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和我国贸易的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和我国贸易的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和我国贸易的发展

更多资料请访问.(.....)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

易发展

The policy adjustment of the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Chinese Trade’s

Development

姓名:孙家辉

专业:商务英语

班级:088 班

导师姓名:李伟

完成日期:2011年 4月30日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The policy adjustment of the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Chinese Trade’s

Development

摘要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其理论依据、政策手段、目标对象和实施效果都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二十世纪末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作了调整,主要体现在更多地寻求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从非关税措施的明显性保护转向隐蔽性保护,从单纯贸易政策转向经济、竞争政策等,这些调整对我国贸易的发展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调整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非关税壁垒;政策调整

Abstract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is also known as "super-protectionism" or "new mercantilism"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policy instruments, the target object and effec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ince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 Western policy of trade protectionism in developed countries made new adjustments, mainly in the more sought legitimacy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newed emphasis on import protection, from the obvious non-tariff protection measures subtle shift, from a purely trade policy to economic, competitive policy, these changes ha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e impact of the deep. How to deal with these adjustments,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non-tariff barriers; policy

adjustments

目录

摘要................................................................IAbstract.............................................................II 引言................................................................4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

1.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的特点......................................4

1.1.1 WTO与贸易保护................................................. 4

1.1.2 区域贸易保护措施............................................... 4

1.1.3 国内法与国际条约............................................... 5

1.1.4 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5

1.1.5 战略性贸易政

策....................................................... 6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调整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三、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3.1应对贸易摩擦优化结构........................................................9

3.2多边机制与贸易保护.........................................................10

3.3改善我国贸易条件...........................................................11

3.4完善技术标准................................................................12

结语...................................................................13参考文献...............................................................13

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贸易逆差与经济滞涨随之出现,美国开始中断二战以后一直奉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转而实行以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政策,从而掀起了战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并延续至今。为了区别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以关税措施为主要保护手段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人们将这一思潮及其政策表现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

新贸易保护主义自产生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以配额、补贴、许可证等非关税手段为主,竭力推动本国产品进入外国市场。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贸易保护主义一味的单边保护措施不断遭到国际报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新贸易保护主义“以邻为壑”的保护政策日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新的国际背景使西方发达国家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作出了调整。

(一)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

总体来看,在WTO规则的约束下,大多数国家都在向自由贸易的方向迈进,但由于现行多边贸易体制并非无懈可击,因而保护主义总是千方百计从中寻找“合法”的生存土壤。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保护本国的利益,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口实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WTO规则并不排斥各成员国的经济自主性,目前,保留本国经济自主性的要求不仅来自发达国家,而且还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形态。

(二)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

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的排他性特征被视为对成员国的一种贸易保护。通过“内外有别”的政策和集体谈判的方式,区域一体化协定在为成员国创造更有利贸易条件的同时,却往往对非成员构成了歧视。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的这种排他性特征,实际上起到了对成员国进行贸易保护的作用。

(三)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

一般意义上讲,国际条约高于国内法。但现阶段由于各国对如何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缺乏统一标准,因而,如何对待已承诺的国际条约及其在国内的适用程度,各国仍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国家只执行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国际条约,很多时

候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条约之上。如根据美国贸易法案中的“301”条款,美国可以对来自国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贸易活动采取单边贸易制裁。近年来,为维护本国的贸易利益,美国多次启动或威胁启动该条款处理贸易纠纷,公开向WTO的有关规则挑战,严重损害了WTO的权威性,并为其他国家处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

首先,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其次,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出口竞争力。由于这些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具有良好的定向性、隐蔽性和灵活性,其中一些技术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以提升技术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甚至可以视为中性的贸易标准,加之WTO对这些贸易措施应用的限制并不统一,因而,其保护效果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

(五)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克鲁格曼等学者提出的战略贸易理论认为,不论在促进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还是在维护本国企业免受国外竞争对手的冲击方面,都需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发挥作用,从而为国家通过干预贸易,提高和维护本国产业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由此形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利益,政府通过确立战略性产业(主要是高技术产业),并对这些产业实行适当的保护和促进,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国际竞争力。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较量不断升级,战略性贸易政策被越来

越多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所接受,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政策。

