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_徐光冀

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_徐光冀
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_徐光冀

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徐光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031)

摘 要: 大遗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大遗址保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体系,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而国家遗址公园的概念第一次进入文物保护领域,是从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开始的,这是在大遗址保护实践进程中的一种创新。应该将遗址保护放在第一位,指引遗址公园的建设。文物保护事业涉及众多职能部门,涉及诸多学科,只有各部门、各学科相互协作,才能做好文物保护事业。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Great Site Protection and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XU Guangji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31,China)

Abstract: Great site is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arrier, it is a valua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the site protection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form a protectiv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Heritage Park for the first time to enter the field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from the 2000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approved the "Yuanmingyuan Ruins Park Plan" beginning, this is a great site to protect 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Should be site protection in the first plac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Relic protection involves many departments, involves many disciplines, only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disciplines of mutual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Key words: great site protection;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1 大遗址的概念及保护的重要意义

大遗址,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大遗址指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高,对研究古代社会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其种类有聚落、城镇、宫室、建筑群(含园林)、寺庙(含石窟寺)、手工作业作坊、工程、陵寝和墓葬群等,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遗存,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由于大遗址是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是反映社会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对研究

作者简介:徐光冀(1935-),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

E- mail:xu- guangji@https://www.360docs.net/doc/b62322801.html,.

古代社会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开始,其研究目标即是大遗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即对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等进行勘查、发掘。新中国成立之后, 5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对西安半坡、丰镐、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安阳殷墟,洛阳汉魏故城、隋唐城等大遗址开展勘查、发掘工作。河南省也开始了对郑州商城遗址的研究工作。这些遗址的工作大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今后还需长期继续工作。

国家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历来重视,1961年

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即有50处以上的大遗址。截至目前,国务院先后公布的4 29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 000多处为大遗址,保护工作十分繁重。

2 大遗址保护的历程及发展

大遗址保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体系。大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高、需长期工作的特性,与工农业生产、城乡经济建设的发展产生矛盾,使大遗址的保护始终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焦点和难点。一贯得到国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5月,即发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规定古迹、珍贵文物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并颁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其后在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在基本建设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特别指出:“各部门如在重要古遗址地区,如西安、咸阳、洛阳、龙门、安阳、云岗等地区进行基本建设,必须会同中央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研究保护、保存或清理的办法”。这些重要遗址的地区,都是大遗址集中的地区。1956年4月国务院《关于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特别明确指出:“全国很多地区已经确定是革命遗迹和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例如:河南省安阳殷墟、新郑郑韩故城、洛阳汉魏故城,陕西省西安市丰镐遗址、汉城,山东省临淄县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河北省邯郸赵王城、易县燕下都,湖北省江陵楚郢都、纪南城,云南省大理县南诏故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大明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拉和卓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以及历次革命战争中有重要纪念价值的地点。在上述遗址进行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规划的时候,必须征得文化部同意,以避免遗址的破坏”。《通知》中指出的这些大遗址,以后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是根据中国国情,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颁布的第一个行政法规。明确保护文物的范围和对象,按国家、省、县(市),分级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科学记录档案,明确文物保护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奠定了基础。同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180处)。1963年4月文化部颁布《文化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必须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科学记录档案和组织具体负责保护人员”[1],即简称为“四有”,并提出:“为解决与生产建设的矛盾,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作用,要进行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工作,以便纳入城市或农村建设规划”[1],在这里明确提出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工作。

1964年3月文化部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召开的“大型古遗址保护工作座谈会”,是在1961年发布“保护条例”,公布第一批国保单位之后召开的,意在总结交流经验,推动大遗址保护工作。主要推动“四有”工作,研究大型遗址的保护规划。会议计划1968—1969年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后因“文化革命”中止[2]。“文化革命”期间,文物包括大遗址,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物保护工作重新走上轨道。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62处)。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是国家公布的第一部保护文物的法律,是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使之上升到法律层面。为贯彻文物保护法,保护大遗址,1983年10月,国家文化局在山东曲阜召开全国古城址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主要是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讨论管理条例(草案),进一步加强大遗址保护。总的情况是国保单位保护较好,如:内蒙古辽上京遗址、邯郸赵王城遗址等城内土地征为文物保护用地,无居民及工农业生产。会议还介绍曲阜鲁故城用勘探的方法,划分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同时会上提出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分,丰富了“四有”的内容。燕下都遗址的保护经验,主要是发动群众组织义务文保员,防止在城墙、夯土基址开荒、取土,阻止盗墓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着重讨论了西安、洛阳、安阳等城市的大遗址保护(见徐光冀参加会议的《工作笔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1992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中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方针,以后又增加“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形成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针。这一方针载入到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2002年)。这是对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重点发掘,重点保护,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方针”(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的一个重要发展,使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1992年三峡工程启动,为保护三峡文物,编制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规划,保护项目1 087项,这是在我国大型基本建设中,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文物保护规划(该规划已于2010年由三峡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国家文物局主导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审批,省政府批准公布,作为法规性文件执行,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将大遗址保护实际由文物行政部门为主导,变为各级政府为主导,加大了保护力度。

