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总复习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

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课时“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

发展练习

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题:先估算再笔算。4完成第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里能填几。

□75754□

+□6-3□-3□+25

□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实际应用

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3下

0下

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课堂总结。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6、107页。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抽查。

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五六九四十二……

发展练习。

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先复习倍数的含义,然后完成102页的第3题。

交流反馈。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107页第13题然后校对。

实际应用

独立完成107页第12题。

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全班交流反馈。

09页地16题:设计游乐计划。

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同桌合作设计游乐计划。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课堂总结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3、106页。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表象与进率

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估计与测量

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复习角与直角

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学生小组交流。

汇报发现的角。

直角

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综合练习

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随堂练习。

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学内容:

页。109、104、P103课本

教学目标:

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的区别。

进一步培养学生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复习

回顾观察物体知识

出示玩具汽车: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样子。

出示3张汽车图片

请你想一想,这3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

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说一说

请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完成103页第7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对称图形

回顾反思

什么是对称图形?

学生回顾反思,回忆,交流,全班补充,形成较准确的表达。

画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教师巡视。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拓展练习

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位置看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统计”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4、108页。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提问与解答

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二、拓展练习

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随堂练习。

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时限: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温馨提示:小朋友,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知识,现在请认真、仔细地完成这张试卷吧。加油! 一、填空,按规律填出下面括号中的数。(18分) 1、 4, 5, 7, 10, ( ), ( ),… 2、 l, 2, 5, 10, ( ), ( ),… 3、 l, 2, 4, 5, 7, 8, 10, ( ), ( ),… 4、 19,9,17,8,15,7,( ),( ),… 5、 2, 5, 6, 9, 10, 13, 14, ( ), ( ),… 6、 18,9,10,5,6,( ),( ),… 二、选择。(15分) 1、与其他三组排列规律不同的数列是( )。 A.1, 4, 7, 10, 13, 16 B.2, 4, 6, 8, 10, 12 C.2, 3, 5, 8, 13, 2l D.1l, 15, 19, 23, 27, 31 2、观察下图,空格处应填写的是( )。

A.G B.H C.P 3、下面的四个图形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B C D 4、有—串彩灯,排列的规律是4红、3黄、2绿、4红、3黄、2 绿、……第二十五盏灯是( )颜色。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5、右图空白处小方形框中应填下面图形中的哪一个?把它找出 来。( ) A B C D 三、接着写。(15分) 1、500、480、460、、、、。 2、2、5、10、1 3、18、、、。 3、

4、 5、 四、按规律画一画。(16分) 五、操作题。(15分) 1、请你根据规律画出被挡住的部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2015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总复习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第1课时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测试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 1.与其他三组排列规律不同的数列是( )。 A、1. 4. 7. 10. 13. 16 B、2. 4. 6. 8. 10. 12 C、2. 3. 5. 8. 13. 2l D、1l. 15. 19. 23. 27. 31 2.观察下图.空格处应填写的是( )。 A、G B、H C、P 3.下面的四个图形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B C D 4.有—串彩灯.排列的规律是4红、3黄、2绿、4红、3黄、2绿、……第二十五盏灯是( )颜色。 A.红色B.黄色C.绿色 5.右图空白处小方形框中应填下面图形中的哪一个?把它找出来。( ) A B C D 二、填空。 1、按规律填出下面括号中的数。 (1) 4. 5. 7. 10. ( ). ( ). … (2) l. 2. 5. 10. ( ). ( ). … (3) l. 2. 4. 5. 7. 8. 10. ( ). ( ). … (4) 19.9.17.8.15.7.( ).( ).… (5) 2. 5. 6. 9. 10. 13. 14. ( ). ( ). … (6) 18.9.10.5.6.( ).( ).…

