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图读懂埃博拉疫情

五张图读懂埃博拉疫情
五张图读懂埃博拉疫情

每个方块代表一次疫情爆发,以年份作为标记。方块的大小表示病例数量。以不同颜色代表毒性高低,病死率从黄色(0%)到红色(100%)不等。

福布斯中文网2014-08-18发表评论分享

埃博拉病毒是人类已知最致命的微生物,一旦感染,病死率最高可达到90%。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数据显示,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埃博拉病毒疾病已经爆发过25次。当前在西非肆虐的传染病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现已导致千余人丧命。

那2014年的这次疫情是不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一次埃博拉疫情爆发呢?世界卫生组织对以往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所制作的编年表过于冗长,大多数图表中的地图或图形信息也过于庞杂,所以我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图表和大家分享。

为了进行疫情爆发的比较,我选取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表格并添加了当前疫情的数字(截至2014年8月9日),进行了一些计算,然后将数字输入一个应用程序,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以下信息图表中所用的标注极少,因此情况一目了然,我还突出显示了一些关键状态和背景情况。

每次疫情的毒性

每个方块代表一次疫情爆发,以年份作为标记。方块的大小表示病例数量。以不同颜色代表毒性高低,病死率从黄色(0%)到红色(100%)不等。

埃博拉病毒的平均毒性为61%,自有记载以来,总计有4,235人感染,2,603人死亡。毒性是指“病死率”,即会导致死亡的病例百分比。在这张图表中,我以不同颜色来代表毒性,从黄色(0%的病死率)到红色(100%)不等。

2014年疫情爆发(历史上的第25次爆发)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史上其他的任何一次。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一次:尽管这次的死亡人数最多,占到历史总死亡人数的44%,但这次“仅有”55%的受感染者(1,013/1,848)死亡,在本图表中显示为橙色。

2003 年在刚果爆发的疫情(第14次爆发)是迄今为止毒性最强的一次,病死率达到

90%(128/143),在本图表中显示为红色。形容某种疾病的“致命”程度,通常是以这种疾

病致死的可能性来界定,而不是以总死亡人数来界定。按照这个定义,2003年埃博拉传染病就是最致命的一次爆发。

毒性最低的一次爆发发生在2007年的乌干达。病死率为25%(37/149),在本图表中显示为黄色。(病死率最高和最低的爆发排除了三场病死率为100%的疫情,每场疫情均只有一人死亡,还排除了一次只有一名受感染者幸存下来的疫情,即图中左上角的红色和黄色线条。)

埃博拉病毒首次发现于1976年,当年同时有两次爆发。一次发生在苏丹,病死率为53%(151/284)。另一次为史上规模第三、毒性第二强的爆发,病死率达到88%(280/318),在本图表中显示为红色。这种疾病正是以此次疫情的地点——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来命名。

不同国家所爆发疫情的毒性

圆圈表示国家。大小表示病例数量。颜色表示毒性,病死率从黄色(0%)到红色(100%)不等。“几内亚”代表西非。

2014年的疫情被标记为“几内亚”,因为疫情就是在这个国家首先爆发的,目前则已蔓延整个西非,迄今已扩散到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这是埃博拉病毒唯一一次入侵这四个国家,因此“几内亚”的数字就等于2014年的数字,到目前为止总共有1,848个病例,毒性为55%。

刚果(刚果共和国)爆发的疫情毒性最强,达到85%,在这张图上显示为红色。在发现埃博拉病例的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病例数和毒性均排名第二。该国被标记为“刚果民共”,在1971年至1997年期间被称为“扎伊尔”。(这张图排除了1996年导致南非一名

护士死亡的孤立病例)。

埃博拉病毒各属种的毒性

埃博拉病毒疾病:各属种的毒性。圆圈表示病毒属种。大小表示病例数量。颜色表示毒性,病死率从黄色(0%)到红色(100%)不等。属种:BDBV——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EBOV——扎伊尔埃博拉病毒;SUDV——苏丹埃博拉病毒;TAF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的四个属种均会导致人类染病——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DBV)、苏丹埃博拉病毒(SUD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V)和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

EBOV是当中毒性最强的属种,已导致3,236人受感染,2,111人死亡,这意味着三分之二的受感染者死亡。埃博拉病毒之前被称为“扎伊尔病毒”,即按照发现该病毒的所在国

(如今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命名。该属种命名之后才对其他属种进行命名,即生物学家所称的“典型属种”。

SUDV是第二最致命病毒,病死率54%(426/792),仅在苏丹和乌干达致人死亡。BDBV的病死率为在33%左右(66/206)并曾出现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乌干达。到目前为止,TAFV尚未致人死亡,仅在象牙海岸导致一人染病。

