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

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
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

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82例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钡餐造影X线表现特点,进一步提高

该病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方法将82例经胃镜病理证实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十

二指肠溃疡钡餐造影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2例中球部溃疡68例

(82.92%)、主要表现为球部变形及龛影、以及激惹征等。球后部溃疡9例

(10.97%),主要表现为管腔变窄及龛影、充盈不良像。降部溃疡3例

(3.65%),主要表现为管腔变窄、粘膜紊乱及管腔痉挛收缩。水平部溃疡2例(2.43%),主要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变窄、以及淤滞征象。合并征象:82例中,68例合并胃体炎症改变。18例合并有胃溃疡,其中并发溃疡穿孔4例。其

中共3例致造影剂进入胆道系统显影。合并幽门梗阻2例。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各部位 X线钡餐造影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于球部,约占90%以上,其次是球后溃疡,降部溃疡极

少见[1]。本文通过对82例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X线表现特点分析,以提高对十

二指肠少见部位溃疡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的病

例共82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0例,年龄10岁~75岁,其中10-14岁5例。以饥饿痛、夜间痛、背心痛、返酸嗳气为主诉60例,以消化不良、消瘦、贫血

为主诉9例。突发严重并发症8例,包括溃疡穿孔4例,幽门梗阻2例,上消化

道出血致解黑大便或呕血2例。其中有溃疡病史5例、有溃疡家族史35例。

1.2 设备与方法

我院采用西门子数字胃肠机。所有病人均空腹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76例为口服产气粉及硫酸钡液行气钡双对比造影,其中5例因有并发症或急腹症检查前

插胃管,注入泛影葡胺40~60ml检查。其中5例10-14岁儿童及3例身体虚弱

者采用分次服钡液或造影剂,第1次服造影剂20ml,重点观察胃-十二指肠粘膜相。观察完毕后,第二次服40-60ml钡液或造影剂,观察上消化道充盈相,重点

观察空腔脏器的整体状态,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肠管的蠕动排空情况。检查过程

均动态观察及摄片,均采用多轴位、多体位观察,通常采取仰俯卧位、半卧位、

左右斜位、切线位、立位等体位,必要时使用压迫器加压、放大摄影,以及调整

球管角度观察,以便发现较小的、隐匿性的及少见部位的溃疡。

2 结果

2.1常见影像表现

2.1.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8例,表现为①球部变形45例:病变发现阳性率100%,变形后的球部可呈叶状、花状、不规则状、线状等。②龛影8例。大多

位于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后壁,为边缘光滑圆形突出腔外致密影,直径0.3-2.1cm,钡斑周围可见环状透亮区伴粘膜纠集。③激惹征象6例:为炎症刺激后钡剂迅速通过十二指肠球部。④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呈放射状纠集、粗糙、紊乱,6例。⑤幽门管偏位2例:指胃幽门管偏离十二指肠球中央,也系球部溃疡粘连牵拉所致。

⑥假憩室1例:为球基底部袋状突出。

2.1.2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9例,以十二指肠乳头为标志,将球后分为上段和

下段,溃疡位于上段者6例,位于下段者3例,溃疡主要位于后壁及内侧壁上。

表现为管腔变窄6例,其中偏侧性痉挛狭窄5例,伴有梗阻征象。表现为龛影3

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诊断分析

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诊断经验。方法:对80例经临床手术、纤维胃镜及病理证实的各期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80例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表现有粘膜皱襞改变、充盈缺损、龛影、管壁改变、管腔狭窄。结论:食管X线钡餐造影检查准确率高,操作方便安全,是诊断食管癌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关键词】X线钡餐造影;食管癌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7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分为三型:①浸润型:管壁呈环状增厚、管腔狭窄;②增生型:肿瘤向腔内生长,形成肿块;③溃疡型:肿块形成一个局限性大溃疡,深达肌层。以上各个型可混合出现[1]。食管癌防治关键在于“三早”──早就诊、早诊断、早手术,而早诊断是关键中的关键,食管与胃肠道影像检查首选硫酸钡造影。现将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经手术和纤维胃镜、病理及X线检查资料完整的80例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0例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8岁~81岁,平均57.5岁;单发癌72例为,8例为多发癌;病理诊断:鳞癌76例,腺鳞癌4例。 1.2 方法造影前2小时禁食水,吞服混水的Ⅱ度硫酸钡剂,钡、水比例为3~4∶1。食管癌的检查,常规方法是转动病人多轴位透视(特别是卧位、后前位、左、右前斜位等),必要时摄片。 2 结果 80例患者中68例X线钡餐造影检查诊断食管癌,经病理证实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5%。早期食管癌6例、中期食管癌48例、晚期食道癌26例;病变部位:颈段3例,上段12例,中段38例,胸下段27例。 3 讨论 食管癌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癌症,男性多于女性,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1~60岁发病率最高[2]。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食道癌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可确定肿瘤的部位和长度,有助于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下面总结食管癌的X 线表现。 首先,我们先介绍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早期食管癌只侵犯粘膜和粘

