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优教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优教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优教教案

《古代埃及》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1:阅读教材,“两河”指的是哪两河?两河流域具体位置在哪?归纳梳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目标2:通过观看视频想象古巴比伦王国空中花园,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和强盛;

目标3:通过材料及阅读教材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制定者和地位;

目标4: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或电子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思考并解决教材P7页的问题思考:想想看,当今世界上普遍采用什么进位制?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两河”指的是哪两河?两河流域具体位置在哪?归纳梳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2.通过观看视频想象古巴比伦王国空中花园,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和强盛;

3.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

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

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

奴隶可以任意被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人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摘自汉谟拉比法典通过材料及阅读教材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制定者和地位;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当堂达标/提升训练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人类的起源优教教案

人类的起源优教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个问题:一、人类起源于古猿。二、古猿到人的演化。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节不少问题是悬而末决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人类起源于古猿比较感兴趣,但对判断依据却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知道人类起源于古猿,理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了解人类的起源于进化发展过程,认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理解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认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理解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认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北京周 口店龙骨山发现猿人头盖骨化石 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思 学生认真听北京猿人头盖 骨化石的影响带着疑问进 入课堂。

3. 人类的起源于进化发展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7-P68,播 放视频及课件,据图6-3-22人类 的起源于进化发展过程,回答下 列问题: 1.发现能人化石的地层中,同时 发现了简单的石器和使用过的兽 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从“露西”到北京猿人,脑容 量逐渐增加。这对人类的进化会 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3.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哪四个阶 段? 4.你知道中国发现的北京猿人和 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分别 属于人类进化的哪个阶段吗? 根据以上所学拓展延伸提出问 题: 1.人类的不同种族在体质特征上 的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人类的进化是否仍在继续?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学生回答 予以积极评价。 阅读课本,讨论上述回答 问题。 积极探讨,合作完成老师 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独到 见解。 4.小结及作业本节我们主要认识了人的起源和 发展;学会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 事物的异同点。如由古人类遗物 ——石器的形状,推断出古人类 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 能力。 1.人类进化历程:南方古猿 能人直立人智人 学生和老师一起复习,查 漏补缺。

古代两河流域的创世神话与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的创世神话与历史 国洪更 内容提要 古代两河流域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有主角各异的创世神话。苏美尔时 期,创世神话版本众多,主角各异,其原因在于各城邦分别为其保护神编造了不同的创世 神话。巴比伦人是苏美尔文化的继承者,早期的巴比伦创世神话是从苏美尔创世神话改 编而来。名副其实的巴比伦创世神话是随巴比伦的保护神马尔都克地位的提高而产生 的,而马尔都克地位的提高依赖于巴比伦政权的崛起。亚述创世神话是从巴比伦创世神 话改编而来,它的改编在于亚述的保护神阿淑尔地位的提高,而阿淑尔地位的提高依赖 于亚述帝国的异军突起。总之,古代两河流域创世神话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之 一,其发展演变与不同时期的保护神地位的提升有直接的关系,而后者的变化又与古代 两河流域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古代两河流域 创世神话 历史 创世神话一般指关于万物起源的神话,主要包括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文化发端以及宇宙万物的肇始等内容 。从公元前4000年代末、3000年代初苏美尔城邦出现,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占领两河流域,在2500年左右的时间里,古代两河流域出现了许多部创世神话。研究各个时期创世神话之间的关系,即创世神话的发展演变,对于认识创世神话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一些亚述学家曾经在这方面做过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卢肯贝尔和兰博特研究过巴比伦创世神话埃努玛-埃利什!的亚述版本?,兰博特还分析了巴比伦创世神话埃努玛-埃利什!中巴比伦神话安祖!的因素#,他还以苏美尔创世神话恩基与宁玛赫!与巴比伦洪水神话阿特拉哈西斯!中的创世神话片段为例,研究了巴比伦创世神话与苏美尔创世神话之间的关系?。尽管上述个案研究十分透彻,但总起 ? #?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D.D.卢肯贝尔:亚述版的七块泥板的创世神话!(D. D.Luckbill,&T he Ashu r Ver sion of the Seven Tablets of Crea tion?),美国塞姆语与文献杂志!(T he A mer ic an J ou rnal of S emitic L ang uag es and L iterature s)第38卷,1921年,第12-35页;W.G.兰博特:亚述修订的埃努玛-埃利什!(https://www.360docs.net/doc/be5158758.html,mb ert,&T he Assyrian Recension of En uma Eli ?),H.瓦厄邹尔特、H.豪普曼主编:时代变化中的亚述!(H.Waetzoldt and H.H au ptm an,eds.,A ssy rien I m Wand el d er Zeite n),海德堡1977年版,第77%79页。 W.G.兰博特:巴比伦创史诗中的尼努尔塔神话!(https://www.360docs.net/doc/be5158758.html,mb ert,&Ninu rta M ythology in th e Bab ylonian Epic of Crea tion?),柏林近东论丛!(Ber liner Beitr age z um Vod ere n Or ient)1986年第6辑,第55%60页。 W.G.兰博特:苏美尔与巴比伦创世神话的关系%%%以创世的叙述为例!(https://www.360docs.net/doc/be5158758.html,mb ert,&T he Relation ship of Su merian and Bab ylonian M yths as Seen in Accoun ts of Creation?),第37届国际亚述学大会论文集!(Rec ontre A ssy rioloqu ie Interna tionale XXXVII),巴黎1992年版,第129-135页。

