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南极地区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南极地区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南极地区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南极地区气候变化*

龚道溢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100871)

提要利用均匀分布的再分析格点资料,对近二十多年来南极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南极地区的气温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有上升趋势,而夏季则有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也是上升趋势。气温上升趋势最强烈的是冬季,其次是春季。降水各季和全年都有增加趋势。南极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区域差异与南极涛动有密切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年平均气温和降水与南极涛动指数是负相关,当南极涛动强时,气温偏低,降水量减少。对不同的区域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也有区别。夏季平均气温和东南极地区一些地区气温的下降趋势,绕极低压槽附近地区降水的增加趋势可能都与南极涛动的加强有关。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气温、降水和南极涛动指数都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全球变暖从更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影响着南极涛动。

关键词全球变暖南极地区气候变化大气环流

分类中图法P461

南极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冰雪分布区,南极大陆面积约占南半球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95%以上的地区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盖面积达14×106km2,海冰面积的季节变化在4-20×106km2,平均几乎相当于南极大陆的面积[1,2]。由于其四周都是开放的大洋,所以对高、中纬的海洋和大气环流的热力、动力特性都有重要影响[3],因此了解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地区气候变化究竟有什么特点,对于我们理解和监测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和南半球气温增加的背景下,南极地区这样的特殊区域气候变化究竟有什么特点,越来越引起重视[4]。

近几十年来对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依赖少数测站的观测记录,但南极地区降水的测量十分困难,因此大部分测站都没有降水记录,所以对南极大陆降水变化的研究一直是比较薄弱的。另外,南极地区特别是南极大陆测站很少,而且测站分布很不均匀,所以用少数测站平均来表示整个南极地区,其代表性还有待探讨。最新的再分析格点资料均匀覆盖了整个南极大陆,用这套完整的格点资料来研究南极地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是本文的第一个目的。另外,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强的区域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内在结构性,这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也指出大气环流对区域或半球尺度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5,6]。那么,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究竟与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关系如何呢?这是本文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1 资料

1950年代以前南极地区观测气候资料十分稀少,仅有少数探险观测记录,系统的观测只是从国际地球物理年(IGY, 1957/58年)才开始的,即使这样,到1990年代初,南极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49635190)

第一作者简介:男,1969年生,博士,气候学专业。

陆上常规的测站也仅仅才29个,其中三分之一的站集中分布在60?-75?S、55?-75?W的南极半岛狭长地带[7]。

因此,人们的研究更多的依赖同化资料,即根据地面、船舶等常规观测和卫星遥感资料等的同化处理得到的各气候要素。而同化资料的最初目的只是为各种环流模式提供初始场,而很少考虑到气候变化研究的需要,因而同化系统的改进和更迭也造成了同化资料间的不连续性[8],为此,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组织和实施了“再分析计划”(Reanalysis Project),其目的就是希望消除同化资料的上述弊端,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一套较为可靠、系统和完整的资料。这套再分析资料以其完整、连续和科学性,被公认为是目前为止所有分析资料中最好的一套。现在,NCEP-NCAR CDAS-1再分析资料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广泛的使用[9]。

本文分析所用的南极地区气候资料都用从美国气候预测中心得到的NCEP-NCAR CDAS-1再分析资料。包括地面降水率和气温格点资料(约为7.5?经度×3.8?纬度),及海平面气压资料(10?经度×5?纬度),都取南半球部分,资料起止时间从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

