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

仲景三条无择三因

主要内容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伤七情

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外感六淫

不内外因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房室金刃虫兽饮食跌仆

立论依据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

因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2、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3、仲景预防学观点: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注意:治未病

4、辨证要领:①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②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1、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下工,下工十全六。”

2、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3、实脾: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用补法,使邪更盛,谓实实。

6、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7、未病:法则可分为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

(一)什么是治未病?

1、治未病之人—在人尚未发病之前进行预防,使疾病不致发生。—未病先防

2、治未病的脏腑:即病发之后,保护未病脏腑,使疾病不致传变。—已病防变。

(二)为什么治未病脏腑?(目的)

即防止疾病的传变。早期治疗,截断病理传变途经,防止疾病发展。

(三)怎样治未病(脏腑)(方法)

1、传变的目标:该脏所克之脏传变。

①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故肝病必传脾脏。

②脏腑学说:脾之运化,必赖肝之疏泄,病理情况下,肝病必然影响于脾。

2、传变的条件:已病之脏邪实,未病之脏正虚,邪实能传,虚则不传,脏虚受传,实则不传。脏虚则受传,实则不受;邪实则能传,虚则不传。

8、肝虚证治法:补用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助用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益用甘味(甘入脾,甘味之药调和中气)之药调之。

9、虚实异治的原则: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而应该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始为正治。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清”同“圊”。这里作动词用。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5、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

①先表后里---为常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里气不虚者。先解表可防止表邪内陷。

②先里后表---为变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以里证为重为急者。若攻表,不救里,会致亡阳欲脱。

③表里同治---为兼治法:适用于表里证情都不可忽视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2、新旧同病的治疗原则:

首先要明确卒病与痼疾本身的性质和病机的特点:

①痼疾日久势缓,根深蒂固,变化少,难以速愈。

②卒病新起势急,邪气尚浅,变化多,其病易除。

③当先治卒病,后治痼疾:痼疾病久,势缓难除,欲速不达;新病始得,势急易去,迟则生变。

④治新病同时必须照顾痼疾:以防其相互影响。

第二章:痉湿暍病脉证证治第二

1、三病概念

①痉病:主症: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兼症:外感,如恶寒,发热。

病因:外感风寒。病位:病在筋脉。

②湿病:主症: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证。病因病机:由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夹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而成。病位:肌肉、关节。治则:微发汗;利小便;顾护阳气。

③暍病:主症: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病因病机:伤于暑邪,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内经),暑为阳邪:伤津,耗气、(每易兼寒,夹湿)病位:太阳之表。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1、主要鉴别点是在痉病症状基础上:在于太阳表实或太阳表虚

2、症状与病机:无汗、恶寒为刚痉; 汗出、不恶寒为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柔痉)

栝蒌根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姜大枣(擘)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1、病机:外感风邪,内伤津液

2、治法:解肌祛邪,生津养筋

3、几几然:此指患者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刚痉)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灸)生姜大枣十(擘)右七味 咀,以水一斗(一作"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

1、病机:邪气内郁,阻滞筋脉,津液内伤

2、治法:发汗祛邪,升津舒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本条论述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法。

2、正确方法:故必须微微汗出,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营卫畅通,则风邪和湿邪同时随汗而排出体外。

3、风湿病一经发汗,可使疼痛缓解,但应缓取微汗,不可使大汗出,致病不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湿痹:素有内湿,招致外湿,湿邪不仅流入关节,而且内合于脾,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证。

2、本条论述内湿外湿相合湿痹的证候和治法。

3、病因病机:感受外湿,流注关节筋脉;脾胃虚弱或外湿伤脾,形成内湿。

4、治法:但利小便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耔,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1、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2、病因病机:素有湿病,肌表外感寒湿,痹阻阳气,阳气运行受阻。寒+湿-在表

3、治法:散寒除湿,微汗祛邪

4、方药: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

5、禁忌:火攻大汗伤阳,风去湿存。

6、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烦疼,据方测证当有无汗症状。

7、本方系麻黄汤加白术。原方白术用至四两,故重用白术(苍术)是应用本方的要点之一。

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异同比较

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病机寒湿在表风湿在表,有化热倾向

主证身烦疼较剧,重着不移,恶寒较重,无汗疼势较轻,呈走串性,发热较著,朝轻暮重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祛湿辛凉清宣,解表祛湿

药物麻杏草(桂枝,白术)麻杏草(薏苡仁)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

1、下有陈寒:指病人下焦有寒已久。

2、虫行皮中:指服药后病人皮肤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

3、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4、本条论述风湿(表)气虚的证治。

5、病因病机:素体表虚,风寒湿伤阳致虚。复感风湿之邪

6、治法:微汗――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7、辨证要点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重、汗出、恶风、脉浮。

②在注意辨病施治与辨证施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随症治疗是张仲景重要治疗思想之一。本条方后喘加麻黄、胃中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陈寒加细辛就体现了这种思想,而且也反映了张氏用药规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

③重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护理,是张仲景治疗疾病又一重要思想。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煑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本条论述伤暑热盛的证治。

2、本条“身热而渴”即是突出的症状之一。

3、加入人参者,益气保津。

第三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证治第三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①,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②,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③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④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⑥,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1)

①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②默默:默,静也,寂也,谓病人精神不振,寂然不语。

③臭(xìu绣):气味也。

④溺(nìao尿):同尿,即小便。

⑤淅(xī息)然者:怕风,寒栗之状。

⑥快然:意为排尿通利,无任何不适。

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情志不遂,郁而化火。阴液受伤,心肺阴虚内热。

2、百合病证候表现:①心肺阴虚,百脉受累的全身症状:饮食、行为、语言和感觉失调现象。(变幻无常)②心

肺阴虚内热的表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不变之证)

3、辨别百合病临床的主要依据是心肺阴虚内热引起的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等症状;其次是阴虚内热所致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4、养心润肺、益阴清热是治疗百合病的基本原则。但是,不同原因所致的百合病和不同体质病人所患的百合病,其证候互有差别,因此治疗应因人而宜,“随证治之”。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①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②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③,勿更服,大便当如漆④。

①病形:指病状。

②渍:药物炮制方法之一,即将药物浸入水中。

③中(zh?ng众)病:谓治疗方法切合病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

1.正治法的使用条件:不经误治,病情如前条所述无变化者。

2.治法: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3.方药:百合地黄汤。百合―甘寒,清气分之热,安神。清心润肺。生地黄汁―甘润,泄血分之热。滋益心肾。泉水――下热气,利小便

4.药后反应:大便当如漆。(服地黄汁的正常反应)

5、“有是证,用是药”:原文所讲“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即虽经吐、下、发汗,但病形仍如初者,也仍应使用百合地黄汤。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①于喉为,蚀于阴②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③。蚀于上部④则声喝⑤,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0)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①蚀(shí食):虫蛀那样。这里是腐蚀的意思。

