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发展史

中国针灸发展史
中国针灸发展史

中国针灸发展史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炙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为人类的健康起了重大的作用。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以而创用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革,椐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素问·异法方宣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当是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久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的艾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蜜切的联系。

此外,拔罐法亦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时是利用兽角做成的饮具,借燃火的热力,排除其中空气,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来治病,故古代称之为“角法”。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地和,近年来在甘肃,宁夏,河南马迹山、淮阳、禹县,江苏镇江市等地,均发现了夏商时其骨制铜制的医疗针具,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面貌的一个侧面。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九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升华。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先秦名医扁鹊(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

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假表现和灸法治疗。根据其足臂阴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面貌。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特别是《灵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三国时代,经济、文化、卫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更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针灸,如我国病历记载的创始者淳于意经甾川王治“厥上为重,头痛身热”时,“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史记》)。发明六经辨证的张促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不仅在方药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的风解和贡献。仅《伤寒论·太阳篇》涉及针灸内容的就有20多条,主张针药结合,辨证庄稼汉。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平脊穴”。三国时期的曹翕擅长灸法,著《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人图》,可惜失传。

两晋时期,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深入钻研《灵枢》、《素问》、《明堂服穴针灸治要》,并将这三部菱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多才多艺变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书于公元6世纪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为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率先作用。晋代以炼丹闻名的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从而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妻鲍姑,亦擅长用灸,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女灸疗家。此外,尚有名医秦承祖、陶弘晾等,都对针法、灸法有所研究。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针灸医学也有很大的发展,至唐代针灸已成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唐代对针灸医学的重视和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促进了针灸学全面发展和进步。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这一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尤以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最享盛名。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继唐以后,建立了更为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设针科、灸科,《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为学员所必修。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重新考订明堂经穴,于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印,他还设计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试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于公元1220年撰成《针灸资生经》,他十分重视实践搜集了许多民间散在的临床经验,并重视灸术和压痛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的历史起源和沿革发展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

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等。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三、中国饮食文化 《中华膳海》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饮食文化概论》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四、药膳 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方法 饮食文化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结构研究法和文化人类学理论法。 六、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 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二)、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 三)、肴馔(yáo zhuàn)制作的灵活性——精湛的制作工艺四)多彩的饮食习俗 五)区域文化的通融性 第二章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分16针灸大科学研究学术高峰论坛

分16 针灸大科学研究学术高峰论坛 承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联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省针灸学会、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 分会场主席: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席: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学术委员会成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文碧玲朱兵刘智斌苏同生杨金生荣培晶景向红喻晓春 活动安排 9 月24 日上午地点:陕西宾馆 科协年会全体大会 9 月25 日上午 08 : 00-08 : 10 大会合影(18 号楼门口) 地点:陕西宾馆(会议室:18 号楼2-15) 08 : 10-09 : 00 主持:喻晓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欢迎致辞:刘力(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开幕致辞: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马光辉(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诚杰(国医大师,教授) 09 : 00-11 : 40 主持:刘智斌(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 景向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专题报告(25 分钟/ 人,提问10 分钟) 1. 针灸大科学发展的思考 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2. 新科技革命与医疗领域创新服务 刘燕华(科技部原副部长) 3. 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结合,推动针灸研究创新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4. 微小植入诊治系统

刘大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专用处理器研究所所长,教授) 5. 针灸与机体稳态系统 朱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6. 多源图像协同处理与应用 张艳宁(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 7. 针灸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挑战 劳力行(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教授) 9 月25 日下午地点:陕西宾馆(会议室:18 号楼2-15) 14 : 00-17 : 00 主持:朱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许建秦(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专题报告(25 分钟/ 人,提问10 分钟) 1. 感染免疫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严大鹏(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2. 神经刺激与神经成像 李小俚(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3. 基于细胞微环境活体成像的穴位可视化研究方案 韩鸿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4. Limb-angle-dependent frequency spectrum of electrical conductance for 12 Yuan acupuncture points 许胜勇(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5. The Mechanism of Pain and Itching Formation, Chinese Medicine Analgesia and Relieve Itching 唐宗湘(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教授) 6. 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免疫接种的基础 刘杰(华西医院感染与疫苗研究室主任,教授)早餐9 月24-25 日07:30-08:3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午餐9 月24-25 日12:00-13:0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晚餐9 月24-25 日18:00-19:0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中医药膳学

