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盛唐之音_的声韵辨析

_盛唐之音_的声韵辨析
_盛唐之音_的声韵辨析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辨析

“盛唐之音”的声韵辨析张 毅 

孙春青(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1)

摘要:“盛唐之音”是时代的强音、唐诗的骄傲,高 在《唐诗正声》里标举的“声律纯完”,是对盛唐

诗歌美学特质的提炼,确立了有明一代“诗必盛唐”的审美理想。明人以体格声调论唐诗,试图将盛唐诗

妙不可言的声韵落实为有章可循的诗法,造成得其皮毛而失其精神的流弊。若专就诗的兴象风神而言,

盛唐之音所表现的高蹈流走的生命情韵,能直接呈现于读者的感觉与想像里,宛若空中之音、镜中之花,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韵外之致,也就是神韵。

关键词:盛唐之音;唐诗;格调;神韵

中图分类号:I206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5)0620047206

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随着“以盛唐为法”和“诗必盛唐”思潮的形成,人们对于完美体现唐人之生命情调和青春活力的盛唐诗歌充满了神往,称为“盛唐之音”。但如何才能在诗歌创作中重现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唐诗天籁,“盛唐之音”究竟包涵哪些具体的内容?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明人对“盛唐之音”的认识,集中在声调的体格分析与情韵的审美辨别两个方面,并呈现出由“格调”向“神韵”过渡的发展趋向,即由体格声调的模拟转向对盛唐诗兴象风神的赞美。这是值得注意的诗学思想,可以此为线索展开对盛唐诗的声韵辨析。

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倡导诗歌创作要“以盛唐为法”,这种观念可追溯到严羽的《沧浪诗话》,而以明初高 的《唐诗品汇》表述得最为明确。这部书以世次为纬线,以人物、诗歌品评为经线,构建起完整的唐诗学体系,做到了“别体制之始终”和“审音律之正变”。为了更精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的美学特质,高 又拈出“声律纯完”作为别裁标准,历时数载完成了《唐诗正声》的编选,以盛唐诗歌为“正声”,所谓“以正声采取者详乎盛唐也,次初唐、中唐,元和以还间得一二声律近似者,亦随类收录,若曰以声韵取诗,非以时代高下而弃之,此选之本意也。”[1](卷首《唐诗正声

凡例》

)是书共二十二卷,盛唐占了八卷,从入选诗人与篇目的比例和人均入选量来看,盛唐诗占了绝对优势,体现了选家对“盛唐之音”的独到认识。

诗歌的声律关乎体制。朱权在《西江诗法》中说:“体制声音,二者居先。无体制,则不师古,无收稿日期:2005206207

作者简介:张毅(1957—

),男,云南曲靖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孙春青(1974—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论研究。?74?2005年第6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声响,则不审音。故诗家者流往往名世者率以此道也。”[2](p.568)他以为“唐人律诗,只是眼前景物

眼前说话,即事起兴写将出来,便自有高下。有清新富丽者,有雄浑飘逸者,有纤巧刻削寒陋者。体制不一,音节亦异。大抵学者要分别得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及宋、元人诗,某也如何,某也如是。看得多,识得破,吟咏得到,审其音声,则而象之,下笔自然高古。”[2](p.568)这似乎是明初诗坛的一种共识。高 在《唐诗正声》自序中说:“尝谓风骚辍响,五言始兴,汉氏既亡,文体乃散,魏晋作者虽多,不能兼备诸体,齐梁以还无足多得。声律纯完,上追风雅而所谓集大成者,唯唐有以振之。因编

《唐诗品汇》一集,自贞观迄于龙纪三百年间,观时运之废兴,审文体之变易。”

[1](卷首)由此可知,他编《品汇》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有唐一代诗歌体制的发展变迁,其着眼点在于“史”的描述,难免造成“博而寡要,杂而不纯”的局面。为了总其“要”,炼其“纯”,他以《品汇》为基础而择优编成《唐诗正声》,以“得性情之正”的“声律纯完”者为唐诗的正声。

正声即正音,其说来自元人杨士弘编的《唐音》。作为唐诗选本,《唐音》以“体制声响”为分类标准,把唐诗分为“始音、正音、遗响”等类别,可谓别出心裁,但是具体的选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 所批评的:“李、杜大家不录,岑、刘古调微存,张籍、王建、许浑、李商隐律诗载诸正音,渤海高

适、江宁王昌龄五言稍见遗响。”[3](《唐诗品汇总叙》)事实上,《唐音》不止是不录李、杜两位大诗人,中

唐的大家韩愈也没有著录。出于把诗史补充完整的考虑,高 在《唐诗品汇》中补入了韩愈,但是在《唐诗正声》里仍然把韩愈排除了。他对韩愈五古的界定是:“风骨颇逮建安,但新声不类,此正中之

变也。”[3](p.51)认为韩愈诗歌中突兀排?的“新声”并非正格,所以一首未录。虽然盛唐诗中不乏风骨凛然的作品,但高 似乎更推崇那些雅正平和的声韵圆融之作,他对“声律纯完”的重视超越了时段的限制。从诸体入选的诗歌数量来看,《唐诗正声》选五古最多,其中又以李、杜二家入选最多。高 说:“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傍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陈子昂与太白列在正宗,刘长卿、钱起、韦柳与高岑诸人同在名家者是也。”[3](《唐诗品汇凡例》)但在《唐诗正声》所选的七绝里,中晚唐

诗人的入选量超过了盛唐诗人,高 以“尚有盛时之余韵”为由,将刘禹锡、张籍、韦庄等中晚唐诗人的作品选入“正音”里。如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卷二二)此诗情韵深婉,其兴象带有晚唐格调,与盛唐诗明显不同;但因其韵调低昂互节而流转自然,符合高 对声调纯完的要求,所以也被列为正声。

