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生态,方法]浅谈生态足迹研究的方法问题

[足迹,生态,方法]浅谈生态足迹研究的方法问题
[足迹,生态,方法]浅谈生态足迹研究的方法问题

浅谈生态足迹研究的方法问题

1前言

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理想的发展模式。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可持续的发展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首先就要度量发展的状态是否可持续,因此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已成为当前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方法团,通过分析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资源的消费与供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方法以其易于理解、方法简便、可在全球尺度上进行比较等特点,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应用。但生态足迹研究方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未引起学者们的充分注意,现有研究中专门就生态足迹存在问题进行评价的成果鲜见。本文将尝试就生态足迹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略分析与评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2生态足迹方法

生态足迹方法是由William Reed、于1992年提出的,并由Wackernagel进一步完善叫。生态足迹研究基本思想是:个体、过程、活动等通过资源使用、废物排放等,利用自然系统提供给它们的服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资源利用与产生的环境影响可被转化为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解释叫。通过关注流入、流出特定系统的物质与能流,并将物质与能流转化为与之对应的、供给这些流量土地面积与水域,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能源用地和水域比。生态足迹的方法计算是基于6个前提假设叫:可获得资源的年消费量和产生的废物量;大部分的资源流量可折算为生产资源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面积)和吸收其所产生的废物的生态生产性面积;通过赋予每种面积一个与单位面积的有用生物量生产能力成比例的权重(即潜在的、有用生物量年产量),可将几种不同的面积表达为一个标准化的、具有平均生产能力的面积单位;总需求可通过将各种资源供给与废物吸收的折算面积加和得到;总人类需求(生态足迹)与自然供给(生物生产力)可直接对比;总需求可超过总供给。

生态足迹将各种资源消费和废物的吸收折算为6类生态生产力不同的生物性生产面积,并将这些具有不同的生态生产力生物生产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而后加总计算生态足迹。这样需要对折算得到的6类具有不同的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赋予对应的均衡因子。某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的均衡因子代表着此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的全球平均生产力相对于全球全部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平均生产力的相对值叫。通过均衡因子,就可将6类生物生产性面积折算成具有相同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同时,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享赋不同,造成单位生物生产性面积的生产力也不同,这样就需要利用产量因子进行调整。产量因子是某国家或地区某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生物产量与同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的全球平均产量的比率。通过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调整,便可将各类土地面积进行加总,得到可全球比较的、统一的单位全球公顷。

3研究方法的优点与主要进展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自身的优点:①提供全球可比性的生态足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可持续性;②具有一定的政策性,通过比较生态足迹的需求与供给,反映了区域人类活动对自

然资源的利用情况,提供理解可持续发展底线的直观框架,使决策者对发展状态有清楚的认识;③分析方法所需资料获得较容易,计算方法可操作性较好等。生态足迹研究方法自其被提出以来倍受学者们的青睐,对生态足迹方法本身的研究和实证分析方兴未艾。生态足迹方法中引入诸如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法、能值法、成分综合法、结合和耦合分析法、产量因子计算法等手段,对生态足迹方法本身进行着扩展;实证研究在国家、区域和城市尺度上大量开展之后,开始尝试计算如旅游业、贸易、交通运输、畜牧产品、农作物和制造业等产业的生态足迹,同时在更小的范围内也涉及到居民家庭、个人生态足迹的计算;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和时段分析的成果也推陈出新,在传统的表达区域某年份的生态基础上发展出长期时间序列动态分析方法。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出现了适用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各种模型,研究方法与研究尺度也不断演进,日趋丰富与多元化。

为了全面把握近20年来国际生态足迹的研究进展,我们对1992-2012年国际上发表的生态足迹相关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叫。此外,非官方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生活行星报告》也对生态足迹的报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同时,再定义过程和好足迹向前。在其官方网站上有大量报道关于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方法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将对生态足迹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4生态足迹方法的问题

4. 1均衡因子缺少科学解释

生态足迹方法中采用均衡因子将6类不同的生物生产性面积折算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并标准化为统一的、可进行全球比较的单位全球公顷。从前文对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介绍中可见,均衡因子表示某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生产力与全球全部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平均生产力的比率。

