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授课教师白凤翎

授课班级食品 03—1 班

院系生物与食品科学学院

渤海大学教务处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概念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以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为辅。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概述

一、微生物的概念

1、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非分类学上名词,来自法语"Microbe"一词。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因此,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所示。但是有些例外,如许多真菌的子实体、蘑菇等常肉眼可见;相同的,某些藻类能生长几米长。一般来说微生物可以认为是相当简单的生物,大多数的细菌、原生动物、某些藻类和真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即使为多细胞的微生物,也没有许多的细胞类型。病毒甚至没有细胞,只有蛋白质外壳包围着的遗传物质,且不能独立存活。

表1.1 微生物形态、大小和细胞类型

2、生物中哪些是微生物?

二、生物分界(微生物在生物界的位置)

1、两界系统(亚里斯多德)

动物界Animalia:不具细胞壁,可运动,不行光合作用。

植物界Plantae:具有细胞壁,不运动,可行光合作用。

三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Protista:(E. H. Haeckel, 1866年提出)

2、五界系统

R. H. Whitakker, Science, 163: 150~160, 1969

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放线菌等

非细胞生物病毒、亚病毒

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真细菌、古细菌

真核生物生动物

真菌、单细胞藻类、原

原生生物界Protista:藻类、原生动物、粘菌等

真菌界Fungi:酵母、霉菌

动物界Animalia:

植物界Plantae:

五界系统是以细胞结构分化的等级以及和光合、吸收、摄食这三种主要营养方式有关的

组织类型为基础的。

六界:前五界加上病毒界。

3、三界(域)系统

Woese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60多株细菌的16SrRNA序列进行比较后,惊奇地发现:产甲烷细菌完全没有作为细菌特征的那些序列,于是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细菌(archaebacteria)。随后他又对包括某些真核生物在内的大量菌株进行了16Sr RNA(18SrRNA)序列的分析比较,又发现极端嗜盐菌和极端嗜酸嗜热菌也和产甲烷细菌一样,具有既不同其他细菌也不同于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征,而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共同的序列特征。于是提出将生物分成为三界(Kingdom)(后来改称三个域):古细菌、真细菌( 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1990年,他为了避免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并构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统树。

三、微生物的特点

生命基本特征:

生命通过它的耐久性、适应性、它的生长及修复的能力和它的繁殖而延续下去,这是生命的基本的和普遍的特征。

新陈代谢,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是一切生命的另一基本特征。

控制与调节,是生命的又一基本特征。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大小以u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

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特点1举例

乳酸杆菌:120,000

鸡蛋:1.5

人(200磅):0.3

2、吸收多、转化快

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特点2举例

重量相同下:乳酸菌:1小时可分解其体重1000至10000倍乳糖。

人:2.5×105 小时消耗自身体重1000倍乳糖。

3、生长旺、繁殖快

极高生长繁殖速度,如E. coli 20~30分钟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时后分列为2.2×1043 个细菌,但随着细菌数量的增加,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限制生长速度。

这一特性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基质转化为有用产品,缩短科研周期。

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粮食霉变。

4、适应强、易变异

极其灵活适应性,对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

遗传物质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

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种数多。

所以微生物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用途。

四、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紧密联系,下面仅列出几个:

1、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环境保护

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地球化学循环)中承担主要作用,构成生物体的所有基本成分。它们可与植物相连系存在共生的关系,维持土壤肥力和环境中有毒化合物的清洁剂(生物除污)。某些微生物是破坏植物的病原菌,它们毁灭重要的作物,但是,也可有另外的作用,即它们是针对这些疾病的生物防治剂。

2、医药

某些微生物可引起众所周知的疾病如:天花(天花病毒)、霍乱(霍乱弧菌)和疟疾(疟原虫属,原生动物)。但是,微生物也能向我们提供抗生素)和其他的医学上的重要药物,通过此种方式控制它们。

3、食品

微生物在生产食品的许多加工业中已被应用了几千年,从酿造、酒的酿制、干酪和面包制作到酿造酱油;害处方面,微生物引起食品酸败和常由于携带在食品上的微生物而引起疾病。

4、生物工程

传统的微生物已被用于合成许多重要的化合物,如丙酮、醋酸。最近,遗传工程技术的进步已经引导可在微生物中克隆药用的重要多肽,然后,可以大规模的生产。

5、科学研究

微生物由于比其更复杂的动物和植物更容易操作,已被广泛用作模式生物去研究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过程。几百万个同样的、单细胞的拷贝,能以大量、非常快速而且低值获得均质的实验材料。另外的益处是大多数人对用这些微生物进行实验没有种族上的异议。

§2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成就

一、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内容是: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胞的构建及其能量、物质、信息的运转;②微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它们之

间的相似性和区别,以及微生物的起源;③生态学规律,研究不同微生物之间以及它们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④微生物同人类的关系。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科学的历史就是科学本身。"-- 歌德;

中国古代:酒文化,"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书经》"若作酒醴,尔惟曲蘖(nie)"

《齐民要术》提倡轮作制。宋真宗时代(公元998-1022,天花防御。

1、微生物的发现—形态学时期

Antony Van Leeuwenhock,(1632~1723):第一个报告自己观察的人。他观察了几乎每

一个想看到的东西,雨水、污水、血液、体液、酒、醋、牙垢等,发现了微生物,称为"微

动体"。

2、微生物学的奠基—生理学时期

微生物学的一套基本技术在19世纪后期均已完善,包括显微术、灭菌方法、加压灭菌器(Chamberland,1884)、纯培养技术、革兰氏染色法(Gram,1884)、培养皿(Petri,1887)和琼脂作凝固剂等。

代表人物:

Louis Pasteur,(1822~1895):他的一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

(2)免疫学—预防种痘

(3)发酵的研究

(4)其他贡献

否定自生说。

关于自然发生的争论:

自然发生说(无生源说):认为微小动物是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生源说:认为微小动物是从微小动物的"种子"或"胚"形成的,"种子"或"胚"存在于空气中。

已进行的实验:1665年,Fracesco Redi 腐肉生蛆实验,否定了动物自生说。

Spallanzani实验,充分加热的有机汁液中长出微生物原因是由于空气将微生物带进了汁液,因而采取完全密封隔绝的封闭法。

18世纪末发现O2,意识到O2 是动物生活必需一种气体。

Pasteur实验

①首先验证了空气中确实含有显微镜可观察到的"有机体"。

②加热过的空气通入汁液(煮沸过)并不导致微生物生长。

③在一封闭容器内,对完全灭菌的汁液加上一些收集到的微生物,无例外地引起微生物生长。

④设计鹅颈瓶进行实验,最终否定自生说。

免疫学贡献

Edward Jenner,1796发明种痘,不了解机制。

Pasteur 1877研究了鸡霍乱、炭疽病和恐水病,发现钝化病原体可以诱发免疫性和预防疾病。

发酵研究

相信一切发酵作用都和微生物的存在及繁殖有关。不同的发酵是由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的。

