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教育理念

中国人的教育理念
中国人的教育理念

我身边不少朋友至今对媒体报道的去年10月1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被留下60万块口香糖的新闻非常困惑。“中国公民素质怎么这样了?”参阅:也谈公民社会的“官民”双重性

在我看来,这应该从我们的教育理念上找症结。

因为在很多人眼里,重视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当然这一条很重要)。这特别类似于经济领域的GDP崇拜,只追求量的好大喜功,而不求教育的内在品质提升,把教育质量绑在升学率上,而忽视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内容、教育体制的现代化。以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我们的国民教育发展理念亟待革新。

建议好好学习一下党的十七大的精神——科学发展观决不仅仅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应该同时包括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执政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主要依靠国民教育的发展。这种现代化不单是指你的高等院校楼建得有多高校门有多豪华,而应该首先是我们的国民教育为国家培育了多少比例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成熟政治公民,塑造了多少在毕业之后能够对自己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生活行为,尤其能够对自己的私生活行为负责、并真正能负得起责任的成熟公民。

德国1949年通过的基本法,历经50年时间,以其国民教育成功清除了纳粹思潮的影响,造就了三代成熟的现代德国公民;还有当年革命导师列宁极为欣赏佩服的美国国民教育等。他们国民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把宪法的核心精神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很好地融合到国民教育的日常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中,着力营造的是良好的国民教育环境,着力培养的是为他们的价值理念所需要的成熟的政治人,也就是懂“规矩”守“规矩”的公民,而不是懂“道理”说“道理”的公民。而最大的规矩就是国家的宪法,从娃娃抓起确立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公民拥有了这种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的时候,所谓的法治国家才是有可能实现的。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教育才能够更好地造就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真正办成大教育。

反观我们的国民教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大量的“道理”。这使孩子过早失去了率真,可到了18岁也未必懂得一个现代政治公民所必须懂得和遵守的“规矩”,就更别提学会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负责了。

看看那些等着父母收拾宿舍的大学生、那些坦然当“啃老族”的青壮年人、那些生活没有底线的白领……他们有良好的学历背景,却没有健全的成熟公民人格。

而如果主流社会阶层的国民多是无法对自己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文化行为尤其是个人私生活领域的道德行为负责的人,是无法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并且是不知道怎样去负责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就是最危险的社会,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酿成惨剧。这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比所谓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要命得多。无论你培养了多少所谓的人才,这都是国民教育最大的失败!

目前,望子成龙已经使中国所有的社会生活变成了可怕的骷髅般的数字世界,当官要靠数字显示政绩如果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孩子要靠获奖数字升学就实在有违教育规律了!连艺术教育也成了获奖后可以加分的工具,美术被理解为美的技能而非美的心灵和美的思想的熏陶。所有的美育都失去了人文和艺术的灵魂,失去了精神品格层面的内涵;而所谓素质教育又变成了政绩数字。也正是这种可怕的功利主义教育,使得孩子无法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更无法学会去爱别人去承担对他人的责任。

什么是爱国教育?如何进行爱国教育?当我们的很多学校从小学教导共产主义,而大学却在教育不要随地吐痰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天安门广场被留下60万块口香糖的“壮举”不感到困惑了。参观欧洲一些国家的幼儿园的时候,发现每个孩子都必须有两个存放垃圾的袋子。因为他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分清楚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而哪些是不可回收的。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培养孩子对每一寸国土的感情以凝聚和提升他们对国家的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个似乎最讲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却到处都是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很少在公共场合国歌响起的时候,看到我们的国民肃穆起立,而这种爱国场景在西方国家却是最基本的必须做到的;为什么我们这个似乎最讲集体主义最讲纪律教育的国家,学生一走出校门却很少具有团队精神很少自觉遵守纪律。

包括目前全社会弥漫的诚信问题都被一些人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市场经济的罪过,殊不知,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源于教育的误区——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文化的误区,源于我们缺失一种使教育根深叶茂万古长青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精神。

国民教育承载大道,国民教育任重道远,也正因为如此,国民教育大有可为!我想,这才应该是温家宝常想的一件事情。这一点正如我在教育,“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最难教的一文中所讲述:

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教不兴,国何以立?

参阅:愤青新议:不需要只会发愤的人,而是需要发奋的人

附:是什么在阻碍中国的崛起?

一、是什么阻碍中国的崛起?

美国《新闻周刊》8月18日(提前出版):海归的崛起———为什么西方化的中国人反而不喜欢西方?“这是全体中国人第一次勇敢面对世界……”这样的看法在中国大陆很普遍。但像查尔斯.张这样的人本该是不同的。他生活在国外,属于中国人所说的“海归”,但问及他时,他也这么说。好在谈到他是否愿意“海归”时,他说:“我愿意生活在美国,但我希望中国崛起……”这就是软实力,这就是文化!参阅:华盛顿时报:中国引诱顶级学者回国

或许仍然有人记得,在今年3月的中国“两会”期间,有3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制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弘扬法”。中国媒体报道的大幅标题确是:“哈利波特淹没了刘胡兰”。

如同其它稍微关注中国文化领域的人一样,这些代表也只是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中国的新一代吃着麦当劳,读着哈利波特长大,不知道自己国家历史上还有李白、杜甫、花木兰,还有刘胡兰、高玉宝,甚至有大学生不知道《论语》《春秋》和《孙子兵法》。

