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4

/ 1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师活动评点学生活动1解,激发学生的的单位相同。2mvE?1、公式:k2加深对动能探究兴趣。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感受理提问:动能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它是标的理解。

论探究的过程,量还是矢量?力对初速度为零的学生回答:在学生求解的过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说明:2由物体的速且总为正值,①动能是标量,巡适二次方成正比。度程中要率

和质量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牛顿第二定律视,加以指导。根据提问:动能的单位?ma?F

应用学生的解答……①)②动能的单位:焦(J过程,肯定学生:公式根据运动学22 J

1=1N·m=1kg·m/s的探究过程。让22al?2v?v…②学生练习:12学生体会探究的:人和猎豹一起奔跑,质量1随堂练习:F做功外力乐趣和喜悦。

的速度奔跑的猎豹和质量 100kg、以8m/s FlW?在探究的基础…………③

的速度奔跑的人10m/s60kg、短时间内以:③上进一步激发学得由①②

相比,试问谁具有的

动能大?11生的科学思维能22mv?mv?W过渡: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做功和物体1222力。速度变化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为合力通过W回学生推导讨论,问题的、探究动能定理(二)做的功。答,了解解题的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合作探究卡探究动能自主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基本思路定理部分。2.

通过问题和实完成例题,某物体的质量为如图所示,:设计情景1m学生练习用牛顿运动定律和际事例,增加学的作用下发生F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生对知识的感性运动学公式分别求解。求做功v增加到,速度由l一段位移v动能定理不涉及学生回答:向和认识横联21和速度变化的关系?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系,突破教学难

思时间,应用比较方便的学通过生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考,和以前所学的思维方法有机结合,突破难点。学习用理论指导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选择学生的答案,实践的方法,培式能根据动定义。纳归,总结养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EW?E?12kk学生根据所学 W的意义拓展思考:考虑摩擦时的知识,当堂巩中水平面是粗糙:若在设计情景2[情景1]固,培养应用规,则

外力做功与动能μ的,且摩擦因数为律解决问题的能变化的关系又如何?力,加强对知识

和规律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二、动能定理4 / 2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 3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点评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功。:2 课堂练习为BCAB为1/4圆弧轨道,如图所示,的长度R,BC水平直轨道,圆弧的半径为的物体与两个轨道间mR也是。一质量为A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当它由轨道顶端处停止,C从静止开始下落,恰好运动到段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AB那么,物体在多少?

四、作业:、题、《问题与练习》第 34

4

/ 4

优质课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归纳动能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动能定理的研究应用,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动能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人类利用动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观看系列图片,联系生活,发散思维。 复习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 1、动能: 2、功的表达式: W=FS (二).动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那么,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现在让我们复习一下初中做过的实验. 【演示实验】 1.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让小球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物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2.演示并观察现象, ①让同一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 图1 滑块把物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②让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 块把物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学生观察实验填写表格: 高度h 前进的位移s 做功的本领 动能 质量m 相同 大 大 大 大 小 小 小 小 质量m 前进的位移s 做功的本领 动能 高度h 相同 大 大 大 大 小 小 小 小 3.通过实验定性分析得到: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质量越大、 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通过大量精确的实验,人们发现:一个质量为m ,速度为v 的物体,它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二次方乘积的一半。用E k 表示动能,则有 4、讲述动能的有关问题:(板书) ①动能的表达式 ②动能是标量,无方向,求和只需用代数相加减 ③动能的单位:焦(J )22111/J N m kg m s =?=? 5、例题分析 【例题1】 一个质量为60 kg 的人以10 m/s 的速度奔跑;一颗质量为0.010 kg 的子弹以800 m/s 的速度射出;人和子弹相比,哪一个的动能大? 解:根据动能的定义式,人的动能是 子弹的动能是 通过比较可知,子弹比人的动能大。 6、小试身手 ①我国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速度为 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少? () 232102.71732 1 21???== υm E k J =4.48×109J ②课本第74页“练习”第1题 (三).动能定理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也就是说有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能量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一个质量为m ,初速度为v 1的物体,受到外力F 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一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回顾知识引出新内容,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而且我们知道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时候总是对应于某种能量的变化。那么重力做功的时候对应于何种能量的变化呢? 生:重力势能的变化。 师:弹簧弹力做功的时候对应于何种能量的变化呢? 生: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变化。 【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回想前面的知识,并且对功和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潜意识的思考。这对下面的推导演绎动能和动能定理有很大的帮助。】 师:对,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我们前面所学的两种能量的存在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 【由于初中已经对动能有了感性的认识,而感性的认识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将学过的东西再次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师:我们在研究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入手分析的呢? 生:是从重力做功开始研究的。 师:从重力势能的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来研究动能呢? 生:也从力做功研究动能。 师:行得通吗?能不能,只有我们大胆尝试后才能知道。下面我们就从力做功来开始研究动能。 2.构建知识平台,铺设探究之路。 师:首先我们设计如下的物理模型: 一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速度也由原来的变为求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是得出正确结论的保证。】 生: 师:我们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a 。那么位移又等于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大家看F 是恒力,有时在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 生: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对,是我们熟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来求出等于什么? 生: 师:好,我们知道了F 和,那么代入即可的到F 对物体做的功的表达式: 【引导学生利用运动学公式得出,使学生掌握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动能表达式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将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分析论证 师:观察这个式子中有两个这种形式的量。再看这个量在过程结束与开始时的差正好是力F 对物体做的功。在此过程中物体除了动能是否还有另一种能量的变化啊? 生:没有出现别的能量的变化。 师:那么是不是我们要探究的动能呢?似乎是,但不敢肯定。那么大家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当物体的初速度为零时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的末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由此我们能否肯定就是动能的表达式啊? 生:能肯定。 【分析和论证是这节教学需要突出的探究要素。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刘天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动能。 (2)、由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出动能公式:21 2k E mv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 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3)、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掌握动能定理: (1)、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理解“代数和”的含义。 (2)、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推力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通过对导出式进行分析,利用功能关系进行引导来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 教学设计及学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动能定理进行推导,得到定理的表达形式;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辨析,提高认识。 教学工具: 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 简要回顾动能的有关知识: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的质量与它的速度平方乘积的一半定义为物体的 动能,用E k 表示,即:定义式:2 1 2 k E mv 新课教学: 一、探究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 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的作用下经位移s,速度由原来v1的变为v2,则力F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有怎样的关系?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在前几节我们学过,当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时候一定对应于