长期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手段同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一样,以边境管理为主,基本上实行贸易政策,生效范围限于本国境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贸易问题的普遍性突出,诸如环境保护、国民健康等问题带有全球性,因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措施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竞争政策、甚至社会政策。主要表现:(1)以“公平贸易”为由,要求对方限制国内限制性商业行为,消除对方企业的垄断地位,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1997年欧盟强烈反对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目的就是通过限制对方合并,为欧盟企业争夺国际航空市场;(2)管制对方国家政府利用行政权力防碍竞争的行为,特别是出口补贴,目的是消除对方国家歧视性商业政策造成的不平等竞争;(3)干预对方国家的经济政策,2003年9月,美国、日本激烈批评我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减少我国产品的出口;(4)从对方国内的社会政策寻求借口,要求对方实行与本国相同的社会福利、劳工工资、社会保障等标准,最近美国开始强制推广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与订单挂钩,要求出口产品到美国的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是全球第一个将贸易保护政策扩展到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直接影响到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美国的出口。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调整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发展依然强劲,2001至2003年,GDP 从95933亿元人民币增至116694亿元,增长速度从7.3%增至9.1%;出口总额从

2661亿美元增至4383.7亿美元,增速从6.8%增至34.6%,这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也引起了美国、欧盟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激烈抵制,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制裁措施不断增多,我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灾区之一。

1.频频遭受国际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我国出口产品中比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历来是发达国家的敏感性产品,因此我国本来就是国际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重点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我国入世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对进口保护重新重视,对我国实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更是愈演愈烈,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我国产品。据统计,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及盐类进行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2年10月底,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544起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502起,保障措施调查42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我国约16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2001年,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比2000年增加55%,其中反倾销55起,保障措施12起,同比分别增长41%和200%,涉案金额合计近11.4亿美元,创历年最高;2002年,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0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合计近12.4亿美元;2003年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案件47起,涉案金额达18.75亿美元。此起彼伏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使我国许多拳头产品被逐出进口国市场。

2.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严峻

我国加入WTO后,其他成员对我国原有的单边设限将按WTO规则逐步取消,这些成员转而强化了针对我国出口的技术壁垒,2003年,欧盟正式禁止320种农药的销售,涉及我国农药产品60余种,对我国纺织品配额管理除执行《多种纤维协定》

外,还专门制定了针对我国的单方面配额限制,并于2004年上半年取消给予我国的光学仪器和钟表等6种产品的普惠制待遇;日本把从我国进口的大米残留检测项目由1995年的56项增加到1998年的104项。为防止我国产品进口激增,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针对我国入世议定书,制定了对华保障措施法规,大幅度降低立案标准,从而可以仅仅针对中国,避免保障措施针对全球所带来的压力。美国还准备修改反补贴法,将反补贴范围扩大到非市场经济国家。种种迹象表明,加入WTO后,我国贸易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日益严峻。

3.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贸易对增长的贡献有下降趋势

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对我国产品不断的反倾销与保障措施,大大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了我国产品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度,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产品出口价格的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巨大的进口市场导致进口价格难以下降,因此,我国贸易条件一度改善后正在恶化。1998至1999年,我国出口价格连续两年下跌,总指数跌幅为11.6%,与美、欧、日等发达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呈全面恶化趋势,2001年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分别增长7.1%、4.2%和7.9%,比2000年回落19.3、20和20.6个百分点。同时,按照公认的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净出口贡献度,1995年以来,净出口贡献度一度在1997、1998年增高后,虽然2002年曾经反弹,但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见表1),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受到新的挑战。

表1 1995——2003我国净出口贡献度(单位:亿美元)

年份进口总额M 出口总额X GDPY 净出

口贡

献度

(%) 1995 1320.8 1487.8 6989.03 2.42 1996 1388.3 1510.5 8153.87 1.5 1997 1423.7 1827.9 8978.41 4.48 1998 1402.4 1837.1 9577.18 4.59 1999 1657.0 1949.3 9911.97 2.95 2000 2250.9 2492.0 10797.58 2.23 2001 2435.5 2661.0 11590.73 1.95 2002 2952.2 3255.7 12371.84 2.45 2003 4128.4 4383.7 14099.10 1.8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家外汇统计局、原对外经贸部统计数据,历年美元GDP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

三、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

首先,随着中国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各种保障措施以及技术、环境、劳工等贸易壁垒的限制,涉案金额猛增,国内

