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名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名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名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名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为了明确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分类指导,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包括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等。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

o大兴安岭预防保护区

o呼伦贝尔预防保护区

o长白山预防保护区

o滦河预防保护区

o黑河绿洲预防保护区

o塔里木河绿洲预防保护区

o子午岭预防保护区

o六盘山预防保护区

o三江源预防保护区

o金沙江上游预防保护区

o岷江上游预防保护区

o汉江上游预防保护区

o桐柏山大别山预防保护区

o新安江预防保护区

o湘资沅上游预防保护区

o东江上游预防保护区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o辽宁冶金煤矿开发监督区

o晋陕蒙接壤煤炭开发监督区

o陕甘宁蒙接壤石油天然气开发监督区

o豫陕晋接壤有色金属开发监督区

o东南沿海开发建设区

o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监督区

o三峡库区监督区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o东北黑土地治理区

o西辽河大凌河中上游治理区

o永定河治理区

o太行山治理区

o龙河区间多沙粗沙治理区

o泾河北洛河上游治理区

o祖厉河渭河上游治理区

o湟水洮河中下游治理区

o伊洛河三门峡库区治理区

o沂蒙山治理区

o嘉陵江上中游治理区

o丹江口水源区治理区

o三峡库区治理区

o金沙江下游治理区

o乌江赤水河上中游治理区o湘资沅澧中游治理区

o赣江上游治理区

o珠江南北盘江治理区

o红河中游治理区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详案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详案

§3.1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导入] 同学们先看一段新闻视频。(中国水土流失现状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带来的巨大危害。正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而黄土高原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本节课我们就以黄土高原为例一起探究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学会分析水土 流失的成因。 2.通过探究实验感悟植被、降水强度及土壤疏密程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 高动手及观察能力。 3.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承转]早在初中同学们就已经学习过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本节我们再结合高中知识温故而知新。 [温故知新]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位置有何特殊性? 2、黄土高原的成因,土质有何特征? 3、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降水有何特点? 4、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率如何? [承转]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千百年来,水土不断地流失到底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板书] 危害 水土流失 [生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在每年要流失表土层1厘米以上,在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

材料二据统计山西省在1464年~1949年的486年中,共发生旱灾284次,平均不到2年一次。陕西省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平均约2.5年一次。此外水土从坡面流失后,洪水泥沙即进入河流干、支流,可引发洪涝灾害。 材料三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吨,其中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道年均抬高约10厘米,久之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生思考回答] 根据材料一得知(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根据材料二得知(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根据材料三得知(3)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承转]“地上悬河”到底有多悬呢? 展示图片:“地上河”示意图和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 [承转]水土流失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危害,要想减轻危害,就要先探究它的成因。 [板书] 对当地 危害对下游 水土流失 成因 [承转]南宋诗人陆游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我们就一起做实验探究它的成因。 [温馨提示] 1.实验分工:第1大组—实验探究一 第2大组—实验探究二 第3大组—实验探究三 2.实验步骤: 先明确实验过程,然后按要求操作,操作时注意观察比较,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1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坡度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行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水土流失的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利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2.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 5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 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部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2453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

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 武政〔2004〕31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了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武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将我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划分情况通告如下: 一、重点治理区:主要是自然水土流失较严重、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我市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为长江、汉江、滠水、倒水、举水沿岸,夏家寺、梅店、道观河、少潭河库区,黄陂西北部山区,新洲沙河、孔子河流域,新洲北部低山区,江夏汤逊湖、梁子湖、斧头湖水系,蔡甸后官湖、官莲湖、小?L湖、?p 砂湖、西湖流域,洪山花山、九峰旱区、左岭流域。以上区域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主,全面规划,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作好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重点监督区:主要是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为集中、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我市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为:开发建设项目较集中的城区、乡镇,工业区,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区,各类开发区,开山采石比较严重的江夏乌龙泉、黄陂石门山、江夏八分山、蔡甸侏儒山等开山采石采矿区。各类工程建设与开发建设活动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监督制度,防止因人为开发建设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须按照“谁破坏,谁负责治理”的原则进行治理。否则,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规定限期治理,并予以处罚。 三、重点预防保护区:主要是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较好的缓坡地、浅山丘陵区及平原湖区。我市重点预防保护区为:北部林区,市境湖泊,马鞍山、青龙山森林公园,龙阳湖、天兴湖、盘龙城、金银湖、南湖等度假区、水源保护区,九真山等生态环境保护区,东湖、磨山、黄鹤楼、古琴台、木兰山、木兰湖等风景名胜旅游区,沉湖等湿地保护区,以及江汉平原农业种植区。以上区域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水土保持预防保护为主,防止乱砍滥伐,保护好植被,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通告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加强管理,综合防治,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 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以上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的划分,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武汉市人民政府 二00四年五月十四日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2

