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

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

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

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

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

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标准文档

7、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要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

8、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是一条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的认识路线。

㈡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还表现为事物自

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事物的普遍联系表明,

人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联系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

引起的关系。在每一个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又严格的区别;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有时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会互为因果。

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

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

(区别)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一方面,整体具有部标准文档

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当各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

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些部分在整体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部分也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功能。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功能能够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

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的发展作

为过程加以考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要注意增强正向量的积累,防止反向量的积累,促进

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旧事物

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标准文档

5、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唯物辨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用整体性的观

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强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辨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1、矛盾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同一性的表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

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都要树立全面的观点,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事物的矛盾。

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

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外因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坚持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事物的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在:每一事物内部包含着的矛盾是不同的;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间之所以千差万

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了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

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接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标准文档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许多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叫做主

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决定作用,但是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

相互转化的。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就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在集中力量抓主

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在每一对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

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但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分析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

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8、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如是的反应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形而上学是错误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因为它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9、辩证的否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和否定作为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

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这种情况称为“扬弃”。

具有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

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㈢认识论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标准文档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仍为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

青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才能对所学的书

本知识进行再验证,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寻求真知的过程

⑴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生动、丰富而具体,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

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⑶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要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对感性

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⑷寻求真知必然要经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多次反复,逐渐深入的复杂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科学预见的作用;科学方法的作用;解放思想的作用

6、真理观

⑴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简言之,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即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因此,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⑵真理是发展的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

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⑶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它存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性认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即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标准文档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实践是发展的,认识也是发展的,一种 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是已被实践所证实,仍需要接受今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㈣其他

刖言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

联系: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所谓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 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

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所谓实践性在于它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时间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意义在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

3、 哲学和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又是关于方法论的理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 方法论是零散的。

1、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关系,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完善。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

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实现个 人与社会的统一,成功地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⑴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

的知识分子。

标准文档

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 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通过自觉

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为其服务

人民群众的

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确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通知》的精神,为了落实我校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体育活动,经校务会研究决定,成立小李小学“校园体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责任安排: 一、领导小组: 组长:陆鹏 副组长:杨刘 成员:各任课教师 二、工作责任 1、陆鹏(主管校长) (1)认真贯彻实施课外体育活动实验工作,组建能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良性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2)主持制定好课外体育活动实验工作计划,保障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实验工作的基本条件和活动经费。 (3)切实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实验工作的宏观管理,为各年级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4)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根据学校学生的班数比例配齐配足体育教师,不断优化校园体育活动场所与设施。 (5)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对体育

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 2、杨刘(教导主任): (1)协助体育教师切实把课外体育活动实验工作落到实处,并做好与其它各部门的协作。 (2)以年级为单位,督促本年级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为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3)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监督本年级科任教师不占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授课不拖堂,不随意加课,不留过量作业,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张晔(少先大队辅导员) 负责学校办公室有关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文件的收集和文档装订工作;负责学校有关体育、卫生工作会议的记录及文字整理归档等方面的工作 4、尹淼 负责学校学生参加体育卫生健康教育课的课外教育方面的活动计划的制定、实施及活动后材料的收集和文档装订等方面的工作 5、李安成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教育课及开展体育传统项目活动所需要器材、设备等物质材料准备、购置及设备的保管、维护、修理等工作 6、陈志飞

2009年北京体育大学611体育基本理论及体育管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北京体育大学611体育基本理论及体育管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北京体育大学,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北京体育大学611体育基本理论及体育管理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实用体育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5*6分): 1.组织职能:管理学认为,组织职能一方面是指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另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组织过程 2.领导职能:领导者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下属人员,完成领导任务的职责和功能。它包括决策、选人用人、指挥协调、激励和思想政治工作等。 3.反馈控制:根据已取得的管理系统运行的结果的信息,对照计划目标的标准进行衡量与评价,发现是否存在偏差,分析系统运行的变化状态及其原因,并对下一步的行动做出进一步纠正。 4.效率:单位时间内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5.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管理的机构与组织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二)简答(3*20分): 1. 经济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按照客观经济运行要求,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处理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2)特点: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灵活性