生态足迹方法中采用均衡因子,将6类不同生态生产力的土地加和,暗示着具有相同均衡因子的两类因素间存在着替代性。均衡因子采用定值时,那么这种替代性也就确定不变,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生态足迹方法中采用均衡因子,并没有考虑土地质量的差异、土地的社会属性等问题。事实上,很多情况下这种替代性并不一定存在,或并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采用均衡因子来简单说明。在生态足迹计算中,耕地与建设用地采用的均衡因子相同,计算中通常采用数值为2。因此,耕地与建设用地、化石能源与森林便具有相同的生产力困,而土地用作耕地与建设用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森林的作用远不比于吸收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

4.2产量因子的时空变化认识不足

之前的研究中采用产量因子是区域某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的生产力与同类生物生产性面积的全球平均生产力的比值。生态足迹的生态承载力计算中引入产量因子,将区域内生物生产性面积折算成具有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再通过均衡因子折算成全球公顷。

区域生物生产性面积的生产力,因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在区域间与年际间存在着变化(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也存在年际变化),这样将导致产量因子在空间与时间上存

在差异。计算不同国家区域、城市等空间层次和在研究时期内时段间等时间序列尺度上的生态足迹变化时,应采用当地、当时的产量因子,而不是采用同一个定值,特别是在进行时间序列的研究中采用的固定产量因子值显然是不合理的。当前在生态足迹研究中,国家、省际尺度上的生态足迹计算对产量因子的空间与时间差异得到一定的重视。面对小尺度上如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中,因缺少数据而被许多研究人员忽略。如蔺海明、领鹏等在对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动态研究中对1949-2000年各年的生态足迹计算采用的是相同的产量因子;卢远、华璀等对广西1990-2002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中,各年计算也是采用相同产量因子。陈成忠、王晖提出了新的产量因子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1949-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并利用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效率两个指标,对中国1949-2006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估;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对不同省内特定地区小范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产量因子分析,仅采取了各省的产量因子代替特定地区的产量因子等。

4. 3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方式不明确

生态足迹方法提出的初衷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指导和规划工具,作为决策者决策参考依据。生态足迹方法通过所提供的具有综合性、可在国家或区域间进行比较的、标准化的生态足迹指标,对比不同消费模式对生物生产性面积的使用;采用生态赤字或盈余(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间的差)来确定区域资源是否能自给自足。生态足迹是从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求与自然系统的供给两方面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和服务的使用,但生态足迹方法中并没有对土地利用可持续与否进行明确区分,也没有指出如何利用土地才是可持续的。同时,如果生态足迹可作为决策参考,那么就应能提供明确的决策目标与措施,而实际上从生态足迹方法中并不能明确地看出区域存在关键的环境问题:最小化土地利用(减少对区域或全球的影响)和最大化区域的生产力(以平衡生态足迹的增长)都与生态足迹方法评价的结论相一致。另一方面,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中仅关注土地的单一功能。事实上,土地生产是多种经营机制并存,如套作、轮作等,使土地能提供多种功能与服务,而这些不同的功能与服务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这也同样再一次说明采用均衡因子折算时的缺陷。

生态足迹并不能完全如其提出者所预想一样,成为政策制定的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强有力参考,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情况。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需要慎重行事,不能仅就生态足迹大小而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定论,应当加上一定的社会经济指标,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区域的可持续性。

4. 4能源利用情景假设不科学

生态足迹中的化石能源用地是指吸收化石燃料产生CO:的土地面积。这里可通过假想吸碳土地的存在,即区域存在可生长化石作物以补偿日渐减少的化石燃料存量的土地。生态足迹方法中假设的这种能源情景并不科学,原因在于:①化石燃料是不可更新资源,具有稀缺性,消耗速度远高于其形成速度,生态足迹能源情景暗含的补偿生产力机制并不合理;②实际上是否拥有足够的、用来作为吸收CO:植林的土地,即假想的能源情景是否存在环境与技术的可行性;③土地植林用以吸收CO:只是减少大气中CO:方法的一种,其他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燃烧效率、使用替代燃料等都可减少二氧化碳,植林并非唯一的可减少大气中CO:的方法,假想能源情景绝对化;①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和NO、等,生态足迹并没有考虑其他气体排放,使估计的结果存在偏差。同时,还应注意到如C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其在大气中的积累,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通过国家或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并不能充分说明该国