水土保持措施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 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及临时工程用地区4个大区。 ⑵分期:工程建设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主体工程区主体工程区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施工区,按照设计及时完成系统、全面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

流失防治体系。 工程施工严禁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畅通,不得强行改变径流的方向或改沟、改河,保证地表径流的排泄。 基础施工的弃渣及时运输到指定弃渣场堆放,不得堆弃河滩; 开挖山体边坡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工程附近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时,临时堆碴场地和施工污水处理设施与水源的距离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临时堆碴场采取设置挡碴墙等措施、污水处理设施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水质恶化。 施工结束,及时清除水中杂物,作到工完场净,并及时恢复原地貌。 4.取土场区保护措施 根据取土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进行综合治理,主要通过坡面防护、防洪排水、覆土造地等措施。 取土场在取土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有地表的自然坡度,形成了裸露坡面,因此应对其进行治理改造,对裸露面进行削坡,在开挖坡面上覆土造田,土地整治后植物防护,在开挖坡面坡顶设截水沟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水土流失防治由被动控制到治理开发的根本转变,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营期不发生大的水土流失。

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总结报告

湖北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划分报告 湖北省水利厅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2013年12月

1 前言 根据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00年湖北省以鄂政发[2000]47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依法划定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2006年水利部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全国水土保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公告了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对有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010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新《水土保持法》第四条规定了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第十条规定了水土保持规划应当在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遵循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制。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水土保持法》要求,在水利部2010年启动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及各省(市、自治区)规划中需完成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下一级应在上一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水利部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七大流域机构于2013年共同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

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以办水保【2013】188号文下发了复核划分成果。 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项目任务书》的安排,在本次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中复核划定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省级),作为湖北省水土保持宏观管理和水土保持规划项目布局的依据,意义重大。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 失预防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建设项目,同时,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了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以及造成的危害,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合理使用水土资源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新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面积的原状地貌遭到了扰动、大量林地遭到破坏。同时,在建设项目中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弃渣,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速率,并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人类在从事各种资源生产和生产建设过程中,扰动土壤表层或地下岩层、排放固体弃渣等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一般的水土流失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人为活动有很大的联系。 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 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有两方面的原因:1.通过开挖、占压土地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功能的丧失。2.通过改变项目取得自然条件加速水土流失。

1.1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损失 生产建设项目通常将富含有机质的表土层甚至整个土壤层剥离,造成了原始地表土壤的位移和土地生产离得下降,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几乎所有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述现象,尤以采矿中的露天采矿最为严重。露天采矿必须首先剥离矿体上覆盖的土壤及岩层,暴露出岩层,再实施采矿,因而矿体上覆盖的表土与岩层的分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剥离的表土及岩石的堆积也可能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策源地,造成弃渣的水土流失。 1.2 毁坏水土保持设施,削减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生产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永久性或临时性征占土地,损坏大量水土保持设施,并且损坏具有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湿地、水域等,削弱了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带的水土保持功能,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1.3 破坏地表植被,降低地表抗蚀力 地表植被可以显著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溅蚀作用。同时植被冠层可以截留一部分降雨,延长径流形成的时间,保护土壤,此外,植被可以减缓径流流速,减少沟间侵蚀。植物根系具有固持土壤的作用,增加土壤的抗冲性和抗蚀力。生产建设项目清除了地表被覆,降低植被覆盖度,造成土地裸露,为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将直接遭受雨水的击打、剥蚀、搬离。同时植被盖度的下降,容易诱发严重的风力侵蚀。生产建设项目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了土壤成分,影响土壤的透水性、抗蚀力、抗冲性等,减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第1课时微课教学设计

读黄土高原位置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设计意图:研究区域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定位,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培养学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为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做铺垫。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黄土高原地区开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森林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每年经陕县的下泄泥沙约90%来自黄土高原,随着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3000余万吨。泥沙在黄河下游地区流速下降,大量沉积,形成“地上悬河”,历史上造成无数次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图为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 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3. 水土流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补充完整框架图。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的展示,让学生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框架图来展示该第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三)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阅读下列实验过程,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1: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 (1)地面坡度,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2: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2)降水强度,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3: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规律是什么? (3)土质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4: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 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严重? (4)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越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四)水土流失的成因 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1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坡度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行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 水土流失的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利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2.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 5 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 不同程度地部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 同时我国又是世界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最新版)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最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18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最新版)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