2、按规律画一画。 3、接着写。 1、500、480、460、、、、。 2、2、5、10、1 3、18、、、。3、 4、

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 1.(探究题)一桶油连桶重900克.倒出油的一半后连桶还重500克。求桶重多少千克。 2.(推理题)观察下面两图.算一算每一个小乒乓球有多重? 92克 98克 3.(实践题)用9根火柴棍摆成只有4个同样大小的正三角形。 4.(情境题)—只蜗牛从12脏米深的杯底往上爬.每爬3厘米要用3分讣。然后停1分钟.求蜗牛从杯底爬到杯口时要用多少时间。 5.(探究题)交换下面算式中的—个数.使个位数上数字的和都大于10。 (1) 4 5 (2) l 3 +3 8 +1 6 答案:第九单元找规律 教材基础知识针对性训练与基本能力巩固提高 一、1.C 提示:其余每个数列中都是每两个相邻的数相 差的数完全相同。 2.C 提示:前两行都是由一个“G”、一个“H”、一 个“P”构成的。现在第三行已经有一个“H”、 一个“G”.所以第三行的空格里应填入“P”。 3.C 提示:其余的图形都是外侧和内侧图形完全相同。 4. B 提示:可以把每(4+3+2=9)盏灯分为一组. 看25盏灯共可以分为这样的几组。因为:3×9=27. 再向前数两个就是第二十五盏。或者2× 9=18。 再向后数7盏就是第二十五盏。所以第二十五盏是黄色。 5.C. D 提示:观察花色可以排除前两个选项.认真思考C经过旋转之后也是可以的。 二、1.(1)4.5.7.10.(14).(19).… 提示: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比前一个数依次多1. 多2.多3.…(连续自然数) (2)l.2.5.10. (17). (26).… 提示: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比前一个数依次多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1、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四、六、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科第一单元检测卷(一) (内容:至练习二完)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0分) 1、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当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作单位。 2、笔算两位数加法,首先要()对齐,从()位算起, 个位相加满十就向()位进1。 3、 15厘米+8厘米=()厘米400厘米=()米 4、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 5、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 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 ⑤哥哥的身高1()28() 6、在直尺上从0刻度到8刻度是()厘米。 5、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条()条()条()条

二、在○里填上“>”“<”或“=”。(12分)

15厘米+12厘米○27米 15-5○15-10 48○30+18 1米○50厘米 18+12○12+18 23+32○23+40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8分) 1、1米的木棒和100厘米的铁丝一样长。……………………() 2、长度单位米可以用“cm”来表示。…………………………………………( ) 3、小明每天上学大约要走30厘米。……………………………………( ) 2、小红的爸爸身高是170米。…………………………………………(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下面三条线中,( )是线段。 【①②③】 2、你的椅子大约高( )。 【①45厘米②45米③100米】 3、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 【①厘米②米】 四、量一量。(4分) 1、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 )厘米 第二条 ( )厘米 ①两条一共有( )厘米。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厘米。 五、画一画。(6分)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厘米 ()厘米

三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教案

荔波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授课教师授课班级三年级科目数学 备课时 间 2019年 月日课题集合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 授课时 间 2019年 月日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养成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 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三、教学方法 (学法) 引导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五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活动引入 出示: 请同学们观察,画面上有几种水果?(3种)不是有8个水果吗?为 什么只有3种,而不是8种呢?3个苹果只能算作1种水果,如果算 8种就重复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是重复的。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重复问题。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1。 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跳 绳 杨 明 陈 东 刘 红 李 芳 王爱 华 马 超 丁 旭 赵 军 徐 强踢 毽 刘 红 于 丽 周 晓 杨 明 朱小 东 李 芳 陶 伟 卢 强 这是三(1)班参加跳绳和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数一数,参加跳绳、 踢毽比赛的共有多少人?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14人,可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 有8人,是因为有3名同学两项比赛都参加了,我们用图来表示就清 楚了。板书: 跳绳的学生踢毽的学生

