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观点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观点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观点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观点:

1. 价值中立原则:韦伯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即研究者不应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入研究中,以免影响研究的客观性。他认为,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评价或改变它们。

2. 理想类型: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用于构建社会现象的理论模型。理想类型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化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和比较不同的社会现象。

3. 因果解释:韦伯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关注因果关系,即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他认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因果分析的方法。

4. 理解社会学:韦伯主张采用“理解”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他认为,人类行为是有意义的,因此需要通过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和动机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5. 比较研究:韦伯提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总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观点强调了价值中立、理想类型、因果解释、理解社会学和比较研究等方法,这些观点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

讨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韦伯(Max Weber)是个绕不过的名字。“价值无涉”已经被我们念得耳熟能详,但是韦伯意义上的“价值无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在学术界却依然晦暗不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危机并重,思想界因此存在严重分歧,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变得云谲波诡,有学者提出应该用“去道德”和价值“无立场”的方法来应对这样的局面。①但是,“去道德”与“无立场”究竟在什么意义下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政治与学术在韦伯的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逢韦伯逝世90周年,其著作再次在汉语世界中被大量出版。重新阅读韦伯,并借此整理中国知识界关于学术与政治、立场与价值等问题的纠葛,已经又一次成为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议题。② 一、“价值无涉”的双重含义 《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是1904年韦伯接手主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时,阐释其办刊宗旨的纲领性文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韦伯是如何把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学术伦理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韦伯集中讨论和总结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文献。但是,自80年代中文学术界“发现”韦伯以来,这也是被误读最严重的部分。所以,回到文本自身,应该是重读韦伯最重要的方法。 韦伯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库》的宗旨一是扩展对社会生活的事实的认识,另一是训练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作出判断。那么,判断的有效性是什么?或者,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着“客观有效的真理”呢?韦伯整篇文稿正是建立在这个问题意识上的。 韦伯反对两种历史观,一是道德进化论,一是历史相对主义,正是这两者的结合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支配性地位。韦伯以国民经济学为主要批评对象,指出:通过把文化价值总体引入道德领域而在内容上规定道德领域,并由此把国民经济学提高到“伦理”科学的地位,这其实是把所有可能的文化理想在总体上贴了“道德”的标签,既抹杀了道德律令的特有地位,也没有对理想的“客观性”有什么贡献。《文库》需要从根本上予以拒斥的流行观点,正是:国民经济学是从一种特殊的“经济世界观”得出的,并且应当由此得出价值判断。因为经验科学的任务决不是提出约束性的规范和理想,以便从中得出实践的处方。《文库》需要拒斥的另一种观点是:价值判断因为立足于某种理想,从而具有主观起源,就可以摆脱“科学”的讨论。这正是“价值无涉”的两重含义,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而目前国内学界就韦伯观点围绕着经济学是否应该有道德的讨论,其实都没有抓住韦伯的关键。 韦伯说,《文库》关心的问题其实是:对理想和价值判断所作的“科学”批判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科学的“技术性批判”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使在追求目的过程中的代价,能够被充分评估和权衡,也唯有在这样的时候,最需要贯彻“价值无涉”的逻辑方法。在这之后,权衡上升为决策,就不再是“科学”的任务,决策者根据自己的良知和世界观在各种有关的价值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但正是“科学能够使他意识到,一切行动,当然根据具体情况还有不行动,在其结果中都意味着吸收了某些价值,从而常常意味着——这一点目前特别容易被人忽视