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及临时工程用地区4个大区。 ⑵分期:工程建设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主体工程区主体工程区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施工区,按照设计及时完成系统、全面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工程施工严禁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畅通,不得强行改变径流的方向或改沟、改河,保证地表径流的排泄。 基础施工的弃渣及时运输到指定弃渣场堆放,不得堆弃河滩; 开挖山体边坡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工程附近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时,临时堆碴场地和施工污水处理设施与水源的距离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临时堆碴场采取设置挡碴墙等措施、污水处理设施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水质恶化。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编号:SM-ZD-35248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 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8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8.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不仅要将新增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还需结合区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和治理规划的要求,对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首先要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本底土壤侵蚀模数范围之内,然后将其恢复到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依据水土保持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结合项目区气候气象特点、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和地形地貌特征,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定量目标。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0433—2008)的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应达到下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目标: (1)项目建设区的原有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 (2)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 (5)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六项指标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规定的建设类项目二级标准,目标值见本报告书第2.3节表2.3.1。 8.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1)本方案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有关配套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主要依据,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有关规定拟定方案,并符合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2)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减少控制扰动面积的原则,在广泛收集资料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水土保持治理经验,结合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特点,合理界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本方案要结合工程开发建设的特点,并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及水土保持现状,因地制宜的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土保持措施既要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又要避免重复设计。 (4)注重防治措施的时效性。在水保方案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种防护措施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这样才能使各种防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效能。 (5)生态效益优先原则。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弃土、弃渣优先考虑综合利用,对弃渣先拦后弃;水土保持措施要与主体工程相互协调,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 (6)坚持工程建设及生产与保护水土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水电站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布设应从电站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使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7)本方案作为主体工程设计的组成部分,与主体工程相互协调,并为整体项目服务。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水电站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的原则。 8.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 本方案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立足于对主体工程设计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和细化的防治措施,使各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措施既要满足本分区的功能需要,又要从总体上符合大石峡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的宏观要求。 工程坝址区及库区为高山峡谷区,其他施工场区为低山丘陵及河谷阶地。项目所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由编辑删除! 精 品 文 档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8.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不仅要将新增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还需结合区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和治理规划的要求,对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首先要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本底土壤侵蚀模数范围之内,然后将其恢复到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依据水土保持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结合项目区气候气象特点、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和地形地貌特征,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定量目标。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0433—2008)的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应达到下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目标: (1)项目建设区的原有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 (2)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 (5)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六项指标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规定的建设类项目二级标准,目标值见本报告书第2.3节表2.3.1。 8.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1)本方案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有关配套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主要依据,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有关规定拟定方案,并符合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2)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减少控制扰动面积的原则,在广泛收集资料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水土保持治理经验,结合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特点,合理界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本方案要结合工程开发建设的特点,并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及水土保持现状,因地制宜的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山西省黄河流域地区水土流失及治理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原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省内属山地高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差悬殊(最高3058米、最低245米),大部分地区在1000米以上。黄土覆盖厚度一般为8一13米,部分地区为70一80米。植被覆盖率低,森林占12.7%,草地约占20%。但由于受不良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晋西是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占晋西土地总面积东8万平方公里的71%。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岩石裸露,土壤疥薄,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流域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恶化,给山西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1]。