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材比较

社会心理学教材比较
社会心理学教材比较

教材比较

《社会心理学》迈尔斯、乐国安、侯玉波

一、知识体系

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共分为四编、十六章。分别从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以及应用这四个方面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进行了相应的阐释。

乐国安的《社会心理学》分为十三章。分别从社会心理学历史、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侵犯和利他、社会影响、群体心理以及应用这些方面来说明解释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的版分为八章,即社会知觉、人类社会行为、态度问题、人际关系、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团体心理与行为、文化心理学这些方面。

具体从每一章节的分节下可以看出,迈尔斯版知识讲解的最为细致,每章节下基本有五到六个小节,其后依次是乐国安、侯玉波。

二、研究旨趣

迈尔斯所著的《社会心理学》旨在让读者在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同时扩展思维、提高批判能力进而拥有更好的生活。

乐国安的《社会心理学》主要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各种内容的定义,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各方面的理论知识。

侯玉波的《社会心理学》主要讲解了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领域,也介绍当今社会心理学的最新发展。

三、讲述方式

迈尔斯版,讲述详实活泼,我认为他的这一教材更倾向于社会生活应用方面,他使用了很生动的语言,使阅读时不会觉得枯燥,同时每一章节都有相应内容的漫画,通过漫画反映所讲述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总之,他的这一社会心理学教材让人很容易理解,并且有阅读下去的兴趣。

乐国安以及侯玉波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则更倾向于理论方面,每一章节都由理论的具体定义出发,让人觉得比较死板生硬,阅读时很痛苦枯燥。

四、一百年来社会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总结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奥尔波特的着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xiaohaoyu1982@https://www.360docs.net/doc/be14634012.html,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 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过程== 社会知觉,,社会态度 人际过程-----吸引与亲密,,人际交往 群体过程==攻击和亲社会行为,,从众与服从 社会知觉的内容 自我知觉==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吸引的影响因素: 个人特质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接近性 亲密的影响因素: 依恋公平自我表露沟通 攻击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重点回答问题 观察法描述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相关法预测知道了x,能预测y吗? 实验法因果变量x是变量y的原因吗?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方法因其科学性占据着主要地位。 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 观察法:研究者观察人们的行为,并对其测量值或行为印象加以记录的一种方式。 观察法包括参与观察法和档案分析法。 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互动并尽量不对情境进行任何改变。 档案分析法:观察法的一种形式,由研究者考察一个文化中所积累的文件记录或档案(如日记、小说、杂志、报纸等)。 观察法的局限 1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到的内容不一样 2局限于特定群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3只能对行为进行描述,而无法推论因果关系。 4某些特定行为很少发生 相关法:预测社会行为 相关法:系统地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继而评估其关联性的方法。 调查:相关法常用技术,选取一些人作为样本,询问其态度或者行为的研究方式。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 (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 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 3、迅速发展阶段 (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 (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建设任务 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 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 (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 1.提高自身素质 (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 (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 (3)提高自身素质 2. 提高实践能力 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 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2、成人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 二、人能够被社会化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社会心理学书籍社交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书籍:《社交心理学》 《社交心理学》教你成为社交达人,教你如何运用社交技巧和社交心理学来博得他人的好感! 内容简介 本书巧妙地将心理学和社交学融为一体,面面俱到地讲解了洞察内心、赢得喜爱、结交朋友、收获支持、消除敌意、说服他人等多方面的技巧策略,对生活中有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博弈做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实战效用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它会帮助你提升社交技巧和能力,了解人们外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作者简介 李靖:文学硕士,人力资源师,资深编辑,典型的成功学实践者。曾出版过《你别困在欲望上》《职场做人做事取舍之道》《职场说话办事取舍之道》等多部畅销书。 编辑推荐 * 要掌握社交策略就不能不懂心理学。只有走入他人的内心深处,把握心理脉搏,洞悉人心的奥妙变化,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赢得人心! * 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国人心理特点,解析自我

心理对社交的影响,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心理较量占据社交主动。 目录 Part 01 了解社交原理,做到知己知彼 交友暗藏许多法则,社交不只是会行动而已。要想在社会上拥有更多朋友,就要在社会活动中占据主动。掌握社交原理,学会知己知彼,能够对社交法则了然于心,无疑是你实现良好社会交往的第一步。 每一份关系对你来说可能都有用 / 2 乐于关爱朋友,才能感怀人心 / 5 交往中要分清真朋友和伪朋友 / 7 是小人还是君子,重点看本质 / 10 衡量一个人,最忌掺杂主观偏见 / 12 有时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 / 16 看人要看细节,但不可以点概面 / 19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真心为你着想 / 22 与人共事,还是留心一点才好 / 25 保护好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 28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 1) 现实的影响; 2) 想像的影响; 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1) 个体的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量表

