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

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②香延止痛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延胡索、香附、肉桂、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生蒲黄、干姜、小茴香、陈皮、生甘草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经验方(上海市中医医院)加减。当归、川芎、牛膝、香附、延胡索、丹参、红花、白芍、五灵脂、蒲黄,乳香、没药、桃仁、乌药、苏木、金铃子等。

③祛异汤(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柴胡、当归、赤芍、白芍、川芎、延胡索、香附、乳香、没药、丹参、生蒲黄、枳壳、川楝子、焦楂、橘核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徐长卿、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②红藤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经验方)加减。红藤、败酱草、桃仁、薏苡仁、延胡索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红藤合剂(院内制剂)等。

4.肾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肾气,养血止痛

推荐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白芍、赤芍、川芎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以上用药,实证者于经前3~7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第3天;虚证者于经前3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结束。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每天1剂;中成药按说明书最大推荐剂量服用。

其中,根据本病特点,可采用冲击给药方案,在常规方案基础上,于经期1~3天,将每日给药量调整为临床常规用药量两倍。

(二)穴位按摩

按压双侧地机、三阴交等穴位,以穴位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为度,每日2次,每次按摩5分钟,经期第1~3天应用,疼痛时可给予即时按摩。

(三)针灸治疗

1.体针:采用山东中医药大学“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规范方案”中的穴位,适用于寒凝血瘀证及气滞血瘀证。于经前3~7天针刺三阴交、次髎、地机、十七椎,每天针刺1次,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每次行针0.5min,留针30min后出针,针至月经来潮后停针;经期疼痛发作时可针刺十七椎,手法及行针、留针时间同前。

2.穴位封闭:疼痛甚者可取阿托品0.5mg加生理盐水8ml,于双侧足三里穴及三阴交穴消毒后各注药2ml,进针方法同针刺,得气后回抽无血再注药。

3.灸法:常规取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用艾条温和灸,于经前3天开

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4.耳穴压豆:取一侧子宫、神门、肝、肾、脾、交感、内分泌等耳穴。于月经前一周起,以75%酒精消毒后,以探棒探寻相应穴位的最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固定。每穴每次用力按压10下,每天自行按压3~5次,3天后清除,再取另一耳,操作同前。双耳交替进行,至月经结束后停止。

(四)药物外治法

1.花季-神阙贴:外贴神阙穴或加贴肾俞穴两个穴位,一天1次,每次1~3贴,持续10~12小时,于经前1~3天或月经来潮开始使用,连续使用4~7天。

2.寒凝血瘀证患者,予盐小茴香蒸包外敷于神阙穴及小腹部,于经前3~5天开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3.取五灵脂10g、北细辛3g、川椒6g、小茴香9g先研细末,撮少许敷于脐部,外贴止痛膏或透骨追风膏、麝香止痛膏,或贴隔物灸热疗贴均可。外贴于神阙穴或下腹部,于经前5天开始使用,至月经第2天停止。

(五)足浴疗法

足浴方:

寒凝血瘀证:肉桂、艾叶、小茴香、吴茱萸、没药。

气滞血瘀证:香附、乌药、川芎、桃仁、红花。

肾气亏虚证:桂枝、白芍、黄芪、杜仲、川断。

将50℃~60℃的药液倒入盆中足浴,盆中药液量应浸没踝关节,若药液不足量,可加适量温水。若水温较高,则先用药液温熏双足。足浴时间约2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佳。于经前7天开始使用,共浴足10天。

(六)护理调摄

1.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2.经前、经期禁食寒凉之品,避免剧烈活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腹痛疗效评价标准

(1)腹痛程度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

(2)腹痛持续时间评价:比较治疗前后腹痛持续时间(小时)的变化。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指数(n )=

治疗前证候积分

治疗后证候积分

治疗前证候积分-×100%

痊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明显减轻,n≥70%。 有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有所减轻,70%>n≥30%。 无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n <30%。 (二)评价方法 1.腹痛评分

