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的情况

金融1301班郏贺伟 20135107001

一、财政教育支出定义

财政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中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一部分,是财政支出按费用分类中社会文教费的一部分,是财政支出按职能分类中的教育支出。

二、财政教育支出现状

财政教育支出从 1978 年的75.05 亿到 2012 年的 21994 亿,投入总量上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十分迅速,是财政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仍不足。随着“科

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直增加,2012 年财政教育支出达 21165 亿元,占 GDP 519322亿元的 4.08% 。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问题

(一)财政教育支出投入不足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上虽然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21%,并且在 2012 年达到财政教育支出占 GDP4%的目标。然而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二)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

80%左右,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2%-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匮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

(三)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世界各国大多对初等教育支出最多,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少。然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中,高等教育占很大的比重,而初、中等教育不足,形成了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倒金字塔”模式。

(四)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大

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差异明显,造成了各地方发展速度不均,经济实力不同,而教育上很多是由地方政府负责,致使各区域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发达地区教育水平远高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东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中部地区教育水平,中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形成与东中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趋势一样的东中西部教育水平梯形分布。

(五)财政教育支出责任不明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上,中央政府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而在教育事权上,则是将责任不断下放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上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拥有财力却没有尽到责任,地方政府特别是财政收入不好的地方政府对于教育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式主要是直接拨款,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像减免税、补贴利息等财政工具。

四、如何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

增加财政收入从根本上就是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且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一国的教育水平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还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财政教育支出的目标,从而确保目标的完成力度。规范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责任,可将其作为政府及官员考核指标。加强政府预算中教育部分的审查,健全财政教育支出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二)均衡城乡教育支出结构

持续增加农村教育支出,政策上有意识的向农村教育进行倾斜,并形成制度规定,以确保政策的认真执行。完善地区间的转移支付,弥补农村教育的财政缺口,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状况。构建农村教育支出保障机制,解决教师资源、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等问题,提升国家人均教育程度。

(三)优化三级教育支出结构

应着重于初、中等教育,特别是有公共产品属性的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应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以此确保人们享受教育的权利,提升人口整体素质,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适度对高等教育支出,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不能因高等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高收益而投入过多,并且高等教育作为补充教育应主要由受教育者支付费用和从社会吸收资金。

(四)缩小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确保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供应,同时严格控制财政教育支出的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建立各省之间、各市县之间的教育支出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资源均衡。

(五)明确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教育支出的责任,形成财权事权相符的责任划分,合理的各级政府教育分担机制。加大中央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责任,积极拓展教育支出方式,把握财政教育支出理念、方向。明确地方政府的财政教育支出责任,确保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执行,避免乱用财政教育支出,形成自我监督机制。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_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一、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 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 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 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 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 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 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 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 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笮马国贤马志远 教育发展研究2009.3 决策参考 马国贤马志远/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 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 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 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措施

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长,但同时存在较多问题。 一、国际财政教育支出分析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即是“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如非政府性组织的捐赠),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从11年的数据分析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比重的5%。(而我国尚为4%的目标而奋斗) 我们可以看看其后的因素: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一般而言,城乡教育均等化越高,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 3、高等教政策,各国因分担政策的不等化,而有较大差异。 有数据表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承担了主要角色。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下表: 表1 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1、我国的教育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从数据上,近年来

的教育支出增长大致保持在10%,表明了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也可以说明我国是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着重对教育方面较大投资。 2、我国的教育支出已不可忽略的成为了财政支出的大项。亦可以说明党和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从已实施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既在于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在于其占GDP的比重。而后者的数据从数据统计上来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此外,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基于这几点,一在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从可得数据上看,我国地方是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主力军。这一点与发达国家恰好相反。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在高等、中等、初等的三级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是所有国家中相差的最为悬殊的。三、从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看,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明显高于中西部,且差距呈日益增大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视角进行分析。从上述第二段的现状看来: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失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失衡和结构不合理现象,加之教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率不高。表现在: 一、区域配置不均衡,这首先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失衡,东中西部的发 展呈阶梯式发展。表现形式就在于东中西部对教育支出的比重问题上。 也在于各地官员对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贵州省虽作为我国的第一贫困大省,但其对教育的支出却占省总产出的7%之高。这各中也不能忽视的就是中央财政缺乏平衡和协调的能力。 二、三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合理。投入比例严重失调。相比投入较高 的高等教育,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整体水平较低。这也多半源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完善等。下面的表格可以更明晰的反映出这一信息: 表2 三级教育均支出比例国际比较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教育教育财政支出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作者: 网络转载发布日期: 无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