代表们是要用立法来扭转这种现象,他们对中国文化领域的现状的担忧不言而喻。

在此,笔者不想去评论这个立法呼吁本身是否可行。通常,形式的东西(例如文物)可以用法律来保护,但是文化精神的东西,任何法律也保护不了。中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遭破坏本身只是文化衰落的结果,而非原因。没有了思想,文化也好,精神也罢,就不会有任何有效的意在保护物质和和非物质文化的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文化的衰落就变得不可避免。

文艺复兴不是复古,文化意义上的崛起并非要复活古代历史(包括历史人物)。无论是为了借古讽今还是为了弘扬传统,复活历史只是传统的很小一部分。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有独立的思想。

现在很多人担忧文化的衰落,但只知道形式,忽视了精神,只知道文化,忽视了思想。可以设想,即使中国人今天改穿长衫马褂,留小辫子,大家都来唱京剧,也不见得能够复兴中国文化。没有思想,也就没有创造性,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很难得到衍生。传统文化要生生不息,关键在于新的创造,而创造的关键不是精神,而是思想。最终确保思想转化为核心竟争力的是制度。也只能是制度,不可能成为其他什么东西。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茨威格教授目前正负责一个项目,研究对象是数千名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留学的“归国”人员。茨威格说,调查显示“他们的强硬丝毫不亚于那些没出过国的我。正如“无论对错,都是我的‘祖国’。”当然,他们大多数仍愿望定居西方,这或许与中国历来就存在“帝国”或“家天下”思维模式有关,因为在这里,他们认为更有法律保证其“帝国”或“家天下”一些。

对一些海归来说,与西方的亲密接触一方面军强化了他们的防御心理。经常与海归打交道的作家兼商务顾问吉姆.麦格雷戈说:“最富的中国人往往最反西方。”即便他们在星巴克品尝咖啡或驾着新别克车兜风,他们却最不愿祖国换上西方面貌。他们追求的是更为雄心勃勃的目标:让中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伟大国家。海归中的先驱们不想成为“现代的”西方人。相反,成功的年轻海归希望突出自己是“现代的中国人”。

海归为什么会对西方表现出敌意,许多人有自己的看法。首先,他们受不了西方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近三十年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无知。“我们在国外时,经常有人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中国有没有现代化的高楼或汽车”,如,曾在美国生活十多年的丹尼.黄说,“有时很难不让人认为他们有偏见”。而另一些人,对西方的愤怒可以缓解思乡之苦。曾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学习过的舒浩仑(音)说,“反西方让他们感觉与自己的国家连在一起”。互联网的存在刺激而非稀释了海外“中国人”所表现出的某些民族主义。曾在澳大利亚生活过的小说家赵川(音)说:“只要一上网,他们就能完全沉浸于中国的环境当中……”

有人认为,驱动“海归”们的不全是民族主义,它反映了现如今生活在西方世界里的年轻“中国人”非凡的自信。曾在哈佛大学进修过一年的维克多.袁说:“中国年轻人感到他们有权对一切事情表达看法。”“海归”的权力也在显著增长。据统计,当前中国近100名副省长或更高级别的官员至少在国外学习过一年或一年以上。不过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国外待过更多时间后,尽管怀有某种程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好会变得更加细腻和国际化。

但是,中国政府的报告也有称:1978至2006年间,约有106万人选择出国留学,他们中只有27.5万选择回国,留在国外的大多选择继续深造、工作或加入外国国籍。此种情况对两类人产生了积极且有益影响:外国雇主有大量机会接触来自中国的顶尖学生;中国留学生则有更多机会在国外获得收入可观、前景乐观的工作。他们不必在中国国内被视为充满裙带关系和腐败的雇用制度下与他人竞争。这又是与文化无关的。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文化崛起的重要性。光有经济的发展,光有高楼大厦,没有以文化为主要载体的软力量的崛起,一个国家是不能真正崛起的。正因为有这种认识,所以要大张旗鼓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倡和鼓励文化走出去。但如果没有内部的文化崛起,又如何能够走得出去呢?

那么,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到哪里去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盛行日剧。这些年又被韩流所冲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并不是说日剧和韩流包含着什么高深的艺术水平,而是因为中国观众从日剧、韩流中看到和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子,引出了时代共鸣。这是一种现代和传统的有机结合,是真正国外的形式和国内人的需要的结合,基于于可以说上一种创造性的结合。

在当下,“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现成例子,你尽可以批评或认为表示友好及是冲着中国市场,但可以告诉你的事实是,在中国不可能有像美国一样三亿多美元收益,中国市场顶多算个潜在的市场。换言之,“功夫熊猫”主因是为了西方日益增长“中国热”所导致而诞生。

人们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担忧,本身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甚至很大程度上的失败。另一方面,这30年来,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向西方学,并且在学的同时不断表现出文化走出去的欲望。但结果呢?正面积极的东西没有学来,负面消极的东西确拼命进来了。记住了,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是由学习者来选择的,

可现如今,还有很多人认为现在一些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严重腐蚀着许多国民。这或许有些道理,但过于简单,也不公正。为什么西方好的东西学不来,色情、暴力等则蜂拥而至,学得有过之而不及呢?思考过吗?你在选择中有过真正的思想吗?

