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岸公园,伦敦,英国

泰晤士河岸公园,伦敦,英国
泰晤士河岸公园,伦敦,英国

设计:帕特尔·泰勒,格鲁普·西涅斯

DESIGN: PATEL TAYLOR AND GROUPE SIGNES

泰晤士河岸公园,伦敦,英国

THAMES BARRIER PARK, LONDON, UK, 2000

基地历史

泰晤士河岸公园位于泰晤士河北岸,大约有9hm2

。 这块基地原来是工业用地, 建有一个化工厂、染色工厂和一个军备工厂。 随着整个伦敦港区工业活动的普遍衰退,这几家工厂也随之没落,最后只留下这一片被废弃的场地以及被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在1969年以后,废弃的厂房就没有被再启用,建筑逐渐被推倒摧毁,到1995年时,整片基地被碾碎的混凝土所覆盖。伦敦市府在1970年取得了这块地,并主要把它用作泰晤士河防洪设拦的工地。

文脉

1982到1986年间, 伦敦港区发展公司(LDDC)成立并开始实行开发皇家码头的计划。1985年,“皇家码头开发草案”出台,这为以后英国最大的城市再生工程奠定了基础。 草案里提到:“建立一道新景观是最初基础投资的核心。有必要吸引必需的质量和数量上的外部投资——港区基地的开发须是最高质量的,同时为该地区提供更好的环境。”

开发草案的修订明确提到了泰晤士河岸公园,并建议该公园应该和北伍尔维奇(NorthWoolwich)路北面的浮桥码头连通。在名为“皇家-国际的机会”的修订案中,有3个内容成为以后重建的重点:

1. 皇家维多利亚广场2. 浮桥码头都市村落3. 泰晤士河岸公园

从1985年到1995年,围绕该项目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最后到1995年7月,LDDC举办一场国际设计竞赛。

竞赛

竞赛简章规定了以下主要设计标准:“泰晤士河岸公园及其相关的开发有可能是迎接2000年最重要的景观和城市设计项目。 作为本世纪主要的工程业绩, 这个公园将会是20世纪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唯一的新的公共园地。由于基地的特殊性, 公园和住宅的方案设计都更具挑战性, 而主办方也要求在皇家码头创造出尽可能高质量的新的城市区域。 这意味着该方案必须成功地表达出整个都市的期望,同时满足该地区居民的休闲需要。”

这个公园建议以公共基金的投资方式创建,期望借此促进周边地区私人产业的发展。在200多个国际参赛者中,西涅斯(Signes)集团、帕特尔·

泰勒(Patel Taylor)和阿勒普(Arup)事务所的合作设计赢得了竞赛。

设计意图竞赛方案中写道:

“这部分港区的未来取决于泰晤士河岸公园的成功与否。我们要创造的不止是夹在建筑剩余空间当中的又一个“绿肺”,而是一个特殊的将文化意味融于其自身的个性之中的空间。

为呼应该基地的文化历史和特定的背景,我们采用了清晰大胆的景观设计理念。 无论是从公园的整体性到特殊性,还是从景观到城市设计再到建筑的角度,我们都予以充分的考虑。 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丰富的引人动心的公共空间——一个和周边环境清晰合理地编织在一起的公园。”

我们的设计手法有这样两部分:

1. 简洁的设计有益于强调景观的重要性。 强烈

的几何线形从视觉和实体上将公园和上面的浮桥码头和皇家维多利亚码头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布局决定了将来整个地区的建筑构成。

2. 考虑到原来该地区的地质情况、人为的开挖和后来码头建筑物的回填,这片公园由高地和绿色码头所组成,而这两部分反过来恰被用作公园里截然不同的两种用途。

组合与布置

公园内的组合形式是混合式的, 犹如乡村般带状散布的林地和高地上的草坪形成鲜明的对比,草地被一个设计精致的“彩虹园”分为两半,绿色码头内被修剪成波浪般起伏的紫杉树四季常青。公园的外围是阶梯状的花园,园内色彩斑斓的灌木和有组织种植的榉树形成的节奏感是绿色码头内布局的延续。再向外延续是泰晤士河边的步行道。

1 公园鸟瞰/Aerial view of the park

2 

绿色码头轴测图/Green dock axonometric

3 总平面/Site plan

1-入口/ Entrance

2-停车场/ Car park

3-喷泉广场/ Fountain plaza

4-娱乐场/ Pavilion

5-娱乐场前广场/ Pavilion terrace

6-1号桥/ Bridge 1

7-绿色码头/ Green dock

8-2号桥/ Bridge 2

9-南广场及天篷/ South plaza & canopy 10-西侧边界/ West periphery

11-北侧边界/ West periphery

12-东侧边界/ East periphery

13-河堤大道/ River promenade

14-公园开阔地/ Park plateau

15-活动区/ Events area

16-游戏区/ Play area

17-3号桥/ Bridge 3

4、5 南入口广场及天篷/South plaza & canopy

6 喷泉广场/Fountain plaza

7 

绿色码头/Green dock

第二层的路标同时也指明了第三层内的详细布置,路标设在路的直角交接处以供人们辨认道路。在北入口广场, 喷水管的布置就反映出景观布局的变化。在南入口广场是一个纪念展览馆,看起来就像几根随意安放的钢柱架着一个悬浮着的木顶棚。 两段架桥交叉穿过绿色码头,钢梁架着木地面的桥身赋予整个公园以三维的透视效果。

正如整体的景观设计将田园的自由风格与整齐正式的风格形成对比,细部的设计上也采用了大量不同纹理的对比。丰富充裕的细部设计贯穿整个公园,例如,扶手的主体结构是铸铁,而当人们触及更适于触摸的木质栏杆,仿佛唤起对旧港区传统的追忆。用混凝土墙框住的修剪过的绿色植物墙,以及混凝土墙上的花岗石条纹都令人回想起基地原有的地层肌理。

发动城市——促进再生

高品质的公共城市空间在创造成功的城市区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泰晤士河岸公园即使在2000年11月正式开放的时候已经对周边地区构成了重大积极的影响。 基地西面的住宅区已在1998年售出,住宅单体现已竣工。 大多数的开发项目都已提前售完——直接面向公园的房子借着这一卖点甚至成为伦敦卖得最快的房子。 西北面“布里塔尼亚(Brittania)住宅村”的开发也在加紧,小区内尽可能多的加了住宅,还加了一座小学和一座商场。有公共开放空间靠近住宅将是有利于社区交流发展的关键因素。