2 近百年南半球气温的增暖

图1是根据最新陆地和海洋温度观测资料补充计算的1856年到1996年南半球年平均气温距平1),气温的上升趋势在图中非常明显,1940年以来的气温距平平均比整个序列平均值要高0.20?C,1980年以来的气温距平平均又比1940年以来平均值要高0.18?C,1990-1996年平均比1980年-1996年平均高0.03?C。对资料较为丰富的1940年以来序列的计算,增温率为0.46?C/百年,整个序列的气温增暖率约为0.49?C/百年,二者非常相近,可见整体上气温的变暖趋势是很稳定的。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南半球变暖有加强的迹象,这从相邻的年代10年平均距平的差来看很清楚,1960年代温度距平平均为-0.12?C,比1950年代高0.03?C,1970年代又比60年代高0.08?C,1980年代比1970年代高0.17?C,是自1940年代以来相邻年代间增温最大的10年,1990年以来的7年平均也比1980年代高0.06?C。这与北半球的情况也有较大的不同,Parker等也曾指出,1980年代以来,地面平均气温南半球增暖幅度要比北半球和全球平均值高[10],因此,南半球最近30多年来的增暖趋势和强度都比北半球更为明显。这在南极地区也有反映,如南极半岛地区近几十年来就一直有增暖的趋势[7,11],不过南极半岛并不能代表整个南极地区,南极各个区域气候变化也是有差别的[12]。整个南极地区在全球和南半球加速变暖的情况其气候变化有什么响应,及其区域特征如何将在下节讨论。

3 近期南极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

3.1 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

因为纬度越高网格点越密,而每个格点所代表的区域范围就越小,如果取简单的算术1)P.D. Jones, 1997: Global Temprature. 个人通信.

平均势必夸大了高纬地区对南极地区平均的贡献,所以使用面积加权计算的平均气温对整个南极地区的代表性更好。南极地区地表气温和降水都用60?S 以南地区面积加权平均来代表,如某一时间t 的气温T t 由下式计算:

T t =(cos())(cos()),,,,,T

i j i j t i j n i j t

i j n ?==∑∑??

11

T i,j 代表格点(i , j )的气温,?i,j 代表格点(i , j )的纬度,t 代表时间,T t 为平均气温。平均降水先由降水率换算成月降水量,再由上式计算。

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见图2和图3,都用距平表示,分别以四季和年平均值方式给出。从图2和图3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除夏季平均外,其它季和年的气温,及降水变化都显示出强烈的上升趋势,气温增温率最大的是冬季,达到1.19?C/10a ,其次是春季,为0.41?C/10a ,这与北半球最近冬、春的显著增温是一致的;但是夏季却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达-0.47?C/10a ,而南、北半球平均气温和全球夏季平均气温都显示最近20多年来有上升的趋势。降水的变化率都是有增加的趋势,夏季和冬季增加率最高,分别为5.9mm/10a 和5.7 mm/10a ,而春季和秋季的增加率稍低。全年平均来看,平均气温的上升和年降水量的增加都非常突出。

表1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率

Tab.1 Change rate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Antarctic region

春(9-11月) 夏(12-2月) 秋(3-5月) 冬(6-8月) 年(1-12月) 气温(?C/10a)

0.41 -0.47 0.24 1.19

0.34 降水(mm/10a) 3.8 5.9 3.9 5.7 19.3

3.2 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区域特征

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在南极地区也是有很大区域差别的。图4是气温和降水变化的趋势系数,即气候序列与自然连续递增数列1,2,3,…,n 的相关系数,如果趋势系数为正值,则表明有上升趋势,为负值则表明气候序列有下降趋势,图4a 是年平均气温的趋势系数分布,图4b 是年降水量的趋势系数。负的趋势系数用虚线表示,超过95%信度水平的地区分别用斜线标标示。

年平均气温在南大洋区域主要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其中达到显著信度水平的大片突出地区是南大西洋和南美东岸的太平洋。在南极大陆及邻近区域,显著的增暖地区包括罗斯海及附近地区、别林斯高晋海及阿蒙森海地区、邻近南极大陆的50?E-60?E附近的南印度洋地区,以及玛丽皇后地地区;在东南极大陆也还有一些地区年气温呈下降趋势,不过下降的强度较弱,未达显著水平。因此总体上看,整个南极大陆及相邻地区,多数地方年气温都是以上升趋势为主,其中西南极上升趋势更为突出,东南极地区则上升不明显或有下降趋势。

