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不等式的解集 第三课时

11.3 不等式的解集  第三课时
11.3 不等式的解集  第三课时

1 值吗? (三)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第四环节:例题讲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1.判断正误: (1)不等式x -1>0有无数个解; (2)不等式2x -3≤0的解集为x ≥3

2. 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x >4; (2)x ≤-1; (3)x ≥-2; (4)x ≤6. 第六环节:课时小结会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第七环节:课外作业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不等式》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数学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三章第一二三节,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出示ppt)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基本不等式是本章最后一节,是继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线性规划之后又一工具性的知识, 它是高中数学中解决最值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赵爽弦图中面积的直观比较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在此基础上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了解分析法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其中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是从代数、几何两个方面展开,既有逻辑推理,又有直观的几何图形,使得不等式的证明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部分,自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学情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圆和三角形的基本知识,熟知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和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由于没有基础,学生会对分析法感到陌生,加上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证明中线段间的关系比较隐蔽,学生不易发现。因而本节课的难点仍然是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三:说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观察背景图形,抽象出基本不等式; 2.了解分析法的证明思路,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3.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模式

首先从背景图象出发,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再从代数、几何两个方面进行证明,然后通过例题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初步应用;最后通过课堂小结提高学生认识,加深印象。 五: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在媒体的使用上我做了以下安排: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了知识的背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分解了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步骤: 步骤一:创设问题情景,抽象重要不等式 新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重点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我设置了

(完整word)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1.3不等式的解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 2.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区分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概念,难点是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 (课本问题)燃放某中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10m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m/s,人离开的速度为4m/s,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在建立不等式之前,先让学生分析清楚问题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使人有足够的时间到达安全区域,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应大于人到达安全区域的时间。)设导火线的长度应为x cm ,根据题意,得 即x>5 2.探索交流,得出概念 1.想一想:(1)你能找出几个使不等式x>5成立的x的值吗? (2)x=5,6,8能使不等式x>5成立吗? (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对于满足x>5中的字母x,它能够取任意数吗?如果不能,它能取哪些数呢?启发学生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并从中初步体会不等式解的意义及不等式解与方程解的不同之处。) 能使不等式成立得未知数得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例如,6是不等式x>5一个解, 7,8,9,……也是不等式x>5的解。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例如不等式x-5≤-1的解集为x≤4;不等式x2>0的解集是所有非零实数。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议一议: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将不等式x>5的解集和x-5≤-1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并与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让学生用具体实数对应的点加以说明) 3.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x=2是不等式x+3<4的解; (2)x=2是不等式3x<7的解集; (3)不等式3x<7的解是x=2; (4)x=3是不等式3x≥9的解。

第3讲 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不等式学生

第3讲 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不等式 [玩前必备]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1)作差法???? ? a - b >0?a >b a -b =0?a =b a - b <0?a 1?a >b a b =1?a =b a b <1?a 0) 3.基本(均值)不等式ab ≤ a +b 2 (1)基本(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 >0,b >0.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4.几个重要的不等式 (1)a 2+b 2≥2ab (a ,b ∈R ).(2)b a +a b ≥2(a ,b 同号).

(3)ab ≤????a +b 22 (a ,b ∈R ).(4)a 2 +b 2 2≥ ????a +b 22(a ,b ∈R ). 5.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设a >0,b >0,则a ,b 的算术平均数为a +b 2,几何平均数为ab ,基本(均值)不等式可叙述 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6.利用基本(均值)不等式求最值问题 已知x >0,y >0,则: (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 +y 有最小值是2p .(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x +y 是定值p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y 有最大值是p 2 4 .(简记:和定积最大) [玩转典例] 题型一 不等式的性质应用 例1 (1)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ab >0,a >b ,则1a <1 b ; ②若a >b ,c >d ,则a -c >b -d ; ③对于正数a ,b ,m ,若a Q B .P ≥Q C .P b ,且1a >1 b ,则a >0,b <0 B .若a >b ,b ≠0,则a b >1 C .若a >b ,且a +c >b +d ,则c >d D .若a >b ,且ac >bd ,则c >d

高中数学第三章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

课题: §3.4 2a b +≤ 第3课时 授课类型:习题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2 a b +≤;会用此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会应用此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2a b +≤ ,并会用此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3.情态与价值: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教学重点】 2 a b +≤,会用此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会用此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 【教学难点】 利用此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1.基本不等式:如果a,b 是正数,那么 ).""(2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 a 22 a b +≤求最大(小)值的步骤。 2.讲授新课 1)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例1 已知m>0,求证 24624m m +≥。 [思维切入]因为m>0,所以可把24m 和6m 分别看作基本不等式中的a 和b, 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 [证明]因为 m>0,,由基本不等式得 24 6221224m m +≥==?= 当且仅当24m =6m ,即m=2时,取等号。 规律技巧总结 注意:m>0这一前提条件和 246m m ?=144为定值的前提条件。 3.随堂练习1 [思维拓展1] 已知a,b,c,d 都是正数,求证()()4ab cd ac bd abcd ++≥.