一.自尊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2 )大体上,我对自己满意。 2.( 1 )有时候我对自己一点也不好。 3.(4)我感到我有一些好品质。 4.()我可以像其他大部分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我没有很多值得骄傲。 6.()我有时确实感到自己没有用。 7.()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和其他人在一个同等水平上。 8.()我希望我可以对自己有更多尊重。 9.()总而言之,我倾向于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10.()我对自己持正向态度。 二.自我意识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我总是尝试了解我自己。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风格。 3.()大体上,我不太关注自己。 4.()我总是反省自己。 5.()我关心我所呈现出自己的方式。 6.()我经常是我自己的幻想的主体。 7.()我从不仔细审视自己。 8.()我自己意识得到自己看起来的样子。 9.()我通常关注我的内在感受。 10.()我通常担心自己是否给人好印象。 11.()我经常检验自己的动机。 12.()我离开家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是照镜子。 13.()我有时感到我在某个地方看着我自己。

14.()我关心其他人怎么想我的。 15.()我很警觉自己情绪的改变。 16.()我通常都注意自己的外表。 17.()当我思考问题时我注意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尴尬易感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 “1”为“完全不像我”,“7”为“完全像我”。 1234567完全不像我完全像我 1.()我对自己没有自信。 2.()在公众场合,除非我的衣服、发型都很合适,否则我会感到不安。 3.()在人群中时我会感到不安。 4.()我不介意自己是大家注意的焦点。 5.()我太过于关心怎么和别人相处了。 6.()我觉得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刚刚认识的人谈话。 7.()在社交情境中,我觉得我很笨拙。 8.()当没有表现出我的最好一面时,我会感到不安。 9.()有时候我觉得我完全暴露在大家的眼光下。 10.()如果我在一群人面前犯了错,我会感到羞耻。 11.()当要面对一群人说话时,我会感到慌乱。 12.()在公众场合与一群人在一起时,我常常觉得会暴露出自己的情绪。 13.()成为大家的注意焦点会让我感到不安。 14.()仅仅是想到自己要做一个演讲就会使我紧张。 15.()当出现轻微的难堪时,我会感到羞耻和窘迫。 16.()在公众场合,我非常担心会犯错。 17.()我不喜欢待在人群中。 18.()我不容易脸红。 19.()我常常担心自己看起来很傻。 20.()我觉得自己很敏感。 21.()我很关心别人怎么看我。 22.()我很担心自己说的事情听起来很傻。 23.()我生怕把自己弄得像个傻瓜一样。 24.()别人对我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25.()我不容易感到尴尬。 四.自我监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若句子所描述的内容符合您的实际情况,请在句子的左边标记“T”,反之则标记“F”。 1.()对我而言,模仿别人的行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心理学经典书籍(完全免费)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董秋斯译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学课本框架

第一章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定义胡济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念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3)也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2.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二、学科性质 1、社会心理学是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 2、与心理学的关系 (1)传统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洛莫夫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 (3)吴江霖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大支柱 (4)班特纳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总称 3、与社会学的关系 (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上彼此相通(3)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课题上同中有异 4、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三、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 1、基本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

是在行为主义—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着重阐明环境与教育因素在人们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a、强调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b、强调认知因素 c、强调观察学校 d、强调自我调节过程 (2)社会认知理论 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主要观点是: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是个体以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同时,旧认知结构也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 (3)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动力学说,人格结构学说 新精神分析,主要反对泛性论 (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三个假设:a、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b、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c、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与修正这些意义的。 (5)社会交换理论 a、 b、 c、基本观点:五个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侵犯与赞同命题 2、基本内容 (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 a、个体社会心理:个体的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学习等 b、群体社会心理:人际互动、群体内聚力、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 c、大众社会心理:如流行、模仿、暗示、流言、舆论、经济恐慌、大众骚扰等 (2)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说明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号:12600342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3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一个范围最广的分支学科,从个人到集体,从群众到领导,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众场所,从婚姻恋爱到违法犯罪,任何涉及到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是,由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一条主线,就是研究人的交往,研究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 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 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 第一节个人知觉 第二节自我知觉 第三节社会认知 第四节归因问题 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 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 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 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 第一节态度的概述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 第四节说服模型 第五节偏见问题 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 第一节人际吸引 第二节亲密关系

