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整理

2013年新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整理
2013年新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整理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也比较零散。从历年考试来看,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基本上不会出大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 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2、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四)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和布劳

(五)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物:布鲁默和戈夫曼。

(六)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观点

[例题·单选题]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

A.功能学派

B.结构学派

C.芝加哥学派

D.结构功能学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其发展则发生在美国,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影响最大。

[例题·单选题]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克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的理论流派,结构功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七)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

第三节中国社会学百年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

1、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2、社会学传入的历史条件:传统文化土壤、现实社会发展需要

3、代表人物:谭嗣同、康有为、严复、章太炎★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1891年,康有为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中提出了()

A. 人学

B. 群学

C. 仁学

D. 社会学

[答案]B

[解析]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

[例题·单选题]在《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学”名称的是()

A.康有为

B.严复

C.章太炎

D.谭嗣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早期代表人物。谭嗣同在其所著《仁学》第一篇“仁学界说”里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

(二)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1、队伍和制度化建设

2、社会调查的兴起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

(三)院系调整与社会学的撤销

1、维护与撤销

2、重提与厄运

(四)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

1、正名

2、五脏六腑说★

(五)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1、社会学本土化的概念

2、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倡导人物

3、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功能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从历年的考试情况来看,涉及到本章的知识比较多,就考查形式而言,选择题、简答题都有可能。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回答。

[例题·单选题]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行动

B. 社会事实

C.社会

D.社会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不同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问题。社会学家韦伯把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孔德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

(二)社会学的特征

四个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反映的是社会学的()

A. 整体性特征

B.经验性特征

C. 综合性特征

D.应用性特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的特征。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是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社会学。

(三)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和规范性功能

2、教育功能:一是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二是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一是建立规范;二是提供模式;三是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

[例题·单选题]在社会学的功能中,教育功能表现在()

A. 提供模式

B. 反馈信息

C. 社会批评

D. 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的教育功能。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例题·单选题]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

A. 规范性功能

B. 描述性功能

C. 解释性功能

D. 预测性功能

[答案]B

[解析]社会学的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本节为改版教材新增加内容。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种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以及当代社会学方法论,包括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对这些方法论,大家需要把握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例题·单选题]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是()

A. 伽达默尔

B.狄尔泰和韦伯

C.瑞泽尔

D.涂尔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不同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一)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涵义以及需要遵守的三条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2、类型: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二)问卷调查

1、涵义: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2、问卷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问卷的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三)实地研究

1、涵义: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2、指导范式:个案研究、典型调查、访谈与观察

(四)实验法

1、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2、实验法的作用及其优缺点

(五)文献法

1、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2、文献法的优缺点

第四节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一)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包括选题、初步探索、建立研究假设、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工作。

2、实施阶段。将研究方案付诸实行,依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去收集资料。

3、总结阶段。其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二)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

1、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

2、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区别:(1)着重点不同;(2)依据不同;(3)手段不同;(4)学科基础不同;(5)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联系: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由2003版教材中的两章内容合并而成,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因此,本章内容比较重要。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就考察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论述题都有可能。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1、概念: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

2、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社会结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关系。

2、社会结构类型

(1)关系性社会结构

(2)实体性社会结构

(3)规范性社会结构

(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1、社会建设

(1)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中最早做出界定

(2)社会建设的意义

2、社会管理:基本内涵(四个方面)

[例题·单选题]最早对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做出说明的中国社会学者是()

A. 孙中山

B. 费孝通

C.孙本文

D.吴文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建设的内涵问题。1933年社会学家孙本文对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最早做出了说明。

第二节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识记、领会)

1、人口的概念(识记、领会)

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口数量和质量(识记、领会)

(1)人口数量

(2)人口质量。人口质量也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3、人口问题★

素质、流动、分布、老龄化、性别

(二)自然资源(识记、领会)

1、什么是自然资源:概念、类型

2、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分布不均匀性

3、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地位

(1)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类也改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这种依赖关系。

(三)环境

1、环境概念

2、功能

3、环境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概念

1、文化的含义: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2、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二)文化结构★

1、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

2、文化集丛。由一组在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元素组成的一个更大功能单位。

3、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

(三)文化规范体系

1、习俗:特点、作用

2、道德:涵义、道德建设

3、法律:特征、功能

4、宗教:功能、宗教和邪教的关系

(四)文化交流★

1、文化传播:涵义、载体

2、文化冲突:概念、根源

3、文化采借:涵义、标准

(五)文化多样性★◎

1、文化震惊

2、主文化和亚文化

3、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六)文化自觉★◎

1、概念:费孝通,16字内涵

2、文化自觉的内容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社会角色为新增加内容。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知识点比较多,就考查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和论述都有可能,需要学员加以重点复习和掌握。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概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对社会化内涵的理解(三个方面)

2、社会化的内容:生活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行为、角色等方面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基本表现形式和特殊表现形式

2、继续社会化:必要性、特殊表现形式

3、再社会化: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4、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2、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自我)

3、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

(一)生物因素

1、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有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2、表现:人的身体结构;人的组织特殊的大脑;人具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系统,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二)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指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

2、包括:(1)家庭(2)学校(3)伙伴群体(4)工作单位(5)社区(6)大众传播

(三)互联网★◎

1、互联网及其特点

2、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四)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个人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2、个人在生活实践中一般是通过: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实现社会化。

