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 教案

学习提纲

年级:九学科:化学学期:上设计时间:

课题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型1课时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结

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

准备

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课前训练1.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激趣明标一、1964年我国原子弹爆炸视频

二、时光隧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三、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教材P70-71,完成下列空白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________不带电。比如氧原子的构成可以这样描述:由_____个质子和_____个中子构成一个_____原子核,_____个电子绕氧原子核高速运动,就构成了一个氧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____________质量的____________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所得的比值。

2、考考你:

(1)你能解释卢瑟福的实验现象吗?

(2)你能模拟描述原子的结构吗?

(3)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电性、电量的关系如何?

(4)你能书写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学表达式吗?

(5)相对原子质量跟质子数、中子数有怎样的关系?

3.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1 .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 . 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质量。 ⑴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⑶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了•数=核外电子数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 几种原子的构成: 1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足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⑴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是多少? ⑵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它是怎样确定的?它有单位吗? ⑶原子中各粒子之间在质量上是什么关系? ⑴为什么说原r•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了•核h? ⑵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试推算磷原子的核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广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⑤构成原上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数,它必不可少。 ⑥电f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f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精品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 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 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 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板书]: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1原子的构成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 了解元素的类别、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关系。 学习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习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具准备 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也就是说原子不能再破裂,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简单的实心球体呢?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自然界的任何粒子都是可分割的,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的可分性。 投影:原子结构模型 二、新授 (一)自学 请同学们自习教材P53-P55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了解以下知识: 1.原子能否再分,是否带电? 2.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么样构成原子的? 3.原子核外电的排布有何特点、规律? 4.举例说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5.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联? (二)展示

原子的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电性如何?空间如何分配? 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阅读“表3-1”完成下列问题: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②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③是否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核居于原子_________,占据的空间小,原子核外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内作______________。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做电子层。人们把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_层,最多也只有______层。离核最近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离核最远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__个(中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______个)。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钠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上图中,钠原子核外一共有______个电子层,第二层(次外层)上电子数为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 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 仔细观看图3-12填好下面的表格 元素类别最外层电子数稳定结构得失电子趋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 教案

学习提纲 年级:九学科:化学学期:上设计时间: 课题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型1课时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结 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 准备 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课前训练1.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激趣明标一、1964年我国原子弹爆炸视频 二、时光隧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三、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教材P70-71,完成下列空白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________不带电。比如氧原子的构成可以这样描述:由_____个质子和_____个中子构成一个_____原子核,_____个电子绕氧原子核高速运动,就构成了一个氧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____________质量的____________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所得的比值。 2、考考你: (1)你能解释卢瑟福的实验现象吗? (2)你能模拟描述原子的结构吗? (3)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电性、电量的关系如何? (4)你能书写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学表达式吗? (5)相对原子质量跟质子数、中子数有怎样的关系?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 教案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从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中学习原子的基本构成; 2.通过对几种原子内含各粒子数量的观察,总结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前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运用对比、归纳、总结规律以及适当的比喻等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观察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四数相等原则、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画 三、教学方法 科学史辅助、问题启发式教学 四、课前准备 PPT辅助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割的,但原子是不是真的不能分割呢?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研究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们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重走一遍科学家们走过的路。 投影:原子理论的产生 1.古代原子学说创立——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2.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1)意义 发现原子量,原子具有了可用数量来表达的特征 (2)局限 视原子为绝对不可分割、没有内部结构的终极粒子。 3、原于结构的发现

英国的约瑟夫·约翰·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西瓜原子模型 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及质子——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核式原子模型 德威克(卢瑟福的学生)发现中子 思考: 为什么有大部分α粒子直接通过? 为什么小部分发生了偏转? 为什么极小的一部分被反弹回去? 让我们自己阅读53页第二段寻找答案。 投影:一、原子的结构 原子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讲解】从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就想这幅图,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核外电子在直径约为10-10m的空间做高速无规则运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得到的信息是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原子核 核外电子-1 质子+1 中子0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海口实验中学杜晓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原子结构的模型,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 2、通过对不同原子的构成的比较,培养学生从文字和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提高对比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形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无可穷尽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2、难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视频模拟、对比归纳 四、教学过程 【引入】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着。 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教师展示】老师这里有一瓶水,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再分;(停顿)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教师】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师】人类为了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征途。让我们跟随科学家走过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认识原子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1803年,道尔顿最先向全世界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恩格斯在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时说:“原子论的提出,是人类向未被征服的领域进攻的开始。”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大约100年以后,汤姆生在原子内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叫什么呢?——叫电子,从此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同学们可以看着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均匀镶嵌在整个原子中。 又过了十几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通过精密实验证明原子不是像他的老师说的那样是一个实心球体,而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我们把这个核叫做原子核,电子像行星一样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提问】听了老师刚才讲述的历史故事,同学们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原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教师】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之后,现代化学认为原子内部都是类似这样一个结构:【课件展示】原子模型 【教师】①你能从这个模型中找出原子核和电子来吗? ②原子核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核呢?(点击“原子核”屏幕上出现了渐放大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教师】(1)原子内部各粒子分别带多少电量?请大家阅读课本P70找到答案。 (2)原子核所带电荷是由什么粒子决定的?核电荷数与质子数是什么关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 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 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 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 【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 (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 【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

