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献学回顾

20世纪中国文献学回顾
20世纪中国文献学回顾

摘要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文献学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古典文献学、专科文献学、现代文献学、文献学科体系的构建、文献学的专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介绍了

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主要著作和观点,并对未来文献学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

关键词中国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专科文献学现代文献学

自从人类有了文献,就有了关于文献的各种活动,在文献和文献工作的发展基础上,逐渐积累了经验及其知识,形成人类社会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门类,这就是文献学。[1]文献学(Documentation)可以说是以文献为直接研究对象,在文献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经历代学者们归纳、总结、升华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2]纵观20世纪中国文献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文献整理的具体方法、经验的总结到有关理论的抽象、概括,从古典文献学、专科文献学、现代文献学、文献学理论体系构建和文献学的专门研究到文献学宏观综合地考察的过程,文献学逐渐独立并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有关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本文依据我国近一个世纪的文献学知识积累和形成发展的历史,认为20世纪中国文献学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典文献学的总结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实际上是指以考证典籍源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3]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地分化和综合中积累发展,20世纪初,由于/西学东渐0的影响,中西方文化融合,文献环境的变化促使一批学者广义地提出/文献学0这一概念。/文献学0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5清代学术概论6)))/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0三年后,梁氏在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6之/清初史学之建设0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0认为主要从史学的角度来考察文献学,构建其内容体系。[4] 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鹤声、郑鹤春兄弟的5中国文献学概要6,是第一部以/文献学0命名的专著,/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刷诸端,谓之献0。姚名达先生在1934年的5目录学6和1936年的5中国目录学史6两本专著中,将分类、校雠、目录等诸编内容一起归入/目录学0加以研究,并概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与方法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目录学的发展。1936年陈登原先生的5古今典籍聚散考6,从政治、兵燹、藏弃、人事四方面考察我国古代文献的兴衰聚散,是对古典文献史的研究。[5]他们都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校雠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拓宽其内容,形成了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的专著主要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古典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1911-1992)和他的著作5中国文献学6。张先生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是现代史上著名文献学家, 5中国文献学61982年由中州书画社出版,该书较集中地汇聚了对文献学理论的有关论述,认为传统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典籍的分类、目录、版本、校勘、注释、编辑、印刷、整理等工作。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了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等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他还提出,文献学的落脚点和最大目的在于创立新的体例,运用新的观点,编述为有系统、有剪裁的总结性的较全面、完整的中华通史。对文献学的划定可理解为历史文献学的范畴,是古代校雠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文献学观点博大精深,5中国文献学6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奠基之作。[6]

与此同时,吴枫先生出版了5中国古典文献学6 (1982年齐鲁书社出版),王欣夫先生的5文献学讲义6

20世纪中国文献学回顾李伟超(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河南450052)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罗孟祯的5古典文献学6 (1989年重庆出版社)也相继出版。90年代以来,有洪湛侯的5中国文献学新编6(1994年杭州大学出版社),王燕玉的5中国文献学综说6(1997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程千帆、徐有富合著的5校雠广义6(1998年齐鲁书社出版)。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成就是对古典文献学的探索和总结,古典文献学仍以古典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为主要内容,继续围绕版本、目录、校勘、注释等文献整理、鉴别或翻译的基本知识,文献的源流、积聚、散佚及典籍体式、介绍诸内容进行综合性研究或专题性研究。[7]

2专科文献学的建设

文献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随着人们对文献、文献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文献实践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人们运用文献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某一学科的专门文献,主张为该学科研究提供资料基础,相应对各类专科文献以至从多角度对文献科学的探讨也日趋活跃,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文献科学的建设和发展。[8]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科文献学及其专题的研究是文献学理论研究纵深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且在多个领域有专科文献学著作出版。