各属种所导致疫情的死亡人数

线条粗细表示每次爆发的死亡人数多少。属种:BDBV——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EBOV——扎伊尔埃博拉病毒;SUDV——苏丹埃博拉病毒;TAF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是这种疾病爆发的主要元凶,在史上25次爆发中占到了15次。也是2014年疫情(第25次爆发)和1976年首次疫情的元凶。苏丹埃博拉病毒(SUDV)导致了7次爆发,并且自发现扎伊尔埃博拉病毒以来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UDV)首次出现于2007年,已导致了两次爆发。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V)于1994年在象牙海岸的一个人身上发现。

本图表线条的粗细反映了每次爆发的死亡人数,但是对同模式的病例数或毒性对不同年份的疫情进行了加权处理。

按年份统计,不同国家所发生疫情的死亡人数

埃博拉病毒疾病:各国年度死亡人数。线条粗细表示每年死亡人数多少。“几内亚”代表西非。

自1976年首次发现这种疾病以来,刚果民主共和国便一直饱受埃博拉病毒侵袭,而刚果共和国只在2000年代初期有疫情爆发。1996年,南非有一人死亡;1994年,象牙海岸有一人幸存。2000年,埃博拉病毒开始在乌干达致人死亡,但是自从加蓬或苏丹有人因病死亡以来已经过去10年。遭受2014年疫情影响的国家被标记为“几内亚”(目前则是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这片地区此前从未遭受埃博拉病毒的侵袭。

这张按年份统计的死亡人数图表代表了一个国家对疫情的脆弱反应。任何疾病的扩散,包括埃博拉病,都是人类行为造成的,因为人类会在社会经济压力的驱动下,经常接触携带病源的动物。比如说,饥荒可能导致人们食用更多含有病毒的非洲丛林动物,同时,城市化则会迫使人类的居住地与携带埃博拉病毒的动物的栖息地产生交集。

那么为什么目前的疾病爆发夺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呢?2014年疫情的病死率实际上

低于历史平均病死率(此次为55%,而平均病死率为67%),这表明死亡人数多并不是因为出现了更致命的新毒株(尽管这可能是更具传染性的毒株)。病毒会通过不断地适应并不断进化来传染宿主,但我怀疑这并非今年疫情导致如此多人丧生的原因。

今年这场疫情爆发的受害者之所以如此众多,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西非早就是这种病毒传播的高风险地区,因此一次不幸的事件便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至于在此次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爆发中,有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加容易受到病毒侵袭的具体原因,仍然有待观察。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方案 按照卫生局《关于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提高我院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意识和应急水平,检验处置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我院决定组织开展一次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特制定本方案。 一、演练目的 1、检验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通过演练,进一步完善防控预案,使预案具有可操作性,达到依法、科学、规的诊治、转诊已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目的。 2、检验应急组织协调能力。 3、检验专业人员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二、组织领导 (一)组织指挥:医院应急演练工作领导小组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处理的组织指挥,组织协调演练的步骤与进度。 (二)医疗救治专家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按照医院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组织专家对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进行会诊,并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三)传染病防控管理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组织开展院感染控制、消毒以及疫情网络上报工作。 (四)后勤保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应急演练药品、器械、设备、车辆、通讯和防护物资的分配。 (五)信息管理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负责救治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汇总,总结应急演练情况。 三、演练的时间及地点 2014年10月17日下午14:00,感染疾病科。 四、演练容 1、诊断救治能力。

2、个人防护能力。 五、演练脚本【总用时:120分钟(14:00~16:00)】 【背景设置】患者闻某,男,32岁,从事海外导游工作,10月15日,患者从几亚出国归来后出现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于10月17日14时,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体温筛查为39.8℃;门诊预检分诊护士询问流行病学史,确认有疫区工作史后,为患者佩戴外科防护口罩,并引领至发热门诊就诊。发热门诊医生立即进行诊治,查体:T:39.70℃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口唇红润,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两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腹平软,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上肢肩部散见麻疹样皮疹。血常规示:WBC:18.6×109/L,N:85%,L:51%,Hb 110 g/L,PLT:131×109/L。以“重症肺炎”收入院,感染疾病科主任会诊,进一步检查血液生化,凝血五项:PT:19.5s 、APTT:44.9 s 、TT:22.7 s、FIB:4.2 g/L、INR:2.57。C 反应蛋白:183mg/L。对症给予头孢他定、阿奇霉素、鱼腥草抗感染,补液等治疗,体温仍持续39℃以上。根据患者主诉和临床表现,感染疾病专家组分析高度怀疑病人可能感染“埃博拉出血热”。 演练步骤1【用时:20分钟(14:00~14:20)】: 1、在门诊大厅正门处,由院长下达演练正式开始指令。 2、门诊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体温筛查、询问病史,为患者佩戴外科防护口罩,然后将患者从医院外围引领至发热门诊。