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观察丁酸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术语。

Robert Koch (1843-1910):

(1)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

①分离和纯化细菌:划线法,混合倒平板法。琼脂、培养皿(Petri)

②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③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

(2)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柯赫准则。

①某一种微生物,当被怀疑是病原体时,它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②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③用已纯化的纯培养微生物,人工接种寄主,必须能诱发与原来病害相同病害;

④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其他人:

Serge Winogradsky,1856~1953,发现微生物的自养生活;

Beijerinck M. W.,1851~1931,发现了非共生固氮菌;

Joseph Lister,1864年提出无菌外科操作技术;

Elie Metchnikoff 发现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Ivanovsky 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P. Ehrlich 现代化疗的开始。

3、现代微生物学发展—分子生物学阶段

(1)现代发酵工业的形成:1941,Florey & Chain

将青霉素投入生产,是通气培养微生物的开端,将微生物学与工程学结合。

(2)微生物代谢作用研究;

1944,Avery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确定DNA是遗传物质,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1953,Watson & 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及半保留复制假说。

(3)分子生物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发展,工程菌的构建更促进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微生物学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4、微生物学的应用前景

继续采用微生物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材料。

微生物生产与动植物生产并列为生物产业的三大支柱。

在工业中许多产品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如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抗生素等)、化工原料(酒精等)。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有广泛用途,发酵食品和许多调味品都离不开微生物。

微生物是消除污染、净化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作为基因工程的外源DNA载体,不是微生物本身(如噬菌体),就是微生物细胞中的质粒;被用作切割与拼接基因的工具酶,绝大多数来自各种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培养条件较简易,当今大量的基因工程产品主要是以微生物作为受体而进行生产,尤其是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酿酒醉母。借助微生物发酵法,人们已能生产外源蛋白质药物(如人胰岛素和干扰素等)。尽管基因工程所采用的外源基因可以来自动植物,但由于微生物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它们是最丰富的外源基因供体。

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已知微生物种类只是估计存在数量的很小一部分。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物种几乎全部为人们所掌握,被子植物已知种类达93%,但细菌已知种数仅为估计数的12%,真菌为5%,病毒为4%(Bull,1992)。目前研究的也只是已知种类的很少一部分。根据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资料,1991—1997发表的微生物学文献大量集中在8个属,尤其是埃希氏杆菌,其中大肠杆菌又占主要部分(Galvez等,1998)。可以想像,既然对少数已知微生物的研究就已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多样性微生物的开发必然会为社会带来巨大利益。微生物学事业方兴未艾。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以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将基因组信息在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

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掌握以细菌为代表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繁殖特征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细菌的基本形态、构造和特征;原核微生物之间的区别;革兰氏染色;细菌的群体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以讲授为主,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设计微生物学形态学综合实验,从菌落形态、染色方法和显微镜观察等多方面进行实验教学。

[教学内容]

非细胞型(acellular microorganism):病毒、亚病毒

细胞型: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s):细菌、放线菌等。特点是无明显核,也无核膜、核仁。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nuclear 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个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细菌(archaea)两大类群。

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organism):酵母菌、霉菌。特点是有明显核,有核膜、核仁。

本章主要介绍原核生物的六种类型: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表2.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遗传的和细胞组装上的主要差别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之间有许多差别。真核生物的主要特征是有细胞核和如线粒体、叶绿体的细胞器及复杂的内膜系统。病毒属于非细胞类,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所有其他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核、核膜、染色体

原核生物细胞没有核膜,有一个明显的核区,这个核区上集中了它的主要遗传物质,由一条与类

组蛋白相联系的双链DNA构成的染色体组成。

真核生物细胞则是由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双链DNA与组蛋白等结合成的染色体,并由核膜包围。

代谢场所

原核细胞没有独立的内膜系统,与代谢有关的酶如呼吸酶合成酶等位于细胞膜上,因此它的能量代谢在质膜上进行。

真核细胞不仅有独立的内膜系统,还有细胞骨架,呼吸酶在线粒体中,有专用的细胞器来完成各项生理功能,如线粒体、叶绿体。

核糖体的大小和分布

原核细胞的核糖体大小为70S,常以游离状态或多聚体状态分布于细胞质中。

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大小为80S,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细胞结合于内质网上。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有各自在结构上特殊的核糖体。

§1 细菌

细菌(bacteria)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1000倍以上显微镜才能看到其形状。

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一)形态与染色

1、基本外形: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

(1)球菌(Coccus):

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不同的排列方式是由于细胞分裂方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细胞呈球状或椭圆形。根据这些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所保持的一定空间排列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形:见图2-1

单球菌——尿素微球菌(图2-1-1)

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图2-1-2)

链球菌——溶血链球菌(图2-1-3)

四联球菌——四联微球菌(图2-1-4)

八叠球菌——尿素八叠球菌(图2-1-5)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图

2-1-6)

(2)杆菌Bacillus (Bacterium) :杆状

或圆柱形,径长比不同,短粗或细长。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杆菌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图2.1中B的7为长杆菌和短杆菌,8为枯草芽孢杆菌,9为溶纤维梭菌。

(3)螺旋菌(Spirillum):细胞呈弯曲杆状的细菌统称为螺旋菌。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统称,一般分散存在。根据其长度、螺旋数目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形似C 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与螺旋体Spirochaeta 区别:无鞭毛。

弧菌偏端单生鞭毛或丛生鞭毛(图2-1-10)

螺旋菌两端都有鞭毛(图2-1-11)

细菌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

异常形态:一般,幼龄,生长条件适宜,形状正常、整齐。老龄,不正常,异常形态。

畸形: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

衰颓形: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老,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

2、细菌染色法

由于细菌细胞既小又透明,故一般先要经过染色才能作显微镜观察。

细菌染色法

细菌染色法

死菌活菌:用美蓝或TTC等

负染色:荚膜染色法正染色

鉴别染色法荚膜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

抗酸性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姬姆萨(Giemsa)染

3、细菌的大小

细菌大小的度量单位:以μm为单位。

细菌大小的表示:

球菌一般以直径来表示,球菌直径0.5~1um。

杆菌和螺旋菌则以长和宽来表示。如1?2.5μm,杆菌直径0.5~1um ,长为直径1~几倍,螺旋菌直径0.3~1um,长1~50um。

细菌大小的测定:在显微镜下使用显微测微尺测定。

细菌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细菌的重量:每个细菌细胞重量10-13~10-12g ,大约109个E.coli 细胞才达1mg重。

二、细菌的细胞构造

研究细菌细胞结构是分子生物学重要内容之一,有了电子显微镜才有可能。其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一)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

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每个细胞都有,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

1、细胞壁

①概念:细胞壁(cell wall)是细胞质膜外面具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壁套,使细胞保持一定形状,