2. 古典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的区别,以及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1)区别:古典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基础之上,即以物为本。重点放在操作方法、规章制度、管理原则上。强调作业的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较多,对人的因素分析较少;而人际关系学说是建立在“社会人”假设基础之上,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 2)内容:以梅奥的霍桑试验的结论为主要内容。强调了重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 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④企业管理者应采用的新型管理方法,尽量了解员工,满足员工的需求,使企业的每位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 3 .领导者的影响力类型及构成因素 影响力:能够改变个人或集体的思想与行为的感染力量。 类型及构成因素:权力性影响:奖励权利惩罚权利 非权力性影响:知识因素能力因素品德因素感情因素 (三)论述(2*30分): 1.当前体育管理国际化背景下,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管理理念 管理国际化:将国内体育管理制度中与国际不兼容的部分进行转变,使之更便于国际合作,并富有国际竞争力。 管理观念: 1、人本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逐步形成人民群众为主体,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格局。 2、市场观念:建立市场观念,按照体育市场规律,推动我国的体育国际化发展。 3、法制观念:法制是西方管理学的核心,也是西方体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减少政府对于体育的介入和干预,采用法律的手段间接进行。树立法制观念,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建设法制体育。 2.根据当前经济环境特点,分析体育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具体建议。 现实意义:1、创新是体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2、创新是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中心环节 3、创新是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建议:领导带头创新,进行领导机制的创新 1、组织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2、动力机制的创新:以战略目标促进创新;以行为自主鼓励创新;以环境变化激发创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最新大学体育资料教学内容

1.中国出现的“体操“一词是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将养生与运动相结合,认为体育是一种养生工具,这为我们更深刻地揭示体育的本质提供了积极借鉴 3.原始社会萌芽时期的体育更接近于一种生活技能教育 4.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5.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其生长发育不仅对人体形态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内脏器官的发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运动能力都有直接的影响。 6.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体育具有健身功能。 7.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长寿的影响指数中,自我保健指数占比为60%。 8.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并指出,做到这四点,便可解决 70% 的健康行为问题,使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9.体质是一种质量。健康是一种状态。体质与健康的关系是,质量与状态的关系。体质决定健康。 10.健康体适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而且是机体保证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和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出现的条件。以下属于健康体适能 A.心肺耐力 B.身体成分 C.肌力 D.肌肉耐力 E.柔韧性

25. 伸展运动最好在热身前进行。所有部位的拉伸都应维持30秒。感到肌肉放松后应当进一步拉伸。缓慢拉伸并保持呼吸均匀,不要急于求成。(错误) 25. 任何新伤都不应该热敷处理。(正确) 26. 在顾拜旦的倡导下,1896 年在希腊雅典举行了第1届现代奥运会,标志着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33. 西方体育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宗教的特殊地位,以个人为社会本位强调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34.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和谐与统一;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问答题 1.运动项目上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如:武术在中国,足球在巴西,斗 牛在西班牙。这些运动项目融合和积淀着本民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和文化习俗,体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是相互协调的。请举出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项目与国家。 答:相扑、柔道在日本,滑雪在北欧,橄榄球在美国,高尔夫球、网球在英国,冰球在加拿大。 2.什么是校园体育文化? 答:校园体育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校园中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具有高度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息。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审美、传播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成为师生闲暇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对于从2014年开始,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谈谈你的想法。

体育档案资料

中小学体育档案内容

1.表内容仅供参考;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进行档案整理。 2.体育器材室的布局要科学合理,方便取用,器材贴标识,有体现本校特色的宣传讲解内容。 3.体育器材室管理人员要熟知器材名称,掌握方法,会讲解运用;对器材的配备内容、数量熟记于心。

1.你每周上()节体育与健康课。 体育与健康课每周: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 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每周(2)课时。 2.你每天上课间操吗?()是;否 课间操有哪些活动内容:()。 每天至少1次大课间(或早操)体育活动,每次(20、25、30任选一)分钟。 活动内容:(广播操、武术操、自编操、素质练习等可根据本校实际填写;仅供参考。)排进课表并能落实。 3.你每周参加()次课外体育活动,有什么内容?在活动中学会了哪些体育游戏、体 育运动技能,记住了哪些体育运动项目。 小学1—2年级每周(1)次;也可安排1次体育活动课。 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2),下午2节(或3节)课后。 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每周(3)次,下午2节(或3节)课后。 没有体育课当天安排一次课外活动,排进课表并能落实。 课外体育活动有实施方案,安全预案;有计划、有内容、有场地、有指导;有评比、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普及面广,有奖惩制度、有责任人,有监督,有领导带(包)班制度。 4.你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那些体育活动? 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广播操比赛、体育节、班级对抗赛、跳绳、拔河等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5.你在学校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国家教育部规定学生在学校每天至少要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阳光体育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课间操;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注:告知师生体育课;课间操;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均是阳光体育运动。可在校园课间进行广播(如:课间、课间操可广播:现在是阳光体育活动时间。) 要求各校师生清楚、明白并熟记。

体育教师基本功理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一)