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doc

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 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xx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大规模病毒疫情,数个援助机构及国际组织,包括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正投入人力试图减缓疫情。下面我整理了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范文一 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截至20xx年10月3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10月3日通报,截至10月1日,西非五国和美国共报告埃博拉病例7492例(包括确诊、可能和疑似病例),死亡3439人,死亡率达46%。 几内亚:共报告病例1199例,死亡739人,死亡率62%。其中,确诊病例977例,可能病例177例,疑似病例45例。 利比里亚:共报告病例3834例,死亡2069人,死亡率54%。其中,确诊病例931例,可能病例1713例,疑似病例1190例。 塞拉利昂:共报告病例2437例,死亡623人,死亡率26%。其中,确诊病例2179例,可能病例37例,疑似病例221例。 尼日利亚:共报告病例20例,死亡8人,死亡率38%。其中,确诊病例19例,可能病例1例。

塞内加尔:共报告确诊病例1例,无死亡。 美国:共报告确诊病例1例,无死亡。 此次埃博拉疫情的死亡病例大都来自于疑似病例,而非确诊病例。只有当实验室检验结果为阳性时,才能确诊为死于埃博拉;如果检验结果为阴性,该病例则不再计入埃博拉死亡病例,统计数字也会相应调整。但由于实验室和治疗中心目前的接诊能力已超负荷,特别是在利比里亚,所以,可能、疑似、连同确诊病例的数据需要进一步的调整确认。数据的确认工作一直在做,病例和死亡人数的数据在将来可能会有进一步的修正。 附表: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病例情况统计表 截至20xx年10月1日 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范文二 几内亚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 截止20xx年11月10日,几内亚住院确诊病人1人,列入观察名单的接触者382人,其中,被列入重点观察名单的密切接触者141人。此外,1名曾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过的中年妇女逃离了观察病区,目前下落不明,几政府目前正在积极查找其藏身之处。 11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塞拉利昂疫情结束。目前,世卫组织正把塞拉利昂的医护人员力量逐步转移到几内亚,全力帮助几内亚抗击疫情,力争几内亚也能早日实现零病例,彻底结束疫情。预计几内亚在20xx年初能结束疫情。

最新 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预案

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预案 一、目的 埃博拉出血热(EHF)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今年3月以来,几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西非四国先后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目前仍在发展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为确保在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xxx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案》等技术案,结合我县实际,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化的轨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转运”,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我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科室配合;外堵输入、防扩散、科学应对;预防为主,有效控制。 三、适用围及启动条件 本预案适用于中心涉及埃博拉出血热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凡在本县围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或根据县埃博拉出血热防控领导小组的要求,立即启动本预案。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XXX主任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和相关专业骨干为成员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防控策略、合理调配有效资源、统一指挥应急处理和部署及落实各项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中心办兼任;同时成立防控专家组、疫情信息管理组、应急流调处理组、健康教育组四个技术小组以及后勤保障小组,具体职责如下: (一)办公室 落实领导小组的决定、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和协调,负责对全县疾控系统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的培训,应对应急工作日常事务。 (二)防控专家组 成立由疾控科、公卫科、消杀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负责辖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技术指导,具体承担疫情分析,监测结果的认定,病例流调、消毒指导和咨询,对基层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三)疫情信息管理组 由疫情室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收集、整理国外疫情动态,负责检索全国各地防控工作信息,提供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负责疫情动态、分析预测的编报;负责疫情管理工作,负责疫情的上报、下传;收集、报告管理的督导;负责疫情网络系统安全,确保信息畅通;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应急处理小组 由疾控科、公卫科、检验科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理小组。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密切接触者并指导医院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隔离医学观察,疫点处理的防控措施、消毒措施实施与指导。下设流调、消毒两个工作小组。 1、现场流调小组 负责对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

埃博拉病毒调查报告

埃博拉病毒调查报告 篇一:埃博拉试卷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试卷 本试题满分100分,单选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多选题15题,每题4分,共6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 埃博拉病毒目前公认的具备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A 接触传播 B 气溶胶传播 C 性传播 D 以上都是 2.埃博拉出血热发病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无明显季节性 3. 埃博拉出血热最长潜伏期为 A 10天 B 21天 C 42天 D 8天 4. 医疗机构发现留观或疑似埃博拉病例后,应当 A 立即隔离,组织院内专家会诊治

