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

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

题。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

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

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

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

象。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

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

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

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

生活的制度。

社区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

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会区需要,组

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

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社会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

的社会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

会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区合作

精神、动员社会区内外资源、有计划

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

会进步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

不伸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

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

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

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

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

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

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

形式与特征。

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

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

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

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

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

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

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

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

过程。

社会趋同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

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

同,具体条件了不尽一样,经过经济

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

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

得越来越相似。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

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

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

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

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

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

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

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

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

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

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

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

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

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

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有一种需要占

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

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

要。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

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

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

时所出现的现象。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

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

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

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和心理特

征和总和。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

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

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

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成

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

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

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

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人文区位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规则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世界体系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不发达国家。

“第三次浪潮”:社会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

打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

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

二、填空题: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是

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

纪30)年代。

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

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社会化的基础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

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

段)、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

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

望)、权力。

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

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提出来的。(1901)年他出版了名为

《社会控制》的论文集。

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环

境压力)来实现的。

社会失范论从(社会结构)失调,人

们失去可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角度

解释越轨行为。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

助)、(社会福利)三项内容。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

(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

体工作、(社区工作)。

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

动)、(垂直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

划分(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社会流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

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

径。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

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

而是(结构的总和)

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

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

(性别)、(年龄)、(种族)、(智力)

等;社会文化条件包括(国家、民族

文化差异)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它

集团的区别

社会分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

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

(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

统)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

行为规范)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

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

业)

社会保障是面向全社会的,但其直接

对象是正常的物质生活方面遇到(重

大威胁)的社会成员

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社

会学家(帕累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

森斯)

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

(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

社区一词由德国学社会学家(滕尼

斯)最先使用用的。

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

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

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

的理论。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

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

了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

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

出了需要层次论。

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直接交往)

和(情感性)。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

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

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有脑力

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

(人有语方言能力)、(有人较强的学

习能力)。

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

(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

质资料再生产)不想适应。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和(掠夺关系)

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

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两个方面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践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采用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做法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是(康有为),在(1891)年。

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是(罗马俱乐部)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第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从家庭结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

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品)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

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

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按照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规范需要三

类。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阶层的划分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

高低、(政治权力)和其他社会因素

(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

的象征符号之一。

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分

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

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

型社区)

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

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弗兰克),认

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

宗主与卫星的关系

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功能

论)、(需要论)、(天才论)。

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

恶性循环论、(贫穷文化论)、(社会

环境剥夺论)。

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

会人)。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解释

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

说。

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管论的主要

代表是(泰罗)。

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是委

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

提出的(《增长的极限》)。

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经院学

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

派)。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对符号相互作

用论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个人主观的

(情景定义)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提出了(社会和

自然环境压力)

哲学家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

了神的统治、贵族统治、(人民统治

〈凡人时代〉)三个历史阶段

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

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

点(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

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如下基本

内容(岗前培训)、工作过程标准化、

工作技能标准化、(成果标准化),其

间贯穿着工作人员间的相互调整及

领导的直接监督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三个阶段。

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

性)特点是(破坏性)。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

那路亚家产)、(对偶家庭)、(一夫一

妻制家庭)四个阶段。

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理论

的两种特点:一是(系统理论)的影

响,,一是借助数学工具、计算机将

组织管理(模式化)、(最优化)。

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

级论)、(种姓制)和(阶级)。

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

(经济制度)。

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

(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标签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本身,而

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

失业有(显性失业)和稳性失业两种

存在形式。

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和人道主

义是(社会保障)的特点。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纺织业的

兴起);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电

机制造和电力应用);第三次产业革

命的标志是(原子能)的利用,(宇

航事业)为主要标志的兴起,(电子

计算机)的出现;第四次产业革命的

标志是(微电脑)的广泛应用。

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

定名为《群学肄言》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

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

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在信念)、(社会舆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犯罪预防的措施有(教育)、(建立建全法律体系)

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按(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

“文化类型”说是由(索罗金)提出的

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的比较是指(代际流动)

世界体系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

三、选择题:

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日(概念系统)。

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规则系统)。

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19世经末20世经初)的西方社会。

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队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垂直流动)。

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丁伯根)。

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社区的

形成方式分类)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

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工

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劳动)。

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

具有(社会制约性)。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

学派)提出来的。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

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

(城市化)。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

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

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

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

叫做(角色丛)。

一部分劳动者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

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

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是指(失业)。

一位工厂和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

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

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

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

中,“放弃文化目标,介遵从制度化

手段。”此是(形式主义)。

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

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

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反叛)。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

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

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

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

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

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置,不能创造出

最大效益,这是(不充分就业)。

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

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

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就

业)

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的活动

是(朋友谈心)。

以下那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会关系

的是(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儿童游戏群体)