价值无涉

价值无涉”的学术渊源与概念辨析新闻学院钱婕2011000712 “价值无涉”是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韦伯的德文用词是“Wertfreiheit”,英文译作“value neutrality”或“value free”,中文对应的译为“价值中立”、“价值无涉”或“价值阙如”1。韦伯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价值无涉”的原则,但对于其内涵的讨论至今仍在学界延续。一、“价值无涉”的学术渊源自然科学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曾经对于科学的定义,人文学者们一面忙于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希望在人文科学中也发现可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一面对自己的学术领域进行本能的捍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知识版图中相异的位置,韦伯“价值无涉”理论可以认为是二者的弥合,但其学术渊源恐怕更偏于后者。韦伯所继承的学术渊源可大致作如下描述:18世纪,休谟提出,“人类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类:一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命题只关心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其不是真就是假,即‘是’与‘不是’的命题。”“另一种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种知识命题与事实无关,其关心事情应该是怎样的。”休谟断言:不能因为事情的实际情况如何便推论事情应当如何;反之,更不能因为想象事情应当如何从而以为事情实际如何,即价值判断不能影响事实的存在的判断。”19世纪是自然科学主导的世纪,面对“科学化”导致的科学与人的分裂,狄尔泰站在了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精神科学”的概念,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法理学、文学甚至哲学涵括在内,指出:“真正的科学哲学(不是以实证为突出特征的科学哲学),必须对社会科学及地位、方法和概念加以特别关注,使它变成自己的思考对象,从而构建关于人的知识论的科学,即‘精神科学’的哲学。”狄尔泰思想对新康主义者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和韦伯有明显的影响。以论述社会历史问题为重的弗莱堡学派也强调“价值”学说。文德尔班说,哲学从来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寻求宇宙的知识,二是探讨人生价值。他将世界分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前者是现象世界或经验世界,后者则是人的主观意志世界。前者对应由实证的自然科学产生的知识命题,后者则是出于对认识对象的评价与态度的价值命题。文德尔班继承了狄尔泰的反实证主义传统,但不同于狄尔泰执着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研究对象上的区别,他“提出一种纯粹方法论上的严格的逻辑概念为依据的经验科学分类法,分类的原则是它们的认识目标的形式性质”。为此,他区分了规范科学(自然科学)与描述科学(文化科学),认为前者的方法论原则是抽象,后者的方法论原则是直观,并指出文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独特的、无可重复的;描述性特征的科学每走一步都要向规范科学借用一般命题作出论证。文德尔班的这一思想对韦伯建构理想类型作为社会学的普遍命题产生直接影响。二、“价值无涉”概念的提出价值无涉概念的提出有一个直接的学术背景。新康德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有一个重大缺陷,他们认为社会历史无规律可循,人们只能从自己的理想观点出发来估价过去的价值,因而人们对社会历史 1 “价值阙如”这个译法仅见于由李秋零、田薇翻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 事件(包括经济现象)就只能靠伦理的、审美的体验来把握。这种观点对德国社会学界有相当的影响,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罗雪尔即持这种观点。这引发韦伯的反感,他的一系列关于“价值无涉”的论述就诞生于与罗雪尔的学术之争中。“价值无涉”的基本思想最早得以阐述是在1904年,在为《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阐释办刊宗旨的纲领性文献《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中,韦伯提到:“我们的杂志作为专业的经验科学的代表,必须从原则上拒斥这种观点(指价值判断,笔者注)。之所以必须要拒斥它,是因为根据我们的观点,经验科学的任务决不提供一些约束性规范和理想,以便从中能为直接的实践活动获得指令”。对于“价值无涉”的集中讨论是在1919年。针对德国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讦的权威在学术讲坛上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与关于经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方法论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实际上是由选自《科学论文集》的三篇长文组成,分别是《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领域的批判性研究》、《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阐述了韦伯的的基本思想。 李凯尔特认为,所谓意义就是“对过去的觉醒和对未来的参与”。基于社会生活和精神的特殊性社会科学中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人们赋予了社科对象以意义,文化科学即价值和意义的研究。社会科学是依赖于价值理念的。确定某物的意义是它成为研究对象的前提。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科学,不是以寻找实在的规律为目标。自然主义偏见地把社会科学的目标定为必须将现实还原为规律,这有把理想典型与现实掺和的危险。但是韦伯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科学性上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是两套知识,科学客观性的知识不应该因对象的不同就会有所不同,这也是韦伯方法论所想要解决的。文化科学的对象是有意义的文化事件或实在,其目的是认识实在的独特性质。因此,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理想类型仅仅是认识经验科学的一种手段,不定义、不解释、不实在。而由理想类型得出的结论并不等于历史规律。如果借助经验历史的直观材料澄清理想类型与现实的区分,那么将历史知识表现为理论。但是,对历史的认知应当为主,得出的理论应当为仆,这个主次不能颠倒。否则就会出现规律失灵的危险。国内很多所谓的专家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得出经济学规律失灵的结论。理想类型只是有计划地将历史事实有效地归属现实原因的手段。所有的理想类型的构思都具有暂时性,需要也不可避免的更新。不同阶层集团的利益形成不同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体系是根据其理想形成的。因此,韦伯则认为社会行动最终是归结到“个人”的,需要把握社会行动背后的“意义”,主张“理解的社会学”。初读此处,我想到这种理解是否也是包含个人的价值判断或者是约定俗成的规律?这似乎将文化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殊性混淆了。韦伯所提到的理解,将其定义为神入,但是也明确了这种理解只是存在事实上的可能性,它的实际效用是有限的。我们假设相同环境、条件以及一样的价值取向的人的内在状态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在研究经验历史中的事件即行动时,基于动机的不确定性,目标的合理性就有了推理的一般性,形成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1)