②阴:指肛门、生殖器前后二阴。

③乍赤、乍黑、乍白:乍(zhà榨),忽然之意。指病人的面部和眼睛颜色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黑,一会儿变白,变幻不定。

④上部:指咽喉。

⑤声喝(yè夜):说话声音嘶哑。

1.临床表现可分为两部分:①一般临床症状:状如伤寒:初起有恶寒发热――湿热伤及营卫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内扰心神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湿热扰胃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非指颜色突变,乃指颜色深重――为气血失调,病气见于面②特有临床表现:咽喉:糜烂+声喝二阴:糜烂+咽干眼目:目赤、目四眦黑(酿脓)

2.病机:湿热虫毒所致

3.治法: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4.方药:甘草泻心汤甘草生用重用,配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半夏,干姜,辛温性燥-宣化内湿人参,大枣-安中和胃。

5、由于该病是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各部所致,故咽喉、前后二阴溃疡是其主要症状。

6、甘草泻心汤以甘草四两最重为其君药,药物组成寒温并用,补泻并施,辛开苦降。该方看似简单,实组方严谨,适应湿热内壅、胃气不和、证情复杂的需要。因此,寒温并用,相反相成是张仲景用药的重要特点之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二病的概念:

★中风: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倒仆昏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偶感外邪诱发致病。

★历节: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而致。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1、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2、 僻不遂:即口眼(角)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3、肌肤不仁:即肌肤麻木不仁。

4、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5、本条论述了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络、经、腑、脏的不同见症。

6、以脉论理,继续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气血不足,邪气随虚处停留而正气又无力驱邪外出,所以引起络脉地气血瘀滞。以致筋脉肌肉失养,废而不用。突出的反映了★“正虚邪遏”是中风的基本病机。

7、★半身不遂机理:

邪气反缓――受邪的一侧,因络脉气血瘀滞,肌肉筋脉失去濡养,故现弛缓状态。

正气即急――相反无病的一侧血气运行正常,筋脉肌肉能发挥正常作用,因此相对的紧张拘急;

正气引邪, 僻不遂――缓者为急者所牵引,于是出现口眼 斜。

故中风口眼 斜,“左 者病反在右;右 者病反在左。”

8、中风的分型:

分型在络在经入腑入脏

症状肌肤不仁即重不胜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

病位肌肤筋骨脑心

病势较轻加重更重危笃

预后尚可较差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2、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3、本条论述风湿痹阻关节,渐次化热伤阴的风湿历节的证治。

4、主证:诸肢节疼痛――呈走串性,自觉关节发热。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5、兼证:头眩短气――风湿上犯。温温欲吐――湿阻中焦。脚肿如脱――湿热下注。补充:发热

6、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

7、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8、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中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白术、附子助阳除湿;知母、芍药益阴清热;甘草和胃调中。诸药相伍,表里兼顾,温散不伤阴,养阴不碍阳。

9、辨证要点: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②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因此临床上应根据证候的复杂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2、主证: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3、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4、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5、方药:乌头汤。麻黄――散寒达表,发汗宣痹;乌头――温经散寒止痛;芍药――缓急止痛;甘草――利关节屈伸;黄芪――固表除湿,助麻黄通阳。诸药合用能使风寒湿邪微汗而解。

6、辨证要点: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 痛不可触, 关节不可屈伸。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 故重用川乌, 配以麻黄, 温经散寒化湿止痛是其要点。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景重要论治思想之一。

7、★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鉴别

类别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病邪风寒湿邪

病位筋骨间

疼痛关节疼痛

病机风湿外侵,日久化热寒湿外侵,经脉痹阻

关节疼疼势游走,多涉及全身关节痛势固定,局部痛不可屈伸

发热可有发热恶寒关节肿热痛无热象,得热则舒,遇冷则剧

其他身体羸瘦,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治法祛风除湿,行痹清热温经祛寒,除湿宣痹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血痹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 由气血不足, 加被微风所引起。(痹证以肢体筋骨疼痛为主症, 是风寒湿三气杂感所致。两者应予以区别。)

2、虚劳,非一种病证,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1、阴阳俱微:此指病机,营卫气血皆不足。

2、不仁:肌肤麻木失去知觉。

3、风痹:病名,以肌肤麻木和疼痛为主证。

4、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5、病因:

内因:“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不足;寸口关上微-阳虚

外因:尺中小紧-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6、证状:以局部肌肤麻木不仁为特征。若受邪较重,亦可兼有酸痛感-如风痹状。

7、鉴别:风痹-顽麻疼痛兼有;血痹-唯顽麻无疼痛;历节-唯疼痛无顽麻

8、治则:补气行血,温阳行痹

9、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倍生姜取其辛温协桂枝)

10、注意:★“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不可针引阳气。

11、血痹病的脉象:

轻证重证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寸口关上微

关上小紧尺中小紧

脉微-阳气微

脉涩-血行涩

脉紧-外感风寒

出现在寸关尺不同部位,反映了正气虚损

的程度及人体受邪的轻重。

12、辨证要领:临床上以肢体局部麻木、脉涩为特点。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平人:外形看似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亏损。即《难经》中“脉病形不病”的人。

2、本条论述虚劳病的脉象。

3、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余于外、不足于内的脉象。真阴不足,虚阳外浮者,脉多大或浮大或芤。

4、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为精气内损的脉象。

5、★强调脉象对于外形看似无病的虚劳早期具有诊断意义。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失精家:指经常梦遗、滑精之人。

2、论述了虚劳失精梦交的证治。

3、病因病机:

(1)经常失精之人(失精家)-初则阴虚火旺

(2)久则阴损及阳,下焦失却温煦:少腹弦急,阴头寒;

(3)精血衰少:目眩;发落

(4)脉:极虚:虚劳之脉;芤:多主失精血;迟:气血虚寒(此脉象除可见于失精病人外,还可见于亡血和下利清谷之人。)脉象见芤动或微紧之脉。

4、证状表现:出现阳不能外固,阴不能内守之病理,出现心肾不交之失精,梦交表现。

5、治则:调和阴阳,潜镇摄纳。

6、方药:(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龙骨牡蛎:潜镇摄纳。

(2)天雄散

7、治疗的关键在于截断阴精耗损的途径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片胶饴一升

1、里急:腹中拘急之感,但按之不硬。

2、论述了脾胃阴阳两虚虚劳里急的论治。

3、虚劳病的发展:有阴虚生内热-阴损及阳;阳虚生外寒-阳损及阴等多种情况,且由于阴阳两虚而出现阴阳失序、寒热错杂之证。

4、★此寒热错杂之证出现,关键在中焦脾胃病久,气血并亏;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

5、.治则:甘温建中。《心典》“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6、方药:小建中汤(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7、禁忌: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8、可不可以阴虚有热用滋阴清热,阳虚有寒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呢?