[思维拓展2] 求证22222()()()a b c d ac bd ++≥+. 例2 求证:473 a a +≥-. [思维切入] 由于不等式左边含有字母a,右边无字母,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无法约掉字母a,而左边44(3)333 a a a a +=+-+--.这样变形后,在用基本不等式即可得证. [证明] 443(3)333733a a a +=+-+≥==-- 当且仅当43 a -=a-3即a=5时,等号成立. 规律技巧总结 通过加减项的方法配凑成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2)利用不等式求最值 例3 (1) 若x>0,求9()4f x x x =+ 的最小值; (2)若x<0,求9()4f x x x =+的最大值. [思维切入]本题(1)x>0和94x x ?=36两个前提条件;(2)中x<0,可以用-x>0来转化. 解 1) 因为 x>0 由基本不等式得 9 ()412f x x x =+≥==,当且仅当94x x =即x=32时, 9()4f x x x =+取最小值12. (2)因为 x<0, 所以 -x>0, 由基本不等式得: 99 ()(4)(4)()12f x x x x x -=-+=-+-≥==, 所以 ()12f x ≤. 当且仅当94x x -=- 即x=-32时, 9()4f x x x =+取得最大-12. 规律技巧总结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个项必须为正数,若为负数,则添负号变正. 随堂练习2 [思维拓展1] 求9()45 f x x x =+ -(x>5)的最小值.

学习资料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doc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授课人教学对象七年级科目数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通过实际问题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2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3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 2.2数学思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能力,领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 2.3解决问题:通过经历不等式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分组活动探索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

1.3 不等式的解集-

§1.3 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这些概念的含义. 3.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2.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有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一张 记作(§1.3 A)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推导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讨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找一位同学简单地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很好. 在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后,我们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知道了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大家还记得这些概念吗? [生]记得. 能够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师]非常好.上节课我们用类推的方法,仿照等式的基本性质推导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不能按此方法推导出不等式的解和解不等式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 Ⅱ.新课讲授 1.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式. 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 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以0.02 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 m/s ,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师]分析:人转移到安全区域需要的时间最少为4 10秒,导火线燃烧的时间为10002.0?x 秒,要使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必须有:10002.0?x >4 10. 解:设导火线的长度应为x cm ,根据题意,得 10002.0?x >4 10 ∴x >5. 2.想一想 (1)x =5,6,8能使不等式x >5成立吗? (2)你还能找出一些使不等式x >5成立的x 的值吗? [生](1)x =5不能使x >5成立,x =6,8能使不等式x >5成立. (2)x =9,10,11…等比5大的数都能使不等式x >5成立. [师]由此看来,6,7,8,9,10…都能使不等式成立,那么大家能否根据方程的解来类推出不等式的解呢?不等式的解唯一吗? [生]可以.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如6、7、8都是x >5

第3讲 基本不等式

第3讲 基本不等式 一、知识梳理 1.基本不等式:ab ≤ a +b 2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 ≥0,b ≥0.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3)其中a +b 2称为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b 称为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 [点拨] 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忽略某个条件,就会出错.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已知x ≥0,y ≥0,则 (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 +y 有最小值是2p .(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y 有最大值是s 2 4.(简记:和定积最大) [点拨] 在利用不等式求最值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若必须多次使用,则一定要保证它们等号成立的条件一致. 常用结论 几个重要的不等式 (1)a 2+b 2≥2a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2)ab ≤? ?? ??a +b 22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3)a 2+b 22≥? ????a +b 22(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4)b a +a b ≥2(a ,b 同号),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二、教材衍化 1.设x >0,y >0,且x +y =18,则xy 的最大值为( ) A .80 B .77 C .81 D .82