保障其在不同渗透压条件下生长,即使在不良环境中也能防止胞溶作用。

真细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构成,而古细菌细胞壁组成物质极为多样,从类似肽聚糖的物质、假肽聚糖,到多糖、蛋白质和糖蛋白。

真细菌细胞壁由肤聚糖构成,肤聚糖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NAG)和带有交替排列的D-型或L-型氨基酸侧链的N-乙酰胞壁酸(NAM)的多聚体。它是高度的交联的分子,使得细胞具有刚性、强度和保护细胞抵抗渗透压的裂解。肽聚糖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如D-型氨基酸,它可作为抗生素攻击肽聚糖的靶目标(抗生素通过抑制或干扰肽聚糖合成而使细胞壁缺损)。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还含有磷壁酸。

②功能:

细菌细胞壁的生理功能有:

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破裂的作用;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可用溶菌酶处理不同形态的细菌细胞壁后,菌体均呈现圆形得到证明);细胞壁是多孔结构的分子筛,阻挡某些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在间质(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的区域);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③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根据1884年革兰姆·克里斯琴(Christian Gram)发明的染色反应,真细菌常常分成两类。对染色步骤反应的差别是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外膜结构。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单一的膜称作细胞膜(或原生质膜),周围被厚的肽聚糖层包围(20~80nm)。革兰氏阴性细菌只有一薄层肽聚糖(1—3nm),但是在肽聚糖层外边,仍有另一层的外膜,作为另外的屏障(图2.3)。

革兰氏染色步骤如下:固定过的细胞用暗染色例如结晶紫染色,接着加碘液媒染,细菌

细胞壁内由于染色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随后加酒精从薄的细胞壁中洗出结晶紫与碘暗

染色的复合物,但是结晶紫—碘复合物不能从厚的细胞壁中洗出。最后,用较浅的石炭酸复

红复染。加石炭酸复红染色,使脱色的细胞呈粉红色,但在暗染色的细胞中没有看到粉红色,

仍保持第一次的染色结果。保持原来染色(厚的细胞壁)的细胞称作革兰氏阳性,在光学显微

镜下呈现蓝紫色。脱色的细胞(薄的细胞壁和外膜)称作革兰氏阴性,染成粉红色或淡紫色。

表2.2 革兰氏染色程序和结果

步骤方法结果

阳性(G+) 阴性(G-) 初染结晶紫30s 紫色紫色

媒染剂碘液30s 仍为紫色仍为紫色

脱色95%乙醇10—20s 保持紫色脱去紫色

复染蕃红(或复红)30—60s 仍显紫色红色

④化学组成与超微结构

a 革兰氏阳性细菌(Gram positive)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多达20层,占细胞壁的成分60-90%,它同细胞膜的外层紧密相连(见图2.4)。

有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磷壁酸(teichoi-acid),也即胞壁质(murein)。

b 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 negative)

外膜革兰氏阴性细菌特殊的是外膜上含有许多独特的结构(见图示2.5),如把外膜与肽聚糖层连接起来的布朗(Braun’s)脂蛋白,使营养物被动运输通过膜的[膜]孔蛋白和起保护细胞作用的脂多糖(LPS)。脂多糖也称为内毒素,对哺乳动物有高度毒性。

G-细菌细胞壁外膜的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此外还有磷脂、多糖、和蛋白质。外膜被分为脂多糖层(外)、磷脂层(中)、脂蛋白层(内)。

肽聚糖层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很薄,约有2-3nm厚。它与外膜的脂蛋白层相连。

周质空间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即壁膜间隙)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膜与外膜两膜之间的一个透明的区域(见图2.3)。它含有与营养物运输和营养物进入有关的蛋白质,有:营养物进入细胞的蛋白;营养物运输的酶,如蛋白[水解]酶;细胞防御有毒化合物,如破坏青霉素的 -内酰胺酶。革兰氏阳性细菌以上这些酶常分泌到胞外周围,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依靠它的外膜,保持这些酶与菌的紧密结合。

⑤G+与G-菌的细胞壁的特征比较

表2.3 两类细胞壁的特征比较

特征G+细菌G-细菌

肽聚糖层厚层薄

类脂极少脂多糖

外膜缺有

壁质间隙很薄较厚

细胞状态僵硬僵硬或柔韧

酸消化的效果原生质体原生质球

对染料和抗生素的敏感性很敏感中度敏感

⑥细胞壁缺陷细菌

A、原生质体(protoplast):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部分。一般由G+细菌形成。

B、球形体(spheroplast):残留部分细胞壁,一般由G-细菌形成。有一定抗性。

特点:对渗透压敏感;长鞭毛也不运动;对噬菌体不敏感;细胞不能分裂等。

C、细菌L型:一种由自发突变形成的变异型,无完整细胞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状小菌落。

D、支原体:长期进化形成,独立成为柔膜菌纲,柔膜菌目。

2、细胞膜与中间体

①概念

细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简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围绕细胞质外的双层膜结构,使细胞具有选择吸收性能,控制物质的吸收与排放,也是许多生化反应的重要部位。

原生质膜是一个磷脂双分子层,其中埋藏着与物质运输、能量代谢和信号接收有关的整合蛋白。另外,有通过电荷相互作用,疏松附着于膜的外周蛋白。膜中的脂类和蛋白质互相相对运动。

②成分与结构

原生质膜(细胞膜)埋藏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是有各种功能的蛋白(图2.6),包括转运蛋白、能量代谢中的蛋白和能够对化学刺激检测和反应的受体蛋白。整合蛋白(integral)是完全地与膜连接而且贯穿全膜的蛋白,所以这些蛋白在此区域中有疏水性氨基酸埋藏在脂中。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reins)是由于磷脂带正电荷极性头,只是通过电荷作用与膜松散连接的一类,用盐溶液洗涤可以从纯化的膜上除去。脂类和蛋白质均在运动,而且是彼此之间相对运动。这就是被广泛接受的称作液态镶嵌模式的细胞膜结构模型。

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由含有亲水区域的和疏水区域的两亲性分子磷脂组成。在膜中磷脂以双分子层排列,极性头部亲水区指向膜的外表面,而其疏水区脂肪酸的尾部指向膜的内层。结果,膜对于大分子或电荷高的分子成为一个选择渗透屏障,它们不易通过磷脂双分子的疏水性内层。

③功能

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有:

a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质的转移;b细胞质膜是半渗透膜,具有选择性的渗透作用,能阻止高分子通过,并选择性地逆浓度梯度吸收某些低分子进入细胞;c由于膜有极性,膜上有各种与渗透有关的酶,还可使两种结构相类似的糖进入细胞的比例不同,吸收某些分子,排出某些分子;d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隔膜组分的酶,故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e膜内陷形成的中间体(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粒线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f中间体与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有关,还为DNA提供附着点;