专科文献学的发展,同其它学科一样,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即社会对各专科文献知识增长之需要,各学科文献的日益完善及学科研究的需要是专科文献学存在的基础。1986年钱建国曾在5贵图学刊6发表5概论专科文献学6,认为专科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科文献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等方面,而所谓专科文献学,就是/以专科文献为研究对象,着重于探讨其在内在矛盾(即规律、组成结构、分布情况、检索方法)以及专科文献的工作理论和一般规律的科学0。这是系统研究专科文献理论问题的很有意义的初步尝试。[9]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寿彝先生较早发起有关基本问题的讨论。随后,在80年代末,我国先后有三部同名的5中国历史文献学6著作问世,分别是王余光著的5中国历史文献学6(198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张家潘、黄宝权主编的5中国历史文献学6(198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杨燕起、高国抗主编的5中国历史文献学6(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他们认为,中国历史文献学是刚刚兴起,是中国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其主要作用是为人文学科,尤其是为历史学研究提供研究资料。在历史文献学内部,一些小的分支学科独立出来,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如黄存勋、刘文杰等人的5档案文献学6;在文学文献学方面,1982年谢灼华教授首先撰文讨论了文学文献学的含义、研究内容、范围和作用。[10]张君炎著的5中国文学文献学6 (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比较系统地讨论文学文献学的内容、范围和任务;在专题研究方面,有王余光的

5中国文献史#第一卷6(1993年),该书首开以多卷本

形式全面总结我国古典文献演变历史的先河。另外,

王余光的5中国文献学史要略6(199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孙钦善的5中国古文献学史#全二册6(1994年),

张家潘、阎崇东主编的5中国古代文献学家研究6 (199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洪湛侯的5中国文献

学要籍解题6(1997年杭州大学出版社)等著作都较深

入地探讨了文献学史、文献学家和著作等专门问题;

我国已出版的其他专科文献学著作还有王秀成的5科

技文献学6、郭星寿5社会科学文献学6、谢灼华主编的

5人文科学文献学6、胡昌平、邱均平的5科技文献学6、

陈光祚的5科技文献检索6等。[11]这些著作都丰富了文

献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文献学的理论建设,专科文

献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学科发展越来越细、

越来越专业的趋势,专科文献学研究的前景非常广阔。

3现代文献学的发展

文献是图书馆和情报系统的主要处理对象,文献

交流是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共同实践基础。因此,图书馆学界和情报学界都积极地运用图书馆学、

情报学的相关理论、方法研究文献和文献工作。1964年,袁翰青在专业期刊5图书馆6(北京图书馆编辑出版)的/文献学0专栏上发表了5现代文献工作基本概

念6等几篇论文,分别论述了文献的级别、文献及文献

工作概念的来源和定义、文献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的关

系等问题,其基本论点和论据成为后来学者们讨论

/文献学0时经常引用的经典资料,现代文献学的研究

在此初见端倪。[12]

如果说袁翰青先生在60年代对文献和文献工作

的论述转变了人们对文献的传统认识的话,周文骏教

授80年代初关于文献交流学说的提出则引起了现代文

献学思想的讨论;单柳溪于1981年发表论文提出/文献

学是研究文献之学0,对文献学进行实体研究;[13]谢元泰

先生于1983年发表论文提出:/在文献和文献工作实践

的基础上,产生了文献学。文献学是研究书刊文献运动、变化、发表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文献工作的一门

科学0。[14]他以文献和文献工作为文献学研究对象,构

建了图书馆文献学和文献科学体系;在80年代中期,

韩有悌[15]、桑榆[16]、王余光[17]、陈国锋[18]、林申清[19]、金

恩辉[20]等学者也先后对文献学作了有益的探索。至80

年代末期,有关文献学研究的论文更是常见于专业刊

物之中,不少刊物开辟了文献学专栏。如自1979年至1989年,我国各类专业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献计量学

文献的研究论文有547篇,[21]其研究范围较广,水平

也达到了一定高度。罗式胜、邱均平、王崇德等学者的

文献计量学专著先后出版,更是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

学研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2]

