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最全)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

绪论部分重点

20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记忆标示:“↑”。)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

2, 是作为体验化的创作进程。

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

4,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艺术接受者如果没有生命体验,实际上不可能体验到作品里的艺术生命内容观众和接收者是艺术家愿体验的二度体验着,他们接受艺术的过程是对艺术家愿体验的升华。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研究文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核心心理——审美心理。艺术情感是人类情感,带有普遍性。

第一章 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第一节 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一、费希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主要著作《美学导论》,其中有16种审美原则:

一是审美阈 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

二是审美加强原则。 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

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 五是清晰性原则。

六是审美联想原则。 七是审美比较原则。

八是审美序列原则。 九是审美调和原则。

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 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

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 十三是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

十四是审美的适中原则。 十五是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

十六是审美的安定性原则。

二、吉布森。实验艺术心理的当代代表。他在图形后效、深度知觉,尤以创立生态光学理论而知名。吉布森认为,人的第一经验来自于直接的知觉活动,而第二经验来自于间接性的知觉活动。

三、贝里尼。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美

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主要贡献是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他在60年代提出“唤醒理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移之以论人的审美,其愉悦是由于这两种唤醒而得到的: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

与此相应,艺术中有三种特征可以和唤醒有关。这三种特征是:

1

2、生态学特征,和有利于或有害于生存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诸如战争,饮食,性和死亡等。

3、影响唤醒的最为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形式特征的“相对易变性”而实现的。包括惊异和惊奇,期待性的受挫等。

四、泽基。《内存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是目前探讨艺术和脑神经之间的关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他认为,大脑与艺术的创造、接受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阐释的心理学家。定神分析学派渐成气候是《梦的解释》。精神分析派又称深层艺术心理学。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详细阐述了精神结构理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本我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组成部分,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悦原则。自我代表理智,以社会的原则控制本我的活动。一方面,自我需要驾驭本我,另一方面又要舒缓本我的紧张,当然这种舒缓需要协调于现实。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带有理想色彩。

一、主要的理论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