古代两河流域

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 学生姓名授课日期 教师姓名授课时长0.5小时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上海高考与会考的要求均为A,识记程度,难度系 数1,常出现题型为选择题或地图填空题。 2.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在上海高考与会考的要求均为A,识记程度,难 度系数1,常出现题型为选择题。 3.《汉穆拉比法典》在上海高考与会考的要求均为A,识记程度,难度系数1, 常出现题型为选择题。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是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古巴比伦文明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泛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6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2.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拓展】:楔形文字是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

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3.《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它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部巨著。这部史诗讲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一生的传奇故事。 【拓展】公元前3500年左右,最早的城邦文明在两河流域下游苏美尔产生,代表城市为乌鲁克。吉尔伽美什就是乌鲁克之王。《吉尔伽美什史诗》最早来源于苏美时期的第三乌尔王朝(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2000年),以楔形文字写成,在后又流传发展至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2000年早期出现了最早的阿卡德版本。《吉尔伽美什》大体上是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从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看,显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初属于口头创作,后来经过诗人们的不断加工完善,最后定型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史诗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正在形成的阶级关系,对我们了解、认识古代巴比伦社会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这部史诗大体上概括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军事民主制的某些社会面貌。当时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正在萌芽,有些氏族部落的酋长已逐渐成为军事民主制的领袖,成为早期的国王。他们自恃勇武过人,在城邦内专横残暴,为所欲为。史诗中关于吉尔伽美什在乌卢克城的残酷统治以及

《回忆我的母亲》优教教案课时

《回忆我的母亲》优教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重点) 3.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其主要着作收入《朱德选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佃.农(diàn)祖籍.(jí)溺.死(nì) 私塾.(shú)衙.门(yá)劳碌.(lù) 妯.娌(zhóu)和睦.(mù)差役 ..(chāiyì) 横蛮 ..(hèngmán)不辍.劳作(chuò) 3.理解词义。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回忆录?回忆录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2)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9—13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两段也可归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2.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有反思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 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 …… 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 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 材料三: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 大型的灌溉工程的修建是否能够以一人或一家之力完成?这对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 提示:不能。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需对其中道理作以解释。) (二)文明成就——楔形文字 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为满足生活上的需要,如买卖的记载、政令的发布等,很早就创造出一种图画文字……图画文字后因适应书写工具及材料之特质,渐渐变成所谓楔形文字。笔画变成楔形或尖劈之形,图画的意味亦随着消失或不明显……便都不像原来所画之图了。 ——《世界通史》 材料二:两河流域地区不产纸草,所以苏美尔文字最初都刻在石头上,后来又用半湿黏土泥版作为书写材料,用尖头芦苇、木棒和骨棒等作为书写工具。两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这类泥版烘干后能够长期保存,后世称之为泥版文书。由于泥版质地松软,书写不便,人们便逐渐用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压出各种符号,因其落笔处较深较宽,提笔处较浅较尖,形似木楔,故得名楔形文字,其出现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 ——《世界通史》 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以上材料对楔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介绍,楔形文字笔画呈楔形,颇像钉头或箭头,所以叫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重要的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媒体播放视频——楔形文字)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表演: 《打架》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个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个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才艺丰富生活》优教教案

