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制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一.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

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前5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

古罗马时期,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但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衰减的态势,精神世界日益世俗化,人本主义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实用主义。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城市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军事化和君权化的特征。神庙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府邸等宣扬享受的建筑大行其道。规划建设中倾向于强有力的改造地形,以实用为目标,在总体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层次形体组合。在这种大背景下,前27年,被誉为古罗马最杰出的规划师、建筑师的维特鲁威发表了《建筑十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到了中世纪,宗教开始全面入侵并统治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信仰上帝,认为人是渺小、罪恶的,人的地位和价值被贬低。整个社会生产力极度薄弱,社会生活中心由城市转入乡村,整个西欧没有像样的城市建设。当时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市的片区空间组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种种社会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堂展开。道路也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蜘蛛网状道路系统。直到10世纪,生产逐渐恢复,济开始繁荣,人口增加,并在11世纪大规模兴起了一些工商业中心城市(威尼斯、米兰、科隆等)。这些城市不同以往,没有任何政治力量推动,都是“自发形成”,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街道很狭窄弯曲,广场也相对较小,在建筑高度与底层区域之间建立了有趣的联系,拉近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了一种丰富的观感环境。

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和宗教统治被深深的动摇,人本主义思想再次盛行,人的价值被歌颂,自由与幸福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强调,并认为数与宇宙关于美的规律决定了城市必然存在“理想形态”,这些理想形态是可以通过人的思想意图加以控制的。在此基础上,各种理想城市形态被提出,城市建设活动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形成了一批像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这样的生机勃勃、完美精致的城市。在反封建、倡导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建筑上提倡复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与调理性。在规划领域最终演变出了一种所谓“巴洛克+古典主义”的形式,即通过壮丽宏伟而有序的空间景观来寓意中央集权的地位。当时也涌现出很多兼为艺术家的建筑师,如A.Palladio。

文艺复兴后期到绝对君权时期,城市规划再次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弱化甚至抛弃了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规划设计成为权贵们的专有物,普通市民被排斥在外;城市成为为权贵服务的工具,市民的生活被忽视。17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再次彰显了人本主义,虽然其在形式上表现为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但其实质上却是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具体化,相信人凭借理性能够完善地认识整个世界,这为后来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矛盾中发展: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8世纪,产业革命爆发。资产阶级全面充当了社会主角地位,机械化大生产冲破了长久以来古朴自然的城市形态。城市从此在人类历上真正成为经济生产的绝对中心,巨大的聚集效应带来资本主义国家飞速的城市化。这也是为什么我将从此开始归于第二阶段的原因。

到了19世纪下半叶,新型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城市终于摆脱了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政治、军事堡垒的寄生角色,真正成为经济生产与人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但是,新的生产和经济形态也和旧的城市形态激烈地冲突着,尤其是人口盲目地涌向还未准备好的城市,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早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质疑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与概念,用思考或实践去憧憬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与城市形态。这就不得不提到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家和他们的理论,其中有:英国人文主义者Thomas More的乌托邦,其后的

Saint-Siman,法国的Charles Fourier ,英国工业家Robert Owe,

美国的Godin等。但是空想毕竟是空想,这其中仅有“新和谐村

“等几个为数不多实践的例子,而且都不很成功。而这里着重要说

的是对当时规划界影响最大的几位大师。

霍华德受到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 对城市进行了大量的

调查和研究,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

旧社会结构形态——即田园城市理论。当一个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应停止增长,要安于成为更大体系中的一员,其过量部分应由临近的另一个城市接纳。1898年出版了《明天的田园城市》, 在书中霍华德充分阐述了上述观点。霍德华对如何实现田园城市, 从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城市的收支、经营管理等等都作了具体的建议,并且他在1903 年着手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

司”,筹措资金,建立起了第一个田园城市———Letch worth, 并

且在17年后又建立了第二个田园城市———Welwyn。虽然为数不

多的几次实践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田园城市,但是他将城市和乡

村结合起来研究,他的思想基本确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和规

划理念,其所运用的对大城市是进行疏解的方法则通过后来的卫星城

和新城理论和实践活动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盖迪斯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他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须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要用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要重视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来;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指出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和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的;将城市科学引入城市规划术语中,并力求在实际的和可能的适应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盖迪斯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并且他的两部著作——《城市发展》&《进化中的城市》——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超越城市的界限分析聚落的模式和区域的经济背景,把自然地域作为规划的基本骨架。盖迪斯为这种规划提供的方法是: “调查- 分析- 实际的规划”的城市规划体系, 这一点在目前也被视为城市规划的一般程序。