所以说,任何先进的文化都不能代替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大陆上很多人认为现在一些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严重腐蚀着许多国民。这或许有些道理,但过于简单,也不公正。再请记住,学西方是做给西方人看的。但问题是,西方人所喜欢的,国人不见得喜欢。文化产品不反映民族文化,没法引出国人的共鸣,这确实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也是关键性问题之所在。

诚然,中国的文化人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国外获奖,但为什么在国内没有很大的市场呢?文化艺术是世界性的,是时代性的,但更是民族性的。没有时代性的文化,就很难要世界普罗大众接受和吸收;没有民族性的文化,就不会成为世界性。

那么,民族性就一定是世界性的吗?只能这样说,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去年有德国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批评中国文学是垃圾文学,国人在网络上一片哗然。不过笔者以为,原因在于中国的作家要么不是在写中国的东西,在写民族的东西,要么又十分专注于中国的东西,专注于民族的东西。这个批评或许在某种程度是确切的。即,我为了表示友好或宏扬传统,且希望也得到国际市场的友好“捧场”,是不够的。

正如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办得轰轰烈烈,但只是局限于语言教育。况且不论政府主导的东西是否可以持续,如果只是一种语言的推广,那么文化崛起也仍然是微弱不堪的,因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普通话说得一流的国人本身都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怎么能寄予希望或要求学了几个汉字的外国人来弘扬中国文化?

反过来说,现在,中国政府正努力吸引人才归国。国家劳动部已经启动了一项针对海外20万留学生的计划。其中,政府计划为他们提供更加优惠的收入、福利、住房政策,优惠政策还惠及归国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

试想,如果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远比西方想象的光明。那么多项经济预测报告就能显示,中国在20年后可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它没有多少前人留下的财富,白手起家成就大量财富。海外生活的中国人也继承了这样的发展传统。

如果回国人员认为他们在这个共产主义国度中找不到璀璨奢华的西方品牌或法律保障,他们是需要再仔细想想的。假若只要能买的起,这里有的是宝马奔驰。他们可以住进价值百万美元的房子、逛奢侈品牌店,

如果偶尔想吃美国快餐,去麦当劳就行,况且,麦当劳早就没有什么人吃了。如果说,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让他们能用合理的价格雇用两个全职保姆——那么,回国的生活应该非常好的。

可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吸引可能流失到其它国家的优秀留学生归国决不是为了保全“面子”。他们深知,一流科学家和研究精英的缺失是阻碍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留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

二、美国正继续从战略的釜底把中国掏空?

听别人告诉我:“我们这里白天的时候,美国人正在睡大觉。”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美国人不用太阳的时候才使用太阳。可是美国人睡醒了还是对我们说三道四横加指责。今天“军事不透明”,明天“军费增加太快”。不是“感到威胁了”,就是“人民币升值太慢”。美国人怎么这么霸道?

目前还活着的所有的共和国的将军们,不管是鹰派还是鸽派,都得承认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并且还主观的认为:如果没有美国在从中作梗,台湾早已统一。那么美国为什么会如此强大?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我们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的是:文化强国、法律强国、教育强国等等以外,最最主要的是:思想强国!这方面,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也的确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中国人为美国的强大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今天地球村的所有人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就是人才。如果没有人才,无论什么制度的国家都没有强大的可能。那么人才从那里来?差不多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靠教育。然而有例外,美国就不是靠教育。它靠的是掠夺,疯狂的掠夺世界各国的人才。这当中中国对美国的贡献最大。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已经累计向美国输送优秀人才约50万人,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精英人才。他们都是中国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如:清华北大等的高材生。所以说中国人为美国的强大,作出了不可摸灭的极其巨大的贡献。顺便我告诉你,美国的小学生三年级了还在学20已内加减法,我们的幼儿园都比他们强得多。

国产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美国,因为美国是天堂。”根据20世纪70年代披露的资料,那时美国的大学里系主任这个角色,有一半是华人。近三十年以来,中国人越来越喜欢去美国了。不是去旅游,而是去了牙根就不想再回来了。

不管是志愿的也好,是被强迫的也好,早在100多年前为了美国的强大,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尸骨都扔在了美洲大陆上。那些背井离乡为美国修了几千公里的铁路的华工,大部分没有能够回到自己久别的故乡,他们并不是留在美国享清福。而是因为恶劣的工作环境、超强度的劳作、疾病、寒冷和饥饿,一个又一个的倒下去了。有历史学家形容:在美国铁路每一根枕木的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体。

今天的中国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优秀的高材生,他们只要一拿到毕业证,首先考虑的是怎样出国。绝大部分去了美国。在成绩排行榜中前几十名的人都走了。如果你是属于头几十名高材生中的一员,而你又没有去美国或者你暂时还没有走,就会有人问:你怎么还不走?想想看这是民间潜藏着的多么可怕的思潮。它的威力远远超过“094战略导弹核潜艇”。现实就是:一流的学生去了美国,二流的学生留在国内。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前仆后继。

中央党校的一位女教授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站在星条旗下的一流人才与站在五星红旗下的二流人才进行对抗,对抗的结果还用说吗?”参阅:国家统计局:中共和社会主义支持率很高

谁都知道这样的道理:现代化建设靠人才,造就人才靠教育。但也总是保留下半句或不去想及去做:留住人才靠什么?是靠教育吗?

的确,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在教育这个话题上,中国人是个冤大头。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起,2.5

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款流进了日本人的腰包。这些白银等于清政府十几年的全部财政收入。也就是说中国人不吃不喝十几年才能攒下这笔钱。这是中国人民多么沉重的负担。有一种说法是:日本拿到赔款后,主要投入在教育上。即使这种说法不对,那么也有相当部分的钱是用在了教育上。这样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第一次拿出大笔的钱,给外国人办教育的事。你说不是怨大头是什么?