年降水量有上升趋势的地区大致是与绕南极低气压槽的位置相吻合,而增加趋势显著地区的分布大致与气温上升趋势明显的地区比较接近或一致。而在50?S-60?S的南大洋地区降水有减少的趋势。

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和降水都有上升趋势,从区域分布特点来看,也是气温有增加趋势的地区与降水有增加趋势的地区比较接近,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南半球普遍升温的情况下,更多的水汽从海洋进入到大气圈,从而有利于南极地区降水的增加。取南极大陆上139个格点来代表南极大陆,计算其气温和降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间的相关系数可达0.57(n=23),因此,气温的升高对南极地区降水的增加是有利的。这也可以从不同的大气环流模式(GCM)模拟结果得到证实,在CO2倍增情况下极地地区的降水响应是强烈的,最近GFDL、GISS和UKMO的模拟都显示当CO2倍增时极地地区积雪量将增加,而且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积雪量的增加非常突出[13]。

4 大气环流的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

前面分析表明虽然南极地区总体上气温和降水都有上升的趋势,但有明显的区域差别。气温和降水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别可能与南半球大气环流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4.1大气环流指标

在反映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诸多指标中,大部分都是区域性的,反映的尺度也较小,且主要集中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南部及南极半岛和南美南端[14,15]。

最近的研究表明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南极涛动[16],即40?S-50?S纬度地带大部分区域与南极大陆及附近纬度气压的变化呈一种“翘翘板”形式的驻波性质关系,波节在55?S附近,计算纬圈平均海平面气压之间的相关,以40?S和65?S 间负相关最显著[16],而且不管是对观测的、还是模拟的南半球及全球海平面气压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南极涛动都是最显著的,解释的方差也最大1);因此,文献[16]用40?S 和65?S纬圈平均海平面气压的差来定义南极涛动指数(即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缩写AOI),对60?S到90?S的高纬地区,南极涛动指数平均可以解释海平面气压总方差的37.6%,南极涛动指数很好地刻划了南半球中高纬近地面大气环流的特征。

以往对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尺度环流指标中研究得比较多的是“贯极指数”(即Trans-Polar Index,缩写TPI)[17,18,19],最早Pittock(1980)发现南大西洋的Stanley(52?S,

1)龚道溢,1997: 20世纪全球大气涛动变率的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8?W)气压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Hobart(42.88?S,147.33?E)气压存在反向变化的趋势,因此用Hobart与Stanley海平面气压距平的差来定义TPI。比较“贯极指数”和“南极涛动指数”的定义可以发现,从纬度位置上看,Hobart接近40?S,而Stanley则介于40?S 和65?S之间,所以Hobart和Stanley间海平面气压变化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不稳定,如1931-1960年间相关系数为-0.68,但1951-1982年期间则仅为-0.12(Carleton 1989)[18],但是如果不用Stanley而用比它位置更偏南的Orcadas(60.7?S,44.7?W)等站与Hobart或新西兰的站点,则随时间变化仍然保持稳定的显著负相关,Orcadas及附近3个站平均气压与新西兰5个站平均气压夏季相关系数1903-1945年和1946-1990年期间分别达-0.53和-0.52(Villalba et al 1997)[19]。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用40?S和65?S平均海平面气压差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对南半球中高纬大尺度大气环流有更好的代表性,也有更高的稳定性。1974年以来年平均、夏季和冬季的AOI变化见图5。

4.2 大气环流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影响

南极涛动的强弱反映的是南半球中高纬大尺度大气运动的形式与强度的变化,对南极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影响是显著的[16]。

年平均气温与AOI的相关分布见图6a,显著的正相关区集中在南极半岛及附近大片地区,而罗斯海以东的地区和东南极大陆大片地区是显著的负相关,即南极涛动强时,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偏低而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年平均降水与AOI的相关分布中,正相关主要分布在绕极低压槽及附近地区,南极大陆以负的相关为主,显著的负相关集中在罗斯海以东地区,见图6b。