《灵枢·终始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甘药。”

9、鉴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

病机同

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偏阳虚

阴虚及阳阳虚及阴

病位偏于肾偏于脾胃

10、临床辨证除条文所述症状外, 当有自汗、面色不华、舌质淡, 脉虚等症。

11、健脾胃、补中气治疗虚劳病是张仲景又一特色。虚劳可出现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寒热错杂的症状, 然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故临床应重视健脾胃、补中气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承上条论述阴阳两虚,气虚更甚的证治。

2、里急:里气虚寒,腹中拘急隐痛。

3、证状:诸不足为省文法,当包括小建中汤证中的证状(悸、衄、腹中痛、梦失精、手足烦热)证状当较上条为重。以方中黄芪推测+自汗或盗汗、身重不仁、脉虚大等证。

4、治法:益气补中。

5、方药: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

6、《内经》★“急者缓之必以甘,虚者补之必以温”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肾气丸主之。

1、本条论述了肾气虚的虚劳腰痛的证治。

2、症状表现: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3、病机:肾气亏虚,气化不利。

4、治则:滋阴助阳,化气利水。

5、方药:肾气丸。

6、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是腰部酸痛, 劳累时加重,休息则可缓解,并伴有少腹部拘急不舒, 小便不利。

7、治疗虚劳重视补肾是张仲景治病的另一个特点。通过阴阳互生, 达到阴中求阳的治疗思想。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风气百疾:风气,泛指外界病邪,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人体,可引起多种疾病。

2、论述了虚劳风气百疾(兼夹外感)的证治。

3、发病机理:虚劳诸不足-病久气虚阴阳不足-抗病力减弱—易兼挾风邪而引起多种疾病。

4、治法:★此时若祛邪则伤正,补益气血则恋邪。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5、方药:薯蓣丸。薯蓣、四君+干姜、大枣、四物+麦冬、阿胶、桂枝、柴胡、防风、桔梗、杏仁、白蔹、豆卷、神曲

6、★此方能治能防,可以预防虚劳病人风气百疾的发生。

7、临证治疗慢性衰弱性疾病,当以补益脾胃为本。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川芎、知母、甘草、茯苓

1、虚烦不得眠:因虚导致心中烦乱,虽卧而不得熟睡。

2、★论述了肝阴不足的虚烦不寐的虚劳证治。

3、症状:虚烦不寐,病程长。由肝阴不足,心血亏虚引起。

★以方测证, 当兼见情绪激动、头目昏眩、口渴咽干、舌红少苔等症。

4、治法: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5、方药:酸枣仁汤。酸枣仁-归心肝经-养血安神;川芎-调血疏肝;茯苓-安神宁心;知母-清热除烦;甘草-缓急调中

6、与《伤寒论》中栀子豉汤之虚烦不得眠鉴别:外感热病,误治虚其胸胃,余热留恋不去,故有胸脘痞塞,按之濡,心中懊恼,舌苔薄黄而腻之证。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蟄虫丸主之。

1、★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鱼鳞状。

2、★两目黯黑:(1)白睛为青黑色。(2)病人自觉视物不清,瘀血内停症状之一。

3、本条论述虚劳干血的证治。

4、虚劳瘀血的形成原因: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5、证状: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6、治则:缓中补虚、活血化瘀。★“缓中补虚”,因其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 以达缓攻瘀血,瘀去新生的目的。故谓之缓中补虚。

7、方药:大黄蛰虫丸。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消渴:指口渴不已,饮水即消。包括消渴病与消渴症。

2、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3、快药:指泻下峻猛之药。

4、本条论述肺痿的成因、肺痿和肺痈的主症及鉴别。

5、成因:汗出、呕吐、消渴、小便利数,便难,被快药下利等导致重亡津液:全身阴虚,虚火上炎;肺脏气阴受损;肺气痿弱不振导致肺痿。

6、鉴别诊断:肺痿—阴虚有热—虚热—脉数而虚;肺痈—实热蕴肺—实热—脉数而实

7、阴液亏耗是肺痿发生的根本原因,故肺痿病的主症是咳吐浊唾涎沫,脉数虚。

8、临床应注意应鉴别相似的病证。肺痿和肺痈两者均有咳嗽、吐痰、脉数,但一虚一实,表现不同,不可混淆。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1.虚热肺痿的证候特点:上气、咽喉不利、咳吐浊唾

2.病机:火逆上气

3.治法: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4.方药;麦门冬汤。用量只有麦门冬的1/7,祛痰而不化燥,降逆而不伤正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胃气,滋化源,生津液。

5.★虚热肺痿的辨证要点:咳吐浊唾,或阵发性呛咳、刺激性干咳,咽喉干燥不利,或咽中有异物感而吭喀动作,欲得凉润等症,且每因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而诸症加重,或舌红少苔、脉数虚等。病程较长,病势较缓,多见虚证,亦可见虚中夹实之证。

6.★麦门冬汤临床运用:谨守肺胃阴虚有热的病机。①临证津伤甚者,可加沙参、玉竹、以养肺胃之阴;②咳嗽重者,加川贝母、瓜蒌壳以清热化痰止咳;③大便干者,加火麻仁润肠通便;④若有潮热,则酌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1、本条论述虚寒肺痿的证治。

2、虚寒肺痿的成因:①是虚热肺痿失治,久则阴损及阳;②是素体阳虚,肺气衰弱,痿弱不振,不能摄纳和输布津液,故频吐涎沫。

3、证状特点:吐涎沫;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

4、治法:温肺复气

5、方药:甘草干姜汤:谨守证属肺中冷,中阳虚的病机。(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炮干姜(辛温)—温复肺气之阳)。二者辛甘合用,重在温中焦阳气以养肺,实乃培土生金之法。

6、虚热肺痿是肺痿病中最常见的证型,但虚热肺痿日久,阴虚及阳,最终可转化为虚寒肺痿。

7、★小便异常如何从肺论治?

小便异常多从肾及膀胱论治。临床上小便异常的证治,还应从肺着手。虚证者,当温肺复气,恢复肺的治节通调功能,不治水而水病可愈。实证者,如肺气壅塞不通,可导致小便点滴而下,其治之法,当用麻黄汤或桑白皮、桔梗、杏仁等开宣肺气的“提壶揭盖法”来治疗。

8、鉴别诊断:

鉴别点虚寒肺痿虚热肺痿

病因上焦阳虚,肺中寒冷虚热灼肺,肺气痿弱

脉症频吐涎沫,不咳不渴,

小便数,遗尿,头眩咳吐浊唾涎沫,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虚

治法温肺散寒,恢复阳气滋阴清热,止逆下气

主方甘草干姜汤麦门冬汤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紫菀、冬花、生姜、半夏、五味子、大枣、细辛。

1、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2、本条论述寒饮郁肺的咳嗽上气证治。

3、症状表现:“咳、痰、喘、鸣”四字概括。咳:咳声重浊;痰:痰多,质清稀;喘:不得平卧;鸣:喉中水鸡声

4、推测病因病机:当为寒饮郁肺,肺气不宣,痰阻气道

5、治法: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6、方药:射干麻黄汤(射干—消痰开结;麻黄—宣肺平喘;半夏、生姜、细辛—温散寒饮;款冬花紫菀—温肺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并制约麻、辛、姜、夏之过敏;大枣—安中扶正,调和诸药