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 ●第六章 2007年6月14日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 -1920) 逝世80周年纪念日 ●德国国内举行许多纪念活动,世界范围内的各 种纪念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当韦伯的遗体在1920年6月17日被安葬在慕 尼黑东郊墓地时,只有为数不多的亲友、学生和同事参加了其简短的葬礼。这当中没有人会想到,80年后的今天,韦伯会享有如此高的世界性的 声誉。 ●韦伯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并称为对世界历 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德国人, “重新发现和重视”韦伯的过程 ●1964年在海德堡召开的国际社会学大会,。来 自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社会学家,如哈 佛的帕森斯(TalcottParsons),巴黎的阿隆 (RaymondAron)、伯克 利的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等人一致认 为,韦伯的地位应仅次于马克思、迪尔凯姆之后,是社会学理所当然的“经典作家”。 在海德堡大会之后,一个“经典作家”韦伯的形象 已经形成。 ●帕森斯的介绍,使得韦伯被英语世界的读者广 泛了解,并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韦伯研究热。帕森斯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 神》这本也许是韦伯的广为人们阅读的著作。 也许帕森斯的翻译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也许通过他的所谓“结构功能”学说,把韦伯“帕森斯化”了。但没有帕森斯的工作,韦伯就不可能被德国学者们“重新发现”。正是韦伯的 “出口转内销”,使得他在德国学术界被重新 发现并受到重视。 韦伯(1864-1920)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 1882年,18岁,考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 1884年,20岁,转入柏林大学. 1889年,25岁,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律师证. 1892年,28岁,获得柏林大学教师职位.开始学术研究. 1894年,30岁,到弗莱堡大学任教.开始展示其才华. 1897年,33岁,回到海德堡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1897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898年,34岁,韦伯脱离教职.以私人学者 的身份做研究.通过学者沙龙进行交流. ●1902年后,(38岁后),韦伯开始潜心研究 社会学. ●1904-1905年,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精神> ● 1909年,韦伯和滕尼斯齐美尔等创建了德国社会学 学会 1912年,离开学会. 1918年,韦伯到维也纳大学,重上讲台讲课.1919年, 韦伯到慕尼黑大学讲课. 1920年,56岁,韦伯患肺炎逝世 代表作: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 <经济与社会>(1921-1922) <社会科学方法论>(1903-191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 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一方法论的核心概念---”理解地解释” ●(一)通则与具体的划分,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 学的划分不是对应关系 ●(二)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似之处 ●1,进行解释,发现通则;2,科学语言 3,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 (1)价值中立性 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价值中立性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研究机构的区分。 幻灯片13 引申问题:社会学学者的独立精神 ●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应坚持中立的学术研 究,以此对国家、对社会、对人们服务,这样 我们才有价值。社会学学者在学术研究中要保 持自身的独立精神,应当认识到任何理论都是 对现实的反应,代表的只是一种视角,一种看