气温、降水与南极涛动的这种相关关系的分布特征,与南极涛动变化引起的近地面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很大关系。当南极涛动加强时,则40?S附近气压偏高,65?S左右地区的气压偏低,所以南极大陆上偏南风加强,使得气温偏低,而且气流主要由大陆吹向海洋,还由于地形的关系,地面主要表现为下吹风(katabatic wind),都不利于南极大陆地区增加降水。而60?S-70?S地区当南极涛动强时,绕南极低气压带气压下降,意味着气旋活动的加强,这将导致降水的增加。

南极半岛及罗斯海以东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是表现为两个显著的相反性质的区域,这可能与南极涛动变化引起的低气压中心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有关。对比AOI最强和最弱两种情况下年海平面气压距平变化,发现南极涛动强时,罗斯海域的低压中心位置大大偏东,与正常状况相比,其变化向东可达一千多公里,到达阿蒙森海[16,20]。因此,低压东部的偏北气流和其西部的偏南气流都加强,且位置东移,形成南极半岛及附近区域气温和降水的正异常和罗斯海以东地区的负异常。

从年际变化来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与南极涛动指数表现为反向的关系,当南极涛动强时,气温偏低,降水量减少,年平均南极涛动指数和南极大陆139格点计算的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和-0.31。

但是,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南极涛动指数也有上升的趋势,夏季的上升趋势比冬季更明显。夏季南极涛动指数的上升趋势与气温的下降趋势与年际尺度上二者的反向关系是一致的,说明夏季气温的长期变化(即下降趋势),南极涛动可能有很大的贡献的。但是,

夏季和年的降水及年平均气温都与年际涛动指数有相同的上升趋势,这与年际尺度上南极涛动指数和南极地区降水及气温的反向关系是不一致的。这说明全球变暖从更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影响着南极涛动,而通过南极涛动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和改变区域的气温和降水,因而造成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5 结论

由再分析资料格点资料,按面积加权计算的平均气温和降水有较好的代表性。近二十多年来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有上升的趋势,在气温变暖的背景下,年降水量也有增加的趋势。

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不同季节和地区有较大的差异。气温的增暖主要是冬季和春季,而夏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东南极地区一些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也有下降趋势。降水增加最显著的区域集中分布在绕极低压槽附近地区。

南极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区域差异与南极涛动有密切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年平均气温和降水与南极涛动指数是负相关,当南极涛动强时,气温偏低,降水量减少。对不同的区域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也有区别。夏季平均气温和东南极地区一些地区气温的下降趋势,绕极低压槽附近地区降水的增加趋势与南极涛动的加强有关。

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气温、降水和南极涛动指数都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全球变暖从更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影响着南极涛动。而通过南极涛动的变化使得南极地区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方式和强度、及区域的差异等都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Budd W F. Antarctica and global change. Climatic Change, 1991,18:271~299.

2 Zwally H J, Parkinson C L, Comiso J C. Variability of Antartic sea ice and changes in Carbon dioxide. Science,

1983,220:1005~1012.

3 Carleton A.M. Synop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Antarctica and lower latitudes.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Magazine,1992, 40(3):129~147.

4 IPCC . 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 Press,

1996,133~192

5 Hurrel J W Influence of variations in extratropical wintertime teleconnections on Northern Hemisphere. Geophy.

Res. Lett.,1996,23(6): 665~668

6 Hurrell J W., H van Loon Decadal changes in the circulation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relation to surface

temper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annual climate diagnostics workshop. Seattle, Washington, U.S.A.,1995,292~295

7 Jones P D. Antarctic temperatures over the present century—A study of the early expedition record. J. Climate,

1990,3:1193~1203.

8 Trenberth K 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limate changes. Clim. Change, 1995,31:427~453.

9 Kalnay E, Kanamitsu M ,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 Bull. Am. Meteorol.

Soc.,1996,77:437~471.