家或该区域CO:等气体排放对全球升温的贡献,这里又存在尺度上的不一致问题。

4.5区域间足迹比较有失公平

生态足迹方法通过计算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求与自然系统的供给,得到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及生态足迹赤字(盈余)。通过比较国家或地区间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赤字的差异,国家或地区自身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年际变化,对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性做出全新的解释。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对象如国家、地区、城市等都是政治、文化等社会属性的划分,而并非环境学意义(生态学或是水文学)上的划分。即由于环境的可进入性和环境与资源的享赋差异,会造成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程度的很大差异,这样可能导致出现人类聚居、工业集中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导致国家或地区生态足迹过大,出现更大的生态足迹赤字。如据WWF 2012年公布的《Living Planet Report》中指出,2008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生态赤字达到了0. 8。人类于2013年需要1. 5个地球,2050年需要3个地球来供养人类生存。诚然,比较国家或区域间的人均生态足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差异,但并不能充分说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考虑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分布、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此外,大国与小国(就经济活动与土地面积而论)间,特别是人口密集国与人口稀疏国间(如美国与欧洲的小国相比)的生态足迹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如同是在大洲与国家间的比较,两者并不在同一个比较级上。

4. 6贸易调整缺少可持续性基础

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的前提假设指出总的需求可大于总的供给,初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事实上是考虑了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对生态足迹的调整。在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活动愈发重要。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只有通过消费品与资源产品的贸易来实现消费品与资源空间的再分配。同时,贸易也可在敏感度较低的自然系统间分担环境影响。但人类历史时期形成的人类社会空间分配,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重大变革,生态足迹夸大了贸易活动调整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暗示系统的自给自足状况。同时,由于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间存在着贸易活动,区域的发展模式和自身的生态承载力受到贸易活动的影响(由于区域的贸易进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内生态承载力,即生态承载力贸易+生态承载力区域自身。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消费与废物排放增多,会造成区域自身的承载力下降)。生态足迹方法没有对可持续的贸易活动进行定义,也没有区分贸易进出是否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为基础。此外,生态足迹中对空间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贸易可持续性的合理解释,需要从多领域如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相结合,从新古典经济学、生态经济、社会政治问题等三方面进行阐明,这已超出了本文的初衷,不再做更深入的评述。

4. 7作为可持续性指标尚存争议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并不充分。单一的生态足迹指标中并没有包括经济和社会指标,它对可持续性的反映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自然资产只是靠自身运作经营,而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那么在评价可持续性时也就无需加入经济和社会指标。但生态足迹方法中存在着人类的活动因素(资源消费和废物排放),在采用生态足迹进行可持续性评价时应佐以

经济和社会指标,其分析才全面。因此,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并不充分,已作为对环境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才合理。

5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展望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因自身的优点,自提出后倍受学者们的青睐,方法本身的改善及实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十分突出,而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同样的关注。结合本文提出的生态足迹研究方法中存在的7个问题,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对方法中采用的均衡因子应寻找更科学合理的解释;依据研究区域、研究年份真实的产量数据,计算产量因子,才能得到更科学的结论;在区分生态足迹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否,以及加强生态足迹分析与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综合考虑能源利用的枯竭性、替代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对能源足迹的影响;重视社会性因素对生态足迹研究的影响;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对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综合,才能全面反映区域的可持续性等。

6结论

本文从对当前较流行的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的介绍入手,简要地就该方法的优点和研究进展进行说明后,系统地分析了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在采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政策指导作用、能源情景假设、国家或地区比较的公平性、贸易调整和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等七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足迹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生态足迹研究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展望。

浅议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开题报告)