价值无涉概念辩析

“价值无涉”的学术渊源与概念辨析 新闻学院钱婕2011000712 “价值无涉”是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韦伯的德文用词是“Wertfreiheit”,英文译作“value neutrality”或“value free”,中文对应的译为“价值中立”、“价值无涉”或“价值阙如”1。韦伯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价值无涉”的原则,但对于其内涵的讨论至今仍在学界延续。 一、“价值无涉”的学术渊源 自然科学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曾经对于科学的定义,人文学者们一面忙于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希望在人文科学中也发现可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一面对自己的学术领域进行本能的捍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知识版图中相异的位置,韦伯“价值无涉”理论可以认为是二者的弥合,但其学术渊源恐怕更偏于后者。 韦伯所继承的学术渊源可大致作如下描述:18世纪,休谟提出,“人类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类:一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命题只关心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其不是真就是假,即‘是’与‘不是’的命题。”“另一种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种知识命题与事实无关,其关心事情应该是怎样的。”休谟断言:不能因为事情的实际情况如何便推论事情应当如何;反之,更不能因为想象事情应当如何从而以为事情实际如何,即价值判断不能影响事实的存在的判断。”19世纪是自然科学主导的世纪,面对“科学化”导致的科学与人的分裂,狄尔泰站在了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精神科学”的概念,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法理学、文学甚至哲学涵括在内,指出:“真正的科学哲学(不是以实证为突出特征的科学哲学),必须对社会科学及地位、方法和概念加以特别关注,使它变成自己的思考对象,从而构建关于人的知识论的科学,即‘精神科学’的哲学。”狄尔泰思想对新康主义者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和韦伯有明显的影响。以论述社会历史问题为重的弗莱堡学派也强调“价值”学说。文德尔班说,哲学从来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寻求宇宙的知识,二是探讨人生价值。他将世界分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前者是现象世界或经验世界,后者则是人的主观意志世界。前者对应由实证的自然科学产生的知识命题,后者则是出于对认识对象的评价与态度的价值命题。 文德尔班继承了狄尔泰的反实证主义传统,但不同于狄尔泰执着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研究对象上的区别,他“提出一种纯粹方法论上的严格的逻辑概念为依据的经验科学分类法,分类的原则是它们的认识目标的形式性质”。为此,他区分了规范科学(自然科学)与描述科学(文化科学),认为前者的方法论原则是抽象,后者的方法论原则是直观,并指出文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独特的、无可重复的;描述性特征的科学每走一步都要向规范科学借用一般命题作出论证。文德尔班的这一思想对韦伯建构理想类型作为社会学的普遍命题产生直接影响。 二、“价值无涉”概念的提出 价值无涉概念的提出有一个直接的学术背景。 新康德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有一个重大缺陷,他们认为社会历史无规律可循,人们只能从自己的理想观点出发来估价过去的价值,因而人们对社会历史 1“价值阙如”这个译法仅见于由李秋零、田薇翻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社会 科学领域的创新者之一。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一。因此,本文将会对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阐述,并对其思想的影响和局限做出评价。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最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新型的社会科学方法——“理解型社会科学”。理解型社会科学是一种从人文视角解释人类行为的方法。它基于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而不仅是纯粹的观察和描述。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努力了解人们的想法、信仰、价值观和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本质。 此外,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一种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他认为,定量方法可以用于衡量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例如人类行为的频率、分布和规律,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即它无法完全解释人类行为的复杂和多样性。相反,定量方法更适合研究简单和相对一致的行为,例如市场行为和政治投票行为。马克斯韦伯认为,定性方法更适合研究人类行为的深层结构和多样性。通过定性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思想、信仰和动机。 另外,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研究历史,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这种方法被称为“历史实 证主义”,它是一种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旨在解释 人类行为的本质和历史演变过程。 对马克斯韦伯思想的评价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之一,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了对人类行为的深层理解,以及对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这些思想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的历史实证主义方法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化和准确。 然而,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他的方法强调了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但对于大规模的社会研究,这种方法难以实现。其次,理解型的社会科学方法注重个体行为分析,而忽略了群体行为的因素,这会导致一些社会规律的遗漏。最后,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也常常受到主观性的影响,这使得其所得到的结论难以量化或标准化,限制了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科学能力的提升。 总结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成为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的一 个重要方向,他的研究方法奠定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然而,他的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用更科学的方式