X线钡餐造影和CT影像诊断食管癌的效果分析

X线钡餐造影和CT影像诊断食管癌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04-14T15:39:41.3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作者:王焱 [导读] 食管癌属于人体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因该疾病可经血液及淋巴结进行转播或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X线钡餐造影和CT影像诊断食管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接收的食管癌患者60例,分别借助X 线钡餐造影和CT扫描影像学诊断,参照手术病理结果对比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效果。结果:X线钡餐造影早期食管癌检出率77.78%明显高于CT影像检查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钡餐造影中晚期食管癌检出率95.24%与CT影像检查97.62%,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X线钡餐造影诊断早期及中晚期食管癌的效果均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X线钡餐造影;CT影像;食管癌 食管癌属于人体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因该疾病可经血液及淋巴结进行转播或转移,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高等特点,为患者生命及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相关研究指出[2],食管癌临床研究发现,食管癌患者发病因素多与长期喜热食、粗粮、饮酒等存在关联,会在一定程度增加患者发病率,若及时确诊治疗可相应提高治疗成功率。X线钡餐造影和CT影像在目前临床诊断食管癌患者中应用较多,本研究主要针对两者检测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我院接收的60例食管癌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6-75岁,平均(52.36±5.21)岁,病变位置:颈段6例,胸上段10例,胸中段19例,胸中上段6例,胸中下段4例,胸下段15例。食管癌分期,I期18例,Ⅱ期23例,Ⅲ期17例,Ⅳ期2例。 1.2 方法 本研究60例患者均分别借助X线钡餐造影及CT影像检查,患者检查前均需禁食,时间不低于8h。X线钡餐造影:应用500 mA型X线机进行检查,患者需采取立位及斜位,将Ⅱ度硫酸钡剂(钡与水,3:1比例混合)吞服,性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观察影像学资料并分析。CT影像检查: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前吞服50mL发泡剂(1.5%泛影葡胺),确保患者食管内充气,起有效扩张作用,与患者消化食管部位开展扫描检查,对影像学资料进行观察分析。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方法检查食管癌患者早期及中晚期阳性率,其中I期为食管癌早期,Ⅱ期、Ⅲ期、Ⅳ期为中晚期。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分析均借助SPSS 20.0 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计数资料均应用率“%”描述,使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食管癌患者中经病理检查,早期患者18例,中晚期患者42例。经X线钡餐造影检查早期阳性率为77.78%(14/18),中晚期检出率为95.24%(40/42)。经CT影像检查结果显示,早期阳性率为5.56%(1/18),中晚期检出率为97.62%(41/42)。X线钡餐造影早期食管癌检出率明显高于CT影像检查阳性率,差异明显(P<0.05);X线钡餐造影中晚期食管癌检出率与CT影像检查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食管属于咽与胃间存在的消化管,是人们食物吞咽的主要管道,若不能有效保护食管,将增加食管癌发生风险。目前临床使馆病变主要包括炎症及肿瘤,其中食管炎及食管癌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因此部分早期食管癌患者极易被误诊为食管炎,多于食管癌早期借助补液、消炎等治疗,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甚至部分患者晚期病情加重恶化后才引起重视对其健康造成极大影响[3]。因食管癌病情进展速度快,生存率较低,早期患者治疗效果远高于中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因此前期诊断确诊准确治疗十分重要,因此应于患者食管存在吞咽困难、烧心等临床表现时,即刻检查,对病变性质进行确定,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4]。 有研究指出[5],目前临床诊断食管癌中多借助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进行检查,均存在一定应用价值。X线钡餐造影检查可发现食管癌患者早期病变特征,多表现为局部食管黏膜皱襞处于不规则及毛糙状,呈现扭曲紊乱状态,部分患者伴有黏膜中断、损伤等状况,且黏膜局部存在充盈缺损影,出现上述情况需引起重视并做进一步检查确诊。经CT影像检查可明确显示食管癌患者食道情况,对食管癌变范围进行明确,可作为临床判定食管癌分期的重要依据。CT影像学检查在食管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可有效判定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腹腔内种植等,因该应用特点受到临床医师青睐[6]。 本研究结果显示,X线钡餐造影早期食管癌检出率高于CT影像检出率差异明显;提示,食管癌早期应用X线钡餐造影检查的效果更好,与X线钡餐造影可显示早期食管癌特征存在关联,表明临床借助X线钡餐造影检查有利于食管癌患者早期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X线钡餐造影中晚期食管癌检出率与CT影像检查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中晚期患者应用X线钡餐造影检查及CT影像检查均具有较高敏感度,其中CT影像检查因可明确食管癌分期,为临床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选择均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也可将CT 影像检查作为食管癌患者检查有效方案,但需结合X线钡餐造影应用,以便提高疾病早期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食管癌患者应用X线钡餐造影检查的效果较好,早期、中晚期检出率均较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金坨,林宽荣,李光海,等. 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41-42. [2]牛万彬. 探讨食管癌的X线及CT影像诊断价值[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8(15):28+14. [3]陈仲耿. X线和CT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9):151-152. [4]阿布力克木?阿布都许库尔. X线钡餐造影在早期食管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6):49-50. [5]白忠秀. 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对食管癌诊断的价值分析[J]. 当代医学,2015,21(36):27-28. [6]何超,林万里,任巧文. X线钡餐造影和CT影像表现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02):146-147.