附近基地的开发带动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连锁反应,在泰晤士河岸公园西面的石油湾基地上的储油箱和建筑被拆除了,一个多用途的开发计划申请预计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提交。现在开始开发的是东面原来的废品堆放场。有趣的是周边地区也在考虑重建。

许多住宅开发很可能向中到高密度发展,这样一来,泰晤士河岸公园作为当地社区中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绿地被充分利用。这种由周围私人住户筹资得到的公共基金来兴建开放空间的作法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作为一个成功的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它同时也成功地促成一部新的城市篇章。

□(陈冰 译)

Site History

Thames Barrier Park is on the north bank ofthe river, covering about 9 hectares. The sitewas formerly industrial, housing a chemicalworks, a dyeworks, and an armaments factory,amongst others. These industries declined - asa part of the widespread decay in activitythroughout the London Docklands - leavingthe site derelict and the soils and groundwatercontaminated. There is no record of anymanufacturing on the site after 1969 andbuildings were gradually demolished and thesite capped off with crushed concrete in 1995.The Greater London Council acquired the thenderelict site in 1970, primarily as a constructionsite for the Thames Flood Prevention Barrier.Context

Between 1982 ̄1986 the London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wasestablishing itself and beginning to implement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Royal Docksand in 1985 published "A Draft DevelopmentFramework for the Royal Docks". The documentset the scene for the largest urban regenerationproject in the country. The 1985 Frameworkstated:

"A new landscap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the initial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It isnecessary to attract the necessary quality andquantity of outside investment - Docklands hasto match the quality of the best alternativedevelopment sites - as well as to provide betterconditions locally".

The update of the Draft DevelopmentFramework makes specific reference to theThames Barrier Park and suggests that the parkshould link to the Pontoon Dock to the northernside of the North Woolwich Road (LDDC 1992).Within the updated framework document "TheRoyals - The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therewere three key strategic components for thenext regeneration stage of the Royal Docks:

·Royal Victoria Square

·Pontoon Dock Urban Village

·The Thames Barrier Park

Between 1985 and 1995 a number of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culminating in July

1995, when the LDDC held an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on brief set out the main

design criteria as follows:

"The Thames Barrier Park and its associated

development is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landscape and urban design challenge in the

years leading to the Millennium. Located beside

the Thames Barrier, one of the major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this century, the park will be

London's only new riverside public park of any

significant size to be built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character of both the park and the

residential scheme needs to rise to the challenge

of the very special location of the site and the

Corporation's determination to create a new

city district of the highest possible quality for

London in the Royal Docks. This means that the

scheme must successfully address the

metropolitan promise of the site as well as the

recreational needs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 proposal was to create a publicity-

funded park which would act as a catalyst for

private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e competition was won with a design by

Groupe Signes/Patel Taylor/Arup from a field

shortlisted from over 200 international entrants.

Design Approach

The competition design response stated:

"The future of this part of the Docklands

depends on the success of the Thames Barrier

Park. It is our ambition to create something

more than another 'green lung' salvaged from

the leftover space between buildings; instead

we aim for a special place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with its own clear identity.

In response to the cultural, historic and

specific physical context of the site, a clear

and bold landscaping concept is adopted.

The Park has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particular, from landscaping to urban

design to building. Our primary concern is to

create a rich and inviting public space - a park

that knits into its surroundings through a clear

and logical urban strategy".

Our approach is therefore twofold:

Firstly, to give the Park a strong landscape

significance, simple strategies are adopted.

The strong geometry of the design creates

lines in the landscape; visually and physically

connecting the park to Pontoon Dock and

Royal Victoria Dock beyond. This layout

determines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of the whole area.

Secondly, our approach responds to the

man made topography of the area and the

dock construction of cut and fill. The park is

organised by the plateau and the green dock;

these in turn organise contrasting settings for

different uses of the park.

Composition and Settings

The composition is therefore mixed,

contrasting a rustic striped woodland

interspersed with meadows on the plateau

bisected by a sophisticated 'rainbow' garden

of perennials inlaid with waves of pruned yew

in the green dock. This composition is 'bound'

together by layered gardens on the periphery

where rhythms of coloured shrubs and

structured beech continue to resum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dock. A more formal

river promenade edges the Thames.

Punctuation and Detail

A secondary layer of markers punctuate

the composition with a tertiary layer of detail.

The markers punctuate the orthogonal

geometry and act as wayfinding devices

within the park. At the north entrance plaza,

water jets mirror the movement of thelandscaping. At the south plaza, convergingon the Thames Barrier, a Pavilion ofRemembrance is formed from a 'grove' ofrandom steel columns and hovering canopyof timber. The Green Dock is crossed by twosimple bridges composed of steel beams anda slung timber floor giving a three dimensionalview of the park.

As the landscape contrasts rustic withformal, the detail contrasts a variety oftextures. The detailing is robust throughout,for instance the main handrail structure is acasting of iron evoking the Dockland'sheritage with a tactile rail of iroko - softer tothe touch. Likewise, the clipped green wallsof the cutting are framed with insitu concrete'bookends' with granite banding recalling thestrata of the site.

Initiating the City: Catalysing RegenerationAs proof that high quality, public urbanspace plays a key role in creating successfulurban areas, the Thames Barrier Park - evenat the time of its official opening in November

2000 - has already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effect on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 housingplot to the west was sold to in 1998 andconstruction of the residential units is nowcomplete. Much of this development wassold in advance - the attraction of livingdirectly adjacent to a park being a significantfactor in making it one of the fastest sellinghousing developments in London. Thedevelopment of "Brittania Village" to the northwest is also progressing, adding moreaffordable housing, a primary school andshopping to the area. The proximity of public

open space near to these houses will be akey factor in helping the community todevelop.

There is a noticeable 'ripple effect', withdevelopment activity beginning at nearbysites. Tanks and buildings on the Gulf Oil site tothe west of Thames Barrier Park have beendismantled and a planning application isexpected to be submitted within the comingmonths for a mixed use development.Development has now begun on the site of

the former scrapyard to the east. Interest isalso being shown in regenerating other sites inthe vicinity.