解析:选C .xy ≤? ????x +y 22= ??? ?1822 =81,当且仅当x =y =9时等号成立,故选C . 2.若把总长为20 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场地,则矩形场地的最大面积是________. 解析:设矩形的长为x m ,宽为y m ,则x +y =10,所以S =xy ≤? ?? ??x +y 22 =25,当且仅 当x =y =5时取等号. 答案:25 m 2 一、思考辨析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函数y =x +1 x 的最小值是2.( ) (2)ab ≤???? a + b 22 成立的条件是ab >0.( ) (3)“x >0且y >0”是“x y +y x ≥2”的充要条件.( ) (4)若a >0,则a 3+1 a 2的最小值是2a .( ) 答案:(1)× (2)× (3)× (4)× 二、易错纠偏 常见误区| (1)忽视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 >0且b >0; (2)忽视定值存在; (3)忽视等号成立的条件. 1.若x <0,则x +1 x ( ) A .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 B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2 C .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 D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2 解析:选D .因为x <0,所以-x >0,-x +1 -x ≥21=2,当且仅当x =-1时,等号成立,所以x +1 x ≤-2. 2.若x >1,则x +4 x -1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x +4x -1=x -1+4 x -1+1≥4+1=5. 当且仅当x -1=4 x -1 ,即x =3时等号成立.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集。 2、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及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满足什么条件? 解:设车速是x千米/时,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表示这个关系: (1)汽车行驶50千米的时间<_______. (2)汽车2/3小时(即40分钟)走过的路程______50.从而得到两个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不等式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在2 50 3 x>中,当x=76,x=75,x=72,x=70时,不等式是否成立?76,75,72,70哪些是 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不等式2 50 3 x>的解有多少?它的所有解组成解的集合,怎样表示它的解集? 【教学说明】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新知.对问题2教师要时时点拨,要参与学生之间去讨论,在用数轴表示x>75时,要使用空心圆圈,务必要强调这一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1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思考2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归纳结论】 1.定义:用“<”或“>”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3.4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

3.4 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不等式,它是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在前几节课刚刚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线性规划问题,这些内容为本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为今后解决最值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探究,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重要不等式,并通过类比的和代换的思想得到基本不等式,让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 2. 从结构、形式等方面进一步认识基本不等式; 3. 经历由实际问题推导出基本不等式,在回归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体会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体验到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认识基本不等式。 难点: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使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求最值问题时的条件的认识。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平方、开方、勾股定理、圆、射影定理等概念,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及其性质,加上刚学过的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性质,学生对不等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本节内容,变换灵活,应用广泛,条件有限制,考察了学生属性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对学生能灵活应用数

不等式第5课时

第5课时一元二次不等式应用题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 1.学会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和方法 【课堂互动】 精典范例 例1.用一根长为100m的绳子能围成一个面积大于600m2的矩形吗? 当长、宽分别为 多少米时, 所围成矩形的面积最大? 【解】 见书. 例2. 某小型服装厂生产一种风衣, 日销货量x件与货价P元/件之间的关系为P=160-2x , 生产x件所需成本为C=500+30x元. 问: 该厂日产量多大时, 日获利不少于1300元? 见书. 例3:汽车在行驶中, 由于惯性的作用, 刹 车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 我们称这段距离为“刹车距离”, 刹车距离是 分析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个限速为40km / h的弯道上, 甲、 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 发现情况不对, 同时 刹车, 但还是相碰了, 事后现场勘查测得甲车 的刹车距离略超过12m , 乙车的刹车距离略 超过10m , 又知甲、乙两种车型的刹车距离s ( m )与车速x ( km / h )之间分别有如下关系: s甲= 0.1x+0.01x2, s乙=0.05x+0.005x2, 问甲、乙 两车有无超速现象? 【解】 见书. 听课随笔