《才艺丰富生活》优教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白文学、艺术、体育、游戏等活动让我们的多方面得到发展; 2.了解才艺丰富生活的具体表现(重点) 【新课讲授】 一、导入 1.人物故事 2.各抒己见 你学习至于喜欢通过什么活动来放松呢?你有没有什么特长或者才艺? 二、讲授新课 刚才通过大家的回答,发现答案大致分为四类:文学、艺术、体育、游戏。1.文学:展示各种文学作品。 提问:你喜欢什么文学作品呢?为什么?它对你有什么作用? 点拨: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宝库。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通过一代代人的激情阅读传承下来,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爱读书,读好书,使人类的美德、智慧融入我们的心田,我们自己也会逐渐变得美好、强大、渊博。 2.艺术:展示各种艺术分类 提问:你有什么擅长的艺术?你觉得你所擅长的艺术给你带来了什么?

点拨:参加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表演等艺术活动,在少年时期为自己开启一扇艺术之门,使人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业余爱好领地。艺术活动能够增添生活乐趣,提高艺术修养,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激发创造性思维,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3.体育 提问:对你来说,体育运动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它? 点拨:体育锻炼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在青春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让我们强身健体,富有活力,还能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奋勇争先的精神,磨炼意志,锻造坚强品格。在学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体育活动也是调节学习压力、缓解焦虑情绪的良方。 4.游戏:下面的游戏你玩过吗?(展示各种游戏图片)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它对你有什么好处吗? 点拨: 游戏趣味横生,生活需要游戏。游戏不是无意义的玩玩闹闹,它调节我们的生活节奏,使身心愉悦,张弛有度,还能使我们收益良多。智力游戏能够激活大脑思维,让人学会多向思维,有助于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竞技游戏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培养竞争意识;电子游戏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快速反应的能力;团体游戏可以使我们在游戏过程中结交朋友,学会宽容、守规和合作。让我们在适度游戏中玩出快乐,玩出能力,玩出好品质! 【拓展】 梁启超曾告诫留学美国学习建筑的儿子梁思成:你该挤出一部分时间学些常识性的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稍稍多用点工夫就能有大的收获……书宜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对《汉漠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到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摸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

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这首歌以独特的想象把西亚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河流域,去了解那段历史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查学诊断。 1.概述。 (1)兴起: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并发明了楔形文字。 (2)融合: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外部入侵者乘势而入,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2.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3.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继位。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大国。 4.目的:为了强化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5.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6.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三、导学施教。 1.目标导学一:“河间之地”。 两河流域炎热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河流两岸水力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苏美尔人很早就在河流沿岸定居。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生地之一,苏美尔人在那里种植大麦、小麦和椰枣等农作物,他们掌握了青铜工具,青铜工具日趋普遍。他们还发明了轮子,制造出车辆,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他们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补足。他们创造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一批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它们管辖区域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各国为了争夺人口、土地和水源,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 2.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知识点总结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点总结 【强基固本赢在中考】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我们听说过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下面学习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当今国际问题的热点,《汉谟拉比法典》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阅读课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完成下面的空格,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 1.“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还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计数法中的60进位制也是两河流域人发明的。 ●问题: (1)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指什么? 古巴比伦王国 (2)说出两河流域出现国家的时间,这些国家有何特点?约公元前3500年,以城市为中心。 (3)说出两河流域初步统一的时间。大约在什么时期,谁在该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大约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4)(阅读课本第7页的相关史事,思考回答):两河流域的居民是什么人?他们发明的文字被称为什么文字?为什么? 苏美尔人;“楔形文字” 因为这些文字是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5)除去“楔形文字”外,苏美尔人还有哪些重要发明?阴历和60进位制。(当今世界普遍采用十进位制)(6)苏美尔人的阴历是根据什么制定的?他们怎样调整阴历(一年354天)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的? 月亮的盈亏;设置闰月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再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情况。 二.古巴比伦王国(阅读课本古巴比伦王国,完成下面的空格,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 1.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 2.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问题: (1)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是谁、采取什么策略完成的? 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类似于秦朝) (2)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时期的国王是谁?他自称什么来神化自己?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众神之王” (3)例举国王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结合课本上的人物扫描部分) 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②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③大兴水利,开凿河渠 在国王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中,法典是主要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再了解一下法典的情况。 三.《汉谟拉比法典》(阅读课本《汉谟拉比法典》,完成下面的空格,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 1.《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2.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法典