第三节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关于社会角色的内涵(四个方面)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根据获得角色方式: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2、根据角色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较色

3、根据角追求的目标:功利性较色和表现型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期待

2、角色领悟

3、角色实践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1、角色紧张

2、角色冲突

3、角色不清

4、角色中断

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我国的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接班人。

2、社会化目标的确立,有其基本的依据。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1、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2、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

3、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成员的成熟标志,把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总体标志。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

2、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社会资本为新增加内容。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知识点比较多,就考查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和论述都有可能,需要学员加以重点复习和掌握。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1、概念: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三个因素)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1、暗示:含义、类型★

2、模仿:含义、特点、意义

3、交换:含义、要素、类型

4、竞争:含义、类型

5、合作:含义、类型(四种)★

6、冲突:含义、根源、类型

7、调适:含义、类型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符号

(一)语言

1、符号和语言的概念

2、语言的重要性

3、语言的多样性

(二)身体语言

1、身体语言的概念

2、身体语言的种类:面部表情、手势、静态的身体语言。

(三)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的概念:所谓的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2、个人空间理论: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个人空间的理论,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45厘米)以内的距离。

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45厘米)到4英尺(约122厘米)。

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约122厘米)到12英尺(约365厘米)以内。

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尺(约365厘米)以上的距离。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二)拟剧论

(三)常人方法学

[例题·单选题]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理论是()

A. 拟剧论

B. 符号互动论

C. 自我理论

D. 常人方法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互动理论中的拟剧论,该理论由戈夫曼提出。

[例题·单选题]“镜中之我”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戈夫曼

B. 米德

C. 库利

D. 加芬克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互动理论中的符号互动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之我”的理论。

第四节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一)社会网络的涵义

1、概念: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2、概念的渊源

(二)社会网络的特征★

普遍性;多重性;滚珠性、多向性;隐蔽性

(三)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其功能

1、社会网络的形态

(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社会网络的功能

(四)强关系与弱关系★◎

含义及代表人物

(五)社会资本★◎

1、社会资本的涵义与相关研究

2、社会资本的分类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由2003版教材中的一节内容扩展而成,知识点相对较少。

第一节什么是家庭与婚姻

(一)什么是家庭

1、家庭的概念

2、家庭的特征

(二)什么是婚姻

1、概念: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2、特征。

(二)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2、社会冲突论分析

第二节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一)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人口再生产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抚养、赡养功能

(二)家庭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3、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4、其他家庭。一些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

(三)家庭的特殊类型★◎

1、重组家庭

2、失独家庭

3、同性恋家庭

4、丁克家庭

5、留守家庭

[例题·单选题]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被称为()

A. 失独家庭

B. 留守家庭

C. 丁克家庭

D. 重组家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的特殊类型。题干所述的家庭结构为留守家庭。

第三节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二)家庭功能的变化

(三)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由2003版教材中的两章内容合并而成,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因此,本章内容比较重要。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就考察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论述题都有可能。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1、概念: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5、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初级群体

1、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1)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对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初级群体的特征(五个)★

2、初级群体的类型: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例题·单选题]最早提出初级群体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A.霍曼斯

B.米德

C. 默顿

D.库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初级群体概念。初级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

第二节组织和组织理论

(一)组织的概念

(二)组织过程

1、组织决策:含义、四个阶段

2、组织沟通:含义、类型

3、组织控制:含义、控制的三个过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三)组织的科层制理论★

1、合法性统治类型: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

2、科层制的特征(5个)

3、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

(四)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理论

3、组织行为理论

4、权变理论

[例题·单选题]组织平衡论的提出者是()

A. 梅约

B. 泰罗

C. 巴纳德

D.麦克雷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管理理论中的组织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的一个代表人物巴纳德提出了“组织平衡论”。

[例题·单选题]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这种观点来自于()

A. 科学管理理论

B. 人际关系理论

C. 权变理论

D. 组织行为理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管理理论。题干描述的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集体行为★◎

(一)什么是集体行为

1、概念: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

2、特征: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

(二)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

1、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

2、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

(三)集体行为的理性选择理论

1、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2、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

[例题·单选题]勒庞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集体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被称为()

A.乌合之众理论

B.价值累加理论

C.搭便车理论

D.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集体行动的理论解释。1896年,勒庞出版了《乌合之众》一书,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解释集体行为。

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为2012版教材新增加章节。内容比较新,可考知识点也比较多,选择、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可能,需要学员复习过程中特别加以注意。

第一节教育

(一)教育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内涵: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2、教育的类型★

(1)根据教育发生的场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根据个体对教育的需求: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1、显功能:社会化、社会选拔、提高人口素质、知识技术创新

2、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减少就业压力、社会控制

[例题·单选题]属于学校教育的潜功能的是()

A.社会控制功能

B.传播知识功能

C.文凭功能

D.社会选择功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学校教育的功能问题,属于重点知识。教育制度既有直接功能,又有间接功能,而潜功能就是间接功能。本题的特点是题干将两种功能混在一起,特别容易引起混淆。因此,特别提醒大家对于一些具有对比性特点的知识点千万要记清,不要混淆。

(三)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1、功能论视角

2、冲突论视角

3、互动论视角

(四)教育与社会不平等

1、教育不平等现象

2、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教育与文化资本、劳动阶层子弟的“亚文化”