(体育科学名词解释一)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终身体育: 4、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5、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6、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7、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8、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9、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10、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1、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13、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社会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考研资料学校体育学重点.doc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1.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 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2.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 在内的全面教育。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3.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 物。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 1.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 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2.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 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3.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如19世纪中,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 四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1.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高 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动,完美运动,在教学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 2.军国民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 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军国民教育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 3.苏联凯洛夫构建的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课程体系的影响,除了强调共产 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主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个中心论),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简称“三基”。主智体育思想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凯洛夫提出了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5大教学原则。) 4.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了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 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

比赛资料整理模板

华光体育之---------- 原创诗文大赛 策划方案 文化教育部团总支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文化教育部华光体育之呼啦圈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为推动全院学生健身,弘扬体育文化,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院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让校园的亮点更多,色彩更丰富。文教部特举办此次的趣味呼啦圈友谊比赛。希望借此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洋溢、梦想飞扬的时代热情;展现新时代弄潮儿深刻的人生内涵,为其提供一个高雅艺术的交流平台,最终推进我院校园文化生活的进一步完善。 二、活动目的: (一)以本次大赛为契机,促进全民健身,在我校营造人人爱运动的积极氛围。 (二)体现新时代大学生审美态度,诠释自我、展现自我的观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比赛为平职学院校园生活提供一道极具特色的文化大餐。 (三)展示文教部学生内涵,树立我院美、部美、人美的美丽形象,发扬校园文化精神,更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热爱校园的主人翁精神。 三、活动宗旨: 青春洋溢、梦想飞扬 四、活动时间: 2009年9月 五、活动形式: 大赛采取小组的形式,以组与组之间的比赛。(每组六人,自愿结合) (一)比赛时间、地点 1.预赛时间:9月11日 2.决赛时间:9月12日 3.地点:新苑区篮球场 (二)参赛要求 1.文教部所有在籍女生均可以报名;

2.选手按报名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名,过期不侯; 3.在本次比赛中的呼啦圈自备; 4.各组选出2名女生.边转呼啦圈边行走.到达目的地后折回起点.所用时间最少者为胜。(途中呼啦圈每掉一次加10秒) (三)选手报名 所有有意选手均在9月10日前报到各班班委文体委员处。 文化教育部团总支 2009年9月1日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

哲学常识(上) 257、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8、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5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0、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26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64、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265、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266、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267、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268、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9、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270、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27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72、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7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7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75、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7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27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79、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80、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281、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282、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83、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284、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毛病是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 28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86、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8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2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9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291、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29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293、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4、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9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学校体育要做哪些事

学校体育要做哪些事 继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大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工作力度,不断深化学校体育供给侧改革,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工作。不断推进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改革发展工作。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督查。召开“一校一品”教育改革现场会。积极推进和加强中小学、高校的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质健康挂钩建设。推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学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和制度体系。全面深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抽测、复核、公示、公告等制度,发布学校体育年度报告。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指导意见》,修订《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估指标体系》,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专家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普通高校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大力推进校园篮球网球、冰雪运动进校园等工作。 推进校园篮球、校园网球等运动项目的改革试点和竞赛培训工作,制定印发校园篮球、校园网球等学生运动项目教学指南和技能等级评定标准。 会同北京冬奥组委出台推进冰雪运动的促进计划,研究制定《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指导意见》,遴选一批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召开冰雪运动进校园集中调研,推进冰雪运动普及推广。 加快推进校园足球工作 深化校园足球改革。完善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指导学校合理组织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和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文件。研究制定优秀校园足球等级运动员在大、中、小学各阶段相衔接的升学保障机制。 研究制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场地建设指导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规划》《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管理办法》等文件,构建校园足球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工作,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遴选建设50个左右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 组织开展校园足球四级联赛, 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 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管理规范》。 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教练员、骨干教师、校长等专项培训, 加强校园足球师资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教练员赴英、赴法培训和校园足球欧洲训练营。

复习资料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1章) 2.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或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1章) 3.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应做到“三育并举”。(1章) 4.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而且在于“卫国”。(1章) 6.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1章) 7.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1章) 8.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1章) 9.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能力较差。(2章) 10.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2章) 11.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2章) 12、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3、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手工艺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3章) 14、在学校体育目标制定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3章) 15、《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体育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4.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也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方面组织形式。(3章) 15.体育课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4章) 16.“健康第一”的提出,对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客观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4章)

体育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体育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______活动。 A、生产 B、劳动 C、社会文化 2、现代体育的范畴包括竞技体育、______和群众体育三个方面。 A、中学体育 B、大学体育 C、学校体育 3、学校体育是指通过体育课教学、_____和训练以及运动竞赛等形式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的教育过程。 A、早操 B、课间操 C、课外体育锻炼 4、群众体育是指广大国民以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精神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______活动。 A、经济 B、体育 C、商业 5、体育的功能包括______、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A、健身功能 B、健美功能 C、健康功能 6、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以运动和为基本手段,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及社会适应潜能的过程中,进得、益智、促美,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的。 A、合理营养 B、身体练习 C、体育竞赛 7、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三基,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来具