上篇总论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第二章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第四章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第一节药膳的概念及内容一药膳的概念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制成的食品进而言之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它是既有食品作用又具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比普通食品更有营养保健和治疗作用它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食品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营养保健及治疗食品二药膳的意义和作用药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药膳的作用一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二是治疗疾病康复保健三是延年益寿美容抗衰第二节中国药膳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药膳发展情况在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药膳之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周礼·天官》记载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专司饮食营养卫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等6个药膳方《黄帝内经》特别强调了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益精气《神农本草经》中收载药物365 种其中药用食物就达50种左右包括有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金匮要略》有禽兽虫鱼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专门论述了食禁内容并有当归生姜羊肉汤的药膳记载二魏晋隋唐时期药膳发展情况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羊肝治雀夜盲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等孟诜《食疗本草》中共收载食物药261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孙思邈《千金方》夫为医者当须先洞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痊然后命药并设食治专篇王焘《外台秘要》在膳食食疗保健方面有十分宝贵的记述除在食物禁忌方面外还有药膳食疗保健方如气嗽用杏仁煎下痢用生姜汁加白蜜方干姜加杂面为烧饼熟食方等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太平圣惠方》总结了药膳的作用并列举了多种食疗药膳保健食品如软食之粥羹硬食之索饼饮料之酒浆茶乳等《圣济总录》包含有食治方285个食膳类型又增加了散饮汁煎饼面等三宋金元时期药膳发展情况宋金著名医家李杲《脾胃论》十分强调营养饮食药膳保健的重要张子和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补者以谷肉菜养品体者也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收载常用食物203种并逐一介绍食物的性味有毒无毒及效用至为实用在膳食方面很讲究配膳详尽记载了各种烧饼馒头包子及其他食物的制作方法四明清时期药膳发展情况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了大量食物包括乳腐酥鱼鲊等并

现代中国针灸学的三大突破性进展

现代中国针灸学的三大突破性进展 [摘要]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是3个自成体系的新学派,它们都是近年来在针灸学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在理论上都保持鲜明的自我特征,又主动融入大量现代科学的成分和方法,理论上越来越清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实践的精准性也有所提高,各自都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笔者认为这3个学派及其衍化的子系统将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针灸学的主要框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对整个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有示范推动作用。 [主题词]针灸学/发展趋势;实验针灸学;小刀针;全息针灸学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针灸界正悄悄兴起一场现代化的革命,业内外人士运用现代医学及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针灸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期望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全面的将传统针灸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并揭开其实质,今天看来也许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这种努力不仅提高了针灸在世界的知名度,大量的研究也使得针灸学的理论越来越清晰,实践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在诸多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在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这3个方面,已经初步总结形成了新的学科理论及相应的实践,与中国针灸学传统的理论实践相比已经有实质性的突破。 1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及语言全面研究阐释针灸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的新学科。20世纪50年代中外学者开始进行穴位结构功能与经络实质的研究,从此拉开现代针灸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针刺麻醉的开展,把针灸作用的现代机理研究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针刺镇痛是针刺激发穴位深部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Ⅱ类、Ⅲ类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一方面可在脊髓水平抑制痛信号的传递,另一方面上传至脑,通过相应核团群——内源性镇痛系统,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感觉起调制作用。针灸的免疫防卫作用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一环路的调节和控制而得以实现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调节机体内各种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而免疫系统功能除受本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外,也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换而言之,针灸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功能及效应是以神经内分泌为基础的。针灸对各系统的调节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内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有显著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这是针灸治疗机体各种疾病的作用基础,研究这些调节作用的基本特点、发生条件、

全国学会一览表(国家级)

