用的致突变试验 P145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课件无该项)

微核试验(MNT)

染色体畸变实验

显性致死实验

程序外DNA合称试验(UDS)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SLRL)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转基因动物致突变检测系统

11致突变试验中设立阳性及阴性对照的目的是什么? P151

11.1阳性对照

阳对照是用某种已知能产生阳性反应的物质作对照,其目的是通过对阳性物质的

试验

证明试验方法的可靠

验证试验的重复性

验证完成技术和鉴定致突变物的能力

11.2阴性对照

阴性对照是空白对照,不加任何处理,或者是溶液对照,其目的是获得试验的基

础数据。

第九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1什么是化学致癌物?如何分类? P152 / 课件

1.1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学物。

1.2根据证据的强度分为四组,共900种(课件新数据,下同)

I组:对人类是致癌物,是指在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中均有充分证据的

致癌物质,有95种。

II组:对人类很可能或可能是致癌物,分为 II组2A和 II组2B。

II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是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悠闲,对试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足,有66种。

II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是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试验动物

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是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试验动物致癌性证据

充分,有241种。

III组:可疑致癌物,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有497种。

IV组:非致癌物,对人类可能是无致癌作用,1种。

1.3传统分类

引发物或启动物

促癌物

催展物

1.4根据致癌机制分

1.4.1Genotoxic carcinogens

直接致癌物

间接致癌物

无机致癌物

1.4.2Non-genotoxic carcinogens

促长剂

激素调控剂

细胞毒剂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

免疫抑制剂

固态物质

未分类:二恶烷、美舍吡伦

2化学致癌物生物学标记 P160

接触标记:检查在细胞、组织或体液内某些致癌物的含量。用以衡量接触水平。

生物效应标记:反映致癌物对于靶子或相类似部位造成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与肿瘤有关。

敏感性标记:衡量致癌物反应性个体差异。

3生物学标记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P161

病因学研究,用以确立某种因素与某种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

用于危险度评价

用于干预试验中临床病学观察

第二十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1什么是转基因食品?课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P337 / 课件

2.1实质等同性原则

通过对转基因作物的农艺性状和食品中各种主要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毒性物

质以及过敏性物质等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传统食品相比较,

若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则认为该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具

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问题。在评价时应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对待:

与现有食品及食品成分具有完全实质性等同性:不必做评价,新食品是安全的。

与现有食品及成分具有实质等同性,但存在某些特定性差异:仅评价转基因产物及

其催化产生的其他物质。

与现有食品无实质等同性:全面分析新食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

2.2预先防范原则(课件不含该项)

以科学为依据,对公众透明,结合其他评价原则,对转基因食品新型评估,防患

于未然。

2.3危险性分析原则(课本不含该项)

危害识别

危害特征的描述

暴露评估

危险性特征的描述

2.4个案处理原则

对接受评价的每一个转基因生物时间,必须逐个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通过科学

的分析,发现其可能发生的各种效应,借鉴现有的已通过评价的相应案例,确定

各种效应对使用安全性的影响。

2.5逐步原则

对转基因产品管理是分阶段审批,在不同的阶段要解决不同的安全问题

由于转入目的基因的安全风险是不同方面的,如毒性、致敏性、标记基因的毒性、

抗营养成分或天然毒素等,评价也要分步骤进行。

2.6风险效益平衡的原则(课件无该项)

综合进行评价,以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2.7熟悉性原则(课件无该项)

熟悉并不意味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而仅仅意味着可以采用已知的管理程序;不

熟悉也并不表示所评价的转基因食品不安全,也仅意味着对此转基因食品熟悉之

前,需要逐步地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3潜在过敏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P341 / 课件

3.1评价程序

判断基因的来源

进行序列相似性的比较

血清学试验

模拟胃肠页消化试验

如有可能还要进行动物模型试验。并根据各步测试给出过敏性的高低。

3.2评价方法

3.2.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至少有8个连续相同的氨基酸,2001年要求6个,氨基酸含量要相同。