10 Parker D E, Jones P D, Folland C K et al. Interdecadal change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J. Geophys. Res., 1994,99(D7):14373~14399.

11 Schwerdtfeger W. Changes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ice conditions in the area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Mon.

Wea. Rev.,1976, 104:1441~1443.

12 卞林根陆龙骅张永萍.南极温度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南极研究,1989,1(3), 8~17.

13 Ye H, Mather J R. Polar snow cover changes and global war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1997,17:155~162.

14 Trenberth K E Fluctuations and trends in indice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ic circulation. Q. J. R. Met. Soc.,

1976, 103:67~75

15 King J C Recent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Int. J. Climatology,

1994,14:357~369

16 龚道溢,王绍武.南极涛动. 科学通报,1998, 43(3): 296~301.

17 Pittock A B Patterns of climatic variations in Argentina and Chile I: Precipitation, 1931-60. Mon. Wea. Rev.,

1980, 108:1347~1361

18 Carleton A.M.Antarctic sea-ice relationship with indice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Dynamics, 1989,3: 207~220.

19 Villalba R, E R C ook, R D D’Arrigo et al Sea-level pressure variability around Antarctic since A.D. 1750

inferred from sub Antarctic tree-ring records. Climate Dynamics, 1997,13:375~390

20 Cullather R I, Bromwith D H ,van Woert M L.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Antarctic precipitation related to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J. Geophysical Research,1996,101(D14): 19109~19118.

Antarctic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Gong Daoyi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ing over the Antarctic reg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the temperature of Antarctic region increases i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but the summer temperature tends to reduce. The annual temperature also increases. The strongest warming occurs in winter. Antarctic precipitation of all four seasons is increasing.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has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area.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laces. Annual averaged AOI correlated to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Antarctica is -0.55 and -0.31 respectively, and the temperature to precipitation is 0.57. These show that in annual scale the variation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e both affected , or controlled, by the AOI. But, all AOI,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have the same upward trend, especially the trend of AOI and precipitation is pronounced. One feasible explanation i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Antarctic temperature is also increasing, higher temperature means more moisture in air, then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can be expected. Man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also suggest that precipitation amounts in polar latitudes will increase under double CO2 scenarios, especially in Antarctic region.

Key Words: global warming, Antarctica, climate change, Antarctic Oscillation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案 东明城关一中侯翠荣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重难点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具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 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讲授新课: 一.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思考:1.北冰洋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起来? 2.如果一架飞机从南美洲出发,飞往澳大利亚西南岸,你认为沿什么路线飞行距离较近? 活动:同学们在课前都搜集了很多关于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和资料,请各组派代表来展示大家收集到的材料,说说你们对两极地区的印象。 承转:影响两极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 课件:展示南极地区气候资料。(要求学生归纳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思考:1.为什么南极地区会如此酷寒?(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很小;为冰雪高原,海拔高,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 2.北极地区是否也如南极地区一样酷寒?(寒冷程度不同) 3.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 二.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气候特征 承转:虽然两极地区的环境相当恶劣,但两极地区却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 提问:那么,北极地区是否也一样有这些资源呢? 课件:展示学生和教师收集的两极地区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并要求学生判断哪种动物是南极特有的,哪种动物是北极特有的?(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提问: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

