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专科“创伤救治中心”

(完整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专科“创伤救治中心”
(完整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专科“创伤救治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专科“创伤救治中心”

我国各大城市综合医院由于分科过细,缺乏专业创伤救治团队,致使我国创伤总体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亟待建立并形成高效、规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

2017年3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创伤中心”)成立大会在医院科教楼三层多功能厅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创伤中心主任姜保国,创伤中心副主任、急诊科副主任王传林、创伤中心副主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凤雪,及临床外科主任、副主任、副教授、住院医师和创伤中心专家成员参加了大会。北京市各级各类118家三级、二级、区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急诊、呼吸、心脏、神内、神外、肾内、妇产、放射、影像等科室专家和“中国创伤救治联盟”部分成员到场一起聆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创伤中心执行副主任王天兵主持了会议。现状:中国交通创伤救治水平亟待提升

姜保国院长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各类创伤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每年因创伤就医患者数高达6200万人次,其中致死人数达70~80万。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综合性救治。我国各大城市综合医院由于分科过细,缺乏专业创伤救治团队,致使我国创伤总体救治

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亟待建立并形成高效、规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如何提升有效的救治率,就需要在快速转运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联合的整体性救治措施。

对于医院来说,创伤的救治往往比较棘手。比如,交通伤患者多半是严重的多发性创伤,涉及多个科室,但很多医院还做不到第一时间调配多科室专家联合救治,因而可能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另外,目前存在的院前急救不规范、院前转运时间长、院前救治和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等问题,造成医院通常在没有任何预警的状态下,突然接诊严重创伤患者。

姜院长接着说: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置专业的创伤科,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分散到各个专业学科,缺乏整体的救治流程及专业团队,导致多发伤的救治能力及效果远远低于一个整合专科的医疗水平。

尝试:“创伤一体化联合救治模式”成效显著

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的多名医生在姜保国主任的带领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严重创伤、多发伤、交通伤流行病学调查,创伤救治规范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团队先后获得了原卫计委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教育部“创伤十三五规划项目”、北京市首发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在全国30余个城市及地区试点进行创伤规范及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

得了2016年度的国家自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获得卫计委医疗质量管理指导中

心认证成为“全国严重创伤救治培训基地”。2016年5月,经北京大学医学部批准并报北京大学备案,将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更名为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

同时,为有效应对创伤救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旨在为严重创伤患者打通绿色生命通道,实施一体化联合救治模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6年3月成功组建创伤救治团队,并构建了一体化的严重创伤救治流程。以此为框架,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救治。

创伤救治团队主要包括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颌面外科,以及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个科室医疗专家,为患者提供急诊复苏、生命支持及确定性手术、危重期的规范化护理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救治。此模式运行9个月以来,共接诊ISS评分在16

分以上的患者200多例,25分以上患者60余例,40分以上的患者20余例。在规范的严重创伤救治流程的指导下,实现了创伤救治整体能力的提高,有效的降低了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抽样调查发现,通过在试点区域以综合医院创伤救治团队替代独立的创伤救治

中心的新模式。使严重创伤患者(ISS评分≥16)的院内平均死亡率从项目开展前的33.82%下降至20.49%,追平国际发达

国家水平;死亡率同比下降39.6%,同比成功多挽救了2000余例患者的生命。

建立:“创伤中心”让严重创伤病患有了落脚点

创伤一体化联合救治模式运行9个月来成绩显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给予了积极肯定,并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纳入北京市应急保障医院,同时与北京市红十字会空中救援中心签署了创伤患者空中转运合作协议。创伤救治团队的医疗服务半径将得到大幅延伸,同时必将承担更多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社会责任,但目前仅靠单纯创伤救治团队模式难以满足规范化创伤救治的需要,也缺乏严重创伤救治的长期运行机制。

创伤中心副主任王传林介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为独立临床学科,主要依托于医院创伤骨科及急诊外科,并整合原创伤救治团队中其他学科人员。该中心仅设置少量专职医生,其他医生为来自各个专科的兼职人员。创伤中心所诊治的患者限定于ISS评分大于16分,GCS评分小于12分,TI评分大于10分的多发伤(AIS两个部位以上)患者。创伤中心的职责是对此类患者进行初期的整体病情评估,实施损伤控制及ICU复苏。这些患者在创伤中心的急诊留观区或ICU区积极稳定生命体征,待病情稳定后,根据再次评估结果收住对应科室。