疗、并同时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B 立即隔离,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划定专门隔离病房,指定人数较少的医护人员参与救治病例 C 立即隔离,专家会诊后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D 立即隔离,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等待疾控中心处理 5. 各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中的“埃博拉出血热”。 A 2小时其他类别传染病 B 6小时乙类 C 12小时丙类 D 2小时甲类 6. 飞机上出现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可以判定为密切接触者的是 A 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B 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一

人(含通道另一侧)及前后座位各一人 C 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 D 以上三种情形均可判定 7. 隔离观察期为自()起到第()天为止。 A 入境日期21天 B 与病例最后一次接触21天 C入境日期14天 D 离开疫区14天 8.北京市各区县疾控中心接到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报告后 A 应于2小时内赶赴现场对病例进行初步流行病学调查 B 将调查情况通报病例现住址辖区疾控中心 C 于12小时内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区县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 D 以上均是 9.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传染性的正确

埃博拉出血热概述(2014-8-22)

埃博拉出血热概述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 根据2014年8月8日《WHO关于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国际卫生条例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会议的声明》,疫区国家暂定为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2014年1月1日至8月21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共报告2473例病例,1350例死亡。 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传染源。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

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1995年曾有学者报道用恒河猴、猕猴作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实验动物,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传染了正常猴,证实了气溶胶在埃博拉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3.注射途径:1976年扎伊尔一位疑诊为疟疾的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后一周内,数位在该院住院接受注射治疗的病人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而死亡。 4.性传播: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后第39天、第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三、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长期观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

埃博拉病毒简介

活性蛋白整体方案 埃博拉病毒 简介 埃博拉(英语:Ebola)是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当今世界上最为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其作为人畜共通病毒主要是通过患者体液传染,且致死率高达50%至90%。 结构与亚型 埃博拉病毒(EBV)为无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条状盘踞在组织细胞中。它没有细胞结构,仅有一个核酸核细胞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一旦脱去蛋白质保护外壳,就能把遗传物质注入人体细胞并复制。 EBV基因组编码7种蛋白质,其基因组排列顺序为3’-NP-VP35-VP40-GP-VP30-VP24-L-5’,其中每一种蛋白产物由一种单独的mRNA所编码:NP是主要的核衣壳蛋白质;VP30和VP35功能尚不明确,但通过与MBV比较表明,它可能参与基因复制和基因表达的调节;VP40是一种基质蛋白,参与膜成分和NP的相互作用;GP是通过转录编辑连接的两个开放读码框ORFl和ORF2编码,与毒力蛋白结构密切相关;VP24是一种小的膜蛋白,与毒力蛋白结构有关;L蛋白是一种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埃博拉疫情最新情况