马克思对社会学的影响-马克思韦伯的主要法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对社会学的影响:马克思韦伯的主要法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它构成了这门学说的逻辑起点,为这门学说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展开奠定了基础。社会学是系统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问题的科学,它研究社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社会集团的性质、社会集团间的彼此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团、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为社会学的创立作出巨大贡献,他是科学的社会学的创立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但有宏观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而且有其实践内容。马克思身体力行深入实际,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和《资本论》都是杰出的社会学著作。 社会学所研究的人不同于生物学上的人,它不是一般概念的人、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社会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首先是社会的动物,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和行动的,完全脱离社会而绝对独立的个人或个人的行动都是不存在的。因此,人的一切行为和表现实际上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人。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把人看成是孤立的人、抽象的人,是不符合现实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论点是在理论上彻底击败了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所谓资产阶级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聪明和勤劳,无产阶级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愚蠢和懒惰的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研究的起点,探索人在社会运行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地位与功能,并由此对社会结构运行、社会变迁、社会建设以及未来社会等进行了科学研究,揭示了社会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批判了种种历史唯心主义,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阐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规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社会学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社会 学的奠基人之一。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始于20世纪初期,他提出了“理解型社会科学”方法,该方法是针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基本现象进行研究,并通过这些现象揭示出社会结构和文化 环境的内在意义。 韦伯将理解型社会科学视为一种较为客观且有用的研究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研究社 会文化系统和社会行动的动员和流程来获取知识。在理解型社会科学的范围内,社会学家 的目标是获得真正的解释和说明,而非单纯的观察、测量或预测。 韦伯的研究方法论主要聚焦于深度理解,他认为能够通过深入分析和解释一个个案或 人类行为来推断出一般的人类行为趋势。他还提出了理解型社会科学的三大方法:研究社 会行动的意义和目的,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社会文化系统 和制度的差异来揭示这些文化环境和制度的特殊意义;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研究来理解 现代社会。 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对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极大的影响。他的方法 论不仅具有时代价值,同时也是其历史价值的表现。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强调了对个体行为 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性,这种深度分析可以用来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运作机制。通 过深入研究某一个特定的案例,可以洞察到一个社会制度的运作规律和特殊意义,而这种 深入分析的价值在于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相应的文化环境。 此外,韦伯也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他提出了许多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并且 在他的研究中也常常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在当代也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这一趋势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当前 社会文化的特点。 总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当今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 作用。他提出的理解型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和借鉴。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认识 和理解当代社会现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李小方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 李小方 内容提要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书伯整个思想体系中占居着中心地位, 是理解韦伯思想的关键。通过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可以看出,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进行融合的产物。这一方面使他的思想表现出矛盾一妥协的性格, 带来了一定的消极意义, 另一方面, 也正是这一特点使韦伯的思想更富有建设性, 从而时后来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多义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 M a x W e b e r 1 8 6 4 一1 9 2 0 )是本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思想家之一, 他继承了自狄尔泰( W·D i l t ll y 1 8 3 3一2 9 1 1 ) 以来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井对之进行了总结和检讨, 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 成为20世纪初期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在韦伯宏大的思想体系中, 最能反映其思想本质特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他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论述。韦伯正是以其对社会科学方法论间题的深入探究和其它领域的经验研究, 奠定了他在学术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本文试图对分析, 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一 韦伯自幼与狄尔泰、文德尔班( Wi l h e l m W i n d e l b a ,、d 1 8 18一1 , 2 5 ) 过从甚密f肠, 后来又结识了李凯尔特吸f l e n r i e h R i 。k e r t 1 8侣3 一1 9 3 6 、和齐美尔( ` ; 、、“ ` 吕S i m ln 以1 8 5 8 一 1 9 1 8 ) ,并探受其影响。这些早年的经历, 为他后来形成以新康德主义为其哲学主导原则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葵定了基础。同时,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实证主义址会学的蓬勃发展也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明。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韦伯一方面继承、发扬了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 同时又试图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于以综合, 以中和西方社会学史上两大派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因此, 实证与反实证、经验与先验、一般与个别的对立与矛盾, 贯穿卜伯社介科学方月, ,鑫体率的始终、他的思想极富建设性, 但却具有明显的折衷色彩。 在科学分类间题上, 韦伯批判了19 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他提出, 自孔德

