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教育教育理念分享: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演示教学

学而思教育教育理念分享: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演示教学
学而思教育教育理念分享: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演示教学

学而思教育教育理念: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质

教育理念培训记录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讲“教不好学生等于偷钱和抢钱”、“讲课不好就是人品不好”,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是强调“我们怎么样”,我们老师讲课一定要讲得好,服务要好,环境要好……但是学生学没学到知识、掌握没掌握知识我们并没有做全面的评估,反正我的老师不错,服务不错。大家注意到没有,直到今天我们教学都有这样一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说明学而思只致力于解决“教好”的问题:就是我们专注于把课讲好,要用最好的老师来上课,做到这样,就算没有偷钱和抢钱了。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另一件事,就是“学好”的问题。我们老师讲得好,但是这个学生可能走神了,或者家庭环境不好,或者学校校风问题……他最后就是没学好,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不是我们的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回避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学生到底学明白了没有。所以老师教得好不等于学生学得好,我们需要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最起码也要找到他学习效果不好的症结所在。

在去年上半年,季老师带领的团队就一起投入的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真正有效学习的解决方案。其实这些理念和方法我们从03年开始,在教学中也或多或少有使用,但是可能不够具体,不够系统,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价值观那样公开讲过,但是这些理念确实能够帮助到学生。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后面会指导我们的研发,指导我们的师资选聘,指导我们的师训,指导我们的日常服务,指导我们跟家长的沟通,也包括对我们学科的宣讲。

一个学生的学习为什么会没有效果?

大家想一个学生一周有多少个小时?

——对,一个学生一周有7*24=168个小时。

但是我们给他上课一周只有几个小时?

——对,只有3个小时。

所以说一个学生在我们这上课,他最后考上清华北大了,我们也会认为其中有我们的贡献,但这里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他一周的168个小时中,在我们这学了3个小时,我们是如何能够帮助到他的?——我们要真正的帮助到他,就必须要借助这3个小时以外的力量。

我们通过这3个小时上课时间,不仅需要教会他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还需要用来改变他对学习的兴趣,改变他的一些行为习惯,改变他思考问题的方式。

一个学生因为上了你3个小时的课,每天回家学会了先复习后作业,每天回家玩游戏时间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这就是成功;一个学生因为上了你3个小时的课,所以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了,爱上了学习,周一到周五课内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这就是我们3个小时能够创造的价值。

这是我们这次探讨的一个根本的原因。事实上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学而思来,是因为他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这里“成绩提升”很快,但是他花了钱、花了时间,还是有可能解决不了他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他花钱、花时间上课,甚至报了1对1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找个好老师教学的问题。他的孩子要想真的吸收到知识,至少还面临3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3个因素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个叫学习动力问题。就是孩子自己爱不爱学,想不想学的问题。有的家长只知道请好老师给孩子灌输知识,但孩子对学习既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更没有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没有积极的人生理想,能够学好才怪。

第二个是学习环境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有好的老师,也想学,但是他的圈子不支持他学,家里没有自习室,父母打牌每次三缺一都叫他,周围的好朋友上课都不认真地听讲,大家都觉得学好学不好无所谓,那么他也很难学好。

第三个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方法不对,比如不会复习,每次都是对着课堂笔记做作业,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听歌,又不能抓住课堂时间,那么也很难学习好。

这三个问题我下面给大家一一具体展开阐述。

一、学习动力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他告诉我他的孩子很聪明,但是怎么报辅导班、请家教进步也不明显,他想请我就跟他孩子交流一下。我一聊就知道,他孩子一直疑惑“为什么要学习好”的问题——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学习好。学习好和学习不好有什么区别呢?在他的价值观里面,他觉得那些学习好的学生都是虚伪的或者喜欢拍老师马屁的学生,所以他完全没有学习的动力。而且因为他爸爸有能力,他将来不管上什么样的学校都可以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学习好了也没有成就感,所以他没有学习的动力。

那什么叫学习动力呢?学习动力主要由这几部分内容组成:第一叫兴趣,第二叫信心,第三叫成就感。

一、学习兴趣。

一个学生如果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或者说他觉得学习是很枯燥的事情,那他就不会很喜欢学习。其实这不能怪学生,大部分时候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是因为老师讲课枯燥所致。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以前跟大家分享过我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我原来小学的时候特别的讨厌语文,为什么讨厌语文呢?因为我的语文老师是这样布置家庭作业的:今天回去之后把课文抄写五遍,课文后面的词抄写二十遍,然后他会在文章中在划几十个词,然后我们要把他划的词再抄写二十遍。