2005年国家文物局编制了《“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将100处大遗址纳入保护规划。以后又增加到150处。由中央主导,地方配套,并投放专项资金,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同时国家文物局在洛阳、无锡、西安、杭州召开有关大遗址保护的会议和论坛,开创了大遗址保护的新局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3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3-4],是大遗址保护的有效举措。全国4 000多处国保单位需制定保护规划,其中1 000余处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的编制难度很大,更有数千处省级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也需要制订,因此保护规划的工作已成为一种新行业。国家文物局发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要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规范保护规划的编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现就笔者近年参与规划编制和论证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一些意见和建议,供同行参考。

(1)大遗址保护中对遗址本体保护是第一位的,本体受到破坏,就谈不到其他了。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包括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2)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是大遗址保护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连起码的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都不能确定。

(3)保护规划的编制要从遗址的实际出发,把握其特点,深入研究遗址的历史和价值,准确评估保存状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文字要准确规范。切忌按保护规划要求逐条回答,千篇一律。甚至有的规划,照搬、照抄别人的规划,极不严肃。

(4)大遗址以土遗址为多,给保护带来困难。在目前的条件下,地下遗迹仍应以回土填保护为主;地面遗迹保护应以物理材料为主,如城墙、台基,用土料包、培、填(含土坯),覆土植草,锚芊等方法。支持对化学材料的研究和实验,但用于文物本体时一定要慎重,应具有可逆性。

(5)展示必须以保护本体为前提,可有多种方式,如:保护棚(图1)、露明、模似、标志等,根据遗址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保护棚不宜高大,最高的境界应是“有似无”,避免喧宾夺主。

(6)规划编制应采取合作的方式。要与在遗址工作的文物考古机构和学者合作,他们是最了解遗址的实际和特点的。当然,同时也要与其他方面的学者合作。

(7)遗址博物馆应建在保护范围之外,不宜大,要考虑运营成本。其功能集保护、研究、展示、管理为一体。主要展示为该遗址的出土遗物、遗迹和模型,内容切忌庞杂。

(8)文物用地要适当,要考虑国家基本农田。遗址保护范围内的民居、耕地,只要不损害地下文物的,可继续居住、耕种;可不搬迁的民居,暂不搬迁;种植物品种可根据规划要求适当调配。

保护规划公布实施后,还需有相应的检查监督

制度,经费的审计制度,以保证保护规划实施。

4 关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在大遗址保护实践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一种创新。遗址公园的概念,

图1 邱承墩原址保护展示大棚

图2 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丸都山城核心区

图3 三星堆博物馆俯瞰图4 秦始皇陵外景

进入文物保护领域是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01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称为“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2009年12月,国家文物局制订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为“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说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有条件的,有两条具体条件是硬指标:一是要有经省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规划;二是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长期考古计划,并要专门制定符合保护规划的遗址公园规划。201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12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23项立项名单。2013年12月17日,国家文物局,又公布了第二批1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同时又公布了31项立项单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遗址公园提出之初,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要是担心建设遗址公园会损害遗址本体,其间也确有过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在实践中将遗址保护放在第一位,指引遗址公园的建设,不断地总结经验,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公布的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有特点,有些遗址公园对本体和环境保护做得很好。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图2),王陵及墓葬区,实施对遗址本体和环境保护,用多种展示手段,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3),将城址实施了完整、真实地保护,遗迹展示主要是模拟展示,考古研究工作可长期有计划地进行,遗址博物馆老馆显得高大,新馆则为隐蔽性的,休闲区在保护范围之外,环境优美,参观游客众多,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做得很好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它突出了秦始皇陵坟丘本体(图4),但周围的建设应更简约一些。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将遗址实施完整、真实的保护,目前的展示为遗址博物馆(含现场展示),保护范围内居民整体搬迁,种植调整为农业生态展示区,考古研究工作可长期有计划地进行,休闲区在保护范围之外的吴文化博览园。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成都市区,保护难度很大,当地政府调整建设规划,置换回购土地,对遗址实施整体保护,并有部分遗迹展示,建

立体量适宜的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可长期有计划

进行,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图5)。但可惜玻璃保护棚修建显得高大,论证时曾提出意见,仍感降低程度不够。笔者认为这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值得倡导的。也还有些做得不够好的,比如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堂保护棚内夯土已有开裂;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宫门保护建筑内夯土开裂,应采取覆土措施使文物本体(夯土)避免进一步损坏。定批准。

5 结束语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性质具有不可再生性,是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是爱民族、爱国家、爱乡土的具体生动教材。爱民族、爱国家、爱乡土从来都是具体形象的,而不是的抽象的。其范围包括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其年代不仅包括古代,也包括近代、现代与当代。激励人民群众热爱自己的民族、国家、乡土,从而激励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因此国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文物保护,制定法律保护文物。但文物保护事业不仅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涉及社会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古建筑学等社会人文学科,也涉及物理学、化学、工程学、文物保护科学等学科,只有各部门、各学科相互协作,才能做好文物保护事业。

(原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2月26日5版)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法规文件汇编[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9.

[2]李晓东.1964年“大型古遗址保护工作座谈会”述略

[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4):21-23.

[3]张忠培.考古学与文物保护[N].中国文物报,2015-07-

03(002).