思维点拔: 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 2.解题(设,列,解,答) 3.回顾(变量范围与实际情况要一致) 追踪训练 1.制作一个高为20cm 的长方体容器,其底面矩形的长比宽多10cm ,并且容器的容积不得少于40003cm ,则底面矩形的宽至少应为 10 ㎝. 2.某工厂的三年产值的年增长率情况依次为:第一年至少为a%,第二年至少为b%,第三年至少为c%,则这三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3.某渔业分司年初用98万元购买一艘捕鱼船, 第一年各种费用12万元, 以后每年都增加4万元, 每年捕鱼收益50万元. (1)问第几年开始获利? (2)若干年后, 有两种处理方案: ①年平均获利最大时, 以26万元出售该渔船; ②总纯收入获利最大时, 以8万元出售该渔船, 问哪种方案最合算? (提供公式: a>0 , x>0时, x+x a ≥2a (当且仅当x=x a 时取等号) 略解:(1)设第n 年开始获利,则可得到:04920<+-n n ,解后知第3年开始获利. (2)方案一:7年净获利110元. 方案二:10年净获利110元. 故方案一最合算. 【选修延伸】 分段函数模型 某企业生产一种机器的固定成本为0.5万元, 但每生产100台时又需可变成本0.25万元, 市场对此商品的年需求量为500台, 销售收入函数为R(x)=5x -21x 2 (万元) (0≤x ≤5). 其中x 是产品售出的数量(单位: 百台) (1)把利润表示为年产量的函数; (2)年产量为多少时, 企业所得的利润最大? (3)年产量为多少时, 企业才不亏本? 略解:(1)设利润为y ,则 ?????>-≤≤-+-=)5(412)50(5.075.45.02x x x x x y (2)当且仅当419=x 时,y 的最大值为32345万元. (3)由0>y ,解得 485625.2175.4≤≤-x 即481.0≤≤x 答:略. 思维点拔: 不要忽视对x>5的讨论,故建立的是一个分段函数的模型。 听课随笔 【师生互动】

第三节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应用-学而思培优

第三节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应用 一、课标导航 二、核心纲要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1)去分母: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注: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个整体,含有多项式时应加上括号. (2)去括号: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注: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不等式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不等式的另一边; 注:①移项要变号;②不要丢项. (4)合并同类项:把不等式化成ax >b (或彻(或a b x <). 注:①不要把分子、分母位置颠倒;②当a<0时,系数化1要变号.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1)审:审清已知、未知及关键字词和语句; (2)找:找出题目中的不等关系; (3)设:设适当的未知数; (4)列:列不等式; (5)解:解不等式; (6)答:检验是否符合题意,作答. 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1)-元一次不等式的特殊解; (2)-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 *(3)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 对于不等式ax >b , ①若a>0,则;a b x > ②若a<0,则;a b x < ③若a=0,b<0,则不等式的解集是任意实数; 若a-0,b≥O,则不等式无解. * (4)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a>O ). ①l x la 的解集是x<一a 或x>a. 注:可利用数轴来确定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解. 4.数学思想

(完整word版)2018届高考数学(文)大一轮复习检测第六章第3讲基本不等式Word版含答案

第3讲 基本不等式 , [学生用书P115]) 1.基本不等式ab ≤a +b 2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 ≥0,b ≥0.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2.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设a >0,b >0,则a ,b 的算术平均数为a +b 2 ,几何平均数为两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 已知x >0,y >0,则 (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 +y 有最小值是(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x +y 是定值p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y 有最大值是p 2 4 .(简记:和定积最大)

1.辨明两个易误点 (1)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一正,二定,三相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连续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要求每次等号成立的条件一致. 2.活用几个重要的不等式 a 2+ b 2≥2ab (a ,b ∈R );b a +a b ≥2(a ,b 同号且都不为0); ab ≤ ????a +b 22(a ,b ∈R );????a +b 22≤a 2+b 22(a ,b ∈R ). 3.巧用“拆”“拼”“凑” 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时,要特别注意“拆”“拼”“凑”等技巧,使其满足基本不等式中“正”“定”“等”的条件. 1.教材习题改编 将正数m 分成两个正数a 与b 之和,则ab 的范围为( ) A .(0,m 22] B .(0,m 2 4] C .[m 22,+∞) D .[m 24,+∞) B [解析] a +b =m ≥2ab , 所以ab ≤m 2 4 ,故选B.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基本不等式教案第一课时

第 周第 课时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星期 ) 课题: §3.4 2 a b + 第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2 a b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2 a b +≤等号成立条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2 a b +≤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 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 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 等关系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 系。 2.讲授新课 1.问题探究——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 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222a b ab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222a b ab +=。 2.总结结论:一般的,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结论的得出尽量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2 22)(2b a ab b a -=-+ 当22,()0,,()0,a b a b a b a b ≠->=-=时当时 所以,0)(2≥-b a ,即.2)(22ab b a ≥+

第6篇第3讲基本不等式

第3讲 基本不等式 A 级 基础演练(时间:30分钟 满分:5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2013·宁波模拟)下列函数中,最小值为4的个数为 ( ). ①y =x +4x ;②y =sin x +4sin x (0