盛唐诗人中,李白与杜甫,谁堪称“盛唐之音”的典型?这是有争议的问题。高 在《唐诗正声》里说:“李、杜大家,或以为不当选,或曰李可选而杜不可选,杜诗史也,非词人才子等,虽然,唐三百年诗如子美者几何?子美凌轹沈、宋,与太白并驱,而高、岑辈实相羽翼,可谓唐诗之大备矣,今既曰唐诗选,岂敢与此乎阙,故予所取者非旧选所常取,予于欲离欲近而取之矣。观诗至子美则又当刮

目。”

[1](卷首)他认为李诗可选,杜诗不可选,似有扬彼抑此的意思。后人遂议论纷纭,或以为扬李抑杜,或以为扬杜抑李。李濂《唐李白诗序》说:“李白者,唐开元、天宝间诗人之冠也。诗至开元、天宝间为最盛。若杜工部、孟襄阳、高渤海、岑嘉州、王右丞、储御史、王江宁、李颀、常建者,皆声振艺林,言中金石,彬彬乎一代之英也,故世称盛唐十大家云。孟、高而下诸子,白与之同时,并称能言,才非白放,罔敢颉颃。独工部与白齐名,世称‘李杜’,自唐宋以来,评者无少轩轾。国朝洪武初,新宁高

编次《唐诗品汇》,允有赏鉴,乃收白于‘正宗’,而杜甫独为‘大家’,微意可概见矣。”

[4](卷首)从高对杜诗的去取来看,所选多为情感沉郁、意味深厚的作品,于杜甫叙事性较强的诗作只录入了一

小部分,对杜甫的七绝一首也没有选。他在《唐诗品汇》中就曾说“杜少陵所作虽多,理趣甚异”

[3](p.428),认为杜诗七绝多涉议论,与盛唐诗歌的情声并茂有所不同,所以置之于“羽翼”,到了编《唐诗正声》则干脆不选了。

高 以“声律纯完”作为别裁伪体的标准,既排除了中唐韩愈求怪求奇之新声,还排除了杜甫言史、言理而缺少艺术魅力的诗作,精炼了对“盛唐之音”的诗史定位。他明确了有明一代“诗必盛唐”?84?2005年第6期

的诗美理想,除强调性情雅正、词旨幽邃,意境浑然天成外,尤为重视其圆融流转的声调之美,并以此为唐诗中的正音。

明初诗论家对“音律正变”和“体制始终”的重视,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唐诗的音乐性,倾向于就具体的体格声调来把握“盛唐之音”,并将其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到了明中叶,李东阳、李梦阳等作家以声韵论诗而重格调,力求进一步将诗之体格声调落实为可学习操练的诗歌技法,于是“格调”说风行一时。

“格调”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被大量使用了,原为音乐术语,指词曲的宫腔声调。王灼《碧鸡漫志》记载:“(唐开元年间)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

促龟年歌。”[5](p.144)将音乐的调高和调式称为格调。胡祗?《诸宫调》云:“谈锋衮衮决悬河,嚼徵

含宫格调多。唱到至元供奉曲,篆烟风细蔼春和。”[6](卷七)也是就宫腔声调而言。将“格调”一词扩展到诗论领域,一般泛指诗的体格声调,明人以“格调”论诗时,即偏重于诗的体格和音韵,有就声律言格调的倾向。李东阳《麓堂诗话》说:“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

一,乃为有得。”[7](p.1371)这个关于“格调”的解说非常重要,体现了以体格、声调论诗的初步结合。

诗之“调”,指的是有格律可循的诗歌声韵和音调,所谓“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听之者不问而知其为吴为越也。汉以上古诗弗论,所谓律者,非独字数之同,而凡声之平

仄,亦无不同也。然其调之为唐为宋为元者,亦较然明甚”[7](p.1379)。诗之格律虽不变,而“调”却是

有时代性的,且不说古调、唐调之间有差异,唐调、宋调、元调之间也存在着不同。李东阳说:“唐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惟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响与格律正相称。回视诸作,

皆在下风。然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为杜学也。”[7](p.1373)主张“调”与“格”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他认为作诗最可行的是先要合乎诗“格”,故模拟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其次要选择好诗歌的声调,以为“宫”声是最合适的调,也是最容易把握的。

格调论者似乎特别注重诗歌的音乐性特征,李东阳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他说:“陈公父论诗专取声,最得要领。潘祯应昌尝谓予诗宫声也,予讶而问之,潘言其父受于乡先辈曰:‘诗有五声,全备者少,惟得宫声者为最优,盖可以兼众声也。李太白杜子美之诗为宫,韩退之之诗为角,以此例之,虽百家可知也。’予初欲求声于诗,不过心口相语,然不敢以示人。闻潘言,始自信以为昔人先得

我心,天下之理,出于自然者,固不约而同也。”

[7](p.1373)主张以宫调为正声,而以角徵为别调,这也是盛唐正声不同于中晚唐风调的地方。李东阳之所以如此重视诗的音乐审美效果,原因在于他认为音律声调是诗人“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他说:“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为之,则撑拄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馀,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7](p.1376)基于此,他对诗“法”的认识也较宏通,以为“今泥古诗之成声,平侧短长,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非惟格调有限,亦无以发人之情性。若往复讽

咏,久而自有所得,得于心而发之乎声,则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矣。”

[7](p.1370)他从创作实践中体会到,诗歌格调欲宛转悠扬,须把握好字实调虚之间的分寸。盖“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其开合呼唤,悠扬委曲,皆在于此。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复可振,亦当深戒,此予所独得者。”[7](p.1376)若作诗像唐人一样虚实相间,似更容易使诗歌作品具有声韵圆融的音乐美。

到了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及其周围的诗人试图以盛唐诗歌的“高格”、“逸调”来使诗坛振?94?2005年第6期