[例题·单选题]提出亚文化再生产机制,即劳工阶层的子女是如何再次成为劳工的社会学家是()

A. 布迪厄

B. 威利斯

C. 伊利奇

D. 涂尔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题干中表述的观点由社会学家威利斯提出。

第二节劳动

(一)劳动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有目的、有意识地变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劳动

2、类型★:

(1)根据有否劳动报酬: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2)根据消耗体力还是脑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3)根据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

1、福特主义:三个特征

2、后福特主义:四个特征

3、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批判:布雷弗曼的压迫机制理论;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

(三)就业

1、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

2、失业问题:失业的类型、失业率

3、劳动力市场分割

[例题·单选题]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导致的失业称为()

A.结构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失业的类型。题干描述的是摩擦性失业。

第三节消费

(一)消费的概念和特征

(二)消费社会

1、涵义

2、特征★

(三)消费的社会学理论

1、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

2、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

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

[例题·单选题]炫耀性消费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凡勃伦

B. 韦伯

C. 鲍德里亚

D. 涂尔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消费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一书中较早探讨了炫耀性消费现象。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知识点比较多,就考查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和论述都有可能,需要学员加以重点复习和掌握。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什么是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1、社区的定义:概念内涵、滕尼斯最早提出

2、社区的功能: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保障

[例题·单选题]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社会化

B.社会保障

C.社会控制

D.经济生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区的功能。四个选项均为社区的功能,经济生活功能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二)社区的类型学理论

1、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

2、《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分析了“社区”和“社会”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形式的类型。

(三)人文区位学理论

1、同心圆理论

2、扇形理论

3、多核心理论

4、人文区位学之后的理论发展: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新正统区位学理论

[例题·单选题]同心圆理论的提出者是()

A.伯吉斯

B.滕尼斯

C.霍伊特

D.哈里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区研究的人文区位学理论。其中同心圆理论是美国学者伯吉斯在20世纪20年代运用人文区位学原理对城市空间结构提出的一个假说。

(四)社区全貌研究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例题·单选题]在社区研究中,全貌研究就是()

A. 分析“社会”和“社区”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形式的类型

B.综合性的记录调查,较少理论分析

C.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D.把社区视为人类聚居生活的特殊的空间现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区全貌研究的含义。

(五)中国的社区研究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例题·单选题]在中国的社区研究中,杨开道和许仕廉主持的是()

A. 江村调查

B. 易村调查

C. 定县调查

D. 清河调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社区研究问题。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有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开道和许仕廉主持的清河调查以及社会学家李景汉和晏阳初的定县调查。

第二节社区类型

(一)农村社区

1、农村社区的概念

2、农村社区的特点(四个)★

[例题·单选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被称为()

A. 农村社区

B. 集镇社区

C. 城市社区

D. 小城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区的类型。题干界定的社区类型是农村社区。

(二)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的概念

2、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3、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第三节社区发展

(一)什么是社区发展

[例题·单选题]社区发展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倡导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是在()2011.7真题

A. 一战以前

B. 一战以后

C. 二战以前

D. 二战以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区发展的相关问题。社区发展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联合国倡导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1、社区发展的目标:双重目标

2、社区发展的原则:民主、,民众需要、自力、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三大文明并重

[例题·单选题]在社区发展中,应满足社会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特别应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入手,这是社区发展的()

A.自利原则

B.民主原则

C.民众需要原则

D.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上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题干表述的是社区发展的民众需要原则。

(三)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

1、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进程

2、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3、当前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例题·单选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

A.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B.社区管理体制

C.科层制

D.单位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程中的相关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的管理体制被称为“单位制”,即国家通过一个个的企事业单位对社会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

第十章城镇化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为新版教材增加的一章内容。许多内容现实针对性较强,很多知识点带有较强的政策色彩,从考试角度而言,有些内容的可考性不是特别强,但也不容忽视。

二、本章重点知识

第一节城镇化概述

(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城镇化

2、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

3、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

(3)城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

(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二)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最早由英国人口学家雷文斯坦在“人口迁移的规律”中提出。美国人口学家唐纳德·博格从运动学角度对雷文斯坦的推一拉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

(三)城镇化的类型★

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五种类型。

[例题·单选题]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被称为()

A. 过度城镇化

B. 滞后城镇化

C. 逆城镇化

D. 同步城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化的类型。题干中表述的城镇化形式属于逆城镇化。

(四)世界城市

1、概念: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又称全球城市。

2、发展阶段: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三个发展阶段

3、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五)世界城市群

1、城市群概念:地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

2、城市群分类

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城市群可以划分为超级城市群(顶级城市群、特级城市群、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小型城市群)等。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城市群可以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等。从中心城市的角度,城市群可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核城市群。

3、城市群研究★

(1)田园城市。

(2)组合城市。

(3)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4)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5)城市群理论。

(6)城乡融合区。

[例题·单选题]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提出,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这种城市理论被称为()

A. 田园城市

B. 组合城市

C. 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D.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群研究的相关理论。题干中表述的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

第二节中国城镇化进程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城镇化的“推-拉”理论检验;民国时期城镇化的特征

(二)中国城镇化的历史阶段

三个阶段;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条件

(三)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三大城市群;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例题· 多选题]中国城市群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A.城市群形成过程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B.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