引起全球变暖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

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气候变暖的明显化,让各种危害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气候变暖引发的问题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从已知向未知发展。它引发的各种新现象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最主要是它所引发的灾害以不同形式出现,让人们不能预知,同时它又是全球范围的,这使得气候变暖成为了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是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二是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个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陆地活动场所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料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油事件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四是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五是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态地化循环,它支配着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动态及其反馈效应密切相关。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因此,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我们有以下措施: 一是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黄军,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近几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新的环境问题,影响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冰湖封冻期缩减、陆地面积减少、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生长范围向南北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延伸、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 关键词: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锐减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Ecosystem Huang Ju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bstract:The global climate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over the centuries, which features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 triggers a lo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decrease in bio-diversity, sea level rising, frozen earth melting, the period of freezing lake shortening, the shrinking of the land, growing time of the middle-high altitude prolonging, the scope of the animal and plant extending from the pole to high altitude, and the anthesis advancing. Therefore,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ffected a variety of aspects of the bio-system. Key words:Global warming; green-house effect; eco-environment; loss of biodiversity 1 引言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专家预估: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我国气候的变暖趋势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11), 1042-1049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4161562.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814161562.html,/10.12677/ag.2019.911110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 on the Tibet Platea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Xianru Li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Oct. 22nd, 2019; accepted: Nov. 1st, 2019; published: Nov. 8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resolution 0.125? × 0.125?) of ECMWF from 1979 to 2018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 teristic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tre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sensitive areas by using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regression analysis, signi-ficance tes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temperatur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tempera-ture on the plateau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em-perature of four seasons. There are two obvious low temperature centers on the plateau, namely the Kunlun mountain area and the Qilian mountain area,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Qaidam basin area.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cipitation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plateau. The main precipita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region, and the secondary precipita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region. There are a dry season and a rainy season on the plateau. Precipitation in most areas is concentrated in summer, while winter is the dry season of the year. 3) The plateau as a whole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there are five areas with relatively sensitive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the sensitive areas in the middle of the plateau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4) Precipitation in most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id not show an ob-vious change trend. The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ere the eastern Tanggla Mountain and the 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while the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ere the south Tibet valley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plateau and the Xining region in the east of the plateau. Keywords Qinghai-Tibet Plateau,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 Trend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 (1)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扩展资料 为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

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 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 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 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 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2、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人为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 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 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 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 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 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 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 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 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 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 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化 摘要 一. 温室效应导致有全球气候变暖 二.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 对温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 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 对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4 对鸟类种群的影响 2. 温室气体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变化 关键字:多样性、CO2、全球性气候变暖 引言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正文 一.温室效应导致有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湿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即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约占60%左右。温室气体浓度愈高,近地表的温度就愈高。没有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到很低。亿万年来,地球一直受益于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效应创造了一个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 然而,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气候。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古物然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据测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240亿吨。 甲烷等微量气体也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而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二.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因为生命体无法承受这种快速相加的巨大变化。 2.1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过去的200万年中,地球就经历了10个暖、冷交替的循环。在暖期,两极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现今要高,物种分布向极地延伸,并迁移到高海拔地区。相反,在变新华通讯社过程中,冰帽扩大,海平面下降,物种向着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区移动。无疑,许多物种会在这个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全球变化带来的影响 —以对环境影响分析为主 姓名:钱福生学号:170210058 院系: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一)班 引言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段随时间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化是有一定的自然或人为的因素驱动,并通过一系列的自然过程的变异来实现,其结果导致地球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整体改变或部分调整,并表现为全球环境特征,的时空变化。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全球变化意味着人类生存的条件变化,势必对人类社会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为适应全球变化,人类必须认识全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上述诸方面及于此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分析管理技术构成了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 摘要本篇文章重点探讨了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挑战,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化的主要的几个问题,如: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森林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程度增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城市威胁,经济影响,自然灾害的增加等。根据全球变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全球变化的主源的几个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针对相应的环境变化恶化,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人类如何对迅速的环境恶化做出相应的计划,拯救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关键词全球变化气温上升环境恶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区和多数中纬度地区普遍存在作物减产的可能;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同时,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另外,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将危及许多低洼和沿海居住区;由于夏季高温而导致用于降温的能源消耗增加。气候变化也可能带来有利的影响: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如南亚部分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一)自然灾害 人类居住地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二)城市威胁 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三)经济影响 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分析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分析 引言 研究意义:本文呼吁所有人认清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严重其后影响的事实状况,也同时让人们知道相关的措施已在实施并产生不错效果而能抛开一切认真切实的为后代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应犹疑。 研究内容提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当下出现对气候变暖的质疑以及行为措施的犹豫,本文在呼吁所有人认清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严重其后影响的事实状况中提出两个主要观点,也同时在让人们知道相关的措施已在实施并产生不错效果时列举了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确实行动。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人为温室效应 具体内容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温室效应正是在探索研究气候变暖时由法国学者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于1824年第一次提出。尚且不再追究更早的关于温室效应的了解与研究,如今是2015年,从温室效应在被人类所知到今天已经有两个世纪。至于相关资料所记载的,第一次怀疑温室效应会发生的观测是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在1897年所做的,虽然当时没有引发大型的公众讨论,但据了解,1980年代已经明确开始引发公众关注,时至今日已经三十又五载。而这35年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所经历的,正是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高速时期。 在这一段时期中,每个人都经历着,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案层出不穷,形形式式,为之改变的人、为之提出质疑的人也是各种各样。 首先,时至今天,谈一下对于那些质疑全球变暖的观点。我认为其中也有很