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埃博拉疫情最新情况 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范文一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截至20**年*月*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月*日通报,截至*月*日,西非五国和美国共报告埃博拉病例7492例(包括确诊、可能和疑似病例),死亡3***人,死亡率达**%。几内亚:共报告病例1199例,死亡***人,死亡率**%。其中,确诊病例977例,可能病例177例,疑似病例45例。利比里亚:共报告病例3834例,死亡2***人,死亡率**%。其中,确诊病例931例,可能病例1713例,疑似病例1190例。塞拉利昂:共报告病例2437例,死亡***人,死亡率**%。其中,确诊病例2179例,可能病例37例,疑似病例221例。尼日利亚:共报告病例20例,死亡8人,死亡率**%。其中,确诊病例19例,可能病例1例。塞内加尔:共报告确诊病例1例,无死亡。美国:共报告确诊病例1例,无死亡。此次埃博拉疫情的死亡病例大都来自于疑似病例,而非确诊病例。只有当实验室检验结果为阳性时,才能确诊为死于埃博拉;如果检验结果为阴性,该病例则不再计入埃博拉死亡病例,统计数字也会相应调整。但由于实验室和治疗中心目前的接诊能力已超负荷,特别是在利比里亚,所以,可能、疑似、连同确诊病例的数据需要进一步的调整确认。数据的确认工作一直在做,病例和死亡人数的数据在将来可能会有进一步的修正。附表: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病例情况统计表截至20**年*月*日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范文二几内亚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截止20**年*月*日,几内亚住院确诊病人1人,列入观察名单的接触者***人,其中,被列入重点观察名单的密切接触者***人。此外,1名曾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过的中年妇女逃离了观察病区,目前下落不明,几政府目前正在积极查找其藏身之处。*月*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塞拉利昂疫情结束。目前,世卫组织正把塞拉利昂的医护人员力量逐步转移到几内亚,全力帮助几内亚抗击疫情,力争几内亚也能早日实现零病例,彻底结束疫情。预计几内亚在20**年初能结束疫情。驻几内亚使馆经商处20**年*月*日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范文三世卫组织通报刚果(金)埃博拉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日发表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说,刚果(金)西北部赤道省暴发埃博拉疫情,自*月*日至*月*日,当地出现24例疑似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其中***人死亡。世卫组织还说,此次疫情暴发被认为与当前西非的埃博拉疫情无关。通报说,刚果(金)卫生部*日向世卫组织报告,该国疫情源自当地村落中一名孕妇。她在分解一只丛林动物后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症状,并被送往当地私人诊所接受治疗。这名孕妇已于*月*日死亡,与其接触的医护人员与丧葬人员随后也出现类似症状。世卫组织说,此次疫情的人际传播已经建立,其他死者包括与这名孕妇接触过的医护人员、亲属和丧葬人员。另有***个疑似病例正在隔离中心接受治疗。目前患者样本已被送往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确诊检测及具体毒株界定。世卫组织表示,此次疫情为该国自1976年以来第7次暴发埃博拉疫情,疫情暴发被认为与当前西非埃博拉疫情无关。世卫组织称,死亡孕妇及与其有过接触的***人并未前往此前受埃博拉影响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及尼日利亚旅行,也未接触过任何从疫区返回的人员。目前,刚果(金)卫生部已派遣工作组前往当地监测与评估疫情,继续追踪、观察接触者并治疗患者,疫情防控措施及个人防护物品等也已到位。世卫组织表示,将视情况随时调配紧急工作组援助当地。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疫情通报,截至*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615例,死亡1***人。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该病毒可引发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可达20天。目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已知主要渠道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或接触死亡感染者的尸体。

埃博拉病毒综述

“实验动物疾病学”课程论文 埃博拉病毒综述 姓名:杜开乾 学号:81120704 院系:动物医学 专业:公共卫生

埃博拉病毒 概述: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Ebora (Ebola virus) and translated Ebola virus. Is a very rare virus, in 1976 in southern Sultan and Congo (gold) (formerly Zaire) in the Ebora River region to find its existence after the lead。From the medical community's wid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Ebola" from the name. Is a generic term used to refer to a group of viruse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of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Is a can cause human and primate animals have a potent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us diseases, high mortality, in between 50% to 90%, the cause of death mainly for strok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ypovolemic shock 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 1 病原学研究进展 1.1 病毒结构 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来自刚果(金)、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

埃博拉病毒机制及防治

以埃博拉病毒为例,阐述病毒感染宿主的可能致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 致病机制: 1、病毒通过媒介突破宿主防线,入侵宿主 当易感宿主通过呼吸,饮食或者蚊虫叮咬等方式接触到病毒时,病毒便突破皮肤,呼吸道等防线进入宿主。而进入宿主后,病毒通常在离侵入部位较近的地方开始初次复制。而要想导致全身性感染,那么病毒必须能够穿过粘膜屏障并通过血流、淋巴或神经等途径播散到宿主的其他部位。 以埃病毒(EBOV)为例,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它污染物)而感染。最新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还有可能通过空气介导穿过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进入人体,随后在侵入部位复制后播散到局部淋巴结,并经淋巴管进入血流。 2、病毒通过与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侵入细胞 病毒的表面具有病毒吸附蛋白(VAP),根据不同病毒可分为糖蛋白、衣壳蛋白、复合蛋白等。由于相应的宿主细胞膜表面具有特异性病毒受体,可被VAP 特异性识别并与之结合,使病毒外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病毒的吸附。包膜病毒的包膜同细胞膜融合是病毒穿入细胞必要条件,病毒融合蛋白的改变可影响包膜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细胞亲嗜性。 埃博拉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