C.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

D.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

E.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答案]ABCDE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城市群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

(一)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

领会四种观点: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论、多元模式论和小城镇重点论

[例题·单选题]中国的城镇化应该建立以大城市为领导,以中等城市为骨干,以各类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系统,这种观点属于()

A. 大中城市论

B. 均衡发展论

C. 多元模式论

D. 小城镇重点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中国关于城镇化道路的讨论主要有四种观点: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论、多元模式论和小城镇重点论,题干中的观点属于均衡发展论。

(二)中国城镇化的方针

(三)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1、小城镇的作用

2、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知识点比较多,就考查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和论述都有可能,需要学员加以重点复习和掌握。

二、本章重点知识

第一节社会不平等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1、性别和年龄

2、种姓、种族和等级

3、阶级与阶层

[例题·单选题]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样的集团被称为()

A. 阶层

B. 阶级

C. 社会分层

D. 等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题干中界定的是阶级的含义

(三)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

1、私有制与人类平等的产生:卢梭

2、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四)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

1、阶级分析

2、分层研究

第二节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

(二)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

1、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阶级的划分及其标准、社会分层维度

(3)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精英阶级理论和精英循环理论

2、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人物、著作、观点

(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人物、著作、观点。

(3)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任务、著作、观点。

[例题·单选题]冲突论社会阶层理论的代表是()

A. 戴维斯

B. 摩尔

C. 达伦多夫

D. 伦斯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社会分层理论。冲突论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思想家是达伦多夫。

(三)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及其变迁

1、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结构:七个阶层

2、改革开放前的阶级阶层结构:1949-1952四个阶级;1953-1956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十个阶层

[例题·单选题]《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2002)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将全国成年社会成员划分为()

A.9个阶层

B.12个阶层

C.10个阶层

D.16个阶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第三节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流动的概念:索罗金

2、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3)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例题·单选题]社会分层体系当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是()

A.代内流动

B.自由流动

C.垂直流动

D.竞争式流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流动的类型。题干中表述的流动形式属于垂直流动。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2、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3、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例题·单选题]在改革开放前,一个人要进入地位最高的干部阶层,一般既要具备政治上被认为可靠的家庭出身或阶级身份,还要在政治上表现得忠诚和积极;而一个农民之所以很难从农村流动到城镇就业,主要不是因为这种流动的成本大于其收益,而是因为城乡分割的二元化制度安排限制农民进城,从根本上排除了其改变农民身份及向土流动的可能性。这种社会流动的机制属于()

A.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

B.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

C.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D.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导致我国社会流动的机制问题。题干中描述的是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模式。

江苏省自考工作分析重点复习资料

江苏省自考06092工作分析重点复习资料 一、单选1*20=20 1. 工作分析最初产生于美国的工业企业中p2 2. 1747年,狄德罗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实施了一次工作分析,据说他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实施工作分析的人 3. 系统的工作分析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p2 4. 系统的工作分析是在美国科学管理之父——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2 5. 1950年,赛迪.范提出了“职能职业分类计划”理论p4 6. 工作分析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石”p8 7. 职位即岗位,是某一时间内某一主体所担负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p1 9 8. 职务是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p19 9. 职系又被称为工作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组成,是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不同,但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P19 10. 职组是指若干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集合,也叫职群p19 11. 职级是同一职系中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p 20 12. 职等是指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要求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p20 13.工作任职者是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主体p21 14.工作岗位的任职者是工作分析中的“天然的”最佳主体p21 15.工作分析内容的确定是进行工作分析的一个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p26

16.系统原则: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组织系统的一部分p30 17. 动态原则:工作分析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p3 0 18. 参与原则:工作分析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但不能把这项工作看成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p30 19. 经济原则:工作分析是一项非常费心费力费钱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组织的各个方面。P31 20. 岗位原则:工作分析的出发点是从岗位出发分析其内容、性质、关系、环境以及任职资格等,即分析完成这个职位工作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与条件,而不是分析在岗的人员如何,否则会产生防御心理等不利于工作分析结果结果的问题p31 21. 访谈法即适用于短时间可以把握的生理特征的分析,又适用于长时间能把握的心理特征的分析p40 22. 除访谈法外,问卷法也是国内目前运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工作分析方法之一p 48 23. 一般来说,观察法适用于短时间的外显行为特征的分析,适用于比较简单、不断重复,又容易观察的工作分析 24. 工作评价因子是用来评价管理类工作相对价值的纬度,即用来衡量某一管理工作(职位)相对其他工作(职位)而言对组织的贡献度有多大p88 25. 职能工作分析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培训与职业服务中心的职位分类系统p90 26. 通用技能就是指是人能够将事、人和信息(数据)有机联系在一起,虽然受个人偏好和个人能力的影响,联系的程度存在差异p91