所以呢对于我来说就比较崩溃了。怎么办呢?你知道的,铅笔可以绑成一排,两三只笔绑在一起写的,

但是这样子写也还是抄不过来,你知道抄二十遍是很崩溃的,所以后来就干脆不写。就是这样一种布置作业的方式让我们觉得学习语文很枯燥很无聊,整天抄写和背诵,所以语文一直学不好,成绩也很一般。

后来有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语文成绩。我们农村学校经常组织大扫除,要到操场上拔草,农村的操场草特别多。有一次我跟我们班语文成绩最好的同学在拔草的时候蹲在一块儿,我就问他语文是怎么学好的,他就告诉我“可能是因为看武侠小说看得多了”。我心想还有这么好的事情,我家里穷,不好张口向父母要钱买,我就向他借了很多武侠小说看,结果我就发现我的语文水平果然就慢慢往上走了,到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时候他语文成绩全班第一,我全班第二,比他少2分。其实我语文学好还有一个原因,后面再讲。

学生的兴趣很多时候也会被家长扼杀。

你比如说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反对孩子看故事书、看动画片、玩扑克、玩游戏,他们觉得这都是在浪费时间,这些也都是当年我父母反对的事情。

我自己也一直在做跟踪研究,包括我带队参加华杯赛全国总决赛,我看到那些学习最好的学生和能拿金牌满分的那样一批孩子,他们也是一样的在甚至没有节制的在玩游戏,包括那些得CMO金牌和IMO金牌的学生。

事实上我看玩游戏也没有把他们毁掉,这是一个培养孩子自制力的问题,但是反过来看,一个学生离开了这些会变成什么样呢?你让他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他只会讨厌,抵触,然后趁你不在的时候偷偷的去做这些事情。

培养孩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其实是非常难的,你比如说在座的各位如果有孩子的,你可能非常希望你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很多顶尖优秀的人每天都有阅读的习惯。那么你跟孩子讲,阅读是一个对人一辈子很有用很重要的习惯,但是你的孩子还是不容易有好的阅读的习惯。

为什么?因为你随便拿一本名著或者散文给他看,他是不容易看进去的。你让他自己挑一本,更可能挑的是动画片或者故事书;你让他选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很可能选择玩游戏。你可能会说看故事书对他有什么帮助?其实这样的书对他来说很有帮助。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有趣的故事情节他才会感兴趣,如果你不让他看,那么他只能背着你偷偷看,你不让他玩,他只能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偷偷玩。

故事书、动画片对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就相当于鸡鸭鱼肉那些蛋白质对于他身体营养的补充。我们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身体健壮,就给孩子买很多好吃的;其实一个孩子小时候多积累故事书、动画片这些素材对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思维模式的健全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是信息量的载体,孩子更容易通过动画片、故事书这些载体去理解世界。

我们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去看这些故事书、动画片。孩子没有丰富的社会圈子,也不太了解这个社会,动画片很多时候塑造了他们最初的价值观。像我们小时候,我看的那些动画片到现在还影响着我。《雪孩子》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爱,《葫芦娃》和《黑猫警长》让我们知道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机器猫》让我们拥有梦想,《圣斗士星矢》时常给我们内心力量……我们大量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模式就是从动画片中提取来的。

小孩子就容易接受这些东西,他是通过动画片了解这个世界的。

现在也是如此:很多学生地理知识都是从《赛尔号》学来的,很多学生对三国时代的了解是从玩《三国群英传》游戏了解的。你叫他真的去看书吧,他不愿意去看。因为这才是他喜闻乐见的形式。他只接受他能够理解的形式。

你放心,只要他看的是健康的,当一个孩子他的信息量,通过看漫画故事书、趣味故事书,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自然会转向那些健康高雅的读物。也就是说,当他看了几十本、上百本《安徒生童话》之类的书之后,他自己就会突然有一天找一本《读者》出来看看的。

反之,我们用极限分析法,一个孩子从小被关在一个屋子里面,天天给他吃各种好吃的东西,那么到二十岁长大了就是片白纸,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所以如果把一个孩子的社会交往、故事、动画片、游戏这些他用来了解世界的渠道断了,他就很难有所成长,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你给学生保留社会交往,那么他就只能从别人身上学习,在这个信息时代他的获得信息的渠道就会比别人少很多。