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通过多中心研究证实,强化院前与院

内、院内急诊与各专科信息链接1年后,严重创伤患者“急救反应时间”缩短58.29%、“院前转运时间”缩短51.00%、“急诊施救时间”缩短48.90%,“呼叫会诊时间”由项目实施前的17.53分钟转变成院内专科救治团队已了解病情在急诊室等待患者。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后,救治体系各阶段救治时间均明显缩短,平均整体救治时间由项目实施前的87.52分钟降低至40.76分钟,同比缩短了53.43%,为创伤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命救治时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中心的成立,将以多学科的专家团队、规范化的救治流程和全方位精准护理的为更多严重创伤病患带来生的希望。同时,姜保国强调创伤救治中心的成立对于医院的学科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科室越分越细,医生过于专注于‘点’而忽视了‘面’,这并不利于患者的救治,也不利于医师的技术提升。而创伤救治中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可以让参与其中的各科室的医师得到更全面的提升。“姜保国表示,创伤救治中心的成立对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推动学科发展以及医师个人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文件

德二院医字〔2018〕43号 令狐采学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9月3日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德卫医字〔2018〕20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创伤救治服务流程

附件1 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流程,供参照执行。 一、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流程图示与说明是否 1.现场评估: 环境安全 受伤人数 受伤方式 联系院前急救机构 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2.快速分流伤员 3.伤情评估,启动预警 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 级别,给予必要处置 再次评估明确预警级别 联系确定接受医院并与医 院进行信息交换 送达救治医院或创伤中心,并与院内 人员进行病人情况交接

(一)现场评估。 1.确定环境安全:急救人员必须确定现场安全后,方可开展工作。 2.确定伤者人数和受伤方式:进入现场后,首先了解患者的人数、致伤原因,初步判断患者的伤情和部位,确定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二)快速分流伤员。 若现场伤员人数较多,检伤分类后应当依据伤情对现场伤员进行分流: 1.能行走伤员:请其去指定的安全地点集合。 2.不能行走的伤员:判断呼吸,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大于30次/分或者小于6次/分的患者,应立即处理。呼吸频率小于30次/分或者大于6次/分的患者,进一步检查颈动脉搏动,未触及搏动的应立即处理。可触及搏动的患者,进一步判断患者神志情况,神志异常者,应立即处理。 (三)伤情评估,启动预警。 评估神志(GCS评分)、生命体征及损伤部位(TI评分),评估应从伤情较重的患者开始,评估的优先次序是: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伤势;可能导致丧失肢体的伤势;其他非威胁生命或丧失肢体的伤势。 1.根据伤情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级别,并立即给予必

要的处理,特别是对红色和黄色预警的伤员给予辅助呼吸、电击除颤、胸外按压、止血、抗休克治疗等抢救措施。 2.转运途中再次进行评估,明确预警级别。 3.确定接收医院、创伤救治点/中心,在病人未到创伤救治点/中心之前,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告知拟送达的创伤救治点/中心预警级别、评分评估、预计到达时间、主要的伤情、必要的急救措施以及其它特殊情况。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组织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提前到达急诊室,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抢救效率。 4.与院内创伤急救医师进行交接,明确患者的预警级别、GCS、TI评分及评估情况、主要的伤情、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下一步可能需要的措施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文件

德二院医字〔2018〕43号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9月3日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德卫医字〔2018〕20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

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创伤中心是指医院将院内与创伤相关的主要外科专业科室、辅助检查科室集中前移到急诊功能区域,为加强和规范创伤患者而建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负责为创伤急救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监护、评估、诊断和医疗服务。为规范创伤患者救治,推进全区创伤中心建设,构建创伤患者分级救治体系,结合实际,现制定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一、功能定位 具备收治本区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具备对上元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急诊外壳诊室,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各级创伤中心应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设置有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

