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搞明白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格律派

十分钟搞明白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格律派
十分钟搞明白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格律派

十分钟搞明白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格

律派

展开全文

前言看评论里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么是格律诗,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什么区别?还有人问什么是新格律派?如果这些搞不明白的话,很容易把诗词搞成一锅粥,平仄、格律、对仗什么的就更搞不清楚了。

老街按照时间的顺序简单说一说,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格律派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古体诗与古诗、古风古体诗也叫做“古风”。我们习惯于

把民国以前的诗叫做“古诗”或“古诗词”,广义上说的“古诗”叫做旧体诗,旧体诗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

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古风”或者狭义的“古诗”称为古体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来说的。在唐朝诗人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中,还把“古诗”称之为“古词”:

《江南曲》古詞云:”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扯得有点远了,简单来说,古体诗就是“非格律诗”,按照时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格律诗出现以前的古体诗,一种是格律诗出现以后的古体诗。

1、格律诗以前的古体诗

下面会说道格律诗出现的时间是在齐梁时期,这以前的诗人不知平仄四声,因此也不存在格律的讲究,所以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

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诗歌都是古体诗,一直到齐永明之前所有的诗都是古体诗。无论是诗经的四言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汉乐府的杂言诗(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十九首的五言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都是古体诗。

唐朝人所说的汉魏到刘宋时期的“古诗”,又有古调诗、格诗的称呼,指不讲究声律,音调自然的诗歌。

2、格律诗以后的古体诗

格律诗出现以后,有人喜欢写格律诗,有人喜欢写古体诗,例如李贺、李白的古体诗作品都好于格律诗。这个阶段的古体诗有什么特点呢?

这时的个别古体诗有了格律化的因素,甚至用格律诗的句式写古体诗,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标准的律句: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仄平

也有一些诗人特意避免使用“律句”,例如杜甫《瘦马行》:骅骝不惯不得将,平平仄仄仄仄平。

二、近体诗和格律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近体诗就是格律诗,所谓近体是相对于古体诗来说的。其实“格诗”还不同于“律诗”,格诗是指气格高古的古体诗,但是后人把律诗直接就叫做“格律诗”了。

格律诗的出现始于南北朝的齐永明体,沈约等人的四声理论风靡大江南北,诗歌中四声平仄的引入诞生了初期的格律诗。

初唐以前的格律诗已经有了平仄、对仗、押平声韵的习惯,在初唐上官仪时期,黏连的规则也被接受,在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的时期基本成熟。

不过喜欢古体诗的人对沈约不以为然,例如大诗人李白说过:

“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

因为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科举考试所采用,所以读书人必须学习格律诗的创作,即使是不愿意受到羁绊的李白也有大量的优秀格律诗传世。

三、格律诗的四要素格律诗有四个要求符合标准才能成为合格的格律诗,平仄、对仗、押韵、黏连。简单说,格律诗就是把四种平仄协调的句式,按照对仗、黏连的规则组合成三种:四句(绝句)、八句(五七律)、排律(八句以上)。格律诗基本是五言和七言两种,有极少的六言(有点争议),没有杂言诗。另外押韵必须平声韵。

关于这四个要求的细节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十分钟说明白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诗进化过程》、《律诗四式让您半小时学会格律老街味道》。复制文章题目,百度搜索即可。四种基本句式是:

1.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2.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

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七言诗就是五言前面加相反的平仄,例如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加【】表示可

平可仄。搞不懂平仄?可以看看我的上一篇文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平仄”是什么意思?》。

四、如何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杜甫的《望岳》是古体诗,《春望》是近体诗,下面来分析一下辨别的方法。

古体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近体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看押韵,望岳押韵是仄声,了、晓、鸟、小,近体诗一定是押平声韵,所以望岳是古体诗;另外近体诗押韵除了首句不可以用邻韵,可以看看《诗词创作一定要学习10分钟搞懂邻韵通押那些事》。