所以你得想象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这样一些东西,他只能按照你的意愿学习,他不容易有他的形象思维,他不容易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没有大量的信息素材的输入,那么他长大了,就容易变成一个我们熟悉的人——“孔已己”。

孔乙己他很博学,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孔乙己是个秀才,要是在今天,应该也有机会进重点大学。孔乙己也很儒雅,认为读书人偷书为“窃”不为“偷”——你就知道中国的应试教育绝不是当代的事情,而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保护好孩子的信息源输入,你就要保护好孩子的兴趣。

二,信心:中国几乎所有人的信心都在学习中被打击。

信心,对学生是非常的重要。

前面提到我小学时候学好语文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说来很有意思,是因为有一年,大概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县有一个民办教师,他把他们班的好学生的作文全都搜集在一起出了一本书,我现在都记得那本书的名字叫《幸福的小芽》。

市面上大多作文选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的,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差劲,不敢下笔。这本书的编者朱立新老师很nice,不是因为那本书文章编写得特别好,而是因为那本书的文章是一个学生平常的习作,我看那本书就恍然大悟,仿佛看到的是我同桌写的文章,很真实,让我知道这样的写作也是可以出成书的。从那之后,我从原来不敢写文章变成敢写了。以往我写的东西老师总是打分不高,从那之后呢我就不管老师打多少分了,我知道只要坚持写就会出成果。后来果然如此,虽然老师给我作文打的分从来没有高过,但是我参加作文竞赛得了市里的奖。

每个人都有优势,也都可以成为榜样,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的独特优势,并且表扬出来,这会给学生信心。

我们期望每个班的老师花精力,研究发现学生的独特优势,并且公开表扬出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是对学生自己和同班同学一举两得的事情。遥远的榜样对学生价值是比较少的,因为接触不到。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因为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感受会比较深刻。这样会给学生巨大的信心。

我们研究发现我们的课堂教育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几乎所有人的信心都在学习中被打击。而且这个事情已经延续了两千年。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怎么扼杀学生信心的。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被扼杀了信心长大的,我长这么大没有看到太多的老师是重视保护学生信心的。

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真理。这句话对老师的要求是极其的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很多老师讲课,他很激动,很有激情,是因为他自己有成就感,就是他自己讲课的时候他自己很爽,他觉得自己无限的强大,他觉得他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他在帮助学生,他不知道那其实也在打击学生。其实任何一个只顾自己感受的老师都在反复向学生证明他就是一个傻瓜。

我发现很多老师给学生讲一个定理或者新知识经常是这样的:给一个学生5-10分钟时间思考一个题目,然后学生半天也没有思考出来,老师就觉得自己很牛、很强大,就接着给孩子讲解这个题目的知识点和思路了。

我们学习的任何一个数理化的定理和知识点在历史上大概都是无数人想了一辈子也没想明白的,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祖冲之,他研究圆周率很多年也就只搞清楚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六七位。

其实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这样的,无数数学家、科学家,一辈子就是研究了那么一两个东西,但是老师们课堂上会给学生多长时间思考呢,10分钟。

大家想想,老师讲的很多数学知识、定律,都是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数学家想了好几辈子才想清楚的,学生想课堂上10分钟就自己研究出来是极其困难的,但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跟孩子讲清楚,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会一次次打击学生的信心,反复向他证明他果然就是一个笨蛋。因为学生每次学新知识都会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和自己在这10分钟思考过程中的无能为力。

我们要告诉学生:很多人一辈子只研究出一个公式,但是你有更加重要的使命,一辈子要学习很多个公式,所以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这些公式,他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学习到,这样你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去探索,超过这些科学家。

我们要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告诉他,学习就是浓缩前人研究精华的过程。

这样,学生上完你这节课后他才会有自信,他会想:这东西不会做不是因为我笨,也不是因为它难,而是因为人生的时间有限,我不要花一辈子去重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而只需学习他们总结的精华,我一节课就要学好几个数学家一辈子要研究的东西呢。

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断积累他的成就感。

如果学生想爬上桌子,又很难。做老师的最好的方法不是把他抱上桌子,而是悄悄递给他一把椅子,然后默默的看着他第一步跨到椅子上;当学生爬到椅子上的时候,他又突然发现自己再跨一步可以爬到桌

子上,他爬上去了,这个时候他充满欣喜地说:看,我可以自己爬到桌子上了!