大量移植信息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国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引入和借鉴,在广阔的学科背景中多角度地研究现代文献学,大大地开拓了文献学的研究领域,给现代文献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标志着现代文献学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0年倪波教授主编的5文献学概论6(1990年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书,该书/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献学科学体系0。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文献学全面、系统的论著;1992年,黄宗忠教授的5文献信息学6(科技文献出版社)和朱建亮教授的5文献信息学引论6(书目文献出版社)两部著作出版,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文献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文献信息工作等方面的内容;周文骏教授1983年发表的5概论图书馆学6一文中,首先提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情报交流。[23]并在1986年著作5文献交流引论6(书目文献出版社)中,指出文献交流学是一门研究文献交流全过程的科学,作为交流过程主体的文献,文献交流的产生、发展、功能、内容、渠道、方法、效果及组织交流的相关机构,都属于其研究内容。随后,宓浩认为应把文献交流理解为知识交流。[24]倪波更明确指出:文献信息交流是个大系统,包括图书馆、情报部门、档案馆、出版发行部门等。[25]关于文献信息学和文献交流学的关系,周文骏、杨晓骏发表5文献学新论6一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6] 1997年周庆山的著作5文献传播学6(书目文献出版社),对文献传播进行人文研究;卿家康的5文献社会学6(1994年武汉大学出版社),讨论文献与社会的关系;另外,蒋永福在5文献之社会物理学思考6一文中主张建立/文献物理学0;[27]叶鹰发表的5哲学文献与文献哲学论纲6一文,提出/文献哲学0的概念;[28]柯平编著的5文献目录学6(1998年河南大学出版社)与5文献经济学6(2001年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前文认为/文献目录学是为解决提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矛盾,研究书目情报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0。[29]后文认为/文献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献与文献工作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一门学科。可以形成以下分支学科:文献生产经济学、文献传播经济学、文献组织管理经济学和文献开发利用经济学。0[30]

4文献学科体系的构建

文献学科体系代表着学派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认识,一门学科体系结构的是否健全,是衡量一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是否趋于成熟的标志。文献、文献工作及文献学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的讨论与探索,引起人们对文献学科体系进行研究和构建。[31]但现代文献学体系如何构建?柯平先生认为/就抛弃历史与学派及其方法的局限,遵照科学研究的继承性与开创性的规律,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大一统的文献学体系。[32]

1988年叶鹰曾构想文献学体系应分为专型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两大主要支系。[33]谢元泰认为文献科学由研究文献变化规律的理论文献学和研究如何运用规律指导文献活动的应用文献学组成。[34]蒋永福则提出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专门研究。[35]1991年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5文献学辞典6(江西教育出版社),他们认为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生产、发展、整理和利用的科学,可分为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这些意见是我国文献学界在文献学科体系建设问题上的初步探讨,他们对文献学宏观体系结构进行了探讨,将学科体系分为宏观与微观两部分,或者是理论、应用、专门、专科等几部分。柯平先生在分析了文献学体系的来源和不同学派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之后,运用系统论方法研究文献滨体系结构,将它归结为文献学通论(文献学基础理论、文献信息、文献信息系统、文献控制论、文献社会学、文献传播学、文献经济学、文献学史、比较文献学)、文献方法学(文献编纂学、出版发行学、校勘学、版本学、辨伪学、辑佚学、文献目录学、文献计量学、文献保护学)、文献类型学(图书学、期刊学、档案学、专科学、工具书学、地方文献学、人文科学文献学、社会科学文献学、科学技术文献学)、专科文献学组成的体系。并探讨文献学的分支学科。[36]周文骏、杨晓骏所构建的文献学体系与柯平相似,不同之处是将文献信息学和文献交流学作为文献学的基础理论学科。[37]另外,于鸣镝发表论文5试论大文献学6提出/大文献学0概念,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的/文献学0概念,试图寻求一个适合于图书馆学、文献信息、信息管理、书刊出版发行等学科的上位概念,给出文献学科的结构体系。[38]作者在参考了潘树广先生的5大文献学散论6后,受到启发,又发表5再论大文献学6一文,认为/大文献学0兼容古今文献学、兼有纵横两方面、加一/大0字是为了最终删去/大0字,把/大文献学0的结构从时间上划分为古典文献学、近代文献学、现代文献学,从地域上划分为中国文献学、外国文献学,从内容上划分为普通文献学、专科文献学(又分为文献类型学、文献信息学、文献传播学、文献分类学、文献编目学、文献计量学、文献流通学、科技文献学、社科文献学等),从过程上划分为文献生产学、文献流通学、文献整序学与文献利用学。[39]

