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舞蹈审美特征及其发展-开题报告

浅谈藏族舞蹈审美特征及其发展-开题报告
浅谈藏族舞蹈审美特征及其发展-开题报告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就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与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与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就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与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就是如何瞧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就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就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就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就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与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就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就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与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与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与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就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就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与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与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就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就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就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就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就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师,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 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 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 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独创美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pdf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

艺术与审美 第八章 舞蹈简体

艺术与审美第八章舞蹈 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中国当代舞蹈的历史背景 1*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2*中西舞蹈交汇的特点。3*中国舞蹈的现在和未来。 当代中国舞蹈在新中国创立之初的时候,却没有直接的,动态性的参照。国际形势,两大阵营对立,冷战让中国舞蹈不能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仅有的影响就是苏联,但是不过就是十年而已 20世纪初西方创造了现代舞,把舞蹈艺术推向了抽象表现主义的道路 20世纪中期中国创造了中国舞蹈,具有中国当代独特审美样式.两者研究价值等同! 中国舞蹈有很悠久的历史,却没有直接的,动态性的参照。 中国舞蹈的当代的复兴,是处在一个封闭也是被封闭的状态下。 中午到的礼乐结合性 中国舞蹈又不同于其他国家舞蹈之特色。 中国一支舞蹈,就是一个故事。舞蹈表现积极有明确主题,讲究结构完整、突出人物、还具有较强的宣传意味。 讲究技巧,讲究专业能力,注重服装、舞蹈的华丽。 从审美的角度概括中国舞蹈: 礼乐结合性叙事性技艺性 礼乐结合性 礼为天,乐为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为对应,缺一不可!礼乐结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之道! 春秋之前,舞蹈《六代乐》

礼是按等级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乐包括乐诗舞,既艺术总和 《史记乐书》: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祭祀天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含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中国舞蹈的叙事性 中国舞蹈编导具有高超叙事能力使中国舞蹈具有特殊艺术特性。 苏联影响虽然只有五年,但是影响深远,这五年,苏联派来了,查普林,古雪夫, 戏剧芭蕾创作主力,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讲课教案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藏族 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其一是柔(柔韧)。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第三是颤(颤动)。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就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了。在学习中,我们常注意在动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强调动作内在的根据,处在一种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笔者认为体味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体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意识在我们的思维内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藏族的风格内涵。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跳某个民族的舞蹈。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

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 前言:舞蹈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表现形式,配以音乐来完成的艺术,在表达情感、祭祀、娱乐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舞蹈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而同步产生的,并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民族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国舞蹈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世界舞蹈文化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西藏是歌舞的海洋,这海洋遍及西藏的城市乡村、农区牧场。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上千年历史中形成发展并延续下来的,是藏族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面对恒久而丰厚的舞蹈文化,藏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舞蹈的分支,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而在文化形态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藏族舞蹈文化非但没有因此没落,反而在挑战中改革与发展,从而屹立于世界舞蹈文化之林。本文将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的研究来发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对其他民族舞蹈 的借鉴意义。进而启发人们如何进行发展与创新才能让我国的舞蹈文化甚至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更具有感染力。 一、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持续时间最长,并且流传范围最广、最为人民所喜爱与接收、最能直观的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早在五