胃溃疡的X线钡餐造影分析

胃溃疡的X线钡餐造影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X线钡餐造影在胃溃疡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 院2015年1月至8月诊治的46例胃溃疡患者的X线钡餐造影资料,总结胃溃疡 在双对比造影时X线征象。结果:46例胃溃疡患者经X线钡餐检查,共发现溃疡52个,其中X线钡餐造影直接征象为龛影,包括充钡龛影、充气龛影、线条状龛影及环影;X线钡餐造影间接征象包括胃轮廓线局限性增厚、黏膜纠集现象等。 结论:运用X线钡餐检查胃溃疡,熟练掌握造影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可有效减 少漏诊、误诊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胃溃疡;X线钡餐造影;直接征象;间接征象 胃溃疡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该病覆盖人群广泛,病因复杂,除与幽门螺 杆菌感染有关外,药物、饮食、胃酸、胃运动异常、遗传和应激精神因素均可诱发该病,临 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疼痛为主,多在餐后出现,依靠典型的周期性上腹痛症状很容易做出诊断,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并不十分明显,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临床上常采 用X线钡餐和内镜检查来做出诊断,以免出现漏诊、误诊情况。本研究收集我院2015年1 月至8月诊治的46例胃溃疡患者的X线钡餐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1月~8月诊治的46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内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男性35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1:0.31;年龄范围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 (37.4±3.6)岁;病程为1个月~12年,平均为(3.4±1.1)年;其中上腹部疼痛41例,反酸 和嗝气33例,有黑便史16例。上述患者均采用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和粘膜皱襞集中等 直接征象及单纯痉挛等间接征象,对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空腹12h,X线钡餐检查前10min肌肉注射消旋山莨菪碱(批准文号:国药准 字H32020835,2010-09-30,生产企业:江苏华阳制药有限公司,英文名称:Raceanisodam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剂量为10mg,检查前服用产气粉和硫酸钡混悬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620,2010-10-29,生产企业:汕头金石制药总厂,英文名称:Barium Sulfate Suspension),规格为140%(W/V),均采用胃双对比造影与常规充盈压迫结 合方法,所用仪器为西门子Iconsh100型胃肠机。 2结果 46例胃溃疡患者经X线钡餐检查,共发现溃疡52个,其中胃后壁16个,小弯角切迹附近14个,胃体后壁和幽门部各9个,胃底4个。胃溃疡在双对比造影时X线征象为:①充 钡龛影。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边缘规则,由内向外突出,其密度与充钡数量和龛影 深度有关,本组共发现充钡龛影22例(溃疡25个),占48.1%,在双对比时,凹陷性溃疡 在充气胃腔衬托下,呈现出致密的充钡龛影。②充气龛影。龛影突出腔外,内部冲有气体后,其轮廓由钡剂勾出,底部略显毛糙,本组共发现充气龛影15例(溃疡17个),占32.7%, 其中有4例因过度充气,胃腔扩张明显,微小龛影在充气时未显示出来,排除部分气体后得 以显露。③线条状龛影。线状溃疡由胃小弯细条状充钡龛影直接表现,可见胃双对比造影对 该类溃疡的显示具有特殊作用,本组共发现线条状龛影3例(溃疡3个),占5.8%。④环影。溃疡环影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根据角隅原理,基本上会在龛影底部出现,本组共发现溃 疡环影12例(溃疡12个),占23.1%,其中有1例为恶性溃疡,环影为多角形,增加造影 剂浓度后显示。⑤胃轮廓线局限性增厚。造影呈双边征,与周围轮廓线比较,观察是否存在 凹陷病变和胡须状影,在此基础上做出良恶性溃疡的诊断,本组共发现3例(溃疡3个), 均为胃良性溃疡,占5.8%。⑥黏膜纠集。纠集黏膜由粗变细延伸到溃疡处,本组共发现16 例(溃疡17个),占32.7%。 3讨论 3.1 X线钡餐检查影像学特征

X线钡餐造影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分析

X线钡餐造影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07T09:53:42.90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作者:张维明[导读] 张维明 舒兰矿业集团总医院放射科(吉林舒兰132602)[中图分类号]R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9)06-0056-01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占我国肿瘤死亡的第四位,早期诊断和治疗5年生存率在90%以上。X线钡餐造影仍是临床检查早期食管癌的最常用的方法。关于对早期食管癌的X线诊断,报道较多,可在客观工作中却仍有漏诊、误诊。为提高诊断率,特对16例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选择我院1995年5月至2008年11月间经X线钡餐造影诊断后经病理证实的 16例早期食管癌中,男性12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3:1,年龄36-50岁两例,50-60岁4例,60-70岁4例,70岁以上6例。平均59岁。主要症状胸骨后疼痛感8例,吞咽异物感6例;病程一周至3个月。 1.2 方法:本组病例均为非低张力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根据检查时显示的效果,有选择地采用小口连续吞钡、辅以大口吞钡糊,多轴立卧位,间以呃气,乏氏呼吸法,腹部加压点片等方法,对怀疑病变段进行加摄或重摄。 2 结果 粘膜改变:粘膜粗细不均,紊乱,中断,扭曲,范围可较广泛,边缘毛糙隆起形成颗粒状或排列紊乱5例;龛影:在粗细不均,中断,扭曲的粘膜皱襞中可见小龛影,大小在0.4cm左右,边缘整齐呈地图状,多次点片中可见小龛影11例;小充盈缺损;病变粘膜肿胀隆起,形成小的充盈缺损边缘不正,小息肉样充盈缺损,大小约0.2-0.5cm,局部伴粘膜紊乱现象9例;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以上的管壁改变:食管壁局限性毛糙,僵硬,轻微凹陷14例;功能改变:大多数有钡餐在病变部位流速减慢,呈现少许钡糊轻度滞留,管腔局限性扩张度减低或轻度痉挛14例。 3 讨论 3.1 早期食管癌是指癌肿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时而无淋巴结转移。由于其病变小,症状轻,易误诊和漏诊。目前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方法有食管镜检查,病理检查,脱落细胞检查,X线钡餐等方法。而X线钡餐造影是最基本的,患者易于接受,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能较好地显示出粘膜病变,肿瘤大小,管壁的蠕动,小龛影的特征,食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采用数字化X线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能观察到因病变引起的管壁任何僵硬变化。数字化X线机能连续采集钡流速度快的食管图像并回放,具有图像的处理功能,如:放大局部、调节窗位、窗宽、使图像对比度达到最佳观察状态,边缘增强,使病灶边缘信息强化,增强病灶显示能力。以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3.2 早期食管癌在影像上分4种类型 [1] : 3.1.1 糜烂型:粘膜紊乱、中断、有不规则存钡区,尤如虚线状或地图状,管壁舒张受限;这种改变局限于食管某一小段,其上下方粘膜显示正常,大口吞钡时食管腔完全充盈,病变常被掩盖或仅见管壁僵硬或凹陷,本组有14例。 3.1.2 斑块型:病变处粘膜不规则,粗细不均,尤如卧蚕状,可有小龛影,局部管壁较僵硬,扩张受限,此型也较常见,本组有11例。 3.1.3 乳头型:病变因突入腔内产生充盈缺损,边界清楚,局部粘膜可有中断,较易被发现。本组有9例。 3.1.4社平坦型:粘膜癌肿部位既不隆起又没有下陷与周围正常食管粘膜一致,钡餐造影可见阴性表现或可见粘膜稍增粗、癌肿限于粘膜层,病变部位管壁僵硬,本组有1例。

