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0903届韦建新

指导老师福建师范大学吕雪峰

【摘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中的影响。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之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各国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但是,此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得到一定的发展。甲午战争也刺激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社会,影响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30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犹如中国近代史之网的纲,抓住了它就必然会带动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宽和深入。”①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近代中国,甲午的战败对中国的影响深入到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历时之久,百年延续。自甲午战后相关研究工作业已展开, 70年代后,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相关研究成果极其丰富。本文就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方面,作简要论述。学识浅薄,敬请前辈专家指正。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虽然对西洋列强比较忌惮,但是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虚弱,从此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格局。自此以后,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对象,争先恐后地在中国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短短几年里,就使中国陷入了被瓜分的格局。

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开端。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与日本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引起了

早就企图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政府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他们独霸中国东北的直接威胁。因此在《马关条约》签定的同一天,俄国就正式向德、法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如日不应允,即“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②

德法两国出于各自目的,接受了沙俄建议,于1895年4月23日向日本政府递交了照会。英美各国也别有用心地劝告日本,于是,日本退还了辽东半岛,但向中国索取了三千万两“赎还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俄、德、法、日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集中表现,标志着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土地的开始。

2.从《中俄密约》开始,帝国主义列强迅速搬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三国干涉还辽”以后,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很大幻想,俄国便寻找机会向清政府索取“酬劳”,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1895年冬,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给予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权利。1896军6月,俄国又利用清朝钦差大臣李鸿章赴俄庆贺沙皇加冕的机全,订立了《中俄密约》,在“共同防日”的名义下,俄国取得了建筑中东铁路的权利,并且取得了在铁路沿线开矿、兴办工矿企业以及派驻警察的权利,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中俄密约》的签定,空前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德、法、英、美、日等国纷纷向中国勒索,在中国划界租地、争夺势力范围达到高潮,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③

从1895年到1898年短短三年内,各国列强利用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租或强占等手段,将中国大部分土地变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俄国的势力范围在长城以北,德国在山东半岛,法国在滇、粤、桂三省(包括海南岛),英国在威海卫和港九地带,日本在台湾和福建。此时的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境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存亡危机。

二、各国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商品输出为主为资本输出为主.其主要形式有:

1.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货款。

《马关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所谓的“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共计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民财以外,只得大举借外债。而列强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争着向中国投放贷款,并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战后三年内,清政府以海关税、盐税、厘金作抵押,分别向俄、法、英、德等国借巨款共计三亿多两白银。这些贷款利息重、折扣大,使帝国主义列强轻而易举地捞取了高额利润,更为严重的是,列强通过贷款合同中附加的政治条件,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内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列强资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甲午战争之前,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虽已出现,但一般投资较少,规模不大,并且没有法律依据.《马关条约》是第一个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原料、榨取中国人民剩余价

值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1895年至1900年间,外国资本投资总额达到五亿二千万元,比1894年以前五十年的总和还多三十倍。1895年至1900年,外资新办工厂达933家,为甲午之前几十年总和的九倍。”④

对中国的地下矿产,列强早就有所企图。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与中国买办官僚互相勾结,千方百计掠夺中国矿产。他们以“合办”形式插足,诱迫清政府签定矿务合同,取得了在中国开采矿山的特权:德国在直隶、山东;俄国在奉天、东山省铁路沿线以及蒙古、新班,英国在四川、河南、云南、山西等省;美国在直隶、山西;法国在四川、云南的一些地区都取得了采矿权。