促发过敏反应所要求的与T细胞结合的最短肽链长度为8或9个氨基酸,与

IgE结合的抗原决定簇所要求的肽链长度甚至更长。

与GenBank、EMBL、SwissProt、PIR等大型数据库的记录进行序列相似性的

比较。

3.2.2血清学试验

免疫印迹反应,利用致敏原于特意IgE的抗原抗体反应,通过电泳或ELISA

即可检测。

特异IgE抗体结合试验

选取血清是应考虑尽可能多的对不同食品过敏个体的血清。

定向血清筛选试验

用相应的对特定生物过敏的病人血清做试验。

3.2.3模拟胃肠液消化试验

蛋白酶、离子成分和pH等3要素,应尽量符合人体胃肠道的情况。

3.2.4动物模型试验

应包括对不同致敏原有过敏反应的不同个体,并且每种具过敏反应的动物应

达到一定的样本数量。

3.2.5过敏原糖基化问题(课本无该项)

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的过敏原都是糖基化的。在植物过敏原的,一些重要的IgE

结合的抗原决定簇被证明是唐家化的。

不少过敏原是没有糖基化的。

不少蛋白质的糖基化与过敏没有关系。

4转基因食品的食物营养学和食用性状况检测课件

4.1食物成分分析

营养物质

抗营养因子

毒素

非期望效应

4.2稳定性实验

加工稳定性

贮藏稳定性

消化稳定性

4.3表型性状物质

4.4营养素生物利用率

4.5营养素的生物功效

5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 P344 / 课件

以产品为基础和以技术为基础的两种管理模式

5.1美国

FDA负责审批所有食品的安全性。

USDA和EPA负责开发农药、除草剂和转基因实验农作物的安全保障和实施标准。

5.2加拿大

卫生部主要负责人类基因有关生物资源的管理

农业部主要对土壤、种质和虫害及其生物控制等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研究。

5.3澳大利亚

1994年成立有生物科学家、法律、伦理、生态环境学家及社会公众组成的“基因

技术顾问委员会”,负责对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能设计的问题向政府提供咨询同

时制定有关安全标准并予以实施。

任何从事基因技术实验的单位,还必须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安全条例的

执行监督。

5.4中国

相关机构

农业部、卫生部、科技部

相关政策

1993年国家科委《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1996年农业部《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管理实施办法》

《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21条对新资源食品进行安全性价的规定(转

基因食品属于Novel Foods)(该法已由《食品安全法》代替,应该不用记)

2001年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2年卫生部修订《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5.5欧盟(课件无该项)

以90/219/EEC和90/220/EEC两条法令为基础,转基因食品上市需要经过各成员

国同意和欧盟食品常务委员会审批。实行强制性标签制度。

5.6日本(课件无该项)

实行严格的标签制度,转基因食品销售需要先通过日本卫生劳动部辖下的食品卫

生生物技术专门委员会审查,再通过食品卫生委员会审议。

6如可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二十章风险分析(最后一课,没重点,以下为课件内容)

1危害

食品中或食品本身可能导致一种健康不良效果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

2风险

有害作用发生的概率(可能性)

有害作用的严重性(强度)

3风险分析的3个步骤

3.1风险评估

由于人类暴露于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的或潜在的有害作用的科学性评价。

3.2风险管理

对减少或降低所评估的风险,选择恰当实施方法的政策进行权衡的过程。

3.3风险交流

在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和其他相关团体之间进行的一种关于风险信息和意见

交流的互动过程。

4风险评估

4.1要素

危害鉴定

危害特征描述

安全边界比MOS

人暴露与动物无作用剂量

MOS≥100,该危害物对食品安全影响的危险性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MOS<100,该危害物对食品安全影响的危险性超过了可以接受的限

度,应当采取适当的危险性管理措施。

暴露边界比MOE

人暴露与动物基准剂量可信下限(BMDL)

基准剂量(BMD):