5文献学的专门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献研究呈现两大明显的发展特点。一是人们开始注意引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多角度探讨文献学基础理论;二是把文献学某些基本问题研究引向深入,注意探索文

理论探索

理论探索

欢迎订阅

2003年5情报资料工作6杂志

p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p 社科情报领域国家级刊物p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p 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

献分布、发展、传播和利用之规律。[40]

力求在专题理论研究上取得进展。许多围绕文献、文献工作、文献学的定义、性质、发展规律、价值、研究对象及其内容和其它相应概念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的论文发表,形成了文献学专门研究的高潮。特别是文献学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基础理论,而且促进了文献类型学、文献保护学、文献评价学等专门领域的研究。90年代的文献学的专门研究是在80年代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注意引进国外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把文献工作和情报工作、文献学和情报学结合在一起,从多元化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应用文献学的理论研究,如文献计量学、文献社会学、文献传播学、文献信息学、文献经济学等应用学科应运而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关注文献形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文献的电子化、信息化与网络文献的研究,成了人们探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中国文献学的专门研究成果必将为21世纪文献学的研

究奠定坚实的基础。[41]

6

未来文献学的发展前景

20世纪是中国文献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已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文献量的飞速增长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文献类型的变革,促使文献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文献学研究逐步深入和视野更加开阔,我们要尽可能地移植相关学科一切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革命提供的信息、网络技术条件,加强文献学同其它相关专题的研究,适应时代要求。同时要加强文献学独立的本体研究,古典文献学不能抛弃,古典文献学应该是现代文献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应注入新的技术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发利用古籍,使之创造性地转化,形成古籍文献加工自动化、信息资料电子化、存取网络化,重新满足社会新的需要。21世纪的中国文献学学科建设必将走向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在文献学应用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等方面)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大文献观0。

参考文献

1,30,32,36柯

平主编.文献经济学.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2,5,22

杨晓骏.我国文献学发展轨迹初探.图书与情报,

1995,(2):11~15

3,6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4,7,10,12

王余光等.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图书

与情报,1999,(3):12~19

8,9,31谢灼华,石宝军.中国文献学研究发展述略.中国

图书馆学报,1993,(3):38~4611,41

谢灼华,朱宁.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

(1978-1998).晋图学刊,1999,(3):1~7

13单柳溪.有关文献学三议.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1,(1):

30~33

14谢元泰.论现代图书馆文献学研究范围.四川图书馆学报,1983,(2):55~59

15韩有悌.建立文献学研究体系.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3):50~5316桑榆.文献学中有关概念的梳理.徐州师专学报,1988,

(4)

17王余光.论文献学.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6):124~130

18陈国锋,陈生农.文献科学系统解说.图书馆学研究,1987,(4):12~15

19林申清.现代文献学定义综述.大学图书馆学报,1990,(1):26~33

20金恩辉.关于文献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文献工作研究,1994,(3~4):16~22

21汪冰.我国文献计量学十年研究与发展(1979-1989).情报科学,1992,(1):56~64

23周文骏.概论图书馆学.图书馆学研究,1983,(3):10~1824宓浩.图书馆学原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25

波,荀昌荣主编.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26,37周文骏,杨晓骏.文献学新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

(1):61~6527蒋永福.文献之社会物理学思考.情报业务研究,1990,(3):141

28叶鹰.哲学文献与文献哲学论纲.情报业务研究,1989,(2):9729柯

平.文献目录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33叶鹰.文献结构与文献学体系探讨)兼论图书情报专业的课程设置.情报业务研究,1990,(2):1~634谢元泰.科学文献与文献科学论略.图书与情报,1987,(2~3):50~56

35蒋永福.文献学若干理论问题初探.情报业务研究,1990,(5):257~259

38于鸣镝.试论大文献学.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1):9~12

39于鸣镝.再论大文献学.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6):9~11

40

陈刚,王伟军.90年代中国文献学研究状况分析.图书情报工作,1994,(6):17~21

[作者简介]李伟超,男,1976年生,郑州大学信息系2001级研究生。收稿日期:2002-04-08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西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心得