7、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鉴别:

(1)药物组成:①相同点: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②不同点:射干麻黄汤:射干、紫苑、大枣、生姜、款冬花;小青龙汤:桂枝、芍药、甘草、干姜

(2)功用:①相同点:温肺散寒、止咳平喘;②不同点:射干:化痰止咳功胜;小青龙汤:解表散寒力强。(3)主治:①相同点:寒饮喘咳;②不同点:射干:饮重于寒或无表证;小青龙:饮重于寒或无表证

8、辨证要点:喉中痰鸣、胸中满闷、咳喘,一般咳痰色白、质较清稀、苔白滑或白腻。由于肺气郁闭,痰气搏击气道,故呼吸不畅较为明显。

9、★射干麻黄汤临床运用: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胀等肺系病证,临床以咳喘、喉中痰鸣、咳痰色白为使用依据,若咳痰色黄当慎用或加减运用。若病人胸膈满闷较重,可加杏仁、厚朴;若痰涎壅盛,可加苏子、贝母;喘甚不能平卧,可加葶苈子;兼见水肿可加桑白皮、葶苈子;汗多可加白芍;痰黄、口渴、舌红苔黄去干姜、细辛,加黄芩、桑白皮。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1、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

2、本条论述饮热迫肺的肺胀证治。

3、症状:可用“咳、喘、胀”三字概括。脉浮大有力:浮脉主表,亦主在上,大脉主热,亦主邪实。

4、病因病机:素有饮邪内停加外感风热,水饮夹热邪上逆,导致肺气胀满。

5、治法: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6、方药: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辛凉发散,宣泄水气,善清里热;生姜+半夏--散饮降逆;甘草+大枣――安中补脾

7、本方麻黄用量大,且配加石膏,既可清热除烦化饮,又能防麻黄发散太过,是其配伍要点。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麻黄、芍药、桂枝、细辛、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1、本条论述外寒内饮而夹热的咳喘证治。

2、病因:内因――“心下有水”,上逆干肺。外因――“脉浮”,感受寒邪。

3、病机:饮邪郁而化热,与寒邪上逆干肺。

4、证状:脉浮—风寒袭表;烦躁而喘—饮邪郁而化热,热扰心神

5、治法: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6、方药:小青龙汤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芍药+五味子—收敛肺气,以防宣散太过;甘草—调和诸药;石膏—清热除烦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甘李根白皮、黄芩、生葛、芍药、甘草、当归、川芎、生姜、半夏。

1、本条论述肝郁化热奔豚的证治。

2、本证的诊断要点:特征性症状——“气上冲胸”;具有辨证意义的伴随症——腹痛、往来寒热(肝与胆互为表里,肝郁则少阳之气不和);尚可见眩晕、口苦、烦躁、失眠、脉弦数等

3、病因病机:惊恐、恼怒等精神刺激――肝郁气滞化火,循冲脉上逆。

4、治法:清火平肝,降逆平冲

5、方药:奔豚汤:李根白皮—专治奔豚气(可用陈香橼皮代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当归、川芎—柔肝调肝;葛根、黄芩—清火平肝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通过脉象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和基本病机

2、太过——脉象盛于正常,主邪气盛

3、不及——脉象弱于正常,主正气虚

4、阳微——寸口属阳,主心胸,说明上焦阳虚,心胸阳气不足

5、阴弦——尺脉为阴,主下焦,下焦阴邪盛,水饮痰浊停留

6、临证时应注意脉象的太过与不及:太过者,邪气有余;不及者,正气虚弱;太过:洪、大、数、滑、弦;不及:细、小、迟、涩、沉。

7、阳微阴弦:上焦阳气不振,下焦阴邪内盛,以致阴寒邪气乘虚上乘胸阳之位,凝聚于心胸,痞塞阳气升降之路,产生胸痹。阳微、阴弦二者缺一不可。

8、脉象:寸脉微,尺脉弦;

9、病机: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下焦阴寒太盛,水饮内停(或中焦)。阴乘阳位,痹阻胸阳,不通则痛。关键在于胸阳不足。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煑,取二升,分温再服。

1、论述胸痹典型证候及治法方药

2、主证:胸背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喘息咳唾,短气:胸阳不振,寒饮上乘,肺失宣降

3、主脉:①阳微:寸口脉沉而迟:沉―主里;迟―主寒,主痛。②阴弦:关上小紧数:小紧―主寒,主痛;数:脉之动态,躁动不宁。

4、病机:阳虚邪闭,胸阳不宣

5、治法: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6、临床应用:腑气不通:瓜蒌壳;大肠燥结:瓜蒌仁;肝郁气滞:胸胁疼痛:香附、枳壳、郁金、川楝子;停痰留饮:苏子、白芥子、法夏;瘀血阻塞:丹参、红花、当归、三七粉血竭粉各1.5克;白酒:米酒、高梁酒、绍兴酒、葡萄酒、米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煑,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论述胸痹痰饮壅盛的证治。

2、主证:胸痹:当有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不得卧,痰饮壅塞胸中,阻滞气机;心痛彻背者,胸背阳气不通,不通则痛。

3、病机:痰饮壅盛而痹阻胸阳;

4、治法:宣痹通阳,降逆逐饮

5、栝蒌薤白白酒汤――宣痹通阳,豁痰利气:半夏:温化寒痰、降逆逐饮;

6、①本条胸痹病的主症是喘息不能平卧,心痛彻背,据方论证,当有苔腻等症状。②本条胸痹病较栝楼薤白白酒汤证为重,故在加入半夏的基础上,白酒用至一斗,从一般日二服改至三服。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一枚,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煑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煑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论述胸痹气结在胸虚实不同的证治

2、主证:胸痹:当有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心中痞气:心下胃脘满闷窒塞;气结在胸,胸满:胸膺部满闷;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而上冲心胸。

3、偏实者:

①病机:阴寒之邪较重,停痰蓄饮为患

②治法: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③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栝蒌、薤白--宣痹通阳;枳实厚朴——理气散结消痞泄满;桂枝——通阳化气平冲降逆

4、偏虚者:

①病机:中焦阳气衰减,无形之气痞为患

②治法:补中助阳,振奋阳气

③方药:人参汤。

5、★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鉴别:

同:①气结在胸②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异:①病机:A阴寒之邪偏盛,停痰蓄饮为患;B中焦阳气衰减,无形之气痞为患

②症状:A兼腹满,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B兼四肢不温,倦怠少气,大便溏,舌质淡,脉弱而迟

③治则:A宣痹通阳,泄满降逆;B补中助阳,扶正固本

6、栝蒌薤白三方鉴别:

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主症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胸痹,心中痞气,胸满,