[4]徐光冀.区系理论在辽西的实践[C]//苏秉琦先生百年诞

辰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图5 观众走进原状保护的遗迹现场参观

公布的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样各有特点。笔者认为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钓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做得很好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有缺陷的,它的保护棚过于高大,评审时提过意见,但只做了小的修改,有喧宾夺主之嫌。

目前在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相当普遍的都提出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际是不同的两回事,不要混在一起。大遗址编制保护规划是普遍性的,都需要制定的;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有条件的,是少数的,是要另外申请立项的,需另行编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后,最后经过评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2012-12-3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容和深度,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规划适用于确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的大遗址。规划必须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依据,符合文物保护规划中展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应在科学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准确阐释遗址的价值,评估相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确定遗址公园的定位、建设目标、容等。 第四条规划须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技术规,并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规划编制工作需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类)甲级资质单位,或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相关甲级资质单位,与在该遗址从事过考古工作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完成。 第六条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及附件。 第二章规划说明第七条规划说明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说明规划的原则、目标和思路,对各项规划容进行阐述,文字表达应准确、清晰、科学、规,并与规划图纸保持一致。一般应包括如下容:(一)概述; (二)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 (三)总体设计; (四)专项规划; (五)节点设计; (六)投资估算。 第八条概述容包括: (一)遗址概况:应包括遗址名称、位置、时代、性质、围、遗存构成和历史沿革等; (二)编制依据:应包括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规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考古与科研成果以及相关规划等; (三)规划围:应说明规划围和面积、遗址公园围和面积; (四)规划目标:应明确遗址公园定位及建设目标; (五)规划原则:应围绕规划目标,从考古、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等不同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第九条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容包括: (一)文物资源:明确遗址的价值与价值载体,评估价值载体的保存、保护状况及利用条件,以及遗址公园围其他文物资源条件。 (二)区位条件:评估遗址公园与所在区域的城乡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等情况。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部门预算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部门预算 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概况 (一)主要职能。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工作。 2.编制和实施《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核与协调管理区良渚街道、瓶窑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良渚遗址管理区内的建设项目审核。 3.负责良渚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日常管理与保护工作;制订并实施良渚遗址考古工作规划;组织良渚遗址区内出土文物的征集、收藏和宣传展示工作,开展良渚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 4.组织实施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和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工作;负责良渚遗址监管和管理区文物监察与行政执法;负责协调管理区良渚街道办事处、瓶窑镇人民政府开展文物普法教育工作。 5.指导和组织管理区内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负责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编制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协调工作。

6.落实和完成区委、区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从预算单位构成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部门预算包括:管委会本级预算、下属杭州良渚遗址管理所、良渚博物院单位预算。 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一)关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收支预算情况的总体说明 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所有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专户资金收入、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支出包括: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其他支出。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收支总预算7583.77万元。 (二)关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收入预算情况说明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收入预算7583.77万元,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概要 一、简介:本次规划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地块范围,即东至安溪路和良渚博物院,南至新104国道,西至华兴路,北至东苕溪,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65平方公里。 二、现状情况:规划区内用地一半为农田,现状的建设用地以工业用地和村镇居住用地为主。 三、规划目标:通过对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历史文化的发掘,生态景观的改良利用及质量的提升,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成一个生态旅游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遗址公园内以历史文化认识发展为主线,同时辅助于生态景观绿地,并对遗址公园周边的山地森林绿化加以系统改良,共同形成一个-----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四、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轴一核两心三片”的结构形态。 一轴:文化景观轴 从良渚博物院沿良渚港河至古城。 一核:古城核心保护区 由东南西北四周的城墙以及雉山、凤山围合而成,是整个良渚遗址保护的核心。 两心:良渚广场、良渚博物院

良渚广场是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主入口,游客集散与换乘中心。 良渚博物院是文化景观轴的起点,良渚文化的集中展示传播处,同时还是一个国际学术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三片:西部保护区、南部保护区和北部保护及传统村落区 西部保护区位于古城的西侧,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堆积层保护为主。 南部保护区位于古城的南侧,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堆积层保护为主。 北部保护及传统村落区位于古城的北侧和东侧,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堆积层保护和传统村落为主。 五、道路交通规划:以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外围的城市快速通道为依托,综合考虑交通出行方向与交通方式,建立一个各级道路功能明确,道路空间富有变化、畅通、安全、便捷、景观化的路网系统。 六、绿化系统规划:规划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结合公园、街头绿地、建筑小品等设施,精心设计,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形成“古城为核心,湿地为依托,绿廊为轴线,远山为对景”的空间景观构架。