(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等。一些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埃博拉病毒之所以可以感染那些细胞,是因为其包膜含有GP膜蛋白,EBOV—GP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在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对细胞的毒性、下调宿主细胞表面蛋白质表达和增加病毒装配和出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蛋白还是一种天然的反干扰素诱导蛋白因子,它可以克服一系列干扰素诱导蛋白对感染细胞释放病毒的限制,从而进入细胞。 3、病毒脱去外壳,将基因组释放至细胞内,装配子代病毒 病毒本身缺乏生物复制及合成所必需的某些酶类及相关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其复制必须通过借助宿主细胞才能实现。病毒进入细胞后经脱壳释放出病毒基因组。不同的病毒,如RNA和DNA、单股和双股、节段和非节段病毒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细胞内不同部位进行核酸复制、转录、翻译及病毒蛋白合成。最后装配成完整的子代病毒,经出芽或细胞裂解的方式释放出来。 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后,低pH依赖型细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L和B)将大量糖基化的GP 裂解成较小的中间体进而催化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GP 亚基被胞内蛋白酶切除糖基化,暴露氨基末端结构域作为胆固醇转运蛋白配体,调节GP 的膜融合作用。完全进入宿主细胞后,埃博拉病毒通过一系列机制组装,最终释放。 防治措施 1、遏制感染途径 由于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疫情,截至10月1日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7157例,3330人丧生。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洲联盟委员会、无国界医生组织、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已投入人力和资金控制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仍处于恶化状态中。 病原体简介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首次被发现,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迄今尚未有确认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形,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致病原理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传播途径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

《埃博拉病毒》阅读附答案

《埃博拉病毒》阅读附答案 埃博拉病毒 ①“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②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 病毒,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埃博拉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纳米,大小100纳米×(300~1500)纳米,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纳米左右。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 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的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③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

泌物等途径传播。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此时,埃博拉病毒已开始摧残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某人一旦突然开始出现发热、严重的头疼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则说明他已经被传染了。几天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接下来,患者躯干上会出现皮疹,并会很快蔓延到四肢和头部。再过几天就会达到转折点——此刻一些幸运的患者将会痊愈,而另一些患者则会发展到致命的阶段——出血热,患者肌体的免疫系统被全面破坏,人体微小血管破裂,导致患者从眼睛、嘴巴、鼻孔、耳朵等向外渗血。此时,患者胃肠道和其他内脏也可能会发生内出血。他们的白眼球将变成红色,呕吐物和腹泻物里会有血液出现,其皮下会形成大血疱。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休克而死亡,这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7天之间。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病例中,死亡率高达88﹪。 ④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录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⑤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

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及2014年疫情进展

传染病信息2014年08月30日第27卷第4期Infect Dis Info,Vol.27,No.4,August 30,2014 Ⅲ 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及2014年疫情进展 张云辉,王 姝,陈玉琪,李 军 [摘要]发现于1976年的埃博拉出血热具有高传染性、高致病性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曾多次在非洲中西部暴发流行,病 死率高达50%~90%。然而目前仍然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始于2014年初的非洲西部暴发疫情是该病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该病发现以来的总和,WHO 宣布本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公共卫生和医疗部门正在通力合作抗击这一烈性传染病。本文就该病研究现状及本次疫情暴发以来的一些特点进行回顾。 [关键词]传染病;出血热,埃博拉;治疗学;综合预防[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12.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134(2014)04-000Ⅲ-6 Research advances in Ebola virus disease and disease update in the 2014Ebola outbreak ZHANG Yun-hui,WANG Shu,CHEN Yu-qi,LI Jun * Editorial Board,Infectious Disease Information,Beijing 10003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ily6080@https://www.360docs.net/doc/b74420378.html, [Abstract]Ebola virus disease (EVD)is a severe,often fatal illness in humans,with high infectivity,high pathogenicity and high mortality rate.It first appeared in 1976,and several outbreaks of EVD have occurred in Western and Central Africa,with a case fatality rate of 50%-90%.However,no licensed vaccine and antiviral agent for EVD are available for use.The outbreak occur-ring in Western Africa in 2014is the most severe outbreak of EVD in history,and the number of the infected and dead cases is lar-ger than the total number of those cases in the previous outbreaks of EVD.WHO declared the 2014Ebola outbreak to be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and currently,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settings are making common efforts to com-bat this virulent disease.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EVD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2014Ebola out-break. [Key words]communicable diseases;hemorrhagic fever,Ebola;therapeutics;universal precautions 始于2013年12月暴发于几内亚的高传染性、高致病性、高病死率的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 disease,EVD )疫情,是本病被发现38年来规模最大、最严重且最复杂,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疫情目前已经蔓延到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截至2014年8月16日,累计发生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240例,死亡1229例。WHO 于8月8日宣布本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已经引起全球各方广泛关注,多国防疫和医疗力量相继加入到了抗击本次疫情的行动中[1-2]。现将EVD 研究现状及本次疫情暴发以来的一些特点综述如下。1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 )是EVD 病原体,发现于1976年。1976年6—11月,在非洲中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现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生出血热暴发流行,随后发现该病病原体为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EBOV 。目前已鉴定的EBOV 有5 种亚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科特迪瓦 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4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感染扎伊尔型、苏 丹型和本迪布焦型的病死率为50%~90%[3]。 自1976年至今,扎伊尔型在全球25次疫情暴发中占15次。引起本次疫情的病原体仍然是扎伊尔型,病原体于2014年2月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确定,病例样本来源于几内亚[4]。 EBOV 属于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其形态包括杆状、丝状及“L ”形,病毒粒子长度平均l000nm ,直径70~90nm 。EBOV 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长度为18.9kb ,依次编码核蛋白(NP )、病毒结构蛋白(VP35,VP40)、糖蛋白(GP )、额外病毒结构蛋白(VP30,VP24)及RNA 依赖RNA 聚合酶(L )。GP 是病毒表面棘突的惟一结构蛋白,它通过与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破坏微小血管的完整性,引起血管渗漏。VP40是与病毒内膜相关的基质蛋白,在病毒以颗粒方式在宿主细胞芽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P24为小型膜蛋白,可能与病毒的组装和出芽释放有关。GP 、VP40和VP24在病毒粒子装配、出芽及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5]。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传染病信息》杂志社(张云辉、王姝、陈玉琪、李军) [通讯作者]李军,E-mail:lily8060@https://www.360docs.net/doc/b74420378.html,