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

青海草业QINGHAI PRATACULTURE 第28卷第1期2019年3月Vol.28.No.l Mar.2019文章编号:1008-1445 (2019) 01-0050-06 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 时盛博,白文蓉,张调风,段丽君,李万志,董少睿 (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统计1996-2016年乌兰县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年平均降水量为211.0mm 。雨季时间为 50d,非雨季时间为218d ;年平均气温为4.2T ,夏季和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平均相对湿度为41.8%,湿润 天数为106d ;平均风速为2.2m/s,年内风速相对较大时段所占的比例为24%;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 平均最高气温每10a 分别增加45.281mm,0.299X : ,0.609%:;年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总辐射、年平均 气压、年平均风速每 10a 分别减少 0.785%、24.891h 、25.074MJ ? m'\0.125hpa,0.261m ? s"。关键词:气候特征;乌兰县 中图分类号:S81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许多学者对中国 不同时间序列UT 、不同范围*句的气候变化特 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I 进行研究。汪青春,戴 升,肖莲桂等⑵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气 候变化事实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李林〔⑶研究了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区域显著性及其成因。 沈菊「⑷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变化特征,认 为柴达木盆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存在突 变。乌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东经98。29,,北纬36。55',海拔高度2950m 。本 文主要分析讨论1996年以来乌兰县的气候特 征,以及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指导地 方农牧业生产、旅游和当地经济发展等具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1资料与方法采用乌兰县气象站1996-2016年气温、降水、 相对湿度、风速、气压、日照时数、辐射等完整的气 象资料序列(资料由青海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 分析上述气象要素逐日、逐月、逐年、春夏秋冬四 季及年内的气候变化特征。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611)资助。 2结果与分析 2.1气象要素的年变化特征从年降水量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la ),年降 水量为增多趋势,每10a 增加的速率为45.281mm, 年降水量增加趋势通过了 a = 0.10显著性水平检 验,这说明1996年以来,年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比 较明显。年降水量最大值为32 3.3mm,出现在 2016年,最小值为120.9mm,出现在2001年,相差 202.4mm,多年的气候平均值为211.0mm 。年降水 量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67倍,降水异常偏多年 份与异常偏少年份相差较大。按照全国年降水量 等级划分(200~400mm ),属于干旱气候类型。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lb ),年 平均气温为增暖趋势,增暖速率为每10a 0.299七, 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通过了 a = 0.10显著性水平 检验。说明1996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增暖趋势比 较显著。年平均气温最大值为5.0T,岀现在2016 年,最小值为3.6紀,岀现在2012年,相差1.4七,多 年的气候平均值为4.2T 。年平均气温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的1.39倍。按照全国年平均气温等级划分 (1-10T ),属于温带气候类型。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50