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贸易摩擦进入了高发期。1995-2005年间,WTO成员向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调查达到716件。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400亿美元。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有不同特点。发达国家更倾向于使用技术壁垒。近年来,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频频进行知识产权调查(即337调查)。1996-2004年,美国对中国发起337调查36起,占美国337调查总数的23%。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采用反倾销等传统手段。其中,印度、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数增长较快。1995年以来,这4个国家共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178起,占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总数的41%。2005年,美国和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的特保措施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达到了高峰。尽管通过反复磋商谈判,最终我国采取主动配额暂时平息了这场争端,但在配额时代结束的第一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未能充分享受到纺织品自由贸易释放的市场空间,却仍要受主动配额的约束。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1.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调整优化贸易结构,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针对我国面临的日益增多的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在发挥、行业与政府协调应诉的积极性,采取“谁应诉、谁受益”原则,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挽回市场;组织行业协会,代表全行业进行反倾销应诉;商务部专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不仅要鼓励企业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还要推动企业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及时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这就必须研究运用WTO规则,借鉴国外经

验,完善我国自己的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制度,实行有理有节的保护,避免国内某些产业受到严重损害。1997年我国首次对外反倾销,对来自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新闻纸申请反倾销调查,最终征收9%-78%的反倾销税, 2000年12月20日,我国又对原产于英国、美国、荷兰、法国、德国和韩国等地的二氯甲烷正式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使过去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有了扭转。

2.充分利用多边机制,制约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改善我国贸易环境

积极参与WTO的运行机制的完善建设,使其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将着力点放在WTO允许的保护规则的优化上。不可否认,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主要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化国家,所以,我国应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在环境保护、国民健康、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等方面,争取达成相对有利的WTO条款,充分利用WTO中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优惠待遇,并将这一待遇延伸至我国内地,鉴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收入方面存在极大差距,无论按何种标准,仍是发展中地区,应该享有类似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因此可以通过谈判要求欧盟继续给予我国中西部地区普惠制待遇。

3.推进“以进带出”战略,努力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诚然,目前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是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但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进口规模的逐年扩大,也日益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的重要市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1995年进口额1320.8亿美元,2003年为4128.4亿美元,预计从2003年到2005年的3年间,我国货物进口总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而且我国进口的大多是发达国家的各种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各种先进的工

业设备,一直占当年进口总额的70%以上,且进口增幅较大,1997年,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1137.5亿美元,至2002年进口额达到2459.3亿美元,是1997年的2.16倍,如此巨大的市场,必将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不可忽视的利益源泉。我们完全可以打“进口牌”,争取发达国家在贸易纠纷处理中的对等让步,引起发达国家之间的充分竞争,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4.完善我国技术标准,以应对更为隐蔽的技术壁垒

应该承认,作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手段的技术标准,常常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标准,而目前我国的很多技术标准还大大低于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产品屡遭技术壁垒的原因之一。发达国家基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原因而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认为都是故意设置,所以,我国必须大力推行国际标准化战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加快国内技术标准和措施的国际标准化进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我国的意见和要求;企业也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此外,根据协定在产品法规、标准、认证和检疫制度方面实施非歧视的原则和国民待遇,坚决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违反协定的贸易技术壁垒,维护我国产品在出口国家和地区应享有的平等待遇。

贸易保护主义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都是国际经贸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设障与反设障的较量中,全球经济正向着越来越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方向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在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的范围内采用贸易保护的措施。从实践效果来看,保护政策和开放政策各有利弊,根据具体地区、时间、产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就事论事,并没

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但无论什么样的保护措施,本质上都是对市场机制的扭曲,从长远来讲都不利于增进效率和经济发展。保护措施只能是权宜之计,战术手段,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制度。

[1]刘厚俊:《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政正:《中西方贸易》,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方士华:《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人民出版社。

[4]张胤鸿:《变异中的新贸易保护主义》(2003年)第1期

[5]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3年秋季)课题组。

2020年4月15日星期三09:13:37

4.1

5.202009:1309:13:3720.4.159时13分9时13分37

秒Apr. 15, 2015 April 20209:13:37 AM09:13:37

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论文题目: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学生姓名谢子龙 所在专业经济学 所在班级1093班 学号200911511329 评阅教师居占杰职称教授 时间2011年11月28日

