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_于晓琳

贝母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_于晓琳
贝母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_于晓琳

贝母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南京210009) 于晓琳 季 晖 王长礼 李 萍**

摘 要 概述贝母目前主要的药用品种及有效成分的多种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抗菌、镇静、镇痛、心血管、抗溃疡、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为深入研究贝母属植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贝母 药理作用 总生物碱 总皂苷

贝母为百合科(Liliac eae)贝母属(Fritillaria)

多种植物的干燥鳞茎,为传统中药之一,其味苦、性

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等功效,用于痰

热咳嗽、咯痰带血、瘰疬疮疡肿毒。全世界约60余

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区。国内外对贝母类进行

了大量研究,现已从贝母属植物中分离出100余种

生物碱及皂苷与中性成分[1,2]。笔者仅对贝母的主要

药用品种和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1 主要药用品种

贝母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种类较多,

《中国植物志》(1980)记载贝母属植物有20种及2

变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收载有川贝母、

浙贝母、平贝母等8种。目前主要的药用品种见表

1。

表1 贝母属主要的药用品种

中文名拉 丁 名主产地

川贝母Fr itillaria cir rhosa D.Don四川

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四川

甘肃贝母F.prz ewalskii M axim.ex Batal.甘肃

浙贝母F.thunber gii M iq.浙江

东贝母 F.thunber gii M iq.var.chekiangensis Hsiao et K.C.Hsia

湖北贝母F.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湖北伊贝母F.pallidiflora Sch renk新疆蒲圻贝母F.puqiensis G.D.Yu et G.Y.Chen湖北鄂北贝母F.ebeiensis G.D.Yu et G.Q.J i湖北

紫花鄂北贝母 F.ebeiensis var.pupu rea G.D.Yu et

 P.Li

湖北

安徽贝母F.anhu iensis S.C.Ch en et.S.F.Yin安徽平贝母https://www.360docs.net/doc/bd7829502.html,suriens is M axim.黑龙江梭砂贝母F.d elaavayi Franch.四川

2 药理作用

2.1 镇咳作用:贝母为常用的止咳化痰药。中医传统认为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川贝母润肺止咳。李萍等[3]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暗紫贝母、浙贝母等11种商品贝母进行了镇咳药理作用筛选,发现11种贝母的总生物碱部分对小鼠氨水引咳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镇咳作用。除梭砂贝母和伊贝母外,其余9种贝母的乙醇提取物亦有显著的镇咳作用。钱伯初等[4]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豚鼠机械刺激引咳法及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法观察了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的镇咳作用,结果证实了这两种生物碱是浙贝母镇咳的有效成分。李萍等对几种生物总碱作了进一步的分离提取,从鄂北贝母总碱中分离出鄂贝定碱,从蒲贝总碱中得到蒲贝酮碱和9207N,经小鼠氨水引咳和豚鼠枸橼酸引咳实验证实这3种生物碱及单体成分均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且有用量小、毒性低的优点,是很有开发前途的天然高效止咳药[5~7]。汪丽燕等[8]对贝母的镇咳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皖贝对电刺激神经干无影响,也不对抗尼可刹米的呼吸兴奋作用,因此认为贝母抑制咳嗽中枢而不抑制呼吸中枢,这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咳嗽者更为有利。Gila ni等[9]人从王贝母F.imperialis中分离得到一种生物碱——鄂贝乙素,它选择性地作用于M2受体,与M2受体的亲和力高于M3,为M2受体拮抗剂,这可能与贝母的作用机制有关。

2.2 祛痰作用:粘稠的痰易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继发感染,并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因此祛痰药的基本功用之一是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实验证明,紫花鄂北贝母、鄂北贝母可增加气管腺体组织分泌,使痰液粘度下降而达到祛痰作用,加之贝母对平滑肌的松弛作用也有利于痰液排出与减轻咳嗽[10]。李萍等[3]发现市场上常用的11种商品贝母的总皂苷部分均能使小鼠呼吸道中酚红排泌量非常显著地增加,除浙贝母、紫花鄂北贝母、鄂北贝母以外的8种贝母醇提取物均有显著的祛痰作用,但醇提物和总生物碱部分的祛痰作用远不如皂苷部分,说明贝母总皂苷部

·

313

·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 nal a nd Herbal Dr ug s 2000年第31卷第4期

Address:Yu Xiaolin,Departm ent of Ph armacology,China Ph armaceu tical Univ ersity,Nanjing

于晓琳 女,23岁,1998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制药专业,同年考入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季晖教授。**本校生药学教研室

分可能是祛痰的有效成分。张治针等[11]的实验表明,彭泽贝母、湖北贝母等5种贝母能促进家兔离体气管纤毛粘液流运动,作用强度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汪丽燕等[8]