作。李梦阳《缶音序》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

[8](卷五二)他反对单纯追求声调的“俊亮”,要求诗格高古而韵调飘逸。其《潜虬山人记》云:“夫诗有七难:格古,

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8](卷四八)他在《驳何氏论文书》中又

说:“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者格,宛亮者调,沉着、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而发于辞,辞之畅者其气也,中和者气之最也。夫然,又华之以色,永之以味,溢之以香,是以古之文者,一挥而众善具也。然其翕辟顿挫,尺尺而寸寸之,未始无法也,所谓圆规而方矩者也。”[8](卷六二)在浅显的诗法层面上,“格”与“调”是直接相通的,对字句篇法及起结的要求,即“格”的规范的实现,结果将导致诗歌声“调”方面的变化。从较高的审美层面讲,“格”与“调”所涵盖的范围虽比较广,但最终会指向盛唐诗歌艺术的理想境界。如顾是李梦阳的羽翼,曾经批点《唐音》,以声调是否雄浑、骨力是否遒劲作为盛唐之音的标准。他评岑参《和贾至早朝》说:“岑参最善七言,具意音律

不减王维,乃盛唐宗匠。”[9](卷八)但言其《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求安超禅师房》却说:“此篇音律柔缓,

独似中唐。”

[9](卷八)以是否具备气格骨力来划分盛唐诗与中唐诗。以音调论诗和以气格论诗是有区别的,以至在“格调”论者间也产生意见分歧。如李攀龙曾经选《唐诗删》,论诗标举“盛唐气格”,倡导尊法盛唐。其《选唐诗序》云:“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七言古诗唯杜子美不失初唐气格,而纵横有之;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至如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五言律、排律诸家概多佳句,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臻其妙,即

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10](卷一O )以是否具备悲壮慷慨的气格、响亮整肃的音律作为选诗标

准,去取颇为严苛。吴芳《唐诗直解序》说他:“于五七言古,黜子昂而推子美;五七言律,妙王维而暨李颀;至于五七言绝句,独尊谪仙为有唐三百年一人。意在论列诸公体格,分别盛晚风气。”[11](卷首)故李攀龙选唐诗,黜才华而尚气格,多取自己喜好的格峭调响之作。就“格调”言盛唐之音,好处是在作诗时有法可依,便于体格声调方面的模仿,但极易产生得其皮毛而遗其精神的流弊。从李东阳、李梦阳到李攀龙,都是诗必盛唐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主张从可以规模的体格入手,从可揣摩的音调入手,使诗歌创作成为有章可循的诗法演练。在诗歌创作上,李攀龙与李梦阳是一样的,以盛唐诸家为师法对象,陈卧子说他:“七言古实源李颀,而雄整过之。五律杂出盛唐诸家,精工雄浑,一字不苟,前人所难。七律有王维之秀雅、李颀之流丽,而有加以整

练,高华沉浑,固为千古绝调。”

[12](卷五一)李攀龙对盛唐诸公字模句拟,甚至将唐人作品只改动几个字便据为己有。钱谦益甚恶其所为,在《列朝诗集小传》中痛斥道:“七言今体,承学师传,三百年来,推为冠冕,举其字则五十余字尽之矣,举其句则数十句尽之矣。……刻画雄词,规模秀句,沿李颀之余波,指少陵为颓放,昔人所以笑抚帖为从门,指偷句为钝贼也。”[13](p.429)作诗一味规摹前贤,字正腔圆而缺乏生气,类于优孟衣冠者所为。此为模拟而非创作,犹如剪彩成花与出水芙蓉,二者决不相类。

盛唐诗唯在兴趣的风骨情韵,虽与其体格声调相关,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不能仅就格律言盛唐之音。从以声论诗的格调说向以兴象言诗的神韵说过渡,体现出明人对“盛唐之音”的认识深化,在这方面王世贞、胡应麟等人的诗论主张无疑是有代表性的。

王世贞早年曾经说过:“夫诗之体莫悉于唐,而唐莫征于初盛,自武德而景龙者初也;自开元而至德者盛也;大历之半割之矣。初则由华而渐敛,以态韵胜;盛则由敛而大舒,以风骨胜。”[14](卷五三)已领会到盛唐诗的风华正茂,故言其以兴象风骨取胜。他在《徐汝思诗集序》中说:“盛唐之于诗

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故曰盛唐其则也。”

[14](卷六五)气?05?2005年第6期

?

15?2005年第6期

夕临摹,则风骨高华,句法宏赡,音节雄亮,比偶精严。次及盛唐王岑孟李,永之以风神,畅之以才

气,和之以真澹,错之以清新。然后归宿杜陵,究竟绝轨,极深研几,穷神知化,五言律法尽矣。”

[17](p.58)应该在掌握体制声调的规范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领略盛唐诸公的“风神”、“才气”及其表现方式,才能把难以言说的神韵传达出来。所谓“初唐七言古以才藻胜,盛唐以风神胜;李杜以气概胜,而才藻风神称之,加以变化灵异,遂为大家。宋人非无气概,元人非无才藻,而变化风神,邈不复

睹。固时代之盛衰,亦人事之工拙耶?”