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导致黄河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暴雨,土壤、植被四大因子,在没有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因索造成的水土流失称为正常侵蚀,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势必会加速水土流失的发展,产生非正常侵蚀,恶化流域的生态环境。可见,自然因素只是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客观条件,人为因素才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 (一)自然因素,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很多,但关系最密切的只有三个: 地形:全省地形以山脉为主体,呈东北向西南方向扩展,北高南低,海拔高差2833米。地形坡度在10o以下的占10%,10一20o的占30%,20一30o的占30%,30一40o的占20%,40o以上的10%。晋西地区坡度在15o以上的达70一80%。坡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肥力越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0.3一0.8%,全氮含量为0.03一0.075%[2]。 2.土壤:全省土壤从地带性来讲,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恒山以北为干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从土壤类型来讲,东部多为棕壤,西部多为灰褐土,其它的大部分地区为粉沙质壤土。粉沙土结构松散,粘聚力差,抗蚀力低,遇水易流失。西部地区由于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工程概况: 广东省罗定市亚婆髻风电场位于广东省云浮地区罗定市西南部的龙湾镇,地处东经111°09′~111°18′、北纬22°35′~22°38′之间,风场场区面积约7.14km2,场区地面高程1000m~1270m。风电场共布置33台单机容量为1500kW的WTG4-1500风机,装机容量为49.5MW。 中广核亚婆髻风电场工程A01标段,施工范围:进场道路K0+000~K1+096.57、升压站支路K0+000~K0+100以及升压站场平土石方开挖、排水及防护工程(圆管涵3处、盖板涵1座、排水沟1056m、挡土墙145m)。 搞好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防治水土流失,环境保护设施坚持与其他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做到“晴天不扬尘、雨水不乱排、施工不扰民、污物不处理不排放”。 1水土保持边坡防护常采取的措施 道路边坡防护分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两大类。工程防护主要利用圬工砌体或混凝土形成一定的结构对边坡进行处治。由于其取材方便,设计施工技术成熟,安全性高,故成为公路部门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防护方法。但该法造价较高,易破坏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及生态平衡。随着植物防护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近几年道路主要以植物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 植物防护是通过人工创造适合植物种子生长的环境,利用人工短期的养护,达到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因其造价低廉,美化环境,防治水土流失,降低噪音和粉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1.1 锚杆+钢丝网喷混植生 在岩质路堑边坡通常采用锚杆挂铁丝网喷播绿化。该技术可用于坡率在1:0.25--1:1.0,坡长15—40米的岩石边坡。其基本构造主要是由锚杆、铁丝网、基材混合物三部分组成。基材混合物通常由植物种子、化肥、粘合剂、结合剂、泥炭土、保水剂等组成。 1.2 三维土工网喷播植草 三维土工网又称固土网垫,无腐蚀性、化学性质稳定,对大气、土壤、微生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加强水土 保持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政[1999]53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9.12.29 【实施日期】1999.12.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全省水土流失 重点防治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皖政〔1999〕53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现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即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及防治要求通知如下: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 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度较大,但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的区域。 (一)区域范围 该区域分为6个片区,控制面积12265平方公里。 1、大别山深山区。包括金寨县西部和南部、霍山县南部及岳西县的西北部,控制面积2084平方公里。 2、黄山风景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及太平湖水源保护区。包括东至县的东部、石台县的中南部、祁门县的大部分地区、黄山区的全部、黟县西北部、旌德县的西部和泾县的南部,控制面积5472平方公里。 3、新安江上游率水流域。包括祁门县的西南部、休宁县的南部、歙县的西南部,控制面积2207平方公里。 4、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歙县的东北角、旌德县的东部、绩溪县的北部和宁国市南部,控制面积1066平方公里。 5、九华山、天柱山风景区。包括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和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地区,控制面积618平方公里。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考点一| 水土流失问题分析 ●考向1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 (2017·苏州模拟)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②③①B.②①③ C.①②③D.③②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 (2017·安徽百校三模)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 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3~ 5题。 3.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A.海拔、降水量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D.风力、海拔 4.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5.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 土流失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考向2水土流失的治理 6.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材料二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 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2)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的防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治理水土流失工作非常重视,提出: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全国水土流失的分布 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的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和南方石质山区五个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青海省龙羊峡至河南省桃花峪区间,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有水蚀面积34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自内蒙古河口镇至陕西、山西的龙门区间的11万平方公里45个县(旗),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该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约占黄河年输沙总量16亿吨的50%以上,且多是粗沙,土壤侵蚀模数平均每年为5000~10000吨/平方公里,少数地区高达20000~30000吨/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厚度从数十米至百十米不等,土质疏松,易于崩解,加之暴雨强度大,植被少,地形起伏,坡度较陡,侵蚀强烈,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塬、梁、峁地貌景观。面蚀以坡耕地为主,15%~25%的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5~10吨,致使土地日益瘠薄,加剧了干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沟蚀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0%~40%,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十分强烈,崩塌、滑塌、陷穴、泻溜等重力侵蚀伴随水力侵蚀,成为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每遇暴雨,泥沙俱下,不仅冲走了大量土壤,而且造成河道淤积,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东北黑土漫岗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中上游,是大兴安岭向平原过渡的山前波状起伏台地,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水蚀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垦殖初期,有1米厚的黑色腐殖质层,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15%。漫岗地形坡度虽缓,但坡面很长,一般达800~1500米。黑土耕地表层疏松,而底层粘重,透水性很差,暴雨时耕作层易于饱和,形成地表径流。加之长期顺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5618-79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 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