体实现的。 A、培养道德品质B、提高运动水平C、提高身体机能 8、高等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有、课余体育活动。 A、体育训练 B、体育竞赛 C、体育课程 9、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去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和竞赛。 A、运动训练 B、理论教学 C、基础练习 10、公元前300年,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名言。 A、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B、生命在于运动 C、活动是生活的基础 11、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提高心理素质宣泄情绪、调节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 A、增强社交能力 B、解除疲劳和精神紧张 C、完美人格个性 12、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认知意志、平衡人际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 A、智力 B、兴趣 C、情绪 13、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 A、自我实现 B、意识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14、人的信仰、品德、情操、人格等处于积极向上、高尚和完善的状态就是。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学校体育简单考试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

《学校体育》名词解释 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 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 社会适应: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学校体育:指在意学习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手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目标: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指在学校领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体育课程的基础: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体育课程规则: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体育课程编制过程:将预期的体验课程目标转化为预期的体验课程过程,他起着转变、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体育课程实施:根据体育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的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设备、资源和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呈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体育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学习策略: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方面不断进行的评价 体育课程资源: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题与课程功能事物的总称。 课外体育活动: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求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变换训练法:指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改变联系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循环训练法:指根据具体训练的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竞赛训练法:指运动员在比赛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课余体育竞赛:指从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竞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第十四章 ⒈简述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内容? ⑴基础学科的学习 ⑵体育自然科学的学科学习 ⑶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学习

体育资料全集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去评价。 3、运动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4、肌肉工作时的直接能源是(ATP),它贮存在细胞中,以肌细胞为最多。 5、人体的运动,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骨骼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肉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6、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7、(身高)(体重)(肺活量)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必测项目。 8、由一列横队变成二列横队时,应先(1-2)报数。 9、耐久跑中的途中跑,要求(跑)的节奏与(呼吸)节奏相配合。 10、三级跳远由(快速)助跑,沿(直)线向前的连续三次跳跃组成。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2.奥运会火炬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 13.铁饼比赛场地的落地区角度是(40 °) 14.成年男子排球比赛使用的网高是( 2.43米) 15.绕标准田径场内突沿一周的距离是(400米) 16.我国男子110米栏运动员刘翔创造该项目世界纪录的成绩是(12秒88) 17.三大能源物质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 18.体育教学模式是由教法体系、教学过程和()组成。 19.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运动(反射)的过程。 20.技能、体能和(战术)是构成足球竞技能力的三大要素。 21.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体能)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心健康。 22.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是有助于(体育兴趣、习惯)培养,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形成,有助于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丰富课外文化生活。 23.在体育科研中,资料与事实的收集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24.体能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能力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两个方面。25.人体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走、跑、跳、投、(攀登)等。爬越、举起重物等26编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四条原则是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7.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形式有哪三种:自我评定、相互评定、教师评定。 28.新课程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哪五大领域,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9.新课标选择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地域性、科学性、简易性和健身性、兴趣性、实效性。) 30 急行跳远主要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环节组成。 31、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脑皮层中枢的兴奋性, 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惰性,做整理性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放松恢复到安静状态。 32、决定投掷项目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是初速度。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是步幅和步频。跳远的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基本理论及体育管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北京体育大学611体育基本理论及体育管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北京体育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北京体育大学611体育基本理论及体育管理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实用体育管理学 (二)简答(3*20分): 1. 经济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按照客观经济运行要求,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处理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2)特点: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灵活性

2. 古典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的区别,以及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1)区别:古典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基础之上,即以物为本。重点放在操作方法、规章制度、管理原则上。强调作业的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较多,对人的因素分析较少;而人际关系学说是建立在“社会人”假设基础之上,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 1. 国际合作,并富有国际竞争力。 管理观念: 1、人本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逐步形成人民群众为主体,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格局。

2、市场观念:建立市场观念,按照体育市场规律,推动我国的体育国际化发展。 3、法制观念:法制是西方管理学的核心,也是西方体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减少政府对于体育的介入和干预,采用法律的手段间接进行。树立法制观念,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建设法制体育。 2.根据当前经济环境特点,分析体育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具体建议。 1 2 3 4 1国际体育: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双边或多边的,以竞技运动为主体的一系列体育文化交往活动;本质上属于国家或地区间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社会文化交往活动。 2游戏:(体育原理不再作为考试用书) 3体育过程:(体育原理不再作为考试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