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AST)、胸片、骨盆X线、全身快速CT、血管造影等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此外,相关中医院(专科医院)达到条件的,参照标准执行。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基层版创伤中心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X线、急诊CT提供“24小时x7天”服务;

XXXX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

珠海xx医〔2020〕xx号 关于印发《珠海市xx医院 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xx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xx医院 2020年4月24日

珠海xx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市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2020-2022年)》(粤卫〔2020〕2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总务科、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推进:1.外院参观学习 2.网络收集资料)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教部-专科组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

安达市医院创伤救治中心

安达市医院创伤救治中心 一、创伤中心成员组成: 组长:韩仁环高志成 副组长:魏士军高志光王志强肖立文段红慧苏春平 组员:方印王树龙李元辉钟守春徐庆安刘锋牛春江李厚琪王恒兆高智睿刘晓辉刘亮马洪伟王立臣徐涛刘秋萍宋军王才王春志张旭李晓雷刘春龙关明杰段明韩斌李厚琪王彦东王鹏崔光洁韩绍杰娄艳辉柴宝娟李志玲吴凤杰仲飞霞刘秀杰许洪英王雪 二、创伤中心设备配备: 急诊抢救床位2张 急诊复苏床位4张 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4张 创伤急救、抢救病床13张 三、创伤中心职责: 1、建立以创伤救治为核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2、建立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创伤患者。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

创伤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3、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标准流程; 4、建立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之间的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直接送达创伤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必要时可直接送达手术室; 5、建立针对医院、创伤救治点\中心、院前急救中心(站)、区域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创伤救治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6、建立创伤患者的快速评估、检伤分类和分级诊疗机制,对创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 7、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创伤规范化诊治能力。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重点提高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能力,提高群发伤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 8、创伤中心能够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的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 9、能够对全部的创伤患者进行确定性治疗; 10、向签订协同救治协议的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建立患者信息共享平台; 11、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和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

推进创伤中心,提高救治水平

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1 创伤危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在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当前,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是创伤主要致伤原因,导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高,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以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2]。 创伤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而且社会负担极其严重,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和社会问题,每年造成的直接医疗费就达650亿人民币,而随之的康复及早死、残疾或功能丧失更是消耗着巨额的费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特点、现状(1)严重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约占死亡人数的50%,这部分患者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难以救治;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 3 h,约占死亡人数的30%,大多数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抢救及时,可免于死亡;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约占死亡人数的20%,死亡原因主要是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其发生原因主要是低氧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未得到及时纠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创伤发生后1 h内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发生率,

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反之,病死率将大大提高。因而创伤发生后第1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3-4]。 (2)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及时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城市,尤其是边远及农村、山区、矿区等的创伤医疗急救时间长,难度大,以致严重影响救治的质量。有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急救网络划分不够合理,急救到达时间长,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环节断链等问题。另外,不同系统的各种救治体系和网络之间不能衔接,造成救治脱节和资源浪费。 (3)创伤救治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提升效率和减少误诊和漏诊。创伤救治涉及院前急救与生命支持、急诊医学、危重症监护和外科各亚专科(创伤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等多学科和部门。由于创伤救治对于时效性和整体性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他非急诊患者,尤其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整合院前急救体系、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外科各亚专科医师协同工作,需要迅速调动大量资源。因此,一个良好的急救体系是由快速的院前急救(含现场急救)和统一的院内急救两部分组成。尤其是在重大灾难面前,现场急救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整体性与时效性,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缩短院前和院内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而现阶段,院前与院内常常没有关联,各自为政;120独立设点而不在医院设点设站(而医院也不是按人口分布来布局);大多数院前急救资料缺失;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在院内也因多学科会诊、转科或伤病救治的矛盾而丧失了最佳时机。 3 建立区域性分级创伤中心,提升创伤救治水平传统的创伤救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整合创伤救治所需的各种资源,建立综合性创伤中心,打造创伤专业化救治团队,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复苏与救治、急诊手术、术后复苏和监护治疗、二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创伤一体化综合救治,有利于提高效率,