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春

游)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

心家庭)。

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

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由个别的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

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个别贫穷)。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

的)

“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归属与爱的)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

哪种人生观。(享受主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历史

循环论)

“后工业社会会“论是由谁提出的

(贝尔)。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

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

种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

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

用方式”指(竞争)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

勒)。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

展的哪个阶段。(具体运算)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

重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

调发展)

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

位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化的程度)。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

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社会失范论)

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

提出社会失范的是(迪尔凯姆)

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

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阶级)

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社会救助)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家庭结构)。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家长制)。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城市社区)。

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是(农村社区)。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韦伯)。

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私有制)。

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知

识分子)阶层。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

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

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

重要标志是(《未来社会学》)出版。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

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

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会失范论)。

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

等属于(实用设备)。

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

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

优先地位。这叫做(制度化优先)。

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

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

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

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

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社

会关系)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

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

态。此地(相对贫穷)。

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

病者组成的家庭可能陷入(长期贫

穷)状态。

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

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属于(社会福

利)。

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

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

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

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

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

论)

依社会工作的(方法)分类,社会工

作可分为个安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

工作。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

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

程》)

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

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垂直

流动)。

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

出的(普雷毕什)。

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

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

续社会化)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

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阶级)

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

整体)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

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的控制)

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

劳动能力考核成绩,或人浮于事,或

无事可干。这是属于(隐性失业)

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

保障是指(社会福利)

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

社会学家(索罗金)

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

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

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依附理

论)

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社会

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

来越相似)

四、简答及论述题: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A、社会学把社

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B、

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C、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D、

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

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公的过程中去进

行研究。E、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

查。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

两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两者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功能:A、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B、增长社会管理才于,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D、为发展边缘科学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社会需要的涵义: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传授生活技能。B、教导社会规定。C、指点生活目标。D、提供角色人选。

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叫之间的关系,是血统和亲属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年青人发育成长的摇篮。学校中的师生和同学关系,是相互交流知识、思想的关系,严肃而认真,理多于情感,是人们生活的庄严殿堂。而邻里社会却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大社会的雏形,情况复杂多变,对人

们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起着

决定性影响。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A、它是有目

的的组织起来的群体。B、它的目标

简单、明确。C、成员间的关系不那

么亲密。D、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

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

规则指导和调节。E、社会成员的可

代替性强。

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

的意义: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

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

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

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

助,也才能正常运转。第二,目标是

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

别的标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

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

与职能。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

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

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

形成工作关系。第四,目标是团结和

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

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

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的力量。第

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

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

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

来衡量活动成效的高低。

社会交往的意义:A、社会交往有利

于个人成长。B、社会交往是文化传

播的手段。C、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

与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从人类

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

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

畜牧业、手工来、商业从农业中分化

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以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

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

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越复杂;但我

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

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

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

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

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A、财富即指

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

B、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

声誉与尊敬。C、权力即指处于社会

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

能性。

社会分层需要论:分层存在于任何社

会,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一定效能,

是基于四个先决条件:A、组织中有

效的角色分配B、必须有一定分配位

置来表现他们C、担任角色的人必须

经过一定的训练D、这些角色是自觉

地表现自己的;该理论的观点认为,

衡量分层位置上的重要性有两个方

法:一个是功能不可替代。另一个是

地位联系别人的程度,联系程度越

大,重要性越大。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A概念系统。

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

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

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B、规则系

统。社会制度包含一套活动规则,用

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人们之间

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

式。C、组织系统。制度的有形代表

就是它的组织系统,用于推动和检查

它的执行。D、设备系统。设备系统

包括实用设备象征设备。

社会制度的功能:A、满足人类社会

生活的需要。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

选择机制。C、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D、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制度的特征:A、普遍性。B、

变异性。C、相对稳定性。D、阶级

性。

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

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

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

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2)维持

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

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

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

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3)促进

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

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能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社会问题的成因:A、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题。B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社会工作的功能:A、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B、挖掘受助者潜能,促进其发展;C、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D、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的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B、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C、行政推动。社会保障是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D、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从广义上讲社会流动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上的社会流动一搬反指个人在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划分流动的标准不同,因而流动的的类型也多种

多样:A、按流动主体分:个人流动、

家庭流动、群体流动。B、按流动方

向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C、按

流动参照物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

动。

社会变迁的原因:A、自然环境的变

化。B、人口的变动。C、文化、科

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

起社会的变迁。D、社会生产力的变

化。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1)内容:

第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

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

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

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

化很难推进和持久。第三,文化、科

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所有人类

创造的文化的各方面都有一个现代

化的问题。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要走城乡共同繁荣,

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二

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

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

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

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

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

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

制。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

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

宰者。(2)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

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

广泛的社会变迁。B、社会现代化必

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

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

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C、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