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按现在的物价计算,从幼儿园开始到研究生毕业,培养一个学生至少也得几十万元。这是普通家庭支出的重头戏,全国的老百姓将投入多少钱呐?国家又要投入多少钱呐?这二者加起来那必定是个天文数字。问题是我们付出的血本,培养出的人才却白白送给了美国。这实质上就是中国人拿钱给美国人办教育。不是怨大头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希望。怨大头还不知道做到何年何月?

美国是最会使用资本积累政策的国家。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

“人力资本积累——这是最重要的资本积累。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同时,他明确指出“20世纪以来,美国90%的产品更新依靠的是人才的智力,而不是传统的劳力或资本。”

美国早就看到了积累人力资本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一方面提升了美国自身的科技研发水平,另一方面阻止了他国通过科研赶超美国的速度和力量,实为一箭双雕之举。

纵观美国对人力资本的争夺政策,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移民引才,即通过颁行修改(移民法)对学有专长的外国人才优先移民;

二是趁火打劫,即在别国危难时机抢夺该国的关键人才;

三是重金收买,即通过高薪手段“挖掘”别国的人才;

四是优惠吸引,即以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吸引外国人才;

五是截留学子,即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并以优越的待遇截留外国留学生。

虽然这些措施表面看来使美国投资不少,但实际情况是,美国却省去了人才成长过程中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全部投资,甚至省去了部分大学低年级的投资,直接从高层“窃取”了人才,因而反倒节约了巨额教育经费,所以对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害。

有了大量科技人才,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坚强的智力基础,以此为主要支撑的综合国力的保持与提升自然就有了强力保障。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本来就是靠外来人才发家的。美国大量引进外国人才,加速了本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正如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他们(指移居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的贡献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变得更加富强。”

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认为:美国得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我们欠留学生的祖国一大笔债。”

20世纪40年代,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就是美国抢在希特勒之前制造出原子弹。其实真正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有相当多的人并不是美国人,是引进的人才。

“未来的战争”一书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和海迪.托夫勒,在他们的书中写道“二次大战期间,科学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有时甚至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纳粹由于驱赶和灭绝一些欧洲最杰出的科学家(其中许多是犹太人),严重的挫伤了他们自己的军事力量。而盟军则四处网罗这些人才,让他们参加曼哈顿计划,并最终生产出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还有一些人则在战略研究、政治科学、心理分析等领域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此外,盟军还竭尽全力绑架德国的原子能科学家,以避免希特勒拥有自己的原子弹。

随着信息与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这种正反两个方面的人才流动的军事和商业意义就越来越大。美国著名管理学理论家汤姆.彼德斯说过这样一段话:“硅谷的一大秘密就是巧妙地偷窃第三世界的人力资源。也许,硅谷的当地人正在纷纷离去,但是,陆续迁进的印度人和中国人,他们的作用绝非是仅仅弥补空缺而已。”

在这场世纪大“移民”中,使美国成为了当今的世界第一强国。损失最惨重的或许就是中国。假若不能改变中国的制度和教育,掘起的中国,还可能拿不出任何办法来制止这场旷日持久的民族大流血。实际上,自鸦片战争起源,早已演变成一场没有枪炮声的民族战争,只是许多中国人还没有觉悟或没有认识道罢了。

据说,中国的政府官员也好,企业的技术骨干也好,软件工程师也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顶尖的人才,都早已上了美国的黑名单。剩下的问题只是他想把谁挖走了。美国人使用的办法其实很简单,给你很高的薪水,给你很优厚的待遇。中国国内的工资水平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只要是被美国人瞄准上了,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住美国人的诱惑。于是,我们千辛万苦培养的人才,就源源不断的流失了。高技术亦然!有时候,我们顶尖的科学家,其思想在这某种方面也是一塌糊涂的,当然,你也可以将其称之为“高尚”。

如,那个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经过自己几十年极其艰苦的努力,成功的培育出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立下汗马功劳。也对全世界人们的吃饭问题,做出巨大的贡献。对袁隆平的评价无论怎样都不过分。

但如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能够在世界上申请专利成功,那么中国将获得一笔十分巨大的经济财富。其财富的价值不是几十个航空母舰舰队所能相比的。可是,当我们把专利申请送到美国人手里的时候,美国人拿出一大叠有关杂交水稻的详细资料,对中国人说:一项技术秘密在申请日之前,如果已经泄露出去,那么这项技术也就失去了申请专利的资格。也就是说,早在申请提出之前,有那么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国人,把杂交水稻的技术秘密散布到各种媒体上。美国人早把这项技术秘密拿到了99%以上。杂交水稻技术申请专利自然告吹。

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缺,才申请了一个子项目的小专利,这个小项目只能占整个杂交水稻技术总量的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在靠知识产权打天下的今天,我们打败了一场极其重大的战役。而且是一败涂地。

再如,宣纸厂允许日本人把整个生产过程录象带走。后来发现日本的宣纸产量和销量比中国多得多。据说还有这样的笑话,东北的一位搞大豆生产科技研究的专家说:“人家大老远来了,不告诉人家点真东西,多不好意思啊,况且也得让他们服气......”

注:本文为笔者以中国国际战略评论员发文,受著作权保护。如转载,请联系本人。谢!