电压优教教案课程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的概念,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能说出电压的单位和一些基本的电压值,并会进行单位换算。 3.能说出电压表的用途及规范使用电压表的方法。 4.相信自己能设计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的简单电路图,初步学会使用电压表。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电压的单位;2.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难点:1.电流的成因;2.电压表的规范使用。 【教具】 多媒体,示教板一块,干电池两节,灯泡一只,开关一个,电压表一个,导线若干。【教学过程】 一、实验,提问,引入新课 实验:(学生演示)利用干电池、一只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简单电路,使灯泡发光,并画出电路图。 问题:小灯泡为什么能发光?(电流)没有了电源电路中还有电流吗? 引入新课:为什么电路里必须有电源才会有电流?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电压 1.水流的形成: (出示课件)思考:(1)水轮机在什么条件下会转动?在什么条件下又停止了转动?学生回答后师生小结: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水压消失水流停止,水轮机停止转动。(2)怎么样才能得到持续的水流?用抽水机提供水压,就能得到持续的水流。 板书:抽水机→水压→水流。 2.电流的形成: (出示课件)类比水流的形成,得到电流的形成原因──电压。 板书:电源→电压→电流。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

(1)实验探究:怎样才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即改变电池两端的电压)电压是有大小的。 (2)单位:(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V=1000V 1v=1000mV 1mV=1000μV。 (3)电源之父:伏特(录音播出) 伏特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善于思考、喜欢探求、勇于实践的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电学实验,他读了很多电学的书,他的实验超出了当时已知的一切电学知识。1800年3月20日他宣布发明了伏打电堆,这一神奇发明,对电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伏特被称为“电源之父”。后人为纪念这位着名的物理学家,把电压的单位规定为伏特。(4)常见的电压值:(打出幻灯片) 一节干电池:1.5V。 一个蓄电池:2V。 家庭电路:220V。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一般不高于36V。 老师特别提示:(学生齐读) 国庆佳节到,安全最重要;科学用好电,生命美无限。 (二)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观察电压表,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学生思考后回答)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点一村落的产生 1.产生 (1)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2)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2.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3.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概念阐释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在古代,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问题思考材料1950年发现的耶莫遗址(公元前7000-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子,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和塑像。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 问题从耶莫遗址中你能得出古代村落的哪些信息? 答案(1)从遗址中的房子、房间、炉灶、地窖等可知古代村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为定居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2)遗址中大量石制、骨制工具的发现说明村落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3)21座房子、500人左右的人口说明古代村落具有一定规模。 知识点二集镇的出现 1.集镇的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1)原因: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概况 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知识拓展集镇与集市 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奴隶社会。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次建立经常性商业服务设施,逐渐成长为集镇。 问题思考材料朱仙镇是中国古代名镇,位于河南开封西南。南宋时,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镇由此名声大噪。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商业十分繁盛,后来由于河道淤积、水运断绝,渐趋衰落。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朱仙镇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名镇? 答案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知识点三城市的产生 1.早期城市的产生 (1)时间: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2)地点: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思维点拨古代城市形成的四要素 古代的城市形式,必须基本满足下列四个基本要素,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有环绕居民区能够起防御作用的墙垣设施;有相对集中的非农业人口;有进行经常性的商品交