3.修筑铁路,攫取路权。

在当地修筑铁路,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用来压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有力工具。甲午战争后,外国在华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攫取路权。1896年至1900年,列强多次争的铁路借款权,贷款总额巨大,并且攫取大量路权。同时它们还控制了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有些还享有沿线的行政权和普察权,使这些中国领土的主权名存实亡。另外,帝国主义各国还通过开设银行和扩大银行活动范围,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总之,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各方面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政府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失败破产,“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民族工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再也无力投资设厂开矿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向人民勒索“捐输”,不得不给民族工商业让出一点道路;同时,甲午之后由于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自由办厂,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了对商办企业的限制;国资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也为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如市场的开拓、劳动力来源增加、交通条件有所改善等等);加之民族危机加剧,促使一些商界人士对振兴本国经济的热情大为增长,纷纷投资于工矿企业。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甲午之后一段时间内,商办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其速度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官办”工业。如1895年至1898年里,有资本额(一万元以上)可查的八十家国内企业中,商办资本占资本总额的70%,官办与官督商办资本仅占3D%,而在1894年之前这二者比例正好相反。另据有人统计,从1895年到1913年,新投资一万元以上的国内工厂已有463家,资本总额达到9100多万元,为1894年的数倍。⑤

但是,甲午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遭到重重阻碍,表现在:第一,清政府虽然给民族工商业让出了一点出路,但仍然没有给予真正的法律保障:国货从口岸到内地的税金负担往往比洋货重;第三,列强一方面在中国经营厂矿,一方面还向中国输入大量的过剩商品,使中国民族工业处于受排挤的状况;第四,帝国主义控制着路权及主要矿产资源,为民族工业发展带来极大困难。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⑥

四、甲午战争刺激、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民是一次大刺激、大震动,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一次大转折、大变化.战争的惨败不仅扫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盲目骄妄之气,而且也促使中国有志之士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甲午战后的五年中,25岁左右的梁启超面对严酷的现实,充分发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敢于抨击时弊的胆识,结合其善于思辨和勇于捕捉时代潮流的思维定式,在一系列论著中评论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变迁,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日本观,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人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新的思索。“透过梁启超的言论,大体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承受巨大的战争创伤后,怎样去观察、思考、评论日本这个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仇人’。”⑦从此之后,变法救亡运动和新的思潮广泛掀起,民族资产阶级(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自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觉醒的新时代。表现在以下几点:

1.康有为等人发动和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衣现,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酸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民族灾难,惊醒了以康有为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在得知《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后,即发动当时在京参加会试的17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痛呈割地赔款将引起的严重后果,提出“拒和”、“变法”之主张,这就是厉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的签定,但它标志着酝酿多年的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很快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努力唤醒人们“与天争亡”的形势下,“图保存之举,舍变法外别无它图”。⑧举起了变法救亡之大旗。这是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第一个标志。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第二个标志是以“天赋人权”为武器,宣传自由平等,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源。自鸦片战争后,主张改革的也不乏其人,但直到甲午战争,封建士大夫和洋务派的改革只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惨败,使中体西用的洋务理论黯然失色,有识之士通过探讨战争失败的原因,对封建专制改体发生了怀疑,进而提出了批评,“考中国败弱之由,百蔽丛生,皆由体制尊隔之故。”⑨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从而点嫩了争取民主自由的火种。维新派在甲午战后觉醒的第三个标志是他们能猛烈冲击代表封建文化的旧学,大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新学。

甲午战前还没有人敢向以濡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公开宣战。甲午战后,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认识到了封建文化的腐朽没落,主张废科举、办学校,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他们的主张和努力,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风气有所转变。因为维新派的推动和客观形势的通迫,终于导致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派在政治变革上只求渐进,反对飞跃,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在思想文化上,不能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变法运动中又幻想依靠少数封建官僚,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结果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这就证明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走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2.中华民族觉醒的另一个表现,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树起了反帝灭洋的大旗。