细胞质膜上有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酶及腺昔三磷酸酶(ATPase)。在细胞质膜上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细胞质膜上有鞭毛基粒,鞭毛由此长出,即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④内膜结构

间体(mesosome)是从质膜向内伸展的细胞质中主要单位膜结构,常常同核质相联系,位于细胞分裂处。间体的功能可能参与呼吸作用、同DNA的复制和细胞的分裂有关。

载色体(chromatophore) 也称为色素体,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由单层的与细胞膜相连的内膜所围绕,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它们含有菌绿素、胡萝卜素等色素以及光合磷酸化所需的酶系和电子传递体。在绿硫菌科和红硫菌科中存在。

羧酶体(carboxysome)又称为多角体,是自养细菌所特有的内膜结构,可能是固定CO2场所。

类囊体(thylakoid)由单位膜组成,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和有关酶类,在蓝细菌中为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①概念

细胞质:是指除核以外,质膜以内的原生质。

②细胞质的主要成分

细菌细胞质是含水的、含有细胞功能所需的各种分子、RNA和蛋白质的混合物。对所有的细菌都是一样的,细胞质中的主要结构是核糖体。

表2.4 细菌细胞质中的内含物

内含物存在于组成功能

非单位膜被包裹的

聚β-经基丁酸许多细菌主要是PHB 贮备碳和能源

硫滴H2S氧化细菌和紫硫光合细菌液状硫能源

气泡许多水生细菌罗纹蛋白膜浮力

羧基化体自养细菌CO2固定酶固定CO2的部位绿色体绿色光合细菌类脂、蛋白、菌绿素捕光中心

碳氢内含物许多利用碳氢化合物的细菌包裹在蛋白质壳中内含物能源

磁石体许多水生细菌磁铁颗粒趋磁性

无膜包裹的

多聚葡糖苷许多细菌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碳源和能源

多聚磷酸盐许多细菌高分子磷酸盐聚合物磷酸盐贮藏物

藻青素(cyanophycin) 许多蓝细菌精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多肽氮源藻胆蛋白体许多蓝细菌捕光色素和蛋白质捕捉光能

核糖体由一个小的亚基和一个大的亚基组成,核糖体的亚基是由蛋白质和RNAs组成的复合物,是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尽管在形状上和功能上与真核细胞相似,但是组建核糖体亚基的蛋白质和RNAs性质上有差别。古细菌的核糖体与真细菌的核糖体(70S)同样大小,但是对于白喉毒素和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却不同,而与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相似。业已证明抗生素对人类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对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无效果,这样就有了选择毒性。

④内含体

某些细菌含有与特殊功能相连系的结构,称作内含体(inclusion bodies) 它常常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这些颗粒常是储存物,可以与膜结合,例如聚-β-经丁酸盐(PHB)颗粒;细胞质中发现的分散颗粒如多聚磷酸盐颗粒(也称为异染粒)。某些细菌中也能看到脂肪滴。一个有趣的内含体是在蓝细菌(蓝绿藻)和生活在水环境中的其他光合细菌内发现的气泡,在细胞内四周排列的由蛋白质构成的气泡提

供浮力,使得细菌漂浮靠近水的表面。详情见表2.4

4、原核和质粒

①原核

细菌的DNA在细胞质中为单个环状染色体,有些时候称为拟核。

细菌的DNA位于细胞质中,由一个染色体构成,不同种的细菌之间染色体大小不同(大肠杆菌染色体有4×106碱基对长)。DNA是环状、致密超螺旋,而且与真核细胞中发现的组蛋白相类似的蛋白质结合。虽然染色体没有核膜包围,但在电子显微镜中常可看到细胞内分离的核区,称为拟核(nucleoid)。

古细菌的染色体和真细菌的染色体类似,是一个单个环状的DNA分子,不包含在核膜内,而DNA 分子大小通常小于大肠杆菌的DNA。

②质粒

常在细菌中发现小的、染色体外的环状DNA片段,称作质粒。

某些细菌还含有染色体外的小分子DNA称作质粒(p1asmids)。其上携带的基因对细菌正常生活并非必需,但在某些情况下对细胞有利,如抗生素抗性质粒。

质粒常以不同大小的环状双螺旋存在,它可以独立进行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

而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不是每个都有,如鞭毛、荚膜、芽孢等。

1、糖被(glycocalyx)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糖被的有无、厚薄与菌种的遗传性相关外,还与环境尤其是营养条件密切相关。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又可细分为荚膜(capsule 或macrocapsule即大荚膜)、微荚膜(microcapsule)、粘液层(slime layer)和菌胶团(zoogloea)等数种。

糖被的功能:①保护作用,如保护细胞免受干旱损伤,保护细胞免受吞噬等;②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重新利用;③作为渗透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以保护细菌免受金属离子的毒害;④表面附着作用,引起龋齿的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唾液链球菌)分泌的糖被将细菌牢牢地粘附于齿表;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⑥堆积代谢废物。

2、鞭毛和菌毛

鞭毛(flagellum,flagella)是从细胞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的蛋白质组成的丝状体结构,使细菌具有运动性。

鞭毛纤细而具有刚韧性,直径仅20nm,长度达15~20 m,可以分为三部分:基体(base body)、钩形鞘(hook)和螺旋丝(helical filament)。

具有鞭毛的细菌基鞭毛数目和在细胞表面分布因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是细菌鉴定的依据之一。一般有三类:单生鞭毛(2.7a)、丛生鞭毛(2.7b)和周生鞭毛(2.7c)。

鞭毛与细菌运动有关,如趋化性和趋渗性等。

菌毛(pili)细菌细胞表面发现的特殊的象头发样的蛋白质表膜附属物,有几微米长。

性菌毛(sex pili)与遗传物质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有关,即在细菌接合交配时起作用。性菌毛比菌毛稍长,数量少,只有一根或几根。

3、芽孢

①概念

芽孢(endospore)在一些属包括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中产生细菌的芽孢。它们是由细菌的DNA 和外部多层蛋白质及肤聚糖包围而构成,芽孢对干燥和热具有高度抗性。形成芽孢的细菌:Bacillus, clostridium, Spirillum, Vibrio, Sarcina,每一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所以其没有繁殖功能。形成芽孢属于细胞分化(形态发生)。

②形态与结构

芽孢结构相当复杂最里面为核心,含核质、核糖体和一些酶类,由核心壁所包围;核心外面为皮层,由肽聚糖组成;皮层外面是由蛋白质所组成的芽孢衣;最外面是芽孢外壁。一般含内生芽孢的细菌总称为孢子囊(sporangium)。(见图2.8) 结构组成特点:含水量低(平均40%),壁致密,芽孢肽聚糖和吡啶-2,6-二羧酸钙(DPA-Ca )。伴胞晶体——苏云金芽孢杆菌,生物农药。