能源优教教案

能源教案 【教学目标】 记住什么是能源以及能源的种类. 常识性了解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源以及能源的种类. 难点:能源以及能源的种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各种形式的能,金属的冶炼、机器的运转、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都需要能量,日常生活中烧饭、取暖、照明等,也需要能量.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能量. 新课教学 1.能源 凡是有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叫做资源.能源的广泛使用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进步,我们生活中利用的这些能量,它们的来源在哪里?或者说,我们利用了哪些各类的能源呢? 2.能源的种类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由古代的动植物在长期地质变迁中形成的,所以称为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是当今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我国目前利用的能源中90%以上是煤和石油.煤和石油的开采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化石能源的含量尽管丰富,但终究有限,而且开发利用后不能再生,长期大规模开采,终有开采完毕之日.水能是可以再生的,但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有限,全世界每年可以开发的水能只占现在能源总需求量的百分之十几.一旦化石能源用完,只靠水能显然不能满足需要.同学们可能说我们可以用电能.要知道电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转化而来的,像化石能源一样,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核能,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这些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统称为一次能源.我们使用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叫二次能源.包括电力、煤气、汽油、煤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等.

人类生活中,还广泛利用食物等生命物质中存储的化学能.这类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消费的能量,占太阳照射到地球总辐射量的%. 世纪的能源趋势 师: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同学们看图,了解一下两个多世纪来,人类能源消耗的情况.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展示能源消耗图片(如图),组织学生讨论交流:21世纪的能源趋势是怎样的? 人类对能源的消耗 教师最后总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 1.能源的基本概念. 2.能源的分类. 【板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高一上古代两河流域word教案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古代莲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2、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以及用楔形文字保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 什》。 3、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4、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点:古代联合流域国家产生、发展及运用法典履行国家职能的情况。 三、课前准备 (一)布置预习 (二)其他 四、时间:一个半课时 五、课程经历 (一)王国的更替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1、《吉尔伽美什》 (1)阅读与欣赏/PPI/《吉尔伽美什》选节。(2)朗读/P4/2。 2、楔形文字

(1)与甲骨文作比较 (2)朗读/P3/倒1。 (二)王国的更替 1、读图;师生互动:(1)是什么原因使“沃地”呈“新月”形状?(2)“新月沃地”能不能“与世隔绝”?为什么? 2、朗读/P2/1。 3、地图综合研究;师生互动:PPT/伊拉克地图、小亚细亚地图。 4、“布点”;自学;师生互动:P2/3。(教学目的:使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凸现出来。) 5、朗读:P2/4。 6、“布点”;自学;师生互动:P3/1。(教学目的:使“王国更替”的概况清晰地凸现出来。/建议借助板书。) (三)《汉穆拉比法典》 1、“布点”、自学、师生互动:“文献选读”。(教学目的:是学生对“探索与争鸣”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解。) 2、“布点”、自学、师生互动:P5/2。(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文献选读”;初步了解各要素的含义以及关系。) 3、朗读;师生互动:P4/ 4、6。(教学目的:将本部份内的各要素同“王国更替”中的各王国结合成同一个知识体系;并将本部份内的各要素在其中的地位清晰地凸现出来。) 4、读图;解析:P4。P5/第三行、第四行。 (四)小结。 (五)布置并初步解释作业:“练习与测评”。 (六)课后反思。 考点:(1)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2)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A (3)《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B

人类的起源优教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个问题:一、人类起源于古猿。二、古猿到人的演化。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节不少问题是悬而末决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人类起源于古猿比较感兴趣,但对判断依据却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知道人类起源于古猿,理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了解人类的起源于进化发展过程,认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理解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认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理解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认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 一、人类的起源 现代类人猿 1.能用火 2.大脑发达 森林古猿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古人类 3.产生了语言 4.能使用并制造复杂工具 二、人类进化的历程: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教学难度不大,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等学科,有些类似综合课的类型。如果课程教学设计不恰当,有可能上成一节历史课和地理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体现生命科学的特点,紧紧围绕人类起源这一条主线来设计有关教学活动。例如,导入新课时利用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很近、可能有共同祖先这一点,引出人类起源的课题,进而利用直观想象的图片来感动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一册)