从图中可以看出:杨明、刘红、李芳既参加了跳绳比赛,又参加了踢毽比赛,他们3人重复了。 2.那么根据参加跳绳的学生有9人,参加踢毽的学生有8人,怎样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学生:因为有3名同学重复了,而计算人数时只能算一次,所以列式是8+9-3=14(人) 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减去3? 因为有3名同学重复了,计算人数时,如果不减3,就把这3名同学重数了一次。 三、引领提升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哪些动物是会飞的?哪些动物是会游泳的?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填一填,填时应注意海鸥和天鹅是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既要求荣获“语文之星”又荣获“数学之星”的有多少人,又要求荣获“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在小组中用集合圈表示荣获“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的学生,再数一数,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 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0分) 1.测量笔盒的宽用() 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用()作单位。2.小学生的两臂长大约1(),手掌宽大约7()。 3.线段有()个端点,直尺上从刻度3到刻度8是()厘米。 4. 钢笔大约()个长树叶大约()个长 5. 铅笔长()厘米木条长()厘米 木棍长()厘米钉子长()厘米 6.2米=()厘米1米35厘米=()厘米400厘米=()米160厘米=()米()厘米 7.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楼房高约30()蜜蜂身长约2()马高约2()

二、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每空1分,共10分) 1. 2. 三、我会比。(6分) 8厘米8米1米96厘米200厘米2米 10米100厘米6米60厘米83米38米 四、我会画。(4题4分,其余每题2分,共10分) 1.画一条比4厘米短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和下面线段同样长的线段。 4.在小兔子左边2厘米处画一根萝卜,右边4厘米处画一朵小花。

五、我会选。(每题2分,共10分) 1.下面三个图形中是线段的是()。 2.黑板的长大约是()。 ①40厘米②4米③15厘米 3.笑笑参加短跑比赛用了18秒,她跑完了100()。 ①厘米②元③米 4.下面的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5.1米长的绳子和100厘米长的铁丝比,()。 ①绳子长②铁丝长③同样长 六、我会辨,对的画“√”,错的画“×”。(每题2分,共10分) 1.10厘米和1米同样长。() 2.小明一拃长20米。() 3.教室门高比1米高。() 4.方桌边,书本的边,黑板的边,圆桌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5.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10的长度是10厘米。() 七、我会排。(5分)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教案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课,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运用数学中排除法的思想,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情况,本单元将以游戏形式为主,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1.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学会根据提示或信息,使用排除法进行判断,初步获得简单的推理经验。 2.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1.数学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能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本单元教材从常见的问题出发,对简单的推理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学生不一定是按最佳方案理解的。在这里,通过实际生活和活动让学生体会排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设计情境,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能饶有兴趣地学习。除了把握好尺度,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应尽可能地挖掘、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充实、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的思想和方法并可以实际应用。 1 简单的推理1课时 2 练习二十一1课时 简单的推理。(教材第109~110页)

1.通过形式多样的猜测活动,使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儿会游戏吧,看谁猜得又对又快,好不好?小明妈妈的年龄可能是30岁,也可能是32岁。你猜是多少岁? 师:如果老师提示,小明妈妈的年龄大于31岁,你猜呢? 生:(齐)32岁。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共有两种可能,排除其中一种可能(30岁),就只能是另一个答案32岁了。 师:很聪明,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儿这样的游戏,看你能不能找到其中的窍门。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从最简单的随意猜测到简单推理,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教学例1。 师:请看题,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例1) 生1:我们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进行排除。 生2:我们已经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剩下了数学和品德与生活;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就只能是品德与生活这本书;剩下的最后一本数学书就是小刚拿了。 师: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要注意分析的条理性。看下一题。(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第1题) 生:从题中我们知道“笑笑是最轻的”,所以重5千克的是笑笑;又因为“乐乐比欢欢重”,9千克>7千克,所以重9千克的是乐乐,重7千克的是欢欢。 师:很好,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的词句来分析,这对于分析推理很重要。下面的题呢?你能解答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第2题) 生:已经知道“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说明小冬是一班的,小雨只能是二班的。 【设计意图:由于有前面几次猜测作铺垫,学生基本上都有能力独立解决“做一做”的问题,因此这个环节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10页例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全套教案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将以游戏形式为主,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等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几何直观,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1.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枯燥的数学赋予生活的气息,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集合圈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集合圈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形、文本和算式的有效结合,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了解这些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1集合................................................................ 1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测试卷九