③生理特性

芽孢在许多细菌中,主要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产生一种特化的繁殖结构,(它无繁殖功能,为抗逆性休眠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用特殊的芽孢染色(如孔雀绿染色)或通过相差显微镜能够观察到芽孢。由于芽孢有许多层包围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使得芽孢具有惊人的、对所有类型环境应力的抗性,例如热、紫外线辐射、化学消毒剂和干燥。由于许多重要的病原菌可产生芽孢,因此,必需设计灭菌措施以除去这些坚硬的结构,因为某些菌能经受住在沸水中煮沸几小时。

④芽孢形成过程

细菌芽孢的形成过程是细胞分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如图2.9和表2.5所示。

表2.5细菌芽孢形成的阶段

阶段特征

0 营养细胞

ⅠDNA变浓稠

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芽胞隔膜,将细胞分成大小不同的两个部分

Ⅲ前阶段形成的较大部分细胞膜继续沿着小的细胞部分延伸并逐步将它包围,形成具有双层膜的前芽孢(forespore)

Ⅳ初生皮层在前芽孢的双层膜之间形成,此时伴有毗啶二羧酸(DPA)的合成与钙离子吸收。皮层主要由肽聚糖组成。同时,在初生皮层形成过程中开始合成外壁

Ⅴ外膜形成

Ⅵ皮层形成,芽胞继续发育形成具有对热和化学药物等特殊抗性的芽胞,芽胞成熟

Ⅶ营养细胞自溶,芽孢游离而出

三、细菌的繁殖和菌落的形成

1、细菌的繁殖方式

当细菌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了营养物质后,发生一系列的系列化合成反应,把进入的营养物质转变成为新的营养物质——DNA、RNA、蛋白质、酶及其他大分子,之后菌体开始了繁殖过程形成两个新的细胞。

①裂殖

裂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

繁殖方式,通常表现为横分裂。

②细菌的分裂过程

首先是核的分裂和隔膜的形成

第二步横隔壁的形成

最后子细胞的分离

2、细菌的菌落特征

①菌落

菌落(colony)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1awn)

②菌落特征

各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菌落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专一性,这是衡量菌种纯度,辨认和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③如何描述菌落特征

菌落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隆起形状,边缘情况,表面状态,表面光泽,质地,颜色,透明度等(如图2.10)。

④影响菌落特征的因素

组成菌落和细胞结构和生长行为;邻近菌落影响菌落的大小;培养条件。

纯培养:克隆(clone),菌苔(lawn)。

§2放线菌(Actinomycetes)

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是丝状分枝细胞的细菌。一般分布在含水量低,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特殊土腥味。大多数是腐生菌,少数寄生;多数异养,好氧。突出特性是产各种抗生素。

一、放线菌与人类生活及生产的关系

放线菌是真细菌的一个大类群,

为革兰氏阳性。

放线菌多为腐生,少数为寄生。

寄生型放线菌会引起放线菌病和诺卡

氏病。

同时放线菌能产生大量的、种类

繁多的抗生素。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抗

生素由放线菌产生。

二、形态结构

放线菌菌体为单细胞,大多数由

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根据放线菌菌

丝的形态和功能分为营养菌丝、气生

菌丝和孢子丝三种(见图2.11)。

1、营养菌丝

又称为初级菌丝体或一级菌丝体

或基内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

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营养物。

营养菌丝一般无隔膜;直径

0.2-0.8微米;长度差别很大;短的小

于100微米,长的可达600微米;有

的产生色素。

2、气生菌丝

又称为二级菌丝体。营养菌丝体

发育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并伸

向空间的菌丝为所生菌丝。它叠生于

营养菌丝之上,直径比营养菌丝粗,

颜色较深。

3、孢子丝

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即为孢子丝,又名产孢丝或繁殖菌丝(见图2.12)。

三、菌落特征

放线菌的菌落由菌丝体组成,一般圆形、光平或有许多皱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落周围具有辐射状菌丝。总的特征介于霉菌和细菌之间。据种的不同分为两类。

由大量产生分枝的和气生菌丝的菌种所形成的菌落,如链霉菌。

菌丝较细,生长缓慢,分枝多而且相互缠绕,故形成的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菌落小而不蔓延,营养菌丝长在培养基内,所以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取,或挑起后不易破碎。有时气生菌丝体呈同心圆环状,当孢子丝产生大量孢子并布满整个菌落表面后,才

形成絮状,粉状或颗粒状的典型放线菌菌落。有的产生色素。

由不产生大量菌丝的种类形成,如诺卡氏菌。

菌落粘着力差,结构呈粉质状,用针挑取则粉碎。

四、繁殖方式

放线菌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利用菌丝片断进行繁殖。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一部分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成熟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这称为分生孢子。

五、几种常见的放线菌

(一)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90%抗生素,菌丝发育良好。如龟裂链霉菌S. rimosus, 灰色链霉菌S. griseus

(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无气生菌丝,基内菌丝顶端着生一孢子。

(三)诺卡氏菌Nocardia

原放线菌属,降解能力强。

(四)放线菌属Actinomyces

只有基内菌丝,不形成孢子,厌氧。

(五)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

形成孢子囊,孢囊孢子。

§3蓝细菌(Cyanobacteria)

蓝细菌(Cyanobacteria)旧名蓝藻(blue algae)或蓝绿藻(blue-green algae),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一、形态

蓝细菌形态差异极大,有单细胞和丝状体两类形态。细胞的直径从0.5~1μm到60μm,丝状体的长度差异很大。多个个体聚集在一起,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很大的群体。在水体中繁茂生长时,可使水体颜色随菌体而发生变化。

二、细胞生理特性

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壁与G-细菌相似,由肽聚糖等多粘复合物组成,并含有二氨基庚二酸,革兰氏阴性,细胞壁可以分泌许多胶粘物质使一群群的细胞或丝状结合在一起形成胶团或胶鞘;细胞核无核膜,没有有丝分裂器;细胞质中有汽泡,可使细胞漂浮。

蓝细菌具有它所特有结构——光合器,光合器有两种不同的构型,一是位于细胞膜的外膜下面呈一连续层;但大多数是位于类囊体的膜层中。光合器中含有光合作用色素有叶绿素a、藻胆素和类胡萝卜素。蓝细菌可进行光合作用。

表2.6蓝细菌主要亚群

有的蓝细菌具有异形胞(heterocvst)这是蓝细菌进行固氮作用的的场所,异形胞内有固氮酶系统,

它可利用ATP和还原性物质来还原自由态的氮成为氨。光合作用的产物从邻近的营养细胞向异形胞转移,而固氮作用产物则移向营养细胞。

三、常见的蓝细菌类群

常见的蓝细菌类群及其特性见表2.6。

§4古细菌

古细菌是根据16S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出三个主要的生物域(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之一,参见图1.1。