(1)腹痛程度评分:为避免患者的主观性,现采用疼痛的定量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该方法是采用一条10cm 长的标尺,两端标有“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在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然后用尺子测量出疼痛强度的数值或评分。此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可靠。为了精确及客观,可使正面“0”到“10”之间有移动标尺,背面有“0”到“10”数字的VAS 尺,病人移动标尺在自己疼痛的位置时,医师在尺的背面即可看到具体数字(长度的厘米数),可精确到毫米。

(2)腹痛持续时间:根据患者自诉经行腹痛的实际持续时间(小时)。 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计算疗效指数(n )=

治疗前证候积分

治疗后证候积分

治疗前证候积分-×100%。证侯评分方法

见证候分级量化表,证候积分为主要临床症状(排除腹痛程度及腹痛持续时间)与次要临床症状积分之和。

3.观察时间:

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2、3、6个月经周期,于月经干净后3-5天进行相关症状评分。

(三)证候分级量化

(1)寒凝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3)湿热瘀阻证

湿热瘀阻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4)肾气亏虚证

肾气亏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2012年10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十一篇)

第十一篇其他类技术 第一章脐疗法 脐疗法,是以肚脐(即神阙穴)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对胃肠病、妇科病、男性病、衰老病症、小儿科病症等疗效显著。 2、基本技术 (一)特色隔药熏脐技术 1.灸脐粉的制备 根据病情配制中药处方,其用药特点主要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添加生、香、猛、温药物。将药物用超微粉碎机粉碎(部分中药可经烘烤后粉碎),装瓶密封备用。 2.面圈的制作 以自来水或井水调小麦面粉(重量比例为1:1),面质软硬及面圈大小适中,制成圆钵状(直径约8cm,高约3cm,底厚约2cm),面圈的底部中间孔与患者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1.5cm)。(见图1) 图1 面圈示意图 3.艾炷的制备 取纯净的艾绒制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炷高约2cm,炷底直径约2cm,要求紧实。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 4.操作步骤 患者仰卧位,暴露脐部,用75%乙醇在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面圈置于脐周,取如小米粒大的人工麝香(也可用冰片代替)置于脐内,然后取配制好的药末约8~10g,填满脐孔,用艾炷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约10壮,约2小时。在脐灸操作过程中,需把握火候,患者宜感到温热深透,且不烫为宜。若患者在脐灸过程中感觉过热,可以在面圈内周、灸火外围加水,但不要把灸火熄灭。如果患者还感觉过热,可采取在面圈下垫棉花等措施。(见图2)

图2 隔药熏脐示意图 5.脐灸后的处理 脐灸后,将艾柱完全熄灭,擦净残留面粉及艾灰,保留药粉于脐内,用敷料覆盖并胶布固定。24小时后去除,进行清洗。 (二)部分脐疗技术 1.脐部药物贴敷技术 (1)填脐法 将药物填于脐内。多用散剂或丸丹剂,用药部位一般局限于脐孔(神阙穴)内,以敷料覆盖并胶布固定。 (2)敷脐法 将鲜药(一般用植物药或虫类药)捣烂敷于脐部;或用干的药末用水(或用蜜、酒、唾液等)调和成膏状敷于脐部。用药部位可不局限于脐孔内,较填法范围大,以敷料覆盖并胶布固定。 2.脐部灸疗技术 (1)悬起灸 点燃艾条,在脐部上方悬灸,距离以脐部觉温热但又能耐受为度。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2)隔物灸 先在脐部或脐内放置药物,再放艾炷或艾条(一般多用艾炷)施灸,即艾炷与脐部皮肤之间有药物间隔。 二、常见疾病的脐疗法 1.痛经(原发性痛经) 本病是指经期、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腹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一种病症,亦称“经行腹痛”。临床上有虚实两大类,虚证多因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实证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等。依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西医痛经诊断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治疗,继发性痛经需对症治疗。本疗法适用气滞血瘀和寒阻胞宫型。 【治则】温经理气,活血化瘀。 【治法】隔药熏脐疗法。 【药物】吴茱萸、醋元胡、白芍各15g,乳香、没药各20g,五灵脂10g,冰片6g。 【操作】将上述药物粉碎备用,按隔药熏脐疗法操作步骤于月经前7天左右开始施用,隔3天一次,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施用。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二)小儿泄泻(小儿腹泻)