全国学会一览表 二、工科 B-0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B-0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B-03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B-0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B-05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B-06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B-07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B-08 中国水利学会 B-09 中国内燃机学会B-10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B-11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B-12 中国制冷学会 B-13 中国真空学会B-14 中国自动化学会 B-15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B-16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B-17 中国标准化协会B-18 中国图学学会 B-19 中国电子学会B-20 中国计算机学会 B-21 中国通信学会B-22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B-23 中国测绘学会B-24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B-25 中国航海学会B-26 中国铁道学会 B-27 中国公路学会B-28 中国航空学会 B-29 中国宇航学会B-30 中国兵工学会 B-31 中国金属学会B-32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B-33 中国稀土学会B-3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B-35 中国化工学会B-36 中国核学会 B-37 中国石油学会B-38 中国煤炭学会 B-39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B-40 中国能源研究会 B-41 中国硅酸盐学会B-42 中国建筑学会 B-4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B-44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B-45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B-46 中国造纸学会 B-47 中国文物保护学会B-48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B-49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B-50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B-51 中国粮油学会B-52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B-53 中国烟草学会B-54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B-55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B-56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B-57 中国颗粒学会B-58 中国照明学会 B-59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B-60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B-6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B-62 中国电源学会 B-63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B-64 中国消防协会 B-6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B-66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B-67 中国体视学学会B-68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中医药膳全说 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一、中医药膳的特点 二、中医药膳的作用 三、药膳的分类 四、药膳的应用原则 五、中医药膳发展简史 药膳是从食疗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食疗食品,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一、中医药膳的特点 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3、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

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

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

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

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

针灸名家

针灸名家 名家:李学武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 局会诊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临床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 师李学武,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 近40年,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学生遍布世界多个国家,现 仍有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包括韩、日、德、美、英等国家的学 生)。李学武曾应邀到欧洲、美国、韩国、日本、巴西等地讲学,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针灸专家。 李学武教授具有近40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针药结合治疗

脑血管病、胃肠病,以针灸为主治疗头痛、失眠、耳鸣、面瘫、腰腿 痛、肩周炎、颈椎病、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均有独到之处。 名家:黄龙祥 黄龙祥,1959年5月12日生,安徽桐城人。1983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获中医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中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职务:针灸文献研究室主任,兼任科研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社会兼职: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针灸文献分会第一副主委、中国针灸学会中医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医药研究会常务理事。1997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学术史、中医经典及中医文献及方法学研究。

代表著作:《黄帝明堂经辑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7年)、《针灸甲乙经校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青岛出版社,1994年)、《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青岛出版社,1996年)、《针灸名著集成》(华夏出版社,1997年)等。 现主持的课题:心包经、心经与心相关研究(九五攀登项目“经络的研究”第二专题组长)、经络问题的史学研究及经穴主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分课题组长)、十二经穴主治形成、演变及规律性研究(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课题组长) 【专题论文】 1.“经络学说”究竟说什么 2.经络学说演变 3.经脉病候考源 4.十二“经脉穴”源流考 5.腧穴归经源流初探 6.中医古籍版本鉴定常见问题例说 7.建国以来古医籍整理若干问题的初步考察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中国针灸学会章程》、民政部颁布的《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和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结合中国针灸学会(以下简称本会)专业委员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本会开展活动的需要,按照学科和专业范围,本会需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负责开展本专业领域内的各项活动。 第二条专业委员会是本会理事会领导下的学术分支机构,是本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本会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本会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具有法人资格。 第三条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开展本专业或某特定领域内的各项活动,执行理事会交付的任务; 2.根据本会的学术活动方针和总体计划,制定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3.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国内外动态,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4.发现和推荐优秀科技人才,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第二章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调整和注销