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 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 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展示】构成原子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 【分组讨论】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1、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4、大家还能发现那些规律? 【教师小结并板书】 【课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增强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什么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 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曲折、漫长 二、探究新知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1903年汤姆生发现电子。 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1.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 2.电子带电吗?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 3.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 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分别相等。 3.有的原子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等。 4.不同原子核外电子数不同。 5.不同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6.所有原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在核外分层排布 电子层 1 2 3 4 5 6 7 离 核:近 远 能 量 :低 高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电子先排满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再排能量稍高的电子层。依此类推。 ②每一层最多容纳2n 2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完美版

课题 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 法。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 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64 年10 月16 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 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 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 原子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 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 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 来的。 2. 原子的构成 19 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 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 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 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 再分吗? 一、知道原子的结构 【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 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 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 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 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 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 展史

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 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 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 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 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 息? 【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 况。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数 质子数中子数 氢101 碳666 氧888 钠111211 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 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 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交流展示 观察分析回答 1: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 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 够有中子 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 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 的电荷数量相等,电 性相反,因此,原子 不显电性。 培养学生的对数字的观察 能力,以及对数字的分析 能力。 给出碳元素氧元素两种 名称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 析,来归纳总结原子不显 电性的原因,从而来培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三、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班别: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培养学生辩证学习知识、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用知识使国家富强的意识。 重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二、课堂导入: 1、观察右图,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思考:原子还可以在分吗?根据你已学的知识, 你认为原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3、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化学史知多少】关于原子构成的化学史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实心球体;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____________,于是他提出了西瓜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有核模型,他认为电子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绕核做高速运动。【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为什么我们会观察到有的α粒子可以穿透金箔,有的不行?有的方向发生改变? 结论:原子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实心的球体。 三、学习研讨:思考并完成以下题目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不是简单而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那么,它由哪些部分构成?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53图3-9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尝试从图中获得相关信息并写在下面空白处。 定义学习: 核电荷数:原子核上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在数值上与__________相等。 【思考】原子是否带电(显电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 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 (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 (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3.2原子的结构教案

第三章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大连市西岗中学王卉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1、知识技能:知道原子是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过程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教材分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虽然体积很小,但是也有一定的结构。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为本章节提供了帮助,教材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了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不仅包括了原子构成微粒的种类、数量,也包括了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层次、电性、数量、质量方面的关系。由此看来“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是有区别的,而后者的学习尤为重要。 因此本课设计了由原子结构发现史引发学习,不仅仅引出原子中各个微粒种类、数目之间的关系,也引出了结构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 书上给出了原子核外有很大空间,电子按照能量高低由近及远分层运动,也给出了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动、静方面了解原子结构,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将原子核外排布规则简单介绍,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原子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在头脑内构建原子结构模型。而简单介绍核外电子排布,对于下节课相对原子质量以及核外电子得失与化学性质关系、离子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但是在前两节对于微观知识的学习很有限,本课又是比较抽象。因为原子很小,肉眼看不见,而初中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对于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再此之前学生初步探究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生的困难在于缺乏想象力,可能误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对于原子的构成微粒和电性也容易硬性记忆。本节课基于发现史设计课程,不断设计冲突,体现了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观,让学生自己跟着科学家的脚步构建原子模型,即容易记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构成和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初步了解原子结构发现史,树立化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以及构成微粒之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和构建 教学资源:多媒体、视频,音乐,图片 教学主线:原子结构发现史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教材的体系中,学生于课题1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对分子、原子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也有了初步了解,这为学习原子的结构做好知识准备。 原子的结构属于微观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者采用了大量的原子结构探究之旅的资料引入课题,并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如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等。这些抽象概念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适当的知识生长点,难以被学生同化。为了使学生顺应新的认知情境,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学习情境,从一个认知平衡走向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认知平衡,教者首先采用了大量的原子结构探究之旅的资料引入课题,同时引领学生思考,并在其头脑中初步建立原子的结构模型。继而通过设计学生易于接受,并有强烈兴趣的短语作为活动标题,如“揭开原子结构神秘的面纱”,组织学生阅读、汇报与交流,从而走进原子的王国,并了解原子的国情。 对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同样采用诸如“扫描电子神秘的行踪”为活动标题,再用一个个的子活动,如“探求电子的运动特点”、“发现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识别原子的‘身份证’”、“认识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等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将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抽象知识,用日常生活中学生酷爱的“游戏”、喜闻乐见的“词语”逐一化解,把抽象概念演绎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使抽象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2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计算 难点:原子结构的理解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1.993×10kg12 (原子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板书设计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2)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 案(2)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并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学习微观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 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 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 子结构密切相关。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再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原子神秘的面纱。 (二)推进新课1.原子的构成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 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1)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2)相对质量忽略不计11 3.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原 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据,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是一个空心球体。 【讨论交流】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 的质量集中在哪里?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 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5.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温馨点拨】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质量近似相等,电子质量较质子和中子小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不带电。因为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 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不显电性。 3.氢原子核内不含中子。 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而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5.不同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 【归纳】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4.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1)化学 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