胁下逆抢心

提要胸痹典型证候胸痹痰饮壅盛胸痹气结在胸偏实治则宣痹通阳、豁痰利气宣痹通阳、降逆逐饮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栝蒌、薤白、白酒、半夏栝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薑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上五味末,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不知,稍加服。

1、心痛阴寒痼结的证治。

2、病机:阴寒痼结,寒气攻冲。

3、治法: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4、方药:乌头赤石脂丸。炮乌头、炮附子、蜀椒、干姜——大辛、大热,温阳逐寒止痛力强,峻逐阴邪;赤石

脂——温涩调中,收敛阳气,可制上四药辛散太过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此两条论虚寒性腹满的病机、辨证和治则。

2、以脉论理阐明病机:趺阳脉:微—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弦—下焦肝寒或肾寒之气上逆中焦。

3、症状特点:腹满时减,复如故;大便难;两胠疼痛

4、★主证辩证细化:“腹满”时减;复如故;喜温喜按

5、治法:当以温药服之(理中丸等)

6、虚寒性腹满的辨证要点是“趺阳脉微弦”和“腹满时减,复如故”两大要点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1、论腹满虚实辨别和实证腹满的治法

2、从主证“腹满”的性质判断虚实属性:腹满,按之不痛―虚;腹满,按之痛―实

3、实证腹满的治法:下法。温下―寒实证;寒下―里实热证。

4、★本条之腹满实证,从舌黄判断为实热证。

5、“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的含义:必须是实热积滞,舌苔转黄者,可用——“舌黄”。正气未损,即能耐攻下者可用——“未下”。

6、★“黄自去”提示了实热腹满向愈的标志

7、★鉴别:

要点虚寒证实热证

主症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腹部胀满无已时

舌诊舌质淡,多齿痕,苔薄白舌质红,苔黄厚

脉诊脉细虚弦迟脉滑数

腹诊按之不痛,喜温喜按按之痛,拒按

病机脾胃虚寒,气机阻滞实邪积滞肠胃,气机闭塞

治法温中寒下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本条论述腹满里实兼表寒的证治。

2、症状:外感十日之后见腹满(以胀为主);脉浮而数—脉不浮紧-病邪传里,里重于表-邪已化热;饮食如故—胃气素强,病变重点主要在肠——表邪未解,阳明腑实。

3、治法:行气除满,疏表散寒

4、方药:厚朴七物汤

5、表里同病的治法。一为表重里轻证,先解表后治里;二为表轻里重者,先救里后解表;三为表里并重者,表里同治。

6、据证论治,随证化裁是张仲景治病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

1、论述里实腹满胀重于积的证治。

2、判断病机特点为“胀重于积”。“闭”为大便不通,失气亦不传-气机闭塞之明证。以方测证―――行气之枳实、厚朴用量大于大黄。

3、主症: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剧、腹满不减);大便闭结不通,亦无失气。

4、治疗:行气除满,通便泻热。

5、方药:厚朴三物汤。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药物组成相同。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大黄、枳实

1、论里实兼少阳证的心下满痛证治。

2、主症:按之心下满痛—实邪停聚于上腹心下

3、病机:实邪郁滞于胆胃

4、病位:心下,当为阳明胃脘并及少阳两胁之处

5、治疗:和解少阳并攻逐阳明,双解表里

6、方药:大柴胡汤

7、本证的主症是心下满痛。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1、本条论述腹满(实热证)积胀俱重的证治。

2、主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主证辩证细化:“腹满”不减;按之痛;满痛在脐周

3、治疗:当须下之,寒下法。

4、方药:大承气汤(温分再服,得下止服)

5、鉴别:

厚朴七物汤证大柴胡汤证厚朴三物汤证大承气汤证

脉证

腹满,发热,

饮食如故,脉浮数

心下满痛,往来寒热,

心烦喜呕,脉弦有力

腹部痞满胀痛,便秘

腹满不减,

痞满燥实俱全

病位满痛在脐腹,

病位在肠兼表

满痛在心下,

病位在胃胆

满痛在中脘,

病位在胃

满痛在脐周,

病位在胃肠

病机表证未罢,邪热入里,

壅滞于肠

病邪在里,并及少阳,

阳明少阳合病

实热内积胃腑,

气机壅滞,胀重于急

燥屎内结胃肠,

积胀俱重

治则双解表里和解攻里行气除满荡涤肠胃

用药特点以桂枝汤解表,

厚朴三物汤攻里

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大黄、黄芩、

枳实攻逐阳明热结

君厚朴行气除满,

臣大黄、枳实通腑泄热

重用大黄、厚朴攻逐积滞,

佐芒硝、枳实软坚除痞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1、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指腹皮因寒气攻冲而出现犹如头、足般的块状肠型在起伏蠕动。

2、主症:心胸中大寒痛,上下痛不可触近、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呕不能食

3、治法:温阳建中,祛寒止痛

4、方药:大建中汤。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降逆;人参、饴糖-甘温益气缓急

5、★痛不可触近――属虚?属实?此痛上下攻冲,时增时减――为虚

6、★大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腹痛之“痛、呕”及扶正养胃作用均较附子粳米汤强,因此寻找用药规律:治疗虚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姜;治疗虚寒性呕吐:半夏不如蜀椒;温阳脾胃:枣、草、米不如人参、饴糖

7、鉴别:

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证

主症其满为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为

不可触及,呕不能饮食

其满为胸胁逆满,痛为雷鸣彻痛,仅呕吐而

无不能饮食

病机脾胃阳虚,阴寒内盛脾胃虚寒,饮停上逆治法大建中气,温中散寒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用药特点散寒止痛用干姜,降逆止呕用蜀椒,

补脾胃用人参,饴糖,作用也较强

散寒止痛用炮附子,降逆止呕用半夏,温补

脾胃用粳米、甘草、大枣、作用较慢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1、症状:①胁下偏痛;②弦紧脉;③发热:非表证之热―脉不浮;非阳明腑实―脉不滑数―乃营卫失调

2、治法:温下寒实

3、方药:大黄附子汤(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制大黄寒凉之性)

4、★后世温下剂的祖方

5、★仲景附子、细辛同用,用于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细辛虽为温里药,但其性辛散温通,芳香走窜,可入里化表,宣通上下。善止疼痛,无温中作用。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病因:血虚气少,气虚生寒;素体血虚,外受寒邪

2、主症:腹中痛――势缓,多绵绵而痛,喜温喜按;胁痛,里急—肝血不足,肝之筋脉失却阴血濡养和阳气之温煦

3、治法:养血散寒

4、方药: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生姜—散寒;羊肉—补虚生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旋复花、葱茎、新绛。

1、★肝着:邪气侵袭,导致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的一种疾病。

2、主症:肝着主症是胸胁胀满,局部喜捶打揉按,欲饮热,脉弦涩。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令气机舒展。胸胁痞闷不舒,甚至胀痛、刺痛。初郁气分—胸满,胀痛,蹈胸、饮热尚可;久病入血—胸胁刺痛,经脉气血郁滞,虽饮热亦无助。