浅议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去年就是我国的生态旅游年,旨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绿色旅游。“环保时代”,“绿色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业也不例外。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资源破坏,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等不少的问题,急切需要一场绿色革命。文章从旅游业绿色观念的培育,绿色产品的开发,以及开展绿色营销等几个方面做了探讨,期盼我国旅游业能早日成为真正的利国利民的绿色产业。 1.1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1.1.1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绿色旅游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近环境或环保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远离喧嚣与污染亲近大自然,并能获得健康精神情趣的一种时尚旅游,通常指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等的活动。 绿色往往用来比喻“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而绿色旅游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来指导旅游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它可以理解为与可持续开发旅游、生态旅游类似的概念,即指在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旅游中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了人地和谐相处的思想。因此,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的,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它需要经营者和旅游者共同提高环保意识。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20世纪议程》,即著名的地球宣言,它宣布全世界人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采取一致行动,使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间的准则。之后,各国政府相继发表宣言和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的课题。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是:“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安居乐业,永续发展。” 1.1.2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第一,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害自然环境,维护环境的永续发展; 第二,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益回馈地方;

生态足迹

2013年个人生态足迹 以下采用成分法计算生态足迹 一、能源的生态足迹: 能源主要有电力。 公式 a CO e e P E Q A /2= 式中: e A 分别为年内电力消耗所需的化石能源地面积; e Q 分别为电力消耗量;2CO E 为普通火电厂单位发电量的2CO 排放量;a P 为每公顷林地1年内可吸收的2CO 量。 二、食物的生态足迹: 某类食物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一般计算见式: f f f P Q A = 。式中,f A 为计算年内某 类食物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 f Q 为计算年内该类食物的消费量; f P 为生产该类食物的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世界粮农组织网站上查得)。主要食物分类中, 牛羊肉( 奶) 类产品的土地占用类别为牧草地; 猪、家禽、蛋、谷物、糖类与蔬菜等的土地占用类别为耕地; 鱼类的土 三、垃圾的生态足迹:

垃圾的土地占用由垃圾堆放直接占用土地(即直接用地)与吸收垃圾降解而产生的化石能源 地(即间接用地)两部分组成。间接用地的计算公式∑=+= W N i CH i co i i a w q q Q P A 1 )(1 4 2δ式中,w A 为计算年垃圾排放间接土地占用面积; i Q 为年内第i 种垃圾成分排放量; 2 CO i q 为第i 种 垃圾成分CO 2 产生率;4 CH i q 第i 种垃圾成分4CH 产生率;δ为4CH 的GWP 当量系数; a P 为林地的平均木材生产力。 四、纸张的生态足迹: 计算公式为:a w p p P q Q A /= 式中, p A 为计算年内纸张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 p Q 为计算年内纸张消费量; w q 为单位纸张产量的木材消耗; a P 为林地的平均木材生产力。 五、水的生态足迹; 水的生态足迹主要就是由输送水与处理污水消耗的能量产生, 这2 种作业消耗 的能源为电力、 因此首先需要计算出计算年内输送水与处理污水的电力消耗量, 然后利用公式a CO e e P E Q A /2= 计算其土地占用面积, 土地类别为化石能源地。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等设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定量研究。生态足迹(EF)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来的比较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生态足迹 英文名字: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footprint 其他的名:生态占用 定义: 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应用科学 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应用可科学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 生态足迹(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和魏克内尔提出,生态足迹模型由张志强、许中民与1996年首次引入我国。生态足迹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消费转化为提供该消费量并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定量测度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并通过阻击与实际生态承载面积的对比,测量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综合法、成分法、投入产出法。。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题开题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题开题报告中南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姓 学 课题 课题 攻读 指导 学科 所在

填表名:方可号: 111311051 名称:基于生态安全理念的工业区用地优化研究设计项目:长沙黄兴北路棚改项目相关区域控制性详细来源:规划修编、研究性课题:轨道交通两厢用地布局及其经济性分析学位:工学硕士学位教师:龙明东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单位:建筑与艺术学院日期: xx年09月20日 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办制 一、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选题意义 选择“基于生态安全理念的工业区用地优化研究”为题,主要原因在于最近所参与的“长沙xxx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项目涉及到湖南天心环保工业园用地规划。生态安全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出现的一个新的热点研究领域,它和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一样,是构成 __的重要基石之一。目前在国内,生态安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概念尚未统一,生态安全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 土地是 __-生态复合系统,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目前我国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大多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