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产生于奴隶社会,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一定特色。民族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总结而成的结晶,这种形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广泛流传。它成为人民群众直接表达情感与愿望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或悲或喜的情感。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域、各民族间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西藏千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缩影和文化沉淀。藏族舞蹈作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审美艺术形式,表现了高原人顽强的生命力和他们面对生命的勇气。从古至今歌舞艺术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而演变成形式各异的舞蹈。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气息。 1.藏族舞蹈的起源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会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一套反映民族生活和思想感情并且具备有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并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传统的古老民族。在中国,藏族被誉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藏族舞蹈就是藏族人民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带有藏族文化烙印的艺术。藏族歌舞是藏族传统文化中较为显著的部分。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西藏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西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舞蹈文化。从远古舞蹈萌发开创时期到中古近代舞蹈发展繁荣时期,再到现代舞蹈兴旺发展,内外交流,走向世界的新时期,藏族舞蹈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哺育陶冶着藏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形成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形式。藏族舞蹈种类甚多,风格迥异且普遍流行,许多舞蹈已有好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历史。因浓郁的民族风格、高度的艺术涵养,使得藏族民间舞蹈在民族舞蹈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除宫廷舞蹈外,藏族的舞蹈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肢体语言的最直接的反映,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藏族舞蹈艺术。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它是以独特的民族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 教学目的:通过对藏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教学要求: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一)、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 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 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 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基本动作练习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浅析舞蹈艺术具有的审美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8775045.html, 浅析舞蹈艺术具有的审美特征 作者:魏琦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9期 摘要: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肢体语言与变换的节奏进行美的绽放。舞蹈审美作为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舞蹈艺术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审美特征。本文结合舞蹈艺术的发展,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舞蹈审美以及审美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舞蹈发展来看,不管历史怎样发展,舞蹈始终都被作为文化现象传承、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凭借身体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文艺术。中国当代舞蹈大多是专业的舞蹈作品,随着舞蹈多元化的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从观赏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舞蹈艺术不仅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进程。人类作为舞蹈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还包括艺术体操、武术竞技等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体动作变换作为整个舞台表演的关键,只要赋予了形象特征与社会功能,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感受。通常杂技需要表演者拥有超强的意志与熟练的技巧,再通过高难度动作展现艺术美。而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的堆砌,同时它还承载着对应的文化精神与动人情感,在世界万物好与坏都表现出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审美评价,同时这也是震撼心灵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节奏作为舞蹈艺术的关键部分,在造型、节奏的双重润色下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另外,舞蹈艺术每次变换都会根据必然性、连接性,在整体感觉的引导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这过程中,舞蹈语言让舞蹈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总体来讲,舞蹈审美与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在技艺性、抒情性、独创性的影响下更加精密,再综合汇总成舞蹈。而利用审美特征发现舞蹈本质就是考验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

舞蹈的审美特性论述

一、舞蹈的动律美 舞蹈通过其特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情感和认知力,其承载了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鲜明的展现出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这里提及的独特艺术形式实指动律,动律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是区分不同舞种和艺术风格的核心标志。而动律美则是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动律是舞蹈艺术的内在灵魂,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形体动作来展现出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艺术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毫无规律性的形体动作,由于这些动作没有进行艺术处理,所以无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舞蹈中的节奏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人的形体动作相互的配合,并植入富有韵味的动律美,才成为了舞蹈艺术的核心。简言之,在舞蹈中通过个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出节奏感,例如腰、四肢等,与此同时还要在节奏中植入动律才能构成完整而又富有审美性的舞蹈艺术。而动律美则是随着肢体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加以韵化,这里所说的韵化是指舞蹈艺术中以基本的形体动作为基础,再融入多变的动律,把音乐、表情以及动律三者完美的糅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舞蹈艺术的动律美不仅要借助人的形体动作来诠释出舞蹈的内涵, 还要舞者对配曲的主题内涵以及其中的思想情感,通过自身的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生动的演绎出来。因此,舞蹈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充分的体现了舞者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认识,并把这些认知进行加工使其富有美感。舞蹈艺术的动律美是我国每一个民族的舞者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例如藏族的舞蹈艺术,舞者会利用服饰的袖子跟随者肢体动作的转变而勾勒出美的意境,把藏族的文化风以及由内到外的艺术美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试想一下,如果舞者没有充分的理解舞蹈中的美与精神,那么不论舞者的肢体动作和节奏如何的出彩,也难以呈现出舞蹈中审美内涵,这也就不能称为是舞蹈艺术了。另外,动律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舞蹈的表现艺术,例如在我国壮族极为流行的采茶戏中,舞者就把采茶过程中的肢体动作与全脚等步法相结合,即使是在舞台的表演中也把采茶时的形态摸样形象的营造出来了。 二、舞蹈的整体美 舞蹈造型是舞蹈整个舞台艺术的有形表现,特别是新时期的舞蹈艺术,尤其要结合舞台的灯光、音效、舞美等,使整个舞蹈形成一个整体,通过舞蹈队形的变化,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舞蹈造型是遵循一定审美要求的过程,从整个舞蹈构图来看,有分散集中、平衡整齐与多样统一等几种分类:分散集中是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整体风貌,分散的造型使得舞台饱满,而集中造型则起到特写效果;平衡整齐也是新时期舞蹈审美艺术的基本要求,节奏鲜明,动作和谐,舞蹈演员以舞蹈中心进行扩散,保持整个舞台的平衡,使得观众形成稳健协调的观赏效果;多样统一则要求舞蹈艺术具有创新要素,敢于打破常规,形成富有时代意义和个性特点的舞蹈造型,形成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三、舞蹈的灵魂美 情感要素是舞蹈审美艺术的核心灵魂,有了舞蹈的动作编排和造型设计,更加要突出舞蹈艺术的情感需求,犹如一盏华丽的灯,释放五彩斑斓的光芒。舞蹈艺术在进行舞蹈编排之前,一定要对舞蹈的主题思想进行了解,从舞蹈所要表达的主旨基础上,进行情感的释放和身体的舒展,才能通过自己的动作造型真实的反应舞蹈所要体现的深度和广度。舞蹈什么艺术的情感要素,不是舞蹈者个人的情感要素,而是所有的舞蹈演员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一种思想或者一宗心情,舞者在进行角色转换以前要进行个人的情感转化,用角色感情来实现舞蹈审美艺术这一创作过程。例如舞蹈《巴黎圣母院》表达的是艾丝美拉达受刑中的苦痛和忧伤,而舞蹈动作使用夸张的艺术形式,通过融入舞者的感情,仿佛自己就是受刑中的艾丝美拉达,悲伤的情感自身体流露出来,才能有效的感染观众。 四、舞蹈的内涵美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是在真正切入到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之中,准确地把握并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变化,深刻地呈现出人的特定生存状态的作品。舞蹈创作的价值领域是审美活动,而这