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

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07T14:11:08.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周春容曹跃勇 [导读] 目的分析82例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钡餐造影X线表现特点,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 周春容曹跃勇(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644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134-02 【摘要】目的分析82例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钡餐造影X线表现特点,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方法将82例经胃镜病理证实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钡餐造影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2例中球部溃疡68例(82.92%)、主要表现为球部变形及龛影、以及激惹征等。球后部溃疡9例(10.97%),主要表现为管腔变窄及龛影、充盈不良像。降部溃疡3例(3.65%),主要表现为管腔变窄、粘膜紊乱及管腔痉挛收缩。水平部溃疡2例(2.43%),主要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变窄、以及淤滞征象。合并征象:82例中,68例合并胃体炎症改变。18例合并有胃溃疡,其中并发溃疡穿孔4例。其中共3例致造影剂进入胆道系统显影。合并幽门梗阻2例。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各部位 X线钡餐造影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于球部,约占90%以上,其次是球后溃疡,降部溃疡极少见[1]。本文通过对82例十二指肠各部位溃疡X线表现特点分析,以提高对十二指肠少见部位溃疡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例共82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0例,年龄10岁~75岁,其中10-14岁5例。以饥饿痛、夜间痛、背心痛、返酸嗳气为主诉60例,以消化不良、消瘦、贫血为主诉9例。突发严重并发症8例,包括溃疡穿孔4例,幽门梗阻2例,上消化道出血致解黑大便或呕血2例。其中有溃疡病史5例、有溃疡家族史35例。 1.2 设备与方法 我院采用西门子数字胃肠机。所有病人均空腹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76例为口服产气粉及硫酸钡液行气钡双对比造影,其中5例因有并发症或急腹症检查前插胃管,注入泛影葡胺40~60ml检查。其中5例10-14岁儿童及3例身体虚弱者采用分次服钡液或造影剂,第1次服造影剂20ml,重点观察胃-十二指肠粘膜相。观察完毕后,第二次服40-60ml钡液或造影剂,观察上消化道充盈相,重点观察空腔脏器的整体状态,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肠管的蠕动排空情况。检查过程均动态观察及摄片,均采用多轴位、多体位观察,通常采取仰俯卧位、半卧位、左右斜位、切线位、立位等体位,必要时使用压迫器加压、放大摄影,以及调整球管角度观察,以便发现较小的、隐匿性的及少见部位的溃疡。 2 结果 2.1常见影像表现 2.1.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8例,表现为①球部变形45例:病变发现阳性率100%,变形后的球部可呈叶状、花状、不规则状、线状等。②龛影8例。大多位于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后壁,为边缘光滑圆形突出腔外致密影,直径0.3-2.1cm,钡斑周围可见环状透亮区伴粘膜纠集。③激惹征象6例:为炎症刺激后钡剂迅速通过十二指肠球部。④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呈放射状纠集、粗糙、紊乱,6例。⑤幽门管偏位2例:指胃幽门管偏离十二指肠球中央,也系球部溃疡粘连牵拉所致。⑥假憩室1例:为球基底部袋状突出。 2.1.2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9例,以十二指肠乳头为标志,将球后分为上段和下段,溃疡位于上段者6例,位于下段者3例,溃疡主要位于后壁及内侧壁上。表现为管腔变窄6例,其中偏侧性痉挛狭窄5例,伴有梗阻征象。表现为龛影3例,大小直径为0.3-1.5cm大小,伴有粘膜纠集、水肿征象,其中2例伴有钡剂激惹征象,1例伴有球后部份分叶状变形。其中共4例合并有球部溃疡。 2.1.3 降部溃疡:3例,表现为管腔变窄2例,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痉挛收缩1例。 2.1.4 水平部溃疡:2例,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变窄、以及淤滞征象。 2.2 合并征象,82例中,其中68例十二指肠溃疡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胃滞留增多、胃粘膜粗乱等胃体炎症改变。其中18例合并有胃溃疡,幽门梗阻2例。其中并发溃疡穿孔4例、表现为造影剂呈点滴状或线状渗出管腔外、3例摄腹部立位片见膈下游离气体。其中共3例致造影剂进入胆道系统显影,表现为胆总管、肝总管及肝内胆管分支均显影。 3 讨论 3.1 常见影像表现分析 3.1.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最常见部位的溃疡,钡餐造影易于诊断,且诊断准确性高。①球部变形,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征象,十二指肠球部腔小壁薄,溃疡引起的疤痕收缩、粘膜水肿或痉挛收缩牵拉球部而导致球部变形。球部失去正常的球形或三角形,可呈各种畸形,最常见为三叶草形或二叶草形、其次为花瓣样、不规则状,少数呈线状。②龛影,大多位于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后壁,为边缘光滑圆形突出腔外致密影,单发多见,少数多发,大多数要在切线位才可以发现,要多变换患者体位才能减少漏诊。③激惹征象:为炎症刺激后钡剂迅速通过十二指肠球部,此征象要注意与球部炎症相鉴别,伴发有球部变形或龛影利于此征象诊断。④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呈放射状纠集、粗糙、紊乱,使用压迫器加压、放大摄影,以及调整球管角度观察,此征象也要注意与球部炎症相鉴别,伴发有球部变形或龛影利于此征象诊断。⑤幽门管偏位,指胃幽门管偏离十二指肠球部中央,部份溃疡合并有胃溃疡时此征象更加典型。⑥假憩室1例,此征象极少见,与真憩室的鉴别是其内未见粘膜伸入、未见狭颈征,与较大的龛影征象相似。 3.1.2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DU):溃疡位于上段者较多,溃疡主要位于后壁及内侧壁上。最常见征象为管腔变窄,其中偏侧性痉挛狭窄多见、并伴有梗阻征象。少部分表现为龛影,伴有粘膜纠集、水肿征象,或伴有钡剂激惹征象及球后部份分叶状变形。其中4例合并有球部溃疡、部份为球部溃疡进一步发展所致。DU午夜痛及胸背部放射痛多见,较易并发出血。武景连等[2]报道DU具有以下特点:(1)男性多发,可能与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2)溃疡常发生在十二指肠上曲段和降部上段、以远发生率减低;(3)溃疡多为单发、大多为活动期;(4)并发症高:以并发出血为最常见,尤其是发生于后壁者。DU常导致肠壁增厚及周围组织的炎症粘连,因而要注意十二指肠乳头处或胰头部癌侵犯十二指肠时的鉴别。 3.1.3 降部溃疡:主要表现为管腔变窄,部份表现为粘膜紊乱及管腔痉挛收缩,梗阻征象不明显。降部溃疡多发时要与卓-艾综合征作