3、病机:是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4、治法:行气活血,通阳散结。运用“通”法是治疗肝着的要领。

5、方药:旋复花汤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1、肾着:寒湿痹着于肾之外府,引起腰部沉重冷痛为主的一种病证。

2、病因: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3、主症:其人身体重、腰中冷,腰以下冷痛——感受寒湿之邪;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阴性症状。

4、治法: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5、方药: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辛甘扶阳,温中散寒;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6、病名虽为肾着,但其病机为腰中寒湿。命名方法体现了仲景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7、治疗肾着的要领是在健脾化湿药物的基础上,应用散寒化湿的干姜。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①,水走肠间,沥沥有声②,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欬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欬逆倚息③,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

①素盛今瘦:谓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很丰满;既病之后,身体消瘦。

②沥沥有声:指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③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1、以上两条总论痰饮的分类及四饮的主症,为全篇之提纲。

2、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类型。前者是四种痰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留于肠胃的一种类型。

3、痰饮,是水饮聚于胃肠,与脾关系至密。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病位:胃肠。

4、悬饮,是水饮流注于胁下,累及于肝肺。主证:咳唾隐痛。病机: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病位:胁下。

5、溢饮,是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责之于肺脾之脏。主证: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病机: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病位:四肢肌肤。

6、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影响于心肺。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病机:饮停胸膈,肺失宣降。病位:胸膈。

7、鉴别:★

证名病位病机主要症状

痰饮胃肠脾阳虚弱,水谷化饮

留于胃肠

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

目眩,短气,脐下悸,吐涎沫

悬饮胁下水停胁下,肝肺气机

不利,气饮相搏

咳唾,胁下引痛

溢饮四肢肌表水饮流于四肢肌表,

壅阻于经络肌肉

当汗出不汗出,发热恶寒,身热疼重

支饮胸膈饮停胸膈,水邪壅肺,

气机不利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冒眩,心下悸,腹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1、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2、这里所指的痰饮为广义痰饮。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和之”是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

3、饮邪性质: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4、★“温药和之”是治痰饮病的基本原则。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和之。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行消开导,祛除饮邪—治标

5、由于痰饮病以本虚标实为病理特征,故临床治疗时应具体分析。若是正虚,则有治脾与治肾之别;若是邪实,则有行、消、开、导等治法。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1、胸胁支满:是指胸胁有支撑胀满感。

2、本条论述痰饮停留心下的证治。

3、心下,即胃之所在,此属狭义痰饮证。饮停心下,则胸胁部支撑胀满;清阳不升,则见头昏目眩。

4、病机:属脾胃阳虚,痰饮中阻。饮停中焦,阻碍气机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5、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6、方药:苓桂术甘汤。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补土制水:白术-苦温-健脾燥湿;甘草-甘温-和中益气。

7、★茯苓-通治上中下三焦。在上:利肺通调水道,宁心镇悸;在中:健脾以制水;在下:甘淡渗利水邪.

8、本证主要临床表现除胸胁支满、目眩外,当有小便不利。小便不利,饮无去路,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眩,渗利水湿,使邪有出路,故方中重用茯苓。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③服半钱,平旦④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①内痛:胸胁部牵引疼痛。

②熬:此指用文火焙干的一种炮制方法。

③羸人:指身体瘦弱的人。

④平旦:指日出之时,即早晨。

1、本条论述悬饮的脉症与治疗。

2、脉沉为病在里,弦脉主饮癖积聚、主痛。

3、初起往往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可先服小青龙汤以解表。表解里未和,可用十枣汤。

4、十枣汤煎服法:先煮肥大枣,后内三药末。药量因体质而异。平旦温服之。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5、十枣汤煎服法意义:①十枣汤重用大枣以达到峻下而不伤正。②使用药物剂量的多少应根据病人体质以及服药后的反应而定。③掌握服药时间,对提高疗效、减轻药物某些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1、症状:身体疼重,无汗,恶寒发热、烦躁、脉浮紧。外寒重而夹郁热—发汗散饮兼清郁热。身体疼重,无汗。咳嗽、喘满、痰多稀白、恶寒发热、脉弦紧。外寒而兼里饮—发汗兼温化水饮。

2、鉴别: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病机外寒内热,表征偏重外寒内饮,表证较轻

主证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

不汗出而烦躁

恶寒发热,胸痞,干呕,咳喘

治法散寒化饮,清热除烦温里化饮,止咳平喘

配伍特点麻黄6 两、石膏麻黄3 两干姜、细辛、半夏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1、冒眩:即头目昏眩。

2、症状:“心下有支饮”-心下痞,胸胁支撑胀满;冒眩-饮邪冒蔽,清阳不升;小便不利

3、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

4、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浊阴不能下行,清阳不得上达。

5、治法: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6、方药:泽泻汤。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白术-健脾制水,培土以断生饮之源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及肺痈中。

1、本条论述外寒引动内饮的支饮证治。

2、“咳逆倚息不得卧”与第二条支饮主症相同,故本证属支饮无疑。以方测证,本条当还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本证的病机为素有水饮内停上焦,复感寒邪闭于外,外寒引动内饮,水邪壅肺。治疗用小青龙汤温饮散寒。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1、第一段论述上消的形成机理,第二段论述中消的病机及证候

2、寸口脉浮而迟(主心肺):浮即为虚,阳虚气浮-卫气不足;迟即为劳,血脉不足-营血虚竭;导致营卫二虚,燥热内生,发为上消

3、趺阳脉(主脾胃):浮-胃气有余,水为火迫,偏渗膀胱-溲数;数-胃热亢盛,消谷耗津-消谷善饥,大坚。

4、三多一少:渴饮无度—多饮;消谷善饥—多食;偏渗膀胱—多尿;消烁津液、消耗肌肉—消瘦;阴虚火旺—燥热内生: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消渴由于热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2、病机: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3、治法:益气生津,清热止渴

4、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石膏:辛凉清热;知母:苦寒质润,清热且滋阴润燥;人参:大补元气,益气生津;粳米、甘草:甘润养胃,生津和胃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1、论述下消的证治。

2、肾阳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渴饮无度;又不能化气以控制摄水——饮一溲一

3、治法:温补肾阳,固摄下元

4、方药:肾气丸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1、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证治

2、小便不利——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有水气——水无出路,水气内停;苦渴——肾气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上焦反生燥热

3、病机——上燥下寒

4、治法——润燥生津,温肾化气

5、方药——瓜蒌瞿麦丸。瓜蒌根:润燥生津以止渴;山药:甘淡益脾以制水;茯苓、瞿麦:淡渗利水,引水气从小便而去;附子:温肾阳以化气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①,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遟,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1、四水、黄汗的脉证;风水皮水的治法。

2、风水:病位——其病在表;病因——风客肌表;病机——风邪袭表,肺失宣降;证候——脉浮恶风(风邪在表),外证骨节疼痛(风寒湿留滞关节)