最新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精品

近年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问题日益得到考古界和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考古越来越感兴味,考古现场文物的维护成绩也日益失掉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注重。文章经过论述维护考古开掘现场文物的重要性,详细分析影响考古开掘现场文物损坏的缘由,并给出了详细的维护办法,希望对文物的维护任务有所协助。 关键词:考古开掘;现场;文物;维护 一、开掘现场形成文物损坏的要素 在人类漫长的开展历程中,发明了许多文明,有物质文明也有肉体文明。不断以来,人们关于传统文明的开掘与维护从未中止过,其中,考古就是一项文明维护活动。在历史的开展进程中,现代文物会遭到不同水平的破坏,其毁坏要素次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光线,光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客观存在,紫外线对出土文物的毁坏和危害最爲严重,而且紫外线还是发作光化学反响的次要要素;二是温湿度,温湿度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很大,通常绝对温度的变化会招致器物本身构造发生膨胀景象,使得一些漆木器等文物外表发生裂纹等毁坏;三是微生物,器物外表由于微生物、霉菌等缘由可形成文物外表色泽发作变化,尤其是木制文物,木质成分容易与微生物的分泌物发作反响招致色变,从而毁坏文物的原本质量。 二、考古开掘现场文物维护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文物原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表露在一定的环境下容易遭到损坏,所以愈加需求构成文物维护的认识。文物维护是经过一定的技术辅佐,尽量恢复文物原本相貌,以及延伸文物运用期限的进程。之所以要注重文物维护,次要是由于文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2.1文物的史料价值及其不可再生性文物是一个国度文明的延续和承载,是民族肉体家园的结晶,是古人与祖先对话的载体,堪属国之无价珍宝。关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度,做好文物维护任务,是建立优秀传统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做好文物维护任务关于我国优秀文明的传承和持续、理解我国现代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物由于其历史性决议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文物维护显得格外重要,其次要内容包括考古开掘现场的文物抢救维护和实验室文物修复维护等,比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假如做不好文物维护任务,关于当前研讨祖先的文明、生活风俗都会发生不良的影响。 2.2文物的考证校勘价值及其不可恢复性在考古开掘现场,假如出土文物因抢救及时且得以迷信的、无效的维护,少量珍贵的文物就能侥幸地被保管上去,爲前期的文物复修与考古研讨提供迷信、真实的材料。很多现代传播上去的文物,是我们可以借以得知事先时代面貌和文明特征的第一手材料,且可以