一、古细菌的细胞结构特点

古细菌的细胞壁和表面

古细菌细胞壁的物质极为多样,从类似肽聚糖的物质、假肽聚糖(假胞壁质),到多糖、蛋白质和糖蛋白。有的古细菌细胞壁含假肽聚糖(假胞壁质),而有的古细菌则是由两个双向的、不完全结晶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在细胞表面排列而成的表层,其他古细菌在原生质膜外有厚的多糖的细胞壁。

古细菌有鉴别性的特征之一是在原生质膜中脂类的性质不像真细菌的脂类由酯键连接甘油,和真核生物一样由醚键连接甘油,它们的脂类也是长链和分支的脂肪酸。

古细菌的DNA 与真细菌的染色体相似由不含核膜的单个环状DNA分子构成,但大小通常小于大肠杆菌的DNA。

古细菌的核糖体和真细菌的核糖体同样大小,但在某些特性上,它们与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相似,如对抗生素链霉素和氯霉素的抗性及对白喉毒素的敏感性。

二、真细菌和古细菌的差异

表2.7 真细菌和古细菌间的某些差异

三、古细菌的类群和生长环境

古细菌类群包括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如热泉(例如硫化叶菌属Sulfolobus和热球菌属Pyrococcus)和高盐(盐杆菌属Halobacterium)及产甲烷菌如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该菌代谢结果产生甲烷。

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5其它几类原核微生物

重要了解大小、G、培养、细胞及代谢。

一、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介于细菌、病毒之间,专性真核活细胞内寄生,不能人工培养。不滤过,直径0.3-0.6um,存在与寄主细胞质和核中。细胞球状或杆状,不运动。G-,膜疏松,酶系统不完全,不完整的产能代谢,抵抗性差。

二、支原体Mycoplasma

介于细菌、立克次氏体之间。不具细胞壁,细胞膜含甾醇类。G-,直径0.2~0.25um,可滤过。已知可独立生活的最小的细胞型生物。可人工培养,营养要求苛刻,油煎蛋菌落。

三、衣原体(Chlamydia)

介于立克次氏体、病毒之间。可滤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G-,"能量寄生物"。各类原核微生

物与病毒比较表。

蛭弧菌Bdellovibrio:寄生于其他细菌并导致裂解,可滤过,运动活跃,G-。生物防治。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真核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掌握以酵母菌和丝状真菌为代表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繁殖特征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基本形态、构造和特征;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和繁殖方式。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以讲授为主,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1真核生物细胞结构

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细胞具有复杂的,有膜包被的亚细胞器,使细胞功能区域化。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三学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授课年级2014级 专业本护 班级 姓名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作业 一、选择题 1.靛基质.试验阳性说明细菌分解培养基中的() A靛基质B、色氨酸C、胱氨酸D、吲哚 2.手术敷料、手术衣和器械等灭菌,一般应采用(B) A干烤灭菌法B、高压蒸汽灭菌法C、煮沸D、紫外线 3.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D) A灭菌B、无菌C、防腐D、消毒 4.引起沙眼的病原体是(B) A.肺炎衣原体B.沙眼衣原体C.支原体D.立克次体 5.以内外毒素、菌毛致病的细菌是(B) A.大肠杆菌B.痢疾杆菌C.变形杆菌D.伤寒杆菌 6.肥达氏反应主要协助诊断(B) A.食物中毒B.伤寒与付伤寒C.败血症D.猩红热 7.结核杆菌的致病物质是(C) A.内毒素B.外毒素C.菌体本身成分D.侵袭性酶 8.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B)A菌血症B、败血症C、脓毒血症D、毒血症 9.疑为肠热症病人常需抽血做细菌学检查,什么时期采血最好(A) A、发病第1周 B、发病第2周 C、发病第3周 D、发病第4周 10.下列哪种细菌在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D) A、脆弱类杆菌 B、产黑色素类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产气荚膜杆梭菌11.下列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A) A.真菌B.衣原体C.细菌D.病毒 12.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B) A、煮沸法 B、高压蒸气灭菌法 C、巴氏消毒法 D、流通蒸气法 13.紫外线杀菌最强波长为(C) A、200nm B、300nm C、265—266nm D、200---300nm 14.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B) A、菌毛 B、芽胞 C、鞭毛 D、荚膜 15在细菌群体生长繁殖中,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是在(B) A、迟缓期 B、对数增殖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16.下列不属于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B) A、热原质B、靛基质C、细菌素D、抗生素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二者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本大纲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14学时;高等护理、口腔医学、药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具体学时数分配如下: 理论课学时分配表

实验课学时分配表 第一篇医学微生物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3.了解医学免疫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形态检查法。 4.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5.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2.熟悉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4.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作业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作业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作业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一、名词解释 1、脓毒血症: 2、衣原体: 3、抗原漂移: 4、医院感染: 5、机会致病寄生虫: 6、菌血症: 7、巴氏消毒法: 8、抗原转换: 、立克次体: 10、保虫宿主: 11、菌群失调: 12、灭菌: 13、干扰素: 14、性传播细菌: 15、带虫免疫: 二、填空题 1、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 2、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需进入人体内部的医用器材要求绝对无菌操作。 3、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与病原菌本身的毒力、侵入的和密切相关。 4、寄生虫病的主要感染途径除了经口和皮肤外,还有: 、、和自身感染。 5、细菌的毒力由和组成。 6、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必须在内生存,对抗生素。 7、真菌所致疾病主要有、、、和几种

形式。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和。 9、对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以最为常见,泌尿道感染多数与的使用有关。 10、链球菌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是;与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有关物质是。 11、革兰染色步骤包括:、、、四个步骤。 12、细菌毒素分为与两大类。其中外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强,有性。 13、HBV抗原抗体检测“小三阳”的三个阳性指标是、和。 14、、、。 15、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有、、等。 16、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必须在内生存,以方式增殖、对不敏感,可抑制其增殖。 17、皮肤癣菌主要侵犯角化组织,如、和,引起癣病。 1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膜炎则属于感染。 19、泌尿道感染多数与的使用有关,最常见的症状是。 20、用TAT特异治疗破伤风患者,应做到、。 21、革兰染色过程:初染所用染料是、媒染所用染料是、脱色所用试剂是、复染所用染料是四种。 22、绝大多数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称为,但在特定条件下如 条件下,可导致疾病的产生,这类微生物称为。 23、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和的抵抗力较强。 24、真菌所致疾病主要有、、、几种形式。 25、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沙门菌引起人类的疾病类型有、和。 27、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 28、杀细胞性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稳定状态的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 29、由刺激而产生的炎症不属于医院感染。对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 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30、预防破伤风,通过接种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接种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 31、革兰染色步骤包括:用结晶紫染色称为,用碘液染色称为,用95%酒精进行,用蕃红(或石炭酸复红)染色液进行。 三、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教案 本教学大纲根据徐纪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编写而成,供高职类医学学生学习参考。 大纲中各章节内容均分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直线为标记;凡要求熟悉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波浪线为标记;不加标记者为一般了解内容。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2.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4.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 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 2.细菌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 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 特殊组分:G+菌的磷壁酸(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或称LTA)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 G-菌的外膜: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质A 核心多糖 特异多糖 G+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及其意义 细胞壁的功能:维护形态、抵抗低渗、抗原性与致病性 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实践的关系