胃肠道正常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胃肠道疾病的检查主要应用钡剂造影,显示胃肠道的位置、轮廓、腔的大小、内腔及黏膜皱襞的情况,但对胃肠道肿瘤的内部结构、胃肠壁的浸润程度和壁外侵犯及转移等尚有一定困难,还需与其他影像检查相结合。目前对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首选当是钡剂造影检查方法。 1.咽部咽部是胃肠道的开始部分,它是含气空腔。吞钡正位观察,上方正中为会厌,两旁充钡小囊状结构为会厌谿。会厌谿外下方较大的充钡空腔是梨状窝,近似菱形且两侧对称,梨状窝中间的透亮区为喉咽凸,勿误为病变。正常情况下,一次吞咽动作即可将钡剂送入食管,吞钡时梨状窝暂时充满钡剂,但片刻即排入食管。 2.食管食管是一个连接下咽部与胃的肌肉管道,起于第6颈椎水平与下咽部相连。食管入口与咽部连接处及膈的食管裂孔处各有一生理狭窄区,为上、下食管括约肌。 食管充盈像:食管吞钡充盈,轮廓光滑整齐,宽度可达2-3cm。正位观察位于中线偏左,胸上段更偏左,管壁柔软,伸缩自如。右前斜位是观察食管的常规位置,在其前缘可见三个压迹,从上至下为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于主动脉弓压迹与左主支气管压迹之间,食管显示略膨出,注意不要误认为憩室。 食管黏膜像:少量充钡,黏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相互平行的

纤细条纹状透亮影。这些黏膜皱襞通过裂孔时聚拢,经贲门与胃小弯的黏膜皱襞相连续。 透视下观察,正常食管有两种蠕动:第一种蠕动为原发性蠕动,系由下咽动作激发,使钡剂迅速下行,数秒钟达胃内;第二种蠕动又称继发蠕动波,由食物团对食管壁的压力所引起,始于主动脉弓水平,向下推进。所谓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者。 另外,当深吸气时膈肌下降,食管裂孔收缩,致使钡剂暂时停顿于膈上方,形成食管下端膈上一小段长约4-5cm的一过性扩张,称之膈壶腹,呼气时消失,属正常表现。 此外,贲门上方3-4cm长的一段食管,是从食管过渡到胃的区域,称为食管前庭段,具有特殊的神经支配和功能。此段是一高压区,有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作用。现将原来所定的下食管括约肌与食管前庭段统称为下食管括约肌。它的左侧壁与胃底形成一个锐角切迹,称为食管胃角或贲门切迹。 3.胃胃一般分为胃底、胃体、胃窦三部分及胃小弯和胃大弯。胃底为贲门水平线以上部分,立位时含气称胃泡。贲门至胃角(胃小弯拐角处,也称角切迹)的一段称胃体。胃角至幽门管斜向右上方走行的部分,称胃窦。幽门为长约5mm的短管,宽度随括约肌收缩而异,将胃与十二指肠相连。胃轮廓的右缘为胃小弯,左缘是胃大弯。 胃的形状:与体型、张力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关,一般可分

消化道造影X线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主要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般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X线号、CT号、MRI号、DSA号、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普通X线检查的重要性在改变,部分的检查项目与检查技术已由CT、MRI与DSA替代。尽管如此,普通X线检查与诊断仍是整个放射科影像诊断的基础,要对普通X线表现要作全面的描述与讨论 消化道造影X线诊断报告 1、食道造影诊断报告 (1)胸部常规透视情况、胃泡大小、食道内有无食物滞留。 (2)食道钡剂通过各段充盈情况,有无受阻缺损或狭窄。 (3)食道壁柔软度、扩张度、粘膜情况。 (4)经过贲门钡流情况,有无受阻,局部有无肿块,有无受压、移位情况。 (5)胃底部钡剂充盈情况,膈胃间距离如何。 2、上胃肠造影诊断报告 (1)腹部常规透视情况。 (2)食道有无异常。 (3)胃部:类型、位置、张力、蠕动、粘膜等情况。 (4)胃壁柔软度、移动度、排空程度。 (5)十二指肠各部形态,功能变化。 (6)如为全胃肠道造影应观察各组小肠粘膜位置,走行方向有无异常。并要连续观察直达回盲部显示为止。 3、结肠造影诊断报告 (1)腹部常规透视情况。 (2)导管插入顺利与否。 (3)结肠各段充盈显示情况,有无受阻,位置,结肠袋形、外形、移动度、肠壁柔软性、排钡后结肠收缩功能、粘膜皱壁情况。 (4)气钡双重相:粘膜情况,有无充盈缺损或息肉样改变等情况。 急腹症平片X线诊断报告 1、立位片:胃肠腔有无扩张、积气、积液或液平面以及隔下有无游离气体。 2、卧位片: (1)膈肌位置,肝脏、脾脏、肾脏的轮廓,位置、形态及大小。 (2)腰大肌与腹膜内外脂肪层影。 (3)何段肠道积气扩张、肠壁厚度、肠道分布与位置如何?有无肿块或高 密度结石影。 (4)脊柱、盆腔、骨骼有无异常。 腹部CT或MRI诊断报告 1、肝脏、胆囊:

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步骤

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步骤 全消化道造影是指对消化系统进行造影检查的一种方法,包括对食管,对胃,对小肠和大肠等组织器官进行检查。要先进行胸腹部的透视,了解患者有没有心肺方面的疾病,有没有转移的肿瘤。在进行这方面检查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检查的前三天不能吃影响透视的一些药物。 ★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步骤 1.先进行胸腹部的透视。了解心肺有无病变,有无转移瘤,或肺癌等疾病。腹透看是否存在不透X光高密度影,是否有梗阻或穿孔等禁忌症。 2.右前斜45度看食道。 3.左前斜45度再看一0遍。双斜位从不同角度观察食道钡剂通过情况有必要时卧位观察蠕动情况等。

4.躺下在床上从右到左转1-2圈(要求速度快)后,仰卧位看胃体。使钡剂尽量均与涂布于胃黏膜,为观察黏膜相准备。 5.仰卧位右前斜观察胃体胃窦后侧壁 6.仰卧位左前斜]观察胃底及胃体胃窦充盈相十二指肠充盈相 7.俯卧位看胃前壁的病变。 8.半卧位右前斜 9.半卧位左前斜观察胃体胃窦充盈相及蠕动情况等

10.站立位喝饱钡剂看胃的充盈像 11.站立位压迫像 12.最后站立位从食道到胃再浏览一遍 ★检查时应注意Ⅰ检查前3天停服不透X线或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如次碳酸铋、葡萄糖酸钙。Ⅱ检查前1日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晚饭后禁食。Ⅲ胃潴留的病人检查前一晚洗胃,其目的是为了消除胃内容物,利于钡餐检查。Ⅳ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于检查前服用硫酸钡粉剂100克,用温开水调服。Ⅴ吞食的钡剂不会被吸收,对身体没有害处,会随大便排出体外。钡餐检查后1—2天会解白色粪便,不必紧张。Ⅵ三个月以内的孕妇禁做此项检查。Ⅶ消化道出血期间一般不做钡餐检查,需待出血停止后进行检查。。