创伤急救中心平台建设方案

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方案 各科室: 为了推进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的建设,提高我院的创伤综合救 治水平,顺利完成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的认证工作,建立长久可行 高效的工作机制,根据《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和《江西省创 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赣卫医字〔2018〕107号)的有关 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方案,具体如下: 一、功能定位 根据《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 设指南》)中各级中心的功能定位、条件等,结合我县的救治需求和医疗资源实际,力争在2019年底建成3级创伤急救中心,具备收治本县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具备对伤员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一)基本要求 3级创伤急救中心:建立以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团队,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设在急诊外科诊室,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江西省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X线、急诊CT提供“24小时×7天”服务; 3、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深静脉置管等设备;具备≥3张床位的抢救单元; 4、急诊病房床位≥6张; 5、急诊留观室床位≥12张; 6、急诊监护病房≥4张; 7、能够随时为急诊病人提供清创缝合手术; 8、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准确对创伤急救病人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分诊意见,合理进行分诊急救。 (三)建设要求 1.绿色通道 明确绿色通道救治范围,规范绿色通道救治程序,建立绿色通 道管理办法,具备与3级创伤急救中心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 备、药品和技术力量,各功能区域设置合理、布局紧凑、流向顺 畅,设置醒目的标识及引导指示标牌,以保障创伤急救工作畅通、 高效、规范开展(创伤急救中心负责,医务科协调)。 2.急救流程 (详见附件2) 3.信息共享 与1级、2级创伤急救中心之间建立包含远程会诊、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与120院前急救建立适时信息传输系统,以便及时为1、2级创伤急救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最新版】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导原则,供各地参照执行。 一、基本条件 (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 (二)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三)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 (五)设置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 (六)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 (七)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胸片、骨盆X 线

检查、全身快速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 (八)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伽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开胸探查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禊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 (九)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 (十)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一)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创伤中心的日常管理。 (二)成立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团队,并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地市级三级医院创伤中心推进计划方案

XXXXXXX创伤中心推进方案 为了推进xxx 医院创伤中心的建设,提高我院的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及闽北地区的创伤区域协调能力,顺利完成xxx 医院创伤中心的认证工作,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现拟定xxx 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的计划书,具体要求如下: 一、功能定位 xxx 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定位于地区级创伤中心。能够向大多数创伤患者提供全天候急救相关服务的能力,具备收治本地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一般及危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负责对本地其他医疗机构实施创伤救治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与省级、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协同搭建省、市、县三级创伤患者转诊及远程会诊、救治体系;负责本地创伤相关预防宣教工作。 二、我院现有条件 (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二)有与院前急救中心信息网络连接,具备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救,康复治疗和最终预后的信息支持系统,能满足对创伤患者救治进行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需要。 (三)急诊抢救室具备≥5张床位的抢救单元,其中包括1张床位的复苏单元。 (四)建立以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团队。 (五)急诊手术室24小时开放。

(六)介入导管室24小时开放。 (七)医学影像科提供24小时全身X 线及CT检查(含增强造影)。 (八)急诊重症监护室有大于≥5张床位的重症监护单元。 (九)康复治疗科具备接收创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条件。 (十)教学培训室具备创伤基础与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的地点和设施。 三、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 (一)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杭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二)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领面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院内会诊时间应在10分钟之内。 (三)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科。 四、创伤相关设备要求 (一)急诊抢救室: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以及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包括心肺复苏、呼吸循环支持、床旁超声(FAST)、床旁X光机、深静脉臵管、保温、加温快速输液、出凝血功能检测、心电图等设备。 五、院前与院内急救体系建设要求 (一)院前急救:与本地120、省及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建立制度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专科“创伤救治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专科“创伤救治中心” 我国各大城市综合医院由于分科过细,缺乏专业创伤救治团队,致使我国创伤总体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亟待建立并形成高效、规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 2017年3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创伤中心”)成立大会在医院科教楼三层多功能厅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创伤中心主任姜保国,创伤中心副主任、急诊科副主任王传林、创伤中心副主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凤雪,及临床外科主任、副主任、副教授、住院医师和创伤中心专家成员参加了大会。北京市各级各类118家三级、二级、区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急诊、呼吸、心脏、神内、神外、肾内、妇产、放射、影像等科室专家和“中国创伤救治联盟”部分成员到场一起聆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创伤中心执行副主任王天兵主持了会议。现状:中国交通创伤救治水平亟待提升 姜保国院长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各类创伤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每年因创伤就医患者数高达6200万人次,其中致死人数达70~80万。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综合性救治。我国各大城市综合医院由于分科过细,缺乏专业创伤救治团队,致使我国创伤总体救治