老师的成就感来自于这种甘为人梯、默默无私、没有自我炫耀的付出。

让学生超过老师。

教育的意义、老师的伟大也在于此。

中国的两千年封建统治带来的思想奴役导致了国人在学术上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度崇尚古圣先贤,忽视了质疑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老祖宗作的叫经,后人不断的给经做注,再后来的人再去给注做疏,但是老祖宗的经永远是最高的山峰;而西方文化崇尚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前人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突破和超越前人。这导致了中国文明的创新性不足。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自嘲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区别微博这么说的:“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然后第二犹太人来了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就很繁华了。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中国人肯定开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

虽然是一个自嘲的微博,代表中国人比以前有自信,但是国人创新不足也是个事实,我们需要从培养孩子自信开始。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孩子会因为学习不好,映射到自己的方方面面都不行。

中国传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所以读书出仕成了主要的途径,导致不只是教育界,而是社会形成了读书好就能力强,读书不好就能力弱的主流意识,我们也很少讲学习不好的学生进入社会有很好的发展,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招聘,也通常更看重名牌大学的、高学历的学生。

这是全社会对人才认识的问题。

三,成就感。

我重点讲讲成就感。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请问谁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吧!

所以我们培训老师时就跟老师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上课要让学生成为主人,知识是通过你的引导让他自己探索出来的,不是你教的。所以做老师要记住,不能只顾着自己讲课爽,而要通过互动,让你的学生爽。

家长也是,有的家长也会去跟孩子抢成就感。我们课堂允许家长听课,老师说:这个题目谁会做?一看下面学生都还在思考,突然一个家长举手了,他一定要表现一下自己会做,深怕被轻视了。

有的家长特别在意自己的成就感,还和孩子坐在一起,所以这种情况老师要制止,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有的家长坐在孩子边上吧,一看到孩子不会做,家长他自己着急了。你总要给孩子时间思考吧,有的家长没耐心,所以一会儿指点一下,一会儿拿起孩子的笔替孩子写两笔提示一下,孩子还不会,家长就着急了,啪!扇一耳光,“笨蛋!连这都不会!”——这叫什么呢?这就是家长他不给孩子成就感,只要自己

感觉好。

很多家长喜欢上课记笔记,回去孩子如果不懂呢,他可以给孩子再讲一遍。

这里我要说,我们家长正好搞反了:家长不仅不要给孩子讲题,而且应该让孩子给家长讲题。

这样两个好处:第一,孩子要有不会的,你要让他去请教别人,他可以向同学请教,向老师请教,绝对不要请教家长,好处是从小学会与别人沟通,终身受益的;第二,孩子能给家长讲清楚一定是深刻理解了,并且他给家长讲题的过程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我们展开说说。

第一,他不会,要让他学会请教别人。

请教别人就是培养孩子从小向一切人学习的能力。很多人从小就不会请教人,长大后遇到困难他不会向同事请教,也不敢找领导沟通,与别人沟通有障碍,甚至他到陌生地方不敢找人问路。

孩子请教别人有时候也觉得不好意思,尤其是被拒绝的时候。我小时候很愿意给别人讲题目,以为跟别人分享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我请教别人也从不含糊。有个成绩好的同学不愿意与同学分享,我还厚着脸皮请教他。有同学问我是怎么想的,我说反正难受的又不是我。

你知道与人沟通就是这样子的,不管别人怎么样,但是你对别人热情一点。这就是向一切人学习,学而思提出来要向一切人学习,也不是偶然的。

第二,要他要学会跟别人讲。你知道一个人会讲很重要,他要能给父母讲题,他讲着讲着会有成就感,而且他能讲出来说明他真的学懂了,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表扬他。孩子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就是来自他跟别人分享知识以及由此带来的荣誉感。