《推理》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40分钟得分: 一、填一填。(每空3分,共33分) 1.小宇、小方和小刚三人的体重是27千克或25千克或22千克。请你猜猜他们分别多重。 2.有篮球、足球和排球各一个,下面三人各拿了一个。 明明:我拿的不是篮球,也不是足球。 贝贝:我拿的不是篮球,也不是排球。 明明拿的是();贝贝拿的是();强强拿的是()。 3.三种蔬菜:白菜、萝卜和豆角,萝卜最便宜,白菜不是最贵的,最贵的是()。 4.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及每个小方框中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及每个小方框中都只出现一次。 A应该是();B应该是();C应该是();D应该是()。 二、选一选。(共12分) 1.三位好朋友分别喜欢下象棋、跳舞、弹琴中的一种,已知甲不会象棋,也不会弹琴;丙总是需要安静地思考,乙喜欢()。 ①下象棋②跳舞③弹琴

2.桌子上有3盘鱼,小猫说:“第一盘比第三盘多3条。”大猫说:“第三盘比第二盘少5条。”第()盘鱼最少。 ①一②二③三 3.小洁、小丽和小冰三名同学共戴了2顶红帽子和1顶蓝帽子,小洁看见一人戴了红帽子,一人戴了蓝帽子。小洁戴的是()帽子。 ①红②蓝③无法确定 4.小强、小青和小玲二个人比高矮,小强不是最矮的但比小青矮,小玲没有小青高,也没有小强高。他们三人中,()最高。 ①小强②小青③小玲 三、在正确的数下面画“√”。(共8分) 1.我比1600大,我不是1699。我是: 1500 1600 1699 1987 2.3000比我小,4000比我大。我是: 4000 2836 3000 3024 四、从0?9中选合适的数字填入下面的□中。(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共6分) 五、判一判。(共6分) 方方、琪琪、天天的爸爸的职业分别是工人、军人、医生中的一个。根据下面二句话,猜一猜他们的爸爸各是什么职业。(不是的画“×”,是的画“√”) 1.方方的爸爸不是工人。 2.琪琪的爸爸不是医生。 3.方方的爸爸和琪琪的爸爸听一位军人爸爸讲当兵的故事。 方方的爸爸琪琪的爸爸天天的爸爸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练习题

二上数学一、二单元练习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第一行摆17根小棒,第二行摆9根。 (1)第一行拿走()根,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2)第二行添上()根,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3)从第一行拿()根摆到第二行,两行的小棒就同样多。 2、画一画,填一填。 (1)在第二行画●,使●比■多4个,●有()个。 ■■■■■■■■■ (23)个。 ★★★★★★★★★★★★ 4元,买这两样东西要()元,如果有50元,还剩()元。 5、小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付给售货员20元,找回13元,一本故事书()元。 6、小明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还剩()页没看。 7、篮球58元,排球比篮球便宜14元,排球()元。 8、小兔饲养小组养白兔28只,灰兔的只数比白兔多,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少,灰兔最少()只,黑兔最多()只。 二、口算下面各题。(20分) 12+47= 89-30= 91-17= 48-40+25= 73+12-71= 90-15= 29+35= 58-29= 12+29-19= 42-37+54= 三、用竖式计算。(27分) 48+29-39= 80-21+39= 67-19+36= 25+48+14= 53+28-30= 76-19-23= 四、找一找,涂一涂。(给平行四边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六、按要求分一分 分成两个三角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四、解决问题(33分) 1、车上原有42人,上车18人,下车1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5分) 2、一瓶花生油要58元,一排牛奶37元,妈妈有100元,买这两件物品,够吗?(5分) 3、小妹在家捡鸡蛋,第一天捡28个,第二天捡25个,第三天比前两天和少18个,第三天捡多少个? 4、果店里有梨31箱,芦柑比梨多15箱,芦柑有多少箱?苹果比芦柑少17箱,苹果有多少箱?(6分) 5、车场有卡车35辆,有轿车24辆,有自行车25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大全 一、长度单位 1、厘米和米 (1)厘米和米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1米=100厘米。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 (4)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2、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

2、笔算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是的数合起来后再减; (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 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 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 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