全国十大课改名校高效课堂推荐展示活动

参加“影响中国,全国十大课改名校 高效课堂推荐展示活动”学习体会 符宏毅 本人于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与高一级长李明晓、高二级长李广廷、高三级长杨开明,高一(1)班班主任罗佳、高一(2)班欧阳长虹以及教研室郑文昌主任等老师一道赴重庆市第37中学参加了“影响中国、全国十大课改名校高效课堂推荐展示活动”,共听了4场报告会、10节展示课,其中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师书院院长赵国忠老师的报告《做最优秀的教师》以及重庆市第八中学张艳玲老师的展示课堂课《定风波》给本人印象最深。 一、赵国忠《做最优秀的教师》 (一)最优秀教师的特别之处 在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班级、同一教室里能教出比别人教的更优秀的学生。 最优秀教师例子: 孙维刚、桂贤娣、俞玉萍、魏书生 (二)最优秀教师是如何做的? 1、修身:成就最好的自己。接天:优秀的学习力;接地:卓越的创新力。 2、育人:让学生最优秀。左手:高效的教学力;右手:非凡的

教育力。 (三)成就优秀教师的四大力量:学习力、创新力、教学力、教育力。 第一步:打造学习力 为什么很多教师,教了几十年什么都没有。教小学生自己成了小学生,教初中生自己成了初中生,教高中生自己成了高中生。 如何打造学习力? 接天:最好的学习就是读书。读书是最好的备课。书生,以书为生。教书先生,智者都是对教师的称呼。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境界,获取智慧。 爱看书,人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显得有些木讷,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从而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如何读书? 读成专家。读专业之书,读教育名著,得知教育本质,熟知教育规律,用最好的理念、最高效的方法,成为教育专家。 读成杂家。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贯通,读数学使人精明,读物理使人深沉。 读书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把薄的书读厚,把厚的书读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 李金池:中国最优秀的校长,原河北省衡水中学校长,现河北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 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标题:以“黑脸包公”为代表的京剧脸谱所属学科:语文所在组别:小学语文 作者姓名: 工作单位: 一、教学背景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个人觉得应该注意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认同,是一个兼顾古今的科学系统。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个层面的倡导: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中,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恰恰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尺,因此在现代的教育教学当中如何系统性、科学性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到课堂教学之中,便是我等教师有必要关注、有必要学习、有必要推进的重要工作。 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古与今、中与洋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甚至在新兴科技手段的冲击下发生了洋进中退、厚今薄古的不良风气。因此,

在广大学校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其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追求现代文明的和谐演进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学生群体。 二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也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去芜存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结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 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区域众多,一些有特色、有传承的地方文化亦可适当引入到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教授给学生。安徽虽然是清初才设立的一个“新省份”,但自古就是一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沃土。从春秋时的老、庄开始,直到近现代的陈独秀、杨振宁,两千多年里江淮大地人才辈出,可谓是人杰地灵。更不用说以奇绝黄山为代表的秀丽自然风光和芜湖铁画等地方特色风物,把安徽的区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充分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江淮特色、合肥魅力的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现今的教学中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亟须开展。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经管系国贸专业马亭亭 学号4110516128 “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想,关于对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思考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虽然比我国以前古代科举考试大有进步并且现在也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的制度与体制,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貌似是以培养全能学生为目标,总想着要以后的孩子什么都行。这就给儿童教育时期的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自由的青春,有的只是家长,老师,学校给安排的一次次辅导与考试。还无法辨别对错的他们在千万父母铺就的相似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过了小学,过了中学,然后他们大多数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寄宿的高中,远离父母的他们丝毫得不到清闲,他们又被赋予了高考的重任,在书本摞成的教室里掌握做题技巧、考试方法,然后高考,在有地域保护这个不公平的条件下,有的人去了清华,有人进了专科。不公平的教育条件下又有不公平的选拔制度,造就了一部分人去了天堂一部分人下了地狱。 另外,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缺点也暴露无疑。让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就不对——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与考试有关的就学,

与考试无关的就不学;还有的同学干脆就没学,天天沉迷在游戏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大学生在考场上作弊成风,每次考完试,地上总是撒满了缩印版的小抄——现代科技为广大学子们“造福”啊!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踏踏实实的将自己本专业的学识与技能学好,而是靠着浑水摸鱼,投机取巧通过考试,而且大学也没有多少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们立马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你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你就是鲁迅、郭沬若来了也白搭。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还有我们的政治课,那哪里有一点严肃可言,简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义词。真难为这些老师这么些年是怎么教过来的。就是自然科学,它的死板与教条也让人难于忍受。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现过的题目,只要是高考曾经定下的答题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动,明明你是对的都不行!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除了教出

当代课堂教学的反思与评价

当代课堂教学的反思与评价 ——基于“生命自觉”的“教师实践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 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李政涛 [ 根据报告记录整理] 一、为什么要追寻“教师教育实践”? 教师工作是需要创造力的! ————胡锦涛: 教育与幸福: (一)过去教师的形象 形象一:(美国小说中的教师形象)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不能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们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感,感情日风淡漠。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而在社区则是隐士,一旦他们接受了作为学校教师,就选择了抑制人性的职业。 女教师的角色:也就等于接受了老处女的角色,她们默默地把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求着答案,在美国小说中,男教师常常