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及临时工程用地区4个大区。 ⑵分期:工程建设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主体工程区主体工程区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施工区,按照设计及时完成系统、全面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工程施工严禁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畅通,不得强行改变径流的方向或改沟、改河,保证地表径流的排泄。 基础施工的弃渣及时运输到指定弃渣场堆放,不得堆弃河滩; 开挖山体边坡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分析

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9-10-10T15:25:47.87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何绍昌李作仁[导读] 生态以及社会三者效益,切实降低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现象,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南涧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务组 675700;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母子垦水库管理所 675700 摘要:当前我国有一项基本国策就是水土保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成国策要求,结合我国水土工程治理体系而言,水土流失治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防治工程,维持当前生态发展的重要在于水土保持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主要在于水土流失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等特性,这就使得相关施工防治措施实施受到很大阻碍,本文通过概述什么是水土流失及其特点,探究如何进行防治工作,希望 以此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关键词:水土流失;特点;防治措施 前言所谓水土流失防治,具体来说就是由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产生的影响,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理的工程措施,在进行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应面对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领导下,积极针对自然灾害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充分发挥水土资源为社会带来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三者效益,切实降低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现象,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概述水土流失所谓水土流失,具体来说就是由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产生的影响、雨水不能及时消纳等等,这就使得土壤与水分出现同时流失的自然情况,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所处立面坡度比较大,对土地的使用方式不符合要求,表面植被受到损害,农民耕作方式不合理等等。由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主要在于土壤表面耕作部位受到损害,使得土壤肥力逐渐衰弱,淤泥阻塞河道、水库,使得水利工程带来的效益有所降低,甚至会出现各种水灾旱灾的现象发生,严重情况下影响农业生产。 2.水土流失特点首先,我国地势呈西部高,东部低的形势分布,其中山地、丘陵以及高原占据整个中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地区自然地理比较特殊,社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国内大多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其次侵蚀方式多样化,种类也比较复杂,例如水蚀,风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土流失;其三,土壤流失情况比较严重,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收到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壤流失量为五十亿吨,足以说明水土流失的严重以及流失量大的特点;其四,出现水土流失情况的区域主要在坡耕地,由于坡耕地收到水力以及沟道重力的侵蚀,使得我国水土资源破环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生产力;其五;由于开发商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水土流失,今年我国工业以及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由于需要建造大量基础建筑导致原有的土地面貌和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产生大量废弃土等其他材料,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3.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3.1降低土壤坡面径流量,提升土壤吸水以及坡面抗冲能力首先,在针对水土流失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时,应该先从土地地表径流形成区域开始进行防治工作,然后在沿着径流运动的路线,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逐步进行设置防护措施进行治理,实现区域预防与治理两者之间共同执行,将预防作为防治主要工作,将治理坡与沟两者之间相结合,治理坡为主要治理部分;其次将工程与生物两者之间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生物措施作为主要治理方式,通过运用各种措施进行综合性整体治理。最大限度发挥自然界自然修复的能力,结合当前科技措施,采取分区域的方式进行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对防治工作加强监督管理,为国家未来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3.2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治理通过运用植树造林的防治方式,用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以及流失面积集中、稀疏的区域,同时还能应用于不能采用封禁措施进行治理的侵蚀区域,这种防治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树木与土地相适应,营养袋培育树苗,统合施肥治理等等,对流失情况过于严重区域、土地坡度比较陡的区域,应该运用培地梗进行辅助防治,必要时可以挖平水沟等工程来强化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1]。 3.3加强预防监控工作,依法防治水土流失问题由于对水土流失的宣传工作不够,使得有些部门或其他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尤其是对其基本国策意识以及法制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水土保持法》中明确规定:不允许在陡坡度为25度以上的地区进行农作物种植以及土地开垦,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合格的区域采取逐步退耕还林,种植草木,切实恢复区域毁坏植被之处。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没得到真正的解决和落实,另外今年各种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基于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水土保持法的工作团队健全,切实执行国家中各种关于水土流失方面的法律法规。此外相关部门或企业等在进行建设项目开发时,还要明确考虑到项目对周边水土是否会造成影响,严格控制在规定标准下进行土地开垦,对毁坏林地、草地等行为要严惩处理[2]。 3.4树立好生态与社会之间经济效益关系在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同时,还要结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主要是因为水土保持的同时结合经济效益共同进行,激发大众参与到其中来,但就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来看,除减少土壤被侵蚀的程度,还需要构建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的产沙量考核标准,最终目的是在治理效果中,突出治理后带来的生态效益,同时还要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3.5积极进行保持水土的科技研发与投入工作积极开展并实施科教兴水土保持的治理战略,提升科技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使用率,加快我国水土保持防治有分散向规模、防护向开发以及粗放向集约的方向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但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科技投入水土保持工作的资金资源较少,普遍存在经费少,科研工作者工作待遇低的现象,尤其是水土保持工作者,工作位置处于比较偏远的区域,设备差,高科技技术使用比较少,很难大范围的实现水土保持推广工作,基于此只有加强对水土流失方面的科技以及人才的重视,才能切实提升我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水平[3]。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