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商建的豪宅

自贡盐商建的豪宅
自贡盐商建的豪宅

自贡盐商建的豪宅

旧时的盐商凭借着高额的商业垄断利润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广置田产、营建宗祠和宅邸,尤其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喜好修建私家园林作为自己的生活场所,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盐商们争造私家宅邸的主要目的旨在供自己游赏宴乐之需,但也不能排除部分盐商在享乐豪华的宅邸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公众形象。于是,各大盐场各式名园大宅竞相建造,争奇斗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犍乐盐场大盐商王槐清于乾隆年间在井研县修造的住宅达万余平方米,按京城形制营建五重堂,称之为“大夫第”。犍乐盐场大盐商在五通桥的竹根滩码头,营造的“太和全”则仿照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用时六七年才完工,《犍为县志》记载称“恍若《红楼梦》的大观园”。其主人不惜重金从江南聘请名工巧匠,悉仿江南园林结构模式设计建造。楼台亭阁,园林池沼俱全,单建筑面积就达五千多平方米。所有厅、堂、楼、阁、池、榭、亭、廊等建筑物都布局严谨,结构精奇,雕梁画栋(全属木结构,采用上等木材)。前后左右共有二十四个天井,炯环曲折,作用分明,各有特点。后园有一诺大的荷花池,池中有亭榭、假山、月桥、船房,水中有红色和白色的荷花。大门外有“饮河楼”,凭栏眺望,美丽风光,尽收眼底。侧面还有太和全码头,设渡口游船。整个“太和全”极尽奢华。除此之外犍乐盐场的贺宗弟宅、吴景让堂家庭宗祠住宅也很有名;在云安镇上则有陈家大院、林家大院、汪家大院、施家大院、郭家大院、张家大院;富荣盐场则是王三畏堂的玉川公祠、李四友堂的双牌坊大宅、胡汝修的灌园、余述怀的粟园、熊佐周的宜居、侯策名的涵园,罗筱元的罗园,还有旧时官僚张斌卿的张家花园。

其中,玉川公祠是自流井王三畏堂的祠堂,亦为盐商府邸的典型代表。玉川公祠位于自贡市高新区板仓社区板仓坝,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玉川公祠和承德堂两座院落,四合院布局,由门厅、二门、正殿、左右厢房、后院、柴房、花厅、偏房等组成。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约45米,共有大小房屋60余间,天井48个。玉川公祠门联“支系下邳於太原瓜绵瓞衍,世居江阳之自井玉润金熙”刻字犹在,厚重的两扇木门上,镶金的门神如今依稀可辨。由于年久失修,玉川公祠整体建筑局部有所损毁,但基本保持了清代祠堂建筑原有风貌。

在自贡盐场现在保存较好的还有王家大院,它是清朝末年自贡大盐商王和甫弟兄5人建的祠堂,为纪念父亲王子诚,取名“子诚公祠”,老百姓叫它王家大

院。它位于自贡市沿滩区岱山村二组,糍粑坳场镇旁,建于1890—1896年之间。王家大院占地7588.67m2(合11亩多),建筑面积4536m2,系典型的四川穿斗式民居建筑风格。

王家大院面西南而建,三面环山,一面迎水,整个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三山拱卫的深宅大院和占地10余亩的两口荷花池塘,这两口池塘寓意“财运亨通,源远流长”。王家大院正院为八字形檀门,前有3米宽40米长青石铺成的入府大和直径5米的半月形月台。王家大院正院为四重三院落结构,呈“目”字型。第一重院落正对大门是青砖砌成的高大围墙,露出地面的地基条石有五层。地面由青石板铺成,天井长约24米,宽约12米,天井右边有青砖画墙,绘有喜鹊闹梅、“梅兰菊竹”等。第二重院落地面也由青石板铺成,天井长约45米,宽约10米,天井左右各栽有龙眼树一株,左面一株至今仍在,百年老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第三重院落,中间是正天井,长宽各10米。左右两侧有二层客搂,石雕木刻皆美。由正天井拾级而上是正厅。正厅大门曾由8扇雕花木门组成,上方有“福”字大匾。正厅神龛上,供着祖先王向云创业时挑卤水用的一根普通柏木扁担,透着前辈艰苦创业的庄严和后辈励精图治的家族精神。正院左右各配有相连又独立的东西院落,西侧院落有6个天井,每个天井四周由房舍围成,中间有雨廊四通八达;东侧院落有7个天井及数十间房屋。大小天井和大小花厅组成十余个单元,自成院落又四通八达。在正院西侧院的两个天井里,各有一个白菜状的大石缸,1.2米左右高,顶端直径1米,整石雕刻而成,外缸壁上雕刻有花鸟。几百年了还在使用,苔藓深深,古朴沧桑。