3、皮水:病位——其病在肌肤;病因——水溢于表;病机——脾虚湿盛,水泛体表;证候——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水湿潴留皮中),不恶风(非外感侵袭),其腹如鼓(里水过多),不渴(水停皮中)

4、鉴别:

类别相同点不同点

风水病位在表,

(表中之表

与表中之里)起病急,从头面肿起,

与肺有关

皮水起病渐,从下肢肿起,

与脾有关

5、正水:病位——病在里;病因——里阳不足,寒水所胜;病机——脾肾阳虚,肺失肃降;证候——脉沉迟(里阳不足,寒水所胜),外证自喘(水停于里,气逆于上)。

6、石水:病位——病位在里;病因——水湿内停,阳气不行;病机——肾脾阳虚,寒水内盛;证候——脉自沉(肾阳不足,寒水聚结下焦),外证腹满、不喘(水气结于少腹,未波及于上)

7、鉴别:

类别相同点不同点

正水病位在里

(里中之表

与里中之里)腹满(大腹满),气逆而喘,与肺肾有关

石水腹满(小腹满),不喘,与肝脾肾有关

8、黄汗:

含义——汗出染衣色黄

病因——脾虚,汗出入水中浴

病机——脾虚失运,水湿外淫;卫郁营热,湿热交蒸。

证候——脉沉迟(水湿内郁,营气被阻),汗出色黄(卫营郁热,湿热交蒸肌腠),身发热(郁遏卫气,营郁化热),胸满(胸阳不布,肺气不畅),四肢头面肿(水湿泛溢肌腠)。

转归——久不愈,必致痈脓(营卫不通,郁热更盛,气血腐败)。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1、妇人水肿,有血分、水分之异。

2、血分:

含义:因经水前断,经水渗出脉外而为水。

证候:先病经闭(经水前断),后病水肿(后病水)。

病机:一为血脉瘀滞,经水渗于脉外而为水,水湿外溢故肿;二为冲任亏损,气虚血少而致经闭,经闭血滞,渗于脉外,亦可形成水肿。

病势:血分深而难通,血不通则水不行,故难治。

3、水分:

含义: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而后经水断绝。

病机:水液阻滞血道。

证候:先病水肿,后病经闭。

病势:水分病浅而易行,水去则经水自通,故易治。

治则:行水散湿。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1、论述水肿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2、“诸有水者”指一切水气病。

3、治疗原则:因势利导而治之。腰以上肿:病位在上在表,属阳,当发汗。腰以下肿:病位在下在里,属阴,当利小便。

4、“提壶揭盖”法。“开鬼门,洁净府”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1、水气病可下之证。

2、可下之症候:目下有卧蚕——脾胃为水湿所困,水湿上泛于目泡。面目鲜泽——水气盛。脉伏——水气内盛。其人消渴——阳为水遏,气不布津。小便不利——气机阻滞,阳不化水。病水腹大——水愈积愈多,溢于腹内。脉沉绝——水遏气闭。

3、治则:正气未衰,为实证,宜攻逐水邪。正气已衰,属虚证,不可攻下。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1、论风水表虚证治。

2、证候分析:脉浮——风邪袭表。身重——水湿浸淫肌表。汗出恶风——表虚不固

3、病机:风水,表虚不固。

浙江7月自考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金匮要略试题 课程代码:0298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小便不利,如由于瘀血夹热者,可用______或______化瘀利窍泄热;脾肾两虚而夹湿者,可用______益肾健脾渗湿。 2.《金匮要略》共有______条原文,载方______首。 3.奔豚病______,______,______奔豚汤主之。 4.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用______主之。 5.热利下重者,______主之。 6.麻子仁丸除麻仁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7.早期诊断疮痈发生的症状为______,______。 8.《金匮》中治疗呕,渴并见的方剂有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妇人杂病的三大病因是()。 A.虚、冷、血瘀 B.虚、冷、积食 C.痰、瘀、结气 D.虚、冷、结气 2.《金匮要略》的全称是( )。 A.《金匮要略方论》 B.《金匮玉函要略方》 C.《金匮玉函经》 D.《伤寒杂病论》 3.“膈间支饮……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文中“虚者即愈”是指( )。 A.木防己汤中有人参,用后虚证好转 B.若为虚证用本方即愈 C.若正能胜邪,邪气虚衰即愈 D.用药后心下虚软即愈 4.水分病是指( )。 A.经前断、后病水 B.先病水、后经断 C.水阻气化不行之病 D.气不化水之病 5.下列各组原文,均出自消渴篇,哪一项可以诊断为杂病消渴( )。 A.“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B.“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C.“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D.“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6.茵陈蒿汤诸药的煎煮顺序是( )。 A.先者栀子,后纳二味 B.先者茵陈,后纳二味 C.先者大黄,后纳二味 D.三者同时煎煮 7.薏苡附子散证的病机是( )。 A.胸阳不振,寒痰闭阻 B.胸阳不振,气滞血瘀 1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5、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8)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1、五邪中(zh?ng)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10)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 1、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3、实脾: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清”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金匮要略 重点条文 完美打印版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论治(一)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二)痼疾加卒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三)饮食与调护原则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四)

审因论治原则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皆仿此。2.寒湿表实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4.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防已,黄芪,白术,甘草 5.表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6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6. 暍病热盛伤津气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1. 百合病误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 百合病主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 2.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重证辨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南方医科大学《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doc