病理学各章节重点

病理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四种适应性改变: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1. 五种病理性萎缩:(失去养分压)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压迫性萎缩 2.化生(常考名解):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3.细胞水肿的特点:肉眼观,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新鲜标本色淡,浑浊无光泽。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疏松,淡染;轻度为颗粒状物质,重度为气球样变 4.肝脂肪变的特点: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边缘钝,颜色淡黄,较软,切面油腻感,水中漂浮感;光镜下,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中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特染:苏丹3~橘红色,锇酸染色~黑色 5.虎斑心(名解):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的心肌脂肪变,病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形似虎皮斑纹,故称虎斑心 6.玻璃样变的好发部位(常考):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细小动脉壁 7.坏死的类型和特点:(1)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脾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保存,干酪样坏死,镜下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残影消失(2)液化性坏死,多见于脑,骨髓等,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3)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 8.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必考):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9.坏疽的类型和特点:(1)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畅通的四肢末端(2)湿性坏疽,多发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3)气性坏疽,是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10.坏死的结局(简答/多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第二章:损伤与修复 1.按再生能力分类的三类细胞(常考):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再生能力强;稳定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潜在较强的再生能力;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再生能力弱或无再生能力, 2.肉芽组织(必考名解):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新鲜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 3.肉芽组织的作用(问答题):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损伤;机化和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4.肉芽组织的结局(问答题):转化为瘢痕组织。主要标志: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步消失;部分毛细血管官腔闭塞,数目减少;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 5.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的三种原因(常考多选):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肝淤血:左心衰竭肺淤血(可见心衰细胞),右心衰竭肝淤血 3.血栓形成的三大条件(必考~多选/简答):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4.栓塞的四种类型:白色血栓,静脉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唯有白色血栓在动脉);混合血栓,多见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红色血栓,多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透明血栓,微循环小血管内 5.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强调“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这种文学观念被称为 () A.再现说 B.体验说 C.实用说 D.表现说 2.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歌德曾把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为() A.艺术家必然是自然的主宰 B.艺术家只能是自然的奴隶 C.艺术家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 D.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3.文学语言节奏的三种类型是() A.低音型、中音型、高音型 B.声调、语调、情调 C.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D.单音型、双音型、和声型 4.伊格尔顿听说的“语言学革命”主要发生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17世纪 C.启蒙运动时期 D.20世纪 5.下列选项中,对“意境”论描述不正确 ...的是() A.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 B.意境是华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C.意境是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D.意境是一切文学类型的最高追求 6.“意象”的古义指() A.内心意象 B.表意之象 C.艺术形象 D.心理意象 7.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由此形成的关系是() A.次序 B.视角 C.时距 D.频率 8.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属于() A.表情性人物 B.表意性人物

C.“性格”人物 D.“圆形”人物 9.“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即() A.诗歌、小说、散文 B.史诗、悲剧、喜剧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D.再现作品、表现作品、戏剧作品 10.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诗歌() A.以叙事为主流 B.以抒情为主流 C.以议论为主流 D.以讽刺为主流 11.现代风格学认为,作为未经使用的素材整体,语言是一种() A.编码 B.解码 C.中性代码 D.核心代码 12.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鲜明地体现了() A.时代风格 B.地域风格 C.民族风格 D.流派风格 13.“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意思是指() A.意义决定语言 B.语言决定意义 C.语言与意义同等重要 D.语言超越意义之上 1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学创作的客体是() A.人的主观情感意念 B.自然界中的事物 C.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D.个体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 15.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叫做() A.艺术直觉 B.艺术灵感 C.艺术情感 D.艺术想象 16.最早提出“胸有成竹”说的是() A.陶渊明 B.苏轼 C.李贽 D.郑板桥 17.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被称为() A.文学生产 B.文学消费 C.文学传播 D.文学创作 18.将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是() A.接受美学批评 B.结构主义批评 C.解构主义批评 D.马克思主义批评 19.文学接受者应该() A.具备专业知识 B.接受职业化培训

【自考真题】全国2018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真题 (3)

全国2018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真题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肉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背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学与历史相比更注重 A.事实 B.认知 C.理智 D.虚构 2、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 C.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 3、“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出自 A.《周易?系辞》 B.《庄子?齐物论》 C.《荀子?乐论》 D.《礼记?乐记》 4、林语堂说,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

A.题材 B.主题 C.美 D.真 5、将典型性格视为十分独特的“这一个”的德国古典美学家是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胡塞尔 6、下列作品中,完全属于象征意象范畴的一组作品是 A.《阿Q正传》《祝福》《故乡》 B.《边城》《围城》《城堡》 C.《荷塘月色》《雨巷》《日出》 D.《天狗》《死水》《老马》 7、虚构出来的,只存在于作品世界中的时间关系是 A.文本时间 B.叙述时间 C.故事时间 D.阅读时间 8、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文学体裁是 A.戏剧文学 B.民间故事 C.报告文学 D.纪实小说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的是 A.乡愁 B.哀怨 C.嗟叹 D.悲伤 10、西方提出“交感说”的是 A.瓦莱里 B.魏尔伦 C.马拉美 D.波德莱尔 11、抒情文学作品的典型形态是 A.诗体小说 B.抒情诗 C.抒情散文 D.散文诗 12、在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称为 A.典型意象 B.原型意象 C.寓言式意象 D.符号式意象

自考00509机关管理重点复习资料

《机关管理》资料 第一章绪论 1、 机关功能:一是发动功能;二是控制功能(管理功能);三是代表功能;2、 机关构成要素:一、必须以不可或缺的社会管理功能为组构依据;二、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和组织原则构建;三、机关的构建必须取得合法的地位;四、必须由领导人或领导集团与若干相对稳定和精干的机构及工作人员组成。机关就是指国家、政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实体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的具有发动、控制、代表功能,按照法定的程序和组织法则构建的具有法定权威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固定机构。 3、 机关分类:1、根据职权和管理范围分: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地方政府);2、依其工作性质和作用类分:行政中枢机关(首脑机关)、行政职能机关和行政辅助机关;3、按实施任务时间的长短类分:永久性、临时性、常规性和特殊性之分;4、按组织形式类分:独任制、合议制和混合制三种。 4、 机关活动基本原则:目标重合原则(层次原则、权限原则、协调原则和精简原则)、逐级控制原则;信息畅达原则;效率卓著原则。 5、