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韦伯是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其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韦伯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价值中立性、理解解释、理性化和理论建构等,这些观点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韦伯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应该追求价值中立性的观点。他认为,社会科学家在研究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摒弃主观价值观念,并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家应该完全摒弃个人的价值取向,而是应该在实际研究中尽量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 其次,韦伯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应该采用理解解释的方法。他认为,社会现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般化的规律来解释,而需要通过对个体行为和意义的理解,才能揭示其深层的意义和规律。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重对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归纳规律或者进行绝对的预测。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 韦伯还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应该追求理性化和理论建构的方法。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实证的描述和分析层面,而应该追求对社会现象深层次

规律的理论建构。这要求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 总之,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通过对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和发展韦伯的方法论观点,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和支持。

韦伯的思想总结

韦伯的思想总结 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初德国最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社会学的“三巨头”之一。韦伯的思想涉及众多领域,包括社会理论、宗教、政治、权力、经济等,而他最为著名的理论是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和宗教伦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韦伯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了解他对社会科学和现代社会的重要贡献。 首先,韦伯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理论的重视和方法论的建立上。韦伯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科学家需要建立一套理论体系来解释现象和规律。在他的经典著作《社会行动与社会秩序的基本类型》中,他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这是他对理性解释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理想类型,社会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些理念来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这个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其次,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对社会学和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资本主义的伦理与精神》中,他探讨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影响。韦伯认为,宗教伦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新教伦理。他认为,新教徒将个人责任视为宗教义务,通过勤劳、节俭和理性行为来实现成功和财务上的成功。这种精神使得资本主义得以在西方国家普及和盛行。韦伯的这个理论对于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以及对后来的研究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韦伯对权力和政治的研究也非常重要。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权力理论”,即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韦伯认为,社会中不同的权力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运作机制。传统权威是基于传统和习俗的,合法权威是通过正式的法律和规定来维持的,而魅力权威则是通过个人魅力和特性来实现的。这个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权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对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韦伯的思想还涉及其他诸多领域,如宗教与现代性、社会调查方法、理性化和官僚制度等等。他对宗教伦理与现代性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宗教对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他还提出了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的概念,强调了个人和组织在社会行动中的理性计划和目标追求。此外,他对官僚制度的研究也对我们理解现代组织和政府的运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韦伯的思想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理论和方法论对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现代资本主义和宗教伦理的关系的探讨,为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对权力和政治的研究,揭示了权力的多元形式和运作方式,丰富了我们对政治和社会关系的理解。韦伯的思想虽然有时较为复杂和晦涩,但其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理论建设的贡献及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不可忽视。

马克斯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 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而这种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由于社会科学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学科,因此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任务便是对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说明和规定。和众多哲学家一样,韦伯亦试图调节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将文化事件作为社会科学的对象,因其具有价值和意义两个基本要素,在和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中使研究对象实在变的更为重要。同时从理解的角度论述其理想类型,将方法论描述的更为充分。相比而言,韦伯和马克思仍有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而在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其方法论依旧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韦伯方法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首先是称为“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形态。以霍布斯和笛卡尔为首的物理代表,构造了相应的自然主义社会形态。自然主义是指社会科学家盲目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大约自16、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一直左右着人类全部的思想主义,自然主义成为近代社会科学的主要潮流。 其次,从18世纪开始,产生了对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批判,以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英国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想象科学、主观主义、怀疑主义。维柯认为笛卡尔的知识论单纯的指向了数学和物理学,忽视了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在批判的同时,确定自