Much of this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slikely to be medium-to-high density, and withthis, Thames Barrier Park will be an importantand well-used area of open space andgreenery for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idea ofcreating a publicly funded open space withsurrounding private housing is a model thatcan be copied. As a successful composition ofurban desig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it issuccessfully initiating a new piece of the city.□

8 绿色码头/Green dock9、11 天篷/Canopy10 娱乐场/

Pavilion

英国伦敦摄政公园

英国伦敦摄政公园 摄政公园是英国伦敦仅次于海德公园的第二大公园,位于伦敦西区。十六世纪时,这里是英皇亨利八世的皇家狩猎森林。十九世纪初由约翰·纳什在这里为摄政王设计建造乡村别墅,计划中包括至少56栋古典式别墅、摄政王夏日别馆、供奉英格兰的伟人祠等,想建造一个完美的花园都市景观,但最后受限于经费只盖了8栋别墅并无行宫。计划虽未实现,公园却因此而得名。公园于1838年向公众开放,内中有若干园中之园,如著名的玫瑰园——玛丽皇后园等。 在伦敦摄政公园(The Regent Park)绝对是个不可不去的景点,且不说它的周边有附近有London University(伦敦大学),Chinese Embassy(中国大使馆),Great Britain Museum(大英博物馆),伦敦动物园(London Zoo),贝克街福尔摩斯纪念馆和图索德夫人蜡像馆等著名景点,单单是摄政公园这个伦敦最大的可供户外运动的公园自身的美丽景色就足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了。 摄政公园设计别具一格,总体呈五环形,最里面的园面积约为600至700平方米,由许多花丛式花坛组成,一个花坛丛植一种玫瑰;第2环是绿草坪;第3环是由一圈高柱围成,柱距约六七米,以粗缆绳相连,高柱和缆绳被蔓生攀缘玫瑰、月季、蔷薇等覆盖。在7至8月玫瑰花盛开之季,满园展现出绚丽多彩的万种风姿之立体美,使人由衷地发出"花香袭人醉,姿色迷魂魄,无意离仙境,只想花中睡"的咏叹。 在高柱之间,草坪之上,攀缘玫瑰之下,设有许多可供游人坐卧的大靠背椅,游人至此,必在椅上或坐或卧,面向第一环环中的状花坛,背对第4环的花境,与满园五颜六色的玫瑰花共同沐浴在阳光里,从太阳吸取宝贵的能,以使自己长得更加健美。如果上午10点半以前在此闭目养神,还能听到第5环高大树篱中鸣禽的悦耳合唱。人们真有一种自己身处伊甸园鸟语花香仙境的幸福美满感。在这个环境里,仿佛看到了圣母玛利亚置身于美丽玫瑰园的中世纪油画,理解了为什么在希腊神话中,玫瑰是爱神维纳斯的诞生花。玫瑰爱人类,把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材,浓郁的体香和倾国倾城之美貌无私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使人类对玫瑰产生了永恒的真挚爱,精心地呵护它,想方设法培育它,使它更加多姿多彩,奉它为“爱情花”,传达深情厚谊的最佳代表! 昨天去大使馆教育处送交报到证,顺便到北边的摄政公园转了转。英国的公园风格相近,绿树、绿草、蓝天,还有对称的布局和造型。 01全景 02英国的公园里,各式喷泉是少不了的 03对称的布局 04绿草茵茵 05公园南侧的大道

英国泰晤士河塔桥

英国泰晤士河塔桥大本钟摩天轮 英国的母亲河——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是英国最长的河流,是英国的母亲河。它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沿途汇集了英格兰境内的诸多细流,河水从西部流入伦敦市区,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千米的河口,最后经诺尔岛注入北海。全长340公里,通航里程为309公里。在塞尔特语中,泰晤士河意为“宽河”。 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不算长,但泰晤士河哺育了灿烂的英格兰文明,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精华所在。伦敦的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两旁,尤其是那些有着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历史的建筑,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曾经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桥面可以起降的伦敦塔桥等,每一幢建筑都称得上是艺术的杰作。在泰晤士河上游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

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满了英国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则以其静态之美而著称于世。 在英国历史上泰晤士河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的政治家约翰·伯恩斯曾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 伦敦正门——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为泰晤士河上最为著名的桥梁,位于伦敦东部。因桥身为四座塔楼连接而成,故而被人称为塔桥。由于以桥为界,桥西为伦敦市区,塔桥本身就是可开闭的进出伦敦的河上之门。伦敦塔桥便有了“伦敦正门”之称。 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塔桥两端由4座石塔连接,两座主塔高35米。河中的两座桥基高7.6米,相距76米。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桥基上两座高耸的方形主塔,为花岗岩和钢铁结构的方形五层塔,高40多米,两座主塔上建有

北京CBD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房价比较

北京CBD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房价比较 纽约伦敦东京北京 四城CBD房价到底有多贵? CBD直译过来就是中央商务区。要想成为国际大都会,必须得有一个叫得出名的CBD区域,比如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巴黎戴方斯、东京新宿、香港中环、北京CBD、深圳福田CBD等。CBD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在中国只要是搭上CBD的概念,房价没有不贵的。北京CBD的写字楼租金甚至已经是全球最“贵”。 本次财经实验室,记者采访了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CBD房价。看看国外的CBD到底是什么概念,住宅房价到底是什么水平。在这些地方购房需要注意些什么。 纽约曼哈顿新建公寓起价6.48万美元/m2 美国是CBD的发源地,在诸多大城市都有CBD区域,如洛杉矶、芝加哥、休斯敦、菲尼克斯等,但知名度最高的还是纽约曼哈顿。曼哈顿CBD主要分布在该区内曼哈顿岛上的下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著名的街区是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道。 华人陈思诚199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现在在美林证券就业,从事IT维护的工作。据他介绍,曼哈顿大致分为四个区块,下城、中城、上城以及哈林区。“下城最有名的自然是华尔街,这是CBD的金融区,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这里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中城和上城集中了各种消费场所和大公司,比如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洛克菲勒中心,这个区域发展起来略晚于下城。哈林区则是纽约的贫民区,过去主要是黑人聚集的区域。 纽约这两年房价恢复很快,而曼哈顿又是纽约房价最为坚挺的地方。“整体而言,曼哈顿房产主要以公寓为主,且户型都比较大,一般一居在100平方米左右,起跳价格至少100万美元,两居在130平方米左右,起跳价格在200万美元左右。”陈思诚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当然,地段对房价影响巨大。 现在曼哈顿售的房产,主要都是高档公寓,原因只有一个,地价太贵。“地皮太贵了,除了建造超豪华的公寓,其他项目都不可行。”陈思诚介绍了一个位于市中心区且靠近卡内基音乐厅的一个新建公寓项目,共有92套公寓房出售,起价为每平方英尺6000美元,每平方米大约6.48万美元(约合39.64万元)。 “在曼哈顿一般用邮区来区分,富人一般都扎堆在最贵的几个邮区,比如说曼哈顿的100065,这里靠近中央公园,许多商界大佬都住在这边,如媒体大亨默多克等。一般而言,这个区域的房价中位数在700万美元左右。” 王凝告诉记者,在曼哈顿,风景对房价影响巨大。如果是看曼哈顿漂亮夜景的公寓有时要比景色一般的公寓贵一倍。 纽约买房建议 高价房要付1%奢侈税 在纽约买房,过户费用一般是房价的4%-6%,其中包括联邦和州的交易税、律师费以及贷款费用等等。如果房价高于100万美元,还要多付1%的奢侈税。 除此之外,中介费为4%-6%,不过美国严格要求,这笔费用是卖家支出。在曼哈顿买房也可以办贷款,且各家银行政策不一,需要货比三家。当然,美国房子的维修、保养费用很贵,所以同一地段、不同房况价格可能差别较大,千万不要小看了修壁炉、换地板之类的费用。 曼哈顿的公寓大致分成两类,一种叫做合作公寓Co-ops,这种房产买卖的是股份,虽然价格略微便宜,但每月要缴纳管理费。每个公寓楼都有业主委员会,会有很多额外特定的规定。委员会甚至会对潜在买家进行评估,投票决定是否允许这个买家购买。这些类型的房子有些是身份的象征,不是有钱就一定能买下来的。 另一种是共管公寓Condos(华人称为康斗),相当于国内的商品房,买的是产权,住户自由度大,但价格昂贵。如果是自住或者出租,最好选择共管公寓Condos,这种物业更加方便买卖,也不需要太在意邻居的看法。 伦敦金融城房子不按“米”卖按“居”卖