芒福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他始终认为在城市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精神价值是最重要的,而城市的物质形态和经济活动是次要的。这不仅在理性上发展了盖迪斯的人本主义思想,还弥补了格迪斯在时间上对规划的认

识的不足(将格迪斯的三阶段规划方法发展为“调查—评估—规划编制—接受审查、修改”的四阶段规划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柯布西埃是这一时期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1922 年提出了“明天城市”的规划方案,从功能和理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城市的基本认识——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为市民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他认为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拥挤造成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来解决。基于以上理论,他1931 年又提出“光辉城”规划方案。且在1933主持撰写了《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理论。这种以机械为原型的“功能主义”的空间组织方式,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在空间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也使城市规划理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性高度。

此外还有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可以看作是中和了霍华德的分散和柯布的集中之大成;莱特的广亩城,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人工环境也自然环境相结合,引导了后来的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1929年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成个城市的细胞;当然还有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人文生态学概念,及他们著名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三大经典模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三.实践中成熟:二战后至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不过短短的大半个世纪,但是人类从未经受过如此的灾难,随之而来的也是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战后重建,这也给之前各路规划思想学派得以施展的机会。理论和实践这这个过程中相互激烈地作用着,使规划不断趋于完善。因此,我将这之后划为第三阶段。当然这其中又有转折反复,由于太过琐碎不便细分。

最初,人们遵循的还是柯布西埃的“功能主义”的空间组织方式,同时又受制于业主的各种要求。面对巨大的建设工程,规划工作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规划师逐渐强调规划的综合性,再加上社会学生态学的渗透,综合性城市规划应运而生。但其中许多的问题太过理想化,涉及的面太广,超出

了规划能力范围,同时也忽视了规划的本质工作。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还有战后大规模开展的卫星城建设(新城运动),在战后到60年代末先后经历了三代发展过程。这成为分散大城市过于积聚的功能和人口,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功能协调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新城却却没有解决好如何维系与创造传统城市中人文向往的“邻里关系、社区氛围“,及尽快让人们产生认同感并消除隔膜的问题,以至后来遭到众多批评。

1961年Jane Jacobs发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对规划界一直奉行的最高原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是现代城市规划几十年来第一次被赤裸裸的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世界中形成和发展了丰富多元的后现代社会思潮,西方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思潮都处于混沌交锋的大转折时期。在城市规划领域,强调从功能理性的现代城市规划转变为注重社会文化的后现代城市规划,人本主义成为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核心。

1977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大会发表《马丘比丘宪章》,并声称并不是对《雅典宪章》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它强调世界是复杂的,人类一切活动都不是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所能覆盖的。摒弃了功能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中各类人群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提出了混合功能区的思想,这标志着系统整合思维方式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最终确立。

80,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及全球的经济组织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环境转变,生活方式转型都使得城市问题及其复杂、变化莫测,已经没有一种理论方法能够被用来整体的认识城市、改造城市,多元思潮蓬勃兴起,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已进入日格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全球化、管制、可持续、文化等成为主导新时期规划思想的关键词。在这种哦那背景下,先后出现了全球城假说、新区域主义、新都市主义、生态城市思想等……

1999年,也就是二十世纪末,国际建协签订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在前两个宪章的基础上,强

调必须分析与综合兼顾,重在“整合”,指出综合乃至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悄然兴起,并提倡“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强调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迎接未来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进而建立广义建筑学的理论框架,将建筑科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

结语

读完《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发现关于城市规划思想并不完全是像自己先前想的那像是每个时期社会精神意识形态的体现,只能说从一部分反映。当然,这其中每个时期缘由各不相同。比如人类社会最开始的时候,完全由于生存的需要自发地形成聚落,其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特征都很简单明白,但到了后期,矛盾日渐复杂,阶级差异使得最适合最先进的规划思想往往无缘实践。从整个西方规划史看,虽然夹杂着各种思想的冲突,但基本上可以说是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不能完全说那种观点是绝对正确或错误,当今的规划者务必要在大背景下仔细分析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方可创造出真正的人类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张京祥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

《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发展简述》信丽平姚亦锋

《城市规划的三位人本主义大师——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王中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时间背景城市生活形态规划思想 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文化时期1.古希腊文化孕育成 长的阶段。 2.公元前六 世纪波斯 侵入亚欧, 造成名族 的迁徙和 融合。 1.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 2.对城市的定义: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 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 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的享受 轻松地生活。 3.许多希腊城市都以方格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 混居在同一街区,仅在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上 有所区别。

4.对于小规模的城市,基本上不可能存在具有很大政治权利的宗教。 5.雅典卫城不是膜拜的禁地,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6.广场最后变成了希腊城市中最重要的、最富活力的中心。 1.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原子论”、“宇宙数学结构”等。 2.人文主义的思想,从“自然哲学”的研究到 探求人的“社会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思想路 线的自然引申。 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古希腊的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努力去发现各种规律。 4.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社会公正的意念被置于政体建设的中心位置。 5.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理念设计的,即圆 形加放射。 6.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而是乐于顺应各