是伛缕着身子,骨瘦如柴,面色阴沉,疲倦:他身着褴褛的衣衫,故作优雅,过 时了的服装松垮地悬挂在他营养不足的骨架上…… 简言之,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教师的同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男人和女人。 形象二:(中国教师形象)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宋祖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形象三:师德,一项光彩夺目的高帽;课堂,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作业,勾叉间细数着无奈;评价,无法拒绝的教育之重;家长,期望厚重如山;职称,疼痛的阶梯;培训,花钱买罪受;假期,读你千遍没味道;福利,多多益善梦难成;科研,想起来总是那么遥远…… 的确,今天做教师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当老师真难!“ 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 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联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一):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 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二):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日期:2016年10月19日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杨九诠【字体:大中小】 本文导读: 豪迈地奔向未来 CFP供图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豪迈地奔向未来CFP供图 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力资源塔式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在这篇文章里,当我们在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时,我们是在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国版本”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即“教育现代化2030”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总体性承诺,也是对中国教育的全面规划和战略实施。 整体而综合地看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面向,而不是某一面或某个侧重面。 教育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教育第一”的核心理念,这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高度一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与中国其他领域的“2030”规划综合为一个系统。一方面,需要将“教育2030”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其他各领域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应该成为“教育2030”表达和行动的基本“语境”和“场域”。 总体看来,我国在论及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时,直接向教育现代化提要求或向教育现代化寻求支持的不多。间有言及,往往察焉不精、语焉不详,远未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对话。从教育领域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制定,应立足于“教育优先”“教育第一”战略,主动发起与其他各领域持续有效的深度对话。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5月4日,河北省交河县人。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他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教育思想:民主教育。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江苏吴江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张思明: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0月。籍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 教育思想:成长教育。 张化万:男,1945年9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思想:个性教育。

中国家庭教育的痛点

中国家庭教育的痛点:从小惯,长大管 孩子养成沉溺网络的坏习惯不能自拔 我一向主张家长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放任娇惯。有的家长跟我说:“我并非一定要让孩子达到我的什么期望。但孩子养成了难以容忍的坏毛病,比如沉溺于网络、手机中不能自拔。不强制不行!” 孩子陷于网络、手机而不能自拔的,是我的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这些东西对有些孩子来说,如同毒瘾一样戒不了,最终严重影响到学业,乃至高中毕业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甚至有些学霸型的孩子,也会熬夜玩儿网络游戏。我知道,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但是,至少就我接触的圈子的情况看,中国的情况似乎比美国严重得多。 女儿不知道乔布斯是谁,因为她有许多自己的事情 我曾经在一系列文章中介绍过,美国的家长,特别是教育背景好的家长,在网络、手机等方面对孩子控制得很严。硅谷那些创造了这些玩意儿的高科技人士,往往更严。比如,硅谷的高工、高管喜欢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华德福学校,那里在一定的年级以前甚至连频幕都禁止。这些高科技人士,往往不让孩子在13岁以前接触网络、手机等等。过了这个年纪,每天的上网时间也控制得很严,而且上网一定要在全家的起居室,不得在自己的卧室里,等等。 我们的女儿,也是从小不接触移动通讯等玩意儿,乃至乔布斯死了的时候还不知道乔布斯是谁。我把这事晒在微博上,引起很多人的抨击,说我把孩子管出毛病。我告诉大家:女儿一天到晚有许多自己的事情作,从来没有用过乔布斯制造的产品,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乔布斯呢?这下子更捅了马蜂窝:怎么会?没有iPad,iPhone?这不是变态吗? 对孩子一直“不教之教”,不干涉她的行为 她有计算机,可以在自己的卧室上网,我们进去从来不需要敲门获准。显然,她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为什么我们这么放心?也许,她确实看了些“不该看”的东西。但从她的行为中就可以观察出来:她对网络没有那种病态的瘾,不可能沉溺于某种有害的影响中。 她是学校同龄孩子中最后一个拥有智能手机的 14岁那年向我们提出要台智能手机,原因是运动队训练、俱乐部活动等等,大家都在手机里打短信。她没有,误了好几次。最后决定给她买,她自己上网挑了个刚过时、仅能满足基本功能的型号。可以看出来,14岁前没有,她除了感到点不便外,没有什么同伴压力,一直不提买手机的要求。等决定买了,心里想的是怎么给父母省几个钱,放弃自己不需要的功能。上瘾的孩子当然不会这样。

中国好课堂听课体会

《中国好课堂》听课体会 在10月17日这天,我在郑州二七区政通路小学学习了中国教师报和郑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中国好课堂”小学语文学科展示活动(河南赛区)的1优质课。通过这次活动的参与,我感觉收获颇多。现将此次听课活动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课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唯一途径 几位来自不同省区的授课教师在政通路小学展示了其骄人的语文教学风采。她们的授课方法和技巧,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使我大开眼界,深深认识到要打造高效课堂,只有课堂改革这唯一途径,改变并突破老旧授课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合此次的听课活动,认真执行县教体局的课改精神,进一步改变观念,打造汝南高效课堂。二:加强学习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了几位授课教师的优质课后,她们在课堂上所采用的学习小组合作机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的对学·群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学习气氛浓烈,学生能够在对学群学后在课堂进行精彩展示。通过这次学习,我要在班级学习小组方面多下功夫,杜绝以前所存在的伪合作零合作,让学习小组真正实施起来,让教与学有机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综合能力。 三: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在下午的专家精彩点评及各位评委发言中,我进一步认识到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要回归到小学语文的简单教学中,杜绝繁琐教学。是于春祥教授的“课堂设计的越复杂,学生学的越简单”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尤其是读和写的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在读的方面,要多运用教师范读和学生读相结合的形式,并要运用男女生分别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加强读的训练。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所以,写的训练不言而喻。加强并完成堂清,让学生识记学习任务。 以上三点就是我在本次听课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本次活动的学习使我增长了见识,也深深认识到语文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学习先进课改经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 (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1928年9月至1939年10月,陈鹤琴担任上海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竭力争取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办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先后办了6所小学(附设幼稚园)和1所女子中学,在工人区办职工夜校和简易小学;先后给一百余所