甲午战争后,中国农民群众自发地反洋教斗争在许多省份普遍展开,并且日益同反帝斗争联系起来。1895年夏,福建古田县爆发了“斋教起义”,号召群众征服外国人的上帝,初步表露了灭洋思想。1898年广西天地会起义,立誓驱尽洋人。十九世纪末,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斗争汇合成了全国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给予帝国主义以重大打击,使列强认识到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劲,不得不采取“以华制华”政策,从而打乱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由于农民群众的阶级局限性和散漫性,不能认清封建统治阶级的真实面貌,也不能形成统一行动,结果以“挟清灭洋”为目的的义和团运动终于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扼杀下归于失败。义和团血的教训告诉有志之士,“洋”要灭,“清”也要扫,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3.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重大飞获,为近代中国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莫定了基袖。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曾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还曾上书李鸿章,希望通过封建统治阶层的改良,达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⑩的局面。甲午战争后,孙中山等抛弃了对统治阶级改良的幻想,走上了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1894年11月,孙中山等人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疾呼要振兴中华。1895年春,又成立兴中会总部,在其章程上明确提出了“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以后,兴中会又联合其它革命团体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者长期反复地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民主革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终于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人民并未完全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就落在了新兴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在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其中,有挥之不去的痛苦,但更多的,是通过这次灾难吸取教训。“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⑾结果,以甲午战争为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探索和长期斗争实践,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所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可以说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奋斗的真正发端。

参考文献

①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②李侃,《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页。

③《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1页。

④柳长毅,《论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

⑤全慰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3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592页。

⑦李习所,《“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的反思》,《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