将大鼠迷走神经切断后采用毛细管排痰实验法,发现给药后排痰量显然增加,证实了贝母为非恶心性祛痰药。同时还发现皖贝可能使动物损伤的支气管粘膜上皮修复,粘膜内杯状细胞密度增加,降低炎症时气管粘膜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但不影响气管分泌物内酸性粘多糖纤维的数量和形态。

2.3 平喘作用:哮喘是由于过敏原或其他非过敏因素引起的气管和支气管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增高而导致广泛、可逆的气道狭窄。早在1935年张耀德[12]就发现支气管平滑肌对浙贝母素很敏感,其收缩和舒张与药物的剂量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

川贝、平贝[13]

、湖北贝母、鄂北贝母[10]等都具有明显的平喘功效。贝母的平喘机制一般认为与其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轻气管、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状况有关。此外,熊玮等[14]发现贝母醇提物能明显提高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即能降低组织对氧的需要量,这对哮喘病人也是有利的。

2.4 抗菌作用:1984年熊玮等[14]

曾报道川贝母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肖灿鹏等[15]对几种贝母单体生物碱: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和鄂贝定碱的抑菌实验表明,贝母碱对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有抑制作用,去氢贝母碱和鄂贝定碱对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活性,且鄂贝定碱对这两种菌的抗菌活性高于贝母碱和去氢贝母碱。虽然贝母的抗菌活性较弱,但是对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是有帮助的。

2.5 镇静、镇痛作用:张昌绍

[16]

指出贝母有中枢抑

制作用。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

碱在2mg /kg 的剂量下能够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的活动次数增加,与氯丙嗪对抗咖啡因的作用相协同。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能够延长小鼠戊巴比妥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率,对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所致的扭体反应也有抑制作用[4]。章鸣玉等

[17]

也发现宁国贝母碱与镇静药和解热镇

痛药具有协同作用。2.6 心血管作用:贝母素丙 4.2mg /kg 的剂量可导致猫的血压缓慢降低,并最终维持在较低水平[18]。湖北贝母总碱对猫血压也有短时中等程度的降压作用,与阿托品作用相似,但机制是否相同尚需

进一步证实[14]。从浙贝母中得到的13-hydrox yl -9,

1-octedecadienoic acid 及其盐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从而降低血压,已作为抗高血压药应用于临床[19,20]

。冯秀玲等[21]

研究了4种贝母生物碱(FH 1~FH 4)对离体豚鼠及大鼠心肌、兔胸主动脉条和蟾蜍坐骨神经干生理效应的影响,表明FH 1与FH 4具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舒张血管作用,其作用机制与β受体激动剂和强心苷均不同。在离体血管上,FH 1~FH 4均可明显对抗甲氧胺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对神经动作电位无影响,其正性肌力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磷酸二酯酶(PDE)有关。2.7 抗溃疡作用:平贝总碱对大鼠结扎幽门性溃疡、消炎痛型溃疡及应激性溃疡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2]。局部溃疡的形成是胃壁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的结果,这种自我消化过程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因而平贝总碱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可能是其抗溃疡作用机制之一。

2.8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陈泽乃等[23]根据4种贝母抑制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有效部位筛选结果,从平贝母的水溶性活性部位中分得胸苷和腺苷等成分。实验表明腺苷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由于PAF 具有Ca 2+

载体作用,能刺激和引起Ca 2+流的产生,而腺苷却能兴奋腺苷环化酶,刺激cAM P 形成,从而降低血小板内苷的含量,起到抑制聚集的作用。最近报道腺苷尚能活化白细胞上的A 2受体,有效地阻止PAF 诱导的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而参与抗炎过程,提示贝母可能有抗炎作用。2.9 抗肿瘤作用:土贝母系葫芦科植物,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祛痰之功效,可用于治疗乳腺癌,对于实验性小鼠宫颈癌也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24]。李萍

等[25]

从蒲圻贝母中提取的蒲贝酮碱显示了强的抗小鼠艾氏腹水癌(EAS ,实体型)、宫颈癌(U 14,实体型)及肝癌(HePA,实体型)的活性。鄂北贝母的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其总生物碱对小鼠移植肝实体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口服10mg /kg 共8d ,肿瘤抑制率与相同剂量的5-FU 相当。进一步研究表明,其抗肿瘤成分为鄂贝定碱、浙贝甲素和浙贝乙素[26]

。2.10 其它作用:熊玮等[14]发现贝母醇提取物在4×10-3g /m L 剂量下对乙酰胆碱所致的肠肌收缩有明显的松弛作用。贝母总碱对兔瞳孔有明显扩张作用,其作用强度与阿托品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贝母还有升高血糖