(2) 细胞膜 细胞膜的特点: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 中介体的功能: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 (3) 细胞质及胞质内重要结构 核糖体与链霉素、红霉素作用的关系 质粒的基本概念 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4) 核质 特点:无核膜、核仁、有丝分裂器,为一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大分子,为单倍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染色 荚膜的功能:抗吞噬、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 鞭毛 鞭毛的概念、数量与部位 鞭毛的化学组成、功能 (3) 菌毛 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4) 芽胞 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 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放大法和染色法)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细菌生理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2.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 3.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及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2.细菌的营养类型(异营菌中的寄生菌) 营养物质:水、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4.细菌的代谢产物 (1) 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 (2) 与医学有关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根据细菌能量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进 行的细菌分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和渗透性

医学微生物学表格 全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换 (变成G—)G+,链状排列,早期 有荚膜(后期消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对, 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不 透明,金黄色,有β 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滑, 边缘整齐,有较宽的 β溶血环(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陷,有 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酶 (+)不分解葡萄糖,不被 胆汁溶解,触酶(—)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荚 膜多糖,多糖抗原多糖抗原,菌毛样M 蛋白抗原、P抗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耐不耐热、耐干燥,对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弱

盐,耐干燥,易发生耐药性一般消毒剂、抗生素敏感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素 (插入破坏细胞), 肠毒素(引起食物中 毒),表皮剥脱毒素 (引起剥脱性皮 炎),毒性休克综合 征毒素-1 黏附素、抗吞噬M蛋 白、肽聚糖、致热外 毒素、链球菌溶素 (抗O试验)、透明 质酸酶、链激酶、链 道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壁酸、 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合 征、毒性休克综合征化脓感染、猩红热、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 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 败血症、继发炎症 免疫天然免疫,易再次感 染 型别多,易反复感染较牢固特异性免疫 检测产金黄色素,溶血 (+),凝固酶试验 (+)抗O试验(+)胆汁溶菌(+),Optochin敏感(+)、 荚膜肿胀试验(+) 球菌(二)——奈瑟菌属 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最新温医医学微生物学作业答案

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细菌L型:是指在某情况下,(如受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可遭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当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L型细菌。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 前病毒:是一种细胞内病毒DNA,它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或已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随细胞的传代而垂直传播。 顿挫感染: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又称流产性感染。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短期内先后感染同一动物或组织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包涵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胞浆或胞核内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的、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结构。它属于细胞病变的范畴,并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正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叫转化。 接合:是指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接合。如R质粒的转移。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医院感染:只要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者在入院时已经发生的直接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中和试验:是指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可用来检查患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抗体的增长情况,也可用来鉴定病毒或研究其抗原结构。中和抗体特异性高,维持时间较长,因此流行病学常用此法。 SPA: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IgG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实验室常利用SPA这种特性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风湿热患者血清中抗O抗体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多在250单位左右;活动性风湿热患者一般超过400单位。其原理为:用已知抗原(毒素)+未知血清(抗体)+红细胞。 破伤风抗毒素:目前所用的TA 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多次免疫马所获得的马血清纯化制剂,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与紧急预防(注射前需皮试)。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细菌学总论 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 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18页整个一段 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 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 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 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10、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能量、适宜的环境。 11、耐酸之王-结核分枝杆菌;耐碱之王-霍乱弧菌 12、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①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 ②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13、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4、吲哚I、甲基红M、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 1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致热源、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16、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17、菌落: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菌落分三型:光滑型菌落S、粗糙型菌落R、粘液型菌落M。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绪论 本节由学生自学,不讲授。布置思考题: 1.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其共性的基础是什么? 2.从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举例阐述微生物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细菌是微生物的代表,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开始。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的代表,侧重讲述原核生物的亚细胞结构、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6学时(细菌细胞构造和功能4学时、放线菌和特殊细菌形态构造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详细讲授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磷壁酸和脂多糖三种功能性大分子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引入古细菌概念,详细比较细菌细胞壁与古生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介绍四种缺壁细菌的细胞特征和生理特殊性。 讲授革兰氏阴性菌网外膜的结构特点。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

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解释这两类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阴离子去污剂、碱性染料敏感性的不同,侧重阐述细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础研究对应用微生物的意义。 介绍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等亚细胞构造及功能,讲授芽孢的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在工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节放线菌 侧重讲述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及繁殖方式,比较细菌放线菌细胞结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异同。强调放线菌资源的应用价值,引入稀有放线菌概念并介绍资源研究近年创新性的方法和研究趋势。 第二节蓝细菌(由学生自学) 第三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这些特殊细菌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简述。侧重比较这三种特殊细菌的形态差异以及鉴别依据。 思考与作业: 1.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说明这两类细菌对青霉素和阳离子去污剂敏感性不同的原因。 2.生命是缺壁细菌,简述形成原因及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本章以真菌作为真核微生物的代表,通过丝状真菌、酵母菌以及大型真菌的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4、G-菌的外膜 {脂蛋白、脂多糖(LPS )→【脂质A ,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 ):即G-菌的内毒素。LPS 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 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 4. 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 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6. 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第 4 章噬菌体 教学内容 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教学要求 1. 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 5 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 试验、遗传工程等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 F 质粒、Hfr 、R 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6 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 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 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 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核酸(DNA/RNA) 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virus) 蛋白质 核质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 细胞壁 如:细菌(Bacterium) 衣原体(Chlamydia) 支原体(Mycoplasma) 立克次体(Rickettsia) 螺旋体(Spirochete) 放线菌(Actinomycete) 细胞核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质如:真菌(fungus) 细胞膜细胞器 微生物及人类的关系 益参及自然界中C、N、S等元素的循环。 农业方面:杀虫、造肥、固氮…… 工业方面:食品发酵、石油脱蜡…… 医药方面:制药、正常菌群……