第四条专业委员会是根据学术活动的需要,按照学科和专业划 分的。 第五条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调整和注销,由本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报中国科协审查批准,并在民政部登记或注销。 第六条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本学科范围内已形成某一独特的专业领域,并且该专业领域及工作任务与其他已有的专业委员会不重复; 2.已形成在全国有较大覆盖面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科学技术工作者队伍,并有学术方面造诣较深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一批热心学会工作、有一定学术威望的科技骨干力量; 3.能独立开展学术活动; 4.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之前,已经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学术活动,如组织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进行科学研究、开展业务培训等等,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条件基本成熟; 5.有规范的名称; 6.有固定的住所。 第七条组建专业委员会的程序 1.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应由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人提议,至少5位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本会正式会员附议,并作为发起人,共同提出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报告,说明该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现有专业队伍的情况,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目的、任务和必要性,活动范围和内容,

“2018”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 - 中国针灸学会

附件1 2018′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竞赛规程

学生组、境外学生组半决赛竞赛规程第一部分刺法(总分40分) 一、消毒、进针(限时3分钟,20分)

二、行针、补泻、出针(限时3分钟,20分) 注:1. * 补泻手法中如该项有误,则该手法操作得分为0。例如提插补法中如果操作者无重插轻提操作,则提插补法操作总分计0分。 2. 以上每项手法操作需持续15秒以上。

第二部分温针灸(限时2分钟,20分) 针身留15mm。 2. 如艾团有裂痕、针尾露出或未完成,计0分。 3. 若时间充裕,选手可对艾团进行加工或重做,亦可清洁操作区。 第三部分推拿手法(限时3分钟,总分20分)法 注:1.两个手法任选一手在米袋上操作。 2.每个手法操作时间为1.5分钟。 3.比赛用米袋规格(cm):25×16,内装约1.75kg大米。

第四部分腧穴定位(限时3分钟,总分20分) 注:5个穴位中4个常用穴,1个非常用穴,选手随机抽取竞赛题。 操作时简要口述定位和归经。

学生组、境外学生组决赛竞赛规程 第一部分 腧穴定位及刺法(限时3分钟,总分30分) 比赛形式:抽签分别作答 比赛时间:3分钟 比赛方式:现场操作 9名选手抽签决定出场次序,按次序逐一上场,电脑随机抽题,每题共3个穴位,其中1个为常用穴,2个为非常用穴。 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电脑开始倒计时,时间到终止所有操作。 比赛内容:1. 腧穴定位,包括正确完整地说出穴位归经;正确描述穴位位置; 在人体上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 2. 常规消毒,在足三里穴指切进针。 3. 选手自行报告开始手法操作,其中均匀捻转15秒以上;提插 补法15秒以上。 4. 出针。 评分标准:5位裁判按百分制打分,满分100分,裁判在选手操作结束后当场给出分数,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另3位裁判的平均分,乘0.3系数即为该名选手的最终得分。 每位选手配备一个模特。 选手比赛时,5位裁判站在选手身旁打分,现场观众则通过大屏幕观看选手操作。每位选手的成绩将在下一位选手比赛结束后公布,并在现场实时排出名次。

药膳养生

药膳养生 一、什么是药膳,药膳的发展历史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结合,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蒙昧时期 1.《孟子》上说:“食、色,性也”,是说人类的本能。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话,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的重要性,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五蠹》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3.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淮南子·修务训》说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疗疾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质言之,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燧人钻木取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使食品更符合卫生要求,提高了人体素质和增强了抗病能力,对于人类保健具有积极的保健意义,根本没有食疗药膳的概念,所以称为蒙昧时期。尽管处于蒙昧状态,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萌芽时期

计生委副主任2015年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讲话稿

计生委副主任2015年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讲话稿 计生委副主任2015年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非常高兴受邀参加2015年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五届中国针灸 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首先,我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获得第五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同仁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针灸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当前,随着“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激发了新活力、呈现了新气象,中医药也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今年四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两个规划分别是我国第一 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发展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也是近年来中医药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这两个规划的发布实施,必将对促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激发和释放中医药作为“五种资源”的重要作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重大意义。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显著的疗效,特别是作为一种非药物的医疗保健技术,其安全有效、绿色环保,不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信任,也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多年来,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医针灸在临床、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医疗保健方面,我们积极用中国特色的方法推动和深化医改,针灸安全有效绿色环保的特点,在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90%以上的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置了针灸科,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综合性医院绝大部分有针灸诊室。据有关资料显示,针灸治疗已覆盖16个临床学科的532个病症,单用针灸就可取得较 好效果的病症达68种,针灸的治疗病种和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医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历史