在自贡不得不提的一个极具特色的私宅是张家花园。它的主人是盐场旧官僚张伯卿,位于四川自贡市贡井区筱溪境内,地处太平山南麓金鱼河侧的青杠林。20年代末,张相中此地后,依仗权势,强购杨姓地皮,耗白银4万两,于1923年动工修建,历时3年,建成贡井最早的“洋房”和独有的花园。因此,张家花园被誉为中西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精品。其占地8000余平方米,房、亭、塘、榭掩映在丛林繁花之中,欧式风格的“罗马楼”、人工开挖的水池“望湖”和池中仿颐和园而建的石舫,以及满园近700株香樟,50余株桂花、5株百年黄葛树,极尽奢豪。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 衣。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但它一出水就死,死后肉质软如豆腐渣。要想吃到新鲜美味的退鳅必须先在捕鱼船上备好锅灶,待退鳅从水中捞起立即下锅烹制。以“王三畏堂”为首的一些大盐商都特别喜好退鳅,每到吃退鳅时节,乃由三畏堂在邓井关的广生同司事,深夜选购烹好,盛入抄手面担的鼎锅内,在从产地到自流井的一百多里上专设退鳅驿站,每隔十华里派力夫等候,一路小跑,一站传一站,以供盐商们晨起(十二时左右)开早饭食用。 住。四川盐商致富之后,首先想到的是置地建房,纷纷耗巨资营建各式名园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观后感资料讲解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 馆观后感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观后感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市中区龙凤山下的釜溪河畔。1959年建。馆址为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 千年盐都: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其美丽的缩影。它以其瑰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内涵,四十一年来迎送了数不清的中外观众和佳宾。建馆以来,该馆还多次对馆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和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使这两座清代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为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一道亮丽的丰采! 场馆诞生:1959年,由邓小平同志倡议在西秦会馆内建立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从零开始,经过41年来的努力,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执着的追求中茁壮成长起来,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中国唯一的盐业历史博物馆。 建立初期: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整整比祖国晚10年诞生,但 它的命运却和共和国紧紧相连。建馆之初,馆里仅有10来名干部、 职工和亟待修缮的西秦会馆,没有基本陈列,缺乏藏品、经费和专 业人才。博物馆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起步。首先从基础开始,组织 了西秦会馆的维修和盐史文物的抢救。老一辈职工一次次地深入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厂,依靠全市各盐业单位的支持,依靠老盐工们的热情帮助,开展了盐业史文物的征集,很快就征集、收藏了以自贡盐业钻治井工具为代表的一批盐业史文物和地方文物。 遭受摧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盐业历史陈列全面闭馆,博物馆事业备受摧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全馆职工以布置“红海洋”为名,巧妙地覆盖和保护了西秦会馆内的大量木雕石刻。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博物馆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振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博物馆事业出现了生机。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走上了振兴之路。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全馆职工信心百倍地投入了《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陈列的设计、制作和展出。1981年展出后,该馆又不断修改和完善,先后经过3次较大的调整,特别是1986年的更新改造,终于以它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飨世人。在300余米的展线内,以生动形象的手法,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以自贡为中心的井盐业在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和制盐等方面的恢宏画卷,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钻井技术上的杰出贡献、卓越成就和伟大创造力;增加了陈列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深受观众的好评,为专业博物馆办好陈列走出了一条新路。 馆藏文物:岩口簿:盐史文物主要是反映井盐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的生产工具和设备,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契约、帐册和当时采用传统方式钻井的原始记录——岩口簿等。 治井工具:在井盐生产工具和设备中,大量地是井盐钻治井工具。共珍藏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井盐凿治井工具130余种,约400多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一个是东汉开国功臣李通的后代,于1349年,迁来四川,李家入川始祖李元庆字子先,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这支李家创建的资本集团[李四友堂].创始人是李维基,以四兄弟维均,维基,维坼,维墀的名义创建的.当时大哥维均已过世.[李四友堂]建在现在的{光大街,双牌坊,}原豆油厂,双牌坊大宅子所在的园内占地约7亩.据说是四川数一数二的建筑.老四大家族是指王,李,颜,胡.而以王,李为首,所谓民间流传河东王,河西李.你不姓王.不姓李,老子不怕你,.就是指的这两家.老四大家族的财富任何一家都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就王,老两个资本集团,最鼎盛时应有数百万银俩以上.可见在中国有些地方民营资本已经相达到规模.[而李家总祠堂在大湾井现在的大湾井小学].还不得不说一下,这四家都是亲戚,都相互连:姻姻.据说每年李家都有一次在一起吃饭纪祖等活动。,而另一个李家是清初,从原籍江西入川.以挖耳井起家创办了[李陶淑堂]也是盐业世家.我由于生在重庆,我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他们应该都是生在自贡,再加上我父亲是党员,从来不说以前的事,我只知道我老家是自贡,爷爷是工商业主.所以对李家以前的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直到我看了一本名叫[自流井盐业世家]的书,上面有一编[李四友堂兴亡录}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才知道我们老家在自贡双版坊大宅子里.才知道我也是四友堂的后人.我爷爷的爷爷还当过四友堂的第二代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祥奄.我伯爷爷和叔爷爷也当过四友堂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星桥和1948年主持分家的李云桥.我们是身家辈.父是乃家辈.我的看了书中文章的来源,几乎每家都有做善事,如修路,修桥,捐款等唯有李家没有,这肯定不是事实.但是每个盐业世家的文章都有后人写的东西仅仅李家没有.还有自贡盐商最值得歌颂和有趣的就是和清朝打盐税官司,书中说四大家族都参与了.也肯定要参与.但只写了王家和颜家的细节,而李家只字未提.所以希望网友能提供一些李家以前的书中没提的事.还有书中一些观点本人是不敢苟同的,不是每一个李家有钱的商人都娶小老妾,比如我亲爷是拿钱捐了官的,但没有娶一个小妾.而且各我祖母很相爱,实际上家里是我姐母说了也不是每一个有钱的商人都腐化.比如听老人们说,王家一个很有钱的,名字我回自贡打听,是非常节约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从来不吃活鱼,老了以后身体差了,后人为了哄他吃鱼,把鱼打死了给他看,他看是死鱼他才吃.当然这本书总的还是写得很好.我把此书的一篇[李四友堂兴亡录]转发出来,希望李家的后代看看我们共同的祖先是如何奋斗,进取.他们也曾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 无论是出于“积善行德”,或沽名钓誉,或某种政治目的,或扶贫救难。四川盐商在巨富后,都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首创倡导者。 修桥补路。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盐商们在捐资修建道路、桥梁方面,可谓不计其数。如自贡旭水,釜溪河上的济元桥、新桥、善后桥、护国桥、广济桥,无一不是盐商捐建;盐区内的盐道,以至自贡通往宜宾、内江、威远的道路,也多是盐商捐建或捐资维修的。胡慎怡堂就独资修建了威远界牌场口至简阳的东大路官道,由胡勉斋、胡汝修父子两代,历时三年竣工,获四川总督丁宝贞嘉奖。颜桂馨堂颜昌英,他见自流井万商云集,但四乡往来道路狭窄,既不利物资运输,又使相邻饱受泥泞之苦,乃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从自流井开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 兴办慈善。在慈善事业方面,盐商们也是不甘落后。如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每年腊月,以米百余石,铜钱千余串,作赈济贫民所用,持续四五十年。光绪末年(1906-1907年),大旱,饥民盈野。胡汝修令广制高粱粑贱价售予饥民。其办法是“先查明极贫、次贫户口及其人数,发给购买证,每日按证上记载的数量卖给高粱粑。闻系每天每人一个,每个半斤,只收铜钱两文,四口之家花去铜钱八文,便可买回四个,加上一些草根树皮,聊以充饥延命” 。事后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胡汝修还设痘局多处,为幼儿免费种牛痘。设内、外、针灸三科医馆,免费为贫苦人治病。四川赈济总局赠予“惠济芸生”匾额。王三畏堂的王德谦也做过不少惠济百姓的好事。他曾对贫苦人、孤儿寡母分别登记造册,发放“救济折子”,每月可凭折领钱、米、油,全部救济折子装满了几个柜子。每年还要专门前往重庆印刷厂印制“米飞子”,上面写明救济穷人专用,有一升、五升、一斗、二斗几种,一般事先由亲戚朋友、先生掌柜将其发给穷苦人。春节前都要在上桥、光大街方家院子和芦厂坝施米,请保安维持秩序,按“米飞子”上的数量发米。在夏天,还将防暑热药、疔疮药加工好后,放在井、笕、号上和家中,对外施舍。 兴办教育。盐商们对兴办教育也很热心。清代自贡地区的五大书院中,三台书院、育林书院都是王朗云等盐商捐资筹款创建的。自贡最著名的学校——蜀光中学、旭川中学等均为盐商集资兴办。民国12年(1923年)秋,自贡工商会会