机关管理特性:综合性和整体性;事务性和程序性;时效性和服务性;技术性和操作性。 6、 机关管理原则性:系统和整体的原则;忠诚和服务的原则;质量和时效的原则;集中统与分工协作的原则;简化与规范的原则;成本控制与追求效益的原则。 7、 机关管理职能:一是决策与计划;二是组织与用人;三是指挥与控制;四是协调与教育。 8、 机关管理的基本任务和作用:就是通过对机关事务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流通过程实施科学有效的规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为机关职能活动的高效展开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提供保障。1、为事务活动的有效运行提供人力资源保证;2、为机关职能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3、为**提供基本的财力保证;4、为**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时间资源;为**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作用:就在于使机关内部事务及事务活动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放大和发挥,并使这些事务的构成要素及流动过程达到最佳状态。 9、 机关管理理论与管理学的关系:管理学处理整个管理学科的基础地位,发现人类一切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提出一些基本原理,为各种具体的专门的管理学科提供基本理论。机关管理是以机关为对象的管理活动,机关管理理论是以研究机关管理活动规律抽象概括出来的理论,自然应最属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注1) 五种文学观念(注2)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体验的美学功能(注13) 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

自考会计制度设计重点复习资料解析

会计制度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会计制度设计概述 一、名词解析 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用系统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把单位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与监督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加以具体化、规范化、文件化,以便具体指导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08年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或组织内部各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08年 预算会计制度:是规范各级政府、使用预算资金的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使用和报告情况的会计制度。它包括:行政总预算(政府)会计制度、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09年 会计核算制度:是指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各种规范。 会计分析制度:是指如何利息现有会计信息对相关会计对象进行分析和考核,以比较不同实际或不同单位之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规范。 会计控制:是按照既定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行为和企业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制约。 二、简答题 1、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合规性、真实性、科学性、针对性、内部控制性、效益型、适应性。 2、会计制度设计的方法? 实地调查法,包括实地观察、岗位访问、开座谈会、问卷测试、所要文档。 分析研究方法,包括文字说明法、表格法、流程图法。 3、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目标:维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保证经营决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型、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 方法: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4、会计制度设计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制度设计的哥哥环节都必须贯彻内部控制精神,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既是企业各种规章制度控制手段的总称,又是有限的执行会计制度的保护性措施。 内部控制范围极广,内容及其丰富,其中包括内部开机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包裹8个主要方法: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这些方法与会计制度设计紧密相关,也是企业进行会计制度设计必须把握的核心内容。09年 5、按会计制度本身内容:分综合性会计制度,业务性会计制度、会计人员方面的制度 按设计权限分:统一会计制度、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按工作内容分:会计核算制度、会计分析制度、会计监督制度 按适用部门分:企业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 第二章企业会计制度的总体设计 一、名词解释 设计方案:是指根据企业会计涉及的范围,所形成的系统、框架和规划。具体分为全面设计