良渚文化兴衰史

良渚文化兴衰史 一引言 良渚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例证。何天行先生是研究良渚文化的先驱者,并对良渚文化遗址的遗物进行整理与研究,编成第一部研究良渚文化的著作《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陶器》(1937年);后来施昕更、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对良渚文化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得出系列成果;在1959年,由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这一说法。 二良渚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 文化的影响所及和它的分布范围这两个概念有时难以区分。这里,我们根据地域遗址中出土的全部遗物分析其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是否属于良渚文化。以此为标准衡量,朔知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应为“冻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 在太湖地区目前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当时生产水平还较低,实行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后来出现了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崧泽文化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财富开始有了积累,出现了社会产品分配不平等现象,私有制产生,而思想意识上的私有观念也尅是逐渐形成。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时,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积累明显增多,并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说明了当时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后来被马桥文化所代替。 考古学家认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三个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各项成就,都是植根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但良渚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更为精致,并出现了刻琢神面形纹的玉器)。 三良渚文化的产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对良渚遗址群中的石前圩、王家庄和巫山等一直的孢粉鉴定,证明良渚文化早起生态环境是良好的,其植被以阔叶落叶林为主,还有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夹杂其间。草本和蕨类植物繁盛,气候温暖,但当地的气温比现在低,水域不多,适宜史前人们居住、生活,具有从事农耕的优良条件。正式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良渚先民来此生活。 ●进步的技术经验 在良好的气候环境与太湖所带来的较好的灌溉环境下,太湖一带的农业得以繁荣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外,良渚文化的产生还有赖于日益提高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力。根据考古发现,在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水稻田的耕作,并且出现了石犁。在进入良渚文化后犁耕得到了推广,出现了面积较大、形制较规整的水稻田。从耜耕发展到犁耕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一次跃进,使得农业产量不断增加,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各类手工业兴起,包括陶器制作、玉器与石器制作、纺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发表时间:2016-08-22T11:44:52.307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2月作者:何英明[导读]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引起了人民重视。 云浮市郁南县博物馆广东郁南 527199 【摘要】中国是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族人民为国家创造出珍贵文物,保护文物目的是更好的传承国家文化,见证国家历史进程,促进人民共同发展。文物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信息,承载着极高历史价值,所以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引起了人民重视。通过分析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发现目前考古发掘现场在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是一种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文物保护是防止文物在发掘过程中受到损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对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是考古进行的重要环节,是影响考古成果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各种保护手段目的是保持文物的原本面貌。通过运用合理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尽可能延长文物存在年限,明确文物保护重要性,实现考古发掘工作的价值。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必然性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前提是提高考古人员对文物的认识,明确文物和发掘现场存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发掘文物工作的职能和必然性。保护发掘现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留物,所以文物保护措施至关重要。除了不可再生特点,文物还具有不可替代性,凸显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必然性。因为文物需要特殊保护,所以对发掘现场整体也要提高保护意识。考古发掘现场具有不可复原特点,和文物一样不可替代,由此可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还原发展历史的重要基础。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作为重要的保护方式,对文物顺利出土具有关键作用。文物本身含有很多专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准确性能够对历史和价值造成影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可以提供文物需要的环境,对日后文物展出保护工作打下基础。在发掘文物过程中,环境变化会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作用就是针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及时对文物进行抢救保护,降低文物受到环境损害的程度,对发掘现场进行稳定科学保护,确保抢救工作有效性。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是文物出土的首要环节,对环境进行准确掌控,随时准备好抢救措施,以防范为前提,抢救措施为辅助,对文物进行全面保护,保证文物出土完整性,充分发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出现的问题 (一)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在考古发掘现场中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环境因素。由于文物长期处于密闭、湿度大、缺氧环境,所以文物出土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在目前考古发掘现场无法控制环境因素,文物出土后由于温度、潮湿度改变,导致文物无法适应新环境出现裂痕、掉漆等现象,甚至大面积破裂。 处于墓穴中的文物保护会受到霉菌、微生物的腐蚀,导致文物出土后发生颜色变化。墓穴的特点是密封严,文物长期掩埋在墓穴中,由于适应环境因素不会产生任何变化。在发掘文物时,由于无法控制现场环境,所以文物在出土后自身的微生物和霉菌会与空气中的细菌发生反应,导致文物本身出现颜色变化,对保护措施造成严重影响。 (二)管理机制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依照《文物保护法》明确的原则,目前文物保护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在各大省市都设有考古研究所,负责考古发掘的研究工作[2]。在文物保护中,由于无法承担勘探和施工等相关工作,导致没有科学的完善文物保护体系,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管理不准确,从而阻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三)文物保护人员专业素质弱化 目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设备无法满足考古挖掘工作需求,考古人员专业素质有限,造成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专业扎实、能够根据发掘现场突发情况进行准确应对、及时对文物进行抢救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现实中考古发掘工作团队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技能人员,所以在现场只能对文物进行简单保护措施,从而影响日后文物展出的保护工作。 四、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文物保护环境进行处理和控制 由于环境因素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严重,所以要提高对现场环境重视,根据文物长期处于的环境监测,文物出土后采取环境控制处理措施,降低文物受到环境因素的损坏。 文物出土后对潮湿度、密封、霉菌、微生物等进行控制和防治。例如,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出土保护工作时,文物自身含水量超过100%可以采用常温水浸泡保护措施,含水量低于100%的文物要保持自身潮湿度,适当选择密封处理,控制水分蒸发。含水量偏低的文物要给予干燥剂保持文物干爽,最好选用对文物没有影响的硅胶干燥剂,无毒无味可以重复使用。长期处于墓穴等密封空间的文物,要对微生物和霉菌进行防治,文物在墓穴容易导致微生物、霉菌及昆虫的繁殖,使文物表面损害严重。所以在考古发掘现场要对密封空间的微生物、霉菌等及时防治,运用熏蒸剂防治微生物、霉菌和昆虫的生长繁殖环境,由于熏蒸剂扩散性强,可以有效促进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 在考古发掘现场,一般需要对文物进行长时间的考察和施工,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管理机制。 由于发掘现场具有不可还原性,所以考古人员在进行文物保护的设计和施工时,要充分考虑人员配备和工作时长。例如,在进行发掘现场考察时,要建立科学化的值班制度,对文物进行24小时轮流监管,保证文物能够顺利出土,随时准备对文物保护的应急抢救工作,确保发掘现场的完整性,充分落实值班制度。在考古挖掘现场所有考古人员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工作,现场管理者要进行监督,提高考古人员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在实际文物保护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根据现场需要调整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实现考古人员发掘工作和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有机结合,有效落实文物保护措施。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思路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 大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和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在保护历史遗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塑造曲阜城市形象、促进区域发展和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深远。在全面深入探讨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建设策略,并体现在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中,这是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区域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Great site protection is a major issue fac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field.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carry forward the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city of Qufu,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key problems deep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is reflected in the function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land use,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in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to achieve regional social,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harmon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Key words:Great site protection;The archaeological site city park of Lu;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研究背景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容和深度,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规划适用于确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的大遗址。规划必须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依据,符合文物保护规划中展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应在科学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准确阐释遗址的价值,评估相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确定遗址公园的定位、建设目标、容等。 第四条规划须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技术规,并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规划编制工作需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类)甲级资质单位,或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相关甲级资质单位,与在该遗址从事过考古工作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完成。 第六条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及附件。 第二章规划说明 第七条规划说明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说明规划的原则、目标和思路,对各项规划容进行阐述,文字表达应准确、清晰、科学、规,并与规划图纸保持一致。一般应包括如下