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市北川、平武为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30余万。羌族是我国至今唯一保持几千年前古老族称的民族,他们是古代羌人一部的直接后裔,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族属,传承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远厚重的羌族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其独有的民族艺术,羌族舞蹈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羌族人民“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羌族民间舞蹈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韵律,是羌族人民性格和情感的展现,凝聚着羌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审美实践智慧,它保留着丰富的古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对舞蹈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对中国圈舞文化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尤其是藏缅语族的民族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羌族舞蹈的主要形式及分类 羌族崇尚“万物有灵”,至今生活中仍保留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活动、以及巫术活动的遗存;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凡是节日、迎送贵宾、消灾祈福、祭祀鬼神、婚丧礼仪等都要有歌舞活动,可以说舞蹈联系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羌族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羌族常年生活在川西北高原高半山区及河谷地带,羌族人民为适应这样的山地环境所形成的行动往来的体态和所进行的生产劳作方式,逐渐形成了羌族民间舞蹈独有的风格特点。舞蹈时,往往手臂动作较少;腿部动作较多,小腿尤为灵活敏捷;肩、胯部动作丰富,出脚顶胯的同时,肩部带动上半身作轴向的环动,形成“S”形体态。羌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主要有“萨朗”、“哟粗布”、“布兹拉”、“巴绒”、“克西格拉”和“哈日”六种。 “萨朗”和“哟粗布”是流传于羌族地区不同区域的自娱性舞蹈。“萨朗”,羌语北部方言“歌舞”之意,流传于岷江上游上段和黑水河谷。舞蹈时,一字排列呈圈,连臂踏歌围火而舞,具有欢快跳跃的特点,它的风格是由腿部轻快而跳跃、小腿尤其灵活敏捷,直身的胯部转动和不同方位顶胯、甩胯形成特有的“S”形姿态。其中“小腿画圈”的动作,“前后悠腿”、“对衣角”等动作都是很有特色的。“哟粗布”,羌语南部方言“办酒席时跳舞”之意,又称“席步蹉”、“索达席”,流传于杂谷脑河河谷和岷江上游中断,通常连臂围火呈弧形而舞,舞蹈时,含胸屈膝,小臂随步伐自然摆动,突出胯部转动、上身倾斜转动和两肩交替往后绕圆的韵律,其风格特点是舞步重而有力,给人以沉而稳的感觉。如“蹲梭步”、“顺摆步”、“拧倾侧推”等动作,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布兹拉”即“羊皮鼓舞”,属羌族巫师“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又称“莫恩纳莎”或“尔波毕毕喜”。现如今羊皮鼓舞已由释比的巫术活动逐渐发展为群众自娱性舞蹈,有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群体的表现形式。其舞蹈沉稳、敏捷、粗犷、虔诚,动作时胯部稳而沉地轴向转动同时上身拧倾,这种韵律伴随屈膝颤动,借此带动手中羊皮鼓做各种舞动,如“蹲步跳推击鼓”、“商羊腿跳击鼓”、“蹉步跳击鼓”、“蛾蛾鼓”等都极具特色,非常精彩。 “巴绒”即羌族北部方言的羌语“古老”之意,属羌族在“瓦尔俄足”(羌族妇女节)民间节日场合跳的礼仪性舞蹈,主要流传于茂县曲谷乡的西湖寨、河曲寨等地。动作时双手小指头勾住两旁人的腰带,上身始终保持平稳,只是随腿部的颤动,伴以双脚急促踏地,胯部快速的作轴向往复转动,显得古朴、端庄又不失新奇别致。 “克西格拉”和“哈日”即“盔甲舞”或“跳盔甲”,都属于成年男子参加的军事性舞蹈,前者是为纪念战死者、民族英雄和有威望的老人举行的丧葬仪式舞蹈,后者作为战前召集性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藏族,舞蹈,审美]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详细内容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详细内容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 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 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 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