【VIP专享】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员认为其是“零号”病人,此名婴儿在发病4天后,于2013年12月6日死亡。研究人员事后追溯了这名婴儿的家族,发现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病毒的连锁反应。 在这名婴儿死去后,孩子的母亲出现出血症状,并在2013年12月13日死亡。然后婴儿的3 岁姐姐也在12月29日死亡,并且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等。婴儿的祖母后来也有同样症状,并于2014年1月1日死亡。婴儿一家所在的村庄位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的边境地区。而就在几名村庄外部的人员参加了婴儿祖母的丧礼后,陆续出现了感染症状。 由于埃博拉病毒随着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越传越远,疫情范围越来越大。 利比里亚两埃博拉病毒死者诈尸引发恐慌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镜报》9月25日报道,近日,利比里亚两名感染埃博拉病毒后被确诊死亡的妇女突然苏醒,并开始在人群中到处行走,给当地居民带来极大的恐慌。 据报道,这两名妇女分别为40多岁和60多岁,都来自利比里亚宁巴县。其中一人在没有任何食物和医疗的环境下被隔离两天后确诊死亡。她们在被送去埋葬的途中突然苏醒过来,现在居然在人群中到处走动。当地民众对此感到极为恐惧。这也是当地第一次出现埃博拉死者诈尸的情况。 目前,西非5个国家因为埃博拉病毒肆虐已经有约2800人死亡,另有5800人感染病毒。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在2015年1月以前,会有140万人死于埃博拉病毒。目前该疫情仍不容乐观。 融化活人的僵尸病毒 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博拉病毒出血热,人一旦罹患此病可能致死。它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死、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早期,埃博拉出血热表现为头痛、轻度目眩等与感冒相似的症状,容易被误诊。死亡前3天左右,患者全身高烧颤抖,持续性呕吐越来越厉害。死亡前1天,人体胶原开始溶解,皮下组织溶化,皮肤与人体剥离,全身脏器和体表出血,全身痉挛,死在血泊之中。 埃博拉“活死人”变吸血鬼 “活死人”现象就是一种由这一病毒引起的疾病。在连续高烧数个小时后,一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将会陷入昏迷或者昏厥状态,而这一征兆与临床死亡极为相似,所以经常被认为这个病人已经死亡。但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后,这个病人忽然苏醒,并且进入一种极具攻击性的状态。这个意识模糊的病人将撕咬所有运动的物体,包括人类和动物。 同时,这种疾病将使得病人分泌大量的唾液,并且引发内出血现象。但是,在外人看来,这个“忽然复活的死人”嘴角流下了鲜血、眼神变得呆滞,已经变成了一个“吸血鬼”或者“诈尸”。 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的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应急预案.docx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非洲多地流行,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为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治工作,有效防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广泛传播,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与领导 1.领导小组及有关人员职责为切实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治工作,医院成立埃博拉出血热防治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专家小组(见附表1),全权负责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和疫情突发后应急处理工作。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医院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 2.领导小组职责 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埃博拉出血热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各个工作组根据职能确定人数,并结合实际进行增减。 ①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办公室:具体负责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日常工作,上报情况,落实上级精神。 ②医疗组:负责全院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的诊断、治疗、护理指导工作,参与和组织全县疫情处理、技术指导、会诊和排查。 ③院前急救小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院前急救工作,随时听从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的调遣。 ④物品供应小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防治所需设备、防护物品和药品、卫生材料的供应。 ⑤医护人员防护小组:负责全体医护人员和社会群众的防护工作,对职工和社会群众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3.对领导小组和各科室的要求①对领导小组全体人员的要求是头 脑清晰,决策果断,指挥有力, 措施得当,安排周密,行动迅速,紧张有序,确保工作高效率,令行禁