⑧⑨翦伯赞等,《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97页,第223页。

⑩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页。

⑾翦伯赞等,《戊戌变法》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95页。

甲午战争论文

甲午战争的整理与分析 【内容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作为后人,应该好好回眸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为此,对甲午战争始末中日两国的情况分析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的整理与分析就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甲午战争、政治、经济、军事、影响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 1.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对比: 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仍旧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日本:日本经历了比较彻底的明治维新运动,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 2.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洋务运动也为清王朝累计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 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 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 3.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一战,举国震惊。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更为重要的是,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都是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制度。 4.钓鱼岛问题的遗留。《马关条约》中,日本强行割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承诺归还所侵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沈俊 摘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一直以来两国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一起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成为亚洲矛盾的焦点。此后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由于国家利益与竞争因素,中日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状态,但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对外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字:侵略经济合作对外关系利益 一中日关系紧张的开始 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危机的导火索。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现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标志就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它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至此,中日关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等方面,都被日本所操纵。然而,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使中华民族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这也为中日关系的深入矛盾化埋下了祸根。 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经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侵略战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整体抗战水平,虽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接二连三的侵略与剥削。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两国的关系宣告完全破裂。日本对中国上演的一幕幕恶行,使中国人民越发团结在一起,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血的罪行,中国人民的耻辱感随着几十万无辜百姓的遭遇而越发壮大。中日关系此时已到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日本签下了投降书,东京审判也将战争的罪魁祸首绳之以法,然而日本的这次侵华战争始终是中日关系转变而难以跨越的鸿沟,因为这关乎一个民族的最严。 二敏感的中日关系 经过中国人民八年的奋勇抗战,中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国共两党在一番争夺之后,中国共产党也日渐成熟,最终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国际地位都有了一定提升,同时,中国致力与发展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使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日本对中国的强大是心怀恐惧的,毕竟两国首先在地理环境上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已经威胁到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日本必须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才能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中得到长远的发展,毕竟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了。国际环境看,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发展中日关系。从双边关系看,中日经济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中国的经济大国化趋势与日本的政治大国化趋势均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两国关系也存在挑战,中日关系两强并立格局的出现,导致两国间的战略猜疑和竞争意识增强。那么,中日关系必须得到调节,两国才有可能在安定的环境之下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 江西省共计14家 1、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2、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3、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博物馆、烈士陵园、黄洋界、八角楼、会师广场、龙江书院、毛泽东旧居等) 4、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5、秋收起义纪念地(萍乡秋收起义纪念碑、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6、永新三湾改编旧址 7、兴国革命历史纪念地(纪念馆、烈士陵园) 8、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 9、方志敏纪念馆(烈士陵园、赣东北特委、红十军建军旧址等) 10、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及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 11、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12、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含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13、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碑) 14、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福建省共计15家 1、古田会议纪念馆 2、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 3、林则徐纪念馆 4、郑成功纪念馆 5、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6、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7、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8、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9、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 10、华侨博物院 11、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12、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 13、冰心文学馆 14、建宁县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暨反“围剿”纪念馆 15、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 湖北省共计17家 1、武汉二七纪念馆 2、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3、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4、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5、李时珍纪念馆 6、“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7、闻一多纪念馆 8、湖北省博物馆 9、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10、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11、红安七里坪革命纪念馆 12、大悟宣化店中原军区旧址及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群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 (生)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生) 同学们,知道今年属什么吗?马年,午属马,今年是甲午年。我们的甲子纪年是六十年为一循环。现在考大家一个问题:在2013年最后一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国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那从今年算,120年前是什么年呢?我们知道华春莹为什么讲这段话吗?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那次战争,是日本第一次以国运相赌(以国家命运做赌注)的战争。也就是说赌赢了,他们国就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赌输了,也就将一蹶不振。但最后的结局是中国惨败。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地赔款。从此,他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清王朝越来越走向衰落。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但对日本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在2014年2月,在中国两会期间批评日本的对外政策时,日本媒体称若两国决战海上,日本可利用海空优势,在开战几小时内击沉“辽宁舰”,甚至狂言再现“甲午荣光”。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使清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那个甲午、日本叫嚣要荣光的那个甲午。今年又逢甲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甲午年话中日”。 一、探渊源,中日古代关系 要说中日关系,我们就从久远的历史的开始,首先去探循历史的上中日渊源。古代的中日关系,我从四个阶段来说: (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 古代的日本发展较中国为缓慢。日本本土人出现人类出现时间较我们晚。日本文明起步也较我们晚。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我们听说过徐福的故事吗?徐福东渡,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徐福的故事: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传说中,日本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 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东汉光武时册封日本一小国为“汉倭奴国”并赐给他们国王金印。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 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唐王朝的衰弱,而日本也不再做谦虚的小学生。看到中国富裕,他们就与中国进行商船通商,中国物产丰盈,不屑与他们通商,他们的海盗(倭寇)就常来骚扰我国边境。他们是强盗,我们就有卫士。我们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军队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在台州,我们的英雄戚继光创设鸳鸯阵,九战九捷,把这些倭寇赶出了中国。 纵观古代。古代的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和为主,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大。(看图)特别是唐朝时,日本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新,即日本有名的大化改新。这是一次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它把日本社会从原来的奴隶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经济上赋税制度)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

甲午中日战争800字论文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日间的关系相信每个国人都众所周知,所以我们更应该理性的认清甲午战争这一历时史实,勿忘国耻。从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到日本侵略中国,这一种种罪行,正正体现了一种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丰岛海战为开端爆发,直至1895年4月17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而致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种种欺压挺了过来,然而直到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从未能正真的缓解。现今两国最大的争腻钓鱼岛问题尤为关注,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中日关系的种种冲突与争端由钓鱼岛进一步恶化,但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让步,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我国与日本的历史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不在我们身上,相反,我们是很宽容的,比如战后赔款,我们只字未提;而日本呢,它首先根本没有意思到自己的历史错误,不断歪曲自己的侵略行为,一再的参拜靖国神社,伤害我国及其他亚洲人民的感情;试想,一个无法意识到自己错误,或者说它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却根本无心改正的国家怎么能让人信任?人与人之间,交往在于知心,而国与国之间,更在于诚信!关于这点,日本更应该多像德国学习。如果日本一直不敢正视自己对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罪行,那么中日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地好起来! 利益冲突才是国家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当日没有想统治中国,就不会有8年抗日,各国人民就不会妻离子散,如果日本没有想把钓鱼岛占为己有,我们就不会有抵制日货这一类口号,这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导致了种种冲突的发生。 在这个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过去,看清历时史实,不忘记我们昔日的沧桑,让我们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剥削与掠夺。同时也要有警惕之心,防止他国对我国的威胁。 身处和平时代,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的很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自身打铁功夫硬,我们才能不惧怕任何国家或者势力的威胁。只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怕威胁,与绝不妥协。