英国旅游资源介绍

世界旅游地理

英国旅游资源介绍 ( xxxxxxxxxxxxxxxx学院 xx级xxxxxxxx班 xxxxxxxx xxxxx ) 摘要:英国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自然风景秀色可餐,还有着独特的社会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本论文将从英国的自然环境、人文概况、社会风情、著名景点四个方面来分析英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关键词:英国景点旅游资源 一、自然环境 英国是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多云雾。英国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塞文河、泰晤士河为境内主要河流,湖泊众多。 东南部的田园风光有“英格兰花园”之誉,“花园”中一座四季如春的小城坎特伯雷是英国基督教圣地;西南拥有全国最温暖的海滨和历史名城巴斯;北部奔宁山西侧是山清水秀、风光迤逦的大片湖区;南部的埃夫伯里及巨石阵遗址世界闻名;苏格兰地区山高谷深、林草茂密,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尼斯湖水怪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南部的爱丁堡是著名的文化名城,其峭壁嶙峋的死火山、冰川侵蚀的山谷、巍峨的宫殿教堂和丰富的收藏以及古风犹存的建筑使爱丁堡赢得了“欧洲最美丽的城市”及“北方雅典”的美誉。 二、人文概况 英国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文物古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富。许多城市,如“万城之花”伦敦、“北方雅典”爱丁堡、大学城牛津、剑桥、古色古香的约克城、莎翁故乡斯特拉特福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游名城。 伦敦从古代罗马帝国以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悠久传统,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历史遗痕在诉说过去,这里的大街小巷都流露着历尽霜雪的风采。如果到伦敦塔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去探寻游览,一刹那间,你会觉得似乎又回到了数百年前,而为迎接千禧年而建造的英航“伦敦眼”则会令你为之一振。 而伯明翰呈现出来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只有少数的高楼大厦,大部分建筑都是维多利亚式的二层楼房,古朴典雅。伯明翰是英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文化

世界有名的15个景观设计案例

尽管Scot Gilbert Laing Meason在1828年第一次使用了景观设计一词,但自从有了文明,人类已经在周围设计景观。几世纪以来,人类、土地以及设计的相互作用使许多的社会、文化以及景观技术得以出现。 在当今装点世界的历史景观中,选择了15个来进行讨论——一些是很出名的,而一些是不为人所知的。 1. 橘院 橘院位于西班牙南部的Mosque of Córdoba(或叫做Mezquita de Córdoba,在西班牙很有名)内,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花园之一。它是在784年大清真寺开始建造时建立的。开始的时候植物有石榴树、柏树以及棕榈树,现在花园有许多的橘子树——准确的说是98棵——至少是在18世纪末成排种植的。由于花园环境、把灌溉转变成艺术品的需求以及自然与宗教结合的条件,设计师巧妙的设计让橘院独树一帜。

2. 坎普广场 在意大利有700年历史的锡耶纳是欧洲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原来的时候该广场是古罗马广场,自12世纪建立市政厅以来,就是城市的文化中心。锡耶纳居民称它为“Il Campo”,也因为其活跃的特性和社会聚会以及互动的优势,成为居民和社会空间。著名的丹麦设计师兼城市规划师Jan Gehl赞美坎普广场是人类标准的冠军作品,是“百分百完美的地方”。 3. Ryōan-ji 花园 日本京都Ryōan-ji寺里的石头花园被认为是枯山水或者是枯山水花园最好的例子之一。世人不清楚是谁以及何时建造的Ryōan-ji花园,推测是在15世纪末以及17世纪之间建造的。花园本身是很简单的:四周墙面的土以及石块形成了15块石头,放在以白色倾斜的砾石组成的矩形上。为使用者设计成视觉形式来达到意识的冥思状态,这个花园也是东方神秘

英国最经典的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戴安娜王妃纪念泉

英国最经典的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戴安娜王妃纪念泉 来源/ 景观邦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1997年8月30日晚戴安娜与男友多迪乘坐一辆奔驰房车在法国巴黎阿尔玛桥隧道中遇上狗仔队追踪失控越过行车线撞向灯柱和石墙8月31日戴安娜和多迪均在车祸中死亡戴安娜虽然不受王室欢迎但却受到百姓的爱戴对世人来说人们失去了一位“慈善天使”在慈善的世界里戴安娜是几乎可以与特蕾莎修女并驾齐名的“天使”她资助筹建了20多个慈善基金会至少参与了150项慈善活动出访过北非、印度、安哥拉、巴基斯坦等贫困地区被联合国授予人道主义奖 ▲1987年,一个许多人还相信艾滋病可以通过轻微接触就能传染的年代,戴安娜王妃坐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的病床上,握住了他的手。她告诉了世界艾滋病患者需要的不是隔离,而是热心和关爱。▲1997年,戴安娜王妃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邀请,访问其设于安哥拉的假肢康复中心。戴安娜在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非洲安哥拉之旅时,亲自踏进地雷区视察。探视当地因触雷而导致伤残的平民。正因为她的影响力,使得这些以往不被关注的弱势群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戴安娜王妃就像一个天使为拯救无助、贫困的人游走在世界各地1997年8月31日英国王妃戴安娜在巴黎因车祸离世这个年仅36岁的“叛逆王妃”香消玉殒,举世哗然之后人们为了