第二看句式,是不是律句,岱宗夫如何,仄平平平平,这不是近体诗的句式。如果有一句不是近体诗的句式,整首诗都是古体诗。

第三看黏连,《春望》的第二句第二字“春”是平,第三句的第二字“时”也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别”是仄声,第五句第二字“火”是仄声;要么同时平要么同时仄,这就是黏连,否则叫做失黏,就不是标准的格律诗。

第四看对仗,标准的格律诗中,绝句不需要对仗,八句以上的格律诗无论中间多少联,都需要对仗,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四种要求全部做到,才算是标准的格律诗。

五、不合律的格律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过半古半律的格律诗(古律),例如崔颢的《黄鹤楼》上半首完全是古体诗,下半首是格律诗。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通篇不对仗,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二三句失黏。

永明体到初盛唐诗中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不过盛唐以后格律诗相对严格得多。关于不合律的格律诗可以看看《学习诗词不可不知的秘密藏在《唐诗三百首》里的12种奇怪的律诗》。另外科举考试中,对于格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上面这些诗出现在考场上就可能直接出局了,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首试帖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上面这首排律是钱起的《湘灵鼓瑟》,首尾二联以外都要对仗,押平声九青韵,大家还可以看看黏连,一处不敢犯错误。

结语说了半天没有说什么是新格律派,新格律派是指新诗,

与旧体诗无关。五四运动以后的新诗有格律与非格律之争,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理论,就是所谓新格律派。这里就不细说了。

作诗时用不用格律是诗人的自由,无论近体诗还是古体诗都有流传千古的佳作。但格律是学习诗词的基本功,这是古代读书人的启蒙教育必学内容。隋朝以后的古人中,没有不懂格律的诗人。

@老街味道

诗词创作不可不知“平仄”是什么意思?

学习诗词不可不知的秘密藏在《唐诗三百首》里的12种奇怪的律诗

律诗四式让您半小时学会格律老街味道

十分钟说明白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诗进化过程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 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 (1)字句要求。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诗的诗,也称为古体。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两者的明显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严格的格律。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指出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字数合律,五律为四十字,七律为五十六字七绝28 字五绝20 字;第二,律诗对仗合律,中间两联对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如果只具备第一个因素,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只是字数与律诗相合;如果只具备前两个因素,仅是古风式的律诗,也就是“拗律”。 古体诗在这几方面,或没有要求,如对对仗并没有要求;或要求较宽,对字数、用韵的要求也较宽。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格律诗的形成 我们知道,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为律诗、绝句两类。那么什么叫格律诗呢?通俗地讲,“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要求;“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在的规定性,比如诗的押韵和起承转合。合起来看,格律就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替,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格律诗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平平仄a,仄仄仄平平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古诗、绝句、律诗区别

1.起源时间不同: (1)上古诗歌以古体诗中的四言诗为主,古体诗中的五言最早产生于汉代。而古体七言的产生可能早于古体五言。但在唐代以前不如古体五言多见。到了唐代,古体七言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古体七言为长句。 (2)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3)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2.诗歌字数上的不同: (1)古诗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2)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3)绝句由四句组成,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3.格律要求不同 (1)古体诗的韵脚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声。 古体诗的押韵,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还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古体诗在汉、魏和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往往也用律句,这称为入律古风。古体诗有了一般古体诗和入律古风的区别。 古体诗的对仗,不同于近体诗,不受格律的限制。 (2)律诗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 (3)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如果第一句押韵,也押平声韵。 扩展材料 古诗体裁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唐宋词鉴赏-词与近体词和古体诗的区别