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

论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中日那场海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深远,不得不察也!!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前因后果。甲午战争若细询其因,详观其果,恐怕远远并非“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般简单。它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那个时代的范畴,更应该看做是一次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对决,是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一次矛盾不可调和之后的总爆发,是两个世界历史发展后的一次大对决。 询前因,百年史事浑如梦。放眼历史,中华民族自夏开始,已然经历了三合三分的大局面,着实让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深入了人心,感叹了世人。但真如世人所悟,“合久必分”吗?历史的发展固然呈现出螺旋式的方式,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也足以给我们描绘出这壮阔的历史画卷并给予后人启迪,但还是想再问一句,真的“合久会必分”吗? 恐怕未必如此。让我们铺开这绚丽的历史画卷,来感受这历史车轮前进的脉动。夏商周、隋唐、元明清,可谓是这三合。从时间上看,三个时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这一点看,合的时间越来越长。从世袭奴隶制到封建君主制,从世传制到科举制,从专制统治到地方分治,

无不彰显历史的进步。大禹治水赢了民心,建立了夏;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开创科举和三省六部制,则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元朝的大兴农业,兴修水利,各种文化的糅合,庶民文化的兴起,无不为后世打下长治久安的局面。纵观这三个时期,可以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三个时期的鼎盛之时,无不是藏富于民,国富民强之时。细细品味这三个时期,尤其是隋唐和元明清时期,两个时期的鼎盛之时无一没有不征讨外族之举,正彰显出“安内必先攘外”的道理,看看这些朝代的鼎盛时期多是平定了外来的威胁而导致国家更加的繁荣,更加的富强。而这些时期都是经过动乱之后的时代,百姓无不期盼安定的太平盛世,正是这种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外扰的平定则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显示着一个真理:太平盛世是打出来的!!看看这三个时期的领土,元朝达到了鼎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朝代治世方式进步的必然。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证明上述的论述,那我们在来看看这个“分”会告诉我们什么。说到分,不得不说秦,这个短命的朝代改变了世袭奴隶制,创建了封建君主制,一统江山,可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制度的先河,依法治国也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治国之理。但他的法是巩固自身统治,并非取信于民,养富于民,而是一种残酷刑

中国军事理论论文

中国军事理论论文 10级奔驰售后麻兴贺 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军事现状却了解甚少。军事理论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使我们改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概念。 我认为,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对于知识结构的改变也就体现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增强,以及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到深层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80末90后的我们,在家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爱的浇灌下长大,没吃过苦,没受过累,所有的好东西都是自己的,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也很少有机会过这种集体生活,所以免不了会自私,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战争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奋斗史,而人民军队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化身,集体主义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思想。所以,如果没有集体主义,就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人民军队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是人民的子弟兵,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 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抗灾抢险的时候,在人民最 需要的时候,人民军队总是会冲在最前面,为人民利益而奋不顾身,当个人利益与 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始终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体现了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人物,成为我们社会中坚持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典范,人民军队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以调动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