治疗痛经的常用药物

治疗痛经的方法 痛经指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本病的发生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久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此外,亦有因子宫发育不良或畸形,或子宫位置过度不正而发生痛经的。[方一] 山楂30克,向日葵籽15克,红糖30克。先将山楂、向日葵籽一齐放在锅内炒,以葵花籽炒香熟为度。再加水,熬成浓汁后,将红糖放入熬化即成。每次于经前1--2天,连服2--3剂,正痛时亦可服用。 本方适用于血瘀为主的痛经。 [方二] 荔枝核、香附、黄酒各30克。将荔枝核、香附研成细末,混合成装入瓷瓶密封保存,每个痛经发生之前一天开始服用,每次服6克,以黄酒适量调服,1日3次。 本方适用于以气滞为主的实证痛经。 [方三] 丹参、延胡索各30克,牛膝、红花、郁金各15克,白酒半公斤。将生丹参、延胡索、牛膝、红花、郁金倒人瓶中,用白酒浸泡加盖,密封半个月。每隔3天,用力摇动药酒瓶1次,每次约摇3分钟。行经前两天开始饮服,每日3次,每次1--2匙,至经血干净时停饮。连服4个经期为I疗程。 本方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 [方四] 阿胶、杜仲各15克,陈艾10克,净子鸡1只(约500克),生姜6克。将杜仲、陈艾与鸡入砂锅中同炖,将熟时加人生姜,炖20分钟,加盐调味每次用热汤烊化阿胶5克,日3次,饮汤食肉。 本方适用于寒混凝滞之痛经。 [方五] 桂枝5克,山楂肉15克,红糖30克。将前2味加水2碗,文火煎成1碗,加红糖再煎片刻,日2次,趁热饮。 本方适用于因寒而致痛经。 [方六] 荔枝核、香附各等分,黄酒适量。荔枝、香附共研末,每服6克,黄酒调服,日2次。 本方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方七] 鸡蛋2个,元胡20克,益母草50克。3物加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食蛋饮汤,于经前开始,日服1次,连服5—7天。 本方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方八] 鲜蔷薇根①克(干者30克),七叶莲9克,鸡蛋2只。将蔷薇根、七叶莲加清水3碗煎至1碗,去渣,再把鸡蛋两只煮熟去壳放人药液中同煮,加少量米酒服食。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服,每日1次,连服2--4天。 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之痛经。 [方九]

痛经

痛经是很多妇科疾病的表现之一,痛经有可能掩盖了正在发生的其他疾病。 一、一般处理 进行必要的卫生常识宣教,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解除精神负担。及时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发育不良、体质虚弱者应设法纠正。开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寒,注意经期卫生。 二、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为减少前列腺素的释放,可于经前3~5天口服消炎痛25mg,或乙酰水扬酸0.3g,或甲氯灭酸250mg,均每日2~4次,可能有显效。 三、针灸治疗 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足三里。先针主穴,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疼痛不止加配穴或灸气海、关元。 四、性激素治疗 1、抑制排卵 由于痛经主要发生在有排卵周期,可试服避孕药Ⅰ或Ⅱ号,以抑制排卵,用法同避孕方法,可能减轻症状。也可口服安宫黄体酮5~10mg/日、炔诺酮2.5~5mg或甲地孕酮4~8mg,每日一次,月经第5日开始服用,连服20~22天,共3个周期。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年较长者均可使用。 2、雌激素 常用于子宫发育欠佳者。每晚服用已烯雌酚1mg,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连服20天,重复三个周期。此法能抑制排卵,亦能促使子宫发育,但应随访。 3、孕激素 治疗膜性痛经。通过补充孕激素,使与雌激素重新恢复平衡,月经期子宫内膜得以按正常情况以碎片状剥脱,可减轻子宫因痉挛性收缩所造成的疼痛,自月经第二十一天起,肌注黄体酮20mg/日,共5次。 五、止痛解痉 下腹置热水袋,酌服索米痛、可待因或颠茄合剂,必要时注射阿托品0.5mg。最好不用或少用杜冷丁、吗啡等,以防成瘾。