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型球的的引起一定比

例(1%~10%)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95%可信区间的下限值。

暴露评估

食物消费量数据

食品污染水平数据

风险特征描述

4.2目标:特征描述一个特殊食品危害的风险

定性/定量的估计

已知/潜在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特定的人群

明确相关的不确定性

5风险管理

5.1要素

风险管理的初步活动

食品安全问题的鉴定

为后续行动建立风险档案并排序

建立风险评估政策

委托风险评估,同时考虑结果。

风险管理选择的评价

风险管理决策

决策的实施

对风险管理决策的效率进行监测与回顾

5.2目标

选择措施,把食品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鉴定食源性危害的相对重要性

建立措施框架

对食源性危害引起的风险评估决策的效率进行评价

6风险交流

6.1要素

风险的性质

风险及相关不确定性和限制性的评估

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措施如何在控制风险中发挥作用

6.2目标

确保将所有关于有效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意见考虑进决策过程中。

促进各机构进一步参与风险分析的过程

促进作出一致的、透明的和有效的决策

增进对决策及决策过程的了解

食品毒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

历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doc

历年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执医笔试 2008-08-22 22:48:40 阅读3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1.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物质是 O 2 和CO 2 2.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 易化扩散 3.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4.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时,能量由何处供给细胞膜 5.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是入胞作用 6.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出胞作用 7.Na + 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电压门控通道或化学门控通道 8.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什么的能力兴奋 9.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活动或活动加强称为兴奋 10.刺激是指机体、细胞所能感受的何种变化内或外环境 11.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反应的共同表现是动作电位 12.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强度 13.保持刺激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 14.阈刺激是指阈强度的刺激 15.兴奋的指标是动作电位 16.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期恢复期 17.决定细胞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兴奋的最多次数是绝对不应期 18.绝对不应期出现在动作电位的哪一时相锋电位 19.有关静息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 20.锋电位的幅值等于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21.阈电位指能引起Na + 通道大量开放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22.有关局部兴奋的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有全或无现象 23.有关兴奋在同一细胞内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呈电紧张性扩布 A 是由局部电流引起的逐步兴奋过程 B 可兴奋细胞兴奋传导机制基本相同 C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方式为跳跃式 D 局部电流强度数倍于阈强度 2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乙酰胆碱 25.关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哪项是错误的终末池中Ca 2+ 逆浓度差转运 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B 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D Ca 2+ 进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 E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为三联管 26.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中哪一项的兴奋性最低绝对不应期 27.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进行逆浓度差吸收时,伴有Na + 顺浓度差进入细胞,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所 需的能量间接地由何者供应。钠泵 28.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时,加入选择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会出现什么结果。除极相不出现 29.在对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时,改变标本浸浴液中的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Na + 浓度 B K + 浓度 C 温度 D pH E 缺氧 30.人工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 + 浓度,所记录的动作电位出现幅度变小 31.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32.在神经-骨骼肌接头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胆碱酯酶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二十五、能量代:生物体物质代过程中所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 二十六、基础代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 二十七、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二十八、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二十九、视力:是指眼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三十、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围。正常人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白色视野最大,绿色视野最小。 三十一、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三十二、牵涉痛:是某些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三十三: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能特异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激素等化学物质,并引发特定的生理效应。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 毒物 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 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 (一)植物性有害物质 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 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 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 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 ④致癌物,如苏铁素; 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 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 ①本身无毒的; 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 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 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自考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 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 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 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1.自律细胞 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修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 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食品毒理学资料

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精选.)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 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 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如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 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 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 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 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病因侵入(潜伏期)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特异 性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期)疾病结束(转归期) 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 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 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 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 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 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 全停止。 16、及时判断脑死亡的意义:①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②促进器官捐赠使用; ③预计抢救时限,减少损失。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环境。 4.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高K+浓度是细胞许多代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8.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机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 时磊5说------ - ---- -------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 )单纯扩散 举例:02, 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 )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 )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一一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一一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 +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 +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N a+的内流(去极化),K +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 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三十三: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激素等化学物质,并引发特定的生理效应。 三十四、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三十五、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Ⅱ、填空题(借鉴以往的考试试题,预判分析) 1.当细胞受剌激时,膜电位减小,产生去极化,达到某一个临界值时就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它是导致Na+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 2.观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时,若主、次侧均不凝集为O型血。 3.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主要受体液渗透压和血容量的调节。 4.肺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 5.胆碱能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阿托品。 6.眼的调节主要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眼球会聚的调节。 7.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呆小症是由于胎儿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8.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抑制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9.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10.静息电位值接近于钾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钠平衡电位。 11.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晶状体前凸、瞳孔缩小和视轴汇聚。 1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动脉血压、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13.体内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胰液和小肠液。 1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生理学考试重点

生理重点 -------11临床11班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 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Ca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B. 组织激活物 C. 纤溶酶 D. 抗凝血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A. A 型 B.B 型 C.O 型 D.AB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 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毒性分级: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 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4、生物学标志,种类 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 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背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毒物举例: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 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