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胜败的根本原因

1.我的看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封建君主制的失败。 原理一: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说到底战争是为 经济利益服务的。对比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能搞清很多问题: (1)经济方面: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争收到了成果,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子。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中国的国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舰的造价,如果只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以后就更难追赶了。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部家当,侥幸赢了 一大笔钱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是日本的强大并未强大到可以吃掉中国 的地步,中国也没有弱小到完全不能抵抗的程度。当时日本军事的力量: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占有优势,陆军还不能和苏联红军匹敌,但是和中国军队比较却占有优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综合国力的必然,而是提前几十年维持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经济体制的结果,在战争爆发时,日本好象一个做了充分准备活动,并使出全力的的运动员,而中国好象一个正在生病的人,美国象一个正在宴会上的运动员,而苏联正在准备和德国比赛。所以日本在战争初期得胜就不奇怪了。但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持久的。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不只是一句疯话,其中的苦衷只有日本高层才知道,包括一些右翼军人都未必明白。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性质与其它地区的暴行有根本不同,这是一种战略威慑手段,企图用极端的恐怖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抵抗的决心,因为它们深知持久作战就必然失败。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日本陷在中国,所以不得不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如同一个被资金套牢的投机家,不得不冒险去抢银行来求得周转,其结果不问自知。 2)政治上: 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斗力和日本较量。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而中国只有淮系一派军阀的力量与之抗衡。在君主政体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西太后李鸿章割地赔款,理论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看:那时卖国多容易!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不敢公开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例如:汪逆精卫叛变之日,即是他全面破产之时绝大多数追随它多年的军政要员都弃它而去,汪逆身边只剩下少数死党,失意政客,还有蒋介石居心叵测地派去的双面间谍了。有汪逆精卫的下场在先,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逼迫于后,虽然蒋日秘密谈判一直断断续续,蒋介石一直不敢对日投降,只好做持久的抗争,直到日本投降。阎西山也是如此。 所以抗战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先生一生坎坷,屡屡失败,然而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项功绩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比较甲午之战的失败,应该从政治、经济上去找原因,如果我们只盯著战术、技术问题那我们永远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说汲取教训了。关于检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弹大多能命中敌舰而未能爆炸,则问题在于军械; (2)如果战术对而射击不准,则问题在于训练; (3)如果战术、训练、军械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于舰队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军败而陆军胜,则问题在海军大臣; (5)如果海、陆军都失败了,则问题在李鸿章; (6)如果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西太后; (7)如果咸丰、西太后、同治、光绪、浦仪都没能搞好国家 这部影片笔者在小时候曾经看过数遍,片中的爱国人物邓世昌的英勇行为一直激荡着笔者的爱国之心,今日特地让笔者的儿子也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一定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希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

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今年是甲午马年,正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 回首120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伤痛,不是为了在伤痛上撒盐,而是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要创造和平多于战争,友好多于紧张的局面,中日两国人民都要经常回顾历史教训,牢记历史教训。认真反思历史场景,认识那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日本在战争中完胜,也是欧美各国没有料到的。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却是巨大的。 甲午战争与中日的历史走向 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颟顸无能,内政一沓糊涂,赔款压力山大,经济成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这种状况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战败是必然的。 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响。中国的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清政府被迫付出2.3亿两白银战争赔款,只能忍痛向欧美银行团发起三次大借款,中国被牢牢捆绑在欧美和日本债务单上。 甲午战争的胜利给日本发挥其野心带来巨大的刺激。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是当时日本想都想不到的一笔巨大收入。日本内阁大臣井上馨说,看到这样大的财富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这笔巨款中近2.7亿日元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用作

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以及扩大军事产业基础其中建立八幡制铁所(今天属于“全日铁”)这样的大型钢铁厂,只用了58万日元。同时它还提出5000万日元作为储备金,建立了金本位制,打下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日本在1905年取得了对俄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这个基础,成为此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 年发动七七事变,企图一举灭亡中国的奠基石,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第二次中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无尽的苦难。 甲午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 甲午战争出人意料的结局,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的胃口。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占领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抢占路矿权利,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实际上处在半瓜分的状态。 甲午战争后,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远东以及国际格局发生变化。远东地区(包括中国与朝鲜)从此成为欧美、日本等列强关注的焦点。此后,八国联军(其中日本出兵最多)对中国的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进攻并占领中国山东),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以及九国公约,李顿调查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开罗会议等等,都直接与远东,与中国相关。说甲午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觉醒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1894年11月,正是平壤战败和黄海海战失败后,孙中山等