本文以对土地进行生态安全评价为基础,科学地评价和衡量某种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进而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一条重要的途径。 2. 研究价值 21世纪将是生态环保的世纪,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的必须条件。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不仅是现实选择,更是城市共同的奋斗目标。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之一,目前生态安全的研究以流域、区域等范围内的生态安全评价、改善为主,多是针对某个大范围区域的国土规划、农业用地和自然保护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博弈关系展开,对于城区内建设用地等中微观视域的生态安全的系统研究较少,对某种典型建设区(如工业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则少之又少。 在城市规划体系内,反规划、非建设用地规划、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等已经开始了积极解决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保障问题的探索。本文以城市建设活动范围内的实质物质空间系统——城市用地的开发利用活动为对象,对湖南天心环保工业园的建设用地总体结构中各主要单项功能用地数量与城市生态安全的关系、用地相关开发强度的限定等内容进行研究,以实现在建设用地不断动态优化过程中,持续地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规避生态风险,加强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做到

0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技术资料4: 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一、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EF(eco logical foot print)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进行核算: 1)化石能源用地,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2)耕地,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3)牧草地,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6)水域,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 i 的计算公式为 A i = C i/Yi = (P i + I i - E i)/ (Y i ×N ),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郭晓泽,于连生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3)  email:zhb-xzguo@https://www.360docs.net/doc/bb16610287.html, 摘要: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衡量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量化方法,它将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环境提供的服务归结到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比较上。本文对生态足迹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应用等进行了阐述、探讨。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旅游    人类进入了21世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世界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自然的需求。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靠过多的摄取自然资源来提升工业化国家的物质标准以及经济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就必须生存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1[,所以人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状态。在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只有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才能实现其可操作性。基于这一思想,各国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Meadows等的世界资源动态模型]3,2[、Holdren等的IPAT公式]4[、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 -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ostainability)模型等。但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使人们认清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成为可能,从而明确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1生态足迹法介绍  1.1 生态足迹法的定义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在其上进行的。生态足迹法的定义(1996)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它将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转化为提供这种需求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1.2 生态足迹法中使用的生物性生产面积的类型  在生态足迹核算中,根据生产力大小差异,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6,5[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海洋。  (1)化石燃料土地(fossilenergyland):人类消费生物化石燃料的同时释放了大量的 - 1 -

生态足迹应用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众多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定量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使人类了解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的胁迫状况,从而减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自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已经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1,2]. 20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著名生态经学家威廉·里斯(WilliamE.Rees)教授和他的学生Weckernagel[3]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可持续性测量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考察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性评价仍集中于可以在市场上交换的物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上,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未能对生态可持续的必要性做出合理的解释.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用土地面积这一度量单位很有直观性,这对于唤醒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全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生态足迹方法和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时空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测度[4-6].本文从从国内外已有的应用研究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概况,展望生态足迹今后的研究方向. 1生态足迹简介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里斯(William)及其学生瓦克纳戈尔(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度量指标[7],可以把它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 1996年以后,William和Wackernagel又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解释:“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Winiom,1997)、“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给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李利锋,2000).总之,生态足迹这一形象化概念既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性机制.这就是说,当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积容不下这只巨脚时,其上的城市、工厂就会失去平衡;如果巨脚始终得不到一块允许其发展的立足之地,那么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将最终坠落、崩毁[8].生态足迹的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某个个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它既代表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又代表特定人口持续生存下去而对环境提出的需求[9].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自WilliamE.Rees(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以来,国际上有关生态足迹概念、模型及其方法的研究陆续展开.目前,己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自2000年起,世界两大非政府机构—— —RP(RedefiningProgress)和WWF(WorldWideFundforNature)分别每两年和每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研究成果.下面对国际上己经展开的生态足迹空间尺度应用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对空间尺度所开展的应用研究主要从以下5个空间尺度开展:全球尺度的研究、地区尺度的研究、国家尺度的研究、区域和城市尺度研究、个人水平上. 2.1.1全球尺度的研究 以Wackernagel(1999)为代表的“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率先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国家生态足迹》中计算了1997年的全球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就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0%[10].随后又 生态足迹应用研究进展 晓兰,王丹丹 (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生态足迹模型自1992年被提出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从国内外已有的应用研究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概况,展望生态足迹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1-0020-07 20 --