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摘要:自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美国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大量企业公司或者破产倒闭,或者大幅裁员,致使美国国内失业人数大幅增加。而作为世界出口大国之一,中国的产品,尤其是较为低端的日用品、工业产品等,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相当大。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迫于国内企业的压力,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并趋势日益增强,指责中国以不正当的价格或手段对美国进行产品倾销,导致美国国内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自2008年以来,美国数次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甚至实行惩罚性关税,以限制中国产品在美国的销售。 关键字: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美国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含义及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较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推行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国家则多提倡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只是用来作对付危机的临时措施。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抵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手段,更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 贸易保护主义有以下特点:第一,主要保护手段由关税转到非关税措施。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与关税谈判中形成的决议,大大降低了关税总水平,于是各国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来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措施灵活、隐蔽、限制性强,世界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受到各种非关税限制。第二,保护政策对产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对工业品限制减少和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却极少松动,对工业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别。第三,实行保护政策所针对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加强了。一般地说一国总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保护主义政策,而对其他国家则适当放松。世界多数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分别采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以期保护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保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目的很不相同。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其目的是为了积累金银财富;主张的保护贸易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表现方式主要有:出口补贴,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 保护的重点。重点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国家独立自主和经济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 192 2012年10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ba3996806.html, 浅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浩鹏 摘 要: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全球贸易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同时各国的贸易经济也开始趋于不平衡状态。在商务部最新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秋季)》中显示,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显然,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外企的发展,如何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避免最大的贸易障碍是我国外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特征分析了其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 外贸企业 影响 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192-02 自从贸易保护主义实行以来,一直也备受大家的热议。最近,一篇题为《中国制造被“群殴”,全球40%贸易保护针对中国》的报道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虽然被“群殴”说的比较难听,但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事实。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世界贸易预警”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不约而同地把“中国制造”作为攻击的靶子。印度、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国,也不断向中国制造“发难”。针对以上现象的发生,我国外贸企业如何能在国外残酷的保护主义下生存下去并做出合理决策已经是迫在眉睫。 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含义以及特征 新贸易保护主义,别名为“超贸易保护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慢慢兴起,其指的是成员国在进行外贸活动中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站立脚跟,增强自己国家竞争力而限制其他产品进入本国的一些政策,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关税壁垒,另一种是非关税壁垒。第一种主要就是通过高额进口关税的征收对其他国家商品进行限制。另一种就是使用进口许可证制以及进口配额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对国外商品进行限制。这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壮大国民经济力量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伴随着生产力逐步发展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不断的增强,新贸易保护主义便就此产生,相对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在表现形式上也略胜一筹。而且其隐蔽性具有“合理”特点。但是无论新旧,其中心思想是一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披着“公平贸易”的外衣。从整个方向来看,在WTO 规则的约束下全球自由贸易着实得到了不小的发展,但是很多现行的贸易规则体制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瑕,能达到无懈可击的状态,所以很多通过制定对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帮助企业明确投资目标,从整体上协调投资资源和力量,并确保对外直接投资在战略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有利的政策降低对外投资的盲目性。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来有效管理对外投资风险。设置具有政府和私人身份的双重身份机构,在按照政府政策制定投资方针和计划的同时为投资企业解决与东道国的一系列问题。3.2 健全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对外投资在整体上还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现行的一些针对投资的法规由于颁布时间较早,对外投资法律的门类不够全面,迫切需要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并且与世界接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形成以对外投资法为主体、其他法律相互配套的投资法律体系,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更多法律保障。3.3 做好投资前期准备工作 同样的资金在不同的投资国产生的效益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必须做好对东道国的考察分析工作,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和战略以及产品定位的东道国,并做好风险评估。投资企业要仔细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以及稳定状况,确保企业投资行为能更好融入东道国并能获取长期受益。在投资前对多个东道国的考察情况进行对比研究,选择风险最小而受益最大的投资项目。3.4 做好资金运作避险措施 为尽量降低因为外汇风险以及其它资金运作上的风险,除了 初期的原始投资外,投资企业在后期可以开拓多种渠道筹措运营 资金,尽量收进一些汇率呈上升趋势的货币,选择风险较小的币种。在汇率波动难以判定走向时,企业在投资中尽量选择多币种,分散汇率波动风险,降低汇率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另外,对企业的投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正确划分投资和留用资金,从时间和空间上科学配置资金资源,降低由于资金配置不当引起的财务风险。3.5 做好企业经营中的内部风险防范 首先,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包含营销、生产区域以及生产要素的多角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其次,加强技术研发,从整体上把握产品技术发展方向,做好关键技术和信息的控制,从根本上做好技术风险的防范;再次,构建直接投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与产业选择[J].商业时 代,2009(01). [2] 王风丽.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成因及对策[J].中国流通 经济,2009(03). [3] 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2007 (09). [4] 聂名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提高与防范研究[J]. 2009.