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思考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思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组 调查目的: 甲午战争失败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表面的失败却反映出了内在的腐朽,那么到底是什么内因和外因一同促进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呢?而之后一系列的革命战争以及国家不断发展,这场失败的战争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调查对象: 针对中国近现代史以及网上资料知乎上分析,并且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背景事件介绍: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 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调查分析: 1、根本原因:中国没有彻底地改变封建制度,而落后的制度无法与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对抗 2、现实原因:指挥不力、作战不灵活、准备不充分、装备不好、战略上的失误、外国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等等。而且中国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清政府统治腐败,国民无心抗战。中国的北洋水师当时虽号称亚洲第一,但是,由于经费缺乏(海军军费被挪用给慈禧过寿),训练、养护跟不上,甚至打仗的炮弹都有假,战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更细致地从战争的参与双方来分析: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原因细化: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由此衍生出的一点思考是,据称,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就算是日本的联合舰队与其实力相等,也不应该全军覆没。轻敌和缺乏预见性是致命的弱点之一。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一直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不从自身实力出发考虑,一味地委曲求全。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期中测试卷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题附答案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总分50分考试时间思品科学共计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题给出的三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本题后面的表格中) 选择题答案栏 1、甲午海战中,丁汝昌是()提督。 A致远舰B定远舰C济远舰 2、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天津条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123B132C321 3、在《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都有那个国家() A 法国 B 美国C英国 4、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段第一个革命团体——() A、中国同盟会 B、兴中会 C、复兴会 5、红军第()次反围剿失败,最后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A、一 B、三 C、五 6、()的签订直接引发了戊戌变法。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7、《七子之歌》的孪生兄弟是指() A、香港澳门 B、香港台湾 C、旅顺大连 8、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我的毛泽东、何叔衡等13名代表当时全国的()名党员。 A、30 B、40 C、50 9、《七律·长征》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桥是()

A、南京长江大桥 B、泸定桥 C、卢沟桥 10、()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南昌起义 C、辛亥革命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在题后括号内打×。每题0.5分,共5分) 1、火烧圆明园已经两个强盗的经历,一个强盗是法兰西,另一个叫美利坚() 2、甲午战争博物馆建立在台湾岛。() 3、1912年1月1日,袁世凯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4、在武昌起义后的50多天时间里,先后有14个省区响应起义燕宣布独立,脱离了清王朝的统治。() 5、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6. 鸦片虽然是一种麻醉毒品,但吸食以后想戒掉很容易。() 7.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8. “戊戌变法”又称“辛亥革命”。() 9. 1937 年到1949 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 10.“亚罗”号事件中,当时清政府任两广总督的官员是叶名琛。() 三、汇总比较(每小题2分,10分)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同各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件》、《马头条约》、《辛丑条约》等。请比较以上各条约内容,试回答以下问题: (1)各个条约签订的时间 (2)各个条约签订的对象(与谁签订的) (3)各个条约的赔款数额 (4)各个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5)各个条约的割地情况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 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 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

【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马关条约》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六款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 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仅就 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 是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当时,清朝一位御史就 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 不知己知彼者败。……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 知,而倭无不知者。”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 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 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 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为日军私递军火,接济米粮,并多次进行破坏活动。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之巨炝毁于药水;湖北制造局机器及枪炮子弹被火焚;抓获石川五一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据石川五一供认,“欲用地雷炸药轰海光寺军火器械集聚之所。此寺一毁,则天津毁矣,海防废矣”;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致力于谍报活动。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密码编制原始,规律简单,清廷的密电码被日方全部破译,日本由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全部往返密电共54件。由于清廷毫无察觉,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更改密码,以至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 的往来密电共22件也全部被日本破译。