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本节来探究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在本章“1.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应该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我们现在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样的关系. (实验演示或举例说明) 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月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师: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生: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师:说明什么问题? 生:高度越大,滑到底端时速度越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强,说明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师: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生: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师:说明什么问题? 生: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对外做功的本领不同,是因为物体的质量不同,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风力发电与龙卷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 教师引导参考问题:1.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方法,风力发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2.龙卷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龙卷风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能量呢?

故事导入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得敌军头破血流. 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原理. 推进新课 一、动能的表达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参案: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学生思考后总结:汽车运动得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多,应该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货车具有的能量要比小汽车具有的能量多,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动能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问题:如何验证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 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情景设置一:大屏幕投影问题 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 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 2.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六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1 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 题目:罗尔定理与拉格朗日定理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别掌握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及对应的几何意义,掌握三个推 论。 2.能力目标:首先让同学们知道微分中值定理包括四大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 日定理、柯西定理、泰勒定理),然后通过学习罗尔定理,类比学习理解拉格 朗日定理,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和迁移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数形结合的 思想,以及严密的思维方法,从而亲近数学,爱上数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定理是基石,只有基石牢固,大厦才能建的 高。 2.难点: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的应用与推广,以及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区别 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讲授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手段:板书与课件相结合 五、教学基本流程:

六、教学 情境设计(1学时): 1、知识回顾 费马定理:设函数)(x f 在0x 的某领域内有定义,且在0x 可导。若0x 为f 的极值点,则必有0)(0='x f 。它的几何意义在于:若函数)('x f 在=x 0x 可导,那么在该点的切线平行于x 轴。 2、引出定理,探究案例 微分中值定理是微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数的应用中起着桥梁作用,它包括 四大定理,分别是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和泰勒定理,先学习拉格朗日定理的预备定理——罗尔定理。 定理 6.1 (罗尔(Rolle )中值定理) 若函数f 满足如下条件: (i)f 在闭区间[]b a ,上连续; (ii)f 在开区间()b a ,内可导; (iii)()()b f a f =, 则在()b a ,内至少存在一点ξ,使得 ()0='ξf . ()1 罗尔定理的几何意义是说:在每一点都可导的一段连续曲线上,如果曲线的两端点高度相等,则至少存在一条水平切线(图6—1).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 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 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E P mgh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 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 情景1 :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 :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 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 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所 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1、v2 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v22v122al 得 v2 2 2a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12mv2”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 1 2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满足物体动能的特征,所以“21 mv2” 就是我们要寻 找的动能的表达式,动能用E k 来表示,则 E 1 mv 2 k2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 2 2 、表达式:E k 2mv; 3、单位:焦耳,简称焦,有符号J 表示; 2 2 1kg m2/ s21N m 1J w Fl 2 2 2 2 v v m(v v ) 2 1 ma 2 1 2a 2 1 2 1 2 mv2 mv1 2 2 2 1 1) l ,速度由v1 增加到v2,如图