《大学音乐基础与欣赏》的心得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故我选修了《20世纪西方音乐》,乘此机会,陶冶我的情操,从中学习到些知识,音乐中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对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力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大多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意志、品格和情操。 什么是音乐,生理上是种种机能,物理上是种种声音,心理上是种种情感,道理上是种种人生。归结为一句话,人类用声音表情的听觉艺术!20世纪是人类音乐史上最具表现力的一百年,人类音乐风格上最多元意义的一百年,人类美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一百年......20世纪是西方音乐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在这看似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表象之下,音乐思想中的建构与解放运动的交织形成了20世纪音乐发展的基本结构.现代音乐中的这种建构与解放首先始于19世纪末,当时西方世界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和科技发展对音乐形式、内容及风格产生的巨大影响,促使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结构逐渐瓦解并在其中孕育了新现代音乐结构的萌芽.在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现代音乐思想呈现出建构与解放双线交织的发展脉络,并分别从音乐本体形式、时代背景及哲学美学思潮、不同流派风格及受众群体三个方面体现出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思想中建构与解放的对立关系、并存关系、继承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现代音乐逐渐进入后现代时期,在全球化经济与反文化潮流冲击下西方音乐思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彻底解构,并逐渐建构起一种新的多元化开放性的音乐思想结构,这种新音乐思想结构也将继续影响21世纪音乐发展. 西方音乐是历史与地理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体,全球学界公认七个阶段: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1世纪荷马时代—公元5世纪) 2.中世纪时期(公元5—16世纪) 3.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6—17世纪) 4.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 5.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1810年)

(完整word版)2020复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参考书目、真题等汇总,推荐文档

一、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考研研究方向: 07中国文献学史 08古文字学 09古文献与古文字 10文字学 11敦煌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 ④810目录版本学(07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7古汉语与上古史 ④812古文字学(08、09、10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35敦煌文献学; ④891古代汉语(11方向) 二、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官网不公布参考书目,以下书目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用的是袁行霈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 外国文学是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配套崇文书局出的外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现当代文学就是以三十年、洪子诚和陈思和老师的当代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东西: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文学理论 大量复旦老师的专著论文 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新中国文学史 复旦出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分体文学史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辞海》文学卷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老师的《古代汉语》 ps:欢迎后台留言补充书目~ 三、复旦大学2016古籍所【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702+803真题回忆

702 文史知识 一、填空:2分×11个 1、对联:__________,青山无古今。 2、明代唐寅字____号____。 3、明天启七年干支丁卯,则天启辛酉是天启____年。清乾隆五年干支庚申,则乾隆五十五年干支____年。 4、《瓯北诗话》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元丰类稿》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 二、名解:6分×8个 1、等因奉此 2、歌行体 3、朴学 4、会稽 5、光禄寺 6、《通鉴纪事本末》 7、燕行使 8、南怀仁 三、问答:40分×2个 1、4选1作答,用浅近文言,写500字左右提要: 《史记评林》《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石渠宝笈》 2、阅读文本:(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首阳山采薇那一段,好像以前看过,哭,考试时紧张的忘记出处了,还好不用答出处,百度了一下,是《史记·伯夷列传》,原文:简体,横排,左-右) 夫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1)简转繁,标点(包括专名号); (2)运用学过的文史知识,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对短文写1000字左右札记————然后我可耻的只会大作文+对联干支…丢人啊~选了《世说新语》竟然没写完五百字~———— 803 古籍校读 一、选段:(原文:繁体,横排,左-右,有标点,标点正误夹杂) 是书首有自序云凡三十篇为二十卷今自忠志至肉攫部凡二十九篇尚阙其一考语资篇后有云客徵鼠虱事余戏摭作破虱录今无所谓破虱录者盖脱其一篇独存其篇首引语缀前篇之末耳至其续集六篇十卷合前集为三十卷诸史志及诸家书目并同而胡应麟笔丛云酉阳杂俎世有二本皆二十卷无所谓续者近於太平广记中抄出续记不及十卷而前集漏轶者甚多悉抄入续记中为十卷俟好事者刻之又似乎其书已佚应麟复为抄合者然不知应麟何以得其篇目岂以意为之耶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其曰酉阳杂俎者盖取梁元帝赋访酉阳之逸典语