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分析 韩荣华

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分析韩荣华 发表时间:2019-03-08T10:11:37.8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作者:韩荣华 [导读] 分析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价值。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人民医院影像科甘肃平凉 744300) 【摘要】目的:分析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3月38例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判断二者的符合率。结果:X线造影准确诊断食管癌28例(73.7%),主要以环征/半环征、缺口征及双边征、小龛影、平盘或棒状隆起、管壁局限性增厚等为表现。CT准确诊断食管癌33例(86.8%),主要以食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软组织肿块影、柔韧性消失、周围脂肪间隙消失等为表现。结论:X线钡餐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均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合理结合两种检查方法将为食管癌的诊断与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食管癌;X线造影;CT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098-02 食管癌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占2%左右,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4大癌症死因,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尤其以50~70岁这个年龄阶段多见[1]。近些年虽然医疗技术日益先进,但由于食管癌早期表现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确诊时多已进入中晚期,所以当前食管癌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5年生存率不到20%[2]。X线钡剂造影检查因其无创及在黏膜和管壁方面的优势而成为早期食管癌最适宜的检查手段,而CT在判断肿瘤有无外侵及侵犯程度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38例食管癌患者,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为鳞状细胞癌,按病理学分型:隐伏型3例、乳头型10例、糜烂型10例、斑块型15例;按浸润深度:原位癌8例、黏膜内癌15例、黏膜下癌15例;按分化程度:低分化6例、中分化21例、高分化11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2.54±6.9)岁,其中21例因自觉胸骨后疼痛、进食有梗阻感、食后堵塞感等原因就诊,17例因上腹灼热、不适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偶然发现,5例有家族史。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X线钡餐造影使用德国西门子IconosR200多功能数字胃肠机,全部病例均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大口吞钡法或大口连续吞钡法吞服硫酸钡混悬液(浓度为200%W/V)1.4~1.8g/ml,自然形成气钡双对比。常规拍摄左、右斜位片,必要时加拍正位、卧位片。由两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分析照片。 1.2.2 CT检查使用SIEMENS SOMATOMD efinitin Flash螺旋CT机。嘱患者仰卧位,在一次屏气下完成扫描,扫描范围为胸部至中下颈部。 2.结果 2.1 X线造影结果 准确诊断食管癌28例(73.7%),X线表现:①22例见环征、半环征:正面观为食管腔内孤立锐利的钡环影,切线位为一侧管壁向腔内突出的充盈缺损,有时呈半环形。②19例见缺口征及双边征:管壁呈纵行双白线。③17例见小龛影:正面观为食管腔内斑状浓淡不一的钡影,切线位为不规则长条状的微小龛影。④17例见平盘或棒状隆起:呈不规则扁平状,表面平坦内有花纹的平盘状广基的隆起性病变,切线位为一侧管壁向腔内的棒状突起或呈不规则双边征。⑤14例见管壁局限性增厚:局限性白线状管壁增粗、浅凹陷。⑥12例见靶征:食管腔内可见孤立的钡环影,且接近中央的区域钡呈斑点状滞留。⑦9例见黏膜皱襞不整:局限性黏膜走行不稳、皱褶、增粗、紊乱,扭曲和中断消失,有时可见虚线样或羽毛状。⑧6例见泡沫征[3]:在黏膜皱襞改变中有多发细颗粒状亮区,直径0.3~0.7cm,边界清楚,部分呈桑葚状致密。 2.2 CT检查结果 准确诊断食管癌33例(86.8%),CT表现:主要表现为食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狭窄上方管腔扩张,软组织肿块,管壁变形、僵硬、柔韧性消失,边缘不清。14例肿块局限于食管腔内;21例肿块向管腔外生长,食道周围脂肪间隙内可见索状影,与相邻脏器间的脂肪间隙消失,3例与气管分界模糊,1例降主动脉受累。 3.讨论 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一直都处于世界前列,每年新发数目与死亡数目均达到22万之多[4]。食管癌早期表现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确诊时多已进入中晚期,如果早期发现食管癌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X线钡剂造影是目前诊断食管癌的最常用的方法,能够发现食管癌的早期粘膜病变及功能性改变。早期食管癌一般多为鳞状细胞癌。按Francis分类法可分为隐伏型、糜烂型、斑块型及乳头型。一般以糜烂型与斑块型居多。隐伏型食管癌因为隆起、凹陷均不明显,可见粘膜皱襞不整或泡沫征,但部分病例仅有轻微的粘膜改变,仅呈网状或羽毛状,所以是诊断难度最大的一型。当病灶浸润至粘膜下,可使管壁局限性扩张受限,切线位呈一侧局限性管壁增厚、凹陷较浅。糜烂型食管癌一般由于糜烂、浅溃疡导致粘膜局限性凹陷,造影时有钡斑或钡池影,切线位呈长条状、尖刺状或锯齿状小龛影或缺口双边征,部分病例中央滞留钡剂呈靶征。斑块型与乳头型食管癌是最易诊断的一型,病变不同程度地向腔内突出,呈环征或半环征,虽然糜烂型的靶征中,也可见腔内有钡环影,但环圈内缘不清晰,中央有花纹或钡斑,所以二者不难鉴别。早期食管癌一般病变表浅未浸肌层,研究显示,早期食管癌的浸润深度与病变大小、病理学分型及分化程度有关,隐伏型多为黏膜内癌,乳头型与糜烂型是黏膜内癌多于黏膜下癌,而斑块型多为黏膜下癌,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斑块型的演化生长模式是呈“表层扩散→壁内扩散→双向及混合型扩散”,病变范围较广泛有关。 传统CT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有限,目前食管癌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术前评估,如术前临床分期。研究表明,食管癌的CT分期与TMN分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正常的食管壁轮廓清晰,壁厚<3mm,线条柔和自然,与周围分界清楚,而食管癌则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同时CT还可显示肿瘤的生长情况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这对判断肿瘤有无外侵具有重要作用。CT具有分辨率

婴儿、儿童上(全)消化道造影检查的标准操作流程

婴儿、儿童上(全)消化道造影检查的标准操作流程 广州妇儿中心MR 婴儿、儿童上(全)消化道造影检查的标准操作流程 1. 评估病情:a) 核对病人(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及检查编号);b) 询问病人一般情况(病人营养状态,有否上感、发热)c) 询问准备情况(禁食时间视患者年龄而定:新生儿和婴幼儿禁食2-3小时,较大婴儿和儿童禁食4小时。青少年应禁食至少6-8小时。急诊检查由放射科医生决定执行较短的禁食时间。)d) 询问病史(起病时间、腹痛或呕吐否,呕吐量及呕吐物颜色等)。;e) 检查病人(一般情况、呼吸)适应症:i. 上消化道造影的适应症包括相关的病史和症状,如(但并不仅限于):a.腹部疼痛;b、上腹部不适;c、体重减轻或生长发育受限;d、先天性综合征或肠旋转不良相关的异常;e、慢性或复发性呼吸道疾病,包括咳嗽;f、威胁生命的急症。“ALTE”涉及呼吸停止或微弱呼吸的鉴别诊断(呼吸暂停、虐待儿童、吸引术等);g、术前评估;h、术后评估;i、腹部肿块;j、呕吐;k、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或体征。ii. 上消化道造影有助于诊断和评估许多疾病,如(但不仅限于):a、肠旋转不良;b、食管裂孔疝;c、怀疑或已知的胃炎或十二直肠炎;d、超声无法检测的幽门狭窄;e、幽门或高位肠梗阻;f、消化道溃疡;

g、十二指肠穿孔或壁间血肿;h、膈疝或食管裂孔疝,包括复发性;i、肿瘤。f) 禁忌症:未做好检查前准备,有高热、腹部压痛及肌紧张,肠梗阻出现并发症时、腹膜炎、肠坏死、消化道穿孔者。2. 知情告知:a) 告知病人家属本检查的优点及必要性。b) 向病人家属解释检查流程及告知病人家属需要配合的方式方法。c) 告知上消化道造影剂使用过程可能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d) 签署特殊检查知情同意书:由父母、法定监护人签署3. 检查前准备:a) 急救设备——中心供氧、负压吸痰器b) 患者准备——患者去除上衣,仰卧于检查床上,家属穿防护服并固定患儿手足。 c) 插管——新生儿或者小的婴儿有胆汁呕吐的病史,可以在胃远端放置鼻胃管排空胃,以便控制上消化道造影。d) 造影剂选择——对比剂的量和种类由小儿的年龄和检查的 目的来决定。对大多数的检查,钡剂是首选的造影剂。评估食管吻合术的完整性、诊断十二指肠梗阻或穿孔、小肠旋转不良等危重病人时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对存在吸入危险的病人、早产儿和新生儿使用等渗或接近等渗的溶液。早产儿和新生儿不应该口服高渗的泛影葡胺。碘造影剂检查阴性而高度怀疑梗阻病人使用稀钡。(备注:等渗对比剂对危重的早产儿和新生儿尤其重要,以避免血清电解质的变化。泛影葡胺是一种高度水溶性的对比剂,在早产儿和新生儿不应该口服,因为这类病人具有胃食管反流和吸入的风险较高,