生态足迹计算

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资源与环境系 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张笑然20080802004 田滢伟20080802016 胡庆贺20080802042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 1.27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1.716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444hm2,属于较小程度上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1.引言 1.1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度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它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源的承载量,判定地区、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几年,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即:计算区域的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面积等对应的土地面积,通过对比分析该区域的生态足迹产出和承载来评价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 生态足迹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一般计算公式为: EF = N ×ef = N ∑(αai) = N ∑(ci/pi) 其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α为均衡因子;ai为人均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i为消费项目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附:生态足迹测度中的土地类型及均衡因子说明 生态足迹的有关概念: SEF: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与对我国的建议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及对我国的建议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而消耗的钢材占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油气占10%,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此外,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55%,其中,重度脆弱的占19.8%,极度脆弱的占9.7%。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我国“生态足迹”(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增加的速度远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生态赤字”正在逐年扩大。可见,我国长期粗放式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趋凸显。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至45%。根据经验计算,碳排放量是能源消费总量的2.5倍左右。按此推算,若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50亿吨标煤,则碳排放量将达到125亿吨(2010年全球碳排放约为32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碳排放控制在300-320亿吨以内)。应该清醒地看到,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来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我们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也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其中,节能产业中包括节能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环保产业中包括环保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包括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及再制造。(一)节能产业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2009》报告,从2010-2020年,全球节能投资将达1.999万亿美元,2020-2030节能投资达5.586万亿美元。2008年出台的《美国能效市场容量:展示节能的完整前景》报告称,到2030年,美国节能产业市场将达到7万亿美元规模。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节能产业的投入,欧盟计划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等的研发,英国专门成立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发展低碳工业、汽车等节能产业。节能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三个部分。 一是节能装备。全球节能装备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且

GIS、RS技术与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GIS、RS技术与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城市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已逐步成为了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对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生态足迹理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在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中的应用途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足迹,GIS,RS,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是指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某种用途的规划。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看,生态规划不应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应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类比、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的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城市生态规划最基本的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生态学理论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进展,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将应用于指导今后城市生态规划的实践,比如生态足迹理论。 2 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2.1 生态足迹及其几个相关概念 生态足迹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并由Wackernagel对其理论和方法加以完善。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通俗来讲,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我

科研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摘要 本研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通过构建生态足迹模型对西安市201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当前西安市存在较大生态赤字,生态环境处在过度开发利用之下,发展模式为不可持续状态,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有必要从城市控制人口规模,保证耕地和绿化面积,倡行低碳生活方式这些层面来制定应对之策。 关键词:生态足迹西安市可持续发展 目录 摘要 (1) 1问题的提出 (1) 2研究目标 (2) 3研究意义 (2) 4研究框架 (2) 5研究内容 (2) 参考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西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陕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决策,提出要力争早日把西安建成开放包容、产业高端、功能完备、宜居宜游、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要真正把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要求落到实处,提出到2020年西安市要建成为人口规模1000万国际化大都市,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不难预料,在未来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承载力问题会成为西安市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突破生态瓶颈,以相对脆弱的生态承载力容纳既定的人口数量目标,实现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目标 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将生态足迹理论与城市人口规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态足迹模型,测算西安市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人口——资源评估预警机制,为西安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这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运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区域适度人口规模这一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分别研究了南京市、杭州市、贵州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适度人口规模,而对作为西部重要省会城市的西安尚未有人用这一理论研究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适度人口规模,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程度。本课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理论空白。 2.实践意义:在西部大开发和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探讨其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评估预警机制,以实现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框架 1. 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2. 西安市概况 3. 西安市201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4. 西安市2013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分析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度量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和自然所能实际提供的生物物理量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分析总结了模型的优缺点。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计标模型定量测量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s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Frozen Earth Key Stat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rigid and Arid Zone Environment and Projec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730000) Abstr act Ecological-Footprints.are a kind of new method of quantifiably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hu2 manity.s use of nature.Through following the tracks of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a region,these consumption patterns provide information of areas,showing each type of land necessary for providing these material resources.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se different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2 sources,we can quantifiable judge the scope within which that area.s capacity to provide can be developed. Here we giv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ing,as well a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strong and weak points of such a model. Key Words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6610287.html,nd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sourecs Computer Modeling Quantifiable Measurement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就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就是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必须维持自己的自然资产存量。但是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至今,世界的人口、贫困、消费日益增加,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场退化、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自然生态系统日见退化,人类生存在一个更加危险的世界中。许多事实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远离可持续性。为了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变成现实的可操作管理模式,人类必须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由于传统的国民经济帐户指标GNP(及其变种GDP)在测算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从80年代开始就努力探寻能定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指标。因此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这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5月在其第一份5人类发展报告6中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0已成为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体系不断提出,如绿色国民生产净值(绿色GNP)和可持续的经济福利指标(ISEW)等可持续性指标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产。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 在对生态状况的测量方面,即用具体的生物 8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第三部分:低碳校园建设—碳足迹报告