纪念她在伦敦海德公园内(海德公园是英国最知名的公园,占地面积360英亩)设计了戴安娜王妃纪念泉↓↓↓ 戴安娜王妃纪念园关于设计者姓名:凯瑟琳·古斯塔夫森性别:女出生地:美国华盛顿州就读院校: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纽约时装技术学院、法国凡赛尔国立高等风景园林学院职业:景观园林设计师设计方向:为'市政、机构和企业等设计公园、花园和社区等空间。' 戴安娜纪念喷泉是英国政府为戴安娜建造的第一个永久性 纪念设施,地点选在伦敦市中心海德公园的蛇型湖畔,预计造价300万英镑。该喷泉自2004年修好后,仅2005年便获得超过200万人的拜访,成为当年伦敦最热门的旅游景点。设计的理念基于戴安娜王妃生前的爱好与事迹,以 'Reaching Out –Letting In' . “敞开双臂–怀抱”为概念,设计了一个顺应场地坡度的,在树林中落脚的浅色景观闭环流泉。整个景观水路经历跌水,小瀑布,涡流,静止等等多种状态,反映了戴安娜起伏一生。为戴安娜建造纪念喷泉,是布莱尔首相1999年决定的,他建议'建造一个永久性的、戴安娜自己也会喜欢并引以自豪的建筑'。当年成立了'戴安娜纪念委员会'。2001年9月,英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纪念喷泉国际设计大赛,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名知名艺术家参与角逐,纪念委员会的专家负责挑选最佳设计方案。方案最终由文化大臣特斯·乔伊尔亲自敲定的。

伦敦简介

伦敦简介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第一大城以及第一大港,也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兼世界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 伦敦与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并列。从1801年到20世纪初,作为世界性帝国——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因其在政治、经济、人文、娱乐、科技发明等领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伦敦不仅是英国的政治中心,还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由于伦敦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因此其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化的种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语言超过300种。伦敦亦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等。 气候 伦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非常小,夏季很凉爽,冬季温暖,空气湿润,多雨雾,秋冬尤甚。 伦敦夏季(6-8月)的气温在18°C左右,有时也会达到30°C或更高。在春季(3月底-5月)和秋季(9-10月),气温则维持在11-15°C左右。在冬季(11月-3月中旬),气温波动在6°C左右。在伦敦冬季有罕见结冰的情况,但潮湿和阴冷的空气会使人一个冬天内得2-3次感冒。伦敦全年都可以旅游,但在冬季一些观光景点会关闭或缩短开放时间。一般天气好的时候都会开放。7-8月是伦敦的观光旅游旺季,但这几个月中除了有不确定的阳光外,还有拥挤的人群和被抬高的价格。 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伦敦市区因常常充满着潮湿的雾气,因此有个叫“雾都”的称呼。 塞缪尔·约翰逊说过“厌倦伦敦,就是厌倦生活”。温文尔雅又个性十足,内敛矜持又前卫张狂。看似矛盾的特质交织杂糅,不经意间成就了伦敦独一无二的气质。从声誉鹊起的牛津街到鳞次栉比的品牌店,从不知疲倦的Camden市集,到烂漫温馨的诺丁山,伦敦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惊喜! 泰晤士河两岸,气势磅礴的议会大厦与熠熠生辉的伦敦眼交相辉映;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和特拉法加广场上奈尔逊勋爵的铜像遥遥相望;当考文园里好奇的人群目睹一暮暮匪夷所思的街头杂耍时,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却默默无闻地阐述人类的文明……到伦敦塔或威斯敏斯特教堂去探寻游览,刹那间觉得,回到了数百年前。 300多家博物馆和画廊,400多个音乐现场,让人沉醉在艺术的迷宫里;6000多家花样百出、吊足胃口的餐馆酒吧,让人在一次次饕餮中历练;购物者们更是沉浸、徜徉在30000多家商店和不计其数的集市间。“雾都”早已因各种环保措施而一去不返,即使阴雨绵绵,街头的时尚男女也会让伦敦显得亮丽夺目,而英航伦敦眼、伦敦市政厅等标新立异的建筑,更展现出现代伦敦的全新面孔。

伦敦旅游景点介绍

伦敦旅游景点介绍 推荐: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现代的文化和时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在伦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伦敦的优雅、现代、时髦、嘈杂、传统等错杂交融在她的每个街角、每个建筑、每一座公园、每一个市场、每一个伦敦人身上,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细细地体会其中的况味。 白金汉宫(BuckinghamPalace) 有人说,来伦敦却没有看白金汉宫,就好像去北京没有看故宫一样。建于1703年的白金汉宫,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至今一直是英国王室的府邸。这座四层楼的正方形建筑物包括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六百多间厅室,此外还有占地辽阔的御花园,白金汉宫前广场有胜利女神金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金光闪闪,好像从天而降。 白金汉宫作为一所王宫其实只有大约200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白金汉公爵的寓所(BuckinghamHouse)。英王乔治三世在1762年正式购入这所房子,让其家人与王室成员居住,但他本人继续使用附近的圣詹姆斯宫。到1825年,英王乔治四世正式把这所房子扩充成为王宫,建筑师就是当时闻名于世的约翰.纳什(JohnNash)。 白金汉宫从1993年对外开放参观,不过,每年开放时间大致在8到9月间的8个星期,参观白金汉宫时间约一小时,要先在白金汉宫前的购票处购票。再从白金汉宫右侧的游客入口进入。 参观小贴士 ?开放时间:9点45到18点(最后准入时间是15点45分) ?票价:成人14镑,60岁以上老人及学生(需持有效证件)12.5镑,17岁以下8镑,5岁以下免票,家庭套票36镑。入口处有免费提供的语音导游,有多国语言,有中文。如需白金汉宫的简介手册,可在皇家大阳台购买,每册4.95镑。