微分中值定理教案

微分中值定理 【教学内容】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中值定理,特别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分析意义和几何意义; 2、能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 3、了解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推论1和推论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应用 2、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中辅助函数的引入。 3、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背景及回顾 在前面,我们引进了导数的概念,详细地讨论了计算导数的方法。这样一来,类似于求已知曲线上点的切线问题已获完美解决。但如果想用导数这一工具去分析、解决复杂一些的问题,那么,只知道怎样计算导数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以此为基础,发展更多的工具。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1)函数与其导数是两个不同的函数;(2)导数只是反映函数在一点的局部特征;(3)我们往往要了解函数在其定义域上的整体性态,需要在导数及函数间建立起联系――搭起一座桥,这个“桥”就是微分中值定理。 由此我们学习了极值点的概念、费马定理、特别是罗尔定理,我们简单回忆一下罗尔定理的内容:若 函数)(x f 满足下列条件: ①在闭区间[]b a ,连续 ②在开区间()b a ,可导 ③)()(b f a f = 则在()b a ,内至少存在一点c ,使得0)(' =c f 二、新课讲解 1797年,法国著名的数学家拉格朗日又给出一个微分中值定理,史称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或微分中值定理, 但未证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在分析中是许多定理赖以证明的工具,是导数若干个应用的理论基础, 我们首先看一下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内容: 2.1拉格朗日定理 若函数)(x f 满足下列条件: ①在闭区间[]b a ,连续 ②在开区间()b a ,可导 则在开区间()b a ,内至少存在一点c ,使 ()()a b a f b f c f --= )(' 注:a 、深刻认识定理,是两个条件,而罗尔定理是三个条件。 b 、若加上)()(b f a f =,则()()00 )(' =-=--= a b a b a f b f c f 即:0)('=c f ,拉格朗日定理变为罗尔 定理,换句话说罗尔定理是拉格朗日定理的特例。 c 、形象认识(几何意义),易知()()a b a f b f --为过A 、B

动能动能定理教案

第四节 动能 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动能; (2) 知道动能公式22 1mv E k ,会用动能公式进行计算; (3) 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 (1) 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多媒体教学演示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2.内容组织 (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举例: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

强。所以说动能表征了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 下面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 如图: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 ,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在恒定外力F 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 ,得到速度v ,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外力做功W =Fs =ma ×222 12mv a v = 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所以 221mv 就是物体获得的动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 用k E 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22 1mv E k = 。即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由以上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动能与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它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 )。一个物体处于某一确定运动状态,它的动能也就对应于某一确定值,因此动能是状态量。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加深同学对动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 ① 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 ② 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 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 ④ 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3)动能定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授课班级k一5 授课老师杨再英 ★学情分析 随着对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刚入学时对物理的新鲜感正被逐渐繁难的物理知识带来的压力所取代,许多学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个低谷。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基本轮廓及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说是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模式上,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入门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老师更加应该注重方法加以引导理解。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作业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还应该在教学中漫漫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复习要求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通过新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知道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关系这 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复习课 教师活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还知道动能表达式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22 1mv E k = 教师活动: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00m/s ,它的动能是多大?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21222 121mv mv W -=,就可以写成 12k k E E W -= 其中2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2221mv ,1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212 1mv 。 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 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 表示什么意义?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 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 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 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 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 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 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教育教学设计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教学设计 第六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1 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 题目:罗尔定理与拉格朗日定理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别掌握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及对应的几何意义,掌握三个推 论。 2.能力目标:首先让同学们知道微分中值定理包括四大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 日定理、柯西定理、泰勒定理),然后通过学习罗尔定理,类比学习理解拉格 朗日定理,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和迁移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数形结合的 思想,以及严密的思维方法,从而亲近数学,爱上数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定理是基石,只有基石牢固,大厦才能建的 高。 2.难点: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的应用与推广,以及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区别 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讲授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手段:板书与课件相结合 五、教学基本流程: 知识回顾引出定理,探究案例类比学习,理解定理