气候变化立法的背景和进展马爱民发改委气候司综合处为什么要

气候变化立法的背景和进展 马爱民(发改委气候司综合处) 一、为什么要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 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既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需要,也是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国家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同时也是容易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一个国家。最近这些年,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迅速增加。这种情况下,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包括2007年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提出到2020年的控制温室气体行动目标,去年在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到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2014年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未来是一时期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 过去几年,国家先后制定了一批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说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律,也包括制定和修订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法律。 但是我们缺少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我们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过程中,还缺少法律的保障,缺少法律依据。 中国是最早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之一,作为国际公约的缔约

方要履行在国际公约中承诺的义务,我们在国际法承担的义务通过国内法的形式加以落实,这也是一个需求。 二、是否有条件制定这部法律 过去若干年不断深入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践,为我们制定法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已经先后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目标,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制,国务院成立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也理清了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还先后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探索推动低碳发展的道路,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交易试点、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所有这些试点工作为我们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能力建设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工作,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温室气体排放的家底;也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报告这些方面的基础能力建设。 我们也重视提高全民的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全国低碳日,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为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也开展了很多工作。 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为立法提供了一个基础,立法不是一个空中楼阁。 有关部门和地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法治建设、制度建设方面开展了工作。制定发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低碳产品认证办法,去年年底又发布了一个碳交易管理办法。一些地方政府在

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1、积极投身环保事业,热情地向周围的人们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二氧化碳如何影响气候,宣传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灾难,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2、在生活中采取具体的措施节约燃料,近距离外出时以步行、骑自行车代替汽车;在城市中以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人汽车;节约用电以减少发电时的燃料消耗;甚至不忘记盖壶盖也可以在煮开水的过程中节约20%的燃料 3、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诸如风能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潮汐能等替代燃煤、燃油发电。 4、尽可能多地植树。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一部分二氧化碳。虽然这部分二氧化碳在全球二氧化碳总量中所占比例极小,但是绿化毕竟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一种有效措施。 5、积极研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技术措施。如有的科学家提出,往海洋中抛洒铁屑可以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容量。 全球气候变暖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造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仅是原因之一。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变化都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不论是那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其产生

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并将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也是保护你自己。 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原因1、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就像温室大棚一样太阳将热量送到地球而反射散逸量减少,温度上升。 2、大量的能源转化,化学能、势能转化过程中产生了非自然的大量热能。 3、一些常规的自然能量的释放。地球的温度是变化的,总要有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反复过程,目前也处于上升过程。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危害海平面上升 地球上出现高温天气,并不意味着迈阿密的生活方式将向非洲看齐,但却的确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高温天气怎么会导致海平面上涨呢?原来气温过高会造成冰山消融。海冰和极地冰盖不断融化,使海洋里的水量增多,就造成了海平面升高。 如果沙滩被海水淹没,人们会失去很多乐趣。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像迈阿密这样的城市都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 科学家能测量出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带来的影响:科罗拉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严峻,对城市规划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和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等形势下,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的现状和关键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城市布局、公共设施、生态社区、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了研究,以期促进低碳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 标签气候变暖;城市规划;低碳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建设生态、环保、低碳的现代化城市,解决环境、交通等城市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研究 低碳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提出,并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发展的新模式。现代城市作为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主体,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低碳城市的概念研究,当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有人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保证城市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发展低碳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有人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加强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的发展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发展,加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城市的布局、基础设施、公共场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产业结构、交通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的长期宏观规划,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起到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以通过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来进行实施,但是对于城市已经形成的交通等结构性空间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非常困难。因此,从城市规划阶段入手,以低碳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主要内容分析 1、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 由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世界各国对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和实践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但是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不足。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经济为支撑的低碳城市规划道路,成为我国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包含有空间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面的要素,空间层面主要包括对城市空间、城市结构、交通和公共设施等的低碳规划,技术层面则主要包括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1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一)冰雪世界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二)独特的野生动物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5页“两极地区的主要动物”。 (三)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6页,了解人类踏上南极的过程。 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回家通过课外阅读,查找关于南北极地区的有关知识。 教学后记: 南北极地区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地区,神秘、遥远、危险,冰天雪地,学生已经通过许多课外的阅读有了很多的了解,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讲出很多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