伦敦一些建筑介绍

伦敦一些建筑介绍 伦敦眼 伦敦眼(英文名:The London Eye),全称英国航空伦敦眼(The 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又称千禧之轮,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伦敦的地标之一,也是伦敦最吸 引游人的观光点之一。伦敦眼于1999年年底开幕,总高度135米(443英尺)。伦敦眼共有32个乘坐舱,因舱内外用钢化玻璃打造,所以设有空调系统。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16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 中文名伦敦眼外文名The London Eye 全称英国航空伦敦眼 地点伦敦泰晤士河畔乘坐舱32个高度135米(443英尺)泰晤士河(英格兰西 南部河流)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 尔德希尔斯,全长346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 平方公里,在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在伦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 充满了英国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则以其静态之美而著称于世。在英国历史上泰 晤士河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文名称泰晤士河外文名称Thames River 别名伊希斯河所属地区英国气候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长度346公里发源地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注入地诺尔 岛注入洋流北海地位英国的母亲河 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 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 中文名称伦敦桥外文名称Tower Bridge 建筑位置英国伦敦 通车时间1894年修建时间1886年地理坐标51°30'18''N,0°04'32''W 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英语:Elizabeth Tower,旧称大本钟,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宫钟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英国国会会议厅附属的钟楼(Clock Tower)的大报 时钟的昵称。是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座钟楼,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 高

英国伦敦桥介绍

敦桥(London Bridge)是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桥,它将伦敦和南华克(Southwark)地区连为一体。Cannon大街地铁桥位于它的东侧;著名的伦敦塔桥位于它西面。 伦敦桥所在的地方在近2000年来一直有不同的桥。第一座跨泰晤士河的桥是木桥,由罗马人在50年左右搭的。这个位置的河够窄可以搭桥,也够深,允许海船进入。罗马人撤离英国之后,这座桥逐渐失修,但是在1014年前重新修建或修理完好。1014年,英国国王Ethelred抵抗入侵的丹麦人Svein Haraldsson时下令烧毁这座桥。这次摧毁很可能是知名的童谣“伦敦桥要倒了”中描述的故事。 伦敦桥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一座几经重建的大桥,也是该河上28座桥梁中位于最下游的一座桥。地处伦敦塔附近,连接着南沃克自治市高街和伦敦市的威廉王大街。在历史上被称为伦敦的正门。老伦敦桥由科尔彻奇的彼得建造(1176~1209),以代替罗马晚期和中世纪早期先后建造的木桥。它的19孔桥拱跨度不同,架在大小不同的桥墩上,由于桥孔太窄,涨潮时河水往往形成一道道急流。最大的桥拱跨度为10.4米,最窄的为4.6米。在河中心的最大桥墩上还建有一座小教堂。竣工后3年,因火灾严重损坏。以后又发生多次灾难性事故,尽管如此,老伦敦桥一直是几个世纪内居民区和商业区的交通纽带,是伦敦泰晤士河上唯一的渡桥。18世纪50年代,桥的很大一部分由C.拉贝利重建。19世纪20年代,将旧桥拆除,改建新伦敦桥,由伦尼设计,他的儿子建造。经8年施工,于1894年竣工通行。桥身由4座塔形建筑联接。新桥共有5个拱,其中位于河中间两座主桥墩之间的拱跨度最大,达46米。两座主桥基分别高7.6米,而桥基上又建有两座花岗石和钢铁结构的方形5层高塔,两座方塔上再建4座白色大理石尖阁和5座小尖塔,望去仿佛两顶皇冠。两座主塔各高42.67米。桥分上、下两层,上面一层起支撑双塔的作用,桥面为一条宽阔悬空人行道,两旁装有玻璃窗,行人登桥可欣赏泰晤士河景色。下层桥面可以开合,平时通车,桥桁开启时可容万吨船只通过。每当巨轮通过时,只要高塔内机器一动,中间的桥面便一分为二,慢慢向上掀起,船过后,又慢慢落下,恢复通行。两块活动桥面,各重1000吨。伦敦塔桥是英国首都一大胜景,游人可登桥观看附近古城塔群景色,也可参观设在主塔内部的博物馆和展览厅。原来旧桥的饰面石块拆下后运到美国亚利桑那州哈瓦苏湖城,砌在一座钢筋混凝土桥的外面,以吸引周围游客。

赞美伦敦的话

赞美伦敦的话 【第 1 句】萨廖埃尔?约翰逊感慨的说,“当你对伦敦厌倦之际,就是对人 生也已经厌倦了”。这并不是一个表面奢华的城市。提起伦敦,大多数人都联想 到“雾都”之类的并不欢愉的词汇, 因为伦敦确是与雾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许是 和它的经历有关, 也许是多年的战争将它动人的笑容洗刷, 也许是过多的伤感记 忆将它的眼睛湿润。 【第 2 句】伦敦,世人瞩目的、一个现代而又古老的都市,它的风姿和纽约 相比多了些皇室的奢华气息, 和巴黎相比少了些浪漫的情调。 这里有昔日的“日 不落帝国” 王宫白金汉宫、历代国王的加冕的圣地西敏寺(也叫威斯敏斯特教 堂),泰晤河畔每天精准报时的大笨钟、国会大厦、伦敦塔桥和珍藏皇室宝物的 伦敦塔,有过倾帝国全盛时期的财力、汇集世界文明遗产的艺术殿堂大英博物 馆。 。 。 无不吸引着匆匆过往的游客, 每日数以万计的游客云集于此, 参观游览、 寻梦追忆,探访着往日英帝的许许多多的神秘......。 【第 3 句】世上但凡著名的城市,都有其无可比拟的特点。伦敦,是一座可 以引发你不断思想的城市,无论它的气势,无论它的细节,它所展示的内涵,都 会让你久久地思索。漫步伦敦,徜徉在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一街一景之中,一个意 蕴深厚、色彩斑斓的伦敦,便会徐徐展现在你的眼前。 【第 4 句】伦敦是英国的首都、欧洲第一大城以及第一大港,也是欧洲最大 的都会区之一兼世界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 与美国纽约并列, 高于法国巴黎和日 本东京。从 1801 年,伦敦因其在政治、经济、人文、娱乐、科技发明等领域上 的卓越成就,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伦敦不仅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是国际 组织总部的所在地。伦敦是一个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多元化的 种族、 宗教和文化, 城市中使用的语言超过 300 种。 伦敦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拥有数量众多名胜景点与博物馆等。 伦敦与纽约并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世界 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第 5 句】泰晤士河畔,金黄壮丽的国会大厦与精准报时的大笨钟前终日人 潮不断,当我跳下车从河的北岸眺望,映着光影的国会大厦肃穆华丽,它的建筑 风格和色调,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西斑牙巴塞罗那正在修建着的高迪教堂可与其媲 美。 除了欣赏国会大厦仿哥德式的雄伟建筑之外, 参观议员们唇枪舌战的精彩议 事讨论,更可亲自体会英国民主风范。导游告诉我们,只要国旗在国会大厦上飘 扬,就是国会正在开会,可以免费进去参观。大家不约而同仰望,没有见到飘扬 的国旗,不约而同地发出惋惜之叹。 【第 6 句】伦敦,这个大不列颠群岛南端的世界名城,英吉利海峡岸边的一 颗璀璨明珠,凭着她悠久的历史,凭着她不可替代的欧洲金融中心地位,凭着她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资料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 现代开端:1917年,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1. 18世纪下半叶一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 筑(复古主义思潮) 2. 19世纪下半叶一20世纪初 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 志制造联盟) 3. 20世纪初一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 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 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4. 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一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5、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的发展、简约的设计倾向 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一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从1640 —1660年 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 1760—1842年 英国工业革,到1789 —1794年 法国资产阶级 -- 1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尺氏 、 、、 >: 弟八早 18世纪下半叶一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 面因素而发展起 来的)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一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 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 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一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代表建筑) 达到了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19世纪下半叶

大伦敦地区规划.