我们上课的时候,课间也可以请同学来讲。有一道题或者这道题老师就不讲,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要确保每个人都会。那么我们给会的人一个责任,你必须把别的同学教会;给不会的同学一个向别人请教的机会。任务完成了,我们给每个人发一张积分卡。每两节课或者三节课我们有这么一个任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样会增加同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增加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这是蛮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幸运,我爸爸是高小毕业,我开始还以为是高中毕业,最后才知道,高小毕业是小学高年级毕业,那个时候是五四制,也就是小学五年级毕业,我妈妈是小学二年级学历,很朴实的两个农民。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跟我说:我们教不了你什么,你有不会的别问我,去问老师去。因此我只能,要么是自学,要么是请教别人,否则就没办法获得知识。我小时候特别的羡慕我的一个同学,他家庭条件不错,父母给他买了很多参考书,他自己又很努力,然后有不会知识爸爸妈妈还能教他,一直到高中学习成绩都比我好。但是后来真正长大了,进入社会了,我才意识到,其实父母不给孩子讲知识,真的什么也不会耽误孩子。父母一定要放弃对孩子的控制。

你不要想什么事情你都要帮助他,学习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在哪方面要帮助他呢?就是你要给他做表率,为人处事的表率,这点特别重要。

所以在学习的问题上我要说清楚,家长一定不要与孩子抢成就感,一定要建立孩子的成就感,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成就感凌驾于孩子之上。

再比如说定目标吧。

一个班假如50人,一个孩子如果说在班上是15名的水平,家长通常喜欢这样给孩子定目标:你要是考到前10名,我奖励你小汽车,前5名带你去三亚玩,前3名带你去美国玩……第1名简直就要带孩子上月球了。

(且不说排名这件事情对不对啊,我们不唱高调,因为客观上最后考试名次决定了孩子能否上好学校。)本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自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的,结果呢变成了父母给定的目标。

这个事情就搞反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种激励的方法会怎么破坏孩子的成就感。这是最有效的扼杀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的方法之一,物质奖励和绩效考核来管理孩子,会极其有效地破坏孩子的成就感,把一个无价的东西变成一个有价的东西。

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寓意的故事:

说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了下来,想在那儿安静些写回忆录。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好。但是有一天,三个男孩放学后来这里玩,他们把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很是开心。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于是出来和他们进行谈判。他说:“我很喜欢你们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每天给你们每个人一块钱。”三个男孩很高兴,更加卖劲地施展着他们的脚下功夫。

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少了一半,明天起我只给你们5毛钱。”孩子们很是不开心,但还是答应了。每天放学后,继续去进行他们的表演。

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两毛钱?”一个男孩说,“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的两毛钱而浪费宝贵的时间为你进行表演呢,不干了!”

孩子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本来是一个他乐意去做的事情,用金钱、目标、绩效来导向和考核就会破坏他内在的成就感,让他误以为内在的成就就只是和这些外在的指标一样。而这些外在的指标是他可以失去的,所以他反而因此丢掉这些时没有任何负担了。

一个学生是15名的水平,你给他定前10名来奖励他,把他的一个无形的目标就变成了有形的可衡量的东西,无价的成就感变成有形的父母的目标。

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家长把自己的目标强加于孩子,把孩子的内在动力(为了追求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变成了外在动力(为了追求家长的奖励)。

假如家长不定这个绩效目标,大家认为孩子会努力成为最后一名吗?这个概率是比较低的吧,如果这样想也一定出现了另外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也不是这种绩效考核能够解决的。

现在麻烦了,本来是孩子自己的目标变成了父母的目标,本来是为自己好好学习的现在变成了为爸爸妈妈去学习了。那么当爸爸妈妈不能给我奖励时,我为什么还要为他们的目标努力学习呢。

第二个问题是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

我跟很多家长探讨过这个问题,我发现大多数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都会略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

假如说一个孩子上次考试是15名的水平,大部分家长会给他定目标定什么目标呢,会定大概10-15名,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期望孩子下次考试比上次要高。

那么我们知道有一半左右的家长该失望了,因为有人进步就有人退步。如果这样定目标,家长们无形中又一次拿走了孩子们最宝贵的几样东西:兴趣、信心、成就感。

最好是不设定目标,如果实在要定目标呢,那么定低一些会更好,比如20名,这样孩子不会有太大压力,也就是你要让他即使发挥失常了仍然在家长面前很有面子。

给孩子尊严、面子,对孩子非常重要,这样他即便考到18名他依然超出你的期望,他依然很有成就感和自信,家长放心好了,他才不想考18名呢。他心里想的一样和你一样是高于上一次的成绩。但那是他心里的目标,而不是你强加给他的,对吗?我们家长总是不放心,总希望孩子告诉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这样一种做法破坏了孩子的成就感。

