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素材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素材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素材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素材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赵雅超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见附录)【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一、教材分析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的规律。

2.本节内容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较难分析,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重力和弹力之后,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受力分析能力后能够更好的理解分析不同情形中的静摩擦力;在通过实验得出静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并且,通过对静摩擦力的学习能够帮助体会假设法和二力平衡法在物体受力分析中的应用,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材内容与体系安排

教材的本节内容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思路是:认识静摩擦力的概念,掌握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教材先通过一个推箱子的实例介绍了静摩擦力概念和方向,再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总结了静摩擦力的大小情况,最后通过“说一说”介绍了生产生活中对静摩擦力的利用。内容单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二、学情分析

1.认知层面

⑴初中课本只说明了滑动摩擦力,并没有对静摩擦力定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有关静摩擦力的现象只是有了感性的认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还应具体分析。

⑵学生本来对相对静止的认识就不够深刻,存在“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只有静止的物体才有静摩擦力”等错误前概念的误区,并且由于相对运动不可观察,造成了学生在静摩擦力方向的理解和判断上的障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走出误区,突破错误前概念。

2.知识层面

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过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3.能力层面

学生在通过前面重力和弹力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受力分析的能力,但仍需加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⑵会判断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有无,静摩擦力的方向;

⑶认识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静摩擦力;

⑵通过用假设法分析物体相对运动趋势,利用二力平衡,逆向分析静摩擦力方向;

⑶实验探究静摩擦力大小范围以及最大静摩擦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列举一些身边应用静摩擦力的例子和日常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物理联系社会;

⑵通过假设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成就感;

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之美,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的判断。

2.教学难点: 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有无,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五、设计理念

为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大环节。分别是“情景创设,导入新课”、“观察体会,构建新知”、“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静摩擦力、并通过不同感官认识静摩擦力,争取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新概念。并通过“深化理解”环节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再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启发式讲授法;假设法;实验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法;讨论法。

七、教学用具

1.实验仪器

斜面,物块,毛巾,纸条,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砝码,托盘,木板。

2.多媒体

PPT,图片,视频资料。

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让学生亲身感受静摩擦力的存

在。.

(先后做手相对桌面滑动和静止的动作,感受他们之间的阻碍作用。)

教师活动

【静摩擦力新课的引入】

让学生将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手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再让学生把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手与桌面间的阻碍作用,进而引出静摩擦力。且将静摩擦力简单定义为: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做实验,感受手与桌面间滑动时他们之间的阻碍作用,以及手相对桌面静止时他们之间的阻碍作用。通过对比滑动摩擦力,体会静摩擦力的存在。

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身体验和熟悉的滑动摩擦力入手顺利引出静摩擦力,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具体认识“静摩擦力”这一抽象概念。

观察体会构建新知

1.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通过三组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的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一】

通过将纸条只是与书接触和将纸条夹入书脊且夹紧是否都能提起课本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接触且有挤压。教师活动.激发兴趣1 【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⑴纸条夹入书脊(夹紧)纸条能否提起比它重的课本能够提起【演示实验】.

⑵继续提出问题:纸条为什么能够提比它重的课本?

2.深入分析

【对比分析引导提问】

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实验,并回答问题。

⑴将纸条夹入书脊(夹紧)后能够提起课本,书有怎样的运动趋势?

⑵是什么力使纸条夹入书脊后能够提起课本?方向如何?并说明理由。

⑶对比分析:为什么只是将纸条与书接触时,纸条不能提起课本,而将纸条夹入书脊且夹紧时能够提起课本,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静摩擦力?

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间接触且有挤压。(板书)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

⑴猜想:能/不能

⑵思考问题。

观察实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课本有想要向下的运动趋势。

⑵静摩擦力,向上。因为要阻碍书想要向下的运动趋势。

⑶因为一个有挤压一个没有挤压。

以情激学,以趣导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静摩擦力特点的欲望。

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小实验入手,学生通过亲手实验,使课堂的氛围更为活跃,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

【实验二】

通过将物块放在“光滑”斜面上和放在铺有毛巾的斜面上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接触面粗糙。

教师活动

【对比分析引导提问】

⑴松开手后,物块会下滑吗?铺上毛巾后物块会下滑吗?