[16]

及增加肺脏cAM P 水

·314·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 nal a nd Herbal Dr ug s 2000年第31卷第4期

平的作用[27]。

3 毒性作用

贝母的急、慢性毒性实验表明,慢性毒性除使动物气管及支气管有杯状细胞增生、增多外未见其它异常。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安徽贝母醇提物对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小致死量为40g生药/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333.3倍[8]。引种栽培的瓦布贝母、浓蜜贝母与野生川松3种贝母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大耐受量(M TD)均大于60g生药/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480倍,口服毒性均很低[27]。

4 小结

咳、痰、喘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三者密切相关并互为因果。从以上研究证明,贝母确有镇咳、祛痰、平喘之功效,其镇静、耐缺氧作用对于哮喘病人非常有利,其消炎抗菌作用能协同治疗呼吸道感染。近来由贝母提取出的总生物碱、总皂苷和单体生物碱作用更为确切,因此是很有开发前途的纯天然高效药物。

贝母的药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大量的化学工作相比,药理研究工作显得不够深入。我们认为今后对贝母的药理学研究工作除了进一步对贝母属植物进行活性筛选外,还应对分离得到的被证明有显著活性的单体成分进行动物体内的代谢研究,探讨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的关系,这是阐明贝母的作用机制所必需的,也是开发贝母新制剂、实现贝母现代化研究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 Li P ing,et a l.Chem Ph arm Bull,1988,36(11):4316

2 Li P ing,et a l.P h ytochemis try,1993,24(6):360

3 李 萍,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6):360

4 钱伯初,等.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1985,20(4):306

5 季 晖,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2):95

6 李 萍,等.中草药,1993,24(9):475

7 季 晖,等.新药研究基金会报,1996,6:43

8 汪丽燕,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88,4(6):375

9 Gilani A,H,et al.Life Sci,1997,60(8):535

10 姚丽娜,等.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3,22(1):47

11 张治针,等.江西中医药,1993,24(3):51

12 张耀德,等.中华医学杂志,1935,21(7):740

13 杜少芬.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7(2):45

14 熊 玮,等.中草药,1986,17(3):19

15 肖灿鹏,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3):188

16 张昌绍.中华医学杂志,1949,35(8):353

17 章鸣玉,等.安徽医学,1990,11(5):46

18 Ch en K K,et al.Chinese J Physiology,1935,9(1):21

19 Niits u.K,et al.Jpn.Kokai Tokkyo Koho JP62,164,622[87, 164,622]

20 Nits u K,et al.生药学杂志(日),1987,41(3):174

21 冯秀玲,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2):11

22 赵学慧,等.中草药,1988,19(3):28

23 陈泽乃,等.中国中药杂志,1996,21(7):420

24 姜树山,等.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2):42

25 Li P ing,et al.J Chi Pharm Sci,1995,4(4):217

26 Li P ing,et al.Phytoth er Res,1995,9:460

27 莫正纪,等.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14

(1999-07-05收稿)

国内抗辐射天然药物简介天津市医药职工大学(300142) 梁长玲

随着科学技术及人们生活的现代化,环境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越来越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如在肿瘤放疗、化疗过程中,某些药物对人类具有不可低估的辐射作用。还有些带有辐射性的职业工作都无时不在侵害着人们的机体,损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研究开发抗辐射药物,特别是天然药物中的抗辐射药物,在现代医药保健事业中已经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笔者拟对国内抗辐射天然药物作一简介。

1 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1.1 促进或改善骨髓造血功能,保护造血系统:胡名柏[1]等研究了猪苓多糖对受辐射损伤的大鼠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腹腔注射猪苓多糖后,对大鼠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抑制具有逆转的作用,结果表明,猪苓多糖使因受辐射损伤的大鼠的有核细胞数、脾指数及N K细胞活性有明显提高。

林宜信[2]等研究了瓦茸多糖体对照射小鼠脾脏损伤的恢复作用。实验表明,小鼠受照后,其脾脏重量及脾脏细胞的DN A合成速率下降,同时证明瓦茸多糖体对因辐射所导致的脾脏损伤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并可提早恢复辐射对脾脏功能的抑制作用。

何庭宇[3]研究了芦笋对60Co-γ射线和环磷酰胺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保护作用。实验表明芦笋对正常

·

315

·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 nal a nd Herbal Dr ug s 2000年第31卷第4期