自贡盐帮的活动神秘

自贡盐帮的活动神秘 盐业帮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弥漫着宗族式、家长制的氛围,其开展的许多活动更显得神神秘秘。 帮会的成立仪式。在盐场所有帮会中,成立仪式最隆重、最神秘的莫过袍哥。袍哥的组织是从开立山堂开始,开立山堂有隆重的仪式,要拜关公的圣像、歃血拜把。早期歃血是刺破中指滴血入酒,后来多用杀雄鸡代替。所谓拜把是由“香长”将香捆束成把,共“三把半”,众人在香堂中叩拜立誓。早期开立山堂多在山林寺庙,以后则在长街闹市举行。山头和香堂的名称就作为袍哥会一个组织的称呼,如莲花山富贵堂、峨眉山顺德堂。后来随着参加人员的逐步增多,聚会场所的变化,袍哥会的组织又改称为码头、公口、社等。各个公口之间独立发展,但同一地区各个公口可以联合起来,组成“会口”、“合会”,相互协调。码头还要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宣”)。五个堂口是五类性质的人:仁字是旧社会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义字旗是有钱的绅士商家,礼字旗是小手工业劳动无产者。至于智、信两堂的人,都是旧社会中“最低级”的体力劳动者。正如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样:“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 入会。盐业帮会是一种松散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组织,其入会也有封建迷信色彩。如自贡盐场炎帝会入会,须经会首们共同议定,名曰“开簿”。开薄期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视情况而定,老工人去世多少,就业机会多少,才能允许入会多少。所以能登记入会很不容易。入会者须交纳会费,嘉庆道光时为二吊八百文,到民国 28 年( 1939 )为法币一元。入会要有会员作保,登记生庚年月,以后每年还要交两次香钱。入了会的工人,才能当上手烧盐,而且还享有规定的劳动定顿。如火花盐,上手每人烧火圈 5 口,下手只能烧 3 口至4 口,上手烧一天歇一天,下手则天天烧。 参加袍哥要由老袍哥介绍,并经红旗管事征得主事大爷同意。一般要有恩、保、引三个拜兄:恩兄一定要是当家大爷,保举、引进一般闲大爷都可以。入会者还必须视本人财力大小缴纳一定的“山价钱”(又称“码头钱”)。由于袍哥表面上是兄弟相称,故父子不能同堂。如父子同进一个堂口,则儿子只能当小幺,父死后才能得到提升。加入袍哥时讲究“身家清,己事明”。所谓身家清,是要三代人无丑事,男的不偷不抢,女的不娼不淫。所谓己事明,除了不偷不抢,还不能干当时认为下贱的职业;有些地方很严格,三代祖宗干过下贱职业的都不能

古代自贡盐场稀奇古怪的吃法

古代自贡盐场稀奇古怪的吃法 在古代,井盐生产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无论是老板还是工人都是在血盆里捞饭,都不轻松。对于老板来说,由于缺少先进的勘探设备,在什么地方打井?打多深?井下会出现什么情况?会不会出盐水?全凭个人经验,具有极大地盲目性和冒险,巨额投资往往血本无归。对于盐工来说,工作缺少安全保障,危险无处不在。如锟工,在高达几十米上百米的天车上工作,稍有不慎掉下来,只有摔死。因此,盐场人感到活着真好,只要活着就要好好生活,无论贫穷与富贵,都要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表现在吃的方面,则是对吃的特别讲究,对菜的制作绝不马虎。如在自贡盐场,就是寻常百姓家也常备辣椒、花椒、姜、蒜等调料佳品,还自制豆瓣香辣酱、泡菜,甚至城市居民阳台上的花钵中也种上了葱、芫荽、藿香等调料,家家都有值得夸耀的拿手好菜。就是吃一碗小面,没有新鲜的姜、葱、蒜,宁愿不吃。更为讲究的还要专门熬制高汤。而自贡盐商对吃则更为讲究,从下面介绍的几道菜就可见一斑。 鸡粥白菜。制作方法是:用十只母鸡的中翅和腿骨熬汤备用。白菜帮抽出其中的丝,并将每片白菜帮剖开加入剁成粥状的鸡肉,再合拢恢复原状,放入备好的鸡汤中慢慢的煨。成菜形状完整,色香味俱全,别提有多香、多鲜。 猪血泡。其做法是将活的大肥猪四蹄捆住放倒,用楠竹筒盛煮得滚开的糯米稀饭,撬开猪的嘴巴硬灌下去,随即杀猪,开膛剖肚取下在猪的口腔、食道、胃子里被烫起的血泡,配以精美佐料烹炒而成。 泡青蛙。用大坛子先盛好大半坛佐料齐备的盐水,将小木块放在坛内,浮在水上,然后把活青蛙丢入坛中,随即用泥封住坛口,数月甚至逾年后启封,青蛙均蹲在木板上死去,取出蒸熟,其味甚佳。 炮烙鹅掌。在一间小屋里围上一块地,铺上糠壳点燃火,这是一种能长时间燃烧的微火。将多只活鹅放进去,鹅在糠壳地上乱跑,脚掌被烧痛,嘎嘎直叫,口渴难忍,这时便以著名的太原井晒醋喂鹅,直等到鹅掌上烫起累累血泡,即砍下鹅掌,烹调成菜。 炒绿豆芽。则须厨师用针挑,才能把碎肉一点一点地灌进去,然后煎炒成菜。吃空心菜,只要每根顶端两片似雀舌大小的嫩叶,若干斤空心菜才能做上一碟,用麻油炒,鸡汤烹,称之为“鸦雀嘴”。