六、对症治疗 宫颈口小或颈管狭窄病人,试月经前用宫颈扩张器,缓慢地按顺序扩至6~7号,使经血畅流,并能减低宫颈口周围交感神经纤维的感受能力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必要时可连续进行2~3周期;子宫后倾后屈者,可试胸膝卧位,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中药元胡止痛片吃过吗?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用月月舒 女性都是因为平常穿衣服不注意,穿了低腰或者是高腰的衣服,凉了肚子那一截,或者是受了风寒,所以平常一定要注意 痛经的原因及饮食调养 1.痛经的原因 月经期间发生剧烈的小肚子痛,月经过后自然消失的现象,叫做痛经。多数痛经出现在月经时,部分人发生在月经前几天。月经来潮后腹痛加重,月经后一切正常。腹痛的特点与月经的关系十分密切,不来月经就不发生腹痛。因此,与月经无关的腹痛,不是痛经。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从有月经开始就发生的腹痛,继发性痛经则是指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两种痛经的原因不同。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做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肚子痛。继发性痛经的原因,多数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近年来发现,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时,也能引起痛经。因此,需要通过检查,确定痛经发生的原因之后,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2.痛经的饮食调养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严重者腹痛剧烈,面色苍白,手足冰冷,甚至昏厥,称为“痛经”,亦称“行经腹痛”。痛经常持续数小时或l—2天,一般经血畅流后,腹痛缓解。本病以青年妇女较为常见,是妇女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亏虚所致。临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气血虚弱、湿热下注等症。饮食疗法能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痛经患者在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应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吃得过饱,尤其应避免进食生冷之食品,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宫、输卵管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月经已来潮,则更应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胡椒、烈性酒等。此期间病人可适当吃些有酸味的食品,如酸菜、食醋等,酸味食品有缓解疼痛作用。 此外,痛经者无论在经前或经后,都应保持大便通畅。尽可能多吃些蜂蜜、香蕉、芹菜、白薯等。因便秘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故亦称“经行腹痛”。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 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 1.1中医诊断标准 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为痛经。 1.1.1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舌质黯、苔白、脉弦。 1.1.2次症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1.2西医诊断标准 1.2.1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1)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 (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 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②香延止痛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延胡索、香附、肉桂、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生蒲黄、干姜、小茴香、陈皮、生甘草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经验方(上海市中医医院)加减。当归、川芎、牛膝、香附、延胡索、丹参、红花、白芍、五灵脂、蒲黄,乳香、没药、桃仁、乌药、苏木、金铃子等。 ③祛异汤(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柴胡、当归、赤芍、白芍、川芎、延胡索、香附、乳香、没药、丹参、生蒲黄、枳壳、川楝子、焦楂、橘核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 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绝大多数女孩的 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殖器官的畸形、肿瘤或炎性病变引起的。痛经一般出现在月经初潮后的2~3年,25岁以后便逐渐减少,结婚和生育 以后就很少再出现了。引起痛经的原因很多,一般都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如情 绪激动(生气)、抑郁、精神紧张等,有时过度疲劳、剧烈活动、淋雨、受凉、 大量服冷饮等也可以引起痛经。痛经固然在月经过后会自然消失,但若不采取积 极的预防措施坐等苦熬,将会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本文着重阐述了痛经的 证型及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和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容则痛”。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 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 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 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 隐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另外肠痈、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 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临床上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证型。 1.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 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 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 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 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 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 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3.气血虚弱 主证: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 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 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 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4.肝肾亏虚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 生活质量。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 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 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 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 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 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 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 厥等。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 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 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 “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在南宋陈自 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痛经 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 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 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