最新新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析

新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析 编辑。 内容提要 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是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在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大前提下,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还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对矛盾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对以上课题的关注,本文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透过现象揭示保护的实质。然后,本文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熟练掌握as 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

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就后危机时代背景分析

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就后危机时代背景分 析 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经选择,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作为一对并存的矛盾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自身经济发展和对外竞争时必须要考虑的核心因素,一方面,如何选择经济发展的原则往往取决于多个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发展水平、自身与外界的相互关系等,另一方面,政策的选择往往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在竞争中不断升级、完善。 相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而言,贸易保护主义更关注外界因素对自身的消极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作为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上世纪末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方兴未艾,保护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经济的范畴,通过绿色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达到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进而保护本国就业,维持本国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既有竞争加剧、经济理论发展的推动,也有多边贸易体制自身的原因,但根本原因依然是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自由和保护的相互交织必然贯穿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后危机时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自上世纪9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一方面保留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全部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一、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所谓的后危机时代,一方面是区别于暂时已经过去的全球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脱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反复随时可能出现,因此,此阶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多的是对之前新贸易保护方式的延续和精细化。具体而言,有如下特征: 1.实施主体的全球性和区域性 一方面,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有所变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由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着世界各国和地区,通常一国对他国采取保护贸易措施,会引起他国“报复”,这样一来会引发贸易保护“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新贸易保护向双边化、集团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为了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利用双边协调和FTA,区城性经济集团,集团成员国内要素自由流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构筑贸易壁垒,以此保护成员国的市场,提高整体竞争力,共同应对外部国家的报复行为。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区城化的趋势。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中国迄今共加入了9个自贸协定,同时,官方和民间机构也在不断推动更多FTA的构建。 2.保护措施更加复杂和隐蔽 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日趋复杂,其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范围。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甚至社会政策,主要表现为:要求对方国限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一、前言 由于长久以来未阅读经济类文献,经济学水平大为下降,所以无法进行basic economic principles的教学。又鉴于贸易类对于模联会更加实用,所以今天我计划讲一些关于贸易的东西。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场经常会碰到的一个话题。今天会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为这两个贸易主张都提供经济理论支持,帮助站在不同国家立场的代表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欢迎打断。 二、贸易的本质 在了解贸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分工 有谁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吗?亚当斯密作为着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国富论》中讲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 这个生产大头钉的故事,应该有人听说过。在这里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为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市场的本质就是分工与贸易。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劳动分工为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 从理论上来讲,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的确适用于国际贸易。这实际上在当时的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是一个相当具有创建性的思想。在这样的基础原理下,当今世界的自由贸易,世界贸易,全球化才得以形成。 但实际上,国际贸易绝非亚当斯密的理论如此简单,理想化。 三、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分析自由贸易的优点 1、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先介绍两个名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即指一个国家生产1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弥补了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缺陷。比较优势即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相对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不难理解,我这里重点解释一下比较优势,解决三个问题: 1、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劳动生产率比率较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3、比较优势如何使得生产效益最大化 由于个人表述能力欠缺,这里引用教科书中的文字。教科书解释较为清楚。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根据以下内容及教材16-2 P271,思考: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能否改善美国贸易赤字?美国如何才能改善其贸易赤字? 政策如何影响贸易余额?【曼九,第六章开放的经济】P114 假定经济开始时处于平衡贸易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世界利率上,投资I等于储蓄S,净出口NX等于零,让我们用我们的模型预测本国和外国政府政策的效应。 国内的财政政策首先考虑,如果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来扩大国内支出,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因为S=Y-C-G,G的增加减少了国民储蓄。在世界实际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保持不变。因此,储蓄降至投资以下,现在一些投资必须通过从国外借款来融资。由于NX=S-I,所以,S的下降意味着NX的下降。经济现在出现了贸易赤字。 【这里的S是国民储蓄,即私人储蓄+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税收的减少。减税降低了T,增加了可支配收入Y-T,刺激了消费,减少了国民储蓄。(即使部分减少的税收进入私人储蓄,但公共储蓄的减少量是全部的减税量;总体来看,储蓄减少。)由于NX=S-I,国民储蓄的减少又降低了NX。 图6-3说明了这些效应。一项增加了私人消费C或公共消费G的财政政策变动减少了国民储蓄(Y-C-G),因此,使代表储蓄的垂线从S1移动到S2。由于NX是在世界利率水平上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距离,所以,这一移动就减少了NX。因此,从平衡贸易出发,一项减少国民储蓄的财政政策变动引起了贸易赤字。 政府购买的增加或减税减少了国民储蓄,从而使储蓄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结果是出现了贸易赤字。 国外的财政政策现在考虑当外国政府增加其政府购买时,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如果这些外国是世界经济的一小部分,那么,它们的财政政策变动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这些外国占世界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它们的政府购买增加就减少了世界储蓄。世界储蓄的减少引起世界利率上升,正像我们在封闭经济模型中看到的(记住,地球是一个封闭经济)。 世界利率上升提高了借贷的成本,从而减少了我们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投资。由于国内储蓄没有变化,储蓄S现在大于投资I,我们的一部分储蓄开始流向国外。由于NX=S-I,所以,I减少也必然使NX增加。因此,国外储蓄的减少导致本国贸易盈余。 图6-4说明了一个从贸易平衡出发的小型开放经济如何对国外财政扩张作出反应。由于政策变动发生在国外,所以,国内储蓄与投资曲线保持不变。唯一的变动是世界利率从r1*上升到r2*。贸易余额是储蓄和投资曲线之间的距离;因为r2*时的储蓄大于投资,所以,存在贸易盈余。因此,从贸易平衡开始,由于国外财政扩张引起的世界利率上升导致了贸易盈余。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演变及其理论依据