盐帮菜的门派

盐帮菜的门派 自贡盐帮菜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尤其在川盐两次济楚的黄金发展期和200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期,菜品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它们有的来自富裕的盐商家,带有高贵的气质;有的来自贫穷的盐工食堂,有着简朴的气息;有的来自盐帮会馆,有着明显地区和行业特色;有的来自市井餐馆,具有专业的水准;有的来自普通家庭,有着平民的质朴。可以说,自贡盐帮菜菜品成千上万,特色各异,来源不同。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对自贡盐帮菜进行分类呢?通常,对于菜品有如下分类方法:从地域角度划分,如川菜、粤菜等;从原料性质划分,如素菜、荤菜;从功用划分,如普通菜和保健医疗菜;从生产者主体划分,如市肆菜、食堂菜和家庭菜等;从时代划分,如传统菜、现代菜。 对于自贡盐帮菜而言,它出现于一个较小的区域自贡,显然没有必要再从地域进一步划分了。如果仅从素菜、荤菜或普通菜和保健医疗菜去划分,彰显不出自贡盐帮菜的特色,意义不大。 通过综合考虑自贡盐帮菜的历史与现状,形成与发展,我们认为可先将自贡盐帮菜按时代分为传统自贡盐帮菜和新派自贡盐帮菜两个大类。然后将传统自贡盐帮菜按菜的出处,也就是生产者主体再划分为:盐商菜、盐工菜、盐场餐馆菜、盐帮会馆菜、盐场家庭菜。新派自贡盐帮菜因发展历程不长,有的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且主要来自馆厨,故暂不细分,统称新派自贡盐帮菜。 在传统自贡盐帮菜进一步划分中的命名,为突出自贡盐帮菜中的盐文化,我们都加进了盐文化的元素。如:自贡盐帮菜中用盐场餐馆菜、盐工菜、盐场家庭菜分别反映自贡地区的市肆菜、食堂菜和家庭菜。另外,特别增加了来自盐商家和各种盐帮会馆的盐商菜和盐帮会馆菜。 由此,我们建立起如下分类体系: 传统自贡盐帮菜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观后感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市中区龙凤山下的釜溪河畔。1959年建。馆址为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 千年盐都: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其美丽的缩影。它以其瑰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内涵,四十一年来迎送了数不清的中外观众和佳宾。建馆以来,该馆还多次对馆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和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使这两座清代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为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一道亮丽的丰采! 场馆诞生:1959年,由邓小平同志倡议在西秦会馆内建立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从零开始,经过41年来的努力,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执着的追求中茁壮成长起来,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中国唯一的盐业历史博物馆。 建立初期: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整整比祖国晚10年诞生,但它的命运却和共和国紧紧相连。建馆之初,馆里仅有10来名干部、职工和亟待修缮 的西秦会馆,没有基本陈列,缺乏藏品、经费和专业人才。博物馆 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起步。首先从基础开始,组织了西秦会馆的维 修和盐史文物的抢救。老一辈职工一次次地深入盐厂,依靠全市各 盐业单位的支持,依靠老盐工们的热情帮助,开展了盐业史文物的 征集,很快就征集、收藏了以自贡盐业钻治井工具为代表的一批盐 业史文物和地方文物。 遭受摧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盐业历史陈列全面闭馆,博物 馆事业备受摧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全馆职工以布置“红海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1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观后感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市中区龙凤山下的釜溪河畔。1959年建。馆址为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 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保存完好 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 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 千年盐都: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其 美丽的缩影。它以其瑰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内 涵,四十一年来迎送了数不清的中外观众和 佳宾。建馆以来,该馆还多次对馆址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和四川省文物保护单 位王爷庙进行了较大规模 的维修;使这两座清代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为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一道亮丽的丰采! 场馆诞生:1959年,由邓小平同志倡议在西秦会馆内建立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从零开始,经过41年来的努力,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执着的追求中茁壮成长起来,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中国唯一的盐业历史博物馆。 建立初期: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整整比祖国晚10年诞生,但它的命运却和共和国紧紧相连。建馆之初,馆里仅有10来名干部、职工和亟待修缮的西秦会馆, 没有基本陈列,缺乏藏品、经费和专业人才。博物馆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 起步。首先从基础开始,组织了西秦会馆的维修和盐史文物的抢救。老一 辈职工一次次地深入盐厂,依靠全市各盐业单位的支持,依靠老盐工们的 热情帮助,开展了盐业史文物的征集,很快就征集、收藏了以自贡盐业钻 治井工具为代表的一批盐业史文物和地方文物。 遭受摧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盐业历史陈列全面闭馆,博物馆事 业备受摧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全馆职工以布置“红海洋”为名,巧 妙地覆盖和保护了西秦会馆内的大量木雕石刻。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博 物馆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振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博物馆事业出现了生机。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走上了振兴之路。 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随着党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井盐的产、运、销不仅环节多、涉及面广,而且投资大、风险大,很难靠一个人来完成。因此,在四川以经营盐业而致巨富的,大都以其家族为经营实体。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云安盐场的“陶、郭”两大家族。 所谓家族就是由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个团体。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名”。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名”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名”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分别叫做“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则称“吴景让堂”等。 堂名,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性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名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堂名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堂名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名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堂名再一次被人们抬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名,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堂名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都有促进作用。 对盐商家族而言,堂既是家族的一个徽号,也是一个管理机构。它是行政上的总部,经济上的总柜房,生活上的总管理处。有的家族由于人丁兴旺,内部又设立支族堂,设分管理处,但对外均以总堂称之。 在盐场,提到这些盐商家族的堂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富荣盐场,就有人仿《红楼梦》中的“护官符”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王、李、胡、颜”四大家族:“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请来河东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河西一家李;莫愁湖,黄金为瓦玉为屋;欢喜颜,翡翠珍珠撒满田”。其中“河东王”指王三畏堂,“河西一家李”指李四友堂,“莫愁湖”指胡慎怡堂,“欢喜颜”指颜桂馨堂,而“河”指自贡的釜溪河。从清咸丰年间的1850年一直到民国中期的近百年中,在自流井(现今四川省自贡市的核心地区)一带,一直流传着这