梁长玲 天津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学士学位。现为天津医药职工大学讲师,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植物生理,参加大专教材《生化制药学》编写工作,讲授医学基础、药用植物、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四门大专课程。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机理以及临床运用。介绍甘草近些年在抗病毒,抗过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甘草酸肿瘤 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 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西医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甘草(GL)最早的国家。我国学者对甘草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态资源,化学成分,分离提取方法,药理药效,质量评价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据现有资料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索类,l8种氮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索和多种有机酸等[【2】.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很广泛。 本文就对干草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2 化学成分 1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钠、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l8口一甘草次酸。另含24一羟基甘草次酸,3B一羟基齐墩果烷一ll,l3(18)一二烯一3O一酸,36-羟基齐墩果烷一9(11),12(13)一二烯一30酸及游离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尚含黄酮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苷,以及鼠李糖异甘草苷,甘草利酮,芒果黄花索,5—0一甲基芒果黄花索等。此外,含苦味质,树脂,香豆索化合物和葡聚糖等。又从陕北甘草中分得甘草苯并呋喃,口一谷甾醇,芒丙花索。 2光果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索l0~l4%,除分离得到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萜醇,甘草内酯去氧甘草内酯及异甘草内酯等。另含有黄酮苷类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甙,光果甘草苷.光果甘草苷元,异光果甘草苷,异光果甘草苷元,甘草黄酮A,甘草查耳酮A及甘草查耳酮B。此外。尚含7一甲氧基香豆索,伞形花内酯.阿魏酸。门冬酰胺及甘露醇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甘草次酸及其盐,多种黄酮化合物。如山奈索,紫云荚苷,异牡荆索。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芫花索等;有报道光果甘草尚分离得到光果甘草宁索,松属索和李属异黄酮。 3甘草中含有甘草酸(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黄酮、生物碱等,其中,甘草酸是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解毒、保肝等作用。1分子甘草酸水解后生成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 3药理作用 抗病毒作用 病毒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严重地甚至能夺取生命。经过药理学研究,GA作为甘草中的主要抗病毒有效化学成分,抗病毒作用显著。GA可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及坏死,减轻肝细胞间质炎症反应,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以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且副作用少,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值得重视与推广的药物。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GA抗艾滋病病毒HIV的作用,曾引起轰动。艾滋病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是中国的四大中药之一。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一起来看看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1、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使胆汁分泌增加,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或水醇浸提制剂,30分钟内胆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则降低,大黄不仅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黄煎剂15g,胆囊明显增大 (B超测量) 。与动物实验结果相符。 2、保肝作用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SGPT升高达616.0U/100ml,正常对照组为289U /100ml,经大黄治疗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细胞坏死程度、变性也比对照组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能显著逆转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组织脂肪浸润及纤维化,微粒体肿胀,嵴明显下降,粗面内质网破坏核糖体脱落。此外,还可恢复四氯化碳引起的单胺氧化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表明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同时也证明大黄中意醌类和大黄素对HBsAg并无抑制作用。 3、抗菌