(财政)论述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

论述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 【摘要】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越是基础性的教育,其公共产品的特征越强,越需要政府的介入。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的财政教育指出的现状与外国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城乡差距;支出结构;教育资金来源;政府作用。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从纵向上看,我国教育经费预算的绝对值逐年增加,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从横向上看,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20世纪末,世界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8%,发达国家基本稳定在5%-6%,而发张中国家也平均超过了4%。我国教育支出占GDP得比重则相当低,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3%一下,远低于4.8%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到2003年仅有2.86%.远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到2000年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到6%的目标。 (二)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以财政该管的没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 1、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支出不合理。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偏高,尤其搞的呢搞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升值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个忠不合理的教育财政配置格局,造成了义务教育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 2、地区之间的额义务教育支出不合理。我国目前各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支出水平严重不平衡,发达地区的水平远远高于落后地区的水平。政府对东部地区的投入数量与增长速度远高于西部地区,人均教育投入到2000年人均教育投入分别为419和216.差距非常大。 3、城乡之间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4、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结果是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三级结构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严重的妨碍了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 (三)教育支出方式不合理 教育支出方式不合理,一个重要反面是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形式还较单一。目前,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形式主要是预算内的直接拨款,而其他财政政策工具,如减免税、铁西等运用不够,是的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发挥的不是十分明显。同时,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产、学、研相结合的链条仍有一些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校办产业对教育经费的贡献率较低。 (四)财政教育支出效率亟待提高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教育资金的运行效率也不容乐观。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处于权势与财权分离的状态,地方教育经费预算未能单独立项,预算约束软化;公共教育资源的使用管理制度不严,使用过程中的漏洞和浪费并存,经费使用效率亟待提到。(五)缺乏有效引导民进资本流入的财政激励机制 在政府投入构成高等教育经费主渠道的前提下,能够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现在政策对阴道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教育税收政策优惠范围偏窄,形式和内容单一,缺少应有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难以适应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二、完善教育体制的几项措施 (一)完善拨款体制,增加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针对基础教育的专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3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较

中国财政支出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及改进

中国财政支出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及改进 摘要: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中,初中等教育比高等教育有更强的正外部性,财政应优先考虑初中等教育的投入。目前中 国公共教育的财政支岀存在的问题是三级教育比例失衡,其制度原因是分税制下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失衡和高等教育财 政支岀的不合理。应该改革财政支岀的教育优先次序,重点向初中等教育倾斜,加强省级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力度,同时提高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水平,改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岀教育结构问题 一、中国财政支出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 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结构是保证公共教育投入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前提,本文主要分析教 育层次的财政分配结构。根据教育的规律,教育的正外部性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降低。并 且就高等教育而言,其社会收益远低于个人收益;就社会效益而言,初中等教育的社会效益 要远高于高等教育。这说明国家财政应优先投入初中等教育而非个人回报率大的高等教育。 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缺乏基础教育会破坏其他所有努力,例如增进卫生保健和营养,增加更 具生产力的生计社会,提升一个承诺民主、善治以及实现其他基本权利的公民社会(DFID, 2000)。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要求不同的教育层次投入结构。有研究曾根据50个不同经济发 展水平的国家教育投入结构,测算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三层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比例 (表1 )。在人均GDP为5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对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依次应为37.7 %、37.7%、17.1%。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37美元,但当年中国实 际三层教育投入比例依次为31.6%、37.1%、20.2%。这说明我国初等教育投入比例比合理水 平低6个百分点,缺口880亿元,而高等教育投入比例则高出3个百分点,相当于多投 入450多亿元。因此,目前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是:初中等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投入偏高,三级教育投资结构失衡,投资结构不符合 教育投入规律。 # L 二、中国财政支出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的制度原因分析 (一)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初中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 我国人口规模大,政府层级多,复杂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嬗变极大影响着公共教育投入,政府间财政关系是初中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首要制度原因。 根据财政分权理论,公共教育的责任主体为地方政府。由于中国的政府间教育财政关系 经历了曲折的改革过程,对农村地区初中等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1986年,我国改革了教 育事业的财政出资结构,由中央政府(包括教育部和其他一线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高等教 育,省级以下财政支持初级和中等教育。在农村地区,一般是乡村负责提供小学教育,乡镇 提供初中教育,县级政府负责高中教育。当时的乡镇政府凭借各自财力勉强能够负担初中等