[17](p.55)其对盛唐诗歌以兴象风神取胜的理解已较为全面。用神韵来揭示盛唐之音的美感特质,实际上是回归到严羽讲的“兴趣”说。严羽以为:“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19](p.24)胡应麟则强调:“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行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

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故法所当先,而悟不容强也。”

[17](p.100)通过对“镜花水月”的分解,辨证地阐释了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表现形式,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升华,二者不即不离,共同构成盛唐诗歌的审美特质。

诗之“神韵”是诉诸直觉的幻美,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犹如空中之音、镜中之花,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故盛唐诗的“兴象风神”要靠妙悟去心领神会。胡应麟说:“汉唐以后谈诗者,吾于宋严羽卿得一悟字,于明李献吉得一法字,皆千古词场大关键。第二者不可偏废,法而不悟,如小僧缚律;悟

不由法,外道野狐耳。”

[17](p.100)就明人对盛唐之音的追寻而言,是一个力求将审美妙悟与具体诗法相结合的过程。许学夷说:“盛唐诸公律诗,得风人之致,故主兴不主意,贵婉不贵深(谓用深意,非情深也),冯元成谓‘得风人之旨而兼词人之秀’是也。子美虽大而有法,要皆主意而尚严密,故于雅

为近,此与盛唐诸公,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20](p.183)“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

曰:盛唐诸公惟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

沉着耳。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

[20](p.214)虽然这些话头全来自严羽,但也有明人自己的体会在。

从高 以“声律纯完”作为别裁标准,到李东阳、李梦阳等人用“格调”论唐诗,以至王世贞、胡应麟等人顷心于盛唐诗的“神韵”,明人对盛唐之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走近诗歌审美本体的过程。他们由声调辨析进入具体而微的诗法,再试图超越有限的声韵体格限制,走向无迹可寻的诗美感悟,尽管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住盛唐诗歌的韵外之致,但确实是越来越靠近诗歌艺术的理想境界了。对“盛唐之音”的辨析,应以声律为具体入手处,但要以其内在的生命情韵为核心,若只是规模盛唐诗的格调而不能把握其神韵,就会使“盛唐之音”变成了无生气的艺术化石,成为绝响。祛除此弊的惟一途径,就是要注重审美体验,靠直觉把握盛唐诗所表达的那种永远新鲜的感性经验,那种能激动人心灵的浓郁情韵和青春气息。胡应麟体制格调与兴象风神并重的观点,既尊重了诗歌的创作实际,又兼顾了唐诗的美感特质,可作为走向盛唐诗歌艺术殿堂的路标。

参考文献:

[1](明)高 .唐诗正声[M].明嘉靖何城重刻本.

[2]吴文治.明诗话全编[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明)高 .唐诗品汇[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明)李濂.唐李白诗[M].明正德李濂自刻本.

[5]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6](明)胡祗?.紫山大全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转第69页)

?25?2005年第6期

[23]徐规.

王禹事迹著作编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4]赵汝愚.宋名臣奏议[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克罗齐.历史的理论和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26]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7]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A Preliminary Approach to the Song

Dynasty ’s Policy on H istoriography and Its N ature

Wang Shengen

(H istory C ollege ,Nankai University ,T ianjin 300071,China )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 ,the ruling class ’will and aspirations was reflected in historiography ,since they determined the strat 2egy ,purpose and demands of historical studies.In the sui and T ang dynasties ,private records of state history was prohibited ,thus in law the spher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was limited.The S ong dynasty continued practicing this policy ,and furtherm ore determined C on fucius m orality as the guiding line for history w orks ,demanded history 2writing serving for political reality.The nature of this kind of historiography policy is reflected in its abs olute m onopoly and obvious functionism in the ruling class ’hands.They wanted to incorporated history into their ruling course and served as an instrument of maintaining and cons olidating their regimes.This pol 2icy prom oted temporary “prosperity ”,but hindered healthy growth of historical character.

K ey Words :History 2writing P olicy ;O fficial S tate Record ;Historical S tudy Activity

(上接第52页)

[7]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明)李梦阳.空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明)顾.批点唐音[M].明嘉靖辛丑刻本.

[10](明)李攀龙.沧溟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明)吴芳.唐诗直解[M].清博古斋刻本.

[12](清)朱彝尊.明诗综[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明)王世贞.?州四部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明)李沂.唐诗援[M].明末刻本.

[16](明)胡直.衡庐精舍藏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8](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0](明)许学夷.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On The V oice and Spirit of The poetry of Prime T ang Dynasty

Zhang Y i ,Sun Chunqing

(C ollege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 ianjin 300071,China )

Abstract :The poetry of Prime T ang Dynasty ,because of based on both rhythm and spirit ,was believed the pure s ound of T ang V oice.G AO Bing regarded “pure s ound ”a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and set up the artistic ideal of Ming Dynasty ,which po 2ems renown in the Prime Dynasty.From the stylistic m ode ,Ming People interpreted the v oice of Prime T ang Dynasty into the poet 2ry rhythm ,but it resulted that spirit of poem was lost.From the romantic charm ,they emphasized brilliance life spirit of the Prime T ang poetry ,and made it to be the artistic state that difficult to arrive.

K ey Words :The V oice of Prime T ang Dynasty ;T ang P oetry ;S tylistic M ode ;R omantic Charm ?96?2005年第6期