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社会趋同论: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

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

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他的基本观点

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

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休条件不尽

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

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

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

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内容A、

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B、

政治现代化。C、文化科学技术、思

想道德现代化。D、城乡社区现代化。

E、群体组织现代化。

F、人的现代化。

他的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

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

社会变迁。B、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

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C、

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

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社区的构成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

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

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

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

条件。(2)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

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

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

生活的依据。(3)共同的社会生活。

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

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

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

同。(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

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A、社会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

的总和。B、(2)人类社会区别于动

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C、(3)人类

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

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1)马克思主

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

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

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2)马克思

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历史的、辩证的

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

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3)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

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

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

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

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1)交往在马

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

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与个人,团体与

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主要理解和掌握马斯洛需要论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

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乡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由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A、实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到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B、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C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制的建立而出现的。剩余产品的出现

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

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

剥削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

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所谓阶级,就

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

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

动。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随

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

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

的安全;(2) 维护社会稳定;(3)保护

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刺激劳动

潜力;(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社会保障实行

初期,某些国家或政府通过此手段使

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

障其合理的权利;在实行高福利情况

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求

进取。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的具体做法:(1)

对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采取没收的

办法,即没收官僚资本。(2)对于封

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没

收他们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给

广大农民的办法来解决。(3)对于资

本家阶级,采取了赎买的政策。1956

年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但阶级斗

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条件下还

将长期存在。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

法: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

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表现为人

口数量多;素质低。成因有:政治原

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

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大

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和产的新

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水平。B、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

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C、人口文化

程度低,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的影

响。D、老龄群体迅速扩大,对老年

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

要的影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办

法: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

口素质。C、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

革方向: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

二元性。B、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

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C、行政推

动。D、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A、

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B、建

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C、发展社区

服务。

城市社区的特征:(1)城市社区人口

聚居规模大,高密度。(2)居民以工

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

谋生方式。(3)成员的异质性高。(4)

生活方式的多样化。(5)人际交往中

情感色彩淡薄。(6)居民的组织程度

高,组织结构复杂。

城市化的动力:1)工农业经济的发

展。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

文化事业的发展。3)城乡差别。4)

城市的中心作用。

农村社区的特征:(1)居住特征:大聚

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2)产业特

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

业、林业、牧业、渔业;(3)社会关

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支配

地位;(4)生活特征:生活节奏慢,

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为什么说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①

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造

成社会资源的浪费。②社会问题直接

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

造成痛苦。③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

步发展设置了障碍。

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

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

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他

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

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

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失

业保险。它具有行政推动、非营利性

和社会福利性等特点。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

策: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社会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的。A、1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战略布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B、2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C、3“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我们应善于掌握这个规律,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A、它是自然形成的。B、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C、一般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关系。D、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E、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A、它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B、它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C、它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D、它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1)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2)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3)独生子女问题;(4)老人赡养问题;(5)离婚问题。影响人际关系和因素: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B、态度的类似性。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频率。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A、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B、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C、组织面员都具备各专来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来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F、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习俗与道德的区别:A、约束力不同。B义务感不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

式上都有不同。具体在于:A二者作

用的范围不同。B、二才的支持力量

不同。法律是靠强制力支持,而道德

是靠社会舆论的支持。C、二者作用

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

手段——目标论:美国的社会学家默

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

基础上,提出了“手段——目标论”。

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

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标的合法手段

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他认为社会

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

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上的

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

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

特征不一定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

提供条件,达成目标。这样按照社会

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

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

离,属于越轨行为。

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

动就业的措施:劳动就业问题是批地

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

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

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

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

配置。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

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

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

问题的途径主要有:A、发展生产,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发展经济

才能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B、

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鼓励集体、个休经营,这对缓解就为

大力有很好的作用。C、继续控制人

口增长。为了不使就业问题进一步恶

化,严格控制人口是十分重要和迫切

的。D、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为了不使失业和待业问题给社会带

来不利影响,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

度。

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是中外古今

社会思想中一直存在着极为普遍的

论点。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

活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

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

的历史轨迹循环往复。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

件:1、1911年的辛亥革命;2、1919

年的“五四”运动;3、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建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4、消灭了延续千

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5、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

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

经济、政治和文化

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

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

来之原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世界

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

边陲构成。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

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导致后者不发

达。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

概念,他认为可以将”核心—边陲“称

为”宗主与卫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

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与发达

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

发达的境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孔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A)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D ) 1-42 A.马克思 B.孔德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

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络版部分) 专业:行政管理本 科目:【社会学概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题干】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7.【题干】简述中国人口问题 【答案】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 38.【题干】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答案】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2)社会冲突论: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血缘关系如何有益于社会。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 【考点】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39.【题干】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案】 (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考点】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40.【题干】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案】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