中医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历史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食物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人类为了生活与健康,必须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认识食物、探索食物以维护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的效用。从这一点来说,自从有了人类,“食疗”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之中了,史前时期,“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便是最好的例子。 夏朝 〔公元前21 世纪一公元前16 世纪)发明了发酵酿酒后。 殷商时代 酒的酿造与应用已较普遍。酒除供饮用外,还广泛用于医药。医用汤液在当时就是从烹调中生产出来的。可见,当时中医食疗已经萌芽。 西周时 (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1 年)宫廷里就有了“食医”的官职人员,专做帝王的饮食保健工作,膳食的制作已多样化。随着食疗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食疗理论也产生了。 战国时期 (公元前2 世纪)我国第一部医理论著《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中,对此就有不少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些既说明了用药的同时辅助食疗的重要胜,又说明了各种食物都需要摄取,和现代平衡膳食性、味的选择与配合相合,为食疗确定了基本原则。 东汉时期 (25 一220)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十分注意收载能补益强身、防老抗衰的食物,如慧芭仁、枸祀、大枣、获荃、鸡、雁肪、蜜、藕、莲子、胡麻、葡萄等。由于许多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某种功效(称为可食性药物),所以此后仍有把食物载于普通本草书中的。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更把食物用于医方,他创造的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都可以说是很好的食疗性方剂。其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服桂枝汤后吸热稀粥助药力的方法,则是很好的饮食护理。此外,他还明确地提出了饮食卫生的观点。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 (265 一589 )有关饮食防治疾病的知识有明显的增长。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许多简便验方中,属于食疗性质的有不少,对饮食卫生与禁忌的记载也比较详细。 南朝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充分注意了食物的特殊性在分类上,他把果、菜、米等食物与草、木等并列。在该书“诸病通用药”中列有食物的也不少见,如在“大腹水肿”项下列举了海藻、昆布、小豆、大豆、苦瓜、鲤鱼、鳗鱼等;在“消渴”项下列举了白茅根、冬瓜、牛乳、马乳、小麦等。这些书籍对中医食疗学都有重大的贡献。

中国针灸学会标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总则

中国针灸学会标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国质检标联〔2017〕536号)等法律法规与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政策,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与《中国针灸学会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中国针灸学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和监督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中国针灸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标准是指学会在自己业务范围内,为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在没有针灸国家标准和针灸行业标准而又需要获得统一技术要求的情况下,由在中国注册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验认证机构等单位自主提出和广泛参与,自己归口管理供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属针灸团体标准。 本实施细则所言的针灸团体标准皆指中国针灸学会标准。 第四条针灸团体标准应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技术、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生态效益,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禁止利用针灸团体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第五条制修订针灸团体标准应严格遵循两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两审(审查、审批)制度。 第六条对等同、修改采用国际标准、修订现行针灸团体标准及对现有针灸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转化为针灸团体标准的项目,可采用快速程序。 快速程序(代号:FTP)是在正常标准制定程序(代号:A)的基础上省略起草阶段(代号:B)或省略起草阶段和征求意见阶段(代号:C)的简化程序。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七条学会大会及其理事会负责针灸团体标准的制定、组织实施的审批工作以及对针灸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进行监督。在学会大会及其理事会闭会期间,由学会常务理事会代行学会大会及其理事会的职责。 第八条在学会常务理事会下设立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标工委)与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标技委),学会标工委和学会标技委合设秘书处。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的起源——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以而创用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革,椐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素问·异法方宣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的发明,当是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久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的艾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蜜切的联系。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地和,近年来在甘肃,宁夏,河南马迹山、淮阳、禹县,江苏镇江市等地,均发现了夏商时其骨制铜制的医疗针具,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面貌的一个侧面。 针灸的发展——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九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升华。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先秦名医扁鹊(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假表现和灸法治疗。根据其足臂阴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面貌。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特别是《灵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三国时代,经济、文化、卫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更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针灸,如我国病历记载的创始者淳于意经甾川王治“厥上为重,头痛身热”时,“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史记》)。发明六经辨证的张促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不仅在方药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的风解和贡献。仅《伤寒论·太阳篇》涉及针灸内容的就有20多条,主