附桂八味汤的功能主治

附桂八味汤的功能主治 介绍 附桂八味汤是一种由中药合理搭配而成的药方,广泛被用于中医临床。它由多 种药材组成,配伍合理,功效独特。本文将介绍附桂八味汤的功能主治以及适用病症。 功能主治 附桂八味汤具有以下功能和主治: 1.暖宫调经:附桂八味汤可以温经活血,适用于经期不调、经量不正常、 经血凝滞等症状。 2.治疗不孕不育:附桂八味汤对于不孕不育有一定疗效,可以调节女性 的内分泌,改善卵巢功能,增加受孕几率。 3.缓解痛经:附桂八味汤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痛经引 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4.舒缓经前症状:附桂八味汤可以舒缓经前症状,减轻乳房胀痛、情绪 波动、头痛等症状的发生。 5.调理月经周期:附桂八味汤有助于调理月经周期,使月经周期更加规 律,减少月经不调的发生。 6.保护子宫:附桂八味汤具有一定的保护子宫作用,可以预防子宫脱垂、 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的发生。 7.提高免疫力:附桂八味汤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以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8.清热解毒:附桂八味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一些由于湿热 引起的疾病,如痤疮、湿疹等。 适用病症 附桂八味汤适用于以下病症: 1.经期不调:包括月经提前、延迟、经量过多或过少等症状。 2.痛经: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附桂八味汤适用于原发性 痛经。

3.经前症状:如乳房胀痛、情绪波动、头痛等。 4.不孕不育:由于卵巢功能异常、子宫内膜问题等引起的不孕不育。 5.子宫脱垂:子宫脱垂是子宫下垂或移位的一种情况,附桂八味汤可以 起到预防和保护子宫的作用。 6.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附桂 八味汤可以改善子宫内膜的状态,减少异位症的发生。 7.免疫力低下:附桂八味汤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适用于免疫力低下 导致的感染和疾病。 8.湿热病症:湿热病症包括痤疮、湿疹等,附桂八味汤具有清热解毒的 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效果。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附桂八味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 1.每次服用10克中药颗粒,每日两次。 2.口服时可用温水送服。 3.孕妇、产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4.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 5.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6.长期服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结论 附桂八味汤是一种有效的中药方剂,具有暖宫调经、治疗不孕不育、缓解痛经等作用。它适用于经期不调、痛经、经前症状、不孕不育等病症。使用时需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服用。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 (一)按揉穴位 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

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特别是原发性痛经。其特点是经期出现阵发性腹痛,常 伴有头痛、腰酸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西方医学通常采用止痛药 和口服避孕药等方法缓解症状,但药物治疗存在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则以调理内分泌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温通经络等为主要治疗手段,且临床疗效良好,对痛经的 治疗和调理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采用脐针配合混元灸的方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旨在探究该治疗方法 的临床效果,并为痛经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1、对象:选取90例确诊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范 围在18-40岁之间,病程在半年以上,痛经程度普遍介于中度至重度。 2、方法:采取脐针配合混元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每周1-2次,共治疗4周。脐针选择在月经后7日或5日开始施针,连续施针3日,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混元灸则在月经后第14日进行,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 3、观察指标:每次治疗前后记录病人的痛经程度和月经周期。 结果: 通过治疗后,90例病人的痛经程度均有所缓解,其中64例明显好转,18例有所改善,只有8例的痛经程度未有明显改善。在治疗前,病人月经周期波动较大,但治疗后月经周 期更加稳定,且经期长度明显缩短。在治疗后一年后的随访中,有86例病人痛经症状未再复发。 讨论: 脐针配合混元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痛经的中医方法,它通过调整病人的气血循环,改 善内分泌功能,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混元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它通过灸热使病人的经脉和穴位受到刺激,以达 到调理气血和经络的效果。在本研究中采用混元灸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驱寒止 痛的效果。 脐针则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采用在脐中施针的方式,以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在治疗痛经方面,脐针可以起到调整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缓解症状的作 用。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杨*,女,19岁,初诊日期,202*年12月6号。 主诉:经期小腹疼痛七年余。 病史:患者述七年前月经初潮后的第二个周期食冰棍冷饮出现小腹疼痛,曾在武警医院查妇科彩超未见异常,自此每逢经期小腹痛,虽经系统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述经期前两日疼痛难忍不能上课,经行量少,色暗有块,痛甚则面色苍白,唇无血色,汗出头晕,呕吐清水,吃饭亦吐,手足不温,热敷疼痛减轻。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舌苔白腻,脉沉紧。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证候诊断:阳虚寒凝证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针灸取穴:关元、百会、腰阳关、阳池、太溪、公孙、足三里、合谷、三阴交、 治疗过程:关元:呼吸补泻补法,进针1~2寸。百会:平刺0.5~0.8寸。腰阳关:直刺2~3寸。阳池:捻转补法直刺0.3~0.5寸。太溪呼吸迎随补泻之补法斜刺1寸。公孙:捻转补法直刺0.5~1.5寸。足三里:捻转补法直刺2寸。合谷:迎随捻转补泻之补法0.5~1寸。三阴交:非行经期迎随补泻之补法斜刺1~2寸。经期针用提插泻法,使针感下传至足。太冲:针向涌泉0.5~0.8寸,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日1次,14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一个周期后症状明显改善,两个周期疼