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柠檬色、金黄色) 、溶血性链球菌 (甲、乙) 、草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 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大黄对肠内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有抑制作用,该菌可將复合型胆汁酸 分解为游离型胆汁酸,增强了对粘膜的刺激性而导致胆囊炎。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 4、抗肿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较强抑制作用,大 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对肉瘤S180和艾氏癌皮下型无明显作用,大黄素对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和脱氢。大黄酸对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5、抗炎作用 大黄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小鼠灌胃大 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渗出性炎症。同时对大鼠 甲醛性、蛋清性足蹠肿胀、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的作用较弱,可能是由於酒炖使有效成 分流失而大黄炭使有效成分破坏之故。大黄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内环氧化酶通道受阻,增加羟基花生四烯酸的生成, 而活跃脂化酶通路,达到抗炎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大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因为切除肾上腺并不影响其抗炎作用,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 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 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 皮下肉芽肿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组织胺, 或与肾上腺有关, 也有人认为它影响 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 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3 ]。 二抗病毒 甘草酸在临床上已被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甘草酸在体外可明显抑制HIV阳性病人血单核细胞中HIV复制,减少感染了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的小鼠的发病率和死亡。Cinatl 等比较了三唑核苷、菌酚酸、吡唑呋喃菌素和甘草酸对两种SARS 冠状病毒FFM-1 和FFM-2的抑制,发现甘草酸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最强[1]。梁再赋等报道了甘草酸单铵具有抗单纯I 型疱疹病毒的作用,当其ρ>25 mg/mL 时,对RK13 细胞有毒性作用;当ρ<12.5 mg/mL 时,则无影响;当ρ>4 mg/mL 时,不但有灭活细胞作用外,且有灭活细胞内的I 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而低质量浓度的甘草酸单铵具有减轻细胞损伤的作用,且对I 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ED50 的ρ=1 mg/Ml[4]。 Epstein-Barr病毒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胃癌、Hodgkin’s 淋巴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有关。使用甘草酸进行体外抗Epstein-Barr病毒实验,发现甘草酸干扰病毒的早期复制,但不影响病毒的吸附,也不会使病毒质粒失活;体外实验还表明,甘草酸具有抗虫媒病毒的作用[5]。甘草不仅对单纯性疱疹病素、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有预防作用。张剑锋等的研究显示甘草酸对疱疹病毒群的VZV 感染的人胎儿成纤维细胞病灶数有明显的抑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大黄附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 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临床应用】 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摘录】 《金匮》卷上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现代药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原料,国内、国际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和Vmax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DNA-2-氨基芴内敛结构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该研究首次阐明GA通过抑制乙酰转移酶活性和DNA加合物生成来抑制肿瘤的恶化,为临床上GA的应用提供厂新的思路。另外,GA可通过刺激黑色素瘤细胞B16所含的黑色素生成,加速肿瘤细胞的“老化”。GA可剂量依赖性增加酪氨酸酶的表达信使RNA(mRNA)在细胞间质中的水平,进而提高蛋白质、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研究过程中还发现,GA能增加络氨酸酶依赖性蛋白质-2(tyrosinasc-rclatcd protcin-2,TRP-2)的mRNA的表达,对TRP-1却无显著影响,说明GA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因此在无毒性浓度内等量使用GA对正常黑色素生成无影响,以上结论表明GA通过转录激活机制进而诱导刺激黑素产生,发挥抗黑色素瘤的作用[2]。 GA的抗肿瘤药理作用是多样的,CHUNG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得出的构效关系结论为进一步以GA前体结构开发新药物提供丁思路:①GA能减灭细胞癌变刺激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l4等)活化:酶学测定,通过抑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lA,)活性减少前致癌物的活化,GA具有化学性防癌的作用,可对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及丙烯基甲酸盐等化学物质所致肝细胞癌变性损伤。α构型既抑制“增毒”的细胞素P450同工酶活性,减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 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 (一)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以其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者佳。另外,原药材块大质坚,在水处理过程中,宜采取少泡法,缓缓润透。因大黄所含的蒽甙类能溶于水,尤其在热水中更容易溶解,久泡后影响药物疗效,耗损率可达15%。 2.功效: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趋下行,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除燥结,泻火解毒,药力迅猛。即《本草正义》所言:“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浙贝母为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列为中品。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市场上作为商品流通的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有38种,其中《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的有8种,非药典收载的有30种。临床应用将贝母分为浙贝和川贝。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别名象贝、珠贝,属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要成分有浙贝素、贝母乙素、贝母辛、贝母芬、贝母定、浙贝母甙等,以干燥鳞茎入药。浙贝母作为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被列为“浙八味”之首。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伤寒烦热、咳嗽止气、安五脏、利骨髓、消痰、润心肺,兼有消炎退肿,治疗痈疖肿毒等功效。又据《中药志》记载:贝母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功能。用于痰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疠、疮疡肿毒。本论文主要从栽培、组织培养、生长发育机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浙贝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浙贝母栽培组织培养化学药理 浙贝母,我国五类贝母中的主要一种中药材。其鳞茎具有化痰止咳等多种功效。本文主要从从栽培、组培及化学等角度概述浙贝母的研究进展。 1.栽培 1.1 植物特性 浙贝,母百合材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单一,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狭披针形至条形,先端卷曲。花下垂,钟状,一至数朵生于茎顶或上部叶腋,苞片叶状,先端卷曲;花被6片.黄绿色,内面有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有蜜腺窝;雄蕊6个。蒴果卵圆形,具6棱翅。花期3月一4月,果期4月一5月。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硬脆,断面粉白色,富粉性。有性无性均能繁殖,农家生产历来用鳞茎进行无性繁殖。在浙贝母产区L0月中旬开始种植,10月下旬鳞茎丌始发根,12月下旬芽长约2厘米,2月上旬出苗,主茎3月上旬或4月上旬达最高,2月F甸至5月上旬是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3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种子成熟,5月上中旬全株枯萎,鳞茎进入休眠期。 1.2 生长特性 浙贝母喜温凉气候,主产区年平均气温16.2℃,最高38.7℃,最低一8.8℃。平均地温6—7℃开始出苗,根的生长要求地温7-25。C之间,以15℃为最适。地上部生长发育的气温范围在4-30。C之间,一3℃植株受冻,30 9C以上植株顶部枯黄。在5厘米土层下日均温度i0-25。C,鳞茎能正常膨大,高于25℃则休眠。6-28。C气温下都能开花,但以22。C 最为适宜。土壤含水率低于10%时鳞茎不能发根,土壤含水率低于6%时植株不能生长,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率为20%一28%。最适的土壤PH值为5—7。土质及干湿度以手捏成