研究生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免疫组化在病理中的应用,常见指标。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就是抗原抗体反应。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识别系统—特异性抗体识别组织或细胞中的靶抗原。特异性抗体具有识别并结合靶抗原的功能,这是本技术的理论依据所在;2)显色系统—显色系统由酶、底物加上显色剂组成,最终可在标记位点形成有色分子的终末产物;3)联结系统—按免疫学要求采用联结或桥联抗体(一般为第二抗体)将识别系统与显色系统联结成为统一体。 其在病理中的应用主要为:(1)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2)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具有参考意义(3)对肿瘤增生程度的评价(4)微小病灶的发现,如微小癌,微小病灶(5)指导肿瘤的治疗(6)恶性淋巴瘤及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 免疫组化的指标:肺和胃肠道的特异性指标(免疫组化) 答:肺—TTF-1、Surfactant apoA、细胞角蛋白。最具诊断价值的细胞角蛋白包括以下几种,腺上皮(CK7、CK8/18、CK20),鳞状上皮(CK5/6、CK14)。 胃肠道—CDX-2、Villin。1)CDX-2是肠道特异的核转录因子,调节肠道上皮的增殖与分化;是结直肠腺癌的敏感标记物。结直肠腺癌的CDX-2表达率较正常上皮低,鉴别转移性结直肠癌与原发性肺癌的作用很大;2)Villin主要在胃肠道上皮表达,位于微绒毛,是结肠、直肠腺癌敏感的标记物。 2.乳Ca常用预后指标、乳腺导管上皮内病变。 1)ER: 雌激素受体,是乳腺癌的预后指标之一。阳性患者预后较好,而且对内分泌治疗有效。 2)PR: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对内分泌治疗也有效。 3)Bcl-2:是一种凋亡抑制因子,它的表达可以作为预测肿瘤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疗效的指标。 4)PS2基因 PS2基因的存在与ER、PB存在着密切正相关关系 PS2对判断预后及指导内分泌治疗均有价值,阳性者预后好,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低,且内分泌治疗有效 5)c-erbB-2癌基因 c-erbB-2扩增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呈负相关,与肿瘤级别较高有关 "四联"检测,包括ER、PR、PS2以及 c-erbB-2 6)p53抑癌基因 p53基因水平越高,分化越低恶性程度越高的肿瘤导管内上皮瘤(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 【临床表现】85%以上的病例是在体检时影像学发现的 可能的临床表现:可触及的乳房异常肿块;乳头病理性溢液;与派杰氏病相关的乳头病变 [分级方法]主要以细胞核特征为基础,结合坏死及细胞极性 低级别DCIS: 小的单形性细胞组成;核大小一致,染色质均匀,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罕见;呈拱桥、微乳头、筛状及实体型等组织构型排列 中间级别DCIS: 在低级别的基础上有坏死,钙化 高级别DCIS: 高度异型细胞组成,坏死多见 DIN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1C 组织病理学 由小的单形性细胞组成,呈拱状、微乳状、筛状或实体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一致,染色质均匀,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 DIN -2 组织病理学 通常由类似DIN-1C的细胞构成,呈实体状、筛状或微乳头状排列,但有些导管含有腔内坏死。 DIN -3 组织病理学 管腔内有特征性的伴有大量坏死碎屑的粉刺样坏死,其周围绕以大且多形性的肿瘤细胞,但腔内坏死也不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仅存在单层高度间变的细胞平坦地衬覆管壁。常有无定形的微小钙化灶存在。 3.软组织肿瘤分类(四类),并分别举例子。 良性:大多数不复发,即使复发为非破坏性,局部完整切除几乎都能治愈,极罕见情况下(<1/5万),形态学良性肿瘤可发生远处转移,但形态学检查完全不能预测。结节性筋膜炎 中间性(局部侵袭性):常局部复发,伴浸润和局部破坏性生长,但无转移潜结节性筋膜炎能。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中间性(偶有转移性):除局部侵袭性生长外,偶能引起远处转移,转移率<2%,无可靠的组织形态预测转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 恶性:除局部破坏性生长和复发外,还能发生远处转移。可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恶性三类。转移率大多>20%-100%,低度恶性肉瘤转移率仅2%-10%,但局部复发时,恶性程度增高。成人纤维肉瘤。 4.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 临床特点:1少见,占良性肿瘤的22.2%。2女性多见,占83%。3右肺下叶,95%为单发结节,位于外周部。4症状轻微,偶有咳嗽、胸痛、咯血。5部位:多位于外周部,少数在肺膜下、段支气管周围。 大体形态:境界清楚,有或无包膜;部位:多位于肺外周部,少数在肺膜下段支气管周围,从支气管外突入腔内,呈息肉状;直径0.3CM~8.0CM,大多<3.0CM;可发生囊性变、钙化 组织形态:2 种主要细胞:缺一不可(1)立方状上皮细胞(衬于乳头状结构表面)(2)圆形细胞(在肺泡间质中)4 种组织构型(至少有3种)(1)乳头状结构(2)实性细胞区(3)肺泡内出血( 海绵状血管瘤样)(4)硬化性变化 免疫组化:可决定诊断:EMA、TTF-1 2种细胞(+),乳头表面上皮AE1/AE3(+),圆形细胞vimentin可(+)。 5、淋巴瘤B细胞,T细胞表面常用标记。淋巴瘤分为NHL,HL以及其大致分类。 淋巴瘤分类重要标记物:前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dT;小B 细胞淋巴瘤:CD5, CD23;套区细胞淋巴瘤:Cyclin D1;滤泡性淋巴瘤:CD10(或Bcl-6);Burkitt’s 淋巴瘤:Ki67(~100% 阳性);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滤泡树突状细胞标记物(滤泡外网架);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CD30, ALK;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CD56 淋巴瘤的分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淋巴瘤(HL、HD)HD分类: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HL;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3淋巴细胞为主型(LP);4结节硬化型(NS);5混合细胞型(MC;6淋巴细胞消减型(LD) HD三大进展:R-S细胞与EB-V关系密切、 R-S细胞来源初步认定-B 细胞、新的改进分类推出。 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及分期:1、低度恶性:①小淋巴细胞型。②滤泡性小裂细胞为主型。③滤泡性小裂与大细胞混合型。2、中度恶性:④滤泡性大细胞为主型。⑤弥漫性小裂细胞型。⑥弥漫性大小细胞混合型。⑦弥漫性大细胞型。3、高度恶性:⑧大细胞,原免疫细胞型。⑨原淋巴细胞型。⑩小无裂细胞(Burkitt)型。4、杂类(低度至高度恶性):①蕈样霉菌病。②组织细胞型。③骨髓外浆细胞瘤。④不能分类。⑤其他。 6.宫颈癌分类,早期癌的概念。 病理类型常见鳞癌Ⅰ级为高分化鳞癌,Ⅱ级为中分化鳞癌(非角化性大细胞型),Ⅲ级为低分化鳞癌(小细胞型),多为未分化小细胞。腺癌主要组织学类型有2种。①黏液腺癌②恶性腺瘤:又称微偏腺癌,属高分化宫颈管黏膜腺癌。和腺鳞癌三种类型。 宫颈浸润癌:糜烂型、外生菜花型、内生浸润型、溃疡型。 7.葡萄胎,绒癌的概念及鉴别。 葡萄胎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高度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相连成串,形如葡萄,亦称水泡状胎块(HM)。葡萄胎分为两类:①完全性葡萄胎胎盘绒毛全部受累,整个宫腔充满水泡,弥漫性滋养细胞增生,无胎儿及胚胎组织可见;②部分性葡萄胎部分胎盘绒毛肿胀变性,局部滋养细胞增生,胚胎及胎儿组织可见,但胎儿多死亡,有时可见较孕龄小的活胎或畸胎,极少有足月婴诞生。表现为1.停经后阴道流血2.腹痛。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其特点是滋养细胞失去了原来绒毛或葡萄胎结构,而散在地侵入子宫肌层,造成局部破坏,并由此而转移至其他脏器或组织。妊娠绒癌50%继发于葡萄胎,发生于流产或足月分娩后各占25%,少数发生于异位妊娠后。绒癌的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可单药治疗或联合化疗。绒癌的组织学检查可见大片分化不良的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以及出血坏死,但没有绒毛结构。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都是由胚胎滋养细胞变化而来的肿瘤,故统称为滋养细胞肿瘤。三者既有别又密切相关,是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葡萄胎属良性疾病,侵蚀性葡萄胎及绒癌则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的鉴别; 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先行妊娠葡萄胎各种妊娠 潜伏期无多在6个月以内常超过12月 绒毛有有无 滋养细胞增生轻→重轻→重,成团重,成团 浸润深度蜕膜层基层肌层 组织坏死无有有 转移无有有 脑肝转移无少较易 HCG + + + 葡萄胎与绒毛膜癌的鉴别 葡萄胎绒毛膜癌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小于20岁和大于40岁多见 病变性质良性病变恶性肿瘤 与妊娠关系异常妊娠葡萄胎、流产、正常妊娠后