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 第二节社会影响 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 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 第二节团体领导 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 第四节团体决策 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 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 第二节压力 第三节应对方式 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 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 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 社会思维 1. 自我 (1) 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 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 、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 自我关联效应; 巴纳姆效应; 自我增强( 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 归因 (1) 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 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 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 自我贬损;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推荐书目

社会心理学推荐书目* *注:以下图书均可在https://www.360docs.net/doc/be14634012.html,/中搜索并免费阅读Mirror, mirror: the importance of looks in everyday life 作者:Elaine Hatfield,Susan Sprecher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essential readings 作者:Charles Stango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tigma 作者:Todd F. Heatherton,Robert E. Kleck,Michelle R. Hebl,Jay G. Hull Handbook of prejudice,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 作者:Todd D. Nelson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作者:C. Neil Macrae,Charles Stangor,Miles Hewstone Confronting racism: the problem and the response 作者:Jennifer Lynn Eberhardt,Susan T. Fiske Encyclopedia of women and gender: sex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 第 1 卷 作者:Judith Worell The develop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of gender 作者:Thomas Eckes,Hanns Martin Trautner 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作者:Carol S. Dweck The self in social psychology

题库 社会心理学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知识竞赛 题库二社会心理学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 A.内归因 B.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非稳定归因 【答案】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答案】D 【解析】镜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4.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的内在因素是()。 A.能力高低 B.身心状态 C.努力程度 D.任务难易 【答案】C 【解析】A项能力高低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B项身心状态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D项任务难易属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5.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粗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镜像自我的概念由库利提出,后由米德完善。镜像自我是指个体根据抽象的概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7.“归因”是指()。 A.对客观刺激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 B.是对他人的综合认知 C.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D.指在事件研究中,回归到事件产生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手段 【答案】C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推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8.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协变原则 D.客观性原则 【答案】B 【解析】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不变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在归因时,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答案】A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⑤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社会心理学参考书目

社会心理学主编张文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社会心理学主编沙莲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社会心理学主编刘志红, 王辅贤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社会心理学概论周振明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08 社会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社会心理学郑全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社会心理学赵中天编著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蹚过人生河:社会心 理学 张明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4 社会心理学俞国良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社会心理学经典导 读俞国良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社会心理学导论 (英)麦独孤,威廉 (McDougall,W.)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09 社会心理学精要(英) 理查德·克里 斯普, 里安农·特纳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社会心理学(英) 布丽姬特·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艾斯主编2008 社会心理学杨宜音, 张曙光编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社会心理学许锋著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 社会心理学 吴江霖 ... [等] 编 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社会心理学 吴江霖, 戴健林, 陈 卫旗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 应用 屠文淑著人民出版社 2002 社会心理学词典孙非著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8.08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问题(苏)卡扎科夫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03 社会心理学(苏)安德列耶娃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04 社会心理学 (苏)R.M.安德烈耶娃 著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4 社会心理学 (苏)E.C库兹明等主 编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81.02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07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05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 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

社会心理学课本

社会心理学讲义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2013.9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从一开始建立,就存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取向之争 ?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方法: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大量运用系统观察、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模拟研究和社会比较文化研究等方法。 ?重点:以个体变量为分析重点 ?内容: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过程 ?目的:揭示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 ?代表人物:麦独孤、奥尔波特、弗里德曼、巴伦等。 ?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重点:以社会互动和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 ?内容:阐明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目的:揭示社会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罗斯、库兹明、贝克、安德列耶娃等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趋于合流 ?勒温认为: ?人类的行为应看作是个体的特征与社会情境的有机结合,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心理学应该分析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国外的代表性观点: ?主张社会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如何感知人和社会事件,研究人们如何影响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实质等。 ?奥尔波特:个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 ?弗理德曼:个人如何认识和他人和对他人反应、他人如何对个体的行为做出反应,个体怎样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梅厄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泰勒:人际互动;社会影响 ?巴伦和伯恩:如何表现出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等。 ?即强调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及其原因。

超难得 心理学经典书籍书目名称

心理学经典书目表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