梦回大唐——古诗词诵读

梦回大唐——古诗词诵读第一幕:初唐四杰 内容:选用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 形式:四个着古装的男生装扮成初唐四杰,或寄歌山水,或格物咏志。附:《滕王阁诗》 年代:唐作者: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唐·杨炯 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 绿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别怨应无限,门前桂水斜。 春晚山庄唐·卢照邻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 茸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 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 年华已可乐,高兴复留人。 《晚憩田家》 年代:唐作者: 骆宾王 转蓬劳远役,披薜下田家。山形类九折,水势急三巴。 悬梁接断岸,涩路拥崩查。雾岩沦晓魄,风溆涨寒沙。 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赊。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 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第二幕:盛世唐朝 内容:田园诗派代表:王维的诗 边塞诗派代表:诗仙李白的诗 形式:王维的诗由两男两女在班级前各领读一首,后面学生和唱诗仙李白的诗是分男生女生对唱 附:王维的诗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4、《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仙李白的诗 1、《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2、《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三幕:中唐新乐 内容:白居易、柳宗元的诗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发表时间:2009-07-29T11:36:56.2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6期供稿作者:韩志龙 [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盛唐诗歌;美学风貌;自然美 作者简介:韩志龙,任教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四中。 雄浑悲壮是盛唐诗歌的一大美学风貌。大唐帝国建立后,国家空前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以壮伟雄浑为美的时代审美观。在诗歌领域,同样也表现出这样的美学倾向。 初唐四杰,已发出对壮美诗风的召唤。王勃首先要求诗人的“雄笔状词”,杨烔对这种壮美诗风又提出具体要求,即“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醉”。在当时的诗中,“雄笔壮词”及“健举”之气俯首皆拾,即使是抒发不遇之叹、身世之盛,也能在悲中见状,无委靡之志,这种“健举”之风,已是盛唐气象的先声了。 进入盛唐,在继承“汉魏”风骨及“四杰”的基础上,诗歌以“雄壮”为风已近乎一个完美的境界。所以南宋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即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羽还认为,以“雄浑悲壮”四字评唐诗,最为贴切。“雄壮浑厚”也好,“雄浑悲壮”也好,都是指一种壮伟豪健的气势。严羽说:“李杜公,如金擎海,金象渡河。”强调的就是这种气势。杜甫还认为,作诗须“有凌云健笔,有擎鲸鱼于碧海之力(《戏为六绝句》之一、四)强调的也是这种气势。而这种气势,又是蕴含在浑成统一,不可句摘的艺术整体之中。沉郁而不浮薄,浑厚而不浅陋。读盛唐诗,确能使人在气势上领略到一种自然浑成的壮阔之美。 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位诗人,他的前半生在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的玄宗开元年间渡过。时代的风气,陶冶了他的气质,开阔了他的胸襟,更造就了他桀骜不驯,豪放不羁的性格。他的诗以澎湃豪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济世的怀抱,表现蔑视权贵,反抗礼教,争取个性自由的精神,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成为反映盛唐诗风的一面镜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裴十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风格的自我描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姥吟留别》),“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中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王道中》五首之四))))),也都无不体现出一种雄浑、悲壮、豪迈、旷达的精神情怀。 真所谓,读李白诗,宛如遥望长江大河奔腾直下的壮阔情景,倾听寥廓天宇传来暮鼓晨钟之声,使人受到一种强烈的力的震撼和情的激发。 李白常自比为大鹏,任意遨游于天地之间,诗句里洋溢着一种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他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读其诗句,我们不难感到,李白愁的有力,愁的气派。正如他的名句“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体恤民瘼,其诗情感深沉,蕴含深广,笔法深曲,语言遒劲,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诗人的性格,遭遇有关,又与自己的审美理想是分不开的。 杜甫对诗的要求是写真传神,作为这种审美要求的实践者,杜诗写时代之实,道性情之真,传事物之神,达到极至。诗人之肺腑肝胆露于字里行间,使人愁、使人愤、艺术力量震撼人心。 “无边落幕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壮而敢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壮而凄丽;“锦江去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壮而深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壮而萧森。以上所云,情思各异,而壮则一。可见杜甫胸中气吞八慌,笔下包举山海,其诗自有宏大壮阔之美。诗人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他虽忧国忧民,但决不做一介懦夫,消极呻吟。 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壮征》,忠实记录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气中兴。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这句把大唐比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他在《汉江》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痛欲苏。”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投身于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致使诗中所体现出的浑然之气脱颖而出。 最能体现盛唐诗歌雄浑悲壮这一美感特征的,当推以边塞诗人著称的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了。他们四个同属边塞诗派,但诗歌又各具风格。高诗偏于遒质,岑参偏于奇逸,李诗在凄宛中见古质,王诗于明丽中见雄豪。其他可属盛唐边塞诗派的诗人,如王翰、王之涣、崔颢、常健、张谓、刘湾等诗人的诗,也各具面目。但不管他们个人风格有所不同,他们的边塞诗都共同体现了盛唐诗风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他们的边塞诗,或写战斗杀伐,或绘塞上风物,或抒关山别情,即从题材本身,就有壮伟之气象了,而通过这样的题材,寄托的又是进取之志,昂奋之情,悲愤之感,就更能造出闳肆的境界了。 高适以政治眼光议论边防之得失,其诗确有悲壮的特点,但在“悲”中有深沉的忧愤,在“壮”中有浑朴的气质。他的边塞诗是胸中之情的自然流露,是他性格气质的艺术外观。由于他长期身处下层,对国事民情有较深的体察,形成了与杜甫相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他的边塞诗中,“豪放”之中有深沉的忧虑和苦闷,在“悲壮”中有对现实矛盾的冷静和认识。他的前期边塞诗多写壮志豪情,但又流露出深沉的不遇之慨。后期边塞诗虽不如前期那样有思想深度,但艺术上更加成熟。作为盛唐边塞诗杰出代表的《燕歌行》,虽有诗的性质,但它是“有感”而发。所感何在?在诗中,高适流露出对这场战争必要性的怀疑和对朝廷发动这场战争的不满,有对战士们的同情,但主要抒写的是一种慷慨悲愤之情。其抒情激烈而不沉缓,强劲而不轻柔,端正而不婉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照鲜明。不由得使人感到诗中回荡着一股苍凉悲壮之气。这正好体现了盛唐诗歌那种壮伟雄浑的审美倾向。 善于通过意象来抒写自然真情,具有天然浑成的自然美,是盛唐诗歌中又一美学风貌。西晋陆机强调:“诗缘情而绮靡”,表明了人们对诗人的抒情性和语言艺术的自觉认识。南朝诗人创作追求“事增华”,大大发展了诗的语言美,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意象的创造更加自觉了。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 一、李白系列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42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43古风(四十六)