【9A文】徽州文化尔雅课

徽州文化 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正确答案:√ 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 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 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 B、区域性、独特性 C、区域性、普遍性 D、独特性、普遍性 正确答案:C 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 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 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 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A 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 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 B、东南邹鲁 C、岭海名邦 D、文献名邦 正确答案:B 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 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 B、抚州 C、歙州 D、青州 正确答案:C 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 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 B、隆庆 C、泰昌 D、天启 正确答案:A 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正确答案:√ 1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正确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一、阅读书目 文献学讲义王欣夫 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 以上为古典文献学学科综论,可认真阅读,明确本学科的性质、内容、涉及范围等。 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 校雠学史蒋元卿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 古典目录学来新夏 校勘学大纲倪其心 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施廷镛 古书版本常谈毛春翔 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 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 古书通例余嘉锡 古籍索引概论潘树广 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 书林清话叶德辉 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范希增 以上为学科史和方法论以及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论著,重点学习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史,以及目

录、版本、校勘及古书体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 汉书艺文志总序、小序 隋书经籍志总序、小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序、类序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校雠通义通释王重民 文史通义校注叶瑛 以上为文献学理论及学术思想论著。 困学纪闻王应麟 日知录顾炎武 读书杂志王念孙 经义述闻王引之 十驾斋养新录钱大昕 陔馀丛考赵翼 观堂集林王国维 管锥编钱钟书 以上各书,用通读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史考据的方法。 小学考谢启昆 国学讲演集、小学述略章太炎

文字声韵训话笔记黄侃、黄焯 字诂义府合按黄生、黄承吉 义府续貂蒋礼鸿 各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杨树达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 诗词曲语话汇释张相 问学集周祖谟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等 古书读法略例孙德谦 标点古书评议吕叔湘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一~~五)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古书句读释例杨树达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阮元等 中国字典史略刘叶秋 注释学纲要汪耀楠 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 以上各书,用通览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研究以及古书辞例,句读、注释和校勘实践等。 与青年朋友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文史专家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智慧树 20世纪西方音乐 毕明辉 章节小测正确答案

20世纪西方音乐智慧树章测答案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音乐的史纲 1、《塞吉洛斯的墓志铭》的音乐形态是单声歌曲 2、“散而有序”中的“散”指的是区域的变化 3、西方音乐历史,目前全球公认的段分为7个阶段 4、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音乐历史阶段是中世纪时期 5、一部出现在1607年名为《奥菲欧》的歌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 6、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核心活动地区为意大利 7、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 8、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活动中心在维也纳 9、泛欧洲的艺术浪潮在19世纪被称为浪漫主义 10、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35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音乐的风格属于20世纪 11、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41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 12.反复聆听《塞吉洛斯的墓志铭》,旋律与里拉琴伴奏的旋律是相同的 13.中世纪时期,西方教会音乐以哪种形式为主: 人声曲 14 以下哪种音乐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奥尔加农 15 圣咏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形态: 单声音乐形态 16 中世纪圣咏采用的语言是:

巴赫 B. 亨德尔 C. 维瓦尔第 D. 蒙特威尔第 18 《尤丽迪茜》是哪个音乐时期的开端标识作品:巴洛克 19 古典主义音乐三杰不包括以下哪位作曲家:威尔第 A. 莫扎特 B. 海顿 C. 威尔第 D. 贝多芬 20 20世纪西方音乐的第一时间界标是:1945 21 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35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于:20世纪 22 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41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你认为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 第二章:音乐的风格 1、西方音乐历史段分的客观依据是风格特征 2、音乐的不同种类为称为乐种,区分不同乐种的客观依据是风格构成 3、风格一词的西文原义是一种带尖的工具 4、风格一词的中文语源要追溯到中国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建立的乐府文化运动 5、风格一词中的“风”,在中国音乐里的解释是:民歌 6、风格体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6个 7、音乐风格体的空间构成包括几个部分:5个 8、与音乐风格体空间构成相对应的是:时间构成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来源:李士彪柘人的日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据说是北师大教授郭英德推荐的书目。不是很多,但看完这些也就够了。) 通用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古籍编纂学书目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古籍版本学书目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古籍校勘学书目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古籍目录学书目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补:《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洪泽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专题论文?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提 要:徽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学科,根本原因是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没 有徽州文书,就不可能出现徽学。徽州文书现存约20万件,内容涉及徽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等特点。正是由于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被发现,才出现了以徽州文书研究为中心、综合研究社会实态、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学科———徽学。徽学研究将给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关键词:徽州 徽州文书 徽学 一 绪 言 徽学(又称徽州学)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学科。这个新学科出现之后,已有文章论述它和历史上作为新安理学简称的“徽学”的联系和区别,也有文章指出它和历史上作为徽州府学简称的“徽学”的不同,这大约是已没有争论的问题了。至于把这个新学科称为“徽学”好,还是称作“徽州学”好,曾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经过讨论,这个争论似亦结束了,但对徽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历史时段等,至今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 “徽州学就是一门专以徽州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 ①。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文化,“徽州学是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②,是“一门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史学”③。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一定时限范围内的徽州“大文化”,“徽州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在徽州出现的具有异常显著特点的徽州文化产 生、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徽州学就是研究这个特殊矛盾产生、运动和消亡的学问” ④。有人则明确反对这种“时限”说,认为“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①②③④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黄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徽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 《歙县县委常委王德琪同志的讲话》,《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郑家琪:《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会的工作任务》,《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徽州学丛刊?发刊词》,《徽州学丛刊》创刊号,1994年10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从宗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到之后的浪漫主义音乐,直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这学期我对西方近代音乐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分析一下西方现代音乐的几种流派与形式。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十分复杂,一百年间,音乐思潮、作曲风格、音乐技法和表现手法变化十分迅速而频繁,日新月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音乐创作受到了象征主义文化和印象派绘画的影响,随之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印象派音乐,如同印象派绘画风格一样,主要表现倏忽朦胧的主观现象,用迷离恍惚的音乐语言,渲染出闪烁的气氛和色彩。创作手法上打破了完整的旋律和曲式,配乐上和声纤细柔和,展现给人一幅模糊的、色彩捉摸不定的音画,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奇幻的音乐世界。如德彪西的代表作《牧神午后》,一开始,长笛的主旋律就奠定了全曲田园风的基调,柔和的音色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梦一般的世界。 如果说印象主义是把人们对外界的印象描绘下来,那么,把人们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就是表现主义。表现主义音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流行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个现代流派,同样是由绘画、诗歌领域扩展到了音乐领域。印象主义常常以大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光线和气氛,而表现主义抓住的是人的内心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体验。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勋

伯格,作品强调夸张手法的应用,表现内心强烈的感受,通过梦境象征的手法来释放出心灵深处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并广泛性地运用无调性的作曲技法,作品极富表现力,如勋伯格的《乐迷披埃罗》。 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诞生了新古典主义乐派。它强调艺术整体各方面均衡、完美稳定,追求适度的、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感情。提倡纯音乐,使听众集中精力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代表人物有著名的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时,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并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古典音乐进行改造。 同时,20世纪也出现了新民族主义音乐。与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目标不同,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把人民的生活理想化了,抓住的是民族色彩和气氛,广泛地加以传播。而新民族主义乐派则更为深入地以科学研究的精神来探讨民族音乐,强调汲取民间音乐固有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20世纪的新民族音乐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与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相结合,使用尖锐的和音,打击乐般的节奏和古典调式,丰富了现代音乐,同时也促进了现代音乐与19世纪音乐理念的决裂。 当然,提到西方近代音乐,就不得不提音乐剧艺术。百年音乐剧的发展之中,它的发展、兴旺与风靡,几乎贯穿了20世纪,横贯欧美大陆。音乐剧的巨大魅力,令全球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观众为之着迷。音乐剧作为20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最本真的意义上实现了寓教于乐。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全校公共课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理工科第3学期,文科第4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先修课程: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大纲执笔人:张孝进 参加人:赵自云、洪永稳、胡翠莉、秦然然、冯韵、朱宏胜、周涛、杨瑾、贾芳芳、王相飞等审核人:沈昌明、潘定武编写时间: 2012 年 8 月 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 )年版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黄山学院校本特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黄山学院教研人员自主编写出版的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 本课程选取了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徽州的地理与社会、徽州村落、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学术、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徽州科技与工艺、徽州艺术、徽派建筑、徽州文书等十二个关节点来梳理徽州文化,来构筑徽州文化体系,具有系统性、普及性与创新性特点。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开设,是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造黄山学院自身的品牌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徽文化、宣传徽文化和研究徽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徽州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发对徽州文化的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特点,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最终达到在地域文化知识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实现综合发展,并为从事相关徽州文化课题的学术研究及毕业后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分析