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基础练习 1.B 2.A 3.C 4. C 二、拓展练习 5 . ( 1 ) C ( 2 )今天我们计算角度和时间,用的就是他们发明的六十进位计数法。 6 . ( l ) A ( 2 )因为战争导致国破人亡的悲痛感情。(3 )劳动力、水源、土地、水利设施。 7 . ( 1 )汉穆拉比;从太阳神手中接受权标。(2 )君权神授。(3 )不完全一致。比如一自由民毁坏别人的眼睛,受害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惩罚也明显不同等。(4 )法律制度情况,社会等级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 8 . ( l )从西北到东南;波斯湾。(2 )河水泛滥。(3 )两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但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定期泛滥却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第 2 课古代埃及 一、基础练习 1 . B 2 . D 3 . B 4 . D 二、拓展练习 5 . D 6 . ( l )楔形文字甲骨文(2 )碑文是同时用多种文字写成的,可以借助古希腊文来释读。(3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释读的关键,欧洲航天局希望这个仪器也能在太空探测中起到关键性突破的作用。 7 . ( l )南高北低。(2 )古代埃及周围有天然的安全屏障。尼罗河河谷东西两侧是耸立的峡壁,峡壁之外是荒芜人烟的大沙漠。河谷南面是大瀑布,河谷北面是泥泞的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 第 3 课古代印度 一、基础练习 1 . D 2 . B 3 . A 4 . C 二、拓展练习 5 . B 6 . C 7 . ( 1 )印度洋喜马拉雅山印度河恒河(2 )西南 8 . ( 1 )种姓制度。(2 )婆罗门和刹帝利。(3 )众生平等。(4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造成了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刹帝利、吠舍在内的许多阶层的人都对婆罗门的特权日益不满。而早期佛教大力宣扬“众生平等”的观念,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再加上后来一些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所以迅速传播开来。 '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一、大河:四大文明古国的摇篮 1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 2 .农业普遍比较发达,多为中央集权国家,宗教信仰明显,文字、文学、数学、天文历法等成就突出。 二、文字: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青春萌动》优教教案1教学内容

《青春萌动》优教教 案1

《青春萌动》优教教案1 【核心素养】理性精神 【教材分析】 异性交往是青春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教材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启本框的学习,问题设计比较简单:“写出你心目中理想异性的特点,看看这些特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主要针对学生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本活动旨在引发学生对异性朋友和异性情感的初步思考。让学生知道在与异性交往中,对异性的欣赏、向往表达这彼此对美好的追求,但这并不是爱情,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学情分析】 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春期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学识的增长,还包括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品质的提升和法治素养的养成等方面。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异性交往,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具有激励作用,有利于学习进步,增强进取意识,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愉悦情绪,激励并强化良好行为,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当然,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妨碍身心健康成长。如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对异性同学产生兴趣,开始关注异性,希望与异性交往,却往往表现出对异性的故意疏远或排斥;又如一些学生中存在的“纸条恋爱”和朦胧状态下的“狂热初恋”,实际上是带有很大好奇和模仿成分的一种性心理幼稚的表现。对于身处青春期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在

此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友谊,对促进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 课程依据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描绘心目中的理想型与青春期的心里萌动,初步感知异性朋友与异性情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体会青春期的美好。 2、通过校规以及对朦胧情感的思考,能够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尺度,建立与异性交往的友谊,学会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朦胧情感。 3、通过于都一个男孩的来信,知道对异性的欣赏和向往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情感。 难点: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情感。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通过想一想导入: 青春是什么?我们很难用几句话作概括,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多。青春是一个萌动季节,青春的萌动美妙而不可抑制,进入青春期的同学们的情感会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