所以你要给孩子尊严,你可以多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多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扬他。让他不只在你面前,而且在其他同学、亲戚、朋友面前依然很有面子,很有尊严。你给他这个尊严,他会努力去维护这个尊严。

很多家长会毁掉孩子的尊严。什么叫毁掉孩子的尊严呢,比如有的家长说:你怎么这样,你看隔壁家的小明怎么样,王叔叔家的孩子怎么样。让孩子觉得,我没有希望了,我在爸爸妈妈的心目中很没有地位。这就是你有效地扼杀了孩子的尊严、兴趣、信心、成就感,什么都没了,扼杀了小孩子内心的那种学习动力。

为什么我说不定数字目标是最好的呢,因为一个孩子如果还算比较努力,考多少都是正常的结果。我学习的时候我父母从来不跟我谈学习的目标,更多跟我谈人生目标和理想,我知道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必须要自己管理好。

父母允许孩子犯错误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有的家长过于追求完美,不希望孩子走弯路,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什么叫过于追求完美?有的家长追求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开始,从小学就是第一名,如果第二名回来就跪地板,然后小升初,然后华杯赛一等奖,进入重点中学超常班,然后进入北大、清华,然后出国,必是哈佛耶鲁。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一辈子会受到无数的挫折,假如说你的孩子,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是这么优秀,是一件非常值得担心的事情,因为这样的长期以来的优秀,会产生无数的悲剧。大家知道,跳楼不是富士康的专利,北大清华还有一些名牌学校也有一些学生跳楼。因为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很优秀,都是全班第一,到了北大清华,他就不能总是第一了,他就觉得压力非常大,压力大了怎么办,痛快点解决吧。你说这是一个多么悲剧的事情。当然也有学生进了北大清华都很优秀,最后他考上了哈佛,跑到哈佛去跳楼。你说跳楼为什么要出国了,跳楼哪都可以跳嘛!

我再告诉大家,跳楼也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也是有些高中生的事情,像北京高考前几天据说也有人跳楼。一个高中生学习压力这么大,很显然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他自己不能承受压力。那就是我们目前培养的孩子,过度的优秀,优秀然后产生失落,从来没有失败过,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孩子是很可怕的,因为他一直一帆风顺,当他面对打击的时候,他就无法正常面对,精神上就崩溃了。所以那些小时候一路挫折走过来的孩子,内心会比较坚强。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一个人的成绩和他的成就不一定是完全相关的。2009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统计机构对高考状元做了个调查,最后出了一篇文章,叫《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全军覆没”》,全军覆没的意思是什么呢?当然,不是说真的全军覆没,而是说这些人取得的成就不够匹配当初的高考取得的光环。

事实上这个也不奇怪。打个比方,小升初、中考、高考,相当于是短跑,50米、100米谁跑得快,谁就是赢家,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50米的冠军去跑马拉松不一定能拿冠军。大家理解这意思吧,高考最多也就考两天,我们称之为是50米的短跑,刘翔跑马拉松,不一定跑得过跑长跑的人,比不过一万米的冠军、亚军或者第十名。所以高考的选拔方式和人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不是完全相关的。

前面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如果从来都没遇到沟沟坎坎,一直都一帆风顺,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反过来,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些挫折,并且学会越挫越勇,对他人生日后的发展反而是件好事。

大家听说过有个人叫马加爵吧,就是在宿舍里拿锤子砸同学的那个,马加爵同学也是个学习不错的学生,他曾经得过县里的物理竞赛二等奖。只不过家庭条件比较差,当然还有他个人的原因,当时可能是受到欺负什么的,那也不一定要拿着锤子去砸同学吧。很多时候,我们会重视孩子一个方面的培养,但是一个孩子进入社会后,他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注重一个方面,长期来看就可能酿成悲剧。这个事情,我们大家一定要重视!