⑵静止在铺有手巾的斜面上的物块有怎样的运动趋势?是什么力阻碍了物块的运动趋势?方向如何?并说明理由。

⑶再通过分析:同一物块,同一斜面,铺毛巾和不铺毛巾,一个产生了静摩擦力,一个没有产生静摩擦力。

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接触面粗糙。(板书)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

⑴会/不会;不会/会

⑵有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因为阻碍物块想要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趋势。

⑶毛巾比较粗糙,而斜面相对毛巾比较光滑。认真观察并思考,与老师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接触面粗糙。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分析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三】

设置斜面实验的平面对照组,引导学生的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二个结论。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有相对运动趋势。

教师活动

【分析对比引导提问】

前面已经分析了物块在铺有毛巾的斜面上静止不动时,有沿斜面向下的运动趋势,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那么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⑴当这个铺了毛巾的斜面变成平面时,物块还有想要运动的趋势吗?

⑵是否还受到静摩擦力阻碍物块的相对运动趋势?

再通过提问为什么斜面上的物块受到静摩擦力而平面上的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什么情况下产生静

摩擦力?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结论:有相对运动趋势。(板书)

学生活动

认真思考后回答问题:

⑴没有。

⑵物块不受静摩擦力。

积极参与,和老师一起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斜面实验的平面对照组,引导学生的出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有无是静摩擦力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强调相对运动趋势有无在静摩擦力产生中的重要性。

2.静摩擦力的定义

通过前面条件的得出归纳总结,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定义:两相互接触并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教师活动

【引导总结】

逐步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的定义,并将定义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深化记忆。

学生活动

逐步分析,得出静摩擦力的定义,完成填空。

设计意图

逐步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的定义,并将定义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深化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的定义,并将定义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深化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1)毛刷实验

用毛刷刷毛方向演示分析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教师活动

【引导过渡】

学生前面已经学过关于静摩擦力的有关概念,在前面讲授静摩擦力的有关概念时,已经渗透了关于静摩擦力方向的有关知识,学生自然好奇静摩擦力的方向究竟是指向哪里的?教师运用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运用假设法和二力平衡法,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

用手水平想做拉动刷子,且保持刷子相对桌面静止不动。

【提出问题】

⑴分别说出刷子的运动趋势和刷毛弯曲方向,刷子的运动趋势与刷毛方向有联系?

⑵桌子和刷毛之间存在什么力?方向如何?

⑶静摩擦力方向与刷毛方向有何联系?

【启发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板书)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⑴刷子有水平向右运动趋势,刷毛方向水平向左,刷子运动趋势方向与刷毛方向相反。

⑵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⑶相同。

设计意图

用毛刷刷毛的方向显示静摩擦力的方向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并帮助学生体会假设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板擦实验2.

利用二力平衡法判断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播放传送带视频

播放传送带运送行李的视频,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走出错误前概念。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

演示将板擦压在黑板上,保持静止。让学生分析板擦受到静摩擦力的方向,引导学生从板擦静止,受力平衡入手利用二力平衡分析出板擦所受静摩擦力方向。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⑴传送带上的货物是否处于静止状态?(注:学生不易静止是相对的,要注重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教师讲解相对静止是指“两物体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⑵货物是否受到静摩擦力?方向如何?

⑶静摩擦力是否为阻力?

学生活动

思考分析,画受力图。

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⑴静止/非静止

⑵受静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上。.

⑶静摩擦力是动力,不是阻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二力平衡法在物体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先让学生分析使学生暴露对相对静止的错误认识以及“只有静止的物体受到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的错误前概念,再利用视频分析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并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相对静止。

2.探究静摩擦力大小

演示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不断增大但有一个限度,让学生感性认识静摩擦力大小变化规律,并提

出猜想。

然后验证猜想,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记录最大静摩擦力。

教师活动

⑴演示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不断增大但有一个限度,让学生感性认识静摩擦力大小变化规律,并提出猜想:在拉力增大时,静摩擦力也逐渐增大,但有一个限度。

⑵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用如下装置演示通过弹簧测力计探究静摩擦力大小规律,并介绍最大静摩擦力。

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记录最大静摩擦力。

⑷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同时老师分析,最终于学生一起总结出静摩擦力大小范围:并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学生活动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动手探究静摩擦力大小变化范围认识最大静摩擦力。

设计意图

先感性认识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并且存在一个范围,再探究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加深其对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关系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学以致用】【延伸拓展.

让学生观察体会生活中的静摩擦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源于生活物理联系社会”并帮助学生走出“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的错误前概念误区。

通过讨论分析人走路时和人在超市电梯上的静摩擦力,体会静摩擦力对生活的益处。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静摩擦力的危害。

教师活动

⑴让学生讨论分析人走路时和人在超市电梯上的静摩擦力,体会静摩擦力对生活的益处,同时帮助学生走出“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的错误前概念误区。

⑵让学生观察体会静摩擦力的危害,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尽量减少静摩擦力的危害。

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静摩擦力的实例。

学生活动

讨论

分析

举例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静摩擦力的利与弊,使学生全面认识静摩擦力,在思考中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同时纠正学生“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的错误前概念。

【随堂练习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完成教材上p61问题与练习1,2(1)(2)(3)题,深化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师活动

帮助学生完成题目,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仔细思考,完成习题。并配合老师一起完成课堂小结,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本堂课进行整体回顾,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教学评价,达到检测与鼓励的目的。.