种复杂的地形已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 7.希波丹姆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 的和谐,强调棋盘式路网,城市公共中心明 确规整,代表城市:米利都城。但是这种模 式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 展带来了桎梏。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风文化时期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典文化时期1.雅典联合各个城邦 与波斯军 队展开决 战,在希波 战争中获 胜。 2.建造了雅 典卫城。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1.伯罗奔尼撒战争造 成希腊城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例题』《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大众参与 答案:B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工业革命至二战前城市规划发展史纲 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乌托邦”: 19世纪初,欧文和傅里叶 欧文: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l817年提出了“新协和村” 方案。人口为300—2000人(以800~1200人为最好),耕地每人0.4公顷。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幼儿园、小学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的产品集小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公布。 傅立叶:1829年发表了《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以社会大生产替代家庭小生产,。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他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小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名为法兰斯泰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 近代人文主义规划思想 1.霍华德与社会(田园)城市思想 1898年十月,《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三个基本方面:社会、经济地理和城市建设。 城乡结合体,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a.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换。 b.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乐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c.设想乐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 d.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 1904年发表《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的演讲 1919年《生物学和它的社会意义:一个植物学家对世界的看法》 观点: 重视人对城市的多样化要求,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需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他还创造了“城市科学” 这一术语,力求在实际的和可能的适用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 《进化中的城市》: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历史贡献: 1.城市研究的综合馆: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深切的人文关怀观: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3. 勤奋务实的实践观: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五十年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影响

我国城市规划五十年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影响 作者:王凯 摘要:建国50年来,城市规划经历了曲折历程。作者从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历程回顾 入手,总结了前30年和改革开放20年来城市规划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为做好今后城市规划 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事业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面开创建立起来的。50年 来经历了50年代创建发展时期、60至70年代徘徊倒退时期、80年代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 90年代继承和创新时期的曲折奋进的历程。回顾和总结50年来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变迁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今 天城市规划的形势和今后城市规划的工作思路。 1前三十年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不断变化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契合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 计划工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契合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 计划工 作的继续和具体化"这一认识的。 建国之初,为了适合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高潮,1952年9月政务院召 开的第 一次城市建设座谈会上提出城市建设要根据国家的长期计划,加强规划设计工作, 加强统 一领导,克服盲目性,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初步确定了城市规划在国民 经济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五"期间,工业化建设规模庞大,重点项目156项,限额以上项目694项,城市规划 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由于新中国采用的是以苏联为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且 旧中国留下的城市规划人员很少,加之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凡欧美建筑、规划理 论都受 到批判,所以苏联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理论成为当时的主要潮流,并影响至今。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城市规划是"国民经 济计划 工作的继续和具体化"。"一五"时期的经济体制和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形势使这一思想得到 很好贯彻。 需要指出的是,"一五"时期乃至整体50年代的经济形势是以重工业为主,所以,"加 强城市的规划工作和建设工作,求得同工业建设相配合",是当时历史的必然选择 。 195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指出,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工业 ,城市建设的速度必须由工业建设的速度来决定。城市建设必须集中力量,确保国家工业 ,城市建设的速度必须由工业建设的速度来决定。城市建设必须集中力量,确保国家工业 建设的中心项目所在重点工业城市的建设,以保证这些工业建设的顺利完成。客观地说, 立足于工业建设地城市 规划和建设地指导思想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作出了历史性的 贡献,也正由于城市建设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与重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上,所以整个国家 的城市化政策和进程也步入尽可能降低城市化的社会成本,并使城市化水平处于低于工业 化水平的不得已状态之 中。 "一五"时期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明确和清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从总结历史的角 度分析,也有值得我们今天反思的地方。 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出现混乱是在1958年以后。1958年7月,建工部在青岛市召开了第 一次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本次会议总结了近十年来城市规划的工作经验,在会议的总结 报告(刘秀峰作)中提出了十个问题,其中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大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发 展中小城市为主,要有 计划地建设卫星城市,并作为大城市继续发展地方向,加强区域规划以及城市逐步实现现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 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2010年11月27日

目录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 2田园城市 (1) 3工业城市 (1) 4带形城市 (1) 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1) 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1) 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 (1) 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1) 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1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 5 、未来主义城市 (1) 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1) 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 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1) 9、卫星城理论 (1) 10、雷德伯恩体系 (1) 11、邻里单位 (1) 12、划区 (1) 13、雅典宪章 (1) 14、广亩城市 (1)