上消化道造影

消化道造影检查 1.妊娠妇女请不要进行造影检查。消化道穿孔的患者,不要进行采用钡剂作为造影剂的消化道造影检查。身体过于虚弱,无法站立、无法在检查床上移动、无法耐受灌肠的患者,不建议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老年患者最好有家属陪伴。 2. 消化道造影检查需要事先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上消化道造影、全消化道造影需空腹。 小肠造影、钡灌肠需进行肠道准备,具体如下:检查前第2天,按食谱吃饭不吃药。检查前1天,按食谱吃饭并吃药。食谱:早餐、午餐:少渣食物,下列两类食品可选择食用:⑴馒头、米饭(可加瘦肉或鸡肉)或仅吃馒头加糖。⑵米汤、面汤、果汁或清瘦肉汤(无渣)或糖开水。下午:2:00、3:00、4:00各喝一大杯白水(250ml)或糖开水。晚餐:进流食,素汤面一碗,多加汤,果汁或清肉汤(无渣),不吃奶制品,不吃固体食物(馒头、米饭等)。检查前1天晚餐后,服50%硫酸镁(40ml)后大量饮水。检查前1天晚上睡前,服酚酞2片,用一满杯水吞服,不要咀嚼水化。检查当日晨,用一个开塞露,严禁吸烟。下午检查者,早晨可吃流质,如豆浆(无固体,无奶类),中午空腹。以上准备方法,根据不同检查,预约单上会有详细说明,请仔细阅读。硫酸镁、酚酞、开塞露等药物,请到临床开单医师处开具处方。

4. 前来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的患者,检查前,请配合检查医师除去摄片部位周围影响观察及操作的衣物、饰品等。进行上消化道、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时,请除去项链、皮带,取出上衣口袋内的金属物品,不要穿着带有金属片、胶印的衣物,女性患者需除去胸罩;进行钡灌肠造影检查时,需除去罩裤,不要穿着带有金属片、胶印的衣物,女性患者需酌情除去胸罩。为了缩短检查时间,方便在检查床上活动,前来检查时请尽量穿着宽松、轻便、易穿脱、不怕污染的衣物及鞋子。 5. 检查过程中,请按照检查医师的指示服用造影剂、屏气及在检查床上移动。全消化道造影需要多次进入检查室内进行摄片,每次摄片结束后,请继续在门外等候下次摄片,待检查医师告知检查结束时,方可离开。钡灌肠检查因患者自身条件原因,可能出现钡剂漏出、钡剂通过不畅、气体灌注不足等现象,影响检查及诊断,甚至导致检查失败。此种情况下,检查医师会向患者说明情况,如无法完成检查,请患者与临床医师沟通,改换其他检查方法。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包括常规心肺腹部透视和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范围不限的部分小肠造影因上述器官形态各异,疾病和类较,造影时应依次地、分别地、多体位地观察充分暴露和展示病灶,从而达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目的。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推荐以下双对比与传统法结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1 造影检查的准备及禁忌证 1.1 检查前的准备禁食、禁水6~8h以上,幽门梗阻者先抽尽胃液;胃肠道出血者出血停止2周后再检查。禁忌证:完全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及结肠梗阻患者。 1.2 钡剂浓度(1)食管钡餐检查钡剂浓度140%~160%W/V 钡混悬液100ml;(2) 胃及十二指肠检查钡剂浓度为200%~250%W/V 钡混悬液100~2 00ml。 1.3 检查步骤及方法 1.3.1 常规工作首先做好患者常规登记编号,熟悉申请单,使检查医生对病史有初步了解,对病史有不详或需补充的及时补充在申请单上。 1.3.2 常规胸腹部透视有顺序常规进行心肺透视,发现病变摄点片或在申请单旁做好记录。注意腹腔的异常液平和膈下游离气体。 1.3.3 食管检查嘱病人口服含产气剂约3~5g,用约10ml温水吞服,随后即服双对比钡剂(200%~250%W/V)100~200ml。病人直立,在口吞钡时先右前斜位,然后转为左前斜位,观察食管的双对比像和流动充盈像,并注意咽部有无漏溢、吸入和滞留。 1.3.4 胃、十二指肠检查造影前10min肌内注射山莨菪碱20ml可使胃肠低张,有利于双对比像的维持,但观察胃肠动力功能时禁用。病人口含杯中最后 口钡剂约20ml于仰卧右前斜位时一口咽下,可初步观察食管蠕动和动力情况。常规应包括充盈像、黏膜像、压迫像和选择下列图表观察胃和十二指肠的局部影像。 2 上消化道造影体位及影像显示 见表1。表1 上消化道造影体位及影像显示 表1上多体位,可根据不同需要的选择曝光摄片后经后处理选择排版出片。 3 小结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应注意:(1)透视与照片结合。(2)形态与功能并重,形态改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功能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触诊的合理应用,可了解胃肠道管壁情况,有无包块,压痛及移动性。(4)多体位的照片技术及充盈像、黏膜像、压迫像是显示病变、发现病变、诊断疾病的前提。(5)建议一边检查一边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