痛消失 按语:有关本病的论述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后代医家归纳的常见病因至今仍指导临床,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经水为气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则血沛,患者素禀阳虚,冲任虚寒,复因经常贪食生冷,血滞不行,留聚而痛。寒凝胞中,冲脉起于关元,公孙通冲脉,腰阳关为阳气通行之关,取之温养冲任,太溪阳池为肾与三焦经原穴,促三焦气化,百会足三里补虚扶正,正值经期补合谷泻三阴交以通经止痛,非行经期二穴均用补法可补气血调理肝脾肾。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痛经诊疗方案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痛经诊疗方案 一、概述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也称为:“经行腹痛”。本病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所谓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月经初潮就有痛经症状,并随月经周期发作,常见于未婚或未生育的青年妇女。继发性痛经,我属于后天性,开始无痛经现象,以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这种情况多见于已婚的中年妇女,在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等疾病时常可出现痛经。本协定方主要用于功能痛经。中医病名:痛经;西医病名:痛经。 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痉挛性疼痛常在阴道流血发生前数小时出现,在行经第一天疼痛达高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从 数小时至2-3天。疼痛程度也多变异,可表现为轻微痉挛性疼痛,严重时甚至患者不能耐受。疼痛一般位于下腹部,也可放射至背部及大腿上部。有的患者可同时出现头晕、低血压、面色苍白及出冷汗等。 妇科检查无特殊异常发现。 【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 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剧烈胀痛,经血紫暗夹血块,经血量少排出不畅,胸胁或乳房发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 2.寒凝胞中型: (1)阳虚内寒: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 (2)寒湿凝滞:症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苔白腻,脉沉紧。 3.湿热下注型: 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4.气血虚弱型: 症见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5、肝肾虚损型: 症见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或耳鸣,脉细弱,苔薄白或薄黄。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型 治疗: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药:自拟调经定痛汤:当归、川芎、赤芍、元胡、蒲黄、五灵脂、枳壳、乌药、必甲。 (2)寒凝胞中型 ①阳虚内寒

痛经的中医诊疗概述

痛经的中医诊疗概述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多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出现剧痛晕厥,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病因不同,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其发生与子宫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子宫异常收缩、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多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子宫肌瘤、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其中内异症是引起女性痛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约有70%~90% 的痛经女性可能患有内异症。 1 病因病机 关于痛经的病因病机,不同的医家有不同见解。对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贵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指出瘀血内阻而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诸病源候论》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较详细的归纳了痛经的常见病因,并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程度辨虚实。后世医家通过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并加以补充认为痛经的病机为“不通则通”和“不荣则痛”,病因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郁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实证可由气滞血