大伦敦地区规划盛明洁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P l a n n i n g S H E N G M i n g j i e (S c h o o l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T s i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00084,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L o n d o n i s t h e c a p i t a l o f G r e a t B r i t a i n a n d t h e l a r g e s t c i t y i n E u r o p e , a n d i t i s u n i v e r s a l l y a c k n o w l e d g e d t h a t L o n d o n i s o n e o f t h e t h r e e W o r l d C i t i e s a r o u n d t h e g l o b e . F r o m t h e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P l a n i n 1944t o t h e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S t r a t e g i c P l a n n i n g i n 1999, L o n d o n p l a n -n i n g s y s t e m h a s g a t h e r e d m u c h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h a s e n j o y e d i t s w o r l d f a m e .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s t h e p l a n n i n g h i s t o r y o f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 a n d i n t r o d u c e s s o m e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p l a n n i n g . K e y w o r d s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 p l a n n i n g ; w o r l d c i t y 作者简介 盛明洁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伦敦是英国的首都、欧洲最大的城市 , 是国际公认的 3个世界级城市之一。伦敦规划体系的完善程度是世界领先的。从 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到 1999年的《大伦敦战略规划》 , 大伦敦地区的规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 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对历次大伦敦规划进

工业革命的英国 伦敦雾都.

搜索图片《看客》第123期:告别“雾都”2011-12-12 23:53 伦敦之雾,曾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空气污染的缩影。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近乎残酷的空气治理法案随之而来,让伦敦走上了铁腕治污的救赎之路。如今,伦敦每年雾天不到10天,“雾都”之名早已不实。编辑/王贺

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图为1866年,英国中部城市伍尔弗 汉普顿,密密麻麻的烟囱不断排放着黑烟(绘画作品)。

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又灰蒙蒙。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图为1937年2月12日,著名的巴特西发电厂浓烟滚滚,高耸的大烟囱也成为了伦敦地标 之一。

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柯南·道尔书中的福尔摩斯,“雾都”的朦胧景色令人神往。但事实上,身处书中年代的伦敦人对此却深感困扰,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图为1928年10月,伦敦塔桥 附近的泰晤士河边,几位市民在大雾中给天鹅喂食。

应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英国早在1875年就曾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治污。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并无质的改观。彼时汽车开始普及,排放的尾气让伦敦脆弱的空气雪上加霜。图为1930年,一场汽车比赛在 伦敦举行。

豪宅-伦敦-寓海德公园一号设计案例(docx4页)

2011年1月19日,全球最贵公寓——海德公园一号正式开盘。该楼盘每 平方米均价高达68万元人民币,面积最大的一套公寓卖到1亿多英镑,全球最昂贵公寓的名号实至名归。目前该楼盘已经有六成房子被各路富豪买走。这套 公寓有何过人之处,为何能够吸引世界各路富豪如此青睐? 世界最贵公寓——海德公寓一号诞生 1月19日,39岁的尼克-坎迪和37岁的克里斯蒂安-坎迪兄弟俩感觉有些亢奋,随着5000个金色的气球从位于伦敦骑士桥的海德公园一号(One Hyde Park)楼顶上升起,他们前后筹划了5年的全球最贵的公寓终于正式开盘。 该公寓户型由著名设计师理查德-罗杰斯亲自设计,共有80套房间,均价为2000万英镑,每平方米均价高达约6.45万英镑(68万元人民币),打破了2008年6月由伦敦贝尔格拉维亚“朗兹广场”创下的每平方米4.7万英镑的纪录。面积最大的一套公寓卖到1亿多英镑,全球最昂贵公寓的名号实至名归。虽然价格高得离谱,但媒体报道说,目前该楼盘已经有六成房子被各路富豪买走。 海德公园1号为何成为世界最贵公寓?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海德公园一号位于伦敦最昂贵地段,处在伦敦中心非常著名的海德公园旁边,所以在这个位置看海德公园得天独厚。同时,这里毗邻伦敦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肯辛顿商业区的中心地带,相邻不远是英国女王的官邸白金汉宫、大不列颠自然史博物馆、泰晤士河。

无可比拟的奢华设计 单单一个地理位置的优势并不足以让富豪们敞开钱包,毕竟纽约的第五大道和东京的银座等地段论起繁华来并不比伦敦骑士桥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海德公园一号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很好地迎合了顾客的心理需求,被赋予了富豪们最关注的奢华和安全两个概念。

伦敦景点图文简介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世界博物馆所罕见,镇馆之宝首推埃及厅的罗塞塔石碑,这块记录了同一段文字的三种语言版本的石碑,是世人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关键。此外,这里还收藏着众多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难以见到的23000余件中华瑰宝,除了最早期的商周时代文物,还包括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伯虎的《西山草堂》等,足以让人大开眼界。 交通 可搭乘Piccadilly线,到Russell Square站下,穿过广场后可到。 ------------------------------------------------------------------------------------------------------------------------------------------------------------------------------------------------------------------------------------------------------------------------------------ 海德公园 海德公园是伦敦最著名也是最大的公园,位于白金汉宫的西侧,仅一墙相隔,占地250多公顷。公园中树林掩映、河流交错、一派无垠的静谧悠闲。而每年夏天,海德公园则会迎来最热闹的“无座音乐会”,场地里没有座位,听众们可以一边散步一边聆听乐队的演奏,还可以跟着音乐的节拍跳舞,彼时的海德公园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公园于16世纪后期首次向民众开放。历史上曾经是英国国王的鹿场,后来又成为赛车和赛马的场所。公园里还有著名的皇家驿道,道路两旁巨木参天,整条大道宛如一条绿色长廊。此外,园内还有一座维多利亚女王为其夫阿尔伯特王子所建的纪念碑。 海德公园自19世纪末起成为英国人的集会场所,在它的东北角拱门边有一块“讲演者之角”,既无讲坛,也没有灯光,讲演者自带设备。每个星期天讲演者可在这里发表各种政见,内容五花八门,有的讲述对某些国际问题的看法,还有的宣扬某种宗教和艺术等。