课题1:词与近体诗、古体诗的区别 这里根据课堂讲解、推荐书籍和个人见解,简单回答了词与诗的一些区别。我国的诗词文化的发展都曾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且历经千年而流行不衰,下面就具体由定义、内容、题材、流行时间四个方面对它们的区别分别展开探讨。 ?定义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百度百科) ?内容 1. 语言特色 词作为诗歌的发展,来源于宴饮之时,起初只起到助兴、娱乐的作用。因此词在语言要求上是和音乐、朗朗上口的。词作为这样的文学,一方面固然没有诗那样教化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更加的生活化、接地气,更流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有呈现社会百态,传递喜怒哀乐,引起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共鸣的效果。 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这一点与词比较类似,另外,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体现普通人民感情生活和《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样返璞归真的诗句。 近体诗在格律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了,《人间词话》中有言:“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在对规则的要求更加严格后,诗人创作的方向比较固化了,不能再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就在深度上多做文章,比拼在思想感情上谁更高尚、更深远。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句。 2.思想感情 词在思想感情上以境界为上,王国维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例如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语言精美,意境旷远。在语言的华丽精致方面,柳永当属大家,《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用华丽的语言,流畅的笔调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而李煜的赤子之心和才华横溢则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l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故言: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古体诗语言精练,善于从极简的文字中展现无穷的意境,风格含蓄隽永,《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笔法多变精炼,表现出强烈的忧伤。 近体诗,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把我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题材 发展到宋代,词的类型大概可分为两种:豪放派和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的豪放派将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报国热血融入词中,语言大气,格局广阔,“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组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姜夔、陆游的词相对好学,而学南宋辛弃疾宏大壮阔的格调却十分不易。故又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参见《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第十讲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一、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格律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但绝不是古风,真正的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但要注意,古体诗和古诗的概念不全相同,古诗是指古代的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种诗体,后代人按照这种诗体写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古体诗主要分为8种: 1、五古; 2、七古; 3、杂言.包括三.四.六言等; 4、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 5、入律古风,多七言、可换韵。 6、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形式。 7、歌行体,多七言、可歌唱。 8、古绝,不粘不对。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古体诗又被称为古诗,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不包括现代自由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粗略的说,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句法上 1、近体诗: 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古体诗: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例如: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解读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 格律诗根据声律上追求的不同一类应是普通的律体,另一类当是“前格律诗”永明体,又称齐梁体、拗体。 普通律体讲究粘对,尽量使用律句,确因表达需要出现拗句原则上要进行相“救”,而拗体则讲究不粘,讲究不对,尽量使用拗句。因次,区别普律与拗体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看是否粘对。粘与不粘,对与不对,代表作者不同的追求。 下面就普通律体的平仄声律要求作如下说明: 一、句内要平仄相间 句内平仄相间,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也就决定着句子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例如七言句的平仄相间,前四个字要每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后三个字可分为5与67相间或56与7相间,在拗句中后三字也可单字相间。 说具体点: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身无彩凤双飞翼轻烟散入五侯家 但是在具体写作中,也不要求我们像这样按标准格律来写,我们可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理论(当然这说话不是绝对的,有道理,但说来有毛病)来进行常用格律模式的创作。 如: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可怜九月初三夜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联内平仄相对 即要求每联内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对。亦即相反。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实际中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下,只要做到二、四、六分明即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反。如果二四六平仄不相反即为“失对”。“失对”是大毛病,不能违反。 如:郎在溪西妾岸东诗中二四六几字平仄一定是相反的。 双眸寄恨托溪风 平仄不相反的一定是永明体(拗体) 如:昔时无偶去仄平平仄仄(“昔”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 今春犹独归平平平仄平(“独”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此句是拗句。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闲庭信步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一诗体 古代诗歌的种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根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书中说法简要讲讲。 古代诗歌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以外的古典诗歌通称古体诗。律诗只能押平韵,古诗则还可以押仄韵。 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这是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这和古诗的“节奏”有关,至于古诗节奏是什么,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古风按字数分为五古、七古。 律诗也可分为五律和七律。律诗中也有长篇,称为排律。除了五言、七言之外,古诗还有杂言体。杂言指长短句杂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杂言。杂言诗歌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古代诗歌还有一种绝句,过去把绝句算为律诗,但根据北师大的王力教授和楮斌杰教授的说法,作为五言四句体的绝句,应该比律诗的起源更早,所以绝句单独算一类,既包括古绝也包括律绝。为什么叫绝句,明吴呐〈文章辩体〉引〈诗法源流〉说:“绝句者,截句也。”也就是说绝句是把诗歌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部分截取后的诗。但是,绝句的本质是一种五言或七言四句诗体。 二、律诗 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产生与初唐,一般认为他们的开创者是初唐人沈诠期和宋之问。为什么律诗比较难做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呢?这是因为此前古代中