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亟待建立并形成高效、规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如何提升有效的救治率,就需要在快速转运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联合的整体性救治措施。 对于医院来说,创伤的救治往往比较棘手。比如,交通伤患者多半是严重的多发性创伤,涉及多个科室,但很多医院还做不到第一时间调配多科室专家联合救治,因而可能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另外,目前存在的院前急救不规范、院前转运时间长、院前救治和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等问题,造成医院通常在没有任何预警的状态下,突然接诊严重创伤患者。 姜院长接着说: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置专业的创伤科,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分散到各个专业学科,缺乏整体的救治流程及专业团队,导致多发伤的救治能力及效果远远低于一个整合专科的医疗水平。 尝试:“创伤一体化联合救治模式”成效显著 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的多名医生在姜保国主任的带领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严重创伤、多发伤、交通伤流行病学调查,创伤救治规范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团队先后获得了原卫计委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教育部“创伤十三五规划项目”、北京市首发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在全国30余个城市及地区试点进行创伤规范及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1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一、基本要求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和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

(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化救治培训任务; (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已初步建立全国性的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的规化、标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

创伤救治概况

创伤救治概况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孙长怡 一、创伤的发生率 根据统计, WHO 向全世界公布,创伤已经成为青壮年人第一杀手。也就是说, 44 岁以下的人群中,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就是创伤。在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中,创伤占第四位,在农村人口中,创伤占第五位,原因可能是城市人口比较密集,发生车祸受伤的几率比较高。到目前为止,创伤尤其是多发的创伤在全球的发生率有增无减。从我国的统计来看,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要达 70 万人,国内多发伤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低于国外。 二、创伤发生的原因 (一)局部战争 创伤发生的原因,首先就是局部的战争,战争是各种创伤、火器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十年来,战争没有世界性的大战,但是局部的战争几乎连续不断,创伤的发生也从未中断。 (二)恐怖事件 近些年来恐怖事件所造成的各种损伤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恐怖事件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停止,相反愈演愈烈,所以创伤随着恐怖事件也是越来越多的在增加。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除了战争、恐怖事件的因素以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地震,近几年来,全球的地震发生率明显增加,对国家和社会无疑都是重大的冲击。其外,还有核泄漏、海啸、火灾、传染病的流行等等,我们把这些都统称为公共卫生事件,因这些事件而引起的创伤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四)交通事故 交通伤在现今的发生率很高,根据统计的结果看,平均每一分钟就发生一起车祸,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人因车祸而丧生。 三、创伤救治内容 美国马里兰休克创伤中心主任指出:创伤的治疗应该是连续起来的一系列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损伤的预防和控制,然后就是发生以后,在院前采取的各种急救,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也包括现场的心肺复苏等等。紧接着患者被送到医院就要进行急诊室的复苏和抢救,经过了急诊室抢救以后,病人具备了一定的治疗基础后,就应该被送到手术室,接受必要的手术。术后这些伤员不能直接回到普通病房,而是应该在重症监护病房给予一段时间的监护和治疗,待基本状况稳定,进行急诊的紧急处置后的观察和治疗,最后这个病人还要进行康复治疗,使得受伤的肢体恢复功能。整个的过程加载到一起就是创伤救治的过程。 四、创伤救治现状 (一)国内外创伤急救水平差距 1. 缺乏完善创伤救治体系 2. 缺乏专业化创伤医院 3. 缺乏专业创伤医生培养机制 4. 缺乏完善的创伤康复的理念和实践 (二)我国院前救治模式 1 :指挥中心型:只调度、不出诊(如广州的急救中心)。 2 :分散型:多个急救站,设在医院附近或医院内,本身不收病员(如上海的急救中心)。 3 :独立型:急救、急诊科、 ICU 和部分专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