泰晤士河岸公园,伦敦,英国

设计:帕特尔·泰勒,格鲁普·西涅斯 DESIGN: PATEL TAYLOR AND GROUPE SIGNES 泰晤士河岸公园,伦敦,英国 THAMES BARRIER PARK, LONDON, UK, 2000 基地历史 泰晤士河岸公园位于泰晤士河北岸,大约有9hm2 。 这块基地原来是工业用地, 建有一个化工厂、染色工厂和一个军备工厂。 随着整个伦敦港区工业活动的普遍衰退,这几家工厂也随之没落,最后只留下这一片被废弃的场地以及被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在1969年以后,废弃的厂房就没有被再启用,建筑逐渐被推倒摧毁,到1995年时,整片基地被碾碎的混凝土所覆盖。伦敦市府在1970年取得了这块地,并主要把它用作泰晤士河防洪设拦的工地。 文脉 1982到1986年间, 伦敦港区发展公司(LDDC)成立并开始实行开发皇家码头的计划。1985年,“皇家码头开发草案”出台,这为以后英国最大的城市再生工程奠定了基础。 草案里提到:“建立一道新景观是最初基础投资的核心。有必要吸引必需的质量和数量上的外部投资——港区基地的开发须是最高质量的,同时为该地区提供更好的环境。” 开发草案的修订明确提到了泰晤士河岸公园,并建议该公园应该和北伍尔维奇(NorthWoolwich)路北面的浮桥码头连通。在名为“皇家-国际的机会”的修订案中,有3个内容成为以后重建的重点: 1. 皇家维多利亚广场2. 浮桥码头都市村落3. 泰晤士河岸公园 从1985年到1995年,围绕该项目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最后到1995年7月,LDDC举办一场国际设计竞赛。 竞赛 竞赛简章规定了以下主要设计标准:“泰晤士河岸公园及其相关的开发有可能是迎接2000年最重要的景观和城市设计项目。 作为本世纪主要的工程业绩, 这个公园将会是20世纪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唯一的新的公共园地。由于基地的特殊性, 公园和住宅的方案设计都更具挑战性, 而主办方也要求在皇家码头创造出尽可能高质量的新的城市区域。 这意味着该方案必须成功地表达出整个都市的期望,同时满足该地区居民的休闲需要。” 这个公园建议以公共基金的投资方式创建,期望借此促进周边地区私人产业的发展。在200多个国际参赛者中,西涅斯(Signes)集团、帕特尔· 泰勒(Patel Taylor)和阿勒普(Arup)事务所的合作设计赢得了竞赛。 设计意图竞赛方案中写道: “这部分港区的未来取决于泰晤士河岸公园的成功与否。我们要创造的不止是夹在建筑剩余空间当中的又一个“绿肺”,而是一个特殊的将文化意味融于其自身的个性之中的空间。 为呼应该基地的文化历史和特定的背景,我们采用了清晰大胆的景观设计理念。 无论是从公园的整体性到特殊性,还是从景观到城市设计再到建筑的角度,我们都予以充分的考虑。 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丰富的引人动心的公共空间——一个和周边环境清晰合理地编织在一起的公园。” 我们的设计手法有这样两部分: 1. 简洁的设计有益于强调景观的重要性。 强烈 的几何线形从视觉和实体上将公园和上面的浮桥码头和皇家维多利亚码头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布局决定了将来整个地区的建筑构成。 2. 考虑到原来该地区的地质情况、人为的开挖和后来码头建筑物的回填,这片公园由高地和绿色码头所组成,而这两部分反过来恰被用作公园里截然不同的两种用途。 组合与布置 公园内的组合形式是混合式的, 犹如乡村般带状散布的林地和高地上的草坪形成鲜明的对比,草地被一个设计精致的“彩虹园”分为两半,绿色码头内被修剪成波浪般起伏的紫杉树四季常青。公园的外围是阶梯状的花园,园内色彩斑斓的灌木和有组织种植的榉树形成的节奏感是绿色码头内布局的延续。再向外延续是泰晤士河边的步行道。 1 公园鸟瞰/Aerial view of the park 2  绿色码头轴测图/Green dock axonometric

泰晤士河治理给中国的启示

泰晤士河治理给中国的启示 伦敦的泰晤士河曾因污染而变成了一条无生命的河流并引发了霍乱等疾病。而现在,它已经是欧洲最洁净的河流之一。中国能从泰晤士河治理过程中吸取怎么样的教训。 "在今天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很多河流似乎都在重演着泰晤士河曾遭污染的悲剧。" 英国政府3月底宣布批准了一耗资为20亿英镑的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将在伦敦地下80米处从东到西挖出一条长达32公里的污水隧道。 目前伦敦的下水道同时承载了未处理的污水和雨水。由于它的流量有限,伦敦逢下大雨或因其它原因,下水道将无法及时排掉超量的污水。但为了避免这些污水倒流入地面,它们就被排入泰晤士河。将新建的系统会极大地改变泰晤士河遭未处理污水污染的现状。 创世之作 伦敦目前的排污系统修建于19世纪的后半期,在当时被称为英国的一大工程成就。城市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使得伦敦的污水量超过了这一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每年高达3千2百万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超溢现有的下水道而流入泰晤士河和李河。

专家曾指出,伦敦的排污系统是威胁泰晤士河“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加改善,泰晤士河治污工作将前功尽弃。英国计划在2020前建成这一史无前例的隧道工程,来进一步改善伦敦环境和泰晤士河水质,使这一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再次成为伦敦人的骄傲。 英国的环境部门指出,来自下水系统的未经处理污水在污染着泰晤士河,导致鱼类的死亡,并影响泰晤士河的旅游业。 最近较严重的一次泰晤士河遭污水污染事件发生在2004年。当时,伦敦的连降暴雨使它排污系统无法及时排掉雨水,不但造成市内多处积水,而且使携带生活垃圾的雨水涌入泰晤士河,导致河中鱼类大量死亡,严重威胁了正在恢复中的泰晤士河生态系统。 据报道,如今,泰晤士河和李河每年遭到未处理污水和雨水的污染量共为5千2百万立方米。 但可以让伦敦人吃惊的是,泰晤士河虽还遭污水污染,但河中生存有近129种鱼类和350多种无脊椎物种。这一河流目前已是200年来的最干净和最健康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