古代自贡盐商著名宅院

古代自贡盐商著名宅院 旧时的盐商凭借着高额的商业垄断利润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广置田产、营建宗祠和宅邸,尤其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喜好修建私家园林作为自己的生活场所,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盐商们争造私家宅邸的主要目的旨在供自己游赏宴乐之需,但也不能排除部分盐商在享乐豪华的宅邸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公众形象。于是,各大盐场各式名园大宅竞相建造,争奇斗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犍乐盐场大盐商王槐清于乾隆年间在井研县修造的住宅达万余平方米,按京城形制营建五重堂,称之为“大夫第”。犍乐盐场大盐商在五通桥的竹根滩码头,营造的“太和全”则仿照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用时六七年才完工,《犍为县志》记载称“恍若《红楼梦》的大观园”。其主人不惜重金从江南聘请名工巧匠,悉仿江南园林结构模式设计建造。楼台亭阁,园林池沼俱全,单建筑面积就达五千多平方米。所有厅、堂、楼、阁、池、榭、亭、廊等建筑物都布局严谨,结构精奇,雕梁画栋(全属木结构,采用上等木材)。前后左右共有二十四个天井,炯环曲折,作用分明,各有特点。后园有一诺大的荷花池,池中有亭榭、假山、月桥、船房,水中有红色和白色的荷花。大门外有“饮河楼”,凭栏眺望,美丽风光,尽收眼底。侧面还有太和全码头,设渡口游船。整个“太和全”极尽奢华。除此之外犍乐盐场的贺宗弟宅、吴景让堂家庭宗祠住宅也很有名;在云安镇上则有陈家大院、林家大院、汪家大院、施家大院、郭家大院、张家大院;富荣盐场则是王三畏堂的玉川公祠、李四友堂的双牌坊大宅、胡汝修的灌园、余述怀的粟园、熊佐周的宜居、侯策名的涵园,罗筱元的罗园,还有旧时官僚张斌卿的张家花园。 其中,玉川公祠是自流井王三畏堂的祠堂,亦为盐商府邸的典型代表。玉川公祠位于自贡市高新区板仓社区板仓坝,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玉川公祠和承德堂两座院落,四合院布局,由门厅、二门、正殿、左右厢房、 后院、柴房、花厅、偏房等 组成。东西长约110米,南 北宽约45米,共有大小房屋 60余间,天井48个。玉川 公祠门联“支系下邳於太原 瓜绵瓞衍,世居江阳之自井 玉润金熙”刻字犹在,厚重 玉川公祠

自贡古代盐场的吃

自贡古代盐场的吃 盐场是聚宝盆,是人流汇集的地方。天南地北的人们因盐利汇集于此,形成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美食大军,成为推动美食发展的原始动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清代自贡盐场常年集聚的人口就达三四十万人。民以食为天,这该是多么庞大的一个饮食消费群体。盐官要吃,盐商要吃,盐工也要吃。盐场开工要设开工宴,盐场见功要设庆功宴,就连打井不成也要吃一顿散伙饭,自贡著名的挖耳井就是盐商久打不见盐水,已经破产,最后将家中的金挖耳典当为钱,请工人吃散伙饭,工人吃后,感念老板情义,决定再打几下,终于见水,成为高产盐井。不仅如此,从年初绵延到岁末的众多盐场会节也要大摆宴席。如农历五月二十三日祭拜“武圣关羽”的“单刀会”,除唱戏、祭祀外,还要用黄牛办出整桌的酒席。 自贡著名文史学者罗成基在其《漫论井河饮食文化》一文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上世纪20~30年代自贡盐场的饮食夜宴图(自贡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汇编《盐都佳肴趣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127-231)。自流井三圣桥是自贡一个重要的饮食区,每到午后三时左右,街北面十来间经营“冷淡杯”的凉拌牛肉馆开始紧张工作。首先是每家门口放置好大如油桶的竹炕笼,底部放置的是温度非常小又非常适度的杠炭火,上面的焦花生逐渐堆入。铺面右方一色挂有十多支铁钩上面系着各色牛肉制品:夹沙根(几层皮肉相连),栈栈肉,核桃肉,筋头,牛肝,牛眼,牛唇,牛腰,牛肚及其精华肚梗子,千层肚,牛鞭子,卤牛肉。令人叫绝的是每一种制品都煮得软硬适度,从未见找主人说火色不对,或蘸水不对的。下午四点以后,以转捆绑为主的盐工们,先后来到三圣桥街。六点以后亮壶点燃,人如翻江汛河般的越来越多。他们各就其好,各按其有限的几吊钱,各择其位,点头招呼后,便开始“龙门阵共同摆,东西各吃各”起来。但他们的酒一般烧酒不超过四两,陈曲地窖吃者不多,而花生则每人至少半斤。若遇上收入较好或打帐的日子,荷包里钱多几个,菜也加了,招呼也热情了,还有花拳争胜,争着开钱,从未见有争钱打架的。临关门时,每家地上的花生壳,至少是铺了一两寸厚。盐工们真是吃得有规模,吃得豪爽,吃得有滋味。 与之相比,盐商们则吃得更加豪放他们办起了只有盐商们才享受得起的,被称为“特级盐场席”的宴席(菜肴达上百种)。除此之外,盐商们对往来于盐场的高层人士,如军阀、外籍富商等,出于摆阔,或为了自己利益与之周旋,也不惜花费重金,大摆筵席。如上世纪20~30年代,自贡名店天生元的大水缸里,每