人美版七九年级美术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1、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是:敦煌莫高窟 我国的四大石窟分别是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 第一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1、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按其存在形态与用途可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和建筑艺术等门类。 2、绘画,是在平面上绘制形象的艺术。按作画材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画种。从着色角度上分为素描和色彩画。从题材角度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历史画等。 3、雕塑,是用固体材料制作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艺术。从形态和可观赏的角度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从材料上分有泥雕、石雕、木雕、金属雕塑和各种新型材料雕塑。 4、工艺美术,是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欣赏价值的工艺品。一般分两类:一是日用工艺,二是陈设工艺。 5、油画《父亲》的作者是:罗中立; 6、《出水芙蓉图》属于:中国画;中国画,作者,佚名。 7、《红蓝椅》的作者是:里特维尔德; 8、《大禾人面方鼎》是商代的 9、《家庭组》雕塑1950亨利.摩尔(英国) 10、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群。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1、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包括:叙事、说明、交流、记录、抒情; 2、手绘线条图像常用指示线、箭头、排列、循环等方法。 第三课:大家动手做条龙 1、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龙的制作只要分为身体和头两部分。 2、有关赛龙舟的中国传统节日是:端午节 第四课:生肖的联想 1、雕塑《公牛头》的作者是:毕加索; 第五课:大自然的色彩 1、美术所讲的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三间色是:绿、橙、紫。 2、明亮的光是由不同的波长的七种色光组成的, 3、调子:一副作品或一个环境中往往存在多种色彩,他们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调子”。 4、油画《喜鹊》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画家:莫奈; 5、《姐妹的池塘》的作者是法国画家:塞尚; 6、《高原的歌》的作者是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詹建俊; 第七课:色彩与生活 1、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色相:是指色彩的面貌 3、明度:是指色彩的深浅程度。 4、纯度:色彩的纯粹单一程度。 5、色彩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冷暖的感觉。 第八课:漫画 1、漫画的特点包括:能令人发笑、具有多种表现方法、夸张的构思和夸张的造型; 2、漫画的类别:讽刺漫画、幽默画、肖像漫画。从篇幅上分独立漫画、四格漫画、系列漫画和长篇故事漫画等。 3、《瞻瞻的车》丰子凯 4、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画家张乐平; 5、漫画《史努比》的作者是美国画家:查尔斯·舒尔茨; 第九课:艺术节策划与美术设计 1、艺术节的美术设计一般包括舞台设计、吉祥物设计、会标设计、请柬设计、招贴设计、节目单和纪念册设计、演出服装与道具设计、周围环境设计等。 2、策划书应包括:艺术节名称、主题、标志、标准字、色彩和吉祥物等。 第十课:宣传品的设计 1、招贴,也称海报,具有发布信息、烘托活动气氛、强化活动主题的作用。 2、招贴包括:文字、标志、图案和色彩等。 第十一课:吉祥物的设计 1、吉祥物是为组织主题活动而设计的标志性形象,可以平面或立体等形式呈现。 2、吉祥物设计要求主题鲜明、形象可爱、内涵丰富、寓意吉祥,带有企盼和祝福活动成功的明显意图。 3、下图的吉祥物是为那一主题活动而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寓意四海之宝,以“人”字为基本造型元素,蓝色象征地球、海洋、自然、生命、梦想等,显示了上海地域特色。 4、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明度纯度 5、色彩中全是暖色一般的是指:红色、橙色、黄色 6、透视的一般规律是指:近大远小; 第十二课:面具的设计制作 1、面具是人们节日、祭祀活动中进行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艺术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第十三课:展示设计 1、展示设计,就是将特定的展品按照特定的主题和目的在一定的空间中加以摆设与演示的活动。 2、展示基本要素:布置安排、光线与色彩、标题与文字、空间与环境、展示与安放。 3、展示活动流程:策划创意、设计策划、制作实施。 第十四课:如何欣赏绘画作品 1、《筛谷的妇女》油画1854库尔贝(法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