2005年第l 期 总第242期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ECONOMICS NO.l ,2005Serial NO.242 ——————————————— 收稿日期:2004-07-29 作者简介:张宁军,南京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企业管理。 新贸易保护主义一般是指二战以来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延续至今的各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政策措施,主要以非关税手段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产生了变化,考察这种变化的表现及其理论依据,对分析目前盛行的各种贸易保护现象,研究与把握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般特征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 经济面临的国际竞争开始加剧,贸易逆差开始产生并不断扩大,经济滞涨也随之出现。美国政府开始中断二战以后奉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转而实行以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掀起了战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并延续至今。为了区别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可以称为旧贸易保护主义),人们将这一思潮及其政策表现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今天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各种保护措施就是这一思潮的具体表现。与旧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原有的一般特征可以归结为: l.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都 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学说与l5~l7世纪资本主义准备时期的资本积累相适应,通过奖出限进以保持贸易顺差,积累货币财富;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代表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实现工业化的要求;l9世纪后期到二战之前发达国家产生的超贸易保护主义,是与垄断资本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输出过剩产能、转嫁经济危机相适应的;而二战后发源于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以GATT /WTO 为主导的国际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西方发达国家维持经济均势的产物,是在贸易自由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不断改变着自身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2.特定的政策目标。旧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落后国家 通过对某些幼弱产业或部门实行保护措施来促进这些产业或部门迅速成长、最终撤销保护、走向自由竞争的理论或思潮,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不保护,因此,旧贸易保护主义不改变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向;而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发达国家为保住昔日的经济优势地位,通过广泛实行保护措施来维持其政治与经济利益的理论或思潮,同二战前的超贸易保护主义一样,目的不是培养新的自由竞争能力,而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其政策行为影响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向。 3.广泛的保护对象。旧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幼稚工 业或弱小的新兴工业,主要涉及传统货物与农产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一方面是本国正在衰落的垄断产业如纺织业;另一方面是本国已经高度发达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金融业等,因此保护范围不仅扩大到货物贸易的一切领域,而且扩大到服务、技术、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 4.体系化的保护措施。旧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采用关税 壁垒,但GATT /WTO 体制下,经过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各国平均关税由l948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4%左右,关税保护作用日益减少,因而新贸易保护主义将政策手段转向以非关税为主,并使之体系化,主要表现:一是强化非关税措施的使用。根据原GATT 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非关税壁垒即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800多项增至 8大类75种3000多项;二是通过立法使非关税措施法制 化。如美国l974年的《贸易改革法》首次确认例外条款、反倾销、反补贴条款的法律地位;三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奖出限进,但重点由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由国内市场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演变及其理论依据 张宁军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l0093) 摘要: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特指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 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原有的特征产生了一些变化,表现为更多地寻求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从非关税措施的明显性保护转向隐蔽性保护;从单纯贸易政策转向经济、竞争政策,这些演变背后存在众多的理论支持,研究这些演变及其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特征演变;理论依据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0892(2005)0l-0l0l-04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 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问题研究 文章的目的与意义: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受到重创。而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美国经济自然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何使美国从危机之中走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在此时重新抬头。从1996 年—2011 年的16 年间,美国是向中国发起反倾销案件第二多的国家,共发起反倾销案件91 起,占到了中国遭受反倾销总量的14。自从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出台,表明美国政府明显是加强了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并且,其形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集中化,对中国制裁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例如,2009 年10 月对中国钢绞线产品实施7.53%至12.06%的惩罚性关税、对中国钢格栅板产品实施7.44%的惩罚性关税后;2009 年11 月5 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2012 年 3 月22 日,单单一天时间美国就像中国的四种制造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时间之频繁更是前所未见。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试图从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入手,结合金融危机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社会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和其他隐蔽性壁垒方面的新变化,提出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对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新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1、国外学者研究状况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在中国为何会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如此之多的国家的,“特殊照顾”已经连续16 年位列WTO 组织成员国中遭受反倾销、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Wayne M. Morrison 的《China —U.S. Trade Issues》是写的比较不错一本论述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著作。其中,作者的观点是美国一方面在享受中国廉价商品给美国公民带去福利的同时,很多制造类、销售类的企业由于中国企业的竞争而濒临破产。作者认为,如果出于中国是人口大国而其制造业、销售业成本低廉所带来的竞争优势,那么美国无权也不应该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如果中国企业在拥有如此巨大的人口红利的同时仍然享受政府的各种优惠待遇,从而打压美国企业,此种做法将是美国政府所不能允许的。Henry 的《China’s Ascent in Global Trade Governance: From Rule Taker to Rule Shakerand Maybe Rule Maker 》的观点是,随着中国自从2001 年加入WTO 开始。中国已经逐渐从过去的WTO 的“规则听从者”变成了现在的“规则协商者”,而且凭借着起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在未来成为WTO 的规则制定者。而这又是美国长期所独有的特权,中美贸易的摩擦不断发生、不管发升级、不断多元化也是必然趋势。Mihir A. Desai 的《Securing Jobs or the New Protectionism: Taxing the Overseas Activities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Firms 》是比较客观的论述当前中美贸易问题。2008 年金融危机后,很多美国议员鼓动加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进口大国进行贸易制裁,从而达到支持美国国内企业,增加就业机会的目的。作者从实际案例分析,发现美国政府的很多举措,大大超越了保护本国企业的程度,完全运用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诸多手段制造贸易摩擦。2、国内学者研究状况与国外学者的论述相比较而言,我国学者更加趋向于从中美贸易战入手从而引申到中美全面对抗中,中国应该如何取得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及对策研究》是由李清,孙东升以及邓丽娜三人所写。从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演变入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以反倾销、技术壁垒等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手段;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相应地提出了有关应对策略。《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考察》由丘杉所著,讲述了贸易摩擦正不间断地