容: (一)概述; (二)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 (三)总体设计; (四)专项规划; (五)节点设计; (六)投资估算。 第八条概述容包括: (一)遗址概况:应包括遗址名称、位置、时代、性质、围、遗存构成和历史沿革等; (二)编制依据:应包括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规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考古与科研成果以及相关规划等; (三)规划围:应说明规划围和面积、遗址公园围和面积; (四)规划目标:应明确遗址公园定位及建设目标; (五)规划原则:应围绕规划目标,从考古、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等不同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第九条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容包括: (一)文物资源:明确遗址的价值与价值载体,评估价值载体的保存、保护状况及利用条件,以及遗址公园围其他文物资源条件。 (二)区位条件:评估遗址公园与所在区域的城乡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等情况。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摘要】中国是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族人民为国家创 造出珍贵文物,保护文物目的是更好的传承国家文化,见证国家历史进程,促进 人民共同发展。文物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信息,承载着极高历史价值,所以考古发 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引起了人民重视。通过分析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发现目 前考古发掘现场在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是一种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文物保护是防止文物在发掘 过程中受到损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对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是考古进行的重 要环节,是影响考古成果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各 种保护手段目的是保持文物的原本面貌。通过运用合理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尽 可能延长文物存在年限,明确文物保护重要性,实现考古发掘工作的价值。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必然性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前提是提高考古人员对文物的认识,明确文物和发 掘现场存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发掘文物工作的职能和必然性。保护发掘现场是 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留物,所以文物保护措施至关重要。除了不可再生特点,文物还具有不可替代性,凸显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必 然性。因为文物需要特殊保护,所以对发掘现场整体也要提高保护意识。考古发 掘现场具有不可复原特点,和文物一样不可替代,由此可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 护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还原发展历史的重要基础。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作为重要的保护方式,对文物顺利出土具有关键作用。文物本身含有很多专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准确性能够对历史和价值造成影响。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可以提供文物需要的环境,对日后文物展出保护工作打下 基础。在发掘文物过程中,环境变化会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考古发掘现场 文物保护作用就是针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及时对文物进行抢救保护,降低文物受到 环境损害的程度,对发掘现场进行稳定科学保护,确保抢救工作有效性。在考古 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是文物出土的首要环节,对环境进行准确掌控,随时准备 好抢救措施,以防范为前提,抢救措施为辅助,对文物进行全面保护,保证文物 出土完整性,充分发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出现的问题 (一)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在考古发掘现场中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环境因素。由于文物长期处 于密闭、湿度大、缺氧环境,所以文物出土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在目前考古发 掘现场无法控制环境因素,文物出土后由于温度、潮湿度改变,导致文物无法适 应新环境出现裂痕、掉漆等现象,甚至大面积破裂。 处于墓穴中的文物保护会受到霉菌、微生物的腐蚀,导致文物出土后发生颜 色变化。墓穴的特点是密封严,文物长期掩埋在墓穴中,由于适应环境因素不会 产生任何变化。在发掘文物时,由于无法控制现场环境,所以文物在出土后自身 的微生物和霉菌会与空气中的细菌发生反应,导致文物本身出现颜色变化,对保 护措施造成严重影响。 (二)管理机制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依照《文物保护法》明确的原则,目前文物保护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在各大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制定本要求。 适用于确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第二条规划 称遗址公园,的大遗址。规划必须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依据~符合文物保护规划中展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应在科学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准确阐释遗址的价值~评估相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确定遗址公园的定位、建设目标、内容等。 第四条规划须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技术规范~并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规划编制工作需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类,甲级资质单位~或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相关甲级资质单位~与在该遗址从事过考古工作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完成。 第六条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及附件。 1 第二章规划说明 第七条规划说明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说明规划的原则、目标和思路~对各项规划内容进行阐述~文字表达应准确、清晰、科学、规范~并与规划图纸保持一致。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概述, ,二,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

,三,总体设计, ,四,专项规划, ,五,节点设计, ,六,投资估算。 第八条概述内容包括: ,一,遗址概况:应包括遗址名称、位置、时代、性质、范围、遗存构成和历史沿革等, ,二,编制依据:应包括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考古与科研成果以及相关规划等, ,三,规划范围:应说明规划范围和面积、遗址公园范围和面积, ,四,规划目标:应明确遗址公园定位及建设目标, ,五,规划原则:应围绕规划目标~从考古、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等不同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第九条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内容包括: 2 ,一,文物资源:明确遗址的价值与价值载体~评估价值载体的保存、保护状况及利用条件~以及遗址公园范围内其他文物资源条件。 ,二,区位条件:评估遗址公园与所在区域的城乡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等情况。 ,三,社会条件:评估遗址公园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人文资源条件、地方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管理等情况。 ,四,环境条件:评估遗址公园所处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场地内建设现状、基础设施条件与公共卫生条件等。

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实践的一种针对大遗址保 护与展示的遗产保护创新模式。截止今日,全国已经有12个国家考 古遗址公园和23个立项。实践证明,考古遗址公园是具有中国特色 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大遗址保护实践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结合的有益探索,也是极具实现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遗址保护途径。但由于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先于理论的特征,其相关研究还不全面,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总结国外大遗址保护利用经验和国际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现有考古遗址公园实例,将国内12个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23个立项以及34个其它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信息汇总、整理成表格,结合大遗址保护、保护区划等相关理论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特征与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归纳特性、总结共性,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加以诠释,指针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将遗产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整体保存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在确保大遗址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展示遗址原貌,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提供公众参与的特定公共空间。针对国内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带动理论研究的特点,以时间顺序,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四个发展阶段,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探索阶段;保护规划调控下的考古遗址公园试点建设阶段;考古遗址公园理论结合实践阶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阶段。并根据保护核心区考古遗址类型对考古遗址公园类型进行划分,提出对考古

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针对考古遗址的不同,采取多种分类方法结合的方式。基于保护区划的要求,将考古遗址公园分为保护核心区、环境协调区、文化旅游区三个功能区,对其构成加以归纳和分析,总结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的内容与方式,深入探讨考古遗址公园的空间布局与流线组织等问题。考古遗址公园以考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为依托,区别于一般公园的最大特征是对考古遗址的保护,本文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是基于对考古遗址本体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设计之前,应针对所保护和展示的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前期研究,并以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前期研究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前期研究的内容与方式。