六、教学 情境设计(1学时): 1、知识回顾 费马定理:设函数)(x f 在0x 的某领域内有定义,且在0x 可导。若0x 为f 的极值点,则必有0)(0='x f 。它的几何意义在于:若函数)('x f 在=x 0x 可导,那么在该点的切线平行于x 轴。 2、引出定理,探究案例 微分中值定理是微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数的应用中起着桥梁作用,它包括 四大定理,分别是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和泰勒定理,先学习拉格朗日定理的预备定理——罗尔定理。 定理 6.1 (罗尔(Rolle )中值定理) 若函数f 满足如下条件: (i)f 在闭区间[]b a ,上连续; (ii)f 在开区间()b a ,内可导; (iii)()()b f a f =, 则在()b a ,内至少存在一点ξ,使得 ()0='ξf . ()1 罗尔定理的几何意义是说:在每一点都可导的一段连续曲线上,如果曲线的两端点高度相等,则至少存在一条水平切线(图6—1). 升华、理解新知 课堂小结作业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要求与目标: 1、 理解动能的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 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3、 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4、 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二、重点与难点: 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①请同学们欣赏几个课件,这些课件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学生的回答是:这些物体均在运动, ②哪这些物体具有能吗? 归纳:我们把这些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叫物体的“动能” ③哪么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例题1、如图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当物体受到恒力F (F >f )作用从速度V 0增加到V 时,物体运动合力做功为多大? 解:物体运动中的加速度为: m f F a -= 由运动学公式得到as V V 22 02+= 代入得到:m s f F V V )(22 02-=- 整理得到:s f F mV mV )(21212 02-=- 我们将:2 2 1mV =E k ,叫物体的动能。s f F )(-=W 合,叫合外力做功。 (二)、认识动能:E K =2 2 1mV 动能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物体的速度平方有关; 它是一个标量,仅有大小而没有方向。如一个物体以4m/s 速度从A 点运动过后又以4m/s 的速度返回A 点,两次过A 点时物体的动能大小相等。 动能的单位是:“J ” 有:1kg.m 2/s 2=1J 例题1、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改变,在下列情况下,汽车的动能各是原来的几倍。 A 、质量不变,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倍; B 、速度不变,质量增大为原来的2倍; C 、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 D 、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倍。 (三)动能定理: 1、 在物理上我们将 s f F mV mV )(2 1 21202-=- 叫动能定理,它反映的是物体合外力做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汇总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翟厚岚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物理教研组组长 山东省齐鲁名师工程人选 山东省教师远程培训物理课程专家 张帆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山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研究会 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 蔡建国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 全国第二届创新大赛一等奖 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山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研究会秘书长 蔡老师:各位老师,大家好!

在今天这一讲中,我们将以物理必修II中《动能定理》一课为例,继续探讨有关物理规律教学中的科学探究问题。同时重点谈一下科学探究中的模型研究法以及物理学史在教学方案设计中的作用。 翟老师,张老师,在动能定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曾阅读过新课程4个版本的教科书,关于动能定理这节课,没有一个版本的讲法是一样的,动能定理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翟老师:因为,教科书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它是编写者在领会课程标准要求之后给出的不同的教学思路。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科书,其内容和深度都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的,但不同版本的教材渗透了教科书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领会。既有对科学内容的把握,又结合了他们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实际上,教科书是编写者对教学内容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所以同样的内容主题,在程度、要求、呈现方式、侧重点等方面就出现了差异。 张帆:是的,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认真研究了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通过理解教材编写者对动能定理教学的设计意图,试图挖掘出他们对这节课理解的一些共性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力争设计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案。其实在五年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动能定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朗的认识过程。 蔡老师:在今年4月份山东省教师培训跟进式在线指导时,我浏览过教师们关于《动能定理》这节课专题研讨的帖子,其中的一些帖子确实反映了教师在这节课的备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想法和遇到的问题。 张帆: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去看看一线教师是怎么说的吧。 场外采访:一线教师教学中的疑惑 李成金:动能定理这节课,重点内容是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在学习这节课以前,还没有学习动能的定义。因此,就出现了两种教学方法,一个是在研究动能定理表达式的过程中也在探究动能的意义;还有一种做法是在动能定理规律的教学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黄香高中高一物理组孔祥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用实验探讨了在一个特殊情形下动能与2 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用理论进行推导,看理论与实验是否相符。 实验:定性探讨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板书]动能、动能定理. 我们知道动能的大小是与哪些因素有关? 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我们接下来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动能的表达式 (用投影仪投影下列物理情景及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动能的表达式”并完成相应问题。) 一个初速为v 1,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增加到v 2; 1.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怎样的运动? 2.物体加速度为多大? 3.物体的位移可以怎样表示? 4.在这个过程中恒力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作出相应回答】 W=21222 121mv mv - 强调这里的力为合外力,这个式子对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关系的过程: 重力做的功21m gh mgh W -=表明重力做的功等于“mgh ”的变化,同理这个式子可以用文字叙述成什么? [学生归纳]用文字语言表述表中的结论:力F 所做的功等于“ 21mv 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物理学上就把2mv 2 1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叫动能。 (板书)一 动能 (K E ) 动能的表达式:2mv 2 1=E K 一个新的物理量的学习,除了对它的概念和表达式的学习以外,还要掌握它的其他什么相关内容?请同学们类比“重力势能”这个物理量的学习过程,总结还应掌握哪些动能的相关内容。 1.单位:焦耳(J ) 2.矢标性:标量 3.状态量 正值 课堂练习: 1.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为 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少? 学生自己计算:2mv 2 1=E K =21?173?(7.2?310)2J=J 9105.4? 2.质量一定的物体……………( BC ) 2ν1ν m L F m F