解密自贡盐帮菜

解密自贡盐帮菜 盐帮菜,一个响亮而富有内涵的名字。它突显了盐作为“百味之祖”的特殊地位,带有盐帮的神秘色彩,更具有丰富的盐文化内涵。它一经提出便受到大家的追捧,在全国迅速走红。各地打着盐帮菜招牌的餐馆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自贡盐帮菜在全国的推广速度也十分惊人。据统计,到2006年自贡市知名餐饮企业在市内、外开设的连锁店已高达数十家。其中,最早打出自贡盐帮菜旗号的“天地盐府人家”开设了9家分店(自贡4家、成都2家、北京1家、重庆长寿 1家、湖北1家),最早向国家商标局提出注册“盐帮菜”的蜀江春已开设加盟店、分店13家(自贡7家、成都5家、昆明1家),阿细餐饮开设6家(自贡5家、成都1家),盐都徐妈梭边鱼开设3家(成都1家、北京2家),可以说自贡餐饮携“盐帮菜”威名走向了全国。但什么是盐帮菜?什么是自贡盐帮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虽然自贡盐帮菜有两千年井盐生产的历史积淀,有两百年的形成期,但自贡正式提出“盐帮菜”的概念是2003年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人们习惯将以自贡为代表的川南地区的菜称为小河帮菜,以区别于由成都为代表的川西地区的“上河帮”和以重庆为代表的川东地区的“下河帮”菜。这里的帮是帮派的意思,相当于成都帮、重庆帮、川南帮,它们成为川菜的三大支柱。 小河帮菜是对包括自贡、宜宾等地在内的川南地区菜系的统称,非特指自贡。自贡人一直想给自己的菜取一个贴切而响亮的名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追求吃饱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文化。这使得一批文化深厚,特色突出的地方菜迅速脱颖而出,如上海的本帮菜,杭州的杭帮菜。自贡菜也以其丰富的盐文化,独特的烹调技艺和风味受到客人的欢迎,在全国许多地方叫响。随着自贡菜在全国各地的迅速走红,商家和政府都看到了塑造自贡菜,打造自贡菜品牌的必要性和巨大价值。为自贡菜取一个更加响亮,更有个性的名字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虽然很多人都想到了盐,曾出现过“盐城餐厅”之类与盐有关的餐馆名称,但真正把菜与盐文化捆绑起来,将“盐帮菜”作为一个概念并成功推向市场的是自贡著名餐饮企业“盐府人家餐饮有限公司”。 该公司于1998 年在自贡创立“天地 盐府人家”餐馆, 2002年创办盐商菜、 私家菜等自贡餐饮 名店。2003年该公司 进军成都开设分店,为宣传促销,在成都商报上刊登了《你以为盐帮菜都是咸嗦?》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导游词(by Joy)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接下来,咱们将前往的是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大家都知道,自贡被称为“盐之都”。自贡的井盐生产历史相当悠久,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自贡的得名也与盐分不开,自贡、自贡,就是根据自贡两口盐井——自流井和贡井而来。 俗话说:“盐乃百味之祖。”可见这盐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前往的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建于1959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科史博物馆之一。博物馆主要收藏、研究、陈列中国盐业历史文物和资料。在这里,我们将了解我们每天所吃的盐是怎么来的。 好的,咱们马上就要到达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了。请大家待会下车观赏时将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要遗留在车里,并关好车窗,司机王师傅会将车门关闭。我们大概会在博物馆里游览四十分钟左右。请大家一定记住我们的车牌号2201。四十分钟后我们会在车里集合,到时可不要上错车了。请大家跟我下车,不要走散了。现在参观的人比较多,大家一定要注意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好了,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盐业历史博物馆了,是不是特别的古色古香呢。其实这座建筑物名为“西秦会馆”,建于清代。是由来自陕西的盐商出资修建的,专门用来联络感情和开会的地方。可见,这古人早知道开“老乡会”。会馆占地3千多平方米,历史16年,耗

资白银五万余两,可见工程之浩大,盐商之富有了。 请大家随我进来,小心门槛。现在正对着我们站着的地方叫献技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戏楼。盐商们再这里聚会时,常常会在休闲时刻请来戏班唱戏。大家看到楼上两边的看台了吗?那就是供盐商看戏的地方,而我们所站得地方则是供平民百姓看戏的。让我们想象一下,戏台上依依呀呀的唱着各种经典的戏曲曲目;盐商坐在看台上喝茶,嗑瓜子,吃糕点,跟着曲调摇头晃脑;院坝里站着的民众也相互议论,交头接耳,是不是非常热闹呢?看来,古人的娱乐生活也相当不错啊! 好了,接下来我们将从左边的石梯上去,开始我们的“盐文化”之旅了。我们将看到井盐生产的历史资料及各种工具的,请大家随我一起来吧······