中医: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

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 川贝母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由于川贝母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随着我国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川贝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就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希望能帮助基层医生正确认识和应用川贝母。 一、川贝母的历史沿革 (一)川贝母的本草记载历代主要本草对“贝母”皆有记载,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症,喉痹,乳难。”陶宏景谓之“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历代本草至《本草纲目》收载贝母来源多种,但应用不分功效差异,产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以峡州(湖北宜昌)、越州(浙江绍兴)为道地,未见川蜀产的明确记载。 自明代《本草汇言》提出“必以川者为妙”之后,至18世纪末,古代医家对川贝母及其他品种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区分,分辨形、性、味、功效、临床适应证。认为川贝与其他贝母共具润肺清热、止咳化痰、开郁散结功能,用来治疗痰嗽、心胸郁结、肺痈、肺痿、瘿瘤、痈肿、疮疡,但认定为川贝母为其上品。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瘾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浙江产贝母称“土者”,四川产的称“川者”。 吴仪洛《本草从新》:“川产开瓣,圆正底平者良;浙江产形大,亦能化痰,散结,解毒。”“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像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 张璐《本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像山者微苦又次之。”此处“西者”据考证极有可能为新疆产贝母(伊贝母),像山贝母为浙江产之浙贝。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川产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补气利痰而不寒”。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载:“今川中图者,一叶一茎,叶颇似养麦叶。” 《本草求真》概括“小者川贝母,甘苦微寒,滋润大于清别,后世一直沿用”。 《中国药典》自1963版开始收载川贝母,1977年版药典起指定四种专属品种一直延续到2010版药典前。2010版药典中又收录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作为药材来源。2010版《中国药典》“川贝母”项下规定: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二)川贝母的命名沿革川贝母的别名: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现代又有根据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蒜贝等。 二、川贝母的临床应用 (一)川贝母的经典方应用《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下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芪、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也。以上使用必以川者为妙。” 川贝母具有苦寒之性,有清热化痰之功。用治肺热咳嗽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二母散;兼有甘味微寒,尚能清润肺燥,长于润肺化痰止咳,多用于治阴虚燥咳,常与杏仁、麦门冬、紫苑等药同用,如贝母丸;还可用治老嗽咳血,常与天冬、沙参、百部等药同用,如月华丸。 2010版《中国药典》:川贝母的性味与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其功能与主治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用法与用量: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二)川贝母的现代组方应用随着人们对川贝母的应用,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等。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现代临床不断地涌出新的应用:王晓杰临床以川贝母为主治疗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服药2周腹水全消,食欲增进。陈晋宇在1年多内,治疗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为主症的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共29例。另外,川贝母与当归等组成配方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由川贝母、枇杷叶、桔梗、薄荷脑组成的咳安含片用来治疗支原体肺炎,有确切疗效。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讲解

甘草甜素的主要药理作用 李晨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随着人们对甘草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甘草的功效越来越得到重视,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本文中概述了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的提取方法、主要药理作用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甘草甜素是从药用植物甘草根、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高甜度、低热值混合物质的通称。,包括甘草酸及其盐类。甘草是传统中药材,具有解毒、增强抗体、促进药效、愈合伤口、润肺健脾、活血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加工中。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一300倍。甘草甜素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所以人们又常常把甘草酸称为甘草甜素,甘草酸约占甘草根茎的3一14%,分子式为C42H62016,分子量822.92,熔点212℃一217℃,其结构式为五环三菇皂贰,结构图如图1所示。 1.甘草甜素的生产 1.1 工艺流程 1.2 工艺要点 (1) 浸提:将含10%水分甘草切碎过20目筛,加6倍水,在85℃一100℃热水中提取3次,过滤,合并滤液。 (2)蒸发:将提取液蒸发浓缩至原提取液体积约20%。 (3) 萃取:浓缩液冷却至室温后加95%食用乙醇,使浓缩液含乙醇65%,静置24小时