中国家庭教育的常见弊端及分析

中国家庭教育的常见弊端及分析 中国家庭教育的常见弊端 赏识老爸周弘老师在谈他的教育经验时,常会谈到自己身上其他股肉不发达,唯有大拇指的肌肉很发达。婷婷从小到大,只要在他身边,他的大拇指总在她眼前晃来晃去。 不同的手指不同的含义。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用食指指责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 孩子出了问题,有了过错,周老师总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问“我怎么了”,而许多家长往往数落孩子的不足,未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过失的。 其实如果来谈孩子有错,更多地应从家长身上寻找原因,如孩子的自私,冷漠大多与家长的溺爱有关;孩子攻击性强,也是与家长不民主的教育方式一脉相承的。 当然,我们提出家长的责任,也是为了孩子。 有太多因父母的无端惩罚而失去欢乐的孩子;有太多因学业过重而不会玩的孩子;有太多缺乏赏识而眼睛无光的孩

子……我的心在流泪。如果家长少一份过失,孩子则多一份幸福和快乐。 本章写作特点:前半部分重在分析,摆出现象,分析后果,让家长恍然醒悟,后半部分就孩子的常见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可展开,多举实例。一、悲观的思维方式,急功近利的心态。 之所以提出“赏识”这个概念,从国民的劣根性来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压抑不太久了,等级的观念根深蒂固。个体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权威的决定,使个体的心理总是处于脆弱状态,心态容易失衡。因此,当国家足球队的教练米卢一开始提出的“享受生活”,享受足球的观念时,大多数人包括队员都斥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不符合国情。但一年半后,当中国队四战积分10分出线在望时,范志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四年前我们的实力其实比现在更强,状态比现在更好,但我们仍然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于心态,米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中国队球员都变得轻松自信心”。 有位家长说,孩子的观念源于家长,而家长的观念则源于社会。社会的现实,浮躁的心态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21“中国战疫”云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多篇

2021“中国战疫”云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 多篇 2021“中国战疫”云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多篇由***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中国爆发疫情时,他们勇敢冲到一线,义务反顾,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中国战疫云课堂观后感,我们共同阅读吧,但愿对你有帮助! 中国战疫云课堂观后感(一) 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来临,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为了国家和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用执着守护着我们每个人。 疫情发生后,作为武汉第一家收治患者的医院,近千名医护人员奋战在战线最前沿。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争分夺秒地救治患者。 已经84岁的中南山院士,本该退休在家养老,享受天龙之乐的时候,却在国家、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再次“挂帅出征”,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看着医护人员们那疲劳的身影,心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到,这将是庚子年的最美风景。 在除夕之夜,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欢喜日子,但他们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维护人民的安全。 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春节,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想想那些奋笔写下“请战书”的医护工作者,连夜赶到武汉去支援医护人员。开始

建火神山医院的施工人员,日夜运送物资的驾驶员——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这些伟大的医护人员们,穿着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全副武装,在充满巨大生命危险的病区里,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维护这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前仆后继。 这儿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清晨,医院的走廊上,两旁的医生都靠着墙睡着了,有一位医生,叫杨文凯,由于他在手术台连续工作了两周,造成他过渡疲劳,下班时,他走进电梯,过渡疲劳的他竟靠着电梯的扶手睡着了,下电梯的时候一不留神跌倒了,撞掉了两颗大门牙。这虽然不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事例,但我还是能感受到医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致敬这些美丽的逆行者,同时敬畏自然,守护生命。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他们早日归来,阖家团圆,一起繁华与共。 中国战疫云课堂观后感(二) 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人类总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 ——回形针 新冠战役爆发,在我们满怀期待的2021年春节,全国人民被束缚在家中不得出门,这让我们便开始了漫长又无聊的假期,但是你可知道当我们整天抱怨被闷在家中打豆豆时,一群白衣天使正在奔赴疫情前线——武汉。 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荧光