第二部分:华师大学城校区校园碳足迹调研报告 一、校园碳足迹的研究背景 关于校园低碳建设的研究,国内外的文献基本上都是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校园存在的高碳现象的分析,另一个是相应的措施建议的提出。国外一般直接对第二个问题进行研究,且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际测量的方式计算出校园的碳排放数据,即碳足迹来说明问题。具体操作是先测量一次碳足迹,之后在校园内实施他们提出的低碳方法,然后再进行多一次的碳足迹测量。通过前后两次的碳足迹对比量的减少来说明措施的可行性,从实证层面上检验低碳措施。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他们的一个专门小组对校区内的碳排放量和减排的具体措施都进行了详尽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减排目标。而国内的文献多数从定性的角度出发,概括出校园高碳浪费的现象,然后指出现象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只是这样的研究思路,对于第二个问题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规范分析的层面上,没能为自己的建议提供足够的支持。不过近些年来也开始有部分高校进行了对低碳校园建设的实证研究。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的张婷等人(2012)根据碳足迹的间接计算公式,通过收集学校内四个不同功能区(学生区、居民区、教学行政区、公共活动区)的用电量和用水量数据计算出各个区对应的碳足迹,经过统计分析之后针对不同的功能区提出对应的对策措施。姚争等人(2011)以北京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把能源,交通,日常生活作为研究碳足迹的内容,分析北京大学的生态足迹,并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碳足迹进行比较。王菲凤等根据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评价了福州大学城所高校新校区2006年的校园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鲁丰先等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从能源、食物、垃圾、水、纸张和校际交通6个方面计算和分析了河南大学2006年的生态足迹,提出了减少校园生态足迹的措施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的建设。姚争等人也以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北京大学的低碳校园建设。此外还有中南大学的陈宝玉等人(2012)以中南大学为对象,结合访谈与问卷的方法定量核算出学校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及碳循环的碳排放清单,并结合对校园低碳问题的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低碳校园建设方案。 二、华师校园碳足迹研究的目的 综合国内外关于碳足迹的研究,我们小组发现,国外的碳足迹研究是为了给低碳措施提供定量支持,而在国内,因为研究的投入成本与周期等问题的存在,虽然计算出碳足迹,但未能借此为低碳措施提供数据支撑。虽然碳足迹实证研究的投入成本较高,但其相对于国内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研究生课程考试卷 学号、姓名: 20142401 王武林 年级、专业: 14级土地资源管理 培养层次:硕士 课程名称:土地资源评价 授课学时学分: 考试成绩: 授课或主讲教师签字:

评语: 评阅人: 年月日

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进展 王武林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资源学院,沈阳110866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介绍生态足迹的定义、思想、基本计算方法,总结其在国内外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层面、计算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与进展,评析生态足迹理论的优缺点,对生态足迹的应用进行展望,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探讨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态足迹;研究方向;应用展望 1前言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Odum EP(1975,1989)讨论了在能量意义上 被一个城市所要求的额外的“影子面积”(shadow areas),Vitousek P,et al.(1986)测算了人类利用自然系统的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Jasson A M(1975)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海岸渔业所要求的海 洋生态系统面积[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于1992年提出生态足 迹概念,并在Waekernagel M的协助下将其完善和发展为生态足迹模型。此后,以Wackernagel为代表的“加 拿大生态足迹小组”应用生态足迹法在全球、区域和城市三个层面上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应用效果。 Waekernagel等(1997;1999;2000;2002)分别计算了1993、1995、1997、1999、和2001年的全球 生态足迹;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2000;2002;2004)发布了三份《Living Planet Report》,对全球1961 到2001各类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维的动态分析,并且列出了1998年1999年和2001年世界上超过100 万人口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状况,对各个国家的资源消耗状况和人口规模进行分析。还有很 多学者都是针对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果(Hanleyetal,1999; K i m b e r l e y W.R.e t a l,2001;G a r r r y,2004; Monfreda,2004;Waekernageletal,2004;Jiun-JiunFemg,2005) 自William Rees 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以来,国际上有关围绕和涉及生态足迹概念、方法及其模 型的研究纷纷开展。近年来,围绕生态足迹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很多国际生态经济学家共同努力改进 的热点领域之一。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其中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城市研究、 能源、工程学、地理学、物理学等,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 2000年起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和RP即(Redefining Progress)两大世界非政府机构分别每 年和每两年公布一次部分国家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主要工业国家已把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官方指标体系, 其经验也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普及。2010 年发表了第六份关于生态足迹的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 2010》 指出,全球生态足迹持续增长,目前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状况是1.5 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所需。该报告同时 指出,人类应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后果有些是不可逆的,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生态足迹

2013年 1、张鹏岩,王开泳等,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测算与对比——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以2009年开封市3个不同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生活小区为例,采用居民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调查问卷数据,定量分析了2009年开封市不同收入水平小区居民的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根据板桥小区、康平小区、龙成花园3个小区的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3个小区的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①从3个小区人均生态足迹来看,总体上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较大;②从3个小区居民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来看,猪肉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奶制品次之,肉类食品和奶制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土地面积;③通过分析3个小区不同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板桥小区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耕地和草地;收入消费水平越高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大,收入消费水平越低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小。证实了高收入水平居民对生态以及资源的占用程度要远远大于低收入水平居民,造成居民生态占用以及碳排放的不公。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是指一个城市、国家或地区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Rees, 1992),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提出,其博士生Wackernagel逐步完善的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方法(Wackernagel et al, 1996, 1997, 2004)。 所谓生态足迹,是为了维持特定地区人口所需消费品折算成的生物生产面积以及容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之总和;通过测算给定区域人口或是活动消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并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消除不同类型土地和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差别,便可以进行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比较(刘淼等, 2006; 王云平等, 2009;张泽洪等, 2006)。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N∑(a j)=N∑(C i/P i) (1)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C i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 i为第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 j为第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将人类的各种消费按照生产力大小的不同归纳为6种生物生产类型,即石能源用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熊德国等, 2003)。 生物资源消费:粮食、蔬菜、水果、蛋类、奶制品、禽类、猪肉;能源消费:汽油、天然气、电。 2、方炫,刘德林等,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模型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13,33(4) 生态足迹计算是指将某个确定人口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收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折算成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熊德国等人对该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扩展与改进,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产性生态足迹是指某个确定人口从生态系统中实际取得的生物产量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其公式为:ef=EF/n=∑rj(aai)/=∑rj(Ci/Yi)/n(1)式中:ef—人均生态足迹;EF—总的生态足迹;n—人口数;i—产品的类型;j—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地、建筑用地;aai—i种产品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Ci—i种产品的产量;Yi—i种产品的全球平均产量;rj—用来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调整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的均衡因子。 在计算中,生态足迹账户包括生物资源和能源两部分(表1)。生物资源帐户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4大类,其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为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能源帐户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4类,本研究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