己的方法论原则。维柯认为,我们能够确切知道的只是我们认知者本人所创造或制造出来的东西,历史是人创造的,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历史,而大自然不是我们创造的,因此我们人类的理性是不能获得对于物质实在的清楚认识,而历史学的方法是想象,通过想象,研究历史和文化事件,也能给人以象笛卡尔给数学和物理一样确凿有效的知识。因此他以想象科学来批判自然主义。同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主义也是对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心里学的一种总结。 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简单介绍 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是其方法论学说。他的方法论主要集中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社会学家如何去认识社会:即用“理解”的方法;二是社会学家应采取何种态度,即“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的原则;三是社会科学应采用何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即“理想类型”;四是研究社会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即“社会行动”。 在《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和“客观性”》一文中,韦伯指出:社会科学的对象是文化事件,文化事件的规定包含着两种基本的要素,即价值和意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的对象也是实在,而实在之所以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成为文化科学的对象,并非因为它原来就如此,而是因为它在与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中变得重要了,它便对我们有了意义。实在本身绝非当然的文化现象。韦伯强调指出:“任何文化科学的先验前提,不是指我们认为某种或任何一种

浅析马克斯·韦伯的“价值无涉”思想

浅析马克斯·韦伯的“价值无涉”思想 摘要: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无涉”,是要划清价值判断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建立不同于自然科学而又能保证其客观性的社会科学方法。他认为研究者对经验材料的逻辑论证不能上升到价值判断,必须保持对事实的客观认识,并要求研究者在进入对对象的研究阶段时必须采取客观理性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韦伯;价值无涉原则;价值判断;经验事实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92-02 DOI:10.16654/https://www.360docs.net/doc/bc19153571.html,23-1464/d.2016.12.039 一、韦伯提出“价值无涉”的背景以及对几种偏见的反驳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同自然科 学研究一样,抛却科学家自身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达到客观真实地描述社会现实,深度挖掘研究对象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要求把对象的行为同其意义和目的联系起来得出因果性说明,以做到对研究对象的价值系统的真正理解。 (一)提出的背景:经验事实与价值判断的区别以及相混淆的危害

韦伯认为,许多人将经验科学知识和价值判断相混淆,其原因在于看不清二者的区别。前者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即“一个具体给定的现实形式(或一般地说,某类无论得到怎样充分规定的形势)是不是有可能将向哪一个方向发展,以及有多大可能向那个方向发展(确切的说,通常典型地发展)”;后者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价值系统而做出应当的行为和选择,即“人们是否应当影响某种形势向某一方向发展――而不论它自己是否有这种可能,也不论向恰好相反的方向或任何其他方向――发展?”对于某个信念的正确性,经验科学应拒绝也不能承担对价值正确性的逻辑推导。无视二者的区别,将二者混淆,不仅会使人们逐渐丧失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会对某一价值系统进行翻译性的解释,而不是凭借理解来解释。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偏见,形成对与研究者大相径庭的价值系统的不公正对待。也就无法“把握对方(或者甚至人们自己)实际意指的东西,亦即双方里面的每一方都实际地而非表面上依赖的价值,并且因此才能够就这种价值采取一般的态度。”如果这样,就与社会科学所担负的任务渐行渐远,甚至是背离。 (二)韦伯对“价值无涉”的几种偏见和误解的反驳 需要注意的是,韦伯的“价值无涉”原则并不意味着压制除讲堂之外的各种价值判断的讨论,也不意味着在各种价值判断之间权衡折衷形成一种暧昧不清的“中间路线”。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