十、板书设计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部分的基石,主要解决静摩擦的定性分析问题,是本章内容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生活小实验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培养科学精神,以学生为本,通过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玩,玩中思。有效攻破难点,突出重点,基本完成了本堂课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得出关系F =μFN。本人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有意识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处理。首先,把教材中一课时内容分为二课时,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基本概念上一课时,这样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科学探究;另一课时为习题练习及深理解;其次,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结合;第三,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二、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只是对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计算并不了解;并且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学二个月的教学,本人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3.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4.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5.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由静摩擦力增大到一定值时,继续增加外力则受滑动摩擦力,使同学培养辩证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编排在弹力之后,就地位而言,由于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所以熟练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对后面的知识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一节,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入手,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演示实验,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图出了这一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在知识方面还有缺欠,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了摩擦力的基础知识,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只会对二力平衡下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摩擦力是否存在有一定的认识,对摩擦力的方向有一定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外力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实践的思想。 在探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要素的思维方法。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种摩擦力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误以为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的大小相等,要纠正学生的这一观念。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用具:玻璃珠,塑料筷子,木筷子,表面涂着油的啤酒瓶,一端带着定滑轮的长木板,木块,沙桶,沙子,绳,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模板}

第4.3节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元素以其化合物,如碱金属和卤素两类元素的知识,以及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关系,从而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观察比较,对比归纳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同 学们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学习这两节内容知道了什 么?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回答]碱金属 都有金属性,而 且金属性强弱 不同。卤素都具 有氧化性,但氧 化性的强弱不 同。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使学生容 易接受 过渡[讲述]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卤素不但性质相似结构 也相似。那么除了碱金属和卤素有规律可寻外其他 元素是否也有规律可寻呢?迄今世界上已经发现了 一般多种元素,那么这一般多种元素是否也同样有 相似之处呢?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关系 吗?今天就让我来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关于元素周期 律的知识。 [倾听]为学习元 素周期律 做了更好 的铺垫 环节二: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到规律[提问]首先让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元素周期表, 从周期表里面大家能观察到有什么规律可寻吗?请 大家仔细观察然后给我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提问]同学们说的很正确,它们的化合价和半径都 有变化,那么它们是有规律的变化还是没有规律的 变化呢? [讲述]对,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我们发现随着原 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我 要告诉同学们我们把元素周期表的数列我们叫做主 族,我们把同一行叫做同一周期。下面大家再看看 这张表格。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图片就能得到的信息。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知道了,同一周期原子半径逐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变化, 它们的半径有 变化。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正负, 而且从左边大 多都是正价,右 边大多都是负 价,最后面的一 竖列都是0价。 通过观察 元素周期 表获得一 些元素周 期变化的 规律。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 [投影] 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来给元素命名,固然比较形象化,但是书写十分不便;若在不同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则尤为困难,怎么办呢?这节我们来学习更简单的表示元素的符号。 推进新课 一、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提问]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呢? 1.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S、P、K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a、Zn、Si等。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4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分析]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 [思考]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小结]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 [练习]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2N ②3S ③nFe 答案: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3S表示3个硫原子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新)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本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物理意义和大小特点;能在实际问题中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体会应用DIS系统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重新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审视和探索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判定。 难点:1、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三.主要教学方法 DIS实验探究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杨柳青一中刘新2011.3 一、课前四问 (一)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性;通过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第二课时内容。这是对化学必修1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理论指导,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本节课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实验需要约38分钟,反馈练习约7分钟。(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具有逻辑性,从教学结构上应当体现教材本身的逻辑系统;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通过学案导学法,将预习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提前完成。通过课堂师生、生生交流,课堂练习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过程五环节

摩擦力教案一

摩擦力 绵竹新市杨天云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 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 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特性和规律。 2. 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 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 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

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 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 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 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静摩擦力教案

3.3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2.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二、教学重点: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四、教具: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等。 五、教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情景1:班里正副班长正好是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让他们进行一场关于“力”的比赛。正班长(女同学)夹桂圆,副班长(男同学)夹玻璃球 情景2:教师:我用一种“魔力”用一本书把另一本书提起(把书页交替叠放,然后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并让学生握住两本书的边缘向外拉,看有什么体会?新课教学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教师讲解 知识回顾一、什么是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 比较以上情况,思考: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解释相对静止的意思: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引入静摩擦力概念 1、定义:两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