当x=1-x,即x=1 2时取等号. 答案 B 4.函数y=x2+2 x-1 (x>1)的最小值是(). A.23+2 B.23-2 C.2 3 D.2 解析∵x>1,∴x-1>0, ∴y=x2+2 x-1 = x2-2x+1+2(x-1)+3 x-1 =(x-1)2+2(x-1)+3 x-1 =(x-1)+ 3 x-1 +2≥23+2. 当且仅当x-1= 3 x-1 ,即x=3+1时取等号. 答案 A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5.(2012·黄冈二模)若a,b是正数,则a+b 2,ab, 2ab a+b , a2+b2 2这四个数 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 解析∵a,b是正数,∴2ab a+b ≤ 2ab 2ab ≤ab, 而ab≤a+b 2,又a 2+b2≥2ab, 所以2(a2+b2)≥(a+b)2,∴a+b 2≤ a2+b2 2. 故2ab a+b ≤ab≤ a+b 2≤ a2+b2 2. 答案2ab a+b ≤ab≤ a+b 2≤ a2+b2 2 6.(2013·北京朝阳期末)某公司购买一批机器投入生产,据市场分析,每台机器生产的产品可获得的总利润y(单位:万元)与机器运转时间x(单位:年)的关系为y=-x2+18x-25(x∈N*),则当每台机器运转________年时,年平均利润最大,最大值是________万元.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第121-123页本课为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定条件列不等式. 2.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不大于”等数学术语. 3.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能举出一个不等式的几个解并且会 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某个不等式的解. 4.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化的能力,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独立克服困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有一定收获.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和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能正确列出不等式. 四、教学难点 准确应用不等号,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尺。 六、教学方法 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遵循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归纳——发现的学习 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我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法,使学生能够在 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就近发展区得到最大收获。 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基本不等式》第2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 2a b ab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基本不等式2 a b ab +≤ ;会应用此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个例题的研究,进一步掌握基本不等式2a b ab +≤ ,并会用此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3.情态与价值: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教学重点】 基本不等式2 a b ab +≤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基本不等式2 a b ab +≤求最大值、最小值。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1.重要不等式: 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2.基本不等式:如果a,b 是正数,那么).""(2 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 a b a b a , 2 为+的算术平均数,称b a ab ,为 ab b a a b b a ≥+≥+2222和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a,b 都是实 数,而后者要求a,b 都是正数。 2.讲授新课 例1(1)用篱笆围成一个面积为100m 2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段长为36 m 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 m ,则xy=100,篱笆的长为2(x+y ) m 。由2 x y xy +≥, 可得 2100x y +≥, 2()40x y +≥。等号当且仅当x=y 时成立,此时

1.3不等式的解集

1.3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请学生举例说明) 2.用不等式表示: (1)x的3倍大于1;(2)y与5的差大于零; (3)x与3的和小于6;(4)x的小于2. (3)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3<6是否成立? -4,3.5,-2.5,3,0,2.9. ((2)、(3)两题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 一、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 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不等式x+3<6,除了上面提到的,-4,-2.5,0,2.9是它的解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若有,解的个数是多少?它们的分布是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利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研究.具体作法是,在数轴上将是x+3<6的解的数值-4,-2.5,0,2.9用实心圆点画出,将不是x+3<6的解的数值3.5,4,3用空心圆圈画出,好像是“挖去了”一样.如下图所示) 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寻求不等式x+3<6的解的关键值是“3”,用小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成立;用大于或等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不成立.即能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是小于3的所有数,用不等式表示为x<3.把能够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所有x值的集合叫做不等式x+3<6的集合.简称不等式x+3<6的解集,记作x<3. 最后,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补充) 一般地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一般有无限多个解.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启发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3<6的解集x<3呢?(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数轴表示一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黑板上板演的结果做讲解) 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表示解集x<3.如下图所示. 由于x=3不是不等式x+3<6的解,所以其中表示3的点用空心圆圈标出来.(表示挖去x=3这个点) 记号“≥”读作大于或等于,既不小于;记号“≤”读作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 例如不等式x+5≥3的解集是x≥-2(想一想,为什么?并请一名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 即用数轴上表示-2的点和它的右边部分表示出来.由于解中包含x=-2,故其中表示-2的点用实心圆点表示. 此处,教师应强调,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别是用空心圆圈“。”还是用实心圆点“.”,是左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