瘀、寒凝血瘀、湿热郁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证由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导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2 辨证分型 2.1 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以上症状多因肝失条达,冲任气血瘀滞,经血不利,或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治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2.2 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可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多因寒凝子宫、冲任,血行不畅,或因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所致。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2.3 湿热瘀阻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粘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湿热之邪盘踞子宫,气血失畅,湿热与血互结壅滞不通。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4 气血虚弱型经前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多因气血不足,冲任空虚所致。治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2.5 肾气亏损型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 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1.3何少山治疗痛经常从脾胃着手,注重阳明。何老根据阳明经与冲任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如感寒饮冷,脾胃受损,阳气不振,寒湿搏击冲任则病痛经。临证以淡吴萸、乌拉草、干姜、高良姜温中散寒,以振脾胃之阳; 面色萎黄加党参益气健脾,当归身、白芍和营,以充生化之源;呕吐泄泻佐以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并用理气之品,如乌药、制香附以解寒郁之滞,忌用苦寒、滋腻、酸浊之品,以免遏阻中阳,更伐阳明。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据有关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 诊断 如果仅有月经期腹部绞痛而没有其他症状,则不需要其他检查,根据经验可以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高危妇女,需要做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培养。如果盆腔检查不满意,则需要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来除外盆腔器质性病变。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两种痛经的原因不同。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从有月/经开始就发生的腹痛,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做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肚子痛。 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是指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继发性痛经的原因,多数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近年来发现,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时,也能引起痛经。 痛经的危害 1痛经是不/孕不/育的危险信号 现代医学临床验证,痛经与不/孕的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床观察,不/孕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伴有轻重程度不同的痛经。 2痛经是夫妻生活不和谐的早期预兆 权威医学专家多年临床经验证实:痛经是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早期预兆。因为,痛经是子/宫异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子宫异常还会使阴/道内表层细胞数和分泌液逐渐减少,引起阴/道萎/缩、干燥不适,进而影响到夫妻生活的不和谐、不悦感。据不完全统计,60%的痛经女性,婚后容易出现性/欲低下、性能力差、性/生/活后盆/腔酸胀感、子/宫炎等症状,这直接导致夫妻生活不和谐。 3痛经是胎儿的“温床”杀手之一 痛经,多是血瘀惹的祸,痛经容易导致子/宫问题。“子/宫”,顾名思义是孩子的第一宫殿!胎/盘附着在子/宫壁上,通过脐带和胎儿相连。子/宫出了问题,胎/盘还会好吗?胎儿还会好吗?专家证实:有5年痛经史以上的女性,其胎儿缺氧的比率是无痛经史女性胎儿的65倍。胎儿围产期〔指妊/娠28周至产后1周)死亡率是无痛经史女性胎儿的17倍!专家提醒:为了你未来宝宝的健康成长,准备做妈妈/的你一定要提前做好子/宫保养工作。确保你的宝宝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可爱的、会哭会笑的天使!在这里涵涵也呼吁广大女性朋友,要好好对待自己的痛经问题,这不单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还会影响到下一代,不可忽视。 4痛经是多种妇科疾病的发病诱因之一 据悉,1/3以上的乳/腺增生病由痛经引起,半数以上的子/宫炎症与痛经有关!临床观察证实,痛经是子/宫气滞血瘀和痰湿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如不予以及时治疗可诱发多种妇科疾病。 5痛经是女性衰老的隐形祸首 研究证明:痛经女性气血失调,体内自由基异常活跃,其衰老年龄比正常女性总体提前5年,这就会导致一序列面部问题,如面色灰暗、皮肤干燥,色斑、痤疮等,由此可见痛经是女性衰老的隐形祸首。

痛经教案模板(共7篇)

痛经教案模板(共7篇) 篇:痛经 滕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20XX度痛经(原发性痛经)诊疗方案实施的分析总结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它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经是由于前列腺素增高导致的子宫强烈痉挛,以及子宫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引起,活血化瘀中药多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或加快血流的作用,对于缓解疼痛具有重要意义。对活血化瘀药的遣用以活血兼止痛者尤佳,川芎、延胡索、红花、丹参的高使用率即是明证。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 一、疗效与特色分析 我院采用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42例,均经西医妇检或超声扫描排除器质性改变者,疗效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4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13~20岁26例,21~30岁10例,31~40岁6例;未婚37例,已婚5例。中小学生占20例。根据痛经证型按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全面分析辨证治疗。治疗后痊愈者20例(47.6%),好转19例(45.2%),无效者3例(7.1%),总有效率达92.9%。 分析: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