第三章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 第一节 微分中值定理 教学目的:理解并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 中值定理。 教学重点: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教学难点: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罗尔定理 1. 罗尔定理 几何意义:对于在],[b a 上每一点都有不垂直于x 轴的切线,且两端点的连线与x 轴平行的不间断的曲线 )(x f 来说,至少存在一点C ,使得其切线平行于x 轴。 从图中可以看出:符合条件的点出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点,由此得到启发证明罗尔定理。为应用方便,先介绍费马(Fermat )引理 费马引理 设函数 )(x f 在点0x 的某邻域)(0x U 内有定义, 并且在0x 处可导, 如果对任 意)(0x U x ∈, 有)()(0x f x f ≤ (或)()(0x f x f ≥), 那么0)(0'=x f . 证明:不妨设)(0x U x ∈时,)()(0x f x f ≤(若)()(0x f x f ≥,可以类似地证明). 于是对于)(00x U x x ∈?+,有)()(00x f x x f ≤?+, 从而当0>?x 时, 0 ) ()(00≤?-?+x x f x x f ; 而当0

根据函数 )(x f 在0x 处可导及极限的保号性的得 ==+)()(0'0'x f x f 0)()(lim 000≤?-?++ →?x x f x x f x ==-)()(0'0'x f x f 0)()(lim 000≥?-?+- →?x x f x x f x 所以0)(0'=x f , 证毕. 定义 导数等于零的点称为函数的驻点(或稳定点,临界点). 罗尔定理 如果函数)(x f 满足:(1)在闭区间],[b a 上连续, (2)在开区间),(b a 内可导, (3)在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相等,即)()(b f a f =, 那么在),(b a 内至少在一点)(b a <<ξξ , 使得函数)(x f 在该点的导数等于零,即 0)('=ξf . 证明:由于)(x f 在],[b a 上连续,因此必有最大值M 和最小值m ,于是有两种可能的情形: (1)m M =,此时)(x f 在],[b a 上必然取相同的数值M ,即.)(M x f = 由此得.0)(='x f 因此,任取),(b a ∈ξ,有.0)(='ξf (2)m M >,由于)()(b f a f =,所以M 和m 至少与一个不等于)(x f 在区间],[b a 端点处 的函数值.不妨设)(a f M ≠(若)(a f m ≠,可类似证明),则必定在),(b a 有一点ξ使M f =)(ξ. 因此任取],[b a x ∈有)()(ξf x f ≤, 从而由费马引理有0)(='ξf . 证毕 例1 验证罗尔定理对32)(2--=x x x f 在区间]3,1[-上的正确性 解 显然 32)(2--=x x x f )1)(3(+-=x x 在]3,1[-上连续,在)3,1(-上可导,且 0)3()1(==-f f , 又)1(2)(-='x x f , 取))3,1(1(,1-∈=ξ,有0)(='ξf . 说明:1 若罗尔定理的三个条件中有一个不满足, 其结论可能不成立; 2 使得定理成立的ξ可能多于一个,也可能只有一个. 例如 ]2,2[,-∈=x x y 在]2,2[-上除)0(f '不存在外,满足罗尔定理的一切条件, 但在区间]2,2[-内找不到一点能使0)(='x f . 例如 ?? ?=∈-=0 ,0]1,0(,1x x x y 除了0=x 点不连续外,在]1,0[上满足罗尔定理的一切条