重商主义对当今贸易的影响知识讲解

重商主义对当今贸易的影响 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提出的一切理论体系都是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而导致国家富裕,就是指重商主义,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只考虑出口额,不考虑进口额,实质上这样会导致畸形的发展,出口等于进口才能使国家稳定发展。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奕”。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以便损害和削弱对手的实力,增强本国的实力。 在现代贸易体系中,国际间贸易所占比例和重要性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对整个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性突出。国际贸易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地理大发现后,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在当时的贸易背景下,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重商主义思想。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其复杂性的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理论也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和发展。后来的人们开始倡导自由贸易,,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由贸易思潮在国际掀起了狂风暴雨,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纵观国际贸易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始终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还有另一种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其成为与自由贸易主义相抗衡的一大势力,在国际贸易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起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毫无疑问,贸易保护主义都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今时代,国际间贸易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研究成为经济学家钟爱的一个课题。但是,只要人们留心观察,便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各国人民都受益于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享受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于此同时,尤其是近些年来,频繁地发生贸易纠纷,当事国互相指责对方的产品损害了本国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并采取保护本国产业、阻碍自由贸易发展的政策。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贸易保护主义,是重商主义的回归。 当今世界人们都倡导自由贸易,然而,因为缓解经济压力,或者趋于某些政治目的,或者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些国家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悍然设置贸易壁垒,加大对国外产品的税收,或者直接限制国外的某些产品。这些措施与行动可以说是重商主义对当今贸易的影响,但是这与传统的重商主义又不尽相同。因为,以往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也就是说在以前的重商主义完全是为了经济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弱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聚集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原始积累,在国家政治的保护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只是为了某一得势集团