盛唐诗歌

教案(四)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第四讲: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诗歌的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内容提要】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关键词】《沧浪诗话》;盛唐诗歌;宋代诗学 严羽《沧浪诗话》是整个宋代诗话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著作,也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的最大影响是在标榜格调的理论旗帜下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的经典化。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宇文所安教授认为:“《沧浪诗话》的流行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把盛唐诗经典化了,盛唐诗从此成为诗歌的永恒标准,其代价是牺牲了中晚唐诗人。虽然盛唐代表诗歌高峰的信念可以一直追溯到盛唐时代,但严羽给盛唐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威,一种类似禅宗之正统的文学之正统。绝对的诗歌价值存在于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这种观念,或好或坏,一直左右着后世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以盛唐诗为正统的观念时不时受到谨逊的限制或激烈的反对,但它始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其他见解都围绕着它做文章。”①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侧重于强调诗学批评中存在着某种凌驾于具体创作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与典范,这种标准与典范首先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上,即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具有某种最典范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该体裁的创作具有整齐划一的时代风格,而这一风格则是超越时代的典型范本,必然成为后世长期师法遵循但永远无法达到的创作楷模。对这种典型范本的归依与膜拜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格调派诗学复古的潜在内涵。 首先,《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从贬抑宋诗新变的成就,重新思考诗歌发展路径开始的,具有正本清源的意味,也是宋代诗学批评辨析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 在严羽确立盛唐诗审美规范之前,北宋诗人黄庭坚、陈师道试图从中唐诗人杜甫、韩愈的刻意锤炼、辞必己出出发来奠定宋诗的崛奇拗峭、朴拙生硬的诗风;南宋诗人如陆游、杨万里试图从古诗及唐诗的美文传统中寻找新的审美规范来补救江西诗派末流的枯瘦艰涩、拗硬奇险的弊病,但是他们所景仰与效法的只是中晚唐诗歌的清新自然、圆转流丽的诗歌风格,与严羽取法乎上,效法盛唐的雄浑雅健、华采空灵的诗歌风格迥异。尤其是宋代诗人对传统儒家道德气节价值观与以美刺讽谏为中心的诗歌政治功能的强化,冲淡了其文学风格论的独特的诗学意义。故《沧浪诗话?诗评》称:“唐人诗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②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尤其是建立在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的基础上的。严羽在论述具体诗体上,如:“五言绝句中,众唐人人是一样,

唐诗宋词练习题库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唐宋诗词史》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王维、孟浩然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 3.张籍、王建 4.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5、柳永 6、李清照 7、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8、李益 9、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 10、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1.温庭筠、李商隐) 12、六对八对 13、“吴中四士” 14、高适岑参 15、《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画 16、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17、苦吟诗人(派) 18、独恨无人作郑笺 19、赵崇祚《花间集》 20、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 21、《渔家傲》(塞下秋来) 22、《江西诗社宗派图》杜甫 23、语言的典雅浑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24、清空骚雅 25、陆时雍、《诗镜总论》、时带六朝锦色 26、“三包” 27、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28、长河落日圆、王维 29、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 30、“七绝圣手” 31、元结、顾况 32、元白诗派、韩孟诗派 33、《珠玉词》、温润秀洁 34、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 35、王绩 36、杜审言、崔融 37、陈子昂、杜审言、沈全期 38、草木本有心、张九龄

39、上官仪 40、“诗中有画” 41、个性鲜明 42、沉郁顿挫、新题乐府 43、杨亿、《西昆唱酬集》 44、杨万里、风趣、奇趣 45、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 46、沈全期、宋之问 47、“四声八病”、永明 48、《诗薮·内篇》、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49、拗体律诗 50、刘长卿、韦应物 51、《与元九书》 52、郊寒岛瘦 53、刘禹锡、柳宗元 54、《云谣集》 55、民间词、文人之词 56、赵崇祚、《花间集》 57、晏殊、晏几道 58、高适、岑参 59、大起大落 60、篇制多、好作拗体、以诗入诗 61、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 62、贺铸青玉案 6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4、赤子之心 65、王之涣凉州词 66、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 67、贺铸青玉案3 6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9、赤子之心 70、王之涣凉州词 二、名词解释 1、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该集收录了温庭筠、皇甫松、牛峤等十八家词人的词500首。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内容以描写女性的体态、心理、生活为主,词风浓丽绣错、柔婉软媚。 2、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时期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南宋时期民族的痛苦、愤怒、忧虑与期盼,抗金斗争是诗歌的主旋律,山水田园诗的清高一直伴随着