动能定理教案精华版

教学过程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________而具有的能. 2.公式:______________,式中v为瞬时速度. 3.矢标性:动能是________,没有负值,动能与速度的方向______. 4.动能是状态量,动能的变化是过程量,等于__________减初动能,即ΔEk=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动能一定是正值,动能的变化量为什么会出现负值?正、负表示什么意义? 二、动能定理 1、内容:运动质点的动能的增量等于其他物体对它所作的功 2、表达式: 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 是。 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1)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的理解 ① W合=W1+W2+…=F1·s+F2·s+… ② W合=F合·S。 (2)适用范围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 力做功。 (3)对定理中“变化”一词的理解ΔE k=E k2-E k1 ①W合>0, E k2__ _E k1 ,ΔE k_ __0

②W 合<0, E k2____E k1 ,ΔE k_ __0 (4)是一种求功的方法. 三、 动能定理的基本应用 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并分析运动过程. (2)分析受力及各力做功的情况,求出总功. 受哪些力→各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做多少功→确定求总功思路→求出总功 (3)明确过程初、末状态的动能Ek1及Ek2. (4)列方程W =Ek2-Ek1,必要时注意分析题目潜在的条件,列辅助方程进行求解. 例1.两个物体质量比为1∶4,速度大小之比为4∶1,则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比( ) A .1∶1 B .1∶4 C .4∶1 D .2∶1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则合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为零 B .合力对物体做的功为零,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C .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合力的功为零 D .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 例3 在h 高处,以初速度v 0向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小球着地时速度大小为( ) A. gh v 20+ B. gh v 20- C. gh v 220+ D. gh v 22 0- 例4.(2010·晋江高一检测)质量为m 的物体从地面上方H 高处无初速度释放,落在水平地面后砸出一个深为h 的坑,如图7-7-4所示,则在整个过程中( ) A.重力对物体做功为mgH B.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H) C.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D.地面对物体平均阻力大小为mg(h+H)/h 例5、某人用恒力F 使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由静止开始沿 水平地面移动的位移为l ,力F 跟物体前进的方向的夹角为α,

高中物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主导和参谋,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从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学习,给予了学生自我发挥和自我展示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悟。近年来,有许多关于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下面是笔者在动能定理的备课教学活动进行探究教学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动能定理是否适合探究教学 大多数物理教师都是通过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做匀变速运动的情景来推导出W总= E k2—E k1,然后学生在其它情境中具体运用动能定理,这是高中物理的一贯教学方法,因为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有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的基础,而大量的例题又能使学生较快的掌握动能定理的运用方法,便于教学。但这样也带来一个问题——既然牛顿定律能解决的问题,何必引入新的概念、新的规律?这样的处理方法容易让学生误以为物理知识是以牛顿定律为核心的数字游戏,其他概念和规律都能通过牛顿定律推导出来,这样的教学,实际上降低了动能定理的地位,模糊了动能定理的本来面目。 首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用好探究教学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大家都知道探究教学一般有5个阶段:提出问题与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讨论,每一个阶段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都会提出许多的问题,而教师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愿望,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如果5个阶段都作为教学的重点的话,教师就会疲于回答学生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还有些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只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一定是教科书上的内容,也不一定是教师的专长,对教师而言可能也是全新的东西,教师也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研究物理教学中哪些课题适合进行科学探究、一个课题该把探究的哪一阶段作为重点、一个课题的探究过程到底适合提高学生的哪一种能力就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其次、在探究的方案设计讨论时,学生从水平面、竖直平面、斜面三个方面入手,在竖直方向的讨论中,学生提出让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求出末速度来验证mgh=E k2—0,在求末速度的时候已经用到v2=2gh,可见,学生的设计方案中涉及的问题肯定要用牛顿定律解决,而动能定理本来就是由牛顿定律推导而来,因此,动能定理中方案的设计讨论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教师不如直接给定一个事先设计好的方案。 第三、如果设计方案由教师制定,实验的数据分析无论怎样都应该得出W总=E k2—E k1的结论,在学生推导出动能定理后会感觉本堂课的探究实验没有什么收获,因此如何用好探究实验成为本堂课成败的关键。 反思之后,针对以上分析我决定将此节课讲法做以下调整: 1、将原先预设的实验探究改为理论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材中在前一节中探究了外力做功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急于知道功与速度之间的确定关系,因此我设计了三道运动学的推导题——(1)光滑、无初速、惟一水平力;(2)光滑、有初速、惟一水平力;(3)不光滑、有初速、惟一水平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