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5741532.html, 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研究 作者:罗小粉 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1期 【摘要】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多年来我国着力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的比例,但是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列出财政教育支出的内涵及其理论,描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状况和其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变化情况,可发现我国教育财政主要存在三个结构失衡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结构失衡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财政教育支出规模财政教育支出结构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涵及其理论 (一)财政教育支出的内涵 教育支出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资金供给,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教育支出按照支出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教育支出费用;按照教育层次结构来区分,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级教育经费支出。 财政教育支出,指国家将教育财政收入,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用途,划拨资金的财政管理活动。 (二)财政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 1.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后经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完善,形成了新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概念,认为社会的总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教育在公共产品理论中,因其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常常被看做是准公共产品。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现代社会的“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分析了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还指出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政府是“经济人”,由于任何一种公共决策都有各自本身的缺陷。所以个人在追求政治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时,就会导致财政支出的扩张等行为的出现,还会导致财政支出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同理,财政教育支出也可以看作是对教育投资的一种公共选择。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发展现状 (一)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

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研究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年级班级 2012级 任课教师余竞 姓名吕砾学号201210412202 姓名罗程学号201210412217 姓名谢浩学号201210412117

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研究 一.研究目的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很多,据分析,主要因素可能有:由于地方经济规模决定的地方整体财力是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基本源泉;各地方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有差异,地区的人口数量不同决定各地教育规模不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会不断提高,对以政府教育投入为代表的公共财政的需求会有相当的影响。物价水平,特别是教育消费的不同也可能构成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差异的原因。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的数量规律,预测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二.模型设定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差异,选择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地方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居民平均每人教育消费,居民教育消费价格 指数,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作为因变量。选取2011年31省份的数据作为样本。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收集到数据。如下:

将数据按Y排序后用WPS得到下图: 利用SPSS软件做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三.参数估计 根据图中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表示为: 65432i 866.410X 22.816X 0.146X 0.039X X 011.0491.2416Y +++++-=∧ 标准误差: (935.882)(0.002)(0.008)(0.052)(9.087)(470.321) t 值 : (-2.582) (6.317)(4.964)(2.827)(2.511)(1.842) a .9870R = 973.0R 2= 968.0R 2=调整 估计标准误差 49.35657 F = 181.754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高效的利用和配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我国科教兴国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采用教育支出强度、支出结构、生均支出水平三方面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用教育支出总额、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等规模指标对我国教育支出进行规模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不断增长,但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使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矛盾仍然存在。 一、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发展状况 1.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说明党和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3.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 二、我国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却不见有多大的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但直至今日我国还是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2.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的水平是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是中国的7.44倍;所以中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尾,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3.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4.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人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5.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摘要】教育乃国之大计,政府教育支出十分必要,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上还不合理,存在教育支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 了相关建议。【关键字】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建议 【正文】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学中按亚当斯密的理论,政府的基本的几项职能为国防和社会治安,教育和重大疾病防控,教育便位列其中。 1教育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教育的投入水平也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在我国,教育也一直是政府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采取各项措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在财政方面也是大力支持。但现实中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支持还是明显乏力,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但相对数量涨幅却较小,4%的目标迟迟不能达到,这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确实有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 而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 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它就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成本等于零;而另一个方面,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使用。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1、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不断增加由1991年的3386.62亿上升到了2009年的10437.54,亿,约为1991年的3倍多。 2、自1990年至2009年,教育支出GDP的比重始终在3%左右,在低位徘徊。在2000年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但从2004年开始占GDP 的比重逐年增大,足以体现政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

论文: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分析

中国财政支出研究 摘要 财政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财政支出不平衡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探讨,对我国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关键词:财政支出、公共、经济发展、趋势 目录 一、引言 (2) 二、财政支出的含义 (2) 三、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2) 四、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问题 (2) (一)财政规模方面的问题 (2) (二)财政范围方面的问题 (2) (三)财政结构方面的问题 (3) (四)财政效率方面的问题 (3) (五)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 (3) 五、财政支出结构演进展望 (3) 六、参考文献 (4) 一、引言 中国的财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前,其主要功能是经济建设,是生产

建设型的财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顺着四个方向调整:一是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二是由于党政机构得不到控制,行政运转费用的比例日益上升,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三是预算外的自收自支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收费被收支两条线固定和合法化,四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越来越多,数额巨大,五是财政支出结构中,近两年开始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进行调整。 二、财政支出的含义 定义:财政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因此也称预算支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构成财政分配的完整体系,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归宿,它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选择,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所以,它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的环节。 三、我国的财政支出的结构 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可将财政支出区别为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政策的侧重点。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市场上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支出尚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它的公共性,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四、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1.规模方面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仍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由于财政包揽过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财政支出需求刚性的增强,财政支出规模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必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却无法得到保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2.范围方面 (1) 政府职能越位 表现在: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括了许多既包不了又搞不好的事务,这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又不利于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下。 (2) 政府职能缺位 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方面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对某些社会文教、公益事业的保障乏力,对某些基础设施和某些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等。这不仅弱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民经济