参加《梦回大唐》亲子活动后感想

尊敬的各位老师: 首先道一声:“您们辛苦了!”非常感谢您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精心组织这次“梦回大唐”亲子活动。 自10月17日接到校园通知后,孩子和我都兴奋不已,我们都非常期待这次活动,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参与这种活动。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好好陪伴在孩子身边,所以这次很积极的 就报名参加了,也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活动于11月4日上午在幼儿园操场举行,当我们来到幼儿园时,一部分小朋友们、大朋 友们已经聚集操场开始着装,老师们穿着华丽的唐代服饰,一个个笑魇如花,显得格外美丽,浓浓的活动氛围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我和孩子换上唐代服饰时,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己放佛已经走进唐朝,看到了唐朝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 从活动的准备到每个互动环节,老师们都有条不紊的组织着,小朋友和大朋友们也积极 配合着。才艺展示环节,小朋友们向大家展示了老师所教的唐诗歌曲操,当我看到自己的孩 子随着音乐的旋律跟着老师动起来的时候,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宝贝真的长大了,也看到 了孩子离开家庭以外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里的状态。礼仪展示环节,在老师的带动下,让 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亲子游戏互动环节,小朋友、大朋友的 脸上一个个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随着游戏的节奏,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共同完成了一 项又一项的挑战任务。到了击鼓传花环节,我的心情虽然有些紧张,但当游戏开始之后,随 着各种欢笑声也抛之脑后,和小朋友们也一起疯玩了起来。 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但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的笑声, 也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并促进了亲子感情上的交流和配合,也给大朋友们带来了完 全放松身心的感受。 圆满的活动背后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辛苦付出,辛勤的园丁值得敬佩,给每一位老师点赞! 在此我由衷的感谢各位老师对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与培养,愿格森贝尔幼儿园越办越好,愿各 位老师能够工作顺心,愿所有的宝贝儿们能够在这充满爱的摇篮中快乐、健康、茁壮成长! 中一班 某某某妈妈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1.精神美 唐代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中外交流,儒道释三教并存。诗人的创作空间宽松,他们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当时诗人们都有点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当时的诗人,都有一股昂扬的精神状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自我解放!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正因为唐代有这样比较自由的空气,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他们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诗人能够把自己全部的本质力量投射进去,迸发出充实而又光辉的美。2.音乐美 我国古代的诗,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诗三百首,都是合乐的。诗歌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节奏而起伏变化的。这种感情的节奏,就富有音乐性。讲究声韵和格律,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就非常讲究声韵与格律,因而唐诗具有音乐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行云流水,声音到处感情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一种音乐的美! 3.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是说唐诗象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象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是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于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4.个性美 诗歌是自由心灵的抒写,必须有个性。唐诗之所以美,也在于它有个性。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的,诗人都善于以其独具生命特色的个性,来观看和发见世界。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都是具有高度个性的人,因而他们善于发见世界的美。反映到诗中,就成为唐诗的个性美。 李白是最富有个性的人,因而他的诗,特别具有个性美。例如《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真是玲珑透彻,美极了。表面看起来,诗人“笑而不答”,什么都不肯说,但实际上,他什么都说了。他的诗,美就美在明白晓畅而又自然。他的自然,是一种“谪仙人”的自然,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然。这种自然,来自于性情的天真,胸襟的开阔以及李白那种没有任何保留的个性的流露。 而个性的美在杜甫的诗中,不仅仅停留在个别现象上面,而是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普遍哲理,常常焕发为一种明智的光辉,一种思想的闪光: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样一些名句,那更是把自己独特感受融入到的社会现象或历史经验中,加以熔裁提炼,再以自己独特的感情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变成了永恒不灭的形象。 5.意境美 如果说个性美是诗人精神成熟的标志,那么,意境美则是一首诗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每首成功的诗,都应当是一个自成系统的艺术世界。有了这样的艺术世界,也就是有了意境。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整的戏剧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只是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来,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参考文档】盛唐之音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盛唐之音阅读答案 盛唐之音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 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 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 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 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 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 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 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 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 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 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 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 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 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 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 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 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 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 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 称为盛唐之音。

平翘舌规律

平翘舌规律 一、声韵配合规律记忆法 1韵母ua、uai、uang、可与翘舌zh、ch、sh相拼。不与平舌音z、c、s相拼。如:zhua抓、shua刷。 2韵母ong可与平舌音s相拼,不与翘舌音sh相拼。如:一声song松三声 song悚四声song 宋。 3以en为韵母的字只有几个平舌音,可以推知其余相关的字都是翘舌音。如:平舌音字只有三声zen怎四声zen谮一声cen参二声cen岑一声sen森。 4以eng为韵母的字只有几个平舌音,可以推知其余相关的字都是翘舌音,如:平舌音只有:一声zeng增、四声zeng赠二声ceng曾、层,四声ceng蹭、一声seng僧。 5以a为韵母的字只有几个平舌音,可以推知其余相关的字都翘舌音。如:平舌音只有一声za扎二声za杂、砸一声ca擦、嚓一声sa撒三声sa洒撒四声sa萨飒。 6以ou为韵母的字也只有少数几个平舌音可推知其余相关的字都是翘舌音,如:平舌音只有一声zou邹三声zou走四声zou奏、揍四声cou凑一声sou搜艘馊四声sou嗽 二、典型字或偏旁类推法。 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这样就有规律可循。如:“召”翘舌音,带“召”旁的字都是翘舌音,如“招、昭、照、超字,再如:“主”(三声zhu):住、柱、注。又如:占(四声zhan)沾、粘。 三、排降法。 普通法话中平舌音少,翘舌音多,如果记住少量的平舌字,再将它们排降,多数的翘舌音字也就掌握了,记平舌字,仍然可以采取典型字或偏旁类推法,如:三声zao澡,噪、躁、操一声zu租,阻、祖、粗 一声zu卒,醉、翠、碎、粹一声ze则,厕、侧、测 一声zi兹,滋、慈、磁、四声zuo座,挫、锉 四声zi字,籽、仔一声zong宗,棕、踪、综 二声cao曹,遭、糟、槽四声ci次,姿、咨、瓷 一声si司,词、祠、饲 一声si撕嘶一声cui崔催款推崇 还有70个字不能类推,它们是:Z母:杂砸灾再凿皂灶暂责贼姊走罪琢左做C母:擦猜餐残蚕灿惭洲辞赐窜篡脆存S母:洒萨飒三伞丧扫色瑟森四丝寺似死私肆宋送诵嗽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璠《河