国的诗歌,从〈诗经〉到乐府诗歌都是合乐的,有音乐伴奏。但后来诗歌逐渐脱离音乐,这样它只能依靠自身解决音乐中的节奏和抑扬顿挫之美,这也就只能靠汉语本身的声调变化来解决了,这是律诗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 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的特点,按照前人分析,有六大要素: 1、整: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 2、俪: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 2、叶:指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4、韵:指古诗只能押平声韵。 5、谐:是指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 6、度:指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实际上,律诗最重要的,按照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说法,只有四个关键: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三、韵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用韵也叫“押韵”。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学过拼音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两大类。比如“公”字,拼音为“gong”,其中“g”是声母,而“ong”是韵母,押韵也就是押韵母相同的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它的特点是:(1)字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也就是说,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1)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古体诗也叫古诗。作为一种体裁来说,在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汉魏六朝五、七言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或古诗。在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后,唐代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外,还继续写这种不大讲究格律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乐府等,也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但是在习惯上,往往把“乐府”另立一类,而把其余的称为古诗,特别是把五言的和七言的称为古诗,这是狭义的古诗。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作者:————————————————————————————————日期: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诗词格律解说(7))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 [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古体诗解析

古体诗解析 古体诗 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节里叙述。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能够押平声韵,又能够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 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能够押韵的。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讲律诗的韵是时候,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 在再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 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 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64]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能够,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纔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65]. 第七类[66]: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67].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格律诗平仄规则

格律诗平仄口诀 其一 七律论平仄,(七律的平仄格式,七绝与之相同,五律就砍去开头两个字) 骨架立在先。(首先建立节奏点,也即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格式) 首句找四字,(先确定第一句第四字的平仄) 错综节奏点。(再在本句中按照交错的原则处理二四六的平仄) 两句要相对,(两句之间的二四六平仄相反) 两联要相黏。(两联之间的二四六平仄相同) 确定二四六,(确定了每句的二四六的平仄) 一三推向前。(再仿照二四的平仄处理一三的平仄) 其二 后半最关键,(后半句的平仄要求比前半句严格) 四七定正格。(第四字和第七字的平仄可以决定本句的平仄的基本格式) 同仄夹两平,(如果四字和七字都是仄声,则五六字都是平声,即“――||――|”句式)同平夹两仄。(如果四字和七字都是平声,则五六字都是仄声,即“||――||―”句式) 平仄要不同,(如果四字和七字的平仄不同) 里外得套着。(那么五六字的平仄格式与四七相同,形成大平仄套小平仄的形式,即“||―――||”和“――|||――”句式) 格律诗拗救口诀 拗救有规律, 关键看四七。(关键看七言诗的第四个字和第七个字的组合方式,如是五言诗则本规则所有数字均减二。) 同平看老三,(如果两个字都是平声) 用仄老五扳。(则看第三个字也应是平声,该字如果用仄声则需用本句第五个字改为平声,是为本句自救,目的是为防“孤平”,如“溪柳自摇沙水清”) 同仄看六五,(如果两个字都是仄声) 有仄对句补。(仄第五六两个字都应是平声,如果其中有一个字是仄声,则应在对句第五字使用平声,此为出句拗,对句救。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另,如果前两条同时符合就是双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又如“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前平后又仄,(如果四字平声七字仄声) 中间能调个。(则中间五六两个字的平仄顺序可以是相反,也就是五字仄六字平,此即为特拗特救。如“记取江湖泊船处”) 前仄后又平,(如果四字仄声七字平声) 想动都不行。(则该字四至七字的平仄格式是不能变化的,因为要防三平尾的原则。) 分析格律诗的平仄要分三步走,使用“抓”、“排”、“比”三字法。 第一步:“抓”,先抓第四字,用口诀一以此确立平仄骨架 第二步:“排”,加上第七字,用口诀二决定排好对应的基本格式 第三部:“比”,用将基本格式与要分析的作品对比,检查有没有不合的地方,这时可以运用口诀三考察是否有拗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