绪论 文献P2 文献:文—文字,记载。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而马氏所谓“文献”包括三种历史资料: (1)正式印行的典籍; (2)未正式结集印行的官僚名士的零散章奏诗文等; (3)社会名流的谈话记录或采访笔录等。 简言之,就是指正式印行的典籍和未印行的文字资料。 传统文献学 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PPT) 古典文献学的体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书史古典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注释学古籍翻译古籍整理学古籍索引学专科文献学(PPT)

第一章 金石P21 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石”指石材。 缣帛P26 缣就是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 第二章 版本 版本是刻版(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PPT) 版本类型(PPT) 一般所谓版本类别,主要是指纸质书籍的形式而言。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 (一)写本 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 (二)刻本 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三)珍本与善本 善本:指好的版本。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亦可视为善本。 珍本:指珍稀版本。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版本均可视为珍本。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钟子林字体: 【大中小】 人类已经迈入一个新的世纪。 回顾过去百年来的西方音乐,在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得失如何?这些问题也许几十年后回过头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即便是现在,我们也能从回顾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借鉴西方现代音乐。 (一)1909年在20世纪音乐史中或许是很重要的一年。 那年8月,勋伯格完成了他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op.11)。 无调性音乐语言显得夸张、怪诞,是与世纪初流行于德奥的表现主义流派相联系的。 表现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用极端主观的方式,把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悲痛等情绪表现出来。 欧洲音乐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1600年以来,几个世纪所遵循的调性原则被打破了。 不过,调性原则的打破并不是突如其来的。 勋伯格之前,在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里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理夏德·施特劳斯的乐队织体、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中,调性已经趋于瓦解。 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是十二音音乐。 勋伯格于1923年完成了他第一首十二音作品《钢琴组曲》(op.25)。

从此,十二音音乐作为一种作曲方法被确立下来。 十二音的原则在勋伯格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威伯恩--特别是后者--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威伯恩把勋伯格音乐中的序列原则应用到节奏、音色等方面,以发展了一种高度浓缩和简练的音乐语言著称。 与无调性相联系的是多调性。 斯特拉文斯基在舞剧《彼得鲁什卡》(1911)中创造了所谓"彼得鲁什卡和弦",把C大调与#F大调并置在一起。 艾夫斯早在19世纪末,在没有受到同时代其他作曲家影响的情况下,使用了多调性,如《美国变奏曲》(1891)。 卡赛拉在《11首儿童曲》(1920)中运用多调性,多少含有逗趣的意味。 多调性用得最多的是米约,特别在他的《屋顶上的牛》(19)中表现明显。 兴德米特也对传统调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的音乐是有调性的,但不同于大小调体系,而有他自成一家的、非常广泛的调性理论体系(有人称之为"泛调性")。 在节奏领域,斯特拉文斯基受俄罗斯民间音乐启发,在《彼得鲁什卡》(1911)中使用了不断变化的拍子记号。 在接着上演的《春之祭》(1913)中,不对称的节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巴托克在对匈牙利等地的民歌收集中,也发现了不对称的节奏,它们不同于欧洲传统音乐,如5/ 8、7/ 8、11/8等质数节拍,并将它们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 于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中按照规则交替的重音思维习惯被打破了。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

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