学习动力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习动力、学习环境和学习能力这三个因素非得要排个序,我认为学习动力是第一位的。一个孩子他要是不爱学、不想学,他学习得不到成就感,或不相信自己能学好,或从来没见过学得好的学生是怎么样的,那个学生长什么样,他有什么结果,他是不容易有动力的。这讲的是学习动力,是一个人的内因。

(待续)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关于“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署,《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着、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有兴趣,缺少教育,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倍加热门、推崇。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情况如任其发展下去,将导致文化断层、精神缺氧、社会道德低下,后果非常严重。现就加强中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按照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在中小生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2、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制。要集中人才,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中小学好传统文化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为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好的素材。 4、发挥本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用。盐城是中国革命老区,有许多着名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革命烈士、爱国人士等革命教育场所,带领广大中小学生定期学习参观,并以此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5、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社会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专栏、办专刊、学校广播站等载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社区等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小学生学习接受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代表。 从社会要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就是培养统治者要求的治才、吏才,表现为“读书做官”。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孔子的学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教育目的有益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身心,培养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明人伦”,在他看来“人伦”就是“人道”,“道”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明明德”,进而“亲民”以至于“至善”之境。为达此目的,《大学》中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项要求。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封建社会,这一指导思想一直贯穿着传统教育的始终,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及内容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历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踏上了救国图强的道路。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国人,培养人才,强国强民。在此同时,蔡元培、陶行知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寻求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为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确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

什么中国传统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 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孔子29岁时学琴于师襄子。他长时间练习一支曲子,直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进而领悟到作者是周文王,师襄很佩服他,告诉他乐曲名叫《文王操》。杏坛讲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当中,比较知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人。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 君子之道——仁爱”贯穿始终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或“君子儒”。 君子的标准——士” “儒” 职业分化修己——“德”:忠恕之道安人、安百姓——“才仁者、智者、勇者内外兼修 2、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道德行为都是相互的,普遍伦理必须普遍适用,忠恕之道便是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而且恕道比忠道更具基础性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起码准则,被称为黄金规则。 安人、安百姓——才:治国安民之术,治国安邦的才干;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的能力;能治“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同时兼有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增长综合知识等其它功能。 书:政治历史教材;培养目标:学生的从政能力,注重要求学生从古代杰出帝王那里学习治国经验。孔子是把读好《书》作为从政的必要条件。 礼:仪礼》主要讲的是士(君子)在各种场合的典礼节仪,也就是君子行为规范之“礼”。 德育,即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为主要目的思想品德课。 乐:孔子深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教授“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弹琴唱歌和一般的音乐理论,而且将音乐作为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 易:《易》的内容比较深奥复杂,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大体说来,它用简略的语言说明事物变化的规律,以及事物的辩证关系。 《春秋》是记载鲁国历史的编年史,可以说是“本国当代史”教材。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一)“愤悱启发”,循循善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三)主张教学相长,发扬教学民主,将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为师之道:师在宏道;知识渊博;师生平等;关爱学生,严格温和;言传身教,以身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 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 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汉代: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 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 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 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 3、注重内省与内求 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 5、重世俗而轻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 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 一、基本特征 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 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 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 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 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