神秘的盐帮

神秘的盐帮 盐对人类如此的重要,获取盐就成为人类重要活动之一。为更多的获取盐,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规模化的盐业生产活动。可以说盐的生产是中国最早的产业之一,而且一直是国家的垄断产业。与盐业生产相联系的人构成一个庞大而特殊的人群,我们称之为盐帮。盐帮不仅从事着盐的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而且成为盐帮菜的主要创造者和消费者。盐帮大致由以下部分组成: 盐官。盐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历朝历代对盐的管理都极为重视。国家设置盐官对盐进行具体管理,起源于周代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清代盐务管理机构是复杂庞大的政府机构中的一部分。如:在两淮盐区设置的最高盐务官员是巡盐御史,无定品,任期一年。再设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从三品),具体掌管食盐运销、征课、钱粮支兑拨解以及各地私盐案件、缉私考核等。两淮盐运使下设通、泰、淮三分司和30个盐场(后合并为23盐场)。分司的官员有盐运司运同(又称同知,从四品),运副(盐运司副使,从五品),运判(即盐运司运判,从六品)等,代盐运司直接管辖盐场之盐政并负纠察之责任。各盐场设场大使一人,执掌场课收纳、产收缉私等。在民国时期,为加强对四川盐务的管理,专门设置了四川盐务管理局,办公地点就在今天自贡的沙湾饭店。盐官虽然人数不多,但手握大权,影响很大,他们的喜好可能成为盐区追捧的对象。他们也自然成为盐区美食的领跑者,推动着盐区高层饮食的发展。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经在扬州做过两淮盐运使,每年的俸禄是213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六十多万元,实际的各种收入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曹雪芹早年的生活极其奢华,在《红楼梦》中也记录了很多扬州名肴。 盐商。盐业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产业,盐商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商人。据说舜帝就是一位成功的盐商。当然,盐商尊奉的祖师爷是周朝宰相胶鬲,在商朝末年,他是一位真正的贩卖鱼盐的商人。在盐商中最有名的可能是扬州盐商,在乾隆18年,扬州盐商们为政府提供的资金就近千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30多亿元。占这个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5%。日进斗金的盐商们在饮食消费上的排场和讲究不亚于宫廷,当年乾隆在扬州时听说,有一盐商吃的鸡蛋二两银子一个,因为那些鸡都是用人参、白术等中药材喂养大的,他听后都觉得太奢侈了。为迎合盐商们在饮食消费上的需求,盐区厨师不得不尽其所能,不断创新,使用新技法、新材料,推出新菜品,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了盐区美食。

自贡盐商建的豪宅

自贡盐商建的豪宅 旧时的盐商凭借着高额的商业垄断利润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广置田产、营建宗祠和宅邸,尤其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喜好修建私家园林作为自己的生活场所,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盐商们争造私家宅邸的主要目的旨在供自己游赏宴乐之需,但也不能排除部分盐商在享乐豪华的宅邸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公众形象。于是,各大盐场各式名园大宅竞相建造,争奇斗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犍乐盐场大盐商王槐清于乾隆年间在井研县修造的住宅达万余平方米,按京城形制营建五重堂,称之为“大夫第”。犍乐盐场大盐商在五通桥的竹根滩码头,营造的“太和全”则仿照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用时六七年才完工,《犍为县志》记载称“恍若《红楼梦》的大观园”。其主人不惜重金从江南聘请名工巧匠,悉仿江南园林结构模式设计建造。楼台亭阁,园林池沼俱全,单建筑面积就达五千多平方米。所有厅、堂、楼、阁、池、榭、亭、廊等建筑物都布局严谨,结构精奇,雕梁画栋(全属木结构,采用上等木材)。前后左右共有二十四个天井,炯环曲折,作用分明,各有特点。后园有一诺大的荷花池,池中有亭榭、假山、月桥、船房,水中有红色和白色的荷花。大门外有“饮河楼”,凭栏眺望,美丽风光,尽收眼底。侧面还有太和全码头,设渡口游船。整个“太和全”极尽奢华。除此之外犍乐盐场的贺宗弟宅、吴景让堂家庭宗祠住宅也很有名;在云安镇上则有陈家大院、林家大院、汪家大院、施家大院、郭家大院、张家大院;富荣盐场则是王三畏堂的玉川公祠、李四友堂的双牌坊大宅、胡汝修的灌园、余述怀的粟园、熊佐周的宜居、侯策名的涵园,罗筱元的罗园,还有旧时官僚张斌卿的张家花园。 其中,玉川公祠是自流井王三畏堂的祠堂,亦为盐商府邸的典型代表。玉川公祠位于自贡市高新区板仓社区板仓坝,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玉川公祠和承德堂两座院落,四合院布局,由门厅、二门、正殿、左右厢房、后院、柴房、花厅、偏房等组成。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约45米,共有大小房屋60余间,天井48个。玉川公祠门联“支系下邳於太原瓜绵瓞衍,世居江阳之自井玉润金熙”刻字犹在,厚重的两扇木门上,镶金的门神如今依稀可辨。由于年久失修,玉川公祠整体建筑局部有所损毁,但基本保持了清代祠堂建筑原有风貌。 在自贡盐场现在保存较好的还有王家大院,它是清朝末年自贡大盐商王和甫弟兄5人建的祠堂,为纪念父亲王子诚,取名“子诚公祠”,老百姓叫它王家大