后过滤。 (4) 酸析:滤去沉淀的植物蛋白和多糖,将所得滤液加硫酸调至pH3,使甘草酸完全沉淀,可得甘草酸粗品,进一步萃取可得甘草酸精品。 1.3 提纯方法 1.3.1 化学处理法 将粗甘草甜素粉末用95%乙醇溶解,搅拌、静置、过滤。收集滤液,向其中通入氨气使pH值达到7一7.5,过滤得甘草酸钱。用冰醋酸处理得粗甘草酸单钱盐。用85%工业乙醇溶解,用活性炭除去有色杂质,趁热过滤,经冷却、静置、过滤得结晶的甘草酸单钱盐。若再用95%乙醇重复处理一次,即可得到白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结晶,纯度约95%。 1.3.2 物理吸附法 将上述粗甘草酸单钱盐溶于水中。使浓度达到10%,将pH值调节为中性,将溶液通过装填有大孔吸附树脂的柱子,产物则完全被吸附在树脂上。用蒸馏水洗脱收集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得淡黄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纯度约91%。若再经一次树脂吸附处理,纯度可达98%以上。 1.3.3 离子交换树脂法 将上述粗甘草单钱盐的水溶液通过装填有离子交换树脂的柱子,可得到甘草酸单钱盐的纯品,纯度可达99%。甘草甜素的收率,日本的工业生产中一般可达75%以上。 2. 甘草甜素的药理作用 2.1 抗溃疡作用 甘草甜素可有效地防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尽管甘草甜素并不直接减少胃酸的分泌,但能抑制乙酞胆碱等物质所致的胃液分泌,所以该品是抗溃疡的有效成分。 2.2 抗炎症、抗菌作用 甘草次酸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皮下肉芽肿性炎症等均有抑制作用,也可有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 2.3 抗病毒作用 甘草甜素有干扰素诱导活性对单纯性疤疹病毒的直接作用,还有对水痘、带状疙疹病毒、乙肝病毒及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作用,特别是在抗艾滋病病毒HIV方面近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日本研制出了强力甘草甜素,俄罗斯研制出了尼格里嗦。有关专家认为,两种药物均优于美国学者发明的AZT。中国中医研究院1989年以来对40种临床有效的含甘草方剂进行了抗病毒与免疫调节的试验研究,证实甘草甜素有明显的抑制艾滋病病毒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甘草甜素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糖醛酸甙对各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用。体外人体肿瘤细胞实验证明,GL、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从GL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可以推测,自然界存在的所有GL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有抗肿瘤作用[1]。 2.5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甜素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其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消除抑制性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磷酸酶A2活性而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促使IL-1产生从而增强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和IL-2;消除T细胞活性;与IL-2、干扰素协同NK细胞活性增强。使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放大,从而调节抗体产生细胞活性[2]。高章图等[3]报道,甘草酸类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是增强细胞免疫作用,可增强MΥ吞噬功能,消除抑制性MΥ的抑制活性,还可选择性地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一些体外实验表明,甘草甜素使人血和肝脏中NK细胞活性增强,但不增加NK细胞数量,甘草甜素本身无增强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加水稍浸

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大黄的民间传说 1.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黄连、黄耆、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每到三月,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马峻一家三口对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与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气力才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着孩子跟我采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偶尔学着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敬佩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而孕妇身体羸

【推荐】《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 .Don,暗紫贝母 F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 .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 .的鳞茎。生用。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高山灌丛中。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 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 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 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 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本品能清热解郁, 化痰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 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

浙贝(均为象贝母) 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 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故一 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 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治阴虚发热咳嗽。 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 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 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 方出自《圣济总录》) 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l ~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善化热痰燥痰,如属寒痰湿痰则不 宜用。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此外,还有降压,兴奋离体子宫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 《本草正》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Miq .的鳞茎。切厚片或打成碎块用。别名象贝母。

甘草的功效与副作用

甘草是一种豆科植物,源产于亚洲和欧洲一些地方。这种植物的根部有甜味,其名字也是由此而来。除了作为糖果的甜味剂,甘草还有广泛的保健功效。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深知这种植物的治疗用途。希帕克拉底的医学文献里曾经提到过这种草药,此外,在中国古代也一直用这种植物的根茎治疗各种疾病。 甘草的功效作用包括可以治疗咳嗽,胃溃疡,口腔溃疡,回肠炎,漏肠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如今,甘草提取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式,其主要成分是甘草酸,这也是甘草有甜味的原因所在。 甘草的功效主要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着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同时,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甘草的副作用: 据认为,甘草的副作用是由于摄入量过高引起的。其中一些不免影响包括: *甘草提取物中的甘草酸可以引起称作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叫做醛甾酮的激素水平过高。正常情况下,这种激素有助于平衡体内钾和钠的水平。这种激素的水平过高会阻碍钠的排泄,并导致钾从尿液中排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和肌肉损伤。损失钾可导致心脏和肌肉运作异常。它也导致保水,造成水肿。 *根据欧盟2008年的报告,过度使用甘草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肌肉无力,慢性疲劳,头痛,肿胀,男性睾酮水平降低等问题。 *人们还认为,孕妇过量使用甘草可以引起大量出血,甚至导致早产。 *还有报告显示,长期使用甘草,还会引起体重异常增加等副作用。 患有血压过高,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或肝脏和月经问题的人应避免摄入甘草。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存在性功能障碍的男性也应避免这种草药。正在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利尿剂药物(如阿司匹林,地高辛,皮质类固醇,胰岛素,口服避孕药和泻药)的人也应该避免使用甘草。 尽管,人们认为消费含有甘草提取物的糖果没有害处,但是过量消费也同样可以产生副作用。