财政支出-教育支出

我国财政支出——教育支出 摘要:教育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项目。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支出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等一系列不合理,导致我国教育发展受阻。整体国民素质难以更进一步、更快提高。进一步合理化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才能更快更有效的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键字:教育支出规模支出结构三级支出分配区域比例 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2011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会议上指出,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已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2010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当于公共财政收入的17.6%。教育事业是我国人才战略的基础,由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及其规模和结构则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源泉,是当今乃至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所在,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有竞争力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 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由于教育有较大的外部性,如果依靠市场提供,那这种外在收益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肯定会低于期望水平。因此,这种支出必须有政府的介入。由于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必须确保教育投入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均等的教育机会,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进一步合理调整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比例。

财政支出的概述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概述 本章重点: 1。财政支出的组成 2。财政支出的四种分类 3。财政支出的三条原则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含义与组成 本节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的含义 1.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在财政年度内的支出总和(不包括政府间的转移支出,以避免重复计算)。 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 财政支出是由“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的,收入是按照支出的需要来组织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出现财政赤字。 2.财政支出的范围 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财政支出由公共预算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组成。 注意:预算外资金也是财政性资金,是公共部门按照法律法规收取或者提取的收入。公共部门来源于预算外收入安排的支出也是财政支出。 3.我国的财政年度 采用自然年度,即从当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有些国家采用跨年历制,例如美国。 4.公共部门及其类型 (1)履行政府职能的单位也是财政会计中的核算单位,称之为公共部门。 (2)公共部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政府的职能机构,或称行政部门(单位),另一类是事业单位。

【例题·单选题】我国财政年度的起止时间是()。 A.1月1日至当年l2月31日 B.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C.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D.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答案:A 解析:我国的财政年度采用自然年度,即从当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止。 【例题·单选题】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 )决定的。 A.法律法规 B.财政收入 C.国民经济 D.经济活动 答案:A 解析:财政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 二、财政支出的组成 财政支出的内容组成: (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常支出。是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为公共部门的日常活动所安排的支出。 (2)国家投资性支出。是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为公共部门的固定资产安排的投资。 (3)财政补贴。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对公共部门或者市场机制主体(单位)的补助支出,在我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计划亏损补助,二是价格补贴,三是政府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这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支出。 (5)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 【例题·单选题】在我国,财政补贴包括的内容有() A.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 B.价格补贴

2019年教育财政经费分析报告

2019年教育财政经费 分析报告 20189年5月

目录 一、总量角度: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需求凸显,社会投入占比有望提升 (5) 二、结构差异之阶段分析:幼儿园财政投入远低于其他阶段,民办渗透率极高;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比降低,民办渗透率提升快 (12) 三、结构差异之地区分析:关注地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压力较大,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 (17) 四、相关企业 (22) 五、主要风险 (24) 1、民促法落地存不确定性 (24) 2、收购整合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24) 3、学校招生不及预期 (24) 4、师资力量可能受限 (24)

关于整个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大多数人都有较强的感性认知,知道体量是巨大的,但是没有量化的概念——总体量到底有多大?其中有多少来源于财政投入,有多少来源于其他渠道投入(社会资本等)?国家对于不同教育阶段的投入有何差异?不同省份对于教育的投入 有何差异?本报告将从数据的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析。 总量角度: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需求凸显,社会投入占比有望提升。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持续增长,自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比重均在5%以上,2018年达4.6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均在4%以上,2018年达3.7万亿元,预计短期内该比重会相对稳定。我国教育经费中80%以上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超90%,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是整个社会对于教育投入的主力来源。地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在2012年对于地方财政的压力达到高点(占地方财政收入/支出比重分别为33.0%/18.8%),且目前该现状未有明显缓解,我们认为这可能是2012年之后相关政策出台的重要引发原因之一(2013年上海和温州两地开始营利性学校试点),加大民办教育力量投入需求突出,非财政的教育经费占比有望提升。 分阶段角度: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支出占比近半,职业教育、幼儿园和高中占比略有提升,高等教育占比有所下降,预计结构性优化仍会继续进行。2016年幼儿园/义务教育/高中/高等占比分别为 3.8%/46.6%/9.6%/10.8%,幼儿园的财政投入远低于其他阶段,与其17%的总人数占比不匹配,未来幼儿园公办化、普惠化是大趋势,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