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 、《诸病源候论》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 、厥阳独行C、客气邪风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 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A、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 B、肝经湿热 C、肝阳上亢 D、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20、水饮停留在胃肠,谓之() A、悬饮 B、痰饮 C、溢饮 D、支饮 21、《金匮要略》在明确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其杂病辨证的核心是() A、六经辨证 B、八纲辨证 C、脏腑辨证 D、卫气营血辨证 22、“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是以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23、“先表后里”的治法适用于() A、表邪易内陷入里 B、但解表则里证不去,但治里则外邪不解 C、正气虚弱,元阳颓败 D、以上都不是 24、外湿最易侵犯人体的部位是() A、皮肤、经脉 B、皮肤、肌肉 C、皮肤、关节 D、肌肉、关节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因:经络受邪,入脏腑;(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养慎:养正气,外慎风寒。 2、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3、仲景预防学观点: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注意:治未病 4、辨证要领:①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②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金匮要略》考试重点之妇人病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妊娠腹痛 1.妇人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 2.也,当以附子汤(阳虚失煦,寒盛腹痛,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温其脏。 3.妇人妊娠,腹中疒亏痛,当归芍药散(肝脾不和所致腹痛,养血舒肝,健脾利湿)主之。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泄 4.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 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癥病证治,消瘀化癥)主之。 桂枝茯苓牡丹桃仁等分 5.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者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 为胞阴,胶艾汤(冲任虚寒下血,调补冲经,固经养血)主之。 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6.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血虚湿热,脾失健运,胎证不安,养血健脾,清化湿热)主 之 当归黄芩川芎白术 7.妊娠养胎,白术散(脾虚寒湿所致胎动不安,健脾除湿,温中安胎)主之 白术川芎蜀椒牡蛎 妇人病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1.产后腹中疒亏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血虚里寒腹痛,补虚养血,散寒止痛)主之; 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2.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产后气血郁滞成实腹痛,行气和血止痛)主之 枳实芍药 3.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 汤(产后瘀血内结肢,破血逐瘀)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大黄桃仁庶虫虫 4.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银,头微痛,恶寒,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量 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产后表虚中风,调和营卫,解表和里)。 5.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中风兼阳虚,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主 之、 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附子大枣生姜 6.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产后热利伤阴,清热解表,凉血止利, 养血缓中)主之 白头翁甘草阿胶秦皮黄连黄柏 妇人杂病脉证并汉第二十二 总论 1.妇人之病,因虚,积准予,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 络凝坚。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木然。 2.妇人咽中有炙脔,半夏厚朴汤(咽中痰凝气滞,开结化痰,顺气降逆)主之。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 3.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脏躁补君心脾,宁心安 神)主之。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推荐下载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小明姐姐の重点)by :球 第一篇: 1、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病因 1.反常气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2.疾病分类和病邪性质: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古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3、病机(阴阳失衡)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4、论治 1.已病防传: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2.表里同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3.痼疾加卒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4.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第二篇:·痉病1、脉证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2、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3、证治1.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楼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2两,大枣12枚)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最新《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B )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C)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A)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D)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B )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C)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D)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B)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A、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 B、肝经湿热 C、肝阳上亢 D、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20、水饮停留在胃肠,谓之() A、悬饮 B、痰饮 C、溢饮 D、支饮 二、多项选择题(2分*5=10分。有1~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苓桂术甘汤证除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外,还可见() A、呕恶 B、小便不利 C、舌苔白滑 D、心悸 E、脉弦而滑 2、《金匮要略》中关于水气病的治法包括() A、发汗 B、开鬼门 C、结净腑 D、利小便 E、攻下逐水 3、患者黄疸辨证为寒湿发黄,可选下列何方治疗() A、茵陈理中汤 B、茵陈术附汤 C、茵陈四逆汤 D、茵陈蒿汤 E、栀子大黄汤 4、柏叶汤的组成中除含有柏叶外,还有() A、艾叶 B、干姜 C、赤石脂 D、马通汁 E、附子 5、用桃花汤治疗下利脓血,患者脾肾阳虚甚者,可加() A、肉桂 B、白芍 C、附子 D、肉豆蔻 E、黄芪 三、填空题(1分*20=20分) 1、夫肝之病,补用------,助用------------,益用----------------调之。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 3、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 脏,----------------,-----------。 4、夫男子平人,脉大为----,极虚亦为----。 5、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主之。 6、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当与--------。 7、积者,------------,------------;聚者,------------,发作有时,----------------,为可治。 8、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主之。 四、判断题(1分*10=10分) 1、抵挡汤的组成是:大黄、桃仁、水蛭、虻虫。()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1、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十四]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五]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六]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七]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十一]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十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十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十四]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二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一]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二]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十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十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二]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八]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二]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八]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十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十四]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十五]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十六]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十七]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金匮要略》试题(A卷)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题(A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及中西医临床金匮要略期末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期末复习资料 (以下资料集副三一〇一寝室所有脑细胞整理,望大家……) 1.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试说明其机制。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 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2.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 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三种说法:一是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3.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病因:多由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所致。 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百合色白入肺,养阴而不滋腻,既能养阴润肺,又能清心安神,尚能益气,故为百合病之主药;生地黄益心营而清血分热,用其汁则滋而不腻;泉水下热气、利小便。三药相合养心肺之阴,清心肺之热,且不滋腻,故百合病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4.请结合原文说明百合病常见哪些误治法,为何易被误治。 1)误汗:百合病本来心肺阴虚,内有燥热,是禁用汗法的。若将阴虚内热、气血不行所致的“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误认为表证就会误用汗法。 2)误下:百合病本为阴虚内热,理当清润为治,若以为“意欲食,复不能食”是邪热入里的实证,就会误用攻下法。 3)误吐:百合病本属阴不足之证,不能用吐法。若将“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误认为是痰涎壅滞,就会用吐法。 5.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轻症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6.何谓“缓中补虚”?是结合原文说明之。 “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是虚劳干血的治法。原文“五劳虚极羸痩,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zhé的正确写法为上庶下虫)虫丸主之。”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受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症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此证由虚致瘀,治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蛰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即“缓中补虚”之意。 7.虚寒肺痿的主症、治法和方药是什么? 主症为咳吐涎沫清稀量多,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为温肺复气;方药为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其中炙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复脾肾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

金匮要略考试要点

金匮要略考试要点 绪论:《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全名《金匮要略方论》,由林亿等人进行校订,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205首,用药155味。《金匮要略》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 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注:以下需要背诵的条文若含证治均要全面掌握其病机、主症、治法、方药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10)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02】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08】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本篇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在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

金匮要略条文

金匮要略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从整体观念论述杂病的治疗方针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臟准此。(一) 2论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疾病发生途径预防治疗的意义和方法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谁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臟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臟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臟腑之文理也。(二) 3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4新久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问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 1论述刚痉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2论述痉病的主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2020年最新】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 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按考试规定的方式将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的字母涂黑。)。 1.<<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 ( E)。 A 卫气营血辨证 B 经络辨证 C 六经辨证 D 三焦辨证 E 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和的辨证 2.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未至而至”是指:( E)。 A 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 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C 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D 未得甲子,天未温和 E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治宜:(B )。 A 白术附子汤 B 桂枝附子汤

C 甘草附子汤 D 防己黄芪汤 E 麻杏苡甘汤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该文中“小便反少”的病机(D )。 A 风寒犯肺,肺失通调,津液不布 B 寒邪盛,寒性收引,气不布津 C 无汗邪不外达,气上冲胸,津液随之上行而不下降 D 在里之津液已伤 E 邪闭三焦,津不四布 5百合病的病理“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 B)。 A 先天之本肾脏 B 主血脉的心脏 C 朝百脉的肺脏 D 心肺两脏 E 血脉的原动力宗气 6.百合知母汤所治百合病是:( B )。 A 病形如处者 B 发汗后者 C 下之后者 D 吐之后者 E 变发热者

7.据《金匮要略》原文,甘草泻心汤主治狐惑病何证?( D)。 A 前阴腐蚀 B 后阴蚀烂 C 眼部化脓 D 咽喉腐蚀 E 面部变色 8.鳖甲煎丸的作用主要以:( A)。 A 驱邪为主 B 扶正为主 C 截疟为主 D 杀虫为主 E 调和寒热为主 9.寒湿历节的主方是: ( C)。 A 桂枝芍药知母汤 B 麻黄加术汤 C 乌头汤 D 大乌头煎 E 麻杏苡甘汤 10.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选用何方治疗?( D )。 A 风引汤 B 头风摩散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