良渚保护措施及宣传方面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被长达6000米城墙包围,良渚古城遗址凭借高大的宫殿台基、完整的城墙遗址、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数以千计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玉璧,玉钺,刻符罐和玉琮以及大量的玉钻芯以及考古发现的刻在器皿上的像性文字,像性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有力地证明了5000年前,中国已出现了城市文明形态,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良渚古城遗址无疑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从规模和内涵来看,良渚古城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城”,曾多次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进一步被国际考古界选入“2011—2012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良渚古城的发现表明五千年前中国已经进入国家形态,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实证。 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 发现的开始——1936年考古工作者发现30余处 数量的增加1986——2006 年增加至130多处,先后发掘了反山、瑶山、莫角山、汇观山 石破惊天阶段——2007年确认了良渚古城。 夏季,天目山脉形成的大量降雨会使下 游平原地区的农作物和城郭付之东流。 大量水资源的存蓄,形成连接多个山谷 的水运网络,起到调节河道水位的作用, 为古城的水运交通和日常用水提供保障。 他们发明了“草裹泥工艺”,先用淤泥 堆筑外裹黄土,再用芦荻茅草将泥土包 裹成长圆形,码在坝体需要加固的位置 上其作用与当今抗洪抢险用麻袋装土一 样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监测保护 良渚遗址分布范围广、遗存要素多,周边环境复杂、建设压力大,必须规范有序地对遗址执行日常监测保护任务,并采用高科 技手段,确保遗产本体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管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地需要定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遗产地保护状况评估报告,国家文物局也要求遗产地每年提交 一次年度报告,这些评估报告都要建立在科学的日常监测数据基础之上。监测,是遗产地科学保护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 有效反映遗产地保护管理状况的重要内容。” 保护种类方法 ·可见光热红外监测 ·土壤墒情监测·微环境监测·小型气象站监测·地下水位水质监测 监测土遗址保护 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容易遭受遗址发掘后失水产生的干燥开裂和坍塌、过饱和 水渗出对遗址的冲蚀。”“做好日常监测的同时,还需要根据遗产价值和问题导向,不断地开展专项监测和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根据评 估分析找出问题切入点进行解决。同时,因为土遗址比较脆弱,不易露明展示,所以大多都做隔离保护措施。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区域保护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良渚遗址农村私人住房外迁鼓励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在完成房屋拆除、原址集体土地交还 后,由所在村社在6个月内对外迁农户原址房屋基地采取复绿、复耕等措施,不得新建建筑。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法制保护 制订《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规》《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展示规划》等13个系列规划,并推动遗址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对接融合,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衔接、多规合一、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体系,增强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限流保护 每日预约人数限制在3000人,每月闭园一天。国家对于良渚古城的开发还是持谨慎态度。这一是因为良渚古城独特的历史地位,二也是因为我国曾因保护不力,过度开发导致部分世界遗产遭到破坏。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 (征求意见稿) 目次 评定内容(2-11) 评定办法(11) 评定分值(12) 附录:评定计分表(13)

1.评定内容 一.遗址公园的资源条件评价 1.遗址价值评价 ?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非常重大,在全国乃至世 界范围内具有突出代表性 ?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重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 出代表性 2.公园规模与内涵 ?遗址公园范围内必须包含集中体现该遗址价值的核心重 要组成部分、区域及相关内容。 3.区位条件评价(强调) ?可达性 遗址公园周边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能够比较便利 地到达飞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或 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及 交通工具。 ?相关资源 遗址公园本身属于或毗邻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区等,能够形成规模效应。 ?周边设施 遗址公园周边具备与公园规模、游客容量相匹配的配套 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 ?社会经济 遗址公园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水平、发展潜力较 大,能够形成地区经济和遗址公园的良性互利发展。遗址公 园建设过程中保证社会稳定。 4.基础条件评价 ?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对于遗址公园建设、管理给予稳定的政策支

持。 ?资金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资金状况良好,得到地方政府、 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利益相关者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在充分听取各方面利益相关者意见的 基础上,得到包括政府、专业机构、企事业团体、地方社区、 当地居民等的支持和协助。 ?土地权属明晰 遗址公园范围内的土地权属清晰明确:土地权属不存在 争议,有相应权属证明文件。 ?管理权属明晰 遗址公园的管理权属、管理机构清晰明确。 *5.环境条件评价 ?空气质量 遗址公园周边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噪声指标 遗址公园周边噪声指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水质量 遗址公园周边水环境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公共卫生 遗址公园周边公共卫生条件良好,环境优美整洁。 ?周边环境 遗址公园周边环境绿化率高,风貌协调,优美舒适。 二.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 1.考古工作评价 ?考古工作基础 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研究等工作已经开展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

附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 国家文物局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11.评定内容 一.考古遗址公园的资源条件 1.遗址价值 遗址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重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出代表性 2.公园规模与内涵 遗址公园范围内必须包含集中体现遗址价值的核心部分、区域及相关内容。 3.区位条件 交通可达性 遗址公园周边交通设施完善,能够比较便利的到达飞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及交通工具。 相关资源 遗址公园所依托的遗址本体属于或毗邻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区等,能够形成规模效应。 周边设施 遗址公园周边具备与其规模、游客容量相匹配的配套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