舞蹈艺术审美及特点分析(6篇)

舞蹈艺术审美及特点分析(6篇) 第一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摘要: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音乐节奏变化以及情感因素的配合而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艺术魅力。舞蹈审美是判断舞蹈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而舞蹈艺术在长时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舞蹈创作者只有抓住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并在题材和主题选择上实行创新,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 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舞蹈表演结合了肢体语言、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使得舞蹈艺术的体现丰富多样,也使得舞蹈艺术得以广泛传播。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舞蹈作品的艺术高低,而为了更好体现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要增强对艺术创作的创新力,无论是题材主题的选择,还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标新立异,给予舞蹈艺术绝佳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同时独创性也赋予整个舞蹈作品独立空间,要求舞蹈艺术的题材以及主题都必须能够体现出与众不同,能够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新意。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艺术创作构思环节必须要重视创新,改变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艺术创作模式,只有创新才是舞蹈艺术得以永存的条件,并让舞蹈艺术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使得欣赏者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另外,独创性还赋予舞蹈作品极强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艺术本质的角度对美感实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舞蹈艺术新作品必须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广大观众对这个新作品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在一个舞蹈作品当中,主题思想是十分关键的,而在舞蹈创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实而感人。广大舞蹈工作者必须要秉承舞蹈艺术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绎方面都要体现出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当中的独创性,让舞蹈的魅力真正绽放。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藏族舞蹈风格特点与课堂教学

探索藏族舞蹈风格特点融入教学中的方法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尚瑞芝 [摘要] 由于地域的差异,在整个西藏地区的区域范围内,造成各种不同的藏区形成自己的语言。源于此,各藏区人民创造了以他们自己的名义作为舞蹈名称的舞蹈种类。这些舞蹈在原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形式。 关键词:藏族舞颤膝技巧 藏族人民生活在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雪域高原上,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又圣洁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藏族舞蹈舞姿优美,种类繁多。而受宗教的影响藏族的舞蹈带有凝重的虔诚气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藏族舞蹈的基本概况 由于地域的差异,在整个西藏地区的区域范围内,造成各种不同的藏区形成自己的语言。源于此,各藏区人民创造了以他们自己的名义作为舞蹈名称的舞蹈种类。这些舞蹈在原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形式。主要有:堆谐(踢踏舞)、果谐、谐(弦子)、卓舞(锅庄)等。踢踏舞热情豪放,轻快活泼,富有激情,是一种表演性强的歌舞形式;弦子舞优美伸展,含蓄典雅,舞蹈动律松弛柔美;锅庄,沉稳矫健,粗犷豪放,具有浓厚的劳动气息。 (一)舞蹈动律- 藏族舞蹈中的主要动律“颤”(膝部的颤动),在不同的舞蹈形式里面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踢踏舞里主要是膝部的“碎颤”,弦子舞里膝部是“软颤”,而在锅庄里膝部的颤动则主要是“硬颤”。 所谓“碎颤”,是指膝盖松弛,有弹性的快速上下运动。由膝盖的碎颤使踝关节灵活地带动脚掌,跟随音乐节拍打击地面,称为“冈达”。踢踏舞在舞蹈动律上运用了膝部的碎颤。在舞蹈教学中以《库玛拉》踢踏组合为例,主要动作有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抬踏步,嘀嗒步,退踏步等。教学中,首先第一阶段要进行“颤膝”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当我们背着重物走上坡路时腿上的感觉是怎样的:膝盖弯曲,身体向前送。藏族当地的民间艺人在表演踢踏舞时可以做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模仿练习;然后经过老师的分析讲解,膝盖松弛、小而快均匀的连续颤动,再做加深练习。第二阶段在颤膝的基础上,练习前脚掌的抬起“冈达”,在做“冈达”练习时,脚掌一般在弱拍时向上抬起,膝盖向上伸,强拍时脚掌向下打击地面,膝盖前屈半蹲,脚步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