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1) 三、战后40年代 (1) 1、大伦敦规划 (1) 2、哈罗新城 (1) 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1) 四、20世纪50年代 (1) 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1) 2、英国第二代新城 (1) 3、新建大城市 (1) 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1) 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 (1) 1、大城市连绵区 (1) 2、反磁力吸引体系 (1) 3、英国第三代新城 (1) 4、马丘比丘宪章 (1)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 早期:托马斯. 摩尔(Thomas Moore) 的乌托邦(Utopia) (及乌有之乡、理想 之国)安德雷亚的基 督教之城,康博内拉 的太阳之城。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二战后城市规划

二战后城市规划 理论解读 园林81001 刘晔 100013121

——目录—— 前言- 3 系统规划理论- 3理性规划理论- 3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理论- 4政治经济规划理论- 5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 5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5 实用主义规划理论- 6 协作式规划理论- 6 城市规划从战前到战后的转变: 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6 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 7 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 9 集中与分散- 10 结语- 13

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解读 前言: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二、理性规划理论

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用地规模: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的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 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开始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如吴国国都阖闾城被规划成水乡城市,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齐国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赵国的国都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彰益。 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已经采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隋初: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的坊里。 5.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 6.元朝: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其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2.古罗马时期: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1)由托马斯?莫尔提出的空想主义的乌托邦;2)康帕内拉提出的“太阳城”方案;3)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新协和村”;4)傅立叶提出的理想社会。 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他认为,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式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一个田园城市的人口有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202 3.4公顷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产业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物,公建的外围是一圈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和商品展览馆,再外一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3.卫星城镇的理论:20世纪初,大城市的额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昂温与1922年以“田园城市”为基础,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同时期美国的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包围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1912-1920年,巴黎意图在距离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1918年伊利尔?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这些城镇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得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二战后英国人在伦敦外围建立了多个独立的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一定的工业。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勒?柯布西耶认为大城市主要的问题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现有道路系统无法满足机动交通的要求,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的间距,增加空地、绿地,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同时期,美国人赖特却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年代,依靠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将大城市分散,使得家庭与家庭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通过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与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城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 摘要本文简洁明了地阐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脉络,主要就是介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历程。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第二部分为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历程,核心内容就是其主要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介绍霍华德得“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即分散主义与集中主义两种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第三部分讲述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历史意义;第四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理论演变田园城市柯布西耶

目录 1.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 2.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 2、1、霍华德得“田园城市” 2、2、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 2、3、西方现代其她城市规划思想 3.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得历史意义 4、小结

1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普遍进入资本主义得快速发展期,产生了一系列得社会问题。这一时期西方城市中得人口与用地急剧扩张,各种新得空间要素不断出现,城市得蔓延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得预期,形态呈现出犬牙交错得花边形态与明显得拼贴特征,城市环境得异质性增强,特色日渐消失,质量日渐下降。这时人们强烈得认识到,有规划得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得发展就是十分必要得,只有通过整体得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市发展现实中得困境。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得种种探索正就是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起源。 2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 早期得一些理想城市模式有托马斯空想社会主义得乌托邦、康帕内拉得太阳城、欧文得新协与村等,这些设想与理论学说成为以后得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得渊源。发展到今天得立足于以人为本,主张建设与谐,自然,绿色,平衡得城市,与西方规划思想长期得发展就是离不开得,今天得规划思想正就是由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现代建筑运动、《雅典宪章》这三大支柱孕育而生得。 2、1 霍华德得“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就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得词汇。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得生活状况》一书中对当时曼彻斯特工人得生活状况得触目惊心得描述与深刻得分析,成为“田园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社会改革方案得背景。田园城市就是以绿地为空间手段解决城市社会卫生状况得方案,限制城市得自发膨胀,并把城市土地归于城市。Garden City 方案不但就是这个时期得城市社会改革得标志性方案,而且还由于其划时代得社会价值观念与大量经济方案得内容,被普遍地认为就是现代城市规划得开端。霍华德1902年以《明日得田园城市》为书名,重新发表了她得1898年末造成重大影响得《明日:一条迈向真正改革得与平道路》,田园城市得名字与思想迅速传遍了大西洋两岸。 2、2 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 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得《城市规划设计》中就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之后她又发表了一个称为“300万人口得当代城市”得规划方案,城市得路网就是方格对称地构成,几何形体得天际线,标准得行列式空间得城市。她以建筑美学得角度,从根本上向旧得建筑与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得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在柯布西耶提出了空间集中得规划理论得时候,另一位却相反地提出反集中得空间分散得规划理论。赖特在1935年发表于《建筑实录》上得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得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她倡导得美国化得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得人得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她呼吁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