酒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酒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可能有些人对于酒大黄是什么都并不怎么了解,因为在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并不多的。酒大黄其实就是一种大黄药材一种炮制品,大黄是一种由多种植物合成的一种中药材,对于治疗一些疾病还是挺有效果的。酒大黄的分类是有好几种的,如果大家向了解一下这个酒大黄的一些功效和作用可以往下看看。 酒大黄简单的说,性质是寒性的,所以一些寒底的人是不适宜食用过多的,因为这个属于中草药的作用,所以大家在使用前最好就是要先咨询的意见,这个是大家要知道的。 酒大黄是属于大黄药材炮制品中的一种,大黄因炮制规格不同,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它们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 ★成分性能

形如大黄片,表面深褐色,偶有焦斑,略有酒气。 大黄经炒制后对其所含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均有影响,其泻下成分番泻甙及大黄酸明显减量,加热对鞣质影响较小,因此泻下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现认为大黄所含的鞣质是降低肌酐、尿素氮的有效成分,由此可见,生大黄泻下作用强,制大黄泻下作用弱,在临床上患者大便不通畅者用生大黄;大便通畅者用制大黄。 大黄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川贝母2015年药典

川贝母 Chuanbeimu 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3'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 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var. wabuensis(S Y.Tang et S C.Yue)Z.D.Liu,S.Wanget S.C.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人,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或浅黄色。 松贝、青贝及栽培品淀粉粒甚多,广卵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有的边缘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状,直径5~64μm,脐点短缝状、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隐约可见。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偶见不定式气孔,圆形或扁圆形。螺纹导管直径5~26 μm。 炉贝淀粉粒广卵形、贝壳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60μm,脐点人字状、星状或点状,层纹明显。螺纹导管和网纹导管直径可达64μm。 (2)取本品粉末lOg,加浓氨试液lOml,密塞,浸泡1小时,加二氯甲烷40ml,超

川贝煲汤

川贝冰糖炖饭汤 原料:川贝母9克,冰糖15克,饭汤200毫升。 制法:在煮稀饭时取饭汤200毫升,放入川贝、冰糖隔水炖服。 功效:用于治疗小儿百日咳,有润肺,去痰,止咳的功用。 川贝果皮瘦肉 材料:瘦肉440克,川贝母20克,红苹果1-2个,南北杏1汤匙,蜜枣2-3 粒,陈皮1小块。盐适量。 做法: (1)陈皮浸软,去瓤,洗净,沥干,留用。 (2)川贝母、南北杏和蜜枣同冲净,沥干,备用。 (3)瘦肉过水后,洗净,切大块,红苹果带皮,去芯,洗净,切块,待用。 (4)将上项所有材料,同时放汤煲内,并注入适量清水,煲滚后,改用中小 火,煲至材料稔及汤浓,以适量盐调味,可趁热上桌供饮用。 川贝玉竹饮 【原料】川贝6~9g,玉竹15g,放冰糖25g。 【制法】将川贝、玉竹、冰糖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每 日温服2次,久饮生效。

沙参麦冬粥 【原料】沙参10g,麦冬10g,百合10g,川贝10g,粳米50 g,冰糖 适量。 【用法】先将沙参、麦冬、百合等中药放砂锅中加清水适量以文火煮 煎,1小时后离火去残渣留取汁液与淘净的粳米同煮为稀粥,欲熟时 加适量冰糖,再煮片刻使冰糖溶于粥中。川贝研成粉末,取米汤分两 次冲饮。每日可服用1~2次。 肺癌的药粥疗法 ? 冬花南北杏川贝木瓜汤 【用料】冬花12g,南杏仁20g,木瓜1个,陈皮1角,北杏仁16g, 川贝母12g,冰糖适量。 【制作】 ①拣选外皮金黄色的熟木瓜一具,切开成两半,削去瓜皮,去瓜子, 切成丁,方寸许,块状,备用。 ②冬花、川贝母、陈皮分别用清水洗干净,备用。 ③南杏仁、北杏仁分别去衣,用清水洗干净,备用。 ④将以上材料全部放入炖盅内,加入冰糖(预先打碎,或加少许清水煮 成糖浆),注入适量开水,盖上炖盅盖,放入锅内,隔水炖4小时左右, 即可以食用。 【功效】此汤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化痰散结之功。适用于肺癌, 症见咳嗽痰多、痰难咯出、气促喘息、不能平卧、面部浮肿、舌干咽 燥、烦热不安等病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