中国针灸学 VCD

中文名称:中国针炙学系列录影带30集全 资源类型:ISO 地区:大陆语言:普通话,英语 简介:中国针灸学 VCD (中英双语?全30盘) 登录号 : V084 编着者 :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出版社 :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1集、导论( INTRODUCTION )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辑介绍针灸的起源,历代针灸医家和针灸名着,以及现代针灸的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李鼎,陆宝根,片长45分钟. 2集、经络( JINGLUO ) 经络学说是中医和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辑通过真人示教,介绍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联络脏腑和病,主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家维,丘杰礼,片长48分钟. 3集、腧穴(一)( POINTS 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4集、腧穴(二)(POINTS I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5集、腧穴(三)( POINTS III)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6集、刺法(一)( NEEDLING METHODS I ) 本辑主要介绍有关毫针的基本知识、针刺练习、体位、进针和行针手法、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6分钟。 7集、刺法(二)( NEEDLING METHODS II)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泻、适应证和禁忌证。后半部附拔罐疗法。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4分钟。 8集、灸法 ( METHOD OF MOXIBUSTION)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

针灸专家李志刚老师简历

简历:李志刚,男,1965 年6月生,汉族。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199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200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针灸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书记。兼任北京针灸学会现代针灸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骨干,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及教育部评审专家。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作为援疆干部任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针刺手法与针刺干预中枢神经损伤的机理研究。 学术思想与特色: (1)针灸理论: 李志刚教授对针灸理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认为针灸治疗应先辨其病,据病来选定主穴后,根据症状辨其寒热虚实再选择配穴,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最后再行针刺补泻。如:明确诊断为痛经一病后就可选定主穴三阴交、血海、地机、中极、关元,若为虚证则配肾俞、足三里、命门等穴用补法,若为实证则配合谷、曲池、行间等穴用泻法。还提出针灸疗法与气功疗法相结合的行针手法,即医者运气使丹田之气达于手指,再以此气来推动患者体内之经气运行以疏经络调气血。 (2)针刺手法: 李志刚教授博士专业是针法灸法,能尊经旨不拘旧法,敢于实践,大胆创新。重视针刺得气的效应及补泻手法的应用,其有关针感性质和针感传导方位的控制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每针必求得气,进针后用手法控制针感性质和控制针感的传导方位,在控制针感传导方位时,主张针尖的方向朝向病所,也可循经循摄、按压法、推气法及逼针法来控制针感。认为“关节宣通气自流”,常使用“苍龙摆尾”“白虎摇头”二法使针感跨过关节部位治疗运动性疾患。取得基础针感后再用手法控制针感传导方向使气至病所,然后据病证取补泻手法来治疗,认为基础针感是取得针刺补泻的先决条件,取凉的基础针感应为麻、痒,取热的基础针感应为酸、胀。即“麻痒取凉(泻),酸胀取热(补)”。 (3)临床: 李志刚教授经常将自己多年的临床心得付诸笔端,与同行交流。主张“针灸药推拿多法并用”治疗多种急慢性疾患。认为一法往往不足以祛除顽疾,须多法合参并用。尤善用现代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参照古籍寻觅治疗新途径。常使中风失语的病人重新发声,久病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重症颈椎病患者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如痛证、失眠、肥胖症、退行性骨关节病、中风后遗症等。善用深刺透穴法,如:天枢透归来治疗肥胖证,地仓透颊车治疗陈旧性面瘫等。重视刺络放血法的应用,临证放血量多、刺激量大。运用放血疗法及水针疗法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如股外侧皮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痤疮等,疗效显著。 (4)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