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阅读指导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阅读的兴趣。2.通过初读,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养成勤读、善思的读书习惯。3.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4.初步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在读哪本书呀?有什么感受? 师:读书讲究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做什么都事半功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类书的方法。 拿到新书时,我们该怎么去读呢?(看封面、前言后序、目录……)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读本》。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1)共有几个单元?你已经读了几个单元?你有什么感受? 这本书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经典启蒙、古诗诵读、古文今读、品味汉字、中华名人、民间传说、传统艺术、民族体育等,每一个单元都由经典名段、精彩的故事等内容组成。 2.初步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读了这些目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是啊,这些内容有的是反映治国齐家的经典诗文,有的是寄托情怀的诗歌,有的是耐人寻味的成语故事,还有介绍汉字与人生、姓氏、家庭和朝代关系的。这些都是我国几千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朗读、理解、感悟。 1.(板书“大学”)谁能说说对“大学”的认识? 2.是啊,在我们看来,大学是每一位同学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那么,你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大学”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简介《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书首篇就节选了《大学》的重要语段,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二、朗读经典名句,渗透阅读方法 1.名句示例,初步学会阅读古文。 出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2)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实录与反思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关于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这个一个材料: 辜鸿铭是现代中国的怪才,他生在南洋,婚在东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 他精通英、法、德、希腊等九种语言,十分了解西方文化. 当时的西洋人声称: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用英文骂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用德文嘲笑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在美国报纸上说美国人没什么文化,只有爱伦坡的一首诗,但他特别称道自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从纵向上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进行新课 教师:要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特征,就必须和其它的文化对比来看。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五千年前,在古代和中华文化一样辉煌的还有哪些文化? 学生: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 教师:加上中国。就是我们讲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作为文明古国,有哪些辉煌的文化呢。有请三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他们查找的资料。 学生展示(学生自做的ppt) 教师: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三位同学。这么辉煌的文化现在还在吗? 学生: 教师: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人攻灭,文化消失;古印度文化被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面目全非。那我们的中国文化呢?有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他查找的资料。 学生展示(PPT)殷周有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甲骨文;春秋战国著名诗篇有《诗经》与《离骚》;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陵兵马俑、修筑长城;汉代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张衡的地动仪,表明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高亢充满青春气息的圣唐之音:京杭大运河;龙门石窟;敦煌壁画;唐诗歌、书法艺术,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近5万首;唐朝发明了火药;理学、宋词、元曲、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宋代航海已普遍使用指南针;故宫、明清小说、民间绘画。 教师:从思想的角度再补充中华文化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我们的中华文化(注意每个朝代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 师生共同: 龙腾东方──春秋景色──战国风云──秦汉气象──隋唐情韵──两宋文章──元明清遗风,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 教师: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之一:“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给世界介绍“和”。我们想表达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概括:1、和,首先就承认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下,各种事物要共同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宽大的胸怀和包容性,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包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自强自立》教案 德庆县永丰中学陆荣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09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军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成、变化的基本背景,决定了前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容。前者则为后者嬗变、传递与积淀及其特质的逐步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从大文化的系统论视角来探讨两者的在互动关系,对于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本容与特点的文化意蕴,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中国哲学、伦理学、文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民俗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八个层面,对此作一专题讨论,以求教于海外。 一、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常常是中国哲学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后者又常常规前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者的关系天然而紧密,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大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大教育家,如西周的周公、老子和孔子等,春秋的墨子、孟子、庄子和荀子等,汉晋六朝的董仲舒、马融、玄、王充、嵇康、勰和颜之推等,隋唐两宋的王通、孔颖达、愈、柳宗元、周敦颐、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亮和叶适等,明清的王守仁、王廷相、顾宪成、朱之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章学诚、戴震等,近代的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现代的蔡元培、行知等。他们或终身亲办私学,或长期任教于官学;或边从政边讲学,或边讲学边著述;或兼而有之。在他们成为哲学家之前,常常首先是教育大家,并借助教学活动和学生等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二,中国的哲学理论常常首先酝酿、产生、发展、创新和传播于哲学大师们长期的教育活动。先时代,各家学说纷纷涌现、竞相争宠。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孔子创立的儒学、墨子创立的黑学以及相继出现的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孟子哲学、荀子哲学等等,都是首先在他们长期的私学活动当中孕育、发展和流传并影响于社会的。汉代经学常被溯源于战国时代的子夏。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东汉马融、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吸收今文经学,遍注群经。子夏、董仲舒、马融和玄都是私学大师,其经学哲学也都是首先在长期的讲学活动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晋之际是中国佛教和道教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两晋的鸠摩罗什、慧远和洪、陆修静,利用组织进行教义的传播,都是当时有名的私学大师。他们的佛学思想和道德思想都是在长期的讲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宋明理学发端于北宋的胡瑗等,创始于周敦颐、载、二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其部又有程朱和陆王两大学派之别,后者以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南宋与理

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韩家林小学 XXX 教材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单元专题、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一扇门,孩子们在这里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阅读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美丽的神话故事,欣赏了我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世界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看到那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孩子无不充满自豪的感慨。。这样,从文本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口头到书面,让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长能力。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拓展知识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团队协作的精神。 一、活动前期准备 2、自由组成小组,开展多种形式了解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 ⑴将大家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分别归为:神话传说、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诗词赏析、饮食文化; ⑵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结合某一专题制定计划。 ⑶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协助他们做好记录,帮助他们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惠州市第七中学郑素珍 一、【活动目标】 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活动设想】 1.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小组专题研究内容:小组专题研究内容: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文赏析;风俗风情;神话传说;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2.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的,指导挑选)。 3.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给予适当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通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到,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学生愿意更多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之接触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而当今社会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中学生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只知皮毛、理解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青少年对传统美德、传

统节日、文学名著、诗词歌赋等缺乏兴趣,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十分推崇。因此迫切需要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课前要求】 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各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整理、筛选、探究,做好设计成果,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五、【活动时间】两周 六、【活动过程】 (一)、创境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展示交流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画面再来感受感受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1)小组内准备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会儿选出代表参加全班“大比拼”的展示活动。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 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