2019年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复习(一)(含答案)

2019年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复习(一)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精品】2018年10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卷及答案

【精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的是 A.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B.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C.世界与作者的关系 D.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2.提出“寓教予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是 A.乡愁(思乡之苦) B.哀怨(明主之弃) C.孤寂(知己之稀) D.悲伤(年华已逝) 4.文学文本作为语言系统,是指 A.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B.已经历史验证的语言系统 C.有待于作家创作的语言系统 D.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自鸟飞回。”上下两旬形成的基本辞格是 A.借代 B.反讽 C.对偶 D.反复 6.从读者阅读效果来说,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被称为 A.陌生化 B. 明喻性 C.内指性 D.反复化 7.“迟曰江山丽,春风花革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本诗最明显的文学形象特征是 A.文化意蕴性 B.符号系统性 C.具体可感性 D.社会经验性 8.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的是 A.海德格尔 B.贺拉斯 C.华兹华斯 D.苏珊?朗格 9.叙事的核心内容是 A.故事 B.人物 C.行动 D.语言 10.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称为 A.环境 B.情节 C.情景 D.故事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2017年自考病理学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病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29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情况,属于生理性萎缩的是() A.失用性萎缩 B.神经性萎缩 C.青春期后胸腺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 2.关于干酪样坏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特殊的液化性坏死 B.坏死较彻底,组织轮廓和细胞结构均丧失 C.它是梗死的特征性病变 D.常见于脑组织 3.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 A.增多 B.减少 C.不变 D.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 4.发生DIC死亡的病人尸体解剖后,在肺、肾、脑等组织切片中可见到() A.白色血栓 B.红色血栓 C.混合血栓 D.透明血栓 5.静脉血栓形成时,下列不易发生的结局是() A.脱落 B.机化 C.血流完全恢复正常 D.钙化 6.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后,渗出的白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7.调理素之作用主要是() A.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增强吞噬细胞的消化作用 C.调理炎症介质间相互作用 D.调和细胞的免疫作用 8.肿瘤是指局部组织的细胞发生() A.异常增生

B.化生 C.恶性增生 D.变性 9.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主要根据() A.肿瘤的生长方式 B.肿瘤的代谢变化 C.肿瘤的转移特性 D.肿瘤的实质形态 10.下列关于恶性肿瘤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化差,异型性大 B.核分裂多见,无病理性核分裂 C.生长快常伴继发改变 D.多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 11.下列有关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迁延不愈引起 B.由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引起 C.赘生物内不含细菌 D.从不累及正常瓣膜 12.风湿性病变的最特征性病变是() A.纤维素样坏死 B.炎细胞浸润 C.心瓣膜赘生物 D.Aschoff小体 13.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一般不具有的特点是() A.下方瓣膜水肿、灶性纤维素样坏死 B.由血小板、纤维素构成 C.含细菌菌丛 D.可机化导致心瓣膜病 14.与高血压脑部病变无关的是() A.脑出血 B.高血压脑病 C.脑血栓栓塞 D.脑内微梗死灶 15.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大多为() A.鳞状细胞癌 B.梭形细胞癌 C.腺癌 D.小细胞未分化癌 16.临床上容易出现血痰的肺部肿瘤是() A.中心结节型肺癌 B.周边结节型肺癌 C.弥漫型肺癌 D.转移性肺癌 17.与肝硬化腹水形成无关的原因是() A.门静脉高压 B.白蛋白合成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