古代自贡盐商的辉煌

古代自贡盐商的辉煌 四川自贡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短短八十余年间,曾经有过两批盐商因战争的爆发而崛起,这就是被自贡人津津乐道的两次川盐济楚,它将自贡盐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楚即湖北的简称,从盐业消费市场来说,又称楚岸。楚岸实际上包括湖北、湖南及邻近的一些州县,这里人口众多,又素不产盐,历来是国内最大的食盐销售市场。在清代前期、中期,楚岸一直被实力雄厚的淮盐盐商独占。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盐业经营由国家垄断并严格控制。清王朝对盐业的控制主要偏重于流通环节,采取的方式是封建专制商引岸制度。引岸制度将食盐的生产与流通规模定向地限制于法定区域内,形成一块块相互割据的封建世袭领地,并以严酷的法律和严密的缉私体系加以保障,以保证官商通过垄断贸易稳妥地攫取盐利。正如曾仰丰在《中国盐政史》中的一样:“凡犯无引私盐凡有确货即是,不必赃之多少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流二千里。盐徒诬指平人者,加三等,流三千里。拒捕者斩监候,盐货车船头匹并人官。道途引领秤手、牙人及窝藏盐犯寄顿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受雇挑担驮载者,与例所谓肩挑背负者不同,杖八十,徒二年。”。结果,盐业经济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销售范围,都不是由生产水平高低和市场供求关系等内在经济联系决定,而由封建政权的统治需求和利益等非经济因素制约。没有了销售市场,使得具有精良技术和丰富盐业资源的四川盐业难以得到发展。 太平军攻陷南京使四川盐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两淮盐路断绝,淮盐至湖北的运道阻塞。咸丰皇帝于当年5月,着户部下了一纸文书:“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就这样,多年以来的岸引疆界被打破,第一次“川盐济楚”由此拉开帷幕。这纸文书大大刺激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各色人等纷纷筹措资金投入到新盐井的开掘上,一时间自贡经济空前繁荣,百业兴旺。据记载,由川入楚之盐,每月达9万担,年运量108万担,几乎全由自流井提供。当时制盐成本低廉,而楚岸盐价奇昂,在湖北售盐一斤,可以换一斤棉花运回四川。有时售价竟高达一斤银子一斤盐之巨。以致于富荣盐场首富王朗云的盐船初至湖北沙市,当地人以河床高于街市,堤坝系泥土筑成,恐泊岸船多,闯坏土提,影响安全,不准靠岸时,王朗云敢不惜成本,独资远运石料,于泊船之所筑石堤,时人呼为“洋码头”,以区别于土堤坝,今仍沿用此名。而今“洋码头”已被沙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此高额的利润,使自贡盐商一夜暴富。大批盐商在此时崛起,并迅速达到顶峰。据清代人李榕记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建于1959年。是中国最早建立和自然科技史博物馆之一。博物馆主要收藏、研究、陈列中国盐业历史文物和资料。 在征集收藏的历史井盐工具、契约、帐册、岩口薄等珍贵文物中,钻、治井工具是中国唯一保留的古代顿钻工具。其中陈列《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从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制盐等方面,展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釜溪河畔,龙峰山下,矗立着一群殿阁巍峨的古代建筑,饮誉中外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就设在这里。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是1959年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倡议创办的,郭沫若题写了馆名,它是一座收集、研究和陈列盐业历史文物的专业性博物馆。 馆址为清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七年(1736年——1752年)建成的西秦会馆,原是清代陕西籍盐商为联络同乡、聚会议事而修建的同乡会馆,因称西秦会馆,俗称陕西庙。因馆内过去供奉的是关帝像,因此又称关帝庙。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历时16年才完工,耗银5万余两,可见工程之浩大。 西秦会馆设计精巧、结构奇特、雄伟壮丽,融清代宫廷建筑艺术与民间建筑艺术于一体。会馆占地3千多平方米,由门楼、献技楼(戏楼)、大观楼、福海楼、看台、抱厅、金镛阁、赍鼓阁、中殿、客厅、正殿等部分组成。其中,建筑艺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门楼。它通高18米,高大的朱红色石柱托住四层重檐屋顶,下面三层依次加宽,从中断开作两翼飞出;左右共12个檐角,挺拔高昂,好似列队的飞雁。檐下构件彩绘贴金,衬枋遍雕人物群像,化为窗格式的斗拱。檐下左右分四层对称地排列着游龙、金瓜、葵花、彩灯等形状的24个垂花。整个大门被雕饰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门楼背面的献技楼和宅顶上的大观楼、福海楼,与门楼背靠着组合成一个复合大屋顶,造形奇特,浑然一体。24个檐角弧度优美,直指蓝天。 西秦会馆除建筑设计艺术堪称一绝之外,其分布于建筑物各部分的石刻、木雕也极其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其中石刻百余件,计有人物形象、花草虫鱼,刻技精巧、惟妙惟肖。木雕有500多件,大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情节为题材。 西秦会馆内现为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陈列。盐业博物馆展示了自贡市2千年的盐业发展史,从原始的天井、大车、碓架等古代生产设备到现代化的真空制盐技术;从古代的单一生产食盐到现代盐化工工业的兴起,展示了自贡盐业工人在钻井技术方面曾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钻井和采盐新工艺,博得世界科技界的好评。”

自贡盐商千奇百怪的吃法

自贡盐商千奇百怪的吃法 在古代,井盐生产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无论是老板还是工人都是在血盆里捞饭,都不轻松。对于老板来说,由于缺少先进的勘探设备,在什么地方打井?打多深?井下会出现什么情况?会不会出盐水?全凭个人经验,具有极大地盲目性和冒险,巨额投资往往血本无归。对于盐工来说,工作缺少安全保障,危险无处不在。如锟工,在高达几十米上百米的天车上工作,稍有不慎掉下来,只有摔死。因此,盐场人感到活着真好,只要活着就要好好生活,无论贫穷与富贵,都要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表现在吃的方面,则是对吃的特别讲究,对菜的制作绝不马虎。如在自贡盐场,就是寻常百姓家也常备辣椒、花椒、姜、蒜等调料佳品,还自制豆瓣香辣酱、泡菜,甚至城市居民阳台上的花钵中也种上了葱、芫荽、藿香等调料,家家都有值得夸耀的拿手好菜。就是吃一碗小面,没有新鲜的姜、葱、蒜,宁愿不吃。更为讲究的还要专门熬制高汤。而自贡盐商对吃则更为讲究,从下面介绍的几道菜就可见一斑。 鸡粥白菜。制作方法是:用十只母鸡的中翅和腿骨熬汤备用。白菜帮抽出其中的丝,并将每片白菜帮剖开加入剁成粥状的鸡肉,再合拢恢复原状,放入备好的鸡汤中慢慢的煨。成菜形状完整,色香味俱全,别提有多香、多鲜。 猪血泡。其做法是将活的大肥猪四蹄捆住放倒,用楠竹筒盛煮得滚开的糯米稀饭,撬开猪的嘴巴硬灌下去,随即杀猪,开膛剖肚取下在猪的口腔、食道、胃子里被烫起的血泡,配以精美佐料烹炒而成。 泡青蛙。用大坛子先盛好大半坛佐料齐备的盐水,将小木块放在坛内,浮在水上,然后把活青蛙丢入坛中,随即用泥封住坛口,数月甚至逾年后启封,青蛙均蹲在木板上死去,取出蒸熟,其味甚佳。 炮烙鹅掌。在一间小屋里围上一块地,铺上糠壳点燃火,这是一种能长时间燃烧的微火。将多只活鹅放进去,鹅在糠壳地上乱跑,脚掌被烧痛,嘎嘎直叫,口渴难忍,这时便以著名的太原井晒醋喂鹅,直等到鹅掌上烫起累累血泡,即砍下鹅掌,烹调成菜。 炒绿豆芽。则须厨师用针挑,才能把碎肉一点一点地灌进去,然后煎炒成菜。吃空心菜,只要每根顶端两片似雀舌大小的嫩叶,若干斤空心菜才能做上一碟,用麻油炒,鸡汤烹,称之为“鸦雀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