社会经济 遗址公园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水平、发展潜力较大,能够形成地区经济和遗址公园的良性互动发展。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保证社会稳定。 4.基础条件 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对遗址公园建设、管理给予稳定的政策支持。 2资金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资金状况良好,得到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利益相关者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在充分听取各方面利益相关者意见的基础上,得到包括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地方社区、当地居民等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保持社会稳定。 土地权属 遗址公园范围内的土地权属清晰明确,不存在争议,有相应权属证明文件。 管理权属 遗址公园的管理权属、管理机构清晰明确。 *5.环境条件 空气、水、噪声等环境质量 遗址公园周边空气、噪声、水体等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公共卫生

遗址公园周边公共卫生条件良好,环境整洁优美。 景观环境 遗址公园周边环境植被覆盖率、绿化率高,风貌协调,优美舒适。 二.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 1.考古工作 工作基础 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研究等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如发掘简报、发掘报告、资料汇编等系列成果,有 3一定基础。 工作规划 具有完备的考古计划,并按规划开展工作。 2.保护规划实施 按照保护规划中本体保护的相关规定,逐步实施 3.遗址本体保护 保存现状 遗址的物理构造和/或重要特征保存完好 遗址的重要特征、物理构造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保存情况完好。 保护的科学性 最小干预,可逆性,可识别性 保护的全面性 保护工作覆盖面广,重要遗迹均得到妥善保护。

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_崔鹏

大遗址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大遗址不仅受到地质灾害、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处于盗掘文物、城市用地扩张等人为因素的侵扰之下,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有效途径成为城乡规划建设领域与文物保护领域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1] 。陕西省被称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省内大遗址的分布之广、数量之多、面积之大、种类之全、等级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2][3] ,周、秦、汉、唐四大鼎盛王朝为 主的大遗址在陕西均有遗存。位于咸阳北阪的秦咸阳宫遗址就是秦文明、秦文化的集中代表。该遗址一直处于保护和控制状态,然而由于遗址占地面积广、年代久远,地表遗存已破坏严重,考古发掘工作量巨大,遗址的分布和遗存状况尚有大量不明之处。近年来,由于大片用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与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周边人们的生活需要产生了较大的矛盾,致使大遗址不断面临被蚕食和损毁的威胁。 我国历史悠久,前人留下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对于今天的我们缺少的不是文化遗址,而是使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我们生活中的途径。当今社会上很多工程仅仅是一些文明信物的展示,没有化入人心的生动方式。怎样在当今文明的坐标 下,完成穿越千年的文化呈现,同时,给人们提供放松但能够反思、恢复、振作的心灵栖居地[3],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场所。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遗址类文化景观,是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种保护、展示与利用方式,它将遗址保护与公园规划建设相互结合,运用保护、展示、修复等一系列有效的手法和技术,对现存遗址进行重新整合和再生,使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5]。考古遗址公园能为文明方式的演进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与特色文化展示提供舞台,为整合文化遗产资源与遗址整体保护构建平台,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提供途径,为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和提升生态环境提供保证,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民个体认知反省营造场所[6]。 随着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改变,结合西咸一体化、秦汉新城发展的新变化,将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引入遗址公园开发模式,为秦咸阳宫遗址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36卷第4期2014年7月Vol.36No.4 July 2014 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崔 鹏,吴 欣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摘要:大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和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在保护历史遗存、弘扬大秦文化、塑造城市形象、促进区域发展和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深远。在全面深入探讨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建设策略,并体现在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中,这是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区域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4)04-0180-06 收稿日期:2014-01-17 基金项目:2013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区保护协调性评价及优化机制研究”(13D 151)作者简介:崔鹏(1981—),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与区域规划、大遗址保护等研究。 180——

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

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 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共12项) 北京圆明园考古遗址公园周口店考古遗址公园 吉林集安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 江苏鸿山考古遗址公园 浙江良渚考古遗址公园 河南殷墟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考古遗址公园 四川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金沙考古遗址公园 陕西阳陵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 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共23项) 山西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 辽宁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 吉林渤海中京考古遗址公园 江苏扬州城考古遗址公园 江西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 山东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曲阜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 河南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三杨庄考古遗址公园 湖北楚纪南城(含八岭山、熊家冢)考古遗址公园 湖南长沙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里耶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老司城考古遗址公园 广西靖江王府及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 贵州可乐考古遗址公园 陕西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秦咸阳城考古遗址公园 甘肃锁阳城考古遗址公园 新疆北庭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重庆钓鱼城考古遗址公园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在西安成立 6月11日,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来自全国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代表汇聚西安,启动联盟并发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宣言》,旨在倡导文化遗产与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10年10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成为目前拥有遗址公园最多的省市,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均上榜。北京、四川、河南并列第二。 据了解,来自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汉阳陵博物馆、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圆明园管理处等全国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围绕“大遗址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集合集体智慧,共商遗址保护大计,推动我国大遗址保护事业的发展。并纷纷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精诚合作,以考古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播共享为宗旨,以引导公众走近遗址、热爱遗址为目标,积极探索遗址公园建设与考古遗址保护建设的关系,在实践中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经验,让“大遗址保护”走得更久更远。 大遗址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10年10月1日开园以来,“大遗址保护”的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国内相关机构也逐渐将探索的目光投入到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上。这种全新的模式为国内考古遗址保护提供更为开阔的思路,同时也为考古遗址保护和文化推广传承之间搭建了平台,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并将形成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