止。 ②对办公室和各个小组的要求是必须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和领导小组 组长的命令,做好本职权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③遇有突发疫情,应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各组组长、副组长要保证 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④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及时掌握国内外埃博拉出血热防治信息和国家 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各种要求,严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二、加强医院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 1.医院成立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定培 训计划,并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广大医护人员掌握最新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知识和防护标准。 2.加强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要求制定宣传计划,明确宣传内容,固定专职宣传人员。 3.深入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预防知识宣传教育。 4.加强医院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的管理。将埃博拉出血 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作为各科室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广大医护人 员利用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向患者和社会群众宣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疾 病的知识。医务科、护理部、预防保健科定期考核该项活动的落实。 5.在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爱国卫生 运动和科普知识宣传等活动。 三、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监测、报告 1.疫情监测的分工 由预防保健科组织人员具体负责疫情的检测与报告工作,实行“零 报告”制度,由专人24 小时值班,严格报告程序。 2.疫情的监测与报告①各科室对接诊来自的疫区病例,开展监测 工作,做到早发现、早 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关于埃博拉疫情的各国合作

关于埃博拉疫情的各国合作 埃博拉病毒病的病死率可高达90%,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两起同时出现的疫情中首次出现,之后时有爆发。然而,开始于今年2月的疫情在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影响范围和蔓延速度等方面均为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根据WHO官方统计,截至7月23日,开始于今年2月的埃博拉病毒爆发已造成几内亚、利比里亚与塞拉利昂共1201人感染,672人死亡(包括确诊、可能和疑似病例),两项人数均为历史最高。 由于这是西非地区首次大规模出现埃博拉疫情,当地很多医务工作人员未经培训缺乏经验,既无法保护好自己也不能照顾好病人。此外,部分当地人对于埃博拉病毒缺乏认知,令疫情防控工作难以推展。例如几内亚疫情爆发时,很多村民对病毒一无所知,再加上看到患者被送进无国界医生设立的紧急治疗中心之后都有去无回,因此对外来救援十分抗拒;即使感染病毒出现症状也宁愿选择相信民间巫医而不接受外界救援。在西非埃博拉疫区的这三个国家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和医疗体系不健全的困境,这无疑增加了这些国家在应对埃博拉疫情方面的难度。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指出,这三个国家埃博拉疫情的传播仍然是顽固和广泛的,而且病例数和死亡人数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报告。 尽管国际社会一开始便积极应对埃博拉疫情,但这场区域危机现在很有可能转变为国际性危机,美国人邓肯在利比里亚感染埃博拉病毒,于10月9日在收治他的得州长老教会医院不治身亡。随着美国出现确诊并死亡的病例,西班牙也报告医护人员感染就医,此轮疫情有继续蔓延之势。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措施防止埃博拉疫情蔓延,4000名美军人员的首批已经携带设备抵达利比里亚并开始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建设医疗中心。在埃博拉疫情严重的塞拉利昂,英国新建三家实验室,增强当地的病毒检测能力。美洲34国于10月30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达成共识,将共同抵抗埃博拉病毒,其中包括建立埃博拉特殊检测中心,在生物样本转移和获取特殊设备方面进行合作,此外各国还共同决定将建立信息交流系统中心。 但要看到,,应对埃博拉缺乏有效的全球合作机制。不可否认,埃博拉在暴发初期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尽管随着形势恶化,各国开始向非洲疫区派驻医疗力量,但对防疫的重视和投入仍然不足。一些国家承诺的援助资金迟迟未能到账,有效的人道主义援助无法迅速展开,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也不能及时跟进。同时,各国之间在人员流动、疫情防治、药物研发等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合作也严重不足。整个国际社会未能形成有效力量应对疫情,这成为埃博拉疫情从地区性公共健康危机发展为国际卫生紧急事件的一大原因。 此次埃博拉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再次将公共健康危机摆在世界面前。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除了经济、技术、文化的全球化,危机或问题本身也成为全球化的结果。面对像埃博拉这样的传染性疾病,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能够成为隔绝于世的孤岛。传染性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与恐怖主义一样,都属于全球公害,应对其造成的公共健康危机与打击恐怖主义一样,都应当成为所有国家的义务与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