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完整版

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 中国教育先锋网2007-01-24吴遵民 在英国,教师非常注重趣味性。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教师们备课的重点之所在。在英国的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传授主要由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先体验、先理解而后再从中找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把答案或权威的观点直接告诉学生。同时,师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英国课堂的关注重点。如某所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教师先把学生分成5组,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来推理和判断哪一个工程的计划更可靠。整个1小时的时间里差不多有50分钟都是由学生在讨论。有的学生在计算工程的工作量,有的在判断工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有的则在进行评价。最后留出的10分钟则由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这种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理念在英国课堂十分多见。比如以听写为例,在国内,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念、学生写,而在英国,则都是rnnning dictation,即以伙伴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学生们两人一组,—个做runner,即跑去记忆黑板上的句子,另一个人则做scribe,即速记员——迅速写下runner读出的句子,由于整个任务必须两个人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生命合作意识。而将个人竞争再转化为小组或团队之间的竞争,学生们则就又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同时更学会了礼貌和体谅。 日本教育界也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又来源于想象力,只有在一个安全和宽松的教育环境中,人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自主性、发挥想象力。因此日本的课堂着力构筑具有民主氛围的教学环境,其中心的原则就是“学生必须拥有平等获得奖励和利益的权利,包括教育资源、信息和学习的材料”。在日本的初中课堂,对学生尊重的表现就是提供一个赏识人的尊严(RecognitionofHumanDignity)的教学环境。如在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把整个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活动全部告知学生,同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拟定基本的学习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是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学习背景,并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而在整个教学评价中,教师也总是充满鼓励性地激发成绩落后的学生,比如用鼓励的话语说“比上一次有进步”、“这次表现不错”、“棒极了”等。 (四)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中国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在对国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属三足鼎立。作为教育源头的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迅猛发展。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家庭教育的对象、环境、内涵正发生着显著变化。然而,在独生子女背景的当下,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意义现状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上的一切必然将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反映到家庭中来,从而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既是基础教育的场所,又是终身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并且关系到学校、社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旺发达。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将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然而这又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1.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社会细胞中,少年儿童无时无处不在受着家长的影响,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孩子也在这有形与无形之中接受着教育,由于各家庭在政治、经济、物质、文化教育手段和态度等方面参差不齐的层次,少年儿童在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情感性格、意志气质方面千差万别。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其精神世界的开拓者。 2.家庭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及社会文明程度影响深远。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功能对促进民族优化、社会进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起始和基础,亦是实现社会化的通道和桥梁,它为人指引基本的人生之路,为人

最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案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黑体四号加粗) (一)课程性质(仿宋四号加粗) 本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学科整合,改造学科结构的课程。其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中国现当代优秀作家作品;二是让学生学会鉴赏分析作品,增强人文修养;三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二)课程定位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职业特点是社会接触面广,需要广博的人文修养,同时对写作、摄影、口才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现代传媒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整体呈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对于学生就业后了解时代,观察社会有着重要启发的作用。其优秀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人文精神的塑造,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也非常重要。 前导课程:在学习了相应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之后,文学会为他们提供新鲜的视角和不同的思考方式。 后续课程:为后面的《创意写作》、《创新创业课程》等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共18周,36学时,每周2学时。其中讲授28学时,学生讨论和发言8学时。 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小组讨论、论文撰写、作品演绎(表演和拍摄)等。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鼓励学生各种形式的文学输出。 由于学生的熟悉程度不同,中国现代文学部分占60%,中国当代文学部分占40%。覆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所有文学形式,各占比例为30%、15%、20%、15%,实践部分占20%。 实践部分包括:学生的赏析小论文、期末论文、小组发言、课堂发言、作品演绎等。 学生学分考核分散于整个学期,改变过去以期末为主的考核方法。具体为: 考勤 10% 作品阅读情况检测 10% 赏析小论文三篇 30% 个人课堂陈述 15% 小组发言 10% 作品演绎 10% 期末论文 15%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国家庭教育弊端

在亿万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里,孩子满青不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个。面对此情此景,与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评孩子本人及其极端行为本身的道德问题,过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不如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致命因素和败笔。 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孩子选择离开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一种沉默的妥协,一种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笔者要说,满青是理智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更加极端的方式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开始摆脱自身的不利因素,主动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接受社会的熏陶和教育。同时,满青又是冲动的,因为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他忽视了必要的道德因素,从此抛却了家庭的亲情,淡化了父母的感受,无视了亲人的悲伤。 面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很难笼统而简单的一言闭之,笔者姑且把家庭教育相对模糊地分为两个阶段: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 细细数来,可概括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败笔: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和法国,希望把两国的大学学风引入中国,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明确大学的宗旨,扭转校风。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而非养成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在改变校风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他们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整顿教师队伍,聘请学有所成、德高望重的学者任教,辞掉不称职的中外教师;率先在大学中设立各科研究所,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提倡道德修养,成立各种团体,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其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无论何种学派,只要它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使彼此相反,也可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在教师聘请上以学术造诣为标准,而不管其政治倾向如何。这一原则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文化的专制和垄断,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

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1301852.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6-15来源:《新科教》2009年03-04月供稿文/高扬(抚顺市卫生学校英语教研室,辽宁抚顺, 11300 [导读]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是各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美两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各有千秋。因此认识并借鉴先进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口素质具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美;传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是各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民族拥有着巨大的意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美国家庭教育思想也逐渐传入我国,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的异同。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共同之处 1、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着“孟母三迁”、“岳母刺骨”、“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家长从小就很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和培养孩子怎样做人。在美国家庭道德教育中,宗教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做任何事时,要从心中的上帝的标准去评判,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的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这些也都体现了美国家庭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2、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不同。这是由性别特点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男性就负责外出狩猎,抵御外来侵袭,而女性则负责承担哺育喂养、料理家中事务的责任。直至今天,在中美两国,母亲仍旧在家庭中扮演着主要抚养者的角色,她们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及情感教育。而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并为家庭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在孩子眼中也较威严。 3、注重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阅读习惯。在中国的古代,父母从孩子很小时就引导他们阅读四书五经等书。到了现代,很多父母会为孩子选择《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书籍来阅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美国,幼儿一定要听一段故事才能入睡。此外,中美的准父母们还会在孩子出生之前给胎儿朗读小故事作为胎教的一部分。这都体现了家长对于孩子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 4、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和模仿对象。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要比上万句命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 1、目的不同。家庭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它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区别在于“成才”与“成人”,或者说“望子成龙”和“望子成人”是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本质区别。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着眼于孩子读书有个好成绩,考入好的高等学府,将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