害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病害 导致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和 生活用品的腐烂和霉烂。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及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 1.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微生物的发现及病原微生物学的建立 Leeuwenhoek----显微镜 Pasteur----巴氏消毒法 Koch----分离细菌,郭霍法则 Iwanovsky----烟草花叶病毒 Loeffler,Frosch----口蹄疫病毒 Walter-Reed----黄热病毒 Twort----噬菌体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抗感染免疫、化学疗法及抗生素的发现 Jenner----牛痘预防天花 Pasteur----霍乱、炭疽、狂犬疫苗 Behring----白喉抗毒素 меЧНИкоВИИ----吞噬细胞学说 Ehrlich----体液抗体学说 Wright----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Ehrlich----砷凡纳明 Fleming,Florey----青霉素 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 朊病毒,军团菌,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疯牛病,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H5N1 (2)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认识 内源性感染,细菌耐药性,分子水平上的致病机制的研究…… (3)微生物学诊断技术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酒精灯、火柴、玻璃铅笔、蒸馏水等。 2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玻片染色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集(详细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 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立克次体 E. 衣原体 2. 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螺旋体 B. 放线菌 C. 真菌 D. 细菌 E. 立克次体 3. 下列哪项不是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A.个体微小 B. 种类繁多 C. 分布广泛 D. 可无致病性 E.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4. 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真菌 B. 噬菌体 C. 支原体 D. 立克次体 E. 衣原体 5.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根本区别是 A.单细胞 B. 有细胞壁 C. 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等 D. 对抗生素敏感 E. 繁殖方式 6. 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支原体 B. 放线菌 C. 衣原体 D. 细菌 E. 以上都不是 7. 下列对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 B.有细胞膜且含有胆固醇 C.含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D.细胞核内含染色体遗传物质 E.无核膜,核质为裸露环状DNA 8. 最先创用固体培养基将细菌进行培养的科学家是 A. 法国的巴斯德 B. 德国的柯霍 C. 俄国的伊凡诺夫斯基 D. 英国的李斯特 E. 荷兰的列文虎克 9. 下列哪种不属于1973年以来发现的感染人类的新病原 A.嗜肺军团菌 B.幽门螺杆菌 C.埃博拉病毒 D.伤寒杆菌 E.阮粒 10. 关于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所作出的贡献,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巴斯德首次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B.柯霍先后分离出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 C.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D.琴纳分离出天花病毒 E.弗莱明发现青霉菌产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11. 严格说来,结核分枝杆菌在分类上属于 A . 放线菌B. 衣原体C. 支原体D. 螺旋体E.立克次体 12. 下列哪种病原体不含有核酸 A.朊粒 B.小病毒B19 C.巴尔通氏体 D.伯氏疏螺旋体 E.汉坦病毒 13. 导致机体免疫系统致死性破坏的病原体是 A.轮状病毒 B. 疱疹病毒 C. HIV D. HAV E. TSST-1 14. 谁首次分离出黄热病毒 A. Edward Jenner B. Louis Paseur C. Robert Kock D. Walter Reed E. Alexander Fleming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全解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病害的微生物只是少数)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灭芽胞或某些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无菌: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 正常菌群:存在于正常人体,但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 菌群失调症:由菌群失调产生大的疾病。菌群失调是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群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的经血流到达适宜部位后繁殖致病。 毒血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经血液扩散并侵害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症状。 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他组织或器官中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核酸(或),严重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及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后,由感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能抑制病毒复制的小分子蛋白。 院内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疫苗等免疫原接种于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预防方法 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法。 二选择题(单选) 1 下述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E A 体形小于1的生物 B 单细胞生物 C 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D 体形小于1的生物 E 以上均是错误的 2 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D A 衣原体 B 支原体 C 放线菌 D 病毒 E 真菌 3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 单细胞,结构简单 B 二分裂方式繁殖 C 有细胞壁 D 对抗生素敏感 E 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4 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E A 细菌 B 衣原体 C 支原体 D 放线菌 E 病毒 5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E A 磷壁酸 B 外膜 C 脂多糖 D 蛋白质 E 粘肽 6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不包括:E A 物质交换 B 呼吸作用 C 合成和分泌作用 D 物质转运 E 维持细菌的外形 7 菌细胞壁的特点是:C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280040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3 总学时:60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2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教材: 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教材: 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以后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2、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实验指导目录 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学检测(2学时) 实验二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2学时) 实验三肠道致病性细菌的分离与鉴定(4学时) 实验四抗酸染色(2学时) 实验五寄生虫学实验(2学时)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实验 序言 本实验在于使学生加深和巩固课堂内容,并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无菌概念,培养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有关的疾病诊断与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实验指导共包括五个试验项目,共计教学12学时,按教学计划及大纲要求供我院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生使用。

实验室规则 本门学科实验的对象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如果不慎发生意外,不仅自身可能遭致感染,并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传给他人。因此,进入实验室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 非实验必需物品,不准带进实验室。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按规定就座,保持肃静。 3.上实验课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高声谈笑及乱动物品,禁止吸烟和进食。 4.实验时听从老师指导,牢固树立无菌观点,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若发生菌液污染,损坏物品等事故,应立即报告老师及时处理。 5.实验中用过的染菌器材如吸管,试管和用过的玻片等应及时放人含有消毒液的容器内,不得放在桌上,也不可在水槽里冲洗。6.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注意安全使用水、电、煤气。7.实验完毕,按要求整理器材物品,打扫卫生。脱下工作服,消毒洗手后,离开实验室。 8.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报告要求简洁扼要,字迹清楚,画图力求正确、客观。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异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1 )维持细菌基本形态, 2)抵抗低渗环境, 3)避免外界因素损伤, 4)参与细菌物质交换, 5)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 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 (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 (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 2. 智能培养: (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 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 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4) 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 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 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 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 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 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 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重点

总论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是量最大的一群单细胞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呈裸露的环状DNA团块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含有DNA和RNA。真细菌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3)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生长。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或遗传物质,即DNA或RNA。 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细菌:是一类原核细胞型单细胞微生物,属原核生物界。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1000倍。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胞壁:基本成分为肽聚糖。染成紫色的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是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层数多。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结构较复杂,内层肽聚糖含量少。 肽聚糖的组成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脂多糖:即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其构成从内向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溶菌酶:能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的联结,使革兰阳性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 胞壁,导致细菌裂解死亡。革兰阴性菌细 胞壁没有五肽交联桥,故对青霉素不敏感。 细胞壁的功能:1)维持细菌固有的形态,保护细菌2)参与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3) 决定了菌体抗原的特异性4)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普通环境中由于不能耐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会张裂 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中,由于菌体内、外渗透压处于平衡状态,他们仍可存活,称 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 细胞膜:细菌细胞膜不含有胆固醇。功能:物质交换、生物合成、呼吸作用和分泌 作用。 中介体:细菌细胞膜部分内陷、折叠、卷曲而形成细菌特有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革 兰阳性菌。功能:①与细菌分裂有关,类纺锤丝作用;②扩大细胞膜面积,相应增 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拟线粒体作用。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股DNA。携带有遗传信息,能自行 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转移到子代细菌中。 胞质颗粒:颗粒大多贮藏的是营养物质,包括糖原、淀粉等多糖,医学上有意义的 胞质颗粒是异染颗粒,其内容物是RNA和多偏磷酸盐,有助于鉴别细菌,异染颗粒 多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细菌在胞壁外形成的光镜下>=微米),边界清晰的粘液性物质层。增强细胞 的致病能力。荚膜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黏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许多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增强细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