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整理汇总

高等教育学资料汇总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中世纪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

2.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法、神、医四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3.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派生出了专科院校、社区学院,在大学本科之上出现了研究生教育。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在正规大学教育之旁又出现了诸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观念。

4.对高等教育概念进行界定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5.《苏联百科辞典》关于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之后在高等学校里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

6.《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班和研究生班。

7.胡建华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8.按各国的传统习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

9.简答: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10.简答: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11.简答: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

化的功能。

12.高等学校要承担起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13.简答:德国大学在哪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大学模式:

(1)强调科学研究是大学职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大学要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

(2)建立与新的、正在出现的学科领域相一致的以研究所和讲座为中心的大学体制;并赋予讲座主任空前的权利和荣誉;

(3)国家投资大学,大学教师成为国家文职人员;

(4)大学强调学术自由。

14.论述:从现代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者的关系

(1)现代大学职能的演变: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

(2)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要将人才培养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

(3)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

(4)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来说,都是为社会服务。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的概括。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3.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4.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虽然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但并不是自由意志的产物,是建立在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是人们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

5.简答: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哪四个方面的目标:

(1)自我实现的目标;(2)人际关系的目标;

(3)经济效率的目标;(4)公民责任的目标。

6.高等教育目的可以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7.简答: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论述:简要论述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差异:

(1)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2)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体的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所特别关心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3)要将两种观点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取向的实质,同时,既要看到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又要看到其局限性,并力求寻找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思路。

2.简答:通才教育的明显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到影响。

3.简答:专才教育的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需要;

(4)专业划分过细,片面强调职业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影响后期发展。

4.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

5.简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生教育。

6.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2)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7.论述: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范畴: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才能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对谁受教育也应该有所选择,目的是为了减少浪费;高等教育要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人们所追求的效率是以质量为核心的,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没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平等永远只能是形式上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效率的提高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