贸易保护主义

简谈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保护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合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过程中相互依存,摩擦等不可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其中,贸易保护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 rotectionism):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1

15-16世纪期间,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大发现的来临,各国对外贸易逐渐扩大,国际交换日益繁荣,分工也开始逐渐跨越国界。但是国际交换关系尚未形成确定的体系,世界经济正待萌芽。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国际分工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它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等。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有: 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 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2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一、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对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有了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最初几年,关税同盟的政策是相当温和的。以棉花和毛纱为例,税率仅从6%上升到8%。到40年代初,“面对英国占压倒优势的工业力量,为了使德国日益兴起的工业获得发展,有理由认为加强保护是必要的。”因此,1841年李斯特的著作发表以后,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学说“立刻为关税同盟工业圈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税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843年棉纱进口税提高50%,1844年毛纺织品提高33% ,金属、皮革制成品提高了一倍。另一方面对机器和工业原料却尽量地减免关税。这些措施有效地抵制了英国竞争,使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以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成了它(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政权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德国社会转型的动力。以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为显著特征的这一时期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李斯特时代”。 二、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从促进出口的重点转向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其政策措施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遇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 年的4.1%降至2001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了进口保护:一是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1995年WTO成立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直线上升,1998年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则高达74起;20002年共75起。二是恢复传统关税与配额手段,2002年5 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三是高筑技术壁垒,阻挡外国优势产品的进口。据WTO 统计,2002年上半年,仅仅因为技术壁垒,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幅度则超过10%。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在一个时期单独采用鼓励出口或保护进口的一种方式,而是两者结合使用。1980年,美国进口产品的大约1/8就属于保护范围,而到了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4。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为什么重新重视起进口限制?这依然发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与重商主义不同,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汉森、萨缪尔森指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也具有乘数效应,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与就业的作用。凯恩斯理论给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国家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根据这一思想,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它既是特殊利益集团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一般公众对于变化感到忧虑的反应。伴随保护主义的是巨大的经济代价。而经济的变化直接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指导,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本国法规和贸易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和就业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冲击,其关注的焦点由传统理论所关注的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类本身.同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政府与部门的合作计划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创造比较优势,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维护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它是由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和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地高等因素造成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绿色壁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日益面临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人的严重关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一道绿色屏障,主要包括绿色标志﹑绿色包装﹑环境成本等。(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的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令其难有作为,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和认证认可制度。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1、相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几年而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进入一个高发期。一方面,金融危机后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快增速并已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加之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无疑将成为其他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最集中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崛起,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企图从战略上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其中对华采取

20世纪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动因的研究

20世纪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动因的研究 政教师范101 1003012032 陈茜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利益被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经济利益背后又隐藏了很多的矛盾与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尤其明显。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和为何对中国实施的原因的研究,来探讨贸易保护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某种形式的保护,常有的手段包括关税、配额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1996年3月11日,美国新鲜西红柿和铃状椒种植者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指出他们受到了墨西哥冬季蔬菜进口的冲击,希望获得美国联邦政府的价格补贴。申请中还指出因为墨西哥的倾销行为,由于墨西哥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占据了相当比重,因此这一起反倾销案的最终结果将会对墨西哥产生重大影响。这个案例都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影响。 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贸易保护总是作为自由贸易的对立面而存在,但是在理论渊源上他们却都来源于重商主义理论,不同的是自由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上建立起来的。[1]20世纪初期到30年早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总体上还是以“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贸易保护重新抬头。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外贸政策随着罗斯福总统的上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1934年,,《1934 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出台,使得美的外贸政策中关税变得可以调整。70年代开始,美国的外贸政策再一次全面回归到贸易保护主义轨 道。虽然美国一直对外宣称其贸易指导思想仍然是贸易自由化,但是它却打着“公平贸易”的大旗逐渐使其贸易保护政策变得合法化。80年代,美国一次出台了许多关于贸易竞争的条款。90年代,美国外贸政策突出的特点就是采取了单边主义贸易政策。 21世纪以来,911事件和08年金融海啸让美国的经济陷入了阴霾,小布什和奥巴马采取一系列措施拯救经济,因此,贸易保护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明显。 二、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 (一)对总的动因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