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盛唐诗 阅读答案

盛唐诗阅读答案 盛唐诗 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期名称。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这一名称的采用,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然而,这种特别的光彩也遮盖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 将盛唐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信念,出现于九世纪,发展于宋代,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但如果我们想对这一时代及其诗歌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就必须将这种辉煌绚丽的神话撇在一旁。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从远处观察它,就不能充分赏识其蓬勃生机和多彩丰姿: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一系列简单化的、陈旧的词语被用来描绘这一时代的风格特征。 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就必须对三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首先,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被后代读者看成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诗人。文学史并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较为谨慎的做法是将天才安置于其基本背景之下。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 其次是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保守的文学史家幻想时代风格是一种完全一致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另外一些人则不相信任何时代的标志,认为其中存在着不利于真正的诗歌鉴赏的东西。但时代风格是实际存在的;然而,时代风格又是无形的、多侧面的、相互渗透的实体,并不容易界定。它们在分界处体现得最明显:新的观念、有影响的诗人或各种再发现能够在短短几年的过程中引起诗歌的普遍变化。这些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风格的起源和旧风格的延续在这里最清晰地显现。大约在715年至725年间初具规模的盛唐诗,显然衍生于初唐风格;同时,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正是基于许多初唐诗人对自己时代诗歌的不满。在分界线的另一端,盛唐最后一位主要天才杜甫去世后,盛唐风格仍余音不绝。直到八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复古的关注重新兴起,这才真正进入了中唐。但这一分界线决不是绝对的:保守的诗人继续写着王昌龄风格的边塞诗,而激进的革新者在形成新诗歌的同时,仍然盯着李白和杜甫。 其三,盛唐神话的最严重危险是被切断其内在发展历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瞬间。盛唐诗的丰富多彩一部分确实是由于诗人个性的不同造成的,但另一部分却是七十多年历程中文学演变的结果。成熟于八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对于诗歌和诗歌传统的观念,与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是迥然不同的。在八世纪二十年代,诗歌是一种优美圆熟的技巧,从理论上说可以用来激发深刻的道德和文化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几世纪来没有出现过无可争议的大诗人,这就给天才的出现留下了宽广的空间。而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却面对着二十年来所创造的宏丽遗产。因此,杜甫面对其直接前驱者的特殊体验,是年辈较早的孟浩然从未有过的。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阅读答案解析

[标签:标题] 篇一: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分)9.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4分) 篇二:语文复习题2013 语文复习杂题 边塞诗 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唐代边塞诗体现了一种摄魂动魄的阳刚之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慷慨豪迈。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始终洋溢着舍身忘我、捍卫疆土的崇高情感,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由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昌盛,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从边塞风光,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到边疆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无不成为边塞诗派所要反映的内容。唐代著名边塞诗除上述所举之外,较具代表性的还有——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尤其是后面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对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 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如其分,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此乃不争的事实。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而后两句的情,已然孕育于前两句的景。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云:“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首诗脱稿不久,即已被广为传唱。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浅谈盛唐诗的界定和风格

浅谈盛唐诗的界定和风格 什么叫盛唐诗?这个话题说来话长,也很不容易说好。我引用两句宋诗论家严羽的话。第一句是“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是一种特殊才能,它跟你读书多少似乎没有关系,不是书读多了你就能写诗的。但是后面他说了第二句“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也就是说诗歌源自学问,兴发于情感、情性。严沧浪还说,诗歌的最高境界,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以此为“上”。“筌”本意是捕鱼的工具,“不落言筌”是说不要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而有言外之意。庄子讲“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即要能够“得意忘言”;刘禹锡讲“义得而言丧”,都是在说要在陈情达意上下功夫,不要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太多用工雕琢的痕迹。因为诗歌一落言筌,便拘泥形迹,而不得神行,不得其神理。 皎然《诗式》里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话也很著名,其实这些诗评标准都是讲的盛唐的诗。严羽这个人也是极力推崇盛唐诗的。盛唐诗,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是吟咏情性的,而近代诸公呢,近代诸公是以文为诗的。因为盛唐诸人是吟咏情性的,他们的诗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剔透玲珑而不可凑泊,如空中音、色中相、水中月、镜中象。这些诗评论都运用了禅宗的语言,这就是盛唐诗,是严羽眼中的盛唐诗。 我在南京的《扬子晚报》上参与新诗的讨论时,被问及诗歌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它跟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第一:隽永,玩味不尽。我一直认为,好诗永远是活着的,永远处于生殖与升值的动态中。第一个“生殖”是生生不息,我读王维,今天读和明天读永远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王维诗的魅力,它不像通信报道一样,每天都是直接获取信息,不需要品味。第二个“升值”就像人民币升值一样,指诗的内在价值一直 1

音乐性的美阅读答案

音乐性的美阅读答案 音乐性的美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或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

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并非偶然。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

漯河恒大名都201701“梦回大唐 春节喜乐会”活动方案

梦回大唐春节喜乐会 1.活动目的 结合春节节点,为吸引大量客户到访,特举办主题活动。 为项目导入大量客户,营造现场热销氛围,冲刺本月销售目标。 2.活动主题与活动概述 梦回大唐春节喜乐会 活动内容概述: 2017年春节,辞旧迎新。特举办大唐主题春节活动。营造传统氛围包装,杨贵妃发红包,传统杂耍,面人制作传统花轿体验、唐朝宫灯展示制作、传统小吃、金鸡公仔套圈等等 (1)杨贵妃发红包,1-10元不等,到访客户均可免费领取 (2)金鸡公仔套圈,每个人三次机会,每人仅限一个公仔 (3)1.29-30传统杂耍,

(4)1.31-2.1传统花轿体验 (5)2.2-2.3面人制作、到访客户免费领取 (6)传统美食、到访免费品尝 (11)氛围包装 3.活动地点 漯河恒大名都销售中心 4.活动时间

2017年1.29-2.2日 5.参加人员: 活动参与对象:近期能成交的意向客户, 具有老带新能力的已购业主, 置业顾问接待的来电来访意向客户 6.活动流程 时间活动内容 2017年 1.29- 2.2日 杨贵妃发红包 发红包 民俗 每两天一项、杂耍、抬花轿、面人 金鸡公仔套圈 每人三次机会,每人仅限一个公仔 传统美食 现场冷餐免费发放 7.人员安排 7.1物料准备 准备工作完成时间点和所需要结果负责人监督检查人员人员及合作 谈判等 2017年2月2日王飞*** 物料安排…… 2017年1月25日下午 18:00前,印刷品到达活动 现场 1、活动券,规格 80*80mm四色印刷, 250g哑粉纸,模切线 工艺 深度设 计 吴志东 2017年1月28日:00前完 成现场包装和布场 2、展架,规格: 0.8m*1.8m户外背胶 写真,X展架数量3个, 仅画面,四大美人*1, 套圈*1,民俗*1个 深度设 计 吴志东 3、桁架,规格:3.5m*7m (1个)和3*5m(1个) 深度设 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