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给学生一个任务:从身边的物体尝试并体验一下静摩擦力。 学生尝试体验静摩擦力得出条件:①接触面粗糙用刚才的班长夹玻璃球得出。②接触并挤压(弹力的产生条件)用手握粉笔来得出此条件,手和粉笔之间的压力逐渐减小粉笔掉下。 ③有相对运动趋势。解释趋势:事物向某一方向发展的动向。 所以产生摩擦力首先位置是相对静止然后是又发生相对运动的动向。研究一个力除了知道概念和产生条件以外,还要研究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那?学生回答在接触面上。静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呢?看毛刷实验: 手握毛刷用力向左拉并让毛刷与桌面保持相对静止,1、我向左拉毛刷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刷毛弯了。2、刷毛为什么弯了?学生: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3、向那侧弯?学生:向右弯。教师:说明受到向右的摩擦力。4、假设桌面是光滑的,在向左的拉力作用下会毛刷向那儿去?学生:会向左去。5、因此毛刷相对桌面有向那儿的运动趋势?学生: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教师:刚才看到的现象中毛刷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右,毛刷相对桌面的运动趋势方向向左,它们的方向相反。从这个实验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看视频重温静摩擦力的方向。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是判断物体静摩擦力方向的关键 ①、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可用假设法。其操作程序是: A.选研究对象----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 B.选参照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且施加静摩擦力的物体; C.假设接触面光滑,找出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体的运动方向即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D.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一一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②、所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指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物体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比如物体静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没没有摩擦,物体将沿斜面下滑,即物体静止时相对(斜面)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方向搞清楚了,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静摩擦力的大小。板书大小。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器材:木块,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测出的是拉力,而我们需要测的是静摩擦力应该怎么办? 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主要事项:1、测力计要先调零;2、拉测力计时要保持和接触面平行;3、拉动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无锡市荡口中学陆静娟 【教材分析】 1(《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江苏版化学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内容。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着力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化学学科中“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本单元是在江苏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设计思路】 通过核电荷数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比较这些元素原子结构异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探讨元素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处理素材?交流讨论?得出规律

【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结合有关数据认识元素周期律,即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 3(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 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和讨论、实验探究、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的依据讨论、交流创设情境,是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有无引起学生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学习的兴周期律。趣。 [板书]元素周期律 [引导和提问] 画核电荷数1~18号元复习旧知1(请同学们画出核电荷数1~18元素的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识,引发新原子结构示意图。寻找规律。知识。 归纳、回答: 从学生熟 1~2号元素:电子层数悉的元素 相同,都是1,最外电入手,增强 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到学生对新2(试着寻找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2。 知识的亲规律。 3~10号元素:电子层数切感,培养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元素与元素符号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及元素符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物质和抽象符号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这是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没有体会到身边物质与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化学元素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当学生知道物质世界是巨大的、丰富的,其种类繁多,而组成众多物质的化学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恰是元素组成物质时组合的多样性,造就了物质的多样性,并通过元素组成的方式不同将浩瀚的物质世界进行分类整理时,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概念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 2、初步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判断

3、学会常见的元素符号的写法,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理解元素、物质、分子、原子四者之间的关系 5、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体会到身边物质与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化学元素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判断,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2.难点:教学难点是元素概念的形成,分类思想的初步形成和常见元素符号的熟练记忆。 五、教学方法: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通过纸牌游戏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一)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 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2、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二)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一)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二)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塑料杯、大米、筷子一支、滑块两个、长木板 教学板书: (1)F静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F静的大小:0∠F静≤F最大 §3.3静摩擦力 教学进程: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长武中学陈宝凤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元素符号教案设计教育

元素、元素符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

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律 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第二个标题。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感到熟悉,概括性强,学习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符号》教学设计(1)

《元素符号》教学设计 一、总体理解。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合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元素符号的准确写法。 ②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通过对元素符号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中元素知识,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水平。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知识的应用,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 难点:元素符号的含义。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解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符号的意义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度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准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元素概念、地壳中元素含量及分布。 [设置问题] ※:科学家们怎样来区分和研究100多种元素呢? (二)、新课教学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的来历】 ○、历史上道尔顿的图形加数字表示元素的方法。 ○、中国对元素名称的书写规律: 1、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 ①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大写。 ②如果有几种元素名称第一个字母相同,则附加第二个字母小写以示区别。[学生练习]: [教师讲解]: 2、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符号前带系数表示的